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心理-社会状况评估.doc

上传人:zf 文档编号:30806951 上传时间:2024-01-30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77.5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五章--心理-社会状况评估.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第五章--心理-社会状况评估.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第五章--心理-社会状况评估.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第五章--心理-社会状况评估.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第五章--心理-社会状况评估.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五章--心理-社会状况评估.doc

《第五章--心理-社会状况评估.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五章--心理-社会状况评估.doc(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五章--心理-社会状况评估.doc

第五章心理-社会状况评估

学习目标

1.掌握心理社会评估的主要内容;

2.熟悉心理社会评估的方法;

3.了解护理诊断的目的。

第一节心理-社会状况评估概述

人的生理健康与其心理、社会功能密切相关,这要求护士在进行个体的健康评估时,不仅评估病人的生理方面,更要对护理象的心理、社会等多方面进行评估,从而为护理对象提供身心整体护理。

一、心理-社会评估的目的

1.了解护理对象的心理状况,判断其心理方面现存的或潜在的健康问题。

2.了解影响护理对象心理健康的家庭和环境因素、社会文化背景。

3.判断护理对象是否存在角色适应不良、角色功能紊乱等情况。

4.为制定护理干预计划、选择心理护理方法和护患沟通方式提供依据。

二、心理-社会评估的方法

常用的心理-社会评估方法包括观察法、交谈法、心理测量法和医学检测法,综合应用这些方法,会使收集到的资料更完整、全面,使评估结果更科学、可信。

1.观察法是通过直接观察和记录护理对象所表现出来的行为与表情,从而获得其心理健康资料的方法,是心理社会评估的基本方法之一。

观察法分为两种:

(1)自然观察法:

即在自然情景中观察被评估者的行为表现和心理活动的外部表现,其优点是方法简便,可观察到的行为范围较广,收集的资料与生活实际贴近;缺点是费时、费力,观察结果具有偶然性,对观察者的要求较高。

护士在日常护理工作中对被评估者行为与心理反应的观察就是—种自然观察。

(2)控制观察法:

是指在预先控制的情境与条件下,按既定的程序对每一个接受观察的个体进行同样的刺激,观察个体对特定刺激的反应,又称实验观察法。

其优点是其观察结果带有一定的规律性与必然性,具有较强的可比性和科学性。

缺点受人为因素影响,实验结果的客观性降低。

护理心理评估以自然观察法为宜。

2.交谈法交谈法是一种通过面对面的谈话方式所进行的有目的评估,分为正式交谈和非正式交谈两种类型。

交谈法是心理社会评估最基本、最常用的一种方法。

3.心理测量法是依据心理学的原理和技术,通过对个体的心理现象或行为进行数量化测定,从而确定心理现象在性质和程度上的差异,是心理评估常用的标准化手段之一,所得到的结果比较客观、科学。

(1)心理测量法:

是在标准情形下,用统一的测量手段(如仪器)测试个体对测量项目所作出的反应。

(2)评定量表法:

是指用一套已标准化的测试项目(量表)来测量某种心理品质。

量表的基本形式包括自评和他评两种。

自评可比较真实地反映被评估者内心的主观体验,而他评则是评定者对被评定者心理反应的客观评定。

常用的量表有二择一量表、数字等级量表、描述评定量表、Likert评定量表、检核表、语义量表及视觉类似物量表等。

在选用量表时应根据测量的目的和被评估者的具体情况而定。

4.医学检测法包括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查。

医学检测法的主要用途是对通过交谈法和心理测量法所收集到的资料的真实性和准确性进行验证,为心理评估提供客观资料。

第二节心理-社会评估的内容

心理-社会评估的内容主要包括心理和社会两个方面。

心理评估包括自我概念、认知功能、情绪情感、个性、压力与压力应对等方面的评估;社会评估包括角色和角色适应、家庭、文化、环境等方面的评估。

一、自我概念评估

(一)概述

1.自我概念(self-concept)定义指个体通过对自己的内在与外在特征,以及对他人反应的感知与体验所形成的自我认识和评价,是个体在与其心理社会环境相互作用过程中形成的动态的、评价性的“自我肖像”。

