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气象教学课件(完整版).pptx

上传人:zf 文档编号:30801237 上传时间:2023-11-12 格式:PPTX 页数:441 大小:38.61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农业气象教学课件(完整版).pptx_第1页
第1页 / 共441页
农业气象教学课件(完整版).pptx_第2页
第2页 / 共441页
农业气象教学课件(完整版).pptx_第3页
第3页 / 共441页
农业气象教学课件(完整版).pptx_第4页
第4页 / 共441页
农业气象教学课件(完整版).pptx_第5页
第5页 / 共44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农业气象教学课件(完整版).pptx

《农业气象教学课件(完整版).ppt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农业气象教学课件(完整版).pptx(44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农业气象教学课件(完整版).pptx

全册课件,正版课件,所有文字、内容、动画均可修改。

注意:

盗均不可修改,农业气象教学课件(完整版),农业气象,概述,农业气象的基本概念大气的组成和垂直结构,第一节农业气象的基本概念,一、气象学的概念及研究领域

(一)、气象与气象学的定义大气:

地球表面被一层厚厚的气体包围着,这层气体通称之为地球大气,简称大气。

气象:

在地球大气中每时每刻都在发生着风、云、雨、雪雷电、旱涝、寒暑等等各种各样的自然现象,这些现象统称为大气现象,简称为气象。

气象要素:

用来表示大气中的物理过程、物理现象及大气状态的各种物理量统称为气象要素。

常见天气现象:

雨、阵雨、毛毛雨雪、阵雪、雨夹雪、阵性雨夹雪、霰、米雪、冰粒、冰雹、冰针雾、轻雾、露、霜、雨淞、雾淞吹雪、雪暴、龙卷、积雪、结冰沙尘暴、扬沙、浮尘、烟幕、霾、尘卷风雷暴、闪电、极光大风、飑,天气:

是指一个地区在短时间内各种气象要素的综合表现。

气候:

是指一个地区多年的大气平均状态。

气象学:

研究大气中各种现象的成因和演变规律及如何利用这些规律为人类服务的科学。

(二)、气象学的研究对象及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研究对象:

大气圈及大气圈与水土岩石圈、生物圈之间的相互作用。

研究任务:

观测和研究各种各样的大气现象、大气层与下垫面之间的相互作用及人类活动所产生的气象效应;系统地、科学地解释这些现象、作用和效应,阐明它们的发生和演变规律;分析、诊断和预测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天气、气候,为国民经济和人们的日常生活服务;从理论和实践上探索和模拟人为天气过程、人为气候环境,为人工影响天气、气候提供科学依据。

气象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

气象与农业气象与林业气象与工业气象与渔业、海盐生产气象与飞行气象与军事气象对人类健康的影响,(三)、气象学的主要分支学科(11个分支学科),普通气象学:

研究气象学的基本理论和一般问题;大气探测与遥感学:

研究观测方法与观测数据计算,应用各种气象仪器设备和技术对地球大气层及地表浅层进行观测与探测,包括定期观测、运载仪器、常规观测仪器、地基遥感、空基遥感等;大气物理学:

研究大气结构、大气热力学特征、大气光电声现象、云物理及人工影响天气等;大气化学:

研究酸雨、气溶胶、碳循环、降水化学、大气成分、大气中化学过程等;,天气与天气预报学:

研究短期、中期、长期预报,一般天气学原理与方法、天气诊断等;气候与气候变化学:

研究区域气候、历史时期气候、近代气候变化、气候系统年际变化预报、地球物理因子对气候的影响、气候影响、气候与气候变化预测方法等;动力气象学:

研究数值预报、大尺度大气动力学、气候数值模拟、非线性动力学等;边界层气象学:

研究海上边界层、陆地边界层、大气湍流、边界层数值模拟、大气扩散与空气污染等;大气环流学:

研究中高纬度系统、热带大气环流与季风、海气相互作用、大气环流与遥相关等;,应用气象学:

研究农业气象、林业气象、水文气象、医疗气象、局地气候与小气候、应用气候等;灾害气象学:

研究灾害性天气(气旋、台风、雷暴、阵雨、暴雨、龙卷、旋风及积云对流、锋、飑线、中尺度对流等其他扰动)、灾害性气候及其损失评估等。

二、农业气象学的定义及研究对象,定义农业气象学是研究农业生产与气象条件相互作用及其规律的一门科学,是把农业生产对象与天气气候联系在一起的科学体系,是农业科学和气象科学相互渗透而形成的边缘学科,也是应用气象学的一个分支学科。

研究对象农业生物和农业生产过程对农业气象条件的要求与反应。

农业生产对象和农业技术措施对农业气象条件的反馈作用。

农业气象学研究内容农业气象学基本方法和基本理论的研究农业气象观测、情报、预报方法的研究农业气候区划与农业气候资源研究农业小气候研究农业气象灾害及其防御措施的研究,研究方法平行观测(也称联合观测)的原则:

即在进行各项气象要素观测的同时,也进行农作物生长、发育状况、农业气象灾害的观测及田间管理工作的记载等。

分期播种法地理播种法田间实验法植物人工气候室法气候分析(统计学方法)数理模拟方法遥感法,三、农业气象学的发展概况,两个重大历史时期第一个时期(大约从有文字记载年代开始至十七世纪末)古代农业气象经验与知识积累时期。

第二个时期(从十七世纪末至今)近代农业气象学时期。

发展趋势地质灾害预报、旅游预报服务、高考气象预报等,一、大气的组成地球大气由三个部分组成:

干洁大气(即干空气)水汽悬浮在大气中的固液态杂质1、干洁大气干洁大气的定义及其成分变化:

定义:

除去水汽及其他悬浮在大气中的固、液体质粒以外的整个混合气体。

第二节大气的组成与结构,成分变化:

090km,主要成分和含量比例基本保持不变。

90km以上,氮稍有减少,氧稍有增多,氩和二氧化碳明显减少,其中氧分子和氮分子开始离解。

各种成分介绍:

各成分总体状况:

干洁大气的成分(高度25km以下),氮气(N2):

存在方式:

以蛋白质的形式存在于有机体中。

作用:

是有机体的基本组成部分,也是合成氮肥的基本原料。

氧气(O2):

作用:

是人类和动植物维持生命活动的极为重要的气体;积极参加大气中的许多化学过程;对有机物质的燃烧、腐败和分解起着重要的作用。

臭氧(O3):

时空变化:

时间变化:

最大值出现在春季,最小值出现在夏季。

空间变化:

水平:

由赤道向两极增加。

垂直:

5560km,含量极少。

2025km,达最大值,形成臭氧层;1215km以上,含量增加特别显著;从10km向上,逐渐增加;近地面,含量很少;,作用:

对紫外线有着极其重要的调控制作用。

对高层大气有明显的增温作用。

二氧化碳(CO2):

来源:

生物的呼吸、化石燃料的燃烧、有机物质的燃烧和分解、火山喷发作用等。

时空变化:

时间变化:

白天、晴天、夏季时的二氧化碳浓度小于黑夜、阴天、冬季。

工业革命前小于工业革命后。

空间变化:

水平:

城市大于农村;垂直:

020km,含量最高;20km以上,含量显著减少。

作用:

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不可缺少的原料。

强烈吸收长波辐射(地面辐射、大气辐射),使地面保持较高的温度,产生“温室效应”。

2、水汽,来源:

主要来自江、河、湖、海、潮湿陆面的水分蒸发以及植物表面的蒸腾。

时空变化:

时间:

夏季多于冬季空间:

一般低纬多于高纬,下层多于上层。

作用:

在天气气候变化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能强烈吸收地面放射的长波辐射并向地面和周围大气放出长波辐射,对大气起着“温室效应”。

水的相变过程影响温度。

3、大气中的杂质,在大气中悬浮着的各种固体和液体微粒(包括气溶胶粒子和大气污染物质两大部分)。

气溶胶粒子:

