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的形成齐全的地质年代表.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30768015 上传时间:2023-08-23 格式:DOCX 页数:81 大小:405.0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煤的形成齐全的地质年代表.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1页
煤的形成齐全的地质年代表.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1页
煤的形成齐全的地质年代表.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1页
煤的形成齐全的地质年代表.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1页
煤的形成齐全的地质年代表.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煤的形成齐全的地质年代表.docx

《煤的形成齐全的地质年代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煤的形成齐全的地质年代表.docx(8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煤的形成齐全的地质年代表.docx

煤的形成齐全的地质年代表

你目前的位置>>首页>实用查询>地质年代表

代号

距今大约年代(百万年)

主要生物进化

动物

植物

 

 

Kz

第四纪

全新世

Q

—1—

—2.5—

—5—

—24—

—37—

—58—

—65—

 

—137—

 

—203—

 

—251—

 

—295—

 

—355—

 

—408—

 

—435—

 

—495—

 

—540—

—650—

—1000—

—1800—

—2500—

—2800—

—3200—

—3600—

4600

人类出现

现代植物时代

更新世

新近纪

上新世

N

哺乳动物时代

古猿出现

 

 

 

灵长类出现

被子植物时代

草原面积扩大

 

 

 

被子植物繁殖

中新世

古近纪

渐新世

E

始新世

古新世

Mz

白垩纪

 

K

爬行动物时代

 

鸟类出现

恐龙繁殖

 

恐龙、哺乳类出现

裸子植物时代

被子植物出现

裸子植物繁殖

侏罗纪

 

J

三叠纪

 

T

Pz

二叠纪

 

P

两栖动物时代

 

爬行类出现

两栖类繁殖

孢子植物时代

裸子植物出现

 

大规模森林出现

 

小型森林出现

 

陆生维管植物

 

 

 

 

 

石炭纪

 

C

泥盆纪

 

D

鱼类时代

陆生无脊椎动物发展和两栖类出现

志留纪

 

S

奥陶纪

 

O

海生无

脊椎动物时代

 

 

 

带壳动物爆发

寒武纪

 

新元古

震旦纪

 

Z

软躯体动物爆发

 

 

Pt

低等无脊椎动物出现

高级藻类出现

 

海生藻类出现

中元古

古元古

新太古

 

 

Ar

原核生物(细菌、蓝藻)出现

 

(原始生命蛋白质出现)

中太古

古太古

始太古

煤的地质年代

geologicalagesofcoal

    meidediz加niall(lai煤的地质年代(geol呼ealages诚coal)指煤层形成的年代。

它可根据含煤地层中的古生物化石特征和成煤植物特征,采用放射性同位素测定法和煤层、地层对比法等确定。

附表为参照1989年国际地质科学联合会(ICS)的地球地层表列出的煤的地质年代表。

表中给出了煤的年龄值、相应的生物演化过程、形成的主要煤种以及中国主要成煤期。

煤的生成受植物演化、古气候、古地理、古地壳构造运动诸因素制约。

繁茂的植物、温暖潮湿的气候、低洼平坦的地形煤的地质年代表于以及缓慢下沉的地壳运动对成煤有利。

在晚古生代的石炭纪和二叠纪、中生代的侏罗纪和白里纪、新生代中的第三纪均具备上述成煤条件,是世界重要成煤期。

而石炭纪和二叠纪、侏罗纪和第三纪则是中国重要成煤期。

在元古代地层中发现有菌藻植物形成的煤,这种煤在中国南方的早古生代地层中分布较广,称为石煤,有一定的利用价值。

石炭纪和二叠纪成煤的主要煤种是烟煤,其次是无烟煤。

在此时期,中国南北方都有重要煤层生成,特别是北方的石炭纪和二叠纪煤田是中国重要的炼焦用煤基地。

侏罗纪成煤的煤种主要是揭煤和低煤化度烟煤,也有中煤化度烟煤,常含有厚煤层或巨厚煤层。

第三纪成煤的主要煤种是褐煤和长焰煤。

 

v 地质年代表 v

年 代 单 位

年代

符号

各纪年数

(百万年)

