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人民版一轮复习习题阶段性测试题1.docx

上传人:b****9 文档编号:30827730 上传时间:2024-01-30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30.2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历史人民版一轮复习习题阶段性测试题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高考历史人民版一轮复习习题阶段性测试题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高考历史人民版一轮复习习题阶段性测试题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高考历史人民版一轮复习习题阶段性测试题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高考历史人民版一轮复习习题阶段性测试题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历史人民版一轮复习习题阶段性测试题1.docx

《高考历史人民版一轮复习习题阶段性测试题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历史人民版一轮复习习题阶段性测试题1.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历史人民版一轮复习习题阶段性测试题1.docx

高考历史人民版一轮复习习题阶段性测试题1

阶段性测试题一(必修一第一专题评估测试)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 共5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题2分,共5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2015·邯郸摸底)《史记·周本纪》载:

褒姒不好笑……(周)幽王为烽燧大鼓,有寇至则举烽火。

诸侯悉至,至而无寇,褒姒乃大笑。

这段记载表明(  )

A.诸侯有随时朝觐天子的义务

B.受封诸侯有义务提供军赋

C.幽王荒淫遭遇诸侯联合反叛

D.周王室衰微面临诸侯攻伐

[答案]B

[解析]西周的时候,实行分封制,受封的诸侯要听从周王的调遣,派兵随周王出征等,材料正是这一现象的反映。

故应选B项。

2.(2015·江西红色六校联考)僖公二十八年(公元前632年)冬践土之会,本是晋文公召周天子,而《春秋》却记为“天子狩于河阳”,以下评述正确的是(  )

①作者描述带有主观因素

②通过一个“狩”字,表达了作者的政治理念

③文献史料不能反映真实历史

④历史是个人心态的反映

A.①② B.①④   

C.①③ D.②④

[答案]A

[解析]《春秋》把诸侯召见天子记载为“天子狩于河阳”,这属于春秋笔法,同时也体现了分封制和宗法制遭到破坏,故选A项。

对这样的史料应该辩证地看待,③④明显不正确。

3.(2015·吉林一模)根据甲骨文以及中国史籍记载的推断,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姓氏的国家。

最早的一批姓氏包括姬、姜、嬴、妫等。

这些姓氏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封建礼制对女性的尊重

B.受西周宗法制的影响

C.政治上分封制的实施

D.血缘关系最初以母系来确定

[答案]D

[解析]从材料“最早的姓氏,姬、姜、嬴、妫等”可以看出都有“女”旁,结合史实,分析原因,血缘关系最初以母系来确定。

A、B、C三项与题干不符。

4.(2015·福建四地六校联考)中国古代收养养子时,往往有“异姓不养”的规定。

如明清律法都规定,若收养异姓子为嗣,则收养人和送养人都要被杖六十下,其子归宗(即送回送养人家中)。

与此规定密切相关的制度是(  )

A.分封制B.世袭制

C.察举制D.宗法制

[答案]D

[解析]从材料的关键词“异姓不养”、“其子归宗”等可知中国古代收养养子,注重宗法姓氏关系。

古代认为人只能祭祀与自己同族的人,同族意味着同姓,异姓意味着异族。

A项是周朝地方制度,B项是夏朝以来的王位继承制,C项是汉朝选官制度,都与题意不符。

5.(2015·沈阳)《殷周制度论》在谈及周代的宗法制时说:

“任天者定,任人者争;宁之于天,争乃不生。

”其中“天”是指(  )

A.辨别是非善恶的天理B.确定继承人选的天子

C.表现自然现象的天道D.决定嫡庶身份的天命

[答案]D

[解析]材料中“任天者定,任人者争;宁之于天,争乃不生”信息中的“天”是主宰嫡庶身份的关键,故本题选择D;A、C与题意不符;B不符合宗法制内涵。

6.(2015·哈六中)历史学家指出:

西周王朝虽然显示出一定的统一性、集权性,但国家结构上的分散性、松散性仍是最本质的特点。

造成上述“分散性、松散性”的原因是(  )

A.贵族拥有世袭特权B.分散的自然经济

C.贵族拥有土地所有权D.王室日益腐败

[答案]A

[解析]在周灭商后,实行分封制以藩屏周。

西周实行分封制,在统治形式上构筑了统一的形式,但由于诸侯拥有世袭特权,其结果是诸侯国王侯地位世袭具有独立性,由此造成了国家结构上的分散性、松散型。

7.(2015·清远)秦统一六国后,“(六国)王子皇孙,辞楼下殿,辇来于秦”,此外,六国富豪被迁至京城咸阳,一部分迁到巴蜀、南阳、三川和赵地。

秦始皇采取这些措施的主要目的是(  )