定义:

大气中沉降速率极小、尺度在10-4m到100m之间的固态和液态微粒。

分类:

液体质粒、固体质粒固体质粒的来源:

有机质数量较少,大多为植物花粉、微生物和细菌等;,无机质数量较多,主要来源于:

尘粒、烟粒、海洋中浪花飞溅的盐粒,流星飞逝后留下的灰烬,火山尘埃等。

作用:

吸收太阳辐射,使空气温度增高,但也削弱了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缓冲地面辐射冷却,部分补偿地面因长波有效辐射而失去的热量;降低大气透明度,影响大气能见度;充当水汽凝结核,对云、雾及降水的形成有重要意义。

大气中的污染物质:

定义:

由于人类活动或自然过程,使局部、甚至全球范围的大气成分发生对生物界有害的变化。

分布:

垂直:

主要集中在3km以下的低层大气中。

空间水平:

城市多,农村少;陆地多,海洋少;时间:

冬季多,夏季少;清晨和夜间多,午后少。

来源:

自然过程形成。

火山爆发、风吹扬沙和沙尘暴、雷击森林失火等。

人为过程造成。

工业和交通上煤炭、石油、天然气的使用,农业上化肥、农药的喷施,生活上制冷采暖的排放与泄漏等。

二、大气的铅直结构,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热成层,散逸层,电离层,对流层:

厚度变化,空间:

随纬度增加,厚度降低。

低纬地区:

平均厚度为1718km;中纬地区:

平均为1012km;高纬地区:

平均为89km;时间:

夏季大于冬季。

特点:

气象要素水平分布不均匀。

温度随高度升高而降低。

(平均高度每升高100m,气温下降0.65。

)空气具有强烈的垂直运动和不规则的乱流运动。

分层:

下层、中层、上层、对流层顶。

下层(摩擦层或行星边界层):

0-2km摩擦作用、对流运动和乱流运动最强烈;在接近地面约3050m高度以下的气层称为近地气层,常有雾形成。

中层:

2-6km空气运动以对流为主;有中云和直展云出现,由云滴增大成雨滴的过程多在此层进行,因而是形成降水的重要气层。

上层:

6km至对流层顶,受地面影响更小,气温常在0以下,水汽含量少,各种云均由冰晶或过冷却水滴组成。

飞机飞行在此气层常出现结冰现象。

在中、低纬度地带,常出现风速等于或大于30ms-1的强风带,即所谓高空急流。

对流层顶:

对流层与平流层之间1-2km的过渡层气温随高度变化很小,甚至成为等温状态。

由低层上升而至的水汽和尘埃等多聚集在这里,使能见度恶化。

平流层:

对流层顶55km25km以下,气温保持不变;25km以上,气温随高度增加而显著升高。

空气运动以水平运动为主,无明显的垂直运动。

水汽和尘埃含量极少,晴朗少云,大气透明度好,气流比较平稳,适宜于飞机航行。

中间层:

平流层顶85km气温随高度增加迅速下降,顶部气温可降至-83以下。

空气有强烈的垂直运动,故又称之为“高空对流层”。

热成层(热层、暖层、电离层):

中间层顶800km气温随高度增加迅速上升。

空气质点在太阳紫外辐射和宇宙高能粒子作用下,产生电离现象。

散逸层:

这一层中的大气物质具有向星际空间散逸的特性,是大气圈与星际空间的过渡地带。

大气的垂直分层,对流层,平流层,对流旺盛近地面,纬度不同厚度变;高度增来温度减,只因热源是地面;天气复杂且多变,风云雨雪较常见,气温随高度增加水平流动天气好,上冷下热高空对流,电离层,外大气层,电离层能反射无线电波,对无线电通讯有重要作用,中间层,大气上界,根据大气中极光出现的最大高度,大气上界的高度为1,0001,200km。

