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附解析.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30830381 上传时间:2024-01-30 格式:DOCX 页数:34 大小:465.2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附解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附解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附解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附解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4页
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附解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附解析.docx

《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附解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附解析.docx(3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附解析.docx

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附解析

广东省惠州市第一中学2015-2016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

语文试题

第I卷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毎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有人会说,幸福这个东西很难说,好像是很主观的感觉,很难有统一的标准。

确实是这样,每个人对幸福的理解是不一样的。

但是,你若深入地问为什么会不一样,其实还是有标准的。

一个人对幸福的理解,从大的方面来说,其实是体现了价值观的,就是你究竟看重什么。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曾经说过:

幸福是我们一切行为的终极目标,我们做所有的事情其实都是手段。

一个人想要赚钱赚得多一点,这本身并不是目的,他是为了因此可以过上幸福的生活。

有人可能就要反驳了:

我不要那么多钱,也可以幸福。

比如说我读几本好书,就会感到很幸福。

其实对后一种人来说,读书就是他获得幸福的手段。

对于什么是幸福,西方哲学史上主要有两种看法、两个派别。

一派叫做“快乐主义”,其创始人是古希腊哲学家伊壁鸠鲁。

近代以来,英国的一些哲学家,如亚当•斯密、约翰•穆勒、休谟对此也有所阐发。

这一派认为,幸福就是快乐。

但什么是快乐?

快乐就是身体的无痛苦和灵魂的无烦恼。

身体健康、灵魂安宁就是快乐,就是幸福。

他们还特别强调一点,人要从长远来看快乐,要理智地去寻求快乐。

你不能为了追求一时的、眼前的快乐,而给自己埋下一个痛苦的祸根,结果得到的可能是更大的痛苦。

另一派叫做“完善主义”。

完善主义认为,幸福就是精神上的完善,或者说道德上的完善。

他们认为人身上最高贵的部分,是人的灵魂,是人的精神。

你要把这部分满足了,那才是真正的幸福。

这一派的代表人物是苏格拉底、康德、黑格尔等,包括马克思,他们强调的是人的精神满足。

这两派有一个共同之处,那就是,都十分强调精神上的满足。

如伊壁鸠鲁强调,物质欲望的满足本身不是快乐,物质欲望和生命本身的需要是两码事。

生命需要得到满足那是一种快乐,但是超出生命需要的那些欲望反而是造成痛苦的根源。

约翰•穆勒则强调,幸福就是快乐,但是快乐是有质量和层次的区别的,一个人只有各种快乐都品尝过了,他才知道哪一种快乐更深刻、更持久、更强烈、更美好。

在中国哲学里,我感觉,道家比较接近“快乐主义”,尤其是庄子强调生命本身的快乐,还强调精神自由的快乐,与天地精神相往来的快乐。

儒家比较接近“完善主义”,儒家认为人生的理想境界、最高的享受就是道德上的完善。

也有哲学家认为,幸福是根本不可能的。

最典型的就是德国哲学家叔本华。

他说人是受欲望支配的,欲望就意味着匮乏,你缺什么往往就对什么有欲望,而匮乏意味着痛苦。

所以,欲望没有满足的时候你是痛苦的,但是欲望满足以后,人是不是就快乐了呢?

非也。

欲望满足以后是无聊。

叔本华说,人生就像钟摆一样,在痛苦和无聊之间摇摆,幸福是不可能的。

如果我们仅仅从满足身体的、物质的欲望层面来理解的话,幸福确实是不可能的。

但是如果我们超越欲望层面来看幸福,这个观点就不成立了。

比如你非常爱读书,你渴望去读那些好书,你知道一些好书在等着你读,那个时候你会痛苦吗?

你不会。

读完了以后你会无聊吗?

