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短文100篇二.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30825860 上传时间:2024-01-30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42.9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文言短文100篇二.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文言短文100篇二.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文言短文100篇二.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文言短文100篇二.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文言短文100篇二.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文言短文100篇二.docx

《文言短文100篇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言短文100篇二.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文言短文100篇二.docx

文言短文100篇二

文言短文100篇二

 

51、石勒不计前嫌

原文:

 后赵王勒悉召武乡耆旧诣襄国,与之共坐欢饮。

初,勒微时,与李阳邻居,数争沤麻池相殴,阳由是独不敢来。

勒曰:

“阳,壮士也;沤麻,布衣之恨;孤方兼容天下,岂仇匹夫乎!

”遽召与饮,引阳臂曰:

“孤往日厌卿老拳,卿亦饱孤毒手。

”因拜参军都尉。

 翻译:

后赵王石勒请武乡有声望的老友前往襄国(今河北省邢台市),同他们一起欢会饮酒。

当初,石勒出身贫贱,与李阳是邻居,多次为争夺沤麻池而相互殴打,所以只有李阳一个人不敢来。

石勒说:

“李阳是个壮士,争沤麻池一事,那是我当平民百姓时结下的怨恨。

我现在广纳人才,怎么能对一个普通百姓记恨呢?

”于是急速传召李阳,同他一起饮酒,还拉着他的臂膀开玩笑说:

“我从前挨够你的拳头,你也遭到了我的痛打。

”随后任命李阳做参军都尉。

52、韩信袴下受辱

原文:

淮阴屠中少年有侮信者,曰:

“若虽长大,好带刀剑,中情怯耳。

”众辱之曰:

“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袴下。

”于是信孰视之,俛出袴下,蒲伏。

一市人皆笑信,以为怯。

 翻译:

淮阴屠宰场里有侮辱韩信的年青人,对韩信说:

“你即使长得高高大大,喜欢佩带刀剑,内心还是胆怯的。

”他当众侮辱韩信说:

“韩信如果不怕死,用刀刺我;如果怕死,从我裤裆下钻过去。

”于是韩信仔细看着他,俯下身子从他裤裆下匍匐钻过去。

整个市场中的人都嘲笑韩信,认为他是胆怯的。

53、世评华歆王朝

原文:

华歆、王朗俱乘船避难,有一人欲依附,歆辄难之。

朗曰:

“幸尚宽,何为不可?

”后贼追至,王欲舍所携人。

歆曰:

“本所以疑,正为此耳。

既已纳其自托,宁可以急相弃邪?

”遂携拯如初。

世以此定华、王之优劣。

  翻译:

华歆和王朗一起乘船避难,有一个人想搭乘他们的船,华歆很为难。

王朗却说:

“幸好船还宽敞,有什么可为难的。

”一会儿贼寇要追上来了,王朗想丢下刚才搭船的人。

华歆说:

“刚才我所以犹豫,正是这个原因。

既然已经接纳了他来船上托身,哪里能因为情况危急就丢下他呢。

”于是就继续带着他赶路。

世人也由此判定华王二人的优劣。

54、周处改过自新

原文:

周处年少时,凶强侠气,为乡里所患。

又义兴水中有蛟,山中有白额虎,并皆暴犯百姓。

义兴人谓为三横,而处尤剧。

或说处杀虎斩蛟,实冀三横唯余其一。

处即刺杀虎,又入水击蛟。

蛟或浮或没,行数十里,与处之俱。

经三日三夜,乡里皆谓已死,更相庆。

竟杀蛟而出。

闻里人相庆,始知为人情所患,有自改意。

乃自吴寻二陆。

平原不在,正见清河,具以情告,并云欲自修改而年已蹉跎,终无所成。

清河曰:

“古人贵朝闻夕死,况君前途尚可。

且人患志之不立,亦何忧令名不彰邪?

”处遂改励,终为忠臣孝子。

 翻译:

周处年少时,为人蛮横强悍,打架斗欧,为当地一大祸害。

此外,义兴水中有条蛟龙,山上有只白额虎,一起祸害百姓,百姓将他们并称为“三害”,三害当中属周处最为厉害。

于是有人便问周处:

既然你这么有本事,何不去杀死猛虎蛟龙,证明一下你的实力呢?