另一种是以大气密度接近星际气体密度的高度作为标准,大气上界约在2,0003,000km高度处。

第一章太阳辐射与农业,日地关系辐射太阳辐射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太阳辐射与农业生产,一、昼夜及四季的形成二、可照时数与光照时间三、太阳高度角和方位角四、季节与农业生产,第一节季节与节气,一、昼夜及四季的形成

(一)日地关系近日点:

1月3日左右,相距1.45108km;远日点:

7月4日左右,相距1.55108km,日地平均距离为1.50108km。

地球公转一周,需365d5h48min46s,即为一年。

在地球公转轨道上,每隔15度划定一个位置,并定为一个“节气”名称,全年分成24个节气。

自转一周需23h56min4s,即为一昼夜。

昼夜半球分界线叫晨昏线。

晨昏线与纬圈交割,把纬圈分为两段圆弧。

即昼弧和夜弧。

地轴与公转轨道面(黄道面)保持6633的夹角。

(指向北极星附近)。

第一节季节与节气,四季的形成,昼长(可照时数),第一节季节与节气,一、昼夜及四季的形成,第一节季节与节气,一、昼夜及四季的形成

(二)太阳直射位置的变化冬至日(12月22日)太阳直射南纬2327,春分日(3月21日)太阳直射赤道,夏至日(6月22日)直射北纬2327,秋分日(9月22日)再次直射赤道。

第一节季节与节气,一、昼夜及四季的形成赤纬的近似计算:

=23.5sinN式中N以度为单位,是距春分日或秋分日最近的总天数,春分日至秋分日取正值,否则取负值。

例:

1月20日,距春分日(3月21日)的总天数为60d,应取负值,故=23.5sin(60)20.35。

(三)昼长的变化规律相同纬度,昼长冬短夏长,春秋介于二者之间。

夏季昼长随纬度升高而加长,冬季昼长随纬度升高而缩短春、秋分则不随纬度升高而变。

第一节季节与节气,二、日照时数可照时数(昼长)定义:

不受任何遮蔽时每天从日出到日落的总时数。

单位:

小时、分计算公式:

此时:

cos-tgtg,100%,日照百分率可照时数光照时间,光照时间可照时数曙暮光时间,第一节季节与节气,二、日照时数实照时数地面上用日照计实际测量的日照时数。

日照百分率实照时数,第一节季节与节气,二、日照时数曙暮光在日出前和日落后,太阳光线在地平线以下06时,光通过大气散射到地表产生一定的光照强度,这种光称为曙光和暮光。

一般曙暮光随纬度升高而加长;夏季尤为显著。

三、太阳高度角和方位角太阳高度角(h)太阳光线与地表水平面之间的夹角。

(0h90h)的计算公式sinhsinsin+coscoscos式中:

为观测点纬度,为赤纬,是时角。

的计算的含义:

太阳直射点纬度(即太阳直射光线与赤道平面之间的夹角)。

第一节季节与节气,三、太阳高度角和方位角计算公式:

23.5sinN说明:

式中N以度为单位,是距春分日或秋分日最近的总天数。

春分日至秋分日取正值,否则,取负值。

特殊日期的值:

春分日(21/3)或秋分日(23/9):

0夏至日(22/6):

23.5冬至日(22/12):

-23.5(23.5S),第一节季节与节气,三、太阳高度角和方位角的确定是用角度表示的时间,每15为一小时正午:

0;上午:

0;下午:

0,。

正午时刻h的计算公式h正午90-+,第一节季节与节气,式中A值:

正南:

A=0正南以西:

A0正南以东:

A0,三、太阳高度角和方位角太阳方位角(A)定义太阳光线在水平面上的投影和当地子午线的夹角。

计算公式,第一节季节与节气,三、太阳高度角和方位角特殊时刻A的计算公式日出日没时(h=0)北半球A的季节变化除北极外,一年中只有春分日和秋分日,日出正东日没正西。

