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人体部位名称地现代解剖定位详解.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30828354 上传时间:2024-01-30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3.5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代人体部位名称地现代解剖定位详解.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古代人体部位名称地现代解剖定位详解.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古代人体部位名称地现代解剖定位详解.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古代人体部位名称地现代解剖定位详解.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古代人体部位名称地现代解剖定位详解.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古代人体部位名称地现代解剖定位详解.docx

《古代人体部位名称地现代解剖定位详解.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代人体部位名称地现代解剖定位详解.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古代人体部位名称地现代解剖定位详解.docx

古代人体部位名称地现代解剖定位详解

古代人体部位名称的现代解剖定位详解

巅:

巅是指的头顶。

足厥阴肝经和督脉交会于巅顶,足太阳膀胱经上额交巅,足少阳胆经也交会于巅顶。

巅顶部,俗称天灵盖。

囟:

囟是指头顶前面的头骨。

小儿初生未闭合时叫囟门,已闭合后叫囟骨,即天灵盖之骨。

头角:

头角是指额两旁有棱的骨头处。

足少阳胆经起于目外眦,向上到达额角部,经筋循身后,上额角部。

额颅:

额颅是指额前发际之下、两眉之上的部位,叫作额,也有叫做颡的。

足阳明胃经循发际至额颅,手阳明大肠经上左角络头,手少阳三焦经筋结额上角,足太阳膀胱经筋上额部。

琢(音zhuō):

琢骨是指目下的眶骨,颧骨内侧与上牙床部分相连。

頞(音è):

頞是指鼻梁,也就是常说的山根部。

山根:

足阳明经脉交山根处,可作望诊中望心的参考。

因其位于阙庭之下,又称为下极,故《灵枢》说:

下极者心也。

鼻柱:

鼻柱在山根下。

相家说:

年寿是指鼻尖部位,在望诊中可作诊断肝病的参考,年寿的左右与胆相应,可作诊断胆病的参考。

面王:

面王指鼻尖,又称鼻准。

相家说:

鼻头也叫明堂,属土,与脾相应。

明堂两旁为等边相等,上有迎香穴,另上有鼻孔深处之通道。

相家还说:

兰台廷尉应胃,足阳明胃经起始于鼻的两旁,其经筋亦结于鼻旁。

颧:

颧为颧骨,若病人两颧现为赤色多预视肾有虚损。

足太阳膀胱、足少阳胆、手阳明大肠经的经筋结聚颧部,足阳明胃经的经筋合于颧部,手太阳小肠经的颧髎穴在眼下颧骨部位下面锐骨端的凹陷中。

人中:

人中在鼻下方、唇上方的皮肤纵沟部,可作为望诊时诊断膀胱、子宫病变时的参考。

若人中沟平浅,嘴边无有胡须的男性多患有不育症。

手阳明大肠的经脉交叉于人中部,督脉的水沟穴也在人中部。

琢:

是指琢与鼻旁间近生门牙的骨部。

顑:

顑,俗称之为腮,是指口旁颊前之软组织处。

蔽:

蔽是指的耳门。

颊:

颊是指耳前颧部脸的两侧部位。

手阳明大肠经的经脉,经筋皆上行于颊,手太阳小肠经只有经脉上行于颊,足阳明胃经的经筋循颊而上行,足少阳胆经经脉、经筋皆循行过颊,足厥阴肝的经脉下行颊里,手少阳三焦经经脉从耳上角以屈下行颊部,两支脉亦在颊部相交而行,足阳明胃经的颊车穴就在耳的下方。

曲颊:

曲颊是指颊之骨。

因其曲而向前,形如环形,受下牙床骨尾之钩而名。

颊车:

颊车是指下牙床骨。

下牙床骨总载诸齿,能细嚼食物,故叫作颊车。

吻:

吻是指口的四周,口上生有胡须,大肠所主。

颐:

颐是指口角后面颊之下的部位,生有胡须,胆所主。

颏:

颏是指口之下,唇至最下边的部位,俗称下把壳。

男性颏上生长有长须,胃所主。

颔:

颔是指颏下与结喉之上两侧肌肉软组织之处。

手太阳小肠经筋结于颔,足少阳胆经的经脉、经筋皆行于颔。

舌本:

舌本即指舌根。

颃颡:

颃颡是指口内直上咽喉壁上的后鼻道,主司人体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的器官。

悬雍垂:

悬雍垂是张口作“啊”音时所看到的喉部似乳头样的小舌,俗称叫作礁嘴。

嗌:

嗌是由所系,是指咽的下端,食管的上口。

手太阳小肠经之经脉循咽,其病邪可致嗌痛。

手少阳三焦经之病邪可致嗌肿。

会厌:

会厌是喉管上窍似皮似膜的组织,上司开合,系声音的门户。

若饮食下咽时会厌不闭,则可能饮食物误入气道。

凡舌抵上腭时则会厌能闭,若喉、咽、嗌、会厌四器官组织之功能有一个失去了,病人就会因不能正常饮食而死。

结喉:

结喉是指喉部正前方向前突起部分,相当于喉的管头(喉头的甲状软骨)部。

瘦人多突出于颈前,胖人则多隐于肉中而不现于外。

上横骨:

上横骨是指喉前凹陷中,天突穴之外小湾处,横骨旁接锁骨。

拄骨:

拄骨是指膺部以上,缺盆之外的部位,俗称锁子骨,内接上横骨,外与肩胛关节相接。

肩解:

肩解是指肩端的骨节缝处,即肩胛关节。

髃骨:

髃骨是指肩端之骨,即肩胛骨头臼之上棱骨,其臼接臑骨上端,俗称肩头。

其上肢外展曲屈肩部高于表面之骨,其下棱骨在背部肌肉内。

肩胛:

肩胛是指髃骨之末端成片状的骨头,亦名肩髆,俗称锨板子骨。

手阳明大肠经、手太阳小肠经、手少阳三焦经的经脉、经筋都到肩;足少阳胆经经脉到肩上,肩井穴即属于胆经;足太阳膀胱经和手太阴肺经的经筋皆结聚于肩曷穴。

臂:

臂是指人之上身的双上肢通称,一名叫肱,俗称胞膊,中节上下骨交接处叫肘,肘上之骨叫臑骨,肘下之骨叫臂骨,臂有正辅二骨,辅骨在上相对短细偏外,正骨居下相对长大偏内,正辅二骨都是下接腕骨。

鱼:

鱼是指掌外侧之上,手大指节后,肌肉隆起处,其形状象鱼而得名。

爪甲:

爪甲是指人的指甲,足趾也是一样。

《内经》说:

肝主筋,爪为筋之余。

歧骨:

凡是骨头分岔的都叫歧骨,手足都一样。

“岐骨者,凡骨之两叉者,皆曰岐骨。

膺:

膺是指人体胸部两旁高处。

足阳明胃经的经脉到膺部,足少阳胆经系于膺部。

曷骬:

曷骬是指胸骨而言。

乳:

乳是指胸部两侧隆起有头的肌肉组织,妇女以乳汁来哺育婴儿,乳房属足阳明胃经,乳头属足厥阴肝经。

鸠尾:

即指蔽心骨,其质系脆骨,在胸部下的歧骨部位。

膈:

膈是指胸部和腹部的分界处,心脏下面的膈膜,其前与脐平,后与第十一胸椎相平,四周与脊相连,所以能遮蔽隔离浊气,使之不能上熏心肺,其俗称叫罗膈。

十二经脉中惟独有足太阳膀胱经不贯穿横膈,其余经脉病变都能出现膈部病痛。

腹:

横膈以下叫腹,俗称之为肚,肚脐以下叫少腹,也称之为小腹。

宗筋:

足厥阴肝经和经筋结聚于阴器,联络诸筋;足太阴脾和足阳明胃的经筋汇聚于阴器;足少阴肾的经筋也结聚于阴器。

尿道口即是前阴,督脉所起始之处。

毛际:

毛际,是指宗筋(指前阴或专指阴茎)以上,或小腹以下横骨部位的阴毛处,下横骨俗称为盖骨。

任脉由会阴穴上行毛际处,冲脉起于气街,气街即气冲穴,属足阳明经,在毛际两旁,所以阳明经血气盛则毛美而长,阳明经血气少则无毛。

足厥阴肝的经脉与经筋入行毛际,足少阳胆经绕行于毛际。

篡(音cuàn):

是指横骨以下,两股之前相结合之凹陷处,前后两阴之间叫下极穴,又叫屏翳穴、会阴穴,也就是指的男性、女性阴器所在之处。

脑后骨:

俗称脑杓。

枕骨:

枕骨是指的脑后骨隆起的部分。

枕骨因人而异,有的有条状突起,有的平,有的长,也有呈圆形的等。

完骨:

耳后的棱骨叫作完骨,是指在枕骨之下,两旁呈显条状的骨头。

颈骨:

俗称天柱骨。

《医宗金鉴》在刺灸心法要诀中说:

颈骨者,头之颈骨,肩骨上际之骨,俗名天柱骨也。

项骨:

指头后主干骨的上三节圆骨。

背:

指后背部大椎穴部以下,腰部以上的通称。

脊骨:

也叫脊膂骨,俗名脊梁骨。

督脉主脊,手阳明大肠经挟脊,手少阴心经与脊里细脉相连,足太阴脾的经筋附着于脊,足少阴肾的经筋与经脉贯于脊,足太阳膀胱经脉与经筋挟脊,其经筋分左右上项。

其左右距脊一寸五分为第二行经脉,平第三胸椎叫肺俞穴,平第五胸椎叫心俞穴,平第七胸椎叫膈俞穴,平第九胸椎叫肝俞穴,平第十胸椎叫胆俞穴,平第十一胸椎叫脾俞穴,平第十二胸椎叫胃俞穴,平第一腰椎叫三焦俞穴,平第二腰椎叫肾俞穴,平第四腰椎叫大肠俞穴,平第一骶椎叫小肠俞穴,平第二骶椎叫膀胱俞穴。

距脊旁开三寸是第三行经脉,魄门对应肺俞,故肺藏魄;神堂对应心俞,故心藏神;魂门对应肝俞,故肝藏魂;意舍对应脾俞,故脾藏意;志舍对应肾俞,故肾藏志;膏盲俞对应第四胸椎。

膂:

是指脊骨两旁隆起的肌肉组织。

足少阴肾和与其相表里的足太阳膀胱经脉循膂而行。

腋:

腋是指肩之下,胁之上缘,俗称肐肢窝。

手太阴肺的经脉与经筋入于腋,手太阳小肠的经筋结于腋,足少阳胆的经筋行于腋,心包络的经脉抵于腋。

胁肋:

胁是指腋下到肋骨尽处的统称,肋骨是指胁部的条状骨,总称为胁肋,又叫作胠。

足厥阴肝和与其相表里的足少阳胆之经脉布于胁,手厥阴心包络经与经筋挟胁,足太阴脾的经筋结于肋,足厥阴肝的经脉布于肋。

季胁:

是指胁下的小肋骨,俗称软肋。

手太阴肺的经脉抵季胁,足少阳胆的经脉与经筋乘季胁。

秒:

是指胁下无有肋骨的空软之处,足少阳胆的经脉乘于秒。

腰骨:

是指脊骨第十四、十五、十六椎,即第二、三、四腰椎的合称,是尾骨以上之骨。

其形中凹、上宽、下窄,方圆二、三寸许,两旁有四孔,下接尾骨上际。

足少阴肾的经脉入腰,足太阳膀胱的经脉抵于腰。

胂:

是指腰下两旁,髋骨以上的肌肉群。

臀:

是指胂下尾骨旁隆起肥满的肌肉组织。

足太阳膀胱经脉贯于臀,其经筋结于臀。

尻:

在腰骨以下,指第一骶椎至第五骶椎的五节之骨。

上四节纹之旁左右各有四孔,其骨的形状是内凹如瓦,长四至五寸,上宽下窄,其最末一节更小,尤如人参芦一般,叫作尾闾,又名骶端、橛骨、穷骨,位置在肛门后,在其骨上外两旁形如马蹄状,附着两髁骨上端,髁骨俗名叫骻骨。

足少阳胆之经筋结于尻。

下横骨、髁骨、楗骨:

下横骨在少腹的下面,其形如盖,故叫盖骨;在其骨左右两个大孔上二分,出向后之骨首形状尤似张开的扇子,下一寸左右附着于尻骨的上面,形状象马蹄状的叫髁骨;下两分出向前的骨头末端似楗柱,其在臀内,叫作楗骨,与尻骨呈鼎足之势,是坐姿时的主骨,女性称交骨。

骨面叫作髋,侠髋形状如盆之凹陷处叫作机,又叫髀枢,与股之髀骨相接,这就是环跳穴处,所以环跳穴处有五个名字。

股:

股是双下肢的通称,俗称大退、小腿。

其中节上下的交接处叫作膝,膝上面的大腿骨叫髀骨,是下肢的大骨,膝以下的小腿骨叫胻骨,是小腿的大骨。

下肢的肌肉属脾,其筋属肝,其骨属于肾。

阴股:

下肢内侧称阴股,足太阴脾、足厥阴肝、足少阴肾的经筋与经脉均循股而行。

髀骨:

膝以上的大骨叫髀骨,其上端如杵接于髀枢,下端似锤,与胻骨相接。

胻骨:

胻骨,又叫臁、胫骨。

胻骨有两根,前面的叫成骨,又叫骭骨,其形粗,是膝部外突起的大骨。

在后面的叫辅骨,其形细,是膝部内侧的小骨。

伏兔:

伏兔是在髀骨前面,膝关节以上,隆起如伏兔的肌肉组织处。

膝解:

即膝关节缝处,膝属于脾、肾、肝。

凡人长期过度安逸则容易发生膝软无力的病,长期过度劳累则易发生膝关节痛如针刺。

脉洪数有力多由肝肾阴虚,虚火亢进所致,症见痿软无力,多是本病的表现;膝关节痛如针刺,多是标病的症状。

膑骨:

膑骨(膑与髌同),是指膝盖骨。

连骸:

连骸,是指膝外侧的二高骨①。

腘:

腘,是指膝关节后弯曲处,谷称腿窝。

腨:

腨,是指小腿肚,一名腓肠,属足太阳膀胱经。

踝骨:

踝骨,是指胻骨下面与足背的上面两旁突出的高骨。

外侧的叫外踝,内侧的叫内踝。

足:

指下肢走步的部分,俗称脚。

跗骨:

指足背,一名足趺,俗称脚面。

跗骨是指足趾本节所有的骨。

脚心:

指脚掌之中心部分。

三毛:

指足大趾爪甲后叫三毛部,三毛部之后横纹叫聚毛部。

踵:

足下走路时着地的部分,俗称脚底板。

小腹:

①腹的下部,位于脐与骨盆之间。

又称小腹。

《灵枢·经脉》:

“是动则病腰痛不可以俯仰,丈夫(疒贵)疝,妇人少腹肿。

”②脐下腹部两旁。

见《伤寒直格》。

附一:

〓(xìn信)同囟。

颠顶前为囟。

即现代解剖学上的前囟。

婴儿额骨与左右顶骨未闭合时,称作囟门,可触及动脉搏动;已合,称作囟骨。

颜又称庭、天庭,即额部中央。

一说指左右眉目之间,一说指面部前中央。

阙(quē缺)义名印堂,俗称眉心。

两眉之间称阙中;两眉之间微上方称阙上。

眉本与眉梢对举,俗称眉头。

即眉毛之内侧端。

目窠(kē科)眼眶内凹陷如窝状的巢穴,又称眼窝。

目胞俗称眼胞,现称眼睑。

又名目裹,上面称上眼睑,下面称下眼睑。

目纲纲,或作网,又称眼弦,现称睑缘。

即眼睑边缘生长睫毛处。

上面称目上纲(网),或上弦,即上睑缘;下面称目下纲(网),或下弦,即下睑缘。

目内眦又称大眦,即内眼角。

目锐眦又称小眦、目外眦,即外眼角。

〓(è扼)俗称鼻梁、山根,现称鼻根。

即两目之间,鼻柱之上凹陷处。

王宫又称明堂骨,俗称鼻柱,即鼻根之下,鼻尖之上。

一说指鼻根部。

明堂即鼻。

一说指鼻尖。

鼻准又称面王。

指鼻尖、鼻头、准头。

〓(zhuō拙)指眼眶下缘的骨。

相当于现代解剖学上的上颌骨和颧骨构成眼眶的部分。

〓(qiú求)亦称颧,即颧骨,为眼眶外下侧之高骨,或指〓内鼻旁间的部位。

颃颡(hángsǎng杭嗓)指上腭与鼻相通的部位,相当于鼻咽部。

颏(kē科)又称地阁,俗称下巴,现称下颌骨体。

吻口四周之口唇称吻。

一说指两口角。

颐(yí宜)口角外下方,腮部前方。

颞颥[nièrú聂如]俗称太阳,现称翼点。

眉弓外侧,颧骨弓上方。

曲隅又名曲角、曲周,俗称鬓角。

位于额角外下两旁,耳前上方的发际呈弯曲下垂的部分。

耳蔽耳前小珠,俗称耳门,现称耳屏。

耳缺耳屏上切迹。

引垂即耳垂。

颌又称辅车。

即下颌骨支,为下颌骨的耳下部分。

齿本即牙齿的根部。

牙车即牙床。

曲牙即下牙床。

因其弯曲向前,故名。

曲颊指下颌角部。

颊车指下颌骨。

舌本即舌根。

嗌指食管上口(咽腔),又指喉咙。

咽喉部的总称。

颔(hàn汉)颏结喉上,两侧肉之空软处。

即下颌底与甲状软骨之间。

玉枕骨枕外隆凸两旁高起之骨,现称枕骨上项线。

完骨又称寿台骨。

指耳后之高骨,现称乳突。

柱骨为颈椎的统称。

又称天柱骨。

缺盆指锁骨上窝。

〓(kuò括)骨之端称〓。

如胸骨之端。

巨骨又称缺盆骨,现称锁骨。

两叉骨指肩胛骨与锁骨相接之处,相当于肩锁关节部。

古书称的巨骨穴,在两叉骨间。

髃(yú于)骨简称髃。

又名肩髃、肩端骨,俗称肩头。

相当于肩胛冈之肩峰突。

肩解指肩端之骨节解处,现称肩关节。

膺(yīng英)胸前两旁肌肉隆起处。

相当于胸大肌处。

膻中两乳之间的部位。

髑骭(héyū合迂)又称鸠尾、前蔽骨。

胸骨下端蔽心之骨。

现称胸骨剑突。

胠(qū区)腋下胁上,是胁肋的总称。

季胁又称季肋、软肋、橛(jué决)肋。

即胁下软肋的部分。

曲甲肩胛骨上1/3弯曲突出之处。

现称肩胛冈。

肩膊指两肩及肩之偏后部分。

一说为肩胛骨的别称。

眇(miǎo秒)季胁下无肋骨之空软处。

相当于腹部九分法之腰部。

丹田指脐直下3寸左右的部位,内与男子精室、女子胞宫所对应。

横骨指两股之间的横起之骨。

相当于现代解剖学上的耻骨。

骨位于横骨的中央部,现称耻骨联合。

鼠蹊(xī夕)即腹股沟部。

气街指腹股沟股动脉处。

廷孔又作庭孔,指阴道口。