实际上是希望三害相拼,最后只剩下一个。

周处听后立即上山击毙了猛虎,又跳入水中与蛟龙搏斗,蛟在水中或浮或没,漂流出数十里远。

经过三天三夜,百姓们都以为蛟龙和周处一并死了,纷纷出来庆祝。

结果周处杀死蛟龙,提着它的脑袋从岸边爬起。

闻听乡人以为自己已死,表示庆贺的事,才知实际上大家也把自己当作一大祸害,不禁满面泪流,萌生悔改之意。

遂往吴郡寻找陆机、陆云这两位当时东吴的名士。

恰巧陆机不在,只见到陆云。

周处就把全部情况告诉了他,并说:

“自己想改正错误,可岁月皆已荒废了,怕最终没有什么成就可言。

”陆云说:

“古人珍视道义,认为‘哪怕是早上明白了道理,晚上死去也便甘心。

’况且你的前途还是有希望的,再说人就怕立不下志向,只要能立志并努力去做,又何必担忧好名声得不到传扬呢?

”周处听后决定改过自新,最终成为一代忠臣孝子。

55、齐宣王好谀

原文:

宣王好射,说人之谓己能用强也,其实所用不过三石。

以示左右,左右皆引试之,中关而止,皆曰:

“不下九石。

非大王孰能用是!

”宣王说之。

然则宣王用不过三石,而终身自以为九石。

三石,实也;九石,名也。

宣王说其名而丧其实。

 翻译:

齐宣王喜爱射箭,喜欢人家夸耀他能够使用强弓,其实他用的弓只要三百多斤的力气就可以拉开。

他在大臣面前显示弓,大臣们都拉着弓试一试,都只拉到一半,便说:

“拉开它至少要一千多斤的力气,不是大王,谁能拉得开?

”宣王非常高兴。

但是,宣王用的不过是三百多斤的弓,但是他一辈子都以为自己拉开了一千多斤的弓。

三百多斤是实,一千多斤是名,宣王喜欢的是名而失了实。

56、陈寔晓喻梁上君子

原文:

(陈)寔在乡闾,平心率物。

其有争讼,辄求判正,晓譬曲直,退无怨者。

至乃叹曰:

“宁为刑罚所加,不为陈君所短。

”时岁荒民俭,有盗夜入其室,止于梁上。

寔阴见,乃起自整拂,呼命子孙,正色训之曰:

“夫人不可不自勉。

不善之人未必本恶,习以性成,遂至于此。

梁上君子者是矣!

”盗大惊,自投于地,稽颡归罪。

寔徐譬之曰:

“视君状貌,不似恶人,宜深克己反善。

然此当由贫困。

”令遗绢二匹。

自是一县无复盗窃。

 翻译:

陈寔在乡间,以平和的心对待事物。

百姓间出现争执官司时,陈寔判决公正,告诉百姓道理的曲直,百姓回去后没有埋怨的。

大家感叹说:

“宁愿被刑罚处治,也不愿被陈寔批评。

”当时年成不好,民众没有收成,有小偷夜间进入陈寔家里,躲在房梁上。

陈寔暗中发现了,就起来整顿衣服,让子孙聚拢过来,正色训诫他们说:

“人不可以不自我勉励。

不善良的人不一定本性是坏的,(坏)习惯往往由(不注重)品性修养而形成,于是到了这样的地步。

梁上君子就是这样的人!

”小偷大惊,从房梁跳到地上,跪拜在地,诚恳认罪。

陈寔慢慢告诉他说:

“看你的长相,也不像个坏人,应该深自克制,返回正道。

然而你这种行为当是由贫困所致。

”结果还赠送二匹绢给小偷。

从此全县没有再发生盗窃。

57、萧何追韩信

原文:

(韩)信数与萧何语,何奇之。

至南郑,诸将行道亡者数十人,信度何等已数言上,上不我用,即亡。

何闻信亡,不及以闻,自追之。

人有言上曰:

“丞相何亡。

”上大怒,如失左右手。

居一二日,何来谒上,上且怒且喜,骂何曰:

“若亡,何也?

”何曰:

“臣不敢亡也,臣追亡者。

”上曰:

“若所追者谁何?