距今年数

(百万年)

主 要 现 象

新生代

(哺乳类动物时代)

第四纪

全新世

Qh

1

0.025

 

更新世

Qp

1

冰川广布,黄土生成

晚第三纪

上新世

N2

62

12

西部造山运动,东部低平,湖泊广布

中新世

N1

早第三纪

渐新世

E3

26

哺乳类分化

始新世

E2

38

蔬果繁盛,哺乳类急速发展

古新世

E1

58

(我国尚无古新世地层发现)

中生代

(爬行动物时代)

白垩纪

K

43

127

造山作用强烈,火成岩活动矿产生成

侏罗纪

J

45

152

恐龙极盛,中国南山俱成,大陆煤田生成

三叠纪

T

36

182

中国南部最后一次海侵,恐龙哺乳类发育

上古生代

(两栖动物与

造煤植物时代)

二叠纪

P

38

203

世界冰川广布,新南最大海侵,造山作用强烈

石炭纪

C

52

255

气候温热,煤田生成,爬行类昆虫发生,

地形低平,珊瑚礁发育

中古生代

(鱼类时代)

泥盆纪

D

36

313

森林发育,腕足类鱼类极盛,两栖类发育

志留纪

S

50

350

珊瑚礁发育,气候局部干燥,造山运动强烈

下古生代

(无脊椎动物时代)

奥陶纪

O

34

430

地热低平,海水广布,无脊椎动物极繁,末期华北升起

寒武纪

88

510

浅海广布,生物开始大量发展

隐生代

上元古代

震旦纪

Sn

 

 

地形不平,冰川广布,晚期海侵加广

下元古代

前震

旦纪

滹沱

 

 

 

沉积深厚造山变质强烈,火成岩活动矿产生成

五台

 

 

 

早期基性喷发,继以造山作用,变质强烈,花岗岩侵入

太古代

泰山

 

 

1980

(最古矿物)

约3350

地壳局部变动

大陆开始形成

 

 

 

 

华南赋煤区二叠系含煤地层在杭州-鹰潭-赣州-韶关-北海一线以南的东南地层分区,二叠系含煤地层主要形成于早二叠世晚期,在闽西南、粤东、粤中称童子岩组,在浙西称礼贤组,在赣东一带称上绕组。

在连云港-合肥-九江-株州-百色一线以南的江南地层分区,二叠系含煤地层主要为海陆交互相的龙潭组,其次是以碳酸盐为主的合山组。

在龙门山-洱海-哀牢山一线以东、秦岭-大别山以南的扬子地层分区,上二叠统含煤地层以碳酸盐沉积为主的称吴家坪组,以海陆交互相为主的称龙潭组和汪家寨组,以玄武岩屑为主的陆相沉积称宣威组。

上二叠统含煤地层存在明显的穿时现象,含煤层位由东向西抬高,在东南分区为下二叠统,在江南分区为下二叠统上部的茅口阶(龙潭组下部),在扬子分区为上二叠统龙潭阶和长兴阶(均为龙潭组)。

   华北赋煤区石炭-二叠系含煤地层华北石炭-二叠系含煤地层属典型的地台沉积,按沉积特征可归纳为四种类型。

在北纬41°以北的阴山、大青山、燕山、辽西的阴山-燕辽地层分区,石炭-二叠系属陆缘山间盆地沉积,在阴山、大青山称为拴马桩组,在辽西地区称为红螺岘组。

在北纬35°~41°之间的华北地层分区,石炭-二叠系由老至新划分为本溪组、太原组、山西组、下石盒子组、上石盒子组和石千峰组,主要含煤地层为太原组和下二叠统山西组。

在北纬35°以南(豫西及两淮)的南华北地层分区,含煤地层主要为下二叠统山西组、下石盒子组和上二叠统上石盒子组。

在鄂尔多斯西缘的贺兰山地层分区,石炭-二叠系从下至上划分为红土洼组、羊虎沟组、太原组、山西组、下石盒子组、上石盒子组和石千峰组,主要含煤地层为太原组和山西组,其次为羊虎沟组。