2.自我概念的构成由身体自我、社会认同、自我认同组成。

(1)身体自我(bodyself):

即体像,是人们对自己身体外形以及身体功能的认识与评价,是自我概念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包括外表、感觉反馈及内在的感觉,即整体的生理形象。

体像是自我概念中最不稳定的部分,较易受疾病、手术或外伤的影响。

(2)社会认同(socialidentity):

是个体对自己的社会人口特征的认识与估计,如年龄、性别、职业、社会团体成员资格及社会名誉和地位等。

(3)自我认同(personalidentity):

指个体对自己的智力、能力、性情、道德水平等的认识与判断。

3.自我概念的形成自我概念是个体在生活中与他人相互作用的“社会化产物”,是在与他人交往过程中产生的。

在婴儿期,人便开始建立对自我的积极感受。

随着年龄的增长和与周围人交往的增多,个体逐渐把自己观察和感知到的自我与他人对自己的态度和反应内化到自己的判断中,从而形成自我概念。

4.影响自我概念的因素个体的自我概念易受多种因素的影响。

①早期生活经历:

在早期生活经历中,得到的身心社会反馈是积极的,建立的自我概念就是良好的;反之,则是消极的。

②生长发育过程中的正常生理变化:

如青春期第二性征的出现、妊娠、衰老过程中皮肤弹性的丧失和脱发等生理变化,均可影响个体对自我的感知。

③健康状况:

健康状况改变如疾病、手术、外伤等可造成自我概念、尤其是体像的暂时性或永久性改变,此时需个体自我调节和适应。

④其他:

如文化、环境、人际关系和社会经济状况、职业和个人角色等。

(二)评估方法与内容

1.交谈法与被评估者从身体自我、社会认同、自我认同等方面进行谈,采用开放式和非开放式的问题进行询问。

例如:

你最喜欢你身体哪些部位?

如发生改变对你的影响有哪些?

你对自己满意吗?

你觉得你是怎样的一个人?

你对自己的个性特征、心理素质和社会能力满意吗?

你的朋友、同事、领导如何评价你?

2.观察法用于收集被评估者的外表、非语言行为以及与他人互动关系等与自我概念有关的客观资料。

(1)外表:

外表是否整洁,穿着打扮是否得体,身体哪些部位有改变。

(2)非语言行为:

是否有目光交流,面部表情如何?

是否有不愿见人、想隐退、不愿与他人交往、不愿看身体形象有改变的部位、不愿与别人讨论伤残或不愿听到这方面的谈论等行为表现。

(3)语言行为:

是否有“我怎么什么都做不好”等语言流露。

(4)心理反应:

是否有焦虑、抑郁、恐惧等不良心理反应。

(5)生理反应:

是否有头痛、四肢酸痛、睡眠障碍、体重下降等躯体改变。

3.投射法主要适用于儿童等不能很好地理解和回答问题的个体。

投射法的具体方法是让被评估者画自画像并对其进行解释,又称画人测验法。

可从中了解被评估者对其体像改变的内心感受。

4.评定量表法常用量表有田纳西自我概念量表(Tennesseeself-conceptscale,TSCS)、Pierr-Harries儿童自我意识量表(children’sself-conceptscale)、自我描述问卷(selfdescriptionquestionnaire,SDQ)、自我和谐量表(selfconsistencyandcongruencescale,SCCS)等。

每个量表都有其特定的适用范围。

二、认知评估

(一)概述

认知(cognition)一词有多种含义,可指认知过程,或指认知结构,或指认知能力(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智力)。

认知过程一般称为信息加工过程,包括信息的输入、变换、加工、存储和使用的全过程,涉及感知觉、记忆、思维、想象等认知活动;认知结构是指个体通过认知建构在头脑中形成的一系列认知项目的有机组合;认知能力或智力是指接收、加工、储存和应用信息的能力,如知觉、记忆、注意、思维和想象等能力。

l.感觉和知觉(sensationandperception)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

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整体属性的反映。

感觉是知觉的基础,知觉是感觉的深入。

2.记忆(memory)记忆是过去的经验在人脑中的反映,是一种积极能动的心理活动。

记忆过程主要包括识记、保持、再认或回忆,即人脑对外界信息的编码、存储和提取的过程。

可分为瞬时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

(1)瞬时记忆(immediatememory):

