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卷高考语文一轮讲义 第10单元 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docx
《江苏卷高考语文一轮讲义 第10单元 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苏卷高考语文一轮讲义 第10单元 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docx(3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江苏卷高考语文一轮讲义第10单元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第10单元 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题:
(2011·江苏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
陈公弼传
苏 轼
公讳希亮,字公弼。
天圣八年进士第。
始为长沙县。
浮屠有海印国师者,交通权贵人,肆为奸利,人莫敢正视。
公捕置诸法,一县大耸。
去为雩都。
老吏曾腆侮法粥狱,以公少年易之。
公视事之日,首得其重罪,腆扣头出血,愿自新。
公戒而舍之。
巫觋岁敛民财祭鬼,谓之春斋,否则有火灾。
公禁之,民不敢犯,火亦不作。
毁淫祠数百区,勒巫为农者七十余家。
盗起,知房州。
州素无兵备,民凛凛欲亡去。
公以牢城卒杂山河户得数百人,日夜部勒,声振山南。
民恃以安,盗不敢入境。
而殿侍雷甲以兵百余人,逐盗至竹山,甲不能戢士,所至为暴。
或告有大盗入境且及门,公自勒兵阻水拒之。
身居前行,命士持满无得发。
士皆植立如偶人,甲射之不动,乃下马拜,请死,曰:
“初不知公官军也。
”吏士请斩甲以徇。
公不可,独治为暴者十余人,使甲以捕盗自赎。
淮南饥,安抚、转运使皆言寿春守王正民不任职,正民坐免。
诏公乘传往代之。
转运使调里胥米而蠲其役,凡十三万石,谓之折役米。
米翔贵,民益饥。
公至则除之,且表其事,又言正民无罪,职事办治。
诏复以正民为鄂州。
徙知庐州。
虎翼军士屯寿春者以谋反诛,而迁其余不反者数百人于庐。
士方自疑不安。
一日,有窃入府舍将为不利者。
公笑曰:
“此必醉耳。
”贷而流之,尽以其余给左右使令,且以守仓库。
为京西转运使。
石塘河役兵叛,其首周元,震动汝洛间。
公闻之,即日轻骑出按。
斩元以徇,其余悉遣赴役如初。
致仕卒,享年六十四。
为人仁恕,故严而不残。
(选自《苏轼文集》,有删节)
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毁淫祠数百区,勒巫为农者七十余家。
(2)身居前行,命士持满无得发。
(3)贷而流之,尽以其余给左右使令,且以守仓库。
〖试题解读〗本题重点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
翻译时应注意联系前后文句,抓住每句话的得分点,这些得分点一是关键的实词、虚词,一是特殊句式。
第
(1)句中的关键词是“淫”“勒”。
“淫”是“过分、过度”的意思;“淫祠”即不合礼义而设置的祠庙。
“毁淫祠数百区”是定语后置句,在翻译时应将定语“数百区”提到“淫祠”之前。
“勒”为动词,“强制、勒令”的意思。
第
(2)句中的关键词是“前行”“持满”“发”。
“前行”是“队伍的前列”的意思,“持满”是“将弓箭拉满”的意思,“发”即“拉弓射箭”;同时注意补充省略的主语。
第(3)句中的关键是“贷”“流”“以”。
“贷”是“宽恕、从轻处罚”的意思,如“严惩不贷”的“贷”即此义;“流”是“流放”的意思;两个“以”均是介词,第一个可译为“把”,第二个可译为“用”;“且以守仓库”中“以”后省略宾语“之”,翻译时要补足。
参考答案:
见“参考译文”画线处。
〖参考译文〗
陈公名为希亮,字公弼。
天圣八年中进士。
起初担任长沙县令。
有个叫海印国师的僧人,结交了几个掌权的显贵的人,(倚仗着他们的势力)肆意做坏事从中获利,人们没有谁敢用正眼看他。
陈希亮收捕了他并依照法律治他的罪,全县的人都感到震惊。
后来陈公去职担任雩都县令。
资深的官吏曾腆轻视法律,买卖官司。
因为陈公年轻就轻视他。
陈公就任的那天,首先查处他的重大罪责,曾腆叩头以至于出血,愿意改过自新。
陈公训诫后宽免了他。
当地的巫师每年搜刮百姓的钱财祭鬼,把这叫作“春斋”,他们说,不这样做就会发生火灾。