在中国煤田地质总局第三次煤田预测工作中(1997年),石炭系和二叠系均采用二分方法,上石炭统与下二叠统之间的分界位于太原组内马平阶与龙呤阶之间。

华北石炭-二叠系含煤地层存在东西分异、南北分带现象,含煤层位由北向南逐渐抬高。

   北方下-中侏罗统含煤地层 我国北方下-中侏罗统含煤地层分属新疆地层分区、北山-燕辽地层分区、柴达木-秦祁地层分区和鄂尔多斯地层分区。

在新疆分区的北疆地区,下-中侏罗统含煤地层为水西沟群,自下而上划分为八道湾组、三工河组和西山窑组,八道湾组和西山窑组为主要含煤地层。

在北山-燕辽分区的西段,下-中侏罗统自下而上分为艿艿沟组和青土井群,后者为主要含煤地层;在中段的大青山一带,含煤地层主要为五当沟组和召沟组;在东段地区,主要含煤地层为海房沟组和红旗组。

在柴达木-秦祁地层分区,现有木里、阿干镇、窑街、靖远等主要矿区,中侏罗统木里组、阿干镇组和窑街组为主要含煤地层。

鄂尔多斯分区包括陕、甘、宁、蒙诸省区的鄂尔多斯盆地和晋西、豫西等地区,主要含煤地层为中侏罗统延安组。

   下白垩统含煤地层下白垩统含煤地层主要分布于东北赋煤区,地层分区主要包括二连-海拉尔分区、吉东分区和三江-穆棱河分区。

二连-海拉尔分区位于内蒙东部锡林格勒、呼伦贝尔、哲里木等盟,包括百余个内陆断陷盆地,含煤地层为乐巴花群、霍林河群或扎赉诺尔群。

松辽-吉东分区发育了阜新、铁法、康平、元宝山等含煤盆地,主要含煤地层为沙海组和阜新组,或沙河子组与营城组。

三江-穆棱河分区位于黑龙江佳木斯隆起以东,含煤地层为鸡西群,鸡西群是东北最主要的含煤地层,自下而上依次划分为城子河组和穆棱组。

二连浩特地质发展历史

二连地区大地构造单元属于内蒙古东部华力西地槽,濒临华北地台北缘。

早古生代本区地壳处于拉张状态,沉积一套浅变质岩,为海相沉积岩和火山岩;晚古生代主要沉积一套海相沉积岩,局部可见火山岩分布。

地壳以拉张为主。

本区中石炭统本巴图组为火山复理石建造,二叠纪早期为陆源碎屑——碳酸盐建造及火山—复理石建造,晚期为陆源碎屑建造,形成一个完整的海进至海退的沉积旋回。

二叠纪末,本区发生大面积的海退,陆壳不断向海洋增生,经过1600Ma的发展历程,西伯利来亚板块与华北板块,终于在晚古生代末期对接,形成了统一的古亚洲大陆。

中生代本区进入了二连浩特的发生发展阶段,这里所指盆地是狭义的二连浩特,是广义的二连浩特的一个小的坳陷盆地,仅包括二连浩特市北部晚白垩地层分布区。

探讨二连浩特发展历史不能不涉及广义的二连浩特。

广义的二连浩特是指二连浩特至东乌珠穆沁旗以南,苏尼特左旗毛登以北的北东、北北东向狭长带状盆地。

盆地由区域性断裂控制由一系列北东或北北东向的凹陷和凸起构成。

分地发育在晚华力西褶皱带的二叠系基底之上。

进入燕山期,即中生代,由于受太平洋板块对亚洲大陆的俯冲和挤压作用,使整个中国东部大陆边缘进入了另一个构造活跃时期,这一构造活动主要表现为强烈地褶皱、断裂和火山喷发活动,并造成了一系列北东、北东东向的隆起和坳陷。

