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高考语文现代文答题模式 终极版讲课讲稿.docx
《江苏高考语文现代文答题模式 终极版讲课讲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苏高考语文现代文答题模式 终极版讲课讲稿.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江苏高考语文现代文答题模式终极版讲课讲稿
江苏高考语文现代文答题模式终极版
现代文答题模式
1、艺术手法题
(1)艺术手法类型
1修辞手法(修辞是增强言辞或文句效果的艺术手法。
自语言出现,人类就有修辞的需要。
修辞可以令人:
修饰自己的文章、语言,吸引别人的注意力、加深别人的印象和抒情效果;更清楚了解别人的意思,不会受修辞手法的影响而有所误解;便于分析、欣赏文学作品):
中文的修辞类型
比喻(譬喻)──明喻、暗喻、借喻;比拟——拟人、拟物;排比;夸张──(时间、空间、物象、人情、数量);互文;对偶──单句对、句中对、隔句对、三句对;双关;顶真;移觉(通感)
2表现手法
渲染、烘托、映衬(正衬\反衬)、虚实结合(以虚衬实\以实衬虚)、动静结合(以动衬静\以静衬动\以声衬静\以静衬声)、正侧、欲抑(欲抑先扬&先抑后扬)、点面(以点代面\点面结合)、象征、联想、想像、引用(用典\化用)、白描、留白等。
(2)答题模式
是什么(点出手法);为什么(解释手法);怎么样(作用)
以比喻为例
答:
比喻。
把……(本体)比作……(喻体)。
形象生动的写出了(本体)的……特点;表达了作者……的感情。
以拟人为例
答:
拟人。
把……人所特有的动作/形态用到了……(描写对像)上面。
形象生动的写出了(描写对像)的……特点/使得……(描写对像)人格化;表达了作者……的感情。
2、作用题
(一)知识积累(这是答“作用题”的依据,必须熟记在心,答题时按照题干要求选择合适的术语作答)
结构主题类:
A、词句出现在开头段:
开篇点题,揭示主题;总领下文,统摄全篇,奠定基调,设置悬念,埋下伏笔,为下文作铺垫,上下文形成对照。
B、词句出现在中间段:
承上启下(概括上文某一内容,引起对下文的什么内容的叙写)。
C、词句出现在结尾段:
点明中心,深化主题,画龙点晴,升华感情,卒章显志;照应开头,呼应前文,使结构首尾呼应;含蓄有余味,言有尽而意无穷;寄托作者感情。
D、线索:
文章中把全部材料贯穿成一个有机体的脉络,其作用是环环相扣,连接紧凑。
线索在文中表现为:
时间、空间、人物、事物、事物的内在联系、作者的思想感情等。
线索在文中往往有语言标志。
表达技巧类:
1.修辞手法
一般说来:
描绘类的修辞手法的作用是使描写对象生动形象。
主要有比喻、拟人、夸张;结构类的修辞手法的作用是突出强调,主要有对偶、排比、反复;表达类的修辞手法的作用是增强语气,主要有反问和设问。
具体如下:
比喻——使事物生动、形象、具体,给人以鲜明的印象;化无形为有形。
使深奥的道理浅显化,抽象的道理形象化,具体形象生动地突出本体的什么特点,从而增强文章的趣味性、生动性。
拟人——使物具有某种情感,便于抒发某种感情。
能使读者对所表达事物产生鲜明的印象,产生强烈的感情,引起共鸣。
拟物——将物说成“你”等,不仅具有使物带有人的某种情感,便于抒发某种感情,而且有显得亲切自然的表达效果。
排比——强烈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增强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突出强调。
议论文往往增加语势,起到了强化论证观点的作用。
用来说理,可把道理阐述得更严密、更透彻;用来抒情,可把感情抒发淋漓尽致。
夸张——可以引起丰富的想象,更好地突出事物的特征,表达感情更强烈,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
放大观点感情,强调爱憎是非,美丑更加鲜明。
对偶——形式上音节整齐匀称、节奏感强,具有音律美;内容上凝练集中,概括力强。
设问——无疑而问,明知故问,引人注意,启发思考,突出效果。
引起读者兴趣,引起读者思考。