陈希亮禁止了这项活动,百姓不敢犯禁,火灾也没有发生。
(陈公弼)拆毁数百处滥建的祠庙,勒令巫师改行务农的有70多家。
盗贼起事,陈公担任房州(今湖北房县一带)知州。
房州平素没有军队守备,百姓很是恐惧想要逃离这里。
陈公组织起牢城的士卒和剽悍的山民共计好几百人,昼夜训练检阅,名声响震武当山南。
百姓依靠他们而得以安定,盗贼不敢进入房州境内。
然而殿侍雷甲带领百余名兵士,追捕盗贼到竹山,雷甲不能管制好士兵,士兵所到之处做下残暴之事。
有人报告有大盗入境将要到达城门,陈公亲自统帅士兵在水边阻止抵御盗贼。
(陈公弼)身处最前列,号令士兵将弓箭拉满但不射出。
士兵都如同木头人一样笔挺站立,雷甲向他们射箭,他们毫不动摇,雷甲于是下马拜服,请求处以死罪,说:
“起初不知道您是政府的军队啊。
”吏士请求斩杀雷甲来示众。
陈公不答应,只处置了做下残暴之事的十几个人,让雷甲用捕捉盗贼的方式赎自己的罪。
淮南发生饥荒,安抚、转运使都说寿春太守王正民不能胜任自己的官职,正民因此被免职。
朝廷下诏让陈公乘传车前往取代王正民。
转运使征调乡里的大米并且免除乡民的劳役,得到大米一共13万石,称之为“折役米”。
米价因此飞涨,百姓更加饥饿。
陈公到了以后就废除征米,并且将此事上奏朝廷,又上奏说正民没有罪,在任职内治政有方。
朝廷下诏又任命王正民为鄂州太守。
调任陈公为庐州知州。
屯驻在寿春的虎翼军士兵因为谋反被诛杀,迁移其余没有谋反的士兵数百人到庐州。
士兵们正惶恐不安。
一天,有个士兵暗中进入公府房中将要做不利之事,陈公笑着说:
“这个人必定是喝醉了酒。
”(陈公弼)宽恕了他,将他流放,并把其余士兵全部交给公府下边的人使用,并且让他们看守仓库。
陈公担任京西转运使。
石塘河的役兵反叛,他们的首领周元,在汝州、洛州之间引起震动。
陈公听说了这件事,当天率领轻骑出去巡视。
杀死了周元来示众,其余人都像当初一样派遣他们去做劳役。
陈公退休后逝世,享年64岁。
他为人仁慈,所以治事严厉但不残暴。
江苏省《考试说明》在“古代诗文阅读”的“理解”能力层级所列的四个考点,本单元涉及两个:
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不同的句式”是指与现代汉语有区别的句式,主要包括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主谓倒装)、省略句和文言固定格式。
“不同的用法”指词类活用,活用形式主要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的活用。
重点是名词、动词、形容词的活用。
“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要求将文言文句子转换成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的白话文句子,同时又能保持原文在用词造句和表达方式上的特点。
“理解”是指对句子在文中意义的了解、领会和把握,“翻译”是指用现代汉语把文言文表达出来,“文中的句子”是指依托原文语言环境又有相对独立性的语句。
正确理解句子包括三个层次:
一是能读懂句子的字面意思,概括其主要内容;二是能理清句间的逻辑关系;三是能理解语句的深层含意或在文中所起的作用。
翻译句子,往往涉及词类活用、固定结构、特殊句式等方面的知识,有时须着眼全篇加以综合考察。
就考试而言,理解是基础,翻译是重点。
翻译是对理解正确与否的检测,是文言文阅读能力的综合体现。
Ⅰ 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
考点透视
命题范围:
高考对文言句式的考查,主要是《考试说明》规定的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
须要注意的是,《考试说明》未列的其他特殊句式和用法,在翻译题中常有涉及,这提醒考生无论《考试说明》是否列出,复习该考点时都不可偏废。
命题方式:
高考江苏卷对这一考点的考查,除了2005年第10题虚词判断题涉及介词宾语省略和被动句,2006年第10题内容分析和概括题涉及使动用法之外,其他全部体现在翻译题上。
近几年的江苏卷都将句式列为翻译的采分点之一。
典题例析
例:
(2010·江苏卷第8题,文本《南阳县君谢氏墓志铭》见第61页)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殓以嫁时之衣,甚矣吾贫可知也。
(2)使吾不以富贵贫贱累其心者,抑吾妻之助也。
(3)君所交皆一时贤隽,今与是人饮而欢邪?