A.巩固分封制B.增强地方权力

C.加强中央集权D.打破世袭特权

[答案]C

[解析]材料体现的是秦朝统一后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让六国贵族迁徙到秦地和其他地方,加强对他们的控制,削弱他们的实力。

故选C。

8.(2015·山东省实验中学一诊)据《汉书》记载,汉武帝时,某一官员“周行郡国,省察治状,黜陟能否,断治冤狱……”这一官员的身份应是(  )

A.丞相B.郡守  

C.县令D.刺史

[答案]D

[解析]材料信息表明,此官员的职责是对地方官员进行监察,由此可判断是刺史。

汉武帝时期为了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将全国划分为13个州郡,置刺史一人,代表中央监察地方,D项正确。

“刺史”的工作对象是地方官吏,是监察性质的职务;“县令”的工作对象是百姓,是行政性质的职务,C项不正确。

丞相“掌丞天子,助理万机”,为百官之首,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A项不正确。

郡守是郡的最高行政长官,对上承受中央命令,对下治理所属各县,B项不正确。

9.(2014·盐城模拟)国学大师钱穆认为,中国古代史“前一段落为秦以前的封建政治,后一段落为秦以后之郡县政治”。

以下对这两大“政治”的理解正确的是(  )

A.都是地方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

B.前者是贵族政治,后者是官僚政治

C.都以血缘为纽带,实现了权力的高度集中

D.都顺应了历史潮流,维护了封建统治

[答案]B

[解析]材料所说的“封建政治”为分封制,“郡县政治”为中央集权制,分封制不利于加强中央集权,A项错误;中央集权制不是以血缘为纽带,C项错误;分封制维护的是奴隶制度,D项错误。

10.(2015·唐山模拟)秦汉以后,中国存在一种“官无封建,而吏有封建”的政治现象。

它指的是官员和胥吏的职位均不得世袭,但胥吏却常常利用日常工作程序繁琐、官员不熟悉政务之机,使其职位实际成为自家的“封建”领地。

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源在于(  )

A.分封制长期存在B.行政效率的低下

C.中央集权的削弱D.官僚政治的弊端

[答案]D

[解析]材料中导致“吏有封建”的原因是官和吏之间办事的不协调性,说明官僚政治存在明显的漏洞,D项符合题意。

A项在春秋战国时期已经崩溃。

B、C两项材料中没有体现。

故选D项。

11.(2014·云南昆明联考)《嬴政的道》一文中写道:

“始皇帝嬴政比较黏糊,只要走进历史,不管你是否乐意,也无论你停在哪一段儿,他都将不请自来,躲不掉也避不开。

”作者这样评价秦始皇,主要是基于他(  )

A.开始实行郡县制加强对地方的管理

B.确定了后世2000多年的国家政治框架

C.确立了分封子弟的制度

D.开始用军功爵制代替世卿世禄制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秦始皇的贡献,意在考查对材料的理解和知识迁移能力。

秦始皇建立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影响了整个中国封建社会,故“只要走进历史……他都将不请自来”,A、C、D与秦始皇的史实不符,故B项符合题意。

12.(2015·邛崃)《宋书》卷九十四载:

“汉末丧乱,魏武始基,军中仓卒,权立九品,盖以论人才优劣,非为世族高卑。

因此相沿,遂为成法,自魏至晋,莫之能改。

”材料说明九品中正制(  )

A.该设计能依据人才优劣确定品第

B.选官用人只注重门第出身

C.是士族地主垄断政权的工具

D.促进了社会的公平和公正

[答案]A

[解析]从材料“军中仓卒,权立九品,盖以论人才优劣,非为世族高卑”可以看出是在强调九品中正制能依据人才优劣确定品第,而不是出身,所以应选A项。

13.(2015·揭阳市)学者萧功秦论及古代某一制度时说:

“它既是维系政治精英与社会精英相互依存关系的纽带,也是维系社会各阶层对君主、儒家意识形态和国家权威效忠的基础”。

这一制度应是(  )

A.科举制度B.君主制度

C.分封制度D.中央集权制度

[答案]A

[解析]依据题意该制度是连接政治和社会人才的纽带,同时也有利于扩大统治基础,以及儒家意识形态的传承和维护君主专制统治,由此可知只有科举制才有这样的功能。

所以选A。

14.(2015·湖南益阳)唐长安四年,监察御史肖至忠弹劾宰相苏味道后,御史大夫李承嘉曾责之曰:

“近日弹事,不咨大夫,礼乎?