不会。

你感到丰富了自己的精神,你会因此快乐。

这就进一步说明,我们谈幸福问题,一定要超越纯粹欲望的层面,要从价值观角度去谈。

(摘编自周国平《幸福的哲学》)

1.下列有关“幸福”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西方“完善主义”认为,幸福就是精神上的完善,人们在满足自身灵魂、精神的需求后才能感受到真正的幸福。

B.有人说,幸福好像是很主观的个人感觉。

每个人对幸福的理解不尽相同,对幸福的认识也就很难有统一的标准。

C.按照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幸福是一切行为的终极目标,我们做各种事情其实都是获得幸福的手段。

D.亚当•斯密、约翰•穆勒一派认为幸福是身体无痛苦和灵魂无烦恼,而黑格尔等人乃至马克思的主张则与之相反。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近代以来,英国哲学家休谟等人认为,幸福就是快乐,但你若只追求一时的、跟前的快乐,最终你得到的也许是更大的痛苦。

B.叔本华认为人生充满着痛苦和无聊,人受欲望支配,欲望没满足的时候你是痛苦的,而满足以后则无聊,幸福是根本不可能的。

C.伊壁鸠鲁认为,物质欲望的满足不能使人快乐,只有满足了生命本身需要的那种快乐才会更深刻、更持久、更强烈、更美好。

D.在幸福这个问题上之所以众说纷纭,是因为每个人看重的不同。

我们若仅从满足身体和物质欲望的层面理解,就不会有幸福感。

3.根据原文的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国哲学强调生命本身的快乐,也强调精神自由的快乐,以庄子为代表的道家思想属于“快乐主义”,庄子认为与天地精神往来快乐无限。

B.西方“快乐主义”认为,身体健康、灵魂安宁让人们感到很快乐很幸福,人们应该从长远的角度看待快乐,并理智地去寻求快乐和幸福。

C.中国的儒家思想认为人生的理想境界、最高享受就是道德上的完善,这种思想和西方哲学家苏格拉底、康德等人强调的精神满足比较接近。

D.人们渴望得到幸福,但是想获得真正的幸福,一定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摆脱纯粹物质欲望的支配,丰富精神的世界,寻求心灵的满足。

【答案】

1.D

2.C

3.A

【考点定位】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

能力层级为理解B。

【名师点睛】这是一道理解概念含义的题目,题干一般是“下列关于……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或者“正确的一项是……”,答题时注意分清概念的内涵和外延,错误设置一般为答非所问、混淆范围,强拉因果、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无中生有等,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此题主要从概念的内涵的方面考核,概括文章的内容较难,答题时首先阅读题干,在文中找到题干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联系题干,此题的D项根据文本第三四节内容可知,“黑格尔等人乃至马克思的主张则与之相反”错误。

2.

试题分析:

题干要求选出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可见本题考查对作者观点的理解。

先找出选项所在文章语段,C项张冠李戴。

信息在第四段,原文是说“约翰•穆勒则强调……一个人只有各种快乐都品尝过了,他才知道哪一种快乐更深刻、更持久、更强烈、更美好”,因此选项中的“只有满足了生命本身需要……更美好”不符合文意。

A项信息在原文第三段。

B项信息在原文第六段。

D项信息在原文最后一段。

【考点定位】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这是一道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题目,题目一般是“下列各项中,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下列对原文中作者观点的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或者“正确的一项”,试题错误设置的方式主要是“强拉因果”“因果倒置”“混淆范围”“无中生有”“偷换概念”等类型,答题时注意对全文的综合理解,然后对照选项寻找细微的差别,根据文本第四节内容“如伊壁鸠鲁强调,物质欲望的满足本身不是快乐,物质欲望和生命本身的需要是两码事。

生命需要得到满足那是一种快乐,但是超出生命需要的那些欲望反而是造成痛苦的根源。

”可知,“只有满足了生命本身需要的那种快乐才会更深刻、更持久、更强烈、更美好”不符合文意。

【考点定位】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这是一道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题目,题目一般是“下列各项中,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下列对原文中作者观点的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或者“正确的一项”,试题错误设置的方式主要是“强拉因果”“因果倒置”“混淆范围”“无中生有”“偷换概念”等类型,答题时注意对全文的综合理解,然后对照选项寻找细微的差别,根据文本第五节内容“在中国哲学里,我感觉,道家比较接近“快乐主义”,尤其是庄子强调生命本身的快乐,还强调精神自由的快乐,与天地精神相往来的快乐”可知,