”曰:

“韩信也。

”上复骂曰:

“诸将亡者以十数,公无所追;追信,诈也。

”何曰:

“诸将易得耳。

至于信者,国士无双。

王必欲长王汉中,无所事信;必欲争天下,非信无所与计事者。

顾王策安所决耳。

 翻译:

韩信又多次和萧何谈天,萧何也很佩服他。

(汉王的部下多半是东方人,都想回到故乡去,)因此队伍到达南郑时,半路上跑掉的军官就多到了几十个。

韩信料想萧何他们已经在汉王面前多次保荐过他了,可是汉王一直不重用自己,就也逃跑了。

萧何听说韩信逃跑了,来不及把此事报告汉王,就径自去追赶。

有个不明底细的人报告汉王说:

“丞相萧何逃跑了。

”汉王极为生气,就像失掉了左右手似的。

隔了一两天,萧何回来见汉王,汉王又是生气又是喜欢,骂道:

“你逃跑,是为什么?

”萧何答道:

“我不敢逃跑,我是追逃跑的人。

“你去追回来的是谁?

”萧何说:

“韩信啊。

”汉王又骂道:

“军官跑掉的有好几十,你都没有追;倒去追韩信,这是撒谎。

”萧何说:

“那些军官是容易得到的,至于像韩信这样的人才,是普天下也找不出第二个来的。

大王假如只想老做汉中王,当然用不上他;假如要想争夺天下,除了韩信就再也没有可以商量大计的人。

只看大王如何打算罢了。

58、汉高祖论“三杰”

原文:

帝置酒洛阳南宫,上曰:

“列侯、诸将毋敢隐朕,皆言其情:

我所以有天下者何?

项氏之所以失天下者何?

”高起、王陵对曰:

“陛下使人攻城略地,因以与之,与天下同其利;项羽不然,有功者害之,贤者疑之,此所以失天下也。

”上曰:

“公知其一,未知其二。

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张良字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饷馈(供给军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

三者皆人杰,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

项羽有一范增而不用,此所以为我所禽也。

 翻译:

刘邦在洛阳南宫摆酒宴,说:

“各位王侯将领不要隐瞒我,都说这真实的情况:

我得天下的原因是什么呢?

项羽失天下的原因是什么呢?

”高起,王陵回答说:

“陛下让人攻取城池取得土地,因此来亲附他们,与天下的利益相同;相与却不是这样,杀害有功绩的人,怀疑有才能的人,这就是失天下的原因啊。

”刘邦说:

“你只知道那一个方面,却不知道那另一个方面。

(就拿)在大帐内出谋划策,在千里以外一决胜负(来说),我不如张良;平定国家,安抚百姓,供给军饷,不断绝运粮食的道路,我不如萧何;联合众多的士兵,打仗一定胜利,攻占一定取得,我不如韩信、这三个人都是豪杰的人,我能够利用他们,这是我取得天下的原因、项羽有以为范增而不利用(他),这就是被我捉拿的原因。

59、东吴四英杰

原文:

孙吴奄有江左,亢衡中州,固本于策、权之雄略,然一时英杰如周瑜、鲁肃、吕蒙、陆逊四人者,真所谓社稷心膂,与国为存亡之臣也。

自古将帅,未尝不矜能自贤,疾胜己者,此诸贤则不然。

孙权初掌事,肃欲北还,瑜止之,而荐之于权曰。

“肃才宜佐时,当广求其比,以成功业。

”后瑜临终与权笺曰:

“鲁肃忠烈,临事不苟,若以代瑜,死不朽矣!

”肃遂代瑜典兵。

吕蒙为寻阳令,肃见之曰:

“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蒙遂亦代肃。

蒙在陆口,称疾还,权问:

“谁可代者?

”蒙曰:

“陆逊意思深长,才堪负重,观其规虑,终可大任,无复是过也。

”逊遂代蒙。

四人相继,居西边三四十年,为威名将,曹操、刘备、关羽皆为所挫。

虽更相汲引,而孙权委心所之,吴之所以为吴,非偶然也。

 翻译:

孙吴之所以拥用江东,抗衡于中国,根本是因为孙策、孙权的雄才大略。

当时东吴的英杰,(如周瑜、鲁肃、吕蒙、陆逊四个人,是当时的(东吴)的所谓社稷心膂,)都是能与国家共存亡的大臣。

但是因为自古将帅,大都认为自己是贤能之人,害怕有胜过自己的。

但是上面这些贤能的人则不是这样。

孙权刚接执掌政权,鲁肃(北方人)欲去江北(投靠曹操),瑜止之,而向孙权推荐:

“肃才宜佐时,当广求其比,以成功业。

”后瑜临终给孙权写信推荐:

“鲁肃忠烈,临事不苟,如果能用他来代替我,我死不后悔!