用在开头有引起思考的作用,用在中间段有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用在议论文中,能使论证深入,脉络清晰。
反问——以否定的形式表示肯定,表达鲜明,目的是加强语气,起强调、强化作用。
反复——分连续反复和间隔反复两种。
连续出现同一个词语或句子,中间没有间隔叫连续反复。
同一个词语或句子不连续出现,有其他词语或句子间隔在中间叫间隔反复。
连续反复一般都是为了能够强调突出某种意思。
用于写人,强调人物心理状态或思想感情
用于写事,强调事件结果或意义
用于抒情,强调作者思想感情
用于议论,强调作者观点和看法
间隔反复的作用除能表达强烈的情感之外,还能起到分清层次脉络,增添旋律美,加强节奏感的作用。
用在抒情文字中能达到反复咏叹,回环起伏抒情效果,充满语言美。
借代——生动活泼、使语言形象鲜明、利于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引用——增添文句意蕴,丰富文章内容,增中表达效果,增强说服力。
双关——表达含蓄,语意丰富。
一方面可使语言幽默,另一方面能适应某种特殊语境的需要,使表达含蓄、曲折,生动活泼,以增强文章表现力。
2表现手法
象征:
引申事理,含蓄形象鲜明,使抽象事物具体化,激发联想,感染力强
抑扬:
有先抑后扬或先扬后抑,其作用可使文章曲折有波澜,突出喜欢、赞美或批评、讽刺的感情
对比:
使形象鲜明把两种对立的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
突出作者对这一事物或者道理的某种感情。
运用对比,或使对立事物的矛盾鲜明突出,揭示本质,给人深刻启示。
或使对比事物的两个方面互相映衬,相得益彰,给人深刻印象,使形象更鲜明,特点更显著,道理更深刻,矛盾更尖锐。
和衬托相比,对比没有主次。
烘托(衬托)。
烘托与衬托本来是有差别的,但这个差别不要求中学生分清,烘托是不正面刻画主要对象,而通过描写主要对象周围的环境、人物来加以映衬,以突出主要对象。
分为正衬与反衬。
正衬是从正面衬托主体事物;反衬是从反面衬托主体事物,如以动衬静或以静衬动,以乐景写哀情等。
渲染:
为行文设置铺垫,营造氛围。
类比:
以浅寓深,生动形象,通俗易懂。
反语(反讽):
有2种作用:
表示人与人之间的亲昵感情和揭露批判。
辛辣讽刺,幽默有趣,使文章富有战斗性。
3表达方式(有五种:
描写、抒情、说明、议论、记叙)
描写:
描写是对人物、事件、环境、景物及其形态、特征所作的具体描绘和刻画。
描写能把事物具体生动、鲜明清晰地呈现在读者面前,使读者产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历其事、如临其境的感觉。
描写有很多种类,按用语的繁简可分为渲染和白描。
渲染:
是浓墨重彩的铺陈、烘托事物,使形象鲜明突出,生动传神。
白描:
与渲染相反,是抓住事物的主要特征,简笔勾勒,简洁准确传神。
人物描写:
肖像描写以形传神;动作描写表现人物特点;语言描写:
言为心声,表现人的性格特点;心理描写揭示人物内心世界。
环境描写:
分社会环境描写和自然环境描写。
社会环境描写又称风俗画,自然环境描写又称风景画。
社会环境描写可以为人物活动提供大的社会历史背景,还可以烘托人物的志趣、情操等性格特征。
自然环境描写可以交待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为人物的活动提供相应的场所和环境背景;渲染环境气氛,烘托人物心理和性格,寄托感情,推动情节向前发展,突出主题。
描写景物的角度:
视觉、听觉、味觉、触觉
描写景物的方法:
动静结合(以动写静)、概括与具体相结合、由远到近(或由近到远)、虚实结合、点面结合、声色结合。
直接抒情:
直抒胸臆,淋漓尽致
间接抒情:
曲折有致,耐人寻味
插叙:
丰富内容,深化主题,曲折有致
倒叙:
设置悬念,吸引兴趣,波澜起伏
议论(记叙中的议论):
画龙点晴,点明题旨
说明:
主要方法有举例子、分类别、作比较、打比方、下定义、列数字等。
表达作用是:
举例子:
举例的作用是化抽象为具体实在,化深奥为浅显易懂,使读者易于接受,增强说服力和感染力,还能丰富文章的内容。
分类别:
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分门别类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
作比较:
突出强调了事物的特征/事理。
打比方:
从而形象生动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事理。
下定义:
用简明科学的语言对说明的对象/科学事理加以揭示,从而更科学、更本质、更概括地揭示事物的特征/事理。
列数字:
用具体的数据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说明,使说明更准确更有说服力。
人称运用。
第一人称:
便于作者抒发自己或人物的思想情感,有如袒露胸怀,使读者感到真实、亲切、自然。
第二人称:
缩短作者和读者,或者“我”与被叙述者之间的距离,有如促膝谈心,使读者感到真实、亲切、自然,从而增加作品的感染力。
第三人称:
所叙述的人物和事件可以不受特定的时空的限制,叙述者如冷眼旁观,显得客观冷静,反映的生活面极为宽广。
叙述方法各有长短,为了发挥各自的优势,文章常常交叉采用两种不同的叙述人称。
使用第一人称的,往往穿插第三人称的转述,以进一步扩大表现的时空领域;使用第三人称的,则常常夹杂进人物的独白、对话等,从而增强文章的真实感和亲切感。
人称交叉叙述的方法,可以扬长补短,使叙述的对象得到全方位、立体化的表现。
(二)具体操作
1、如果问题与文章结构有关,从词句对文章结构的作用来作答。
例如:
2007辽宁卷第17题:
第一自然段,作者写了“秋去冬来”的景色,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请简要分析。
(4分)
答:
起铺垫(或引出下文)的作用。
(2分)写“秋去冬来”,自然引出下文的“炉火”,由自然环境的变化写出了作者的感伤情绪,为下文写“炉火”的意蕴预设了空间。
(2分)
2、如果问题与表达技巧有关,从词句所运用的修辞及表现手法的效果来作答。
例如2007年全国卷1第16题:
文章第五段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来描写枯死的胡杨林?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6分)
答:
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方法和想象的表现手法。
生动形象地表现出胡杨林死而不屈的精神。
3、如果问题与主题有关,从词句对文章中心主旨的作用来作答。
例如2007全国卷1第17题:
文章后一部分写到了“戈壁石”,这对表现文章的主旨有什么作用?
请简要分析。
(6分)
答:
①以戈壁石的美丽,揭示出大西北的美丽。
②以戈壁石的诱人,强化对大西北的热爱之情。
③以戈壁石的呼唤,突出“到大西北”去的主旨。
答题时要关注文章的重点语句,注意每段的段首和段尾,承上启下的,反复出现的,抒情和议论类的,这些句子往往对中心具有很重要的作用,要么深化,要么升华!
如上题原文中的倒数第二段,有一句话可以作为概括文章主旨的主旨句,即“人们会发现,大西北正在呼唤我们”。
4、如果问题与情感有关,从词句本身流露出的作者情感态度价值观来作答。
例如2007年的高考试题全国卷Ⅰ第14题:
文中刻画的“左公柳”和“民勤人”两个形象具有哪些相同的特点?
作者描写这两个形象的用意是什么?
(6分)
答:
顽强不屈,有着极强的生命力。
①表现大西北的精神风貌。
②表达作者对大西北的赞美和崇敬之情。
5.如果问题与人称有关,从人称表达的作用回答。
例如2000年卷第22题第
(1)小题作者主要用第二人称写长城,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答:
将长城拟人化:
①便于与长城对话,②便于抒发感情。
3、理解题与含义题
(1)核心定义
难以理解的的句子出理解题,有多层含义的出含义题
(2)解题思路
理解题:
找出隐含的矛盾并解决之。
此类题目往往是表面上有矛盾,但结合上下文却没有矛盾。
含义题:
表层含义与深层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