“中国哲学强调生命本身的快乐,也强调精神自由的快乐”不当,原文是讲道家的思想,篡改文意。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卢志字子道,初辟公府掾、尚书郎,出为邺令。

成都王(司马)颖之镇邺也,爱其才量,委以心膂,遂为谋主。

齐王(司马)冏起义,遣使告颖。

颖前锋都督赵骧为(司马)伦所败,士众震骇,议者多欲还保朝歌。

志曰:

“今我军失利,敌新得胜,必有轻易陵轹之情,若顿兵不进,三军畏衄,惧不可用。

且战何能无胜负,宜更选精兵,星行倍道,出贼不意,此用兵之奇也。

”颖从之。

及伦败,志劝颖曰:

“齐王众号百万,与张泓等相持不能决,大王迳得济河,此之大勋,莫之与比,而齐王今当与大王共辅朝政。

志闻两雄不俱处功名不并立今宜因太妃微疾求还定省推崇齐王徐结四海之心此计之上也。

”颖纳之,遂以母疾还籓,委重于冏。

由是颖获四海之誉,天下归心。

及(司马)乂死,颖表志为中书监,留邺,参署相府事。

乘舆败于荡阴,颖遣志督兵迎帝。

及王浚攻邺,志劝颖奉天子还洛阳。

时甲士尚万五千人,志夜部分,至晓,众皆成列,而程太妃恋邺不欲去,颖未能决。

俄而众溃,唯志与子谧、兄子綝、殿中武贲千人而已。

志复劝颖早发。

时有道士姓黄,号曰圣人,太妃信之。

及使呼入,道士求两杯酒,饮讫,抛杯而去,于是志计始决。

而人马复散,志于营阵间寻索,得数乘鹿车,司马督韩玄收集黄门,得百余人。

志入,帝问志曰:

“何故散败至此?

”志曰:

“贼去邺尚八十里,而人士一朝骇散,太弟今欲奉陛下还洛阳。

”帝曰:

“甚佳。

”于是御犊车便发。

屯骑校尉郝昌先领兵八千守洛阳,帝召之,至汲郡而昌至,兵仗甚盛。

志喜于复振,启天子宜下赦书,与百姓同其休庆。

奔散者多还,百官粗备。

帝悦,赐志绢二百匹、绵百斤、衣一袭、鹤绫袍一领。

洛阳没,志将妻子北投并州刺史刘琨。

至阳邑,为刘粲所虏,与次子谧、诜等俱遇害于平阳。

(节选自《晋书•卢志传》,有删改)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志闻两雄不俱/处功名不并立/今宜因太妃微疾求/还定省/推崇齐王/徐结四海之心/此计之上也

B.志闻两雄不俱处/功名不并立/今宜因太妃微疾/求还定省/推崇齐王/徐结四海之心/此计之上也

C.志闻两雄不俱/处功名不并立/今宜/因太妃微疾/求还定省/推崇齐王/徐结四海之心/此计之上也

D.志闻两雄不俱处/功名不并立/今宜/因太妃微疾求/还定省/推崇齐王/徐结四海之心/此计之上也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初辟”指初次授予官职,其中“辟”为授予官职的意思,与其意思相近的有“授”“拜”等词语。

B.“武贲”即虎贲,是对勇士的一种称呼,常常指守卫王宫、护卫君主最勇猛精锐的兵士。

C.“黄门”常指宦官,因为东汉黄门令等职常由宦者充任,后来“黄门”逐渐成为中枢行政机构。

D.“赦书”是皇帝用来颁布赦令、告诫臣僚等信息的一种重要文书,有着相对固定的格式。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卢志才华出众,气量不凡。

在邺城时,成都王司马颖因为卢志才华气量出众,便给予他重任。

B.卢志富有主见,精于用兵。

在部队作战失利之时,他力排众议,提出了自己关于用兵的奇谋。

C.卢志善于劝谏,深谋远虑。

他曾劝谏司马颖,要暂避齐王的锋芒并推崇齐王,慢慢博取民心。

D.卢志临危不乱,忠于君王。

在战乱中,卢志多次沉着冷静地带领着忠诚不渝的将士护卫皇帝。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且战何能无胜负,宜更选精兵,星行倍道,出贼不意,此用兵之奇也。

(5分)

(2)贼去邺尚八十里,而人士一朝骇散,太弟今欲奉陛下还洛阳。

(5分)

【答案】

4.B

5.C

6.D

7.

