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科教兴国的战略.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3077261 上传时间:2022-11-17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0.6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实施科教兴国的战略.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实施科教兴国的战略.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实施科教兴国的战略.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实施科教兴国的战略.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实施科教兴国的战略.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实施科教兴国的战略.docx

《实施科教兴国的战略.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实施科教兴国的战略.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实施科教兴国的战略.docx

实施科教兴国的战略

  《实施科教兴国的战略》教学设计及反思及教学能力要点标准.

设计思想

本框问题对学生而言有较多的疑点,如 科技.生产力.综合国力.教育优先.创新.体制改革等,如果一一说清,对初中学生既无必要,又不太可能,因此,本设计试图用以点代面办法,重点讲清楚科技问题,从而引导学生对重点难点问题;“为什么要实施科教兴国?

怎样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的领悟突破,从而化简繁杂的论证。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知道我国的科技现状,知道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知道教育优先发展战略。

能够根据给出的材料说明为什么要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以及如何实施該战略。

2、过程与方法:

案例问题式教学法   讨论法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学习增强自己的科技意识和创新意识,树立良好的学习观念努力学习。

二、教学重点,难点:

科教兴国战略的必要性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如何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三、教学方法   案例.问题结合法,讨论法四 教学过程

导入:

回忆可持续发展的内容,它涉及哪些问题?

怎样解决这些问题?

要真正解决人口问题,发展问题,环境,资源问题,还得靠科技,(例:

生产单位GDP我国与美国的对比)

1、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袁隆平,1930年生,因在水稻生产上的巨大贡献。

被誉为世界“杂交水稻之父”“中国神农氏”“米神”。

(1)袁隆平大学毕业后,被分到湘西一所偏远的农校教书,1960年国家发生严重的自然灾害,看到身边一个个脸色腊黄的水肿病人在饥饿中死去,于同年开始研究水稻技术,立志不让人忍饥挨饿。

袁隆平立志研究水稻技术的原因是什么?

结论:

科学技术源于生产实践的需要

(2)1973年他成功培育出南优2号杂交水稻,1975年国家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大规模育种,1976年开始在全国大面积推广种植,当年增加20%到1988年,累计增产粮食1000亿公斤。

难怪群众交口称赞中国的两“平”解决了吃饭问题,一靠党的政策好,二袁农平的杂交稻,袁隆平现已退休,但又成功育出“超级杂交稻”亩产达1800多斤。

袁隆平的杂交稻技术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

问1袁隆平靠什么解决了中国人的吃饭问题?

  说明了什么?

(科学技术推动了经济的发展,是第一生产力,我们要大力发展科学技术)问2袁隆平的杂交水稻以前有吗,“超级杂交稻”以前有吗?

说明了什么?

(这是他的独创,说明发展科技需要创新)问3 如果没有国家大量投入,他能获得大量的种子,在全国大规模推广吗?

这又说明了什么?

  (国家的制度影响科技的发展,因此发展科技需要制度的创新)    

         问4 如果袁隆平的技术,能增产,但却让人难心下咽,请问同学们,能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吗?

(说明科技的发明要与人民的经济生活相结合)

综合上述分析我们可得出如下结论:

科学技术源于生产实践,是第一生产力,对推动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增强国家的综合国力有巨大的作用要大力发展科学技术,需要加大科技创新,需要科技体制创新,需要与生产生活相结合。

(3)我国的科技现状:

2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

(1)教育的作用

各国之间激烈的经济和科技竞争,归根到底是教育和人才的竞争    教育决定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未来,是一个民族最根本的事业   有把教育搞上去:

才能化人口大国为人才强国,化人口压力为人才优势。

    

(2)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例   打工女回乡重读小学事(问略)3科教兴国

(1)为什么要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对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增强综合国力有巨大的推动作用对振兴经济.建设现代化各创新型国家有重要意义

(2)怎样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加强科技创新和技术创推进科技和教育体制科技.教育与经济社会相结合