夏半年内,日出东偏北方向,日没西偏北方向;且愈近夏至日,日出日没方位愈偏北。

第一节季节与节气,三、太阳高度角和方位角冬半年内,日出东偏南方向,日没西偏南方向;且愈近冬至日,日出日没方位愈偏南。

第一节季节与节气,四、季节与农业生产

(一)季节划分我国古代以立春、立夏、立秋、立冬作为四季的开始,阳历1至3月为春季,4至6月为夏季、7至9月为秋季、10至12月为冬季;西方国家以二分(春分、秋分)、二至(夏至、冬至)为四季的开始,以阳历3至5月为春季、6至8月为夏季、9至11月为秋季、12月至次年2月为冬季。

我国气候学上用候平均气温大于22的时期为夏季,小于10的时期为冬季,1022之间的时期为春季,2210之间的时期为秋季。

第一节季节与节气,第一节季节与节气,四、季节与农业生产

(二)二十四节气与农业生产二十四节气最初来自天文,将黄道分为二十四弧段,每段15为一节。

一节约15天,全年二十四节。

“节气”在古代中简称“气”,按阴历每月一般分为两气,前一气为“节气”,后一气为“中气”,后人把“节气”和“中气”统称为“节气”。

立春、立夏、立秋、立冬表示春、夏、秋冬四季的开始。

春分、夏至、秋分、冬至表示昼夜长短的转折日。

小暑、大暑、处暑,小寒、大寒反映温度的高低。

雨水、谷雨、小雪、大雪表示降水的季节。

白露、寒露、霜降反映水汽凝结状况和温度下降过程。

惊蛰、清明、小满、芒种为反映物候现象的节气,,种田无定例,全靠看天气。

立春阳气转,雨水沿河边。

惊蛰乌鸦叫,春分滴水干。

清明忙种粟,谷雨种大田。

立夏鹅毛住,小满雀来全。

芒种大家乐,夏至不着棉。

小暑不算热,大暑在伏天。

立秋忙打靛,处暑动刀镰。

白露贲割地,秋分无生田。

寒露不算冷,霜降变了天。

立冬先封天,小雪河封严。

大雪交冬月,冬至数九天。

小寒买办忙,大寒要过年。

第一节季节与节气,四、季节与农业生产二十四节气农谚歌,一、辐射的一般知识二、太阳辐射,第二节辐射与太阳辐射,一、辐射的一般知识、辐射及其特性辐射物体以电磁波或粒子流形式向周围传递或交换能量的方式。

辐射能物体以辐射的方式传递交换的能量。

特性波粒二象性,第二节辐射与太阳辐射,Vf,波动性的反映,电磁波谱,第二节辐射与太阳辐射,一、辐射的一般知识波动性,红外线,微波,名称波长范围紫外线100埃0.4微米可见光0.4微米0.76微米近红外0.76微米3.0微米中红外3.0微米6.0微米远红外6.0微米15微米超远红外15微米1000微米毫米波110毫米厘米波110厘米分米波10厘米1米,色彩名称波长范围紫0.400.43微米蓝0.430.47微米青0.470.50微米绿0.500.56微米黄0.560.59微米橙0.590.62微米红0.620.76微米,第二节辐射与太阳辐射,一、辐射的一般知识不同电磁波的具体波长范围可见光波长范围,第二节辐射与太阳辐射,一、辐射的一般知识粒子性其中h6.62610-34Js,称为普朗克常数。

辐射的度量和单位辐射通量及单位:

定义:

单位时间通过任意面积上的辐射能量。

单位:

Js-1或W,dF,ds,dF,ds,辐射通量密度又被称为辐射强度、辐射能力或放射能力。

第二节辐射与太阳辐射,一、辐射的一般知识辐射通量密度(E)及单位定义:

单位面积上的辐射通量。

单位:

Js-1m-2或Wm-2E=dF/(ds.dt),第二节辐射与太阳辐射,一、辐射的一般知识光通量及单位定义:

表征辐射通量而产生光感觉的量。

单位:

流明(lm)光通量密度及单位定义:

单位面积上的光通量。

单位:

流明/米2(lmm-2)照度及单位定义:

单位面积上接受的光通量。

单位:

lx,音译为勒克斯,1lx=1lmm-2,吸收率(a):

a=Qa/Q反射率(r):

透射率(d):

r=Qr/Qd=Qd/Q,入射,反射,吸收透射,第二节辐射与太阳辐射,一、辐射的一般知识物体对辐射的吸收、反射和透射概念,第二节辐射与太阳辐射,一、辐射的一般知识a、r、d的变化黑体:

对于投射到该物体上所有波长的辐射都能全部吸收的物体称为绝对黑体。

故有:

a,rd。

灰体:

透射率d,吸收率a(r),且a不随波长而变化的物体。

第二节辐射与太阳辐射,一、辐射的一般知识、辐射的基本定律斯蒂芬波尔兹曼(Stefan-Boltzmann)定律定律黑体的总放射能力(ET)与它本身绝对温度(T)的四次方成正比。

即:

ETT4式中5.6710-8W.m-2.K-4为斯蒂芬波尔兹曼常数。

意义物体温度愈高,其放射能力愈强。

第二节辐射与太阳辐射,一、辐射的一般知识维恩(Wien)位移定律定律绝对黑体的放射能力最大值对应的波长(m)与其本身的绝对温度(T)成反比。

即:

mC/T或mT=C如果波长以nm为单位,则常数C2,897103nmK,于是(3-6)式为:

mT2897103nmK,不同温度下黑体辐射强度与温度的关系,第二节辐射与太阳辐射,一、辐射的一般知识意义物体的温度愈高,放射能量最大值的波长愈短,随着物体温度不断增高,最大辐射波长由长向短位移。

太阳辐射是短波辐射,人、地面和大气辐射是长波辐射。

、太阳辐射强度和太阳常数太阳辐射强度(太阳辐射通量密度)太阳辐射强度及单位定义:

单位时间内投射到单位面积上的太阳辐射能量。

单位:

Wm-2太阳常数(S0)太阳常数及变化范围定义:

当地球位于日地平均距离时(约为1.496108km),在地球大气上界投射到垂直于太阳光线平面上的太阳辐射强度。

第二节辐射与太阳辐射二、太阳辐射,第二节辐射与太阳辐射,二、太阳辐射变化范围:

1325Wm-21457Wm-2我国采用的太阳常数值为1382Wm-2。

太阳光量常数及范围定义:

大气上界,太阳辐射产生的平均光照强度。

范围:

1.351051.4105lx,SmSm,Smsinh,Sm和Sm与h的关系图,第二节辐射与太阳辐射,二、太阳辐射、水平面上的太阳辐射水平面上太阳辐射的计算,水平面上得到的太阳辐射能随着h的增加而增加。

太阳辐射在大气中的减弱,第二节辐射与太阳辐射,二、太阳辐射、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减弱,第二节辐射与太阳辐射,二、太阳辐射减弱方式吸收作用主要的吸收成分氧、臭氧、水汽和CO2各成分的吸收波段,第二节辐射与太阳辐射,二、太阳辐射散射作用散射当太阳辐射通过大气时,遇到大气中的各种质点,太阳辐射能的一部分散向四面八方,称为散射。

分类由入射辐射波长与散射质点的相对大小r,将散射分为分子散射(雷莱散射)和漫射。

r时,漫射。

第二节辐射与太阳辐射,二、太阳辐射雷莱分子散射定律定律当大气干洁,质点半径小于200nm时,散射值与入射光波长的四次方成反比。

即:

意义入射光波长愈短,散射能力愈强。

漫射当大气混浊,质点半径10,000nm时,入射光的各种波长具有同等散射能力,散射系数不再随波长改变,称之为漫射。

第二节辐射与太阳辐射,二、太阳辐射反射作用参与反射作用的物质大气中较大的尘粒和云滴、云层云的反射作用其反射能力随云状、云量和云厚而不同。

云量愈多,云层愈厚,反射愈强。

云层平均反射率为50%55%。

大气质量m随太阳高度的增高而减小,当太阳高度低时,m值的增大特别迅速。

第二节辐射与太阳辐射,二、太阳辐射减弱因素大气质量(m)定义太阳光通过大气路径的长度与大气铅直厚度之比。

m随h的变化在各太阳高度时的大气质量,不同太阳高度角下的大气质量,当h在3090时,m可近似地表示为:

第二节辐射与太阳辐射,二、太阳辐射m的计算,影响因子海拔、水汽、微尘、云雾,第二节辐射与太阳辐射,二、太阳辐射大气透明系数(P)定义透过一个大气质量(m1)后的太阳辐射强度(S1)与透过前的太阳辐射强度(S0)之比,即:

一、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强度二、太阳辐射光谱三、地面反射的太阳辐射四、地面辐射差额,第三节、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一、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强度到达地面的太阳总辐射由太阳直接辐射和天空辐射组成。

太阳直接辐射强度定义单位时间内以平行光形式投射到地表单位水平面积上的太阳辐射能。

计算公式,SSmS0Pmsinh,ds,第三节、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到达地表单位水平面积上的太阳辐射能。

ds,一、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强度影响因子大气透明系数(P)、大气量(m)和太阳高度角(h)影响,此外,纬度、海拔、坡度坡向和云量有间接或直接的影响。

天空散射辐射强度(D)定义阳光被大气散射后,单位时间内以散射光形式,第三节、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影响因子主要受太阳高度角(h)、大气透明度(P)和大气量(m)影响,此外,纬度、海拔、云量有直接和间接的影响。

第三节、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一、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强度,大气质量(m),大气质量m愈大,到达地面的太阳总辐射愈少。

第三节、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一、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强度太阳总辐射强度及其影响因素太阳总辐射强度到达地面的太阳总辐射强度是太阳直接辐射强度和天空辐射强度的总和。

Q=S+D影响因子太阳高度角(h)太阳总辐射与太阳高度呈正相关关系。

大气透明度(P)大气透明度差,到达地面的太阳直接辐射减少,故太阳总辐射减少。

一、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强度纬度纬度愈高,太阳总辐射愈低。

海拔海拔愈高,地面接受的太阳总辐射愈强。

坡度坡向北半球北回归线(23.5N)以北地区,纬度愈高,愈是表现出南坡向阳、北坡背阴,冬季比夏季显著。

云一般云愈厚,愈多,太阳直接辐射愈弱,散射辐射的比例增大。

第三节、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二、太阳辐射光谱定义太阳辐射能随波长的分布曲线。

大气上界的太阳辐射光谱,图中:

实线是大气上界的太阳辐射光谱;虚线是温度在6,000K时的黑体辐射光谱。

第三节、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波谱随h的变化太阳直接辐射波谱随h的变化太阳高度角降低,直接辐射光谱中,波长较长的部分逐渐增加,波长较短的部分逐渐减少。

二、太阳辐射光谱几个重要波段,第三节、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辐射波谱(nm),太阳高度角(度),二、太阳辐射光谱不同太阳高度时太阳直接辐射光谱中各部分的相对强度(总辐射量100),第三节、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二、太阳辐射光谱太阳散射辐射波谱随h的变化散射辐射光谱随太阳高度角、大气透明系数和云量而变化。

不同太阳高度角时各散射光谱段的相对比率干洁空气中,h降低,散射辐射中波长较短的部分逐渐减少,波长较长部分逐渐增多,而波长在400nm-600nm的可见光几乎不随h而变化。

第三节、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碧空和阴天时散射光谱能量的分布,第三节、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二、太阳辐射光谱当天空中有较多粗粒或全天有云时,散射辐射光谱中的长波部能量增加,其最大辐射能力波长也向长波方向移动。

三、地面反射的太阳辐射地面反射率地面反射的太阳总辐射R与投射到地面的太阳总辐射Q的百分比。

第三节、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