”肃遂代瑜治军。

吕蒙为寻阳令,肃见之曰:

“你现在的才略不再是当年吴下阿蒙(因为吕蒙已学习了大量的知识)。

”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吕蒙后来也代替了鲁肃执掌军权。

吕蒙在陆口,因有病辞职,权问:

“谁可代你?

”蒙曰:

“陆逊意思深长,才堪负重,观其规虑,终可大任,无复是过也。

”逊遂代蒙。

四人相继,居西边三四十年,为威名将,曹操、刘备、关羽皆曾被他们打败。

虽然他们互相推荐引见,而孙权又能委心听之,东吴之所以为吴,并非是偶然的。

 

                                        60、治本在得人

原文:

苻坚召见(高泰),悦之,问以为治之本。

对曰:

“治本在得人,得入在审举,审举在核真,未有官得其人而国家不治者也。

”坚曰:

“可谓辞简而理博矣。

 翻译:

符坚召见高泰,很喜欢他,向他请教治国的根本办法。

高泰回答说:

“治国的根本办法在于得人才,得人才在于慎重推荐,慎重推荐在于考察这人的真实情况。

每个官位得到合适人选,国家却治理得不好的情况,是不会有的。

”苻坚(听后)说:

“说的真是言词简略而道理深广啊。

61、齐桓公登门访士

原文:

齐桓公见小臣稷,一日三至不得见也。

从者曰:

“万乘之主,见布衣之士,一日三至而不得见,亦可以止矣。

”桓公曰:

“不然。

士之傲爵禄者,固轻其主;其主傲霸王者,亦轻其士。

纵夫子傲爵禄,吾庸敢傲霸王乎?

”五往而后得见。

天下闻之,皆曰:

“桓公犹下布衣之士,而况国君乎?

”于是相率而朝,靡有不至。

翻译:

齐桓公召见小臣稷,一天去了三次没被允许见面。

跟随的人说:

“有万量马车的国君,召见平民百姓,一天去三次都没被允许见面,也该停止了。

”齐桓公说:

“不是这样的。

读书人轻视有权有钱的人,所以一定轻视他的国君;他的国君(如果)轻视其他国君,也轻视他的城民。

即使稷轻视有权有钱的人,我又怎么敢轻视其他国君呢?

”去了五次之后,终于允许见面。

天下人知道后,都说:

“桓公尚且放下架子对待平民百姓,何况我们这些国君呢?

”于是一同前往朝拜齐桓公,没有不前往的。

62、陆贽论人才

原文:

人之才行,自昔罕全,苟有所长,必有所短。

若录长补短,则天下无不用之人;责短舍长,则天下无不弃之士。

加以情有爱憎,趣有异同,假使圣如伊、周,贤如墨、杨,求诸物议,孰免讥嫌?

昔子贡问于孔子曰:

“乡人皆好之,何如?

”子曰:

“未可也。

”“乡人皆恶之,何如?

”子曰:

“未可也。

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

”盖以君子小人意必相反,其在小人之恶君子亦如君子之恶小人。

将察其情,在审基听,听君子则小人道废,听小人则君子道消。

 翻译:

人的才能和德行,从古代到现在就很少(有人)全部具备,如果任用长处然后补充缺点,那么天下没有不能被录用的人,只看见短处就舍弃长处,那么天下就没有可以录用的人了,再加上感情有爱恨之分,志趣有所不同,如果圣明的像伊尹、周公,贤德像墨翟、杨朱,求他们好坏,谁能避免被讥笑?

从前子贡问孔子:

“一个乡村的人都喜欢,那该怎么办?

”孔子说:

“不能肯定。

”“一个乡村的人都讨厌,那该怎么办?

”“不能肯定。

不能因为乡村的人喜欢就认为好,不喜欢就讨厌他.”那是因为好人和坏人行事必定不同,就好像小人讨厌君子也像好人讨厌坏人,要认真调查清楚实情,听君子的话那么小人之道就会废止,听小人的话那么君子之道就会消失。

63、物各有短长

原文:

甘戊使于齐,渡大河。

船人曰:

“河水间耳,君不能自渡,能为王者之说乎?