  五 板书设计(略)

  六 教学反思

    在教学上力图用简单的方式呈现复杂的内容,化繁为简,重点使用教材给出的典型案例并加以拓展,而对于其它的案例则简言之.就课堂而言,大多数学生都能就事论事的明白具体的问题,而从个案到更为抽象的理论思考时,只有中等上的学生能大致做到,因此,在个案的设问上尚须进一步思考如何做到由简到繁,由具象到抽象的办法。

从操作过程看,本想20到30分钟完成本框的教学,然而却大大超出了这一设想,一是对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的把握上出现高估,二是问题的设计和对学生思维的诱导上尚欠精致。

从作业情况看,学生前后知识的联系能力较差,如“教育优先发展”与“以科教的发展为中心”不能很好的区别,不能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相联系来加以判断。

教学上要更加注重知识的整体性。

更加注重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的训练,今后拟通过精选试题训练学生,一让学生解脱过多的作业,二让学生学有所悟教学能力要点标准

教学设计方面四条标准1.正确理解教2.实证地分析学生情况3.清晰地确定与表述课时目标4.以学生为主体设计教学活动正确理解教材

结果指标:

1.能够分析教材所涉及到的基本事实,划出概念图和思维导图。

2.能够整体把握学段教材,描述知识的“上、下位”联系。

较高要求:

整体把握教材和教学内容的教育价值分析。

能够分析教材所涉及到的基本事实,划出概念图和思维导图。

首先,让我们分析教材所涉及到的基本事实。

l 能够整体把握学段教材,描述知识的“上、下位”联系。

“整体把握学科知识体系”:

学科知识一般包括三种性质的内容学科特有的规定性内容成为“文法性知识”;具有上、下位关系的内容其他内容。

不同学科三种性质的内容比例不同。

 2. 实证地分析学生情况

     3.分析学生学习新知与原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的关系。

4.分析学生的认知特点(不同年龄的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的特点)。

“最近发展区”理论是苏俄早期杰出的心理学家,社会文化历史学派的创始人维果斯基(1896-1934)提出的。

“最近发展区理论”的基本观点是:

必须确立学生发展的两种水平。

一是其已经达到的发展水平,表现为学生能够独立解决问题的智力水平;二是他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但要借成人的帮助,在集体活动中,通过摹仿,才能达到解决问题的水平。

两种水平之间的差异称之为“最近发展区”。

只有课堂上所讲的内容里既包含一定“份额”的已知,又包含一定“份额”的未知,才能促使学生建立稳定的学习兴趣,揭示已知和未知之间的内部联系。

教学设计时,应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用感性材料作多角度设问,让学生在熟悉旧知识的前提下,在有梯度的层次设问中逐步过渡到新问题,即进入“最近发展区”。

皮亚杰(J.Piaget)认为儿童是在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步建构起关于外部世界的知识,从而使自身认知结构得到发展。

儿童与环境的相互作用涉及两个基本过程:

“同化”与“顺应”。

(1)同化。

同化是指把外部环境中的有关信息吸收进来并结合到儿童已有的认知结构(也称“图式”)中,即个体把外界刺激所提供的信息整合到自己原有认知结构内的过程,就像消化系统就营养物吸收一样。

  

(2)顺应。

顺应是指外部环境发生变化,而原有认知结构无法同化新环境提供的信息时所引起的儿童认知结构发生重组与改造的过程,即个体的认知结构因外部刺激的影响而发生改变的过程。

l 清晰地确定与表述课时目标

     5.教学目标符合课标要求;

      6.知识与技能目标的表述具体,具有可观察或可检测性;过程与方法目标与知识内容有机结合,表述有可操作性;三维目标表现为一个过程的多个方面,有机整合。

一般的教学目标表述需要符合以下要求:

     第一,目标的行为主体必须是学生而不是教师。

     第二,目标设计与编写要用可测可察的外显行为来界定,行为动词必须是可测量、可评价、具体而鲜明的。

      第三,教学目标的陈述要反映学习类型,不同的学习类型通过不同的能力动词来陈述;如:

区分、识别、生成、采用等。

第四,目标设计与编写要全面考虑教学效果,除了顾及认知领域目标,还要同时顾及技能和情感态度价值观领域的目标。

第五,教学目标要指向全体学生,是所有学生所要达到的一般要求。

例如:

学生(主体)能够运用地图和资料(条件),准确(标准)说出(行为)世界人口增长和分布的特点。

 l 以学生为主体设计教学活动

       7.活动的设计为教学目标服务,教学流程安排体现了知识逻辑

       8.活动的设计学生认知规律。

       9.活动的组织有清晰的指令,问题明确,过程具体,解决问题的方法能有效渗透,不同学生各有收获。

      10.能够抓住课堂生成的问题进行拓展,对课堂可能出现的问题有应对的办法

       11.有意识对活动的效果观测和调整。

2.教学实施方面七条标准

        教学语言精练、生动 

        熟练运用板书 

        恰当运用多媒体等教学工具 

        恰当地提问与有效追问

         对重难点内容和学生的反应做出强化

         合理调控课堂节奏与内容的走向

        面向全体与关注个别学生

 教学语言精练、生动 

       12.教学语言精练、生动。

       13.运用表情、手势等体态语和副语言加强信息传达的效果。

       14.根据学情灵活地进行讲解、阐释、举例。

 熟练运用板书

        15.板书设计巧妙,突出重难点和知识间的联系,有一定结构性。

板书的呈现随着课堂进程有生成性。

        16.板书字体端正,大小合宜,有一定书写速度。

 恰当运用多媒体等教学工具

        17.多媒体课件的制作及演示符合特定学科的教学要求(如语文学科,不能让影像对语言文字喧宾夺主;数学学科,不能代替演算过程)。

必要时会使用交互式课件

         18.熟练进行实物教具的演示或操作、实验、动作示范。

(主要是理科)

 恰当地提问与有效追问

        19.根据教学设计时构想的主问题,选择恰当的时机和对象、以恰当的方式提问。

必要时对主问题进行变通处理。

         20.根据课堂上变化的学情,临时提出一些散问题,或引起学生注意,或促进知识掌握,或启发思考。

        21.问题本身及其表述能让学生理解。

提问精当并有一定顺序,避免杂乱、肤浅等弊端。

        22.掌握重复问题、重新表述问题、调焦(宽问题变窄问题)、停顿、搁置、分配等提问技术23.根据学生回答问题的情况,进行灵活有效的追问,对困难者起支架作用,对优秀者起深化和拓展作用。

         24.鼓励学生提出问题,重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对重难点内容和学生的反应做出强化

         25.运用重复、板书、提问、语音变化、手势表情、身姿体位等多种手段,对教学重点难点或需要注意的地方进行强化。

26.选择恰当的时机进行强化。

特别注意结课时的强化。

         27.运用口头语言(表扬或含蓄批评等)、表情、体态语(鼓掌、摇头、握手等)对学生的发言或行动作出评价,以正强化或负强化的方式促进学生的反应或保持学习量。

 合理调控课堂节奏与内容的走向

         28.根据课堂上不可预知的学情,灵活调整教学设计时各环节的时间分配,或做出取舍。

         29.大体按照教学设计的思路,控制课堂内容的走向,不因偶发事件或枝蔓错误地偏离主航道。

 面向全体与关注个别学生

          30.在班级授课制条件下,尽量关注每一个学生,不满足于少数积极学生烘托的课堂气氛,对沉默和边缘的学生予以特别关注。

31.利用提问、目光交流、走动接近、个别指点等形式,对沉默和边缘的学生进行感情和智力的支持。

           32.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运用面谈、笔谈等形式,进行有效的个别化指导。

 3.教学评价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小学作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