二连浩特群就是这个时期早、中侏罗世形成的北东向盆地。

盆地中沉积了河流、湖泊相的碎屑岩、煤和油页岩,成为内蒙主要的煤和石油产地,早白垩世为盆地发育的鼎盛时期,经历了一个持续稳定的沉积环境,沉积了一河湖相砂泥岩和深湖相的暗色泥页岩。

可燃有机盐沉积,二连组沉积厚度达2200~3000米。

这个时期,是恐龙最繁盛的时期,晚白垩世分地沉降速度和范围加大,沉积一套上白垩统粗的砾屑岩,称之类磨粒的建造。

白垩纪末期,地壳整体上升,中生代沉积盆地的发展历史结束。

新生代本区以升降运动为主,在中生代二连浩特的基础上形成了第三纪坳陷型沉积盆地,沉积了一套河流相的砂岩、砾岩和泥岩。

盆地的早期(古新世晚期)阶段,沉积范围不大,北起二连浩特市,南至红格尔,西至额仁淖尔——卫井以东,东至二道井——查干敖包一线附近,大约宽60公里,长200公里,呈北东—南西向带状展布。

随后水域逐渐扩大,沉积范围扩展,北至二连浩特以北,东抵苏尼特左旗,西至腾格尔诺尔以西,大约宽150公里,长300公里。

晚古新世—始新世期间,盆地以湖相沉积为主,沉积中心在脑木根—巴彦乌兰—呼和勃尔和地区,沉积了一套含石膏的红色泥岩建造。

当时的气候条件可能比较干燥炎热,湖水不太深,硫酸钙溶液受到蒸发浓缩,形成大型及中小型石膏矿床。

湖中繁殖介形类、鱼类和龟鳖类,湖滨水草丰盛,大量的食草和食虫类动物得以生存和繁殖。

因湖水时深时浅,枯水期哺乳动物可以涉足湖盆中心,有时,倾盆大雨,山洪爆发,泥砂石俱下,众多的哺乳动物遭到突然袭击,死后被埋葬在一起。

始新世晚期,盆地逐渐抬升,湖水自东北向西南退出,沉积中心转移到沙拉木伦河附近。

所以沙拉木伦组的沉积厚度在乌拉苏附近最厚,向东逐渐变薄,至额尔登敖包附近仅10米左右,再向东即逐渐尖灭。

始新世末,二连浩特全部升起,造成短暂的沉积间断。

渐新世,盆地再度下坳,接受河流相、洪水平原相与湖沼相的交替堆积。

所以,在剖面上可清楚地看到三个沉积亚旋回,每个沉积亚旋回都由含砾粗粒长石石英砂岩开始,以棕红色泥岩(含石膏及天青石晶片)结束。

由于喜马拉雅运动导致的差异升降,当时湖水经常动荡游移,气候也出现多次波动,温暖潮湿——炎热干燥周期交替。

盆地周围可能疏林草原广布,浊草茂盛,以供大型食植物的大角雷兽、两栖犀、巨犀等哺乳类栖息和繁衍。

渐新世晚期,二连浩特再度抬升,直至中新世晚期盆地东缘下降才接受新的沉积,其沉积中心向东已转移到塔木钦塔拉——赛罕塔拉一带,湖盆也有明显萎缩了。

含煤地层与煤层

作者:

admin文章来源:

admin点击数:

814更新时间:

2006-11-18

我国地史上的聚煤期有14个,其中早石炭世、晚石炭世-早二叠世、晚二叠世、晚三叠世、早-中侏罗世、早白垩世和第三纪为主要聚煤期。

在这7个主要聚煤期中,以晚石炭世-早二叠世、晚二叠世、早-中侏罗世和早白垩世4个聚煤期更为重要,相应煤系地层中赋存的煤炭资源占我国煤炭资源总量的98%以上,煤层气资源占我国煤层气资源总量的99.5%以上。