〖思维导引〗此翻译题句式体现得较为集中。
句
(1)要注意“殓以嫁时之衣”是状语后置,“以嫁时之衣”在句中充当动词“殓”的状语,按现代汉语的语法规范应提前,同时要注意此句省略了“殓”的宾语,在翻译时应调整为“以嫁时之衣殓(之)”;“甚矣吾贫”是主谓倒装句式,应该还原为“吾贫甚矣”后再翻译。
句
(2)中的“累”为使动用法,还含有被动的意味,意思是“使……受牵累、使……有负担”,可以对等替换成“焦虑”;“抑吾妻之助也”是判断句,翻译时要补上判断词“是”。
句(3)注意“君所交皆一时贤隽”属判断句,“今与是人饮而欢邪”是反问句,要译出反问语气。
参考答案:
见第61页“参考译文”画线处。
解题指津
要想落实好特殊句式的翻译,须注意三点:
①分类熟记典型例句,化繁为简,做到对特殊句式的构成规律和表现形式有理性的认识;②具备一定的现代汉语语法知识,能敏感地识别这些特殊句式;③掌握常见特殊句式的翻译方法。
一、常见文言句式简介
1.判断句式。
判断句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基本不用判断词“是”来表示,而往往让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直接充当谓语,对主语“是什么”进行判断。
在文言文中,判断句常有如下几种形式:
(1)“……者,……也。
”如“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2)“……,……也。
”如“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
(3)“……者,……。
”如“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4)“……也”或“……者也。
”如“是社稷之臣也”,“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5)主谓排列直接表判断。
如“今臣亡国贱俘”。
(6)用副词“乃、亦、即、诚、皆、悉、则、必、素、固、本”等表示肯定判断,用“非”表示否定判断。
如“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且夫天下非小弱也”。
2.被动句式。
被动句的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的受事者,而不是主动者、施事者。
在文言文中,被动句常有以下几种形式:
(1)动词后用介词“于”表被动。
如“而君幸于赵王”。
(2)用“见”“见……于……”表被动。
如“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3)用“为”“为……所……”表被动。
如“吾属今为之虏矣”,“贾家庄几为巡徼所陵迫死”。
(4)用“被”表被动。
如“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丙寅三月之望”。
(5)无标志被动句。
如“洎牧以谗诛”,这里的“诛”是“被杀”的意思。
3.倒装句式。
所谓倒装,是相对现代汉语习惯来说的,主要有以下几种:
(1)主谓倒装。
有时为了强调和突出谓语的意义,在一些疑问句或感叹句中,把谓语提到主语前。
如“渺渺兮予怀”,现代汉语的语序是“予怀兮渺渺”。
(2)宾语前置。
文言文中,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一般置于动词或介词之后,但在一定条件下,宾语会前置,其条件是:
①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
如“大王来何操”,现代汉语的语序是“大王来操何”,“何”作“操”的宾语。
②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