”肖至忠却答曰:

“故事,台中无长官。

御史人君耳目,比肩事主,得各自弹事,不相关白。

若先白大夫而许弹事,如弹大夫不知白谁也!

”李承嘉无言以对。

由此可见唐代(  )

A.监察权独立于行政权之外

B.监察官员不受长官节制

C.监察机构内部分工混乱

D.监察官员有独立奏事传统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监察御史肖至忠弹劾宰相苏味道后……御史人君耳目,比肩事主,得各自弹事,不相关白……如弹大夫不知白谁也!

”李承嘉无言以对,即可知唐朝的监察官员有相对独立的权力进行监督。

15.(2015·嘉兴测试)唐太宗即位之初担任门下省给事中的魏征,对于中书省起草的有关征兵的敕书,尽管已经过皇帝的签署下发到门下省,但他坚持不肯署敕,这个决定终于没有颁下施行。

这主要反映了当时唐朝行政机制的特点是(  )

A.宰相专权B.皇权独尊

C.分层决策D.三省分权

[答案]C

[解析]门下省负有审核诏令的权力,且门下省给事中不是门下省最高长官,并非宰相,不能说明宰相专权,故A项错误;据材料“尽管已经过皇帝的签署下发到门下省,但他坚持不肯署敕,这个决定终于没有颁下施行”可知不能说明皇权独尊,故B项错误;据材料“对于中书省起草的有关征兵的敕书,尽管已经过皇帝的签署下发到门下省,但他坚持不肯署敕,这个决定终于没有颁下施行”可知中书省负责起草诏令,门下省负责审核诏令,体现出分层决策,故C项正确;材料仅涉及中书省和门下省,未涉及尚书省,无法体现三省分权,故D项错误。

16.(2015·揭阳)据钱穆《国史大纲》记载:

“垂拱三年,或诬告(宰相)祎之,……(武)则天特令肃州刺史王本立推鞫(审问)其事。

”本立宣敕示祎之,祎之曰:

“不经凤阁(中书省)鸾台(门下省),何名为敕?

”由此可知当时(  )

A.相权不断被削弱,皇权得以强化

B.君权不断被削弱,相权得以强化

C.地方权力削弱,中央权力加强

D.相权对君权有制约作用

[答案]D

[解析]材料反映了在三省六部制下,敕令须经中书门下审议,而武则天未经中书等省议定,直接发出诏令,故刘袆之拒绝。

反映该制度下相权对皇权有一定制约作用。

故选D项。

17.(2015·江淮十校)据《元史·地理志》载:

“自封建变为郡县,有天下者,汉、隋、唐、宋为盛,然幅员之广,咸不逮元。

……元东南所至不下汉、唐,而西北则过之,有难以里数限者矣。

立中书省一,行中书省十有……中书省统山东西,河北之地,谓之腹里……”。

对材料解读不符合史实的是(  )

A.“封建”意为分封建国

B.元朝实行行省制是为了有效管辖地方

C.元代疆域比汉唐辽阔

D.中书省主要职责是统辖大都等腹里之地

[答案]D

[解析]材料中“自封建变为郡县”是指由分封制转变为郡县制,A项正确;元朝推行行省制度的目的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B项正确。

“元东南所至不下汉、唐,而西北则过之,有难以里数限者矣”可知元代的疆域比汉唐辽阔,C项正确;中书省是中央行政机构,D项错误。

18.(2014·华美)某本古书上有这样的记载:

“朕自临御以,十有三年矣,中间图任大臣,期于辅弼,以臻至治……赖神发其奸,皆就殄灭。

朕欲革去中书省,升六部,仿古六卿之制,俾之各司所事。

……”据此,这位“朕”应该是(  )

A.秦始皇B.唐太宗  

C.明太祖D.明成祖

[答案]C

[解析]1380年,明太祖朱元璋裁撤中书省和丞相,以六部分理全国政务,直接对皇帝负责。

他还下令,以后不许再立丞相。

秦以来的丞相制被废除,皇帝集皇权和相权于一身,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

因此选C。

19.(2015·山西曲沃)在一次公开课教学中,有这样一道题:

谈谈你对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认识。

某学生答题要点如下,你认为不准确的是(  )

A.分封制与宗法制互为表里,宗法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体现就是分封制

B.春秋时期,分封制开始瓦解,出现了“礼崩乐坏”的局面

C.唐朝统治者运用中央机构的权力制衡来维护自己的专制“统治”

D.内阁的设置实质上恢复了丞相的职权,是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的重要内容

[答案]D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为了加强专制,防止宰相专权,明初太祖废除丞相制度。

后因政务繁忙,明成祖时设内阁作为侍从顾问机构。

内阁始终不是中央一级的法定行政机构,是皇权加强的工具和表现,无法对皇权进行制约,因此D符合题意。

其他几项表述正确。

20.(2015·山东师范大学附中)史载唐朝驸马(公主夫婿)选取注重门第出身,多出自勋贵名臣,而明朝严禁皇室与大臣联姻,故驸马多出自寒门。

这种变化反映了(  )

A.中央集权的加强B.科举制度的成熟

C.贵族制度的衰落D.专制皇权的强化

[答案]D

[解析]依据所学可知,明朝严令禁止皇室与大臣联姻,其目的是防止大臣与皇室勾结,威胁皇权,与中央集权的加强无关,故A项不合题意;明清八股取士标志着科举制度的衰落,故B项错误;明朝时期皇室贵族仍然享有各种特权,社会地位也很高,故C项表述有误;严禁通婚反映出皇帝对大臣控制的加强,是专制皇权强化的体现,故D项符合题意。

故应选D。

21.(2015·邛崃)中国古代实行君主集权于上、行政体制分权于下的权力制衡体制,它包含两种专制体制,一是实行集体宰相制度,二是在正式行政体制之外另设机构,以达到分权的目的。

下列选项包含有这两种专制模式的是(  )

A.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宋朝设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司使

B.汉武帝“中外朝制度”;清朝设军机处

C.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明朝设置内阁制

D.明朝设置内阁制;清朝设军机处

[答案]C

[解析]材料中“它包含两种专制模式,一是实行集体宰相制度,二是在正式行政体制之外另设机构,以达到分权的目的。

”是解题的关键信息,依据已学知识可知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三省长官都是宰相,因此可以说是实行集体宰相制度;明朝设置内阁制,内阁虽然不是正式行政机构,但是辅助皇帝。

故选C项。

22.(2014·湖北武汉调研)史载:

“自古三公论道,六卿分职。

……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

今我朝罢相……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

”下列选项中与材料所表达的观点一致的是(  )

A.“丞相者,朕之股肱,所与共承宗庙,统理海内”

B.“(大事)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划”

C.“自秦以下,人人君天下,皆不鉴秦设相之患”

D.“上言请分中书吏房置审官院,刑房置审刑院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明代丞相制度的废除。

“丞相者,朕之股肱,所与共承宗庙,统理海内”说明对丞相持赞扬态度,与题干材料中“专权乱政”不符,故A项错误;“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划”说明宰相拥有实权,故B项错误;“皆不鉴秦设相之患”说明丞相存在权力隐患,故C项正确;“上言请分中书吏房置审官院,刑房置审刑院”说明宰相处理事务繁多,让六部来分担,不符合题干意思,故D项错误。

23.(2015·南京摸底)《清史稿》中记载:

“先是世祖亲政,日至票本房,大学士司票拟,意任隆密。

康熙时,改内阁,分其职设翰林院。

雍正时,青海告警,复分其职设军机处,……军机处军机大臣,无定员,由大学士、尚书、侍郎内特旨召入。

……掌军国大政,以赞机务。

……明降谕旨,述交内阁。

”由此可知军机处(  )

A.大臣须由专人担任B.掌握军国大事决策权

C.分化了内阁的权力D.主要为皇帝提供建议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军机处军机大臣,无定员,由大学士、尚书、侍郎内特旨召入”,可知军机大臣并不是由专人担任,故A项错误;军机大臣只是“跪受笔录”,对于军国大事的决策权掌握在皇帝手中,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雍正时,青海告警,复分其职设军机处”和“明降谕旨,述交内阁”可知,军机处的设置分化了内阁的权力,故C项正确;根据材料“掌军国大政,以赞机务”,军机大臣主要并不是为皇帝提供建议,故D项错误。