篡(cuàn窜)又名下极、屏翳,指前后二阴之间,即会阴部。

下极指两阴之间,即会阴部。

亦有指鼻根、肛门者。

脊骨指脊椎骨(脊柱)。

又名膂骨,俗名脊梁骨。

中医指的脊多从第1胸椎棘突开始,向下数至第4骶椎棘突,共21节。

膂(lǜ旅)又称膂筋。

指脊柱两旁的肌肉,约当骶棘肌分布处。

腰以下称胂(sēn申)。

膂骨指脊骨,一指脊柱之统称,一指第1胸椎棘突。

胂(shēn申)泛指脊柱两侧的肌群。

或指髂嵴以下的肌肉部分。

腰髁(kē科)指腰部两旁凸起之骨,与今之髂后上棘似。

尻尾骶骨部分统称。

骶端又称骶、尾骶、尾间(1ǚ吕)、穷骨、撅骨。

指尻骨的末节,即尾骨。

膊又称胳膊。

指肩以下手腕以上的部分。

一说指上臂外侧面。

臑(nào闹)指肩至肘内侧靠近腋部隆起的肌肉,即肱二头肌部。

一说为上臂统称。

其屈侧称臑内,伸侧称臑外。

分肉泛指肌肉。

辅骨在上肢,指桡骨。

亦称上骨。

在下肢指膝两侧之骨:

内侧的名内辅,即股骨下端的内侧髁与胫骨上端的内侧髁组成的骨突;外侧的名外辅,即股骨外侧髁与胫骨外侧髁组成的骨突。

或指腓骨,又称外辅骨。

兑骨又称锐骨。

小指侧臂骨下端之高骨。

相当于尺骨茎突。

一说指豆骨。

高骨体表高突之骨的通称。

或指大指侧臂骨下端的高起骨,相当于桡骨茎突。

寸口两手桡侧掌横纹下,桡动脉搏动处。

鱼大指后侧隆起之肉。

其外方赤白肉分界处叫鱼际。

亦有称拇指侧为大鱼,小指侧为小鱼。

将指即第3指。

俗称中指(趾)。

髀(bì闭)指股骨之上端。

一说为下肢膝上部分的通称。

髀骨指膝上之大骨,今称股骨。

髀枢指髋关节部。

又名髀厌、机。

或指股部外侧最上方,股骨向外上方显著隆起的股骨大转子。

髀关大腿前上端,即股四头肌之上端。

髀阳指大腿外侧部。

股阴指大腿内侧部。

股膝以上通称股。

俗称大腿。

鱼腹股大腿内侧,其形如鱼腹处。

即股内收肌群处。

伏兔大腿前隆起的股四头肌,形如兔伏,故名。

腘膝部后面,腿部弯曲时形成凹窝,并呈现横缝(纹),分别称腘窝和腘窝横纹。

膝解膝骨分解处,今膝关节。

膑膝前的圆形骨,亦称膝盖骨。

今称髌骨。

犊鼻即膝眼。

状若牛鼻之两孔故名。

〓(hāng夯)即胫骨。

一说指胫骨之下端。

腨(zhuān专)又称腓肠,俗称小腿肚。

今称腓肠肌。

踠胫下尽处之曲节,今称踝关节。

然骨内踝下前方隆起之大骨,今称舟骨。

绝骨外踝之上3寸许,腓骨凹陷的部位。

悬钟穴所在。

跗又称趺或足趺,即足背。

覈(hé合)骨又写作核骨。

足第1跖趾关节内侧的圆形突起。

京骨足小趾本节后外侧突起的半圆骨。

即第5跖趾关节外侧的圆形突起。

三毛足大趾爪甲后方有毛处。

又称丛毛、聚毛。

聚毛足大趾爪甲后方有毛聚集处。

又称丛毛。

踵即足跟部。

赤白肉际指手(足)的掌(跖)面与背面肤色明显差别的分界处。

掌侧皮色较浅,称白肉;背侧肤色较深,称赤肉;两者交接之处称赤白肉际。

歧骨泛指两骨连接成角之处。

如锁骨肩峰端与肩胛冈肩峰之连接处;第1、2掌骨连接处;胸骨下端与左右肋软骨结合处等。

本节即指掌指关节或跖趾关节的圆形突起。

手足指(趾)最上一节,即掌指关节与跖趾关节处。

其前方称本节前;后方称本节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