如“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宾语“己”前置;现代汉语的语序是“以为莫若己者”。
③用“之”或“是”把宾语提至动词前,以突出强调宾语。
这时的“之”或“是”只在结构上起前置宾语的作用,没有实在意义。
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有时,还可以在前置的宾语前加上一个范围副词“唯”(惟),构成“唯(惟)……是……”的格式。
如“吾少孤,及长不省所怙,惟兄嫂是依”。
(3)定语后置。
文言文中,定语位置一般也在中心词前,但有时为了突出中心词,强调定语所表现的内容,或使语气流畅,而把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
常见形式有:
①“中心词+后置定语+者”或“中心词+之+后置定语+者”。
如“求人可使报秦者”,“马之千里者”,现代汉语的语序是“求可使报秦人”“千里马”。
②“中心词+之+后置定语”。
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现代汉语的语序是“蚓无利爪牙,强筋骨”。
③“中心词+数量词”。
如“骑数千过其门”,现代汉语的语序是“数千骑过其门”。
(4)状语后置(也称介词结构后置或介宾短语后置)。
在古汉语中,介词结构“于……”“以……
”常放在谓语动词后作补语,这类补语按现代汉语的习惯是放在动词前作状语,所以在翻译的时候就把它作了状语,也因此把这种情况叫“状语后置”。
如“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按现代汉语的语序应是“青,于蓝取之而于蓝青”。
再如“虽董之以严刑,震之以威怒”,按现代汉语的语序是“虽以严刑董之,以威怒震之”。
4.省略句式。
常见的有以下几种情形:
省略主语、省略谓语、省略宾语、省略兼语、省略介词短语的介词等。
(1)省略主语。
承前省略,如“吾令人望其气,(云气)皆为龙虎”;蒙后省略,如“(公)度我至军中,公乃入”;自述省略,如“家贫,无从致书以观,(余)每假借于藏书之家,(余)手自笔录……”;对话省略,如“樊哙曰:
‘今日之事何如?
’良曰:
‘(今日之事)甚急’”。
(2)省略谓语。
承前省略,如“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蒙后省略,如“杀人如(恐)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
(3)省略宾语。
宾语省略主要是承前省略。
省略动词宾语,如“以相如功大,拜(之)为上卿”,又如“竖子不足与(之)谋”;省略介词宾语,“以”构成的介宾短语处在补语的位置时,动词的代词宾语常省略,如“屠惧,投(之)以骨”。
(4)省略兼语。
“使”“令”“让”“拜”等使令性或促成性动词的宾语常常兼作后面主谓短语的主语,语法中将这个词称作兼语。
现代汉语中的兼语一般不能省略,但文言文中的兼语却常常被省略,而且省略的大多是代词“之”。
如“不如因而厚遇之,使(之)归赵”。
(5)省略介词短语中的介词。
介词“于”和“以”常被省略,如“余自束发读书(于)轩中”,又如“今闻购将军首(以)金千斤,邑万家,将奈何”。
5.常见文言文固定格式。
常见的固定结构有:
“是以”“是故”“所以”“何如”“奈何”“然则”“无以”“孰与”“与……孰”“直……耳”“无乃……乎”等等。
它们的搭配形式固定,具有一定的整体意义,在阅读古文时,不能分开来理解。
二、文言句式识别方法
1.寻找标志法。
文言句式多数都有其特定的构成规律和表现形式,主要体现为格式上或用词上有一些鲜明的标志,如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都有其鲜明的结构和词语标志,要理解其构成规律,熟悉其标志形式,从而培养对其识别的敏感性,为准确识别文言句式打好基础。