24.(2015·盐城摸底)古代宰相的职权可概括为“入(宫)则参对(君主)而议政事”、“出(宫)则监察(百官)而懂(正)是非”。

下列对宰相职权的说法正确的是(  )

A.事无巨细,大权独揽

B.参与决策,监督执行

C.秉承诏令,上传下达

D.拾遗补缺,以备顾问

[答案]B

[解析]“事无巨细,大权独揽”属于皇帝的职责,不符合题干材料意思,故A项错误;材料中“参对(君主)而议政事,监察(百官)而懂(正)是非”说明丞相参与决策,监督执行,故B项正确;“秉承诏令,上传下达”属于军机大臣职责,故C项错误;“拾遗补缺,以备顾问”属于殿阁大学士的职责,故D项错误。

25.(2015·安徽六校联考)有人认为:

“孙行者固然要受紧箍咒的约束,而唐僧如何应用紧箍咒,似亦有拘束之必要,……这是《西游记》的漏洞,其实就是吾国政治的漏洞。

”材料中“漏洞”指的是(  )

A.贵贱等级分明B.官员素质低下

C.权力缺乏制衡D.自由受到束缚

[答案]C

[解析]题干关键“唐僧如何应用紧箍咒,似亦有拘束之必要”表明作者主张对唐僧应用紧箍咒的随意性应加以限制,政治漏洞即权力缺乏监督容易滋生腐败。

故选C项。

第Ⅱ卷(非选择题 共50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

第26题12分,第27题12分,第28题13分,第29题13分。

共50分)

26.(2014·天津南开)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尧知子丹朱之不肖,不足授天下,于是乃权授舜。

授舜,则天下得其利而丹朱病;授丹朱,则天下病而丹朱得其利。

尧曰:

“终不以天下之病而利一人”,而卒授舜以天下。

——《史记》卷一《五帝本纪》

(1)材料一反映的是我国古代什么政治制度?

其后来又被什么制度所取代?

(2分)

材料二 诏曰:

“朕深诏执事,兴廉举孝,庶几成风,绍休圣绪。

夫十室之邑,必有忠信;三人并行,厥有我师。

今或至阖郡而不荐一人,是化不下究,而积行之君子壅于上闻也。

且进贤受上赏,蔽贤蒙显戮,古之道也。

其议二千石不举者罪。

”有司奏:

“不举孝,不奉诏,当以不敬论;不察廉,不胜任也,当免。

”奏可。

——《资治通鉴》卷十八《汉纪十》

(2)材料二反映的是我国古代什么制度?

依据材料二,指出当时社会存在什么问题,解决办法如何?

(5分)

材料三 由此论之,职名中正,实为奸府;事名九品,而有八损;古今之失,莫大于此!

愚臣以为宜罢中正,除九品,弃魏氏之敝法,更立一代之美制。

——《资治通鉴》卷八十一《晋纪三》

(3)材料三中所说的“一代之美制”后来在何时开创?

简要说明其创立之初,对匡正时弊所起到的主要历史作用。

(5分)

[答案]

(1)禅让制;王位世袭制。

(2)察举制度。

有的地方不举荐人才,或是举荐的人才徒有虚名。

对官员给予不同程度的惩处。

(3)隋朝。

打破特权垄断,体现公平、公正;扩大了官吏人才来源;加强了中央集权。

[解析]

(1)问,材料一中尧将部落联盟首领的位置让给有才能的舜继承,这种民主推选部落联盟首领的制度称为禅让制。

禹死后,他的儿子启利用权势杀死了禹的继承人伯益,继承了禹的位置,从此,王位世袭制取代了禅让制。

(2)问,依据材料二的关键信息“兴廉举孝”可以判断,这一制度是汉代实行的察举制,由地方郡国向中央举荐人才。

“今或至阖郡而不荐一人,是化不下究,而积行之君子壅于上闻也。

”出现的问题是有的地方不举荐人才,或是举荐的人才徒有虚名。

“不举孝,不奉诏,当以不敬论;不察廉,不胜任也,当免。

”对这种官员给予不同程度的惩处。

(3)问,材料三建议“罢中正,除九品,弃魏氏之敝法,更立一代之美制”,废除魏晋时期的九品中正制,实行科举制度。

科举制创立于隋朝时期,科举制通过考试来选拔人才,门第不高的读书人可以凭借真才实学参加考试而做官,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吏人才来源、提高官员文化素质;同时把选拔人才的权力从地方收归中央,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27.(2015·长郡中学)古今中外,有识之士都在不断地追求政治进步,寻求更好的政治制度,不同的历史因素造就了各具特色的政治制度。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周有天下,裂土田而瓜分之,设五等,邦群后。