”甘戊曰:

“不然,汝不知也。

物各有短长,谨愿敦厚,可事主不施用兵;骐骥、騄駬,足及千里,置之宫室,使之捕鼠,曾不如小狸;干将为利,名闻天下,匠以治木,不如斤斧。

今持楫而上下随流,吾不如子;说千乘之君,万乘之主,子亦不如戊矣。

 翻译:

甘戊出使齐国,要渡过一条大河。

船户说:

“河水那么浅,你都不能靠自己的力量渡河,又怎么能做出使齐王高兴的事呢?

”甘戊说:

不是这样的,你不知道这其中的道理。

事物各有长处和短处;老实谨慎地做事,辅助主人不战而胜;骐骥、騄駬这样的好马,可以日行千里,而把它们放在家里,让它们去捕老鼠,还不如小猫;干将这样锋利的好剑,工匠用来伐木还不如斧头的作用大。

而现在在河中摇船,进退自如,我不如你;游说那些国君,国王,你就不如我了。

 

                                      64、汉武帝下诏求贤

原文:

诏曰:

“盖有非常之功,必待非常之人。

故马或奔踶(dì)而致千里,士或有负俗之累而立功名。

夫泛驾之马,跅(tuò)弛之士,亦在御之而已。

其令州郡:

察吏民有茂才异等可为将相及使绝国者。

 翻译:

汉武帝下诏书说:

“大概有异乎寻常的事业,一定要依靠不同一般的人才能完成。

因此,有的千里马飞速奔驰而却能日行千里,有些有本事的人背着世俗讥议的包袱,却能建立功名。

难于驾驭的马,放纵不羁的人才,只不过在于人们如何驾驭、如何使用他们罢了。

命令州郡长官考察并向上推荐当地官民中具有超等杰出的才能、可以作为将相以及能出使极远国家的人。

” 

                                  65、宋仁宗重用王安石

原文:

帝欲用安石,唐介言安石难大任。

帝曰:

“文学不可任耶?

经术不可任耶?

吏事不可任耶?

”介对曰:

“安石好学而泥古,故议论迂阔,若使为政,必多所变更。

”帝不以为然,竟以安石参知政事,谓之曰:

“人皆不能知卿,以卿但知经术,不晓世务。

”安石对曰:

“经术正所以经世务。

”帝曰:

“然则卿设施以何为先?

”安石对曰:

“变风俗,立法度,正方今之所急也。

”帝深纳之。

 翻译:

皇帝(宋仁宗)想启用王安石,唐介说:

“安石难以担当大任。

”皇帝说:

“(他)文学方面不可信任吗?

经术方面不可信任吗?

吏事方面不可信任吗?

”唐介答:

“安石好学但是思想古板,以前讨论的时候,他的思想行为不切实际事理,如果他做了官,(他的)政策肯定经常变更。

”皇帝却不这样认为,最终(还是)任命王安石为参知政事,对(王安石)说:

“别人都不了解你,认为只知道儒家经术,不清楚世务,”王安石答道:

“儒家经术正是用来规划处理世务。

”皇帝说:

“你认为现在应该先实施什么政策?

”王安石说:

“要改变现在的风气、礼节、习惯,公布新的法令,(这)正是现在所急需要做的事。

”皇帝深信并采纳了(他的意见)。

 

                                     66、唐太宗论举贤

原文:

上令封德彝举贤,久无所举。

上诘之,对曰:

“非不尽心,但于今未有奇才耳!

”上曰:

“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长。

古之致治者,岂借才于异代乎?

正患己不能知,安可诬一世之人!

 翻译:

唐太宗让封德彝举荐有才能的人,他过了好久也没有推荐一个人。

太宗责问他,他回答说:

“不是我不尽心去做,只是当今没有杰出的人才啊!

”太宗说:

“用人跟用器物一样,每一种东西都要选用它的长处。

古来能使国家达到大治的帝王,难道是向别的朝代去借人才来用的吗?

我们只是担心自己不能识人,怎么可以冤枉当今一世的人呢?