2.语境推断法。
省略句中省略的成分,大多可以通过句式所在句及其前后句的大意推测出来。
3.语法分析法。
寻找句子的动词结构,进而推究陈述对象和承受对象,就可以基本明确全句的框架结构,从而明确其大意,这是识别的基础。
推究句子陈述对象是谓语动词的实施者还是承受者,可以判断句子是否是被动句(尤其适用于无标志的被动句);检查句子的成分是否齐全,可以判断句子是否是省略句;检查句子的排列顺序和现代汉语是否一致,可以判断句子是否是倒装句。
4.语感判断法。
在明确大意的前提下,对句子直接按照其固有顺序进行口译,进而判断哪些地方不够顺畅,甚至别扭拗口,这些地方往往包含文言特殊句式。
三、文言句式翻译方法
1.判断句。
(1)对于前述①~⑤种判断形式,翻译时应补上判断词“是”,但当主语或谓语部分只突出了某关键词语,主谓关系不一致时,要补充必要成分。
(2)用副词加强判断时,翻译中应把副词的原义译出,并补上判断词“是”。
如“必、亦、即、诚、皆、则、素”可以依次译成“一定是、也是、便是、确实是、都是、原来是、本来是”。
(3)表示比喻的判断句,可以翻译成“是像……一样”。
2.被动句。
(1)翻译时一般改为“被”字句,或使用表被动的词语表达,如“受、受到、遭到”等。
(2)表被动的介词“于”有时省略,翻译时要注意识别并翻译出被动的含义。
(3)“被”能译成“受、遭受”,尽可能按动词意义翻译,非常明确作介词用的,才译成“被”。
3.倒装句。
(1)主谓倒装。
翻译时按照“主+谓”顺序调整。
(2)宾语前置。
翻译时按照“动(介)+宾”顺序调整,翻译第③种情况时,把“是、之”去掉,宾语移后即可。
(3)定语后置。
①把后置的定语调到中心语前面。
②遵循原顺序,先把中心语置于一个范围中,再在定语后加“的”或“的+名词”,即“中心语+中(里)+定语+的(名词)”格式。
(4)状语后置。
翻译时,多数都把介宾短语移到谓语前作状语,少数符合现代汉语的特点,翻译时无须调整。
如果省略介词宾语,调整后补上宾语,再翻译。
4.省略句。
(1)成分省略。
翻译前要根据语境和语法推断省略的内容,译时一般要补出省略的成分后再翻译,如果不补出也不影响意思的清晰、明确,可以不补。
(2)介词省略。
介词省略句同时也是状语后置句,翻译时要补出省略的介词,并将其及宾语提到谓语前面。
5.固定格式。
从其整体意义上理解并翻译,不可拆开翻译。
Ⅱ 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用法
考点透视
命题范围:
“与现代汉语不同的用法”指的是词类活用,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的活用。
重点是名词、动词、形容词的活用。
难点是意动用法和使动用法。
命题方式:
高考对这一考点的考查,主要体现在选择题(主要考查实词释义正误判断)和翻译题上。
典题例析
例:
(2009·江苏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
书沈通明事
汪 琬
淮安沈通明,尝为前明总兵官。
任侠轻财,士大夫皆称之。
顺治二年,先是有巡抚田仰者,素习通明之为人,加礼遇焉;至是见明将亡,遂属其家通明,而身自浮海去。
通明匿仰妻子他所。
会清军渡淮,购仰妻子急,踪迹至通明家。
是时通明杜门久矣。
捕者围其居,通明走入寝门,饮酒数斗,裂束帛缚其爱妾,负之背,牵骑手弓矢以出,大呼曰:
“若辈亦知沈将军耶!
”遂注矢拟捕者,皆逡巡引却。
通明疾驰,与爱妾俱得脱。
赁居苏州,变姓名,卖卜以自活。
未几爱妾死,意不自聊,祝发为浮屠。
已,复弃浮屠服,北访故人于邓州。
通明故魁垒丈夫也,美须髯,以饮酒自豪。
每醉辄歌呼邓州市上,一市皆以为狂。
彭公子篯,其州人也,素有声望于江淮间,方罢巡抚家居,独闻而异之。
侦得通明所在,徒步往与之语,通明默不应。
已询知为彭巡抚,乃大喜吐实。
公捉其手曰:
“君状貌稍异,必将有物色之者,非我其孰为鲁朱家耶?