布履星罗,四周于天下,轮运而辐集;合为朝觐会同,离为守臣扞(捍)城。

……秦有天下,裂都会而为之郡邑,废侯卫而为之守宰(地方长官),据天下之雄图,都六合之上游,摄制四海,运于掌握之内,此其所以为得也。

——柳宗元《封建论》

材料二 “论中国政治制度,秦汉是一个大变动。

唐之于汉,也是一大变动”,“倘使我们说,中国传统政治是专制的,政府由一个皇帝来独裁,这一说法,用来讲明清两代是可以的。

——黄仁宇《中国大历史》

材料三 历史学家黄仁宇认为:

中国在历史上产生过九个统一全国的大朝代,我们可称秦汉为“第一帝国”,隋唐宋为“第二帝国”,明清则为“第三帝国”。

第一帝国的政体还带贵族性格,世族力量强大。

第二帝国则大规模和有系统地科举取士,造成新的官僚政治,而且将经济重心由华北的旱田地带逐渐转移到华南的水田地带。

……若将第二帝国和第三帝国比较,则可以看出第二帝国“外向”“开放”,带“竞争性”。

与明清之“内向”“保守”及“非竞争性”迥然不同……第二帝国带扩张性,而第三帝国则带收敛性。

——黄仁宇《赫逊河畔谈中国历史》

材料四 中西政治文化的差异及两者的个性可以从多种维度来考察。

当我们对这两种政治文化从宏观上作一个粗略的观察后,有一种现象令人十分醒目。

这里权且将其概括为“一”与“多”。

无疑,这是一对模糊的概念,这里用来概括中西政治文化的两种个性特征。

它们包括这两种政治文化发展的历史道路、它们在政治制度和政治思想层面的表现、以及隐于政治制度和政治思想深处的政治思维定势和政治心态。

——丛日云《“一”与“多”:

中西政治文化的两种个性分析》

(1)结合材料一,说明“周”与“秦”各自建立了什么制度?

有何优越性?

(4分)

(2)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二中秦汉和唐朝政治制度“大变动”分别指什么?

(2分)请用明清时期各一个典型史实证明材料一中“政府由一个皇帝来独裁”的观点。

(2分)

(3)根据材料三及所学知识,概括指出“第二帝国”在政治结构方面与“第一帝国”相比,发生的主要变化。

(2分)

(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说明“一”和“多”这两种个性特征在古代中国和希腊的政治制度方面的基本表现,(2分)

[答案]

(1)周:

分封制。

优越性:

有利于稳定当时的政治秩序。

秦:

郡县制。

优越性:

有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管理。

(2)秦汉:

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皇帝制度的确立、三公九卿、郡县制)。

唐朝:

三省六部制。

史实:

明朝废丞相,设内阁;清朝设军机处。

(3)政治结构:

三公九卿制向三省六部制转变。

(4)基本表现:

“一”指中国实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多”指古希腊民主政治制度。

[解析]本题考查从汉至明清政治制度的演变和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1)问,“周有天下,裂土田而瓜分之,设五等,邦群后”指的是周朝的分封制;“合为朝觐会同,离为守臣扞(捍)城”拱卫王室,维护周天子的统治,有利于稳定当时政治秩序。

秦朝“裂都能为郡邑,废侯卫而为守宰”实行郡县制;“摄制四海,适于掌握之内”有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管理。

(2)问,依据所学知识可从秦汉时期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皇帝制度的确立、三公九卿、郡县制)和唐朝时期三省六部制的角度回答。

第(3)问,政治结构由三公九卿制向三省六部制转变。

第(4)问,第一小问可依据所学可直接回答出“一”是指中国实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多”是指古希腊民主政治制度。

28.(2015·江西红色六校联考)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高皇帝以圣德受命,建立鸿业,置御史大夫,位次丞相,典正法度,以职相参,总领百官,上下相监临,历载二百年,天下安宁。

——《汉书》卷八十三

武帝元狩五年(前118年),又在丞相府内设置丞相司直,“掌佐丞相举不法”。

征和四年(前89年),又设置司隶校尉一职,掌察京师百官和近畿七郡。

——《汉书·武帝纪》

(1)依据材料一列举汉朝中央监察制度的主要内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高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