(1)况且打仗怎会没有失败,应该再次选择精兵,连夜兼程,出乎贼人的意料,这是用兵的奇谋。

(2)贼人离邺城还有八十里,但士众一时惊散,太弟(成都王司马颖)想要我现在送陛下回到洛阳。

“太妃”“齐王”;在判断那些词不能分开,“四海之心”“此计之上也”不能分开,句式相似对称:

“两雄不俱处”“功名不并立”,再结合这句话前后词语可断为“志闻两雄不俱处/功名不并立/今宜因太妃微疾/求还定省/推崇齐王/徐结四海之心/此计之上也”。

联系起来,这句话的意思是“我听说两雄不能并处,功名不能并立,现在最好以太妃有小病为由,请求回去探望,推崇齐王,慢慢笼络天下人心,这是上策”。

【考点定位】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能力层级为理解B。

【名师点睛】对于文言断句类型的题目,不要急于答题,应当先诵读这个篇段,通过诵读,力求对全文的内容有个大体的了解,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处,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

找虚词、察对话、依总分、据修辞、对称、反复、辨句式。

抓虚词看位置:

①“夫、惟、盖、凡、窃、请、敬”等发语词和表敬副词,经常放在句首;句首的语气词“其、盖、唯、盍、夫、且夫、若夫”等前面可断句,常用于句首的相对独立的叹词,如嗟夫、嗟乎、呜呼等,前后都可断句;有些常用在句首的关联词,如“苟”“纵”“是故”“于是”“向使”“然而”“无论”“至若”“是以”“继而”“纵使”“然则”等前面大多可以断句;常在句首的时间词,如“顷之”“向之”“未几”“已而”“斯须”“既而”“俄而”等,也可以帮助断句。

②“乎、哉、也、矣、欤、焉”等语气词经常放在句尾;句末语气词“也、矣、耶、哉、乎、焉、兮、耳、而已”等后面可断句。

③“以、于、为、而、则”等连词经常放在句中。

(2)对话、引文标志:

文言文的对话、引文常常用“曰”、“云”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第一次对话出现人名,以后就用“曰”而省略主语。

关于利用虚词断句,这里有一个口诀,或许对同学们断句会有些帮助:

“曰”后冒(:

),“哉”后叹(!

),“夫”“盖”大都在句前。

“于”“而”一般在句中,“矣”“耳”后面画圆圈(。

)“耶”“乎”经常表疑问(?

),“也”“者”作用要停顿。

或句(。

)或逗(,)表情形,各人位置要记牢。

如本题借助先要抓住人名地名官名等:

“太妃”“齐王”;在判断那些词不能分开,“四海之心”“此计之上也”不能分开,句式相似对称:

“两雄不俱处”“功名不并立”,借助这些内容即可断开。

【考点定位】识记文学常识。

能力层级为识记A。

【名师点睛】黄门,官名

(1)黄门侍郎、给事黄门侍郎的简称。

(2)汉有黄门令、小黄门、中黄门等,侍奉皇帝及其家族,皆以宦官充任。

故后世亦称宦官为黄门。

平时需要注意积累。

6.

试题分析:

题干中问“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这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文中句子的理解能力。

这类题目多是对文中原句进行很小的改动,往往是学生容易理解错的地方,最好的方法就是把选项内容带入到文中一一对比。

D项“忠诚不渝”有误。

原文中多次出现表示“士兵溃散”的语句,比如“俄而众溃”“而人马复散”。

【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这道题目是概括归纳文章内容。

解答此类题的方法是:

①抓住题干,读全读准。

在阅读题目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

所谓读全,就是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所谓读准,就是要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

只有对题干作全面、准确的分析理解,才能准确地答题。

②放回原文,查对正误。

特别是在时间、地点、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

对似是而非处,要有借题解文的意识。

D项“忠诚不渝”有误。

原文中多次出现表示“士兵溃散”的语句,比如“俄而众溃”“而人马复散”。

【考点定位】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能力层级为理解B。

【技巧点拨】本题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

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

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如此题中的“且”“更”“去”等词语的落实,还要注意翻译完之后一定要注意对句子进行必要的整理,“此用兵之奇也”为判断句,使句意通顺。