1、主要聚煤期含煤地层

(1)主要含煤地层分布

    晚石炭世至早二叠世晚石炭世至早二叠世的聚煤作用在我国北方形成海陆交互相石炭-二叠系含煤地层,主要赋存在华北赋煤区,含煤面积80万km2,构成了我国最主要的煤层气聚气区,即华北聚气区。

该区大地构造单元为华北地台的主体部分,地理分布范围西起贺兰山-六盘山,东临勃海和黄海,北起阴山-燕山,南到秦岭-大别山,包括了北京、天津、山东、河北、山西、河南、内蒙南部、辽宁南部、甘肃东部、宁夏东部、陕西大部、江苏北部和安徽北部的广大地区。

在华北赋煤区内,还广泛发育了早-中侏罗世含煤盆地,并见零星上三叠统和第三系含煤地层分布。

    晚二叠世晚二叠世聚煤作用在我国南方十分强烈,含煤地层广泛分布于秦岭-大别山以南、龙门山-大雪山-哀牢山以东的华南赋煤区内,构成了我国华南煤层气聚气区。

该区大地构造单元属扬子地台和华南褶皱系,地理分布范围包括西南、中南、华东和华南的12个省区。

华南赋煤区内除有以龙潭组为代表的上二叠统含煤地层外,还有上石炭统、上三叠统-下侏罗统、第三系等含煤地层分布。

    下-中侏罗统下-中侏罗统含煤地层主要分布在西北赋煤区,在华北赋煤区的分布也较为广泛。

西北赋煤区由塔里木地台、天山-兴蒙褶皱系西部天山段和秦祁昆仑褶皱带、祁连褶皱带、西秦岭褶皱带等大地构造单元组成,地理分布范围包括秦岭-昆仑山一线以北、贺兰山-六盘一线以西的新疆、青海、甘肃、宁夏等省区的全部或大部。

早-中侏罗世的聚煤作用在西北赋煤区广泛而强烈,所形成的煤炭资源在该区占绝对优势地位,并构成了我国西北煤层气聚气区的主体。

此外,该区局部地带尚有石炭-二叠系和上三叠统含煤地层赋存。

    下早白垩统下早白垩统含煤地层主要分布在东北赋煤区,是我国东北煤层气聚集区煤层气赋存的主要地层。

其大地构造单元为兴蒙褶皱系东段、华北地台东北缘及滨太平洋褶皱系,地理范围包括黑龙江、吉林、辽宁中部和北部以及内蒙东部。

此外,本区内还有石炭-二叠系、第三系等含煤地层分布。

    滇藏赋煤区的聚煤期多,台湾赋煤区以第三纪聚煤作用为主,但两地区的煤层气资源意义不大,故含煤地层分布状况不再赘述。

(2)主要聚煤期含煤地层划分

    华南赋煤区二叠系含煤地层在杭州-鹰潭-赣州-韶关-北海一线以南的东南地层分区,二叠系含煤地层主要形成于早二叠世晚期,在闽西南、粤东、粤中称童子岩组,在浙西称礼贤组,在赣东一带称上绕组。

在连云港-合肥-九江-株州-百色一线以南的江南地层分区,二叠系含煤地层主要为海陆交互相的龙潭组,其次是以碳酸盐为主的合山组。

在龙门山-洱海-哀牢山一线以东、秦岭-大别山以南的扬子地层分区,上二叠统含煤地层以碳酸盐沉积为主的称吴家坪组,以海陆交互相为主的称龙潭组和汪家寨组,以玄武岩屑为主的陆相沉积称宣威组。

上二叠统含煤地层存在明显的穿时现象,含煤层位由东向西抬高,在东南分区为下二叠统,

在江南分区为下二叠统上部的茅口阶(龙潭组下部),在扬子分区为上二叠统龙潭阶和长兴阶(均为龙潭组)。

华北赋煤区石炭-二叠系含煤地层华北石炭-二叠系含煤地层属典型的地台沉积,按沉积特征可归纳为四种类型。

在北纬41°以北的阴山、大青山、燕山、辽西的阴山-燕辽地层分区,石炭-二叠系属陆缘山间盆地沉积,在阴山、大青山称为拴马桩组,在辽西地区称为红螺岘组。

在北纬35°~41°之间的华北地层分区,石炭-二叠系由老至新划分为本溪组、太原组、山西组、下石盒子组、上石盒子组和石千峰组,主要含煤地层为太原组和下二叠统山西组。