”引与俱归,日夜与通明纵酒甚欢。
居久之,遇赦始得出。
通明少以勇力闻,尝与贼战,贼射之洞胸,通明即拔矢裂甲裳裹其创,往逐射者,竟杀其人而还,一军皆壮之。
今且年八十余,膂力稍衰矣,饮酒犹不减少时,任侠自喜,亦如故也。
夫明季战争之际,四方奇才辈出,如通明之属,率倜傥非常之人,此皆予之所习闻也。
其他流落湮没,为余所不及闻而不得载笔以纪者,又不知几何人。
然而卒无补于明之亡也,何与?
当此之时,或有其人而不用,或用之而不尽。
至于庙堂秉事之臣,非淫邪朋比即怀禄耽宠之流。
当其有事,不独掣若人之肘也,必从而加媒孽焉。
及一旦偾决溃裂,束手无策,则概诬天下以乏才。
呜呼!
其真乏才也耶?
8.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购仰妻子急,踪迹至通明家。
(2)方罢巡抚家居,独闻而异之。
(3)然而卒无补于明之亡也,何与?
〖思维导引〗第
(1)句中“购”是“悬赏捉拿”的意思;“妻子”为古今异义词,应译为“妻子儿女”;“踪迹”原为名词,此处单独处于谓语位置,与“至”构成连动,活用为动词,可译为“追踪觅迹”。
第
(2)句中“家”原为名词,放在动词“居”之前活用为状语;“异”原为形容词,意为“与众不同”,此处带宾语,为意动用法“认为……与众不同”。
第(3)句中“卒”是“最终,终于”的意思;“无补于明之亡”是由介词“于”引导的状语后置句,翻译时应调整为“于明之亡无补”;“何与”表疑问语气,应译为“为什么呢?
” 参考答案:
见“参考译文”画线处。
〖参考译文〗
淮安的沈通明,曾经担任前明朝的总兵官。
他行侠仗义,重义轻财,士大夫都称道他。
顺治二年,先前有个巡抚叫田仰的人,一向知道沈通明的为人,很是礼待他;等看到明朝大势已去即将灭亡,于是就把家人托付给沈通明,而自己乘船出海远去。
沈通明把田仰的妻子和孩子藏匿到其他地方。
恰逢清军渡淮河,紧急悬赏捉拿田仰的妻子儿女,追踪觅迹直到沈通明家。
当时沈通明已经不出门很长时间了。
围捕的人包围了沈通明的住所,沈通明来到卧室,喝了几斗酒,撕裂束帛缚上他的爱妾,背在背上,牵着马拿着弓箭出门,大叫道:
“你们也知道沈将军吗!
”于是拉开弓箭对准围捕的人,围捕的人都左右躲闪后退。
沈通明(骑上马)迅速地跑开,和他的爱妾都得以脱险。
租赁房屋定居到苏州,改变姓名,以算命占卜糊口。
不久(他的)爱妾死了,感情没有了依靠,削发为和尚。
不久,又还俗,去北方邓州拜访老朋友。
沈通明,是个身材伟岸的大丈夫,有漂亮的胡须,把饮酒作为豪爽的事情。
每次喝醉之后就在邓州的街市上大呼小叫,全街上的人都认为他是个狂人。
彭子篯是邓州人,向来在江淮间有声望,刚刚不做巡抚待在家里,唯独他(彭子篯)听到这件事而认为他与众不同。
打听到沈通明的住址,徒步前往和他交谈,沈通明默不作声。
等知道是彭巡抚,才非常高兴地如实相告。
彭公抓住他的手说:
“先生的相貌不凡,一定会有人注意你的,除了我谁来做鲁国的朱家(汉初鲁国的朱家保护了项羽的旧部将季布,这里指彭子篯想保护沈通明)呢?