” 

                                    67、何充直言不讳

原文:

王含作庐江郡,贪浊狼籍。

王敦护其兄,故与众坐称:

“家兄在郡定佳,庐江人士咸称之。

”时何充为敦主簿,在坐,正色曰:

“充即庐江人,所闻异于是。

”敦默然。

旁人为之反侧,充晏然,神意自若。

王含作庐江郡郡守的时候,贪污很厉害。

王敦袒护他的哥哥,有意在与很多人说话时夸口说:

“我的哥哥在庐江郡一定做得很好,庐江郡的人都称赞他。

”当时何充担任王敦的文书,也在座,就脸色严肃地说:

“我何充就是庐江郡的人,我所听到的与这种说法不同。

”王敦一下子没话可说了。

在座的其他人都为何充担心,很不安。

而何充显得态度平和,神色自如,和平常一样。

68、吕僧珍不仗势

原文:

僧珍在任,平心率下,不私亲戚。

从父兄子先以贩葱为业,僧珍既至,乃弃业欲求州官。

僧珍曰:

“吾荷国重恩,无以报效,汝等自有常分,岂可妄求叨越,但当速反葱肆耳。

”僧珍旧宅在市北,前有督邮廨,乡人咸劝徒廨以益其宅。

僧珍怒曰:

“督邮官廨也,置立以来,便在此地,岂可徙之益吾私宅!

”姊适于氏,住在市西,小屋临路,与列肆杂处,僧珍常导从卤簿到其宅,不以为耻。

 翻译:

吕僧珍在位期间,公平对待属下,不徇私情。

堂兄的儿子吕宏起先以贩葱为业,在吕僧珍就任以后,就放弃贩葱业想求他在州里安排个官当当,吕僧珍说:

“我蒙受国家大恩,没有什么可以报效的。

你们本来有适合自己身份地位的职业,怎么可以胡乱要求得到不该得的职份!

还是应当赶快回到葱店去吧。

”吕僧珍老家在市北,前面建有督邮的官署,乡人都劝他迁移官署来扩建住宅。

吕僧珍恼怒地说:

“督邮这官署,从建造以来就一直在这里,怎么可以迁走它来扩建我的私宅呢?

”他姐姐嫁给于氏,住在市西,小屋面临马路,又混杂在各种店铺中间,吕僧珍经常引带着仪仗队到她家,并不觉得辱没了身份。

69、刘庭式娶盲女

原文:

 齐人刘庭式未及第时,议娶其乡人之女,既成约而未纳币也。

庭式及第,其女以疾,两目皆盲。

女家躬耕,贫甚,不敢复言。

或劝纳其幼女,庭式笑曰:

“吾心已许之矣。

虽盲,岂负吾初心哉。

”卒取盲女,与之偕老。

 翻译:

齐地人刘庭式还没中举时,心想迎娶自己的同乡的女儿,两家已草成婚约然而还没给女方送礼。

到刘庭式中举,自己的未婚女友因患病,两眼都瞎了。

女家是农耕之家,很穷,不敢再提起婚事。

有人规劝他迎娶那家小女,刘庭式笑着说:

“我的心已经许配给她了。

虽然她两眼瞎了,怎能违背我当初的本心呢。

“最后迎娶了盲女,并和她共同生活到老。

 

                                     70、范式言而有信

原文:

范式字巨卿,少游太学,为诸生,与汝南张劭为友。

劭字元伯。

二人并告归乡里。

式谓元伯曰:

“后二年当还,将过拜尊亲,见孺子焉。

”乃共克期日。

后期方至,元伯具以白母,请设馔以候之。

母曰:

“二年之别,千里结言,尔何相信之审邪?

”对曰:

“巨卿信士,必不乖违。

”母曰:

“若然,当为尔酝酒。

”至其日,巨卿果到,升堂拜饮,尽欢而别。

 翻译:

范式字巨卿,山阳金张(今山东金山县)人。

年轻时在太学求学,成为众多求学者之一,与汝南张劭是同窗好友,张劭字元伯,两人同时离开太学返乡,范式对张劭说,二年后我将到你家拜见你的父母,看看你的孩子。

于是约好了日期。

后来当约好的日期快到的时候,张劭把这件事告诉他母亲,请他母亲准备酒菜招待范式。

母亲问:

你们分别已经两年了,相隔千里,你就那么认真地相信他吗?