是将信息材料短暂保存于感觉器官中。

大脑对此类信息不做加工和重复,形成的痕迹是表浅的,又称感觉记忆。

感觉记忆中登记的材料受到特别注意就转入短时记忆,如未受注意,则很快就消失。

(2)短时记忆(short-termmemory):

是将信息材料短暂保存于意识中。

短时记忆是保持在一分钟以内的记忆,它起着少量信息临时仓库的作用,也称初级记忆。

(3)长时记忆(long-termmemory):

是将信息材料长期保存,甚至终生保存在大脑中。

大脑对此类需长时记忆的信息进行了储存前的主动、积极加工,形成的痕迹大都是结构的、牢固的,又称二级记忆。

3.思维(thought)是指人脑对客观现实间接的、概括的反应,是人类认识活动的最高形式。

思维过程是人脑对事物的分析、综合、比较、抽象和概括,是对事物本质特征及内在规律的理性认知过程。

反映思维水平的主要指标是抽象思维、洞察力和判断力。

(1)抽象思维(abstractthinking):

思维的核心品质,是以注意、记忆、理解、概念、判断、推理的形式反映事物的本质特征与内部联系的过程。

(2)洞察力(perspicacity):

是指人们识别和理解客观事物真实性的能力,与精确的自我感知有关。

(3)判断力(judgment):

是指人们比较和评价客观事物及其相互关系并作出结论的能力。

4.注意(attention)是指人的心理活动对某种事物的指向与集中。

注意包括无意注意、有意注意、有意后注意三种类型。

5.语言(1anguage)是人们进行思维活动的工具和手段,语言和思维共同反映人的认知水平。

语言可分为接受性语言和表达性语言两种类型。

6.定向力(orientionforce)是人们对现实的感觉,对过去、现在、将来的察觉以及对自我存在的意识,包括时间定向、地点定向、空间定向以及人物定向等。

(二)评估方法与内容

1.交谈法通过开放式、非开放式提问了解被评估者感知觉有无异常,对时间、地点、空间和人物的定向力如何。

2.观察法主要用于对被评估者注意的评估。

(1)无意注意:

观察被评估者对周围环境的变化有无反应,如对所住病室的新患者有无反应。

(2)有意注意:

请被评估者叙述其入院以前的治疗经过,填写入院时有关的记录,同时观察其执行任务时的专注程度。

对儿童或老人,应着重观察其能否有意识地将注意力集中于某一具体事物。

3.测验法主要用于对被评估者记忆、思维、语言的评估。

(1)记忆:

让被评估者重复一句话或一组由5~7个数字组成的数字串来评估短时记忆。

让被评估者说出其家人的名字,或叙述孩提时代的事件等来评估长时记忆。

(2)思维:

可从思维的概念、理解力、推理能力、洞察力和判断力等方面评估。

①概念:

让被评估者概括其所患疾病的特征、进行自我护理所需的知识等,从中判断被评估者对这些知识进行概念化的能力。

②理解力:

让被评估者按指示做一些从简单到复杂的动作,判断被评估者能否理解和执行指令。

③推理能力:

是由已知判断推出新判断的思维过程,包括演绎、归纳两种形式。

评估时,评估者必须根据被评估者年龄特征提出问题,如对6~7岁的儿童可问他:

“一块木头做的东西在水中都会浮起来,现在这个东西丢在水里浮不起来,这个东西是什么做的?

”如果儿童回答:

“不是木头做的”,表明他的演绎推理能力已初步具备;如果儿童回答:

“是铁或石头”,表明他尚不具备演绎推理能力。

④洞察力:

让被评估者描述其对病房环境的观察,再与实际情形比较有无差异来评估洞察力。

⑤判断力:

评估时,展示实物让被评估者说出其属性,评估病人的判断力。

(3)语言:

让被评估者重复评估者说过的一些简单词句或诵读单个词、数个词、短句或一段文字;要求被评估者随便写出一些简单的字、短句或抄写一段字句等来检测被评估者的语言表达及对文字符号的理解能力。