建议翻译时打草稿。

【参考译文】

卢志字子道,最初征用为公府掾、尚书郎,外任邺城令。

成都王司马颖镇守邺城时,喜欢他的才量,委以心腹,于是成为谋主。

齐王司马囧起兵,派使臣告诉司马颖。

司马颖的前锋都督赵骧被司马伦打败,士兵惊恐,多数人主张退保朝歌。

卢志说:

“如今我军失利,敌人刚胜,必定放松警惕而骄横,如果按兵不动,三军害怕失败,我担心不可用。

况且打仗怎能无胜负,应该再次选择精兵,连夜兼程,出乎贼人的意料,这是用兵的奇谋。

”司马颖听从了他。

等到司马伦被打败,卢志劝司马颖说:

“齐王号称百万,与张泓等相持不下,殿下径直渡过黄河,这是大功,没有人能与殿下相比,而齐王现在却要与殿下共辅朝政。

我听说两雄不能并处,功名不能并立,现在最好以太妃有小病为由,请求回去探望,推崇齐王,慢慢笼络天下人心,这是上策。

”司马颖采纳了他的建议,于是以母亲有病为由回封国,把重任交给司马囧。

由此司马颖获得了广泛赞誉,人心向往。

等到司马乂死后,司马颖上奏卢志任中书监,留在邺城,参与相府的事情。

皇帝败于荡阴,司马颖派卢志带兵迎接皇帝。

王浚攻打邺城时,卢志劝司马颖送皇帝回洛阳。

当时士兵还有一万五千人,卢志夜里重新组合,到天亮,都排成队列,但程太妃留恋邺城不肯走,司马颖不能决定。

一会儿众人溃散,只有卢志和儿子卢谧、侄子卢綝、殿中武贲一千人。

卢志再次劝司马颖早出发。

这时有道士姓黄,号圣人,太妃相信他。

等把他叫进来,他要了两杯酒,喝完,扔杯而去,于是决定用卢志的计谋。

但人马又散了,卢志在营阵间寻找,得到几辆鹿车,司马督韩玄召集黄门,得一百多人。

卢志入见皇帝,皇帝问他:

“什么原因溃散如此?

”卢志回答道:

“贼人离邺城还有八十里,但士众一时惊散,太弟(成都王司马颖)想要我现在送陛下回到洛阳。

”皇帝说:

“很好。

”于是驾牛车出发。

屯骑校尉郝昌先领兵八千驻守洛阳,皇帝召他来,皇帝到汲郡时郝昌赶到,兵势很盛。

卢志高兴军威重振,奏天子应下赦书,和百姓共庆。

奔散者大多归来,百官基本齐备。

皇帝很高兴,赏赐卢志二百匹、绵百斤、衣一套、鹤绫袍一件。

洛阳陷落,卢志带领妻子儿女往北投奔并州刺史刘琨。

到达阳邑,他们被刘琨俘虏,卢志与次子卢谧、卢诜等同被害于平阳。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文后各题。

天边行①

杜甫

天边老人②归未得,日暮东临大江哭。

陇右河源不种田,胡骑羌兵入巴蜀。

洪涛滔天风拔木,前飞秃鹙后鸿鹄。

九度附书向洛阳,十年骨肉无消息。

【注】①此诗当作于764年,当时杜甫复自梓州来阆州,拟由嘉陵江入长江出峡。

此诗为杜甫重到阆州时作。

当时吐蕃犯境,陇右失守,被战争波及的民众背井离乡,骨肉分离。

②天边老人:

杜甫自谓。

8.首联“天边老人归未得,日暮东临大江哭”有什么作用?

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5分)

9.根据诗歌内容分析,诗人临江“哭”的原因有哪些?