张劭回答:

范式是一个讲信用的人,他一定不会违约的。

母亲说,如果真的是这样,那我就为你酿酒。

到了约好的那日,范式果然来到。

大家一起饮酒,尽欢而别。

71、王坦直言惊益王

原文:

王,帝第五子元杰也。

尝作假山,召僚属置酒,众皆褒美,坦独俯首。

王强使视之,坦曰:

“但见血山,安得假山。

”王惊问故,坦曰:

“坦在田舍时,见州县督税,上下相急,父子兄弟鞭笞苦楚,血流满身。

此假山皆民租所出,非血山而何!

”时帝亦为假山未成,闻之亟毁焉。

 翻译:

益王是宋太宗的第五儿子,叫赵元杰。

曾经修建了一座假山,召集僚属饮酒,众人都夸赞假山,而王坦却独自低着头。

益王强迫他看(假山),他说:

“我(在这里)只看到血山,根本没看到什么假山。

”益王很惊讶,问他(只看到血山的)原因,姚坦说:

“我在田间时,看见州县的官吏督促交税,上下一起逼迫,父子兄弟被鞭打痛苦不堪,血流满身。

这座假山都是用百姓租税筑成的,不是血山又是什么呢?

”当时(太宗)皇帝也在修建假山,还没完成,听到王坦的话之后马上命人砸毁(假山)。

72、饿死不吃"嗟来之食"

原文:

齐大饥,黔敖为食于路,以待饿者而食之。

有饿者蒙袂辑履,贸贸然来。

黔敖左奉食,右执饮,曰:

“嗟!

来食!

”扬其目而视之曰:

“予唯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

”从而谢焉,终不食而死。

 

(错不在黔敖,韩信还受胯下之辱呢,何况黔敖的语气在常人看来并无侮辱之意)

 翻译:

齐国出现了严重的饥荒。

黔敖在路边准备好饭食,以供路过饥饿的人来吃。

有个饥饿的人用袖子蒙着脸,无力地拖着脚步,莽撞地走来。

黔敖左手端着吃食,右手端着汤,说道:

“喂!

来吃吧!

”那个饥民扬眉抬眼看着他,说:

“我就是不愿吃嗟来之食,才落地这个地步!

”黔敖追上前去向他道歉,他仍然不吃,终于饿死了。

 

                                   73、“殿上虎”刘安世

原文:

安世仪状魁硕,音吐如钟。

初除谏官,未拜命,入白母曰:

“朝廷不以安世不肖,使在言路。

倘居其官,须明目张胆,以身任责,脱有触忤,祸谴立至。

主上方以孝治天下,若以老母辞,当可免。

”母曰:

“不然,吾闻谏官为天子诤臣,汝父平生欲为之而弗得,汝幸居此地,当捐身以报国恩。

正得罪流放,无问远近,吾当从汝所之。

”于是受命。

在职累岁,正色立朝,扶持公道。

其面折廷争,或帝盛怒,则执简却立,伺怒稍解,复前抗辞。

旁侍者远观,蓄缩悚汗,目之曰“殿上虎”,一时无不敬慑。

 翻译:

安世身材魁伟,容貌端庄,声如洪钟。

起初任命为谏官,还未受命,回到家里对母亲说:

“朝廷不因为我安世不贤,让我任谏官。

倘若就任这个官职,那就要有胆识也敢于伸张正义而无所畏惧,以自己的生命来担负起职责。

如果冒犯了皇上,灾祸贬官就会立刻到来。

皇上正以孝道治理天下,如果说我以母亲年老为托辞,应当可以避免任此官职。

”母亲说:

“这就不对了。

我听说谏官是皇上面前的敢于直言诤谏的重臣,你父亲一生都想做这样的官却未能做到,而你有幸任此官职,你应当献出生命来报效国家的大恩。

纵使遭罪被流放,不论远近,我一定会随你去的。

”(安世)于是接受了官职。

他在职多年,神色严肃立于朝廷之上,主持公道。

他当面指斥,在朝廷上谏争,有时碰上皇上大怒,(他)就握着手板退一步站立,等皇上怒气稍解,再上前争辩。

旁边陪侍的人在远观看,缩着头害怕得身上冒汗,把他称作“殿上虎”,一时间没有人不敬仰他。

74、娄师德与狄仁杰

原文:

狄梁公与娄师德同为相。

狄公排斥师德非一日,则天问狄公曰:

“朕大用卿,卿知所自乎?

”对曰:

“臣以文章直道进身,非碌碌因人成事。

”则天久之曰:

“朕比不知卿,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