4.评定量表法常用简易智能量表(mini-mentalstateexamination,MMSE)对老年认知功能障碍进行筛查(表5-1)。

三、情绪和情感评估

(一)概述

1.情绪和情感的定义情绪和情感(emotionandfeeling)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身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和体验。

需要是情绪、情感产生的基础,当需要获得满足产生积极的情绪和情感,反之则导致消极的情绪和情感。

2.情绪和情感的区别与联系情绪和情感是两种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情绪是情感的表现形式;情感是情绪的本质内容。

情绪具有明显冲动性的外在表现,是与生理需求满足与否有关的心理活动,具有较强的情境性、激动性和暂时性;而情感比较内隐,是与社会性需求满足与否相联系的心理活动,具有较强的稳定性、深刻性和持久性,是人类特有的心理活动。

3.情绪和情感的作用情绪和情感的作用包括适应作用、动机功能、组织功能和信号功能。

适应作用指调节个人情绪是适应社会环境的一种重要手段;动机功能指情绪和情感是驱使个体行为的动机;组织功能指情绪和情感是心理活动的组织者;信号功能指情绪和情感具有传递信息、沟通思想的功能。

4.情绪和情感的种类快乐、悲哀、愤怒、恐惧是情绪的基本的形式。

快乐是指愿望得以实现时的情绪体验。

快乐的程度可以从满意、愉快到欢乐、大喜、狂喜;悲哀与失去所盼望、追求的东西有关。

悲哀的程度与所失去的事物的价值有关。

愤怒是指由于目的和愿望不能达到,一再受挫,内心的紧张逐渐积累而产生的情绪体验;恐惧是指面临或预感危险而又缺乏应付能力时所产生的情绪体验。

心境、激情、应激是情绪的三种状态。

心境是一种比较持久而微弱的具有渲染性的一种情绪状态。

心境具有弥散性、强度小、时间长的特点。

影响心境的原因多种多样,如事业的成败、机体的健康状况等都可对心境产生影响;激情(passion):

是短时间猛烈而爆发的情绪状态。

激情具有强度大,时间短的特点,通常由生活中的重大事件、对立意向冲突、过度的兴奋或抑制等因素引起;应激是由意外的紧张情况所引起的紧张情绪状态。

应激具有意外性、强度大的特点。

现实生活中一些突如其来、意想不到的危险事情都可导致应激。

社会情感包括道德感、理智感和美感。

道德感是人们在判断自己或别人的思想言论、行为举止是否符合社会道德标准而产生的情感体验;理智感是指人们对认识活动的需要和意愿是否得到满足而产生的情感体验;美感:

是指人根据个人的审美标准对客观事物、人的行为、艺术作品予以评价时所产生的情感体验。

5.常见的异常情绪焦虑、恐惧和抑郁是最常见异常情绪状态。

(1)焦虑(anxiety):

是人们对即将来临、可能会造成危险而又难以应付的情况所产生的紧张不安的情绪状态。

焦虑在生理方面表现为心率增快、呼吸加深加快、出汗、面色苍白、口发干、大小便频率增加等;心理方面表现为注意力不集中、坐立不安、来回走动甚至发抖等现象。

由于焦虑的原因不同、个体的承受能力不同,临床焦虑的表现具有较大的差别。

(2)抑郁(depression):

是一组以情绪低落为特征的情绪状态。

①抑郁心境:

抑郁症患者最主要的特征,轻者心情不佳、苦恼、忧伤,终日唉声叹气;重者情绪低沉、悲观、绝望,有自杀倾向。

②快感缺失:

对日常生活的兴趣丧失,对各种娱乐或令人高兴的事体验不到乐趣。

轻者尽量回避社交活动;重者闭门独居、疏远亲友、杜绝社交。

③疲劳感:

轻者感觉自己身体疲倦,生活和工作丧失积极性和主动性;重者甚至连吃、喝、个人卫生等都不能顾及。

④睡眠障碍:

常表现为入睡无困难,但数小时后即醒,故称为清晨失眠症,醒后又处于抑郁心情之中。

(二)评估方法与内容

1.交谈法采用开放式和非开放式提问方式与被评估者交谈,收集有关情绪、情感的主观资料。

例如:

有什么事情使你感到特别高兴、忧虑或沮丧?