”带着沈通明一起回家,日夜与沈通明纵情饮酒,非常高兴。
住了很长时间,遇大赦(沈通明)才得以公开露面。
沈通明年轻时以勇力著名,曾经和贼寇作战,贼人用箭射穿他的胸部,沈通明当即拔箭撕开衣裳裹好他的伤口,去追逐射箭的贼人,最后杀了那人才回来,全军将士都认为他很豪壮。
如今(他)年已八十多岁,臂力稍稍衰减了,饮酒还不减年轻时,行侠仗义自得其乐,还像过去一样。
明朝末年正当战争的时候,四方奇才辈出,像沈通明这样的人,全都是倜傥不寻常的人,这都是我向来所听到的。
其他流落埋没、不被我听到而不能够以笔记载下来的人,又不知有多少人。
然而最终对明朝的灭亡没有起到补救作用,为什么(什么原因)呢?
当这个时候,或有这样的人而不被重用,或任用他们而不能够充分发挥他们的才能。
至于朝廷掌权的大臣,不是淫邪勾结就是就是一心图财讨好上司之流。
当天下一旦有事,这些奸臣不仅牵制那些贤德之人,还一定要罗织罪名加害贤才。
等到一旦大势已去,束手无策,就又一律诬称天下没有贤能的人才。
唉!
难道真的是天下没有贤才吗?
解题指津
常见词类活用类型及识别、翻译方法。
一、名词的活用
1.名词活用为动词。
(1)名词用作一般动词。
例如:
①臣少多疾病。
(疾病:
生病。
)∥②籍吏民,封府库。
(籍:
造册登记。
)∥③买五人之头而函之。
(函:
用木匣装。
)∥④秦地可尽王也。
(王:
占有、统治。
)∥⑤沛公欲王关中。
(王:
称王。
)∥⑥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渔:
打鱼。
樵:
砍柴。
)
识别方法:
名词若处在谓语的位置,而且句中又没有其他动词或形容词,即活用为动词了。
翻译方法:
将活用的名词扩展成动宾短语,“动”即和该名词相关的动作行为,“宾”即该名词,如⑤中的“王”可译成“称王”;将活用的名词扩展成“用+名词+关联动作”格式,如③中的“函”译成“用木匣装着”;将活用的名词替换成等义的其他词语或短语,如“沛公军霸上”,“军”译为“驻扎”;方位名词作动词,按方向性介词“从、向、往+该名词+合适动词”形式翻译,如“顺流而东也”,“东”译成“向东进军”。
(2)名词的使动、意动用法。
名词用作使动词,即主语使宾语成为该名词。
如“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封”,使……作边境。
名词用作意动词,即主语主观上认为宾语是该名词表示的人或事物。
如“吾从而师之”,“师”,译成“以……为师(把……当作老师)”。
识别方法:
首先判定该名词活用为动词,然后根据该活用的名词与主语和宾语的关系判断。
符合主语客观上使宾语成为该名词的,就是使动;符合主语主观上把宾语当作是该名词所代表的人和事物的,就是意动。
翻译方法:
名词用作使动词按“主语+使、让+宾语+作、成为+名词义”翻译;名词用作意动词按“主语认为宾语是该名词”或“主语把宾语当作该名词”翻译。
2.名词用作状语。
例如:
①攀援而登,箕踞而遨。
(箕:
像簸箕一样,表比喻。
)∥②卒廷见相如。
(廷:
在朝廷里,表处所。
)∥③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
(东:
向东,表方向。
)∥④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兄:
像对待兄长一样,表态度。
)∥⑤辞楼下殿,辇来于秦。
(辇:
乘辇车,表工具。
)∥⑥予分当引决。
(分:
按职分,表道理。
)∥⑦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日:
每天,表频率。
)
识别方法:
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