(6分)

【答案】

8.①首联点明时间、地点、人物、原因、情状:

日暮时分,漂泊天涯、有家难归的诗人,面对浩荡的大江,想起过去的种种艰辛,那种突然涌上心头的心酸、悲苦一下子爆发了出来,声泪俱下。

②先声夺人,给读者造成强烈的情感震撼。

③为全诗奠定了感情基调,并总揽下面“哭”的原因。

9.诗人临江而哭,原因主要有:

①漂泊天涯,有家难归:

“天边老人归未得”;②世事纷乱,有志难酬:

“洪涛滔天风拔木,前飞秃鹙后鸿鹄”;鸿鹄飞在了秃鹙的后面,感慨自己不能够奋翅急飞,因为前面有“秃鹙”。

③亲人无讯,分外担忧:

“九度附书向洛阳,十年骨肉无消息”;④异族入侵,国运危艰:

“陇右河源不种田,胡骑羌兵入巴蜀”。

(每答一点2分,答出三条即可)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分析诗句的作用要明确诗句的位置是开头还是中间、结尾,开头往往是做铺垫、奠定情感基调、统领全诗,中间往往是承上启下,结尾往往是以景结情、直抒胸臆、卒章显志。

答题时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如此题先分析内容上写出的特点,然后分析与全诗及表情达意上的作用,先声夺人,给读者造成强烈的情感震撼。

为全诗奠定了感情基调,并总揽下面“哭”的原因。

9.

试题分析:

这是一道分析诗歌的内容情感的题目,是诗歌的常考的题目之一。

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歌的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字词语进行分析,此题注意考查诗人临江“哭”的原因,分析的时候借助诗句内容,“天边老人归未得”,漂泊天涯,有家难归;“洪涛滔天风拔木,前飞秃鹙后鸿鹄”,世事纷乱,有志难酬,鸿鹄飞在了秃鹙的后面,感慨自己不能够奋翅急飞,因为前面有“秃鹙”。

“九度附书向洛阳,十年骨肉无消息”,亲人无讯,分外担忧;“陇右河源不种田,胡骑羌兵入巴蜀”,异族入侵,国运危艰。

【考点定位】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根据题干可知本题考查诗歌的情感分析,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注意一般诗歌的情感都要求结合诗句分析,答题时不要只答出情感而放弃诗句。

此题探究诗人临江“哭”的原因,注意结合词的内容分析,①漂泊天涯,有家难归:

“天边老人归未得”;②世事纷乱,有志难酬:

“洪涛滔天风拔木,前飞秃鹙后鸿鹄”;鸿鹄飞在了秃鹙的后面,感慨自己不能够奋翅急飞,因为前面有“秃鹙”等。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6分)

(1)李煜的《虞美人》中,词人借东风和明月这些宇宙永恒之物直接抒发亡国之恨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从内外两个方面说明了导致亡国的原因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苏轼的《赤壁赋》中,写作者举起酒杯,引吭高歌,吟唱《诗经》中咏月的诗句的骈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2)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3)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考点定位】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

能力层级为识记A。

【名师点睛】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

高考所考的名句,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考生经常在这些“浅水滩”“翻船”,原因是光背不写,光记不辨,不知道联系句意和古文的特性来区分。

所以在平时对名句记忆时要立足于对诗句的理解,如本题

(1)中抓住提示语“东风”“明月”“亡国之恨”等可知。

“歌窈窕之章”的“窈窕”错误率很高,需要注意。

现在课标卷已经考核“理解性默写”,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既准确还不容易写错字,然后要立足于“写”,不要背下来但得不到分数。

乙、选考题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25分)

医心

明晓东

街上喧闹声传来时,王仁甫在医心堂和白忠孝对坐品茗。

听着外面日本兵叽里咕噜叫喊声和皮靴重重敲击青石板街道的声音,白忠孝的手一阵颤抖,绿莹莹的茶汤淋湿了面前摊开的医书。

白忠孝长叹一声,这群蛮夷又在抢掠了,这日子啥时才是个头呢?

王仁甫侧了身子仔细听了听,依旧低头无语。

二更天时,急促的拍门声响起,王仁甫轻轻拉开门,闪进两个人影,其中一个受伤者被另一个人拖了进来。

王仁甫扶伤者躺下,端起油灯仔细查看,白忠孝拉过王仁甫,悄悄地伏在耳边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教育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