这样的情绪存在多久了?

2.观察法用于收集被评估者的情绪、情感有关的客观资料,如面部表情、动作表情及语言表情等。

(1)面部表情:

观察被观察者面部肌肉的活动变化,如是眉开眼笑、双眉紧锁还是怒目而视、目瞪口呆等。

(2)动作表情:

观察不同的情绪状态下不同的动作表现。

例如:

高兴时手舞足蹈;兴奋时拍手鼓掌;着急和懊恼时捶胸顿足;哭泣时用手掩面等。

(3)语言表情:

说话的声调、节奏、音质、音量等常表达不同的情绪。

例如:

言语轻快、笑声代表愉快情绪;呻吟代表痛苦情绪;尖锐、短促、时高时低的声音表达一种紧张兴奋的情绪等。

3.测量法情绪和情感的变化,常伴随机体的生理变化,尤其体现在呼吸系统、循环系统、内分泌系统以及脑电波、皮肤电反应方面。

如是否有呼吸频率和深度等的改变;是否有心率、血压等的变化;是否血糖、肾上腺激素发生变化等改变;是否有脑电波改变,皮肤电阻下降等变化。

4.量表评定法常用的有情感量表(affectscales)(表5-2)、医院焦虑抑郁量表(hospitalanxietyanddepressionscale,HAD)、状态-特质焦虑问卷(state-traitanxietyinventory,STAl)、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anxietyscale,SAS)、贝克焦虑量表(Beckanxietyinventory,BAl)、汉密顿焦虑量表(Hamiltonanxietyscale,HAMA)、抑郁自评量表(self-ratingdepressionscale,SAS)、老年抑郁量表(thegeriatricdepressionscale,GDS)、汉密顿抑郁量表(Hamiltonratingscalefordepression,HRSD)等。

量表评定法是评估情绪情感较为客观的方法。

四、个性评估

(一)概述

1.个性的定义指一个人在其生活、实践活动中经常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带有一定倾向性的个体心理特征总和,也称人格(personality)。

2.个性的特征是人的整个心理面貌,一个统一的整体结构,其特征如下:

(1)稳定性和可变性:

个性稳定性是指一个人在长期社会实践中经常稳定表现出来的心理倾向和心理特征,表明一个人的个性。

个性可变性指个性特征会随着现实的多样性和多变性而发生着或多或少的变化个性具有稳定性的特点。

两者不相互排斥。

(2)独特性和共性:

个性的最大特点是它的独特性,即个性差异。

个性差异是在个性的一般心理特征的基础上表现出来的属于每个人自己的独特性。

人的个性的独特性并不排斥人与人之间在个性上的共性。

实际上每个人的个性中都包含有人类共有的心理特征、民族特征、职业特征、性别特征等。

(3)整体性:

个性是人的心理全貌,是能力、气质、性格构成的有机整体。

个人的各种个性倾向、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特征是在比较一致标准的基础上有机地结合,不是偶然性的凑合。

(4)生物性和社会性:

个性形成过程中,既有生物遗传因素作用,也受后天社会因素的影响。

如果只有人的生物学属性而脱离人类社会实践活动,不可能形成人的个性。

因此,个性既有生物学属性,也有社会属性。

3.个性结构个性主要由个性倾向性、个性心理特征和自我意识三部分组成。

(1)个性倾向性:

是指决定一个人的态度、行为的动力系统,包括需要、动机、理想、信念和世界观等,这些成分相互联系、相互影口向和相互制约。

(2)个性心理特征:

指人的多种心理特点的一种独特结合,并形成其特有的个性。

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

能力指人们完成某种活动所必备的心理特征。

能力在活动中形成和发展,并在活动中表现出来;气质是稳定的、典型的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也就是性情、秉性和脾气。

气质与人的生物学素质有关;性格指人在对现实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中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具有核心意义的心理特征。

根据性格类型不同现代心理学家将性格分为内外倾向型、场独立型与场依存型、A型性格和B型性格等。

根据性格中不同的特质现代心理学家将性格分为稳定-内向型、稳定-外向型、不稳定-外向型和不稳定-内向型。

(3)自我意识:

指个体对自己作为客体存在的各方面的意识。

包括自我感知、自我分析、自我观念、自我评价等认识成分,以及自我体验、自尊、自信、自豪等情感成分和自我监督、自我命令、自我控制等意志成分。

(二)评估方法与内容

l.交谈法通过询问被评估者了解其在各种情况下的态度和行为表现。

例如:

面对困

难,你一般采取什么态度和行为?

遇到不愉快或伤心的事,你是尽量说出来还是闷在心里?

2.观察法观察被评估者的言行、情感、意志、态度的外部表现,如开朗还是活泼、感情外露还是内藏、意志脆弱还是坚强。

3.作品分析法收集被评估者的书信、日记等,分析其对各种事物所持的观点、态度。

4.投射法常用“罗夏墨迹测验”和“主题统觉测验”进行人格测验。

5.评定量表法常用的性格测评量表有明尼苏达多相人格测验(Minnesotamultiphasicpersonalityinventory,MMPl)、艾森克个性问卷(Eysenckpersonalityquestionnaire,EPQ)、卡特尔16种个性因素测验(Catelll6personalityfactortest,16PF)等。

五、角色功能评估

(一)概述

1.角色概念称社会角色,是指社会所规定的一系列与社会地位相对应的行为模式,以及社会对处于某一特定位置的个体的行为期待。

2.角色特征

(1)角色之间相互依存:

任何角色在社会中都是与其他角色相互依存而存在的。

个体要完成某一角色,必须有一个或一些互补的角色存在,这些互补的角色统称为“角色丛”。

任何角色都是在“角色丛”中进行工作、学习和生活。

(2)角色行为由个体执行并完成:

只有个体存在,才会拥有某一角色。

社会对每一个角色均有“角色期待”,如护士要有护士的行为规范,教师要有教师的形象。

这种“角色期待”所形成的价值体系,经由社会化过程,融入每个人的认知系统中,使个体按照社会“角色期待”的相关内容来执行并完成角色行为。

(3)角色之间相互转变,复式角色现象普遍存在:

每个人的一生中会获得多种角色,在不同的时间、空间,执行不同的角色并相互转变。

如一位中年男性,在家里可能是父母的儿子、妻子的丈夫、孩子的父亲;在单位可能是医生、教师;在商店购物时可能是顾客;患病后又是患者角色。

这种集多种社会角色于一身的现象称为“复式角色”。

个体在“复式角色”中,主要承担与家庭、职业相关的角色。

3.角色分类

(1)第一角色:

也称基本角色,它决定个体的主体行为,是由每个人的年龄、性别所赋予的角色,如儿童角色、妇女角色、老人角色等。

(2)第二角色:

又称一般角色,是个体为完成每个生长发育阶段的特定任务,由所处社会情形和职业所确定的角色,如母亲角色、护士角色等。

(3)第三角色:

也称独立角色,是为完成某些暂时性发展任务而临时承担的角色。

大多是可选择的,但有时是不可选择的,如患者角色。

4.角色的形成是一个由认知到成熟的过程。

角色认知是个体认识自己和他人身份、地位以及各种社会角色的区别与联系的过程。

角色的成熟过程也就是个体为达到自己所认识的角色要求而采取行动的过程。

5.患者角色当一个人一旦确定自己患病,不管是否得到医生证实,就开始扮演患者角色。

患者角色有其特定的行为模式和义务。

(1)患者角色概念:

患者角色是社会对患者所期望的行为模式,即社会对个体患病时的权利、义务及行为所作的规范。

一般认为,患者角色是由于某些原因引起生理、心理变化或有阳性体征出现而导致个体行为发生改变且得到社会承认的一种行为模式。

患者角色可以是暂时的,也可以是持久或永久的。

(2)患者角色特征:

美国社会学家帕森斯(T.Parsons)提出患者角色特征应该包括①可免除一般社会角色所应承担的责任;在情理上不需对自己的疾病负责;应该主动寻求适当的帮助;有恢复健康的义务等四个方面。

(3)患者角色适应不良:

当人们从患病前的其他社会角色向患者角色转化或患病后的患者角色向常态角色转变时,常会在角色适应上出现许多心理和行为的改变,即患者角色适应不良。

常见的患者角色适应不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