在北纬35°以南(豫西及两淮)的南华北地层分区,含煤地层主要为下二叠统山西组、下石盒子组和上二叠统上石盒子组。

在鄂尔多斯西缘的贺兰山地层分区,石炭-二叠系从下至上划分为红土洼组、羊虎沟组、太原组、山西组、下石盒子组、上石盒子组和石千峰组,主要含煤地层为太原组和山西组,其次为羊虎沟组。

在中国煤田地质总局第三次煤田预测工作中(1997年),石炭系和二叠系均采用二分方法,上石炭统与下二叠统之间的分界位于太原组内马平阶与龙呤阶之间。

华北石炭-二叠系含煤地层存在东西分异、南北分带现象,含煤层位由北向南逐渐抬高。

    北方下-中侏罗统含煤地层 我国北方下-中侏罗统含煤地层分属新疆地层分区、北山-燕辽地层分区、柴达木-秦祁地层分区和鄂尔多斯地层分区。

在新疆分区的北疆地区,下-中侏罗统含煤地层为水西沟群,自下而上划分为八道湾组、三工河组和西山窑组,八道湾组和西山窑组为主要含煤地层。

在北山-燕辽分区的西段,下-中侏罗统自下而上分为艿艿沟组和青土井群,后者为主要含煤地层;在中段的大青山一带,含煤地层主要为五当沟组和召沟组;在东段地区,主要含煤地层为海房沟组和红旗组。

在柴达木-秦祁地层分区,现有木里、阿干镇、窑街、靖远等主要矿区,中侏罗统木里组、阿干镇组和窑街组为主要含煤地层。

鄂尔多斯分区包括陕、甘、宁、蒙诸省区的鄂尔多斯盆地和晋西、豫西等地区,主要含煤地层为中侏罗统延安组。

    下白垩统含煤地层下白垩统含煤地层主要分布于东北赋煤区,地层分区主要包括二连-海拉尔分区、吉东分区和三江-穆棱河分区。

二连-海拉尔分区位于内蒙东部锡林格勒、呼伦贝尔、哲里木等盟,包括百余个内陆断陷盆地,含煤地层为乐巴花群、霍林河群或扎赉诺尔群。

松辽-吉东分区发育了阜新、铁法、康平、元宝山等含煤盆地,主要含煤地层为沙海组和阜新组,或沙河子组与营城组。

三江-穆棱河分区位于黑龙江佳木斯隆起以东,含煤地层为鸡西群,鸡西群是东北最主要的含煤地层,自下而上依次划分为城子河组和穆棱组。

2、主要聚煤期煤层

    我国各聚煤期均有可采煤层形成,从早石炭世到第三纪富煤面积缩小,煤层稳定性变差,煤层层数减少,单一煤层厚度增大。

聚煤范围最广、煤层连续性最好的是华北赋煤区,其次为华南赋煤区,单层煤层厚度最大的是西北赋煤区和东北赋煤区。

(1)华北赋煤区煤层发育特征

    华北赋煤区的主要聚煤期为石炭-二叠纪与早-中侏罗世,局部地段发育下石炭统、上三叠统和第三系可采煤层。

    上石炭统可采煤层分布于北纬35o以北的地区,下二叠统可采煤层遍及整个华北盆地,含煤系数4.8~15.6%,含煤5~10层,含煤性好(表1-1)。

石炭-二叠系主要可采煤层厚度具有北厚南薄的总体展布趋势,南北分带明显。

北纬38°以北存在一个厚煤带,厚度一般在15m以上,最厚可达30余m,该带进一步发生东西分异,呈现出厚薄相间的南北向条带。

表1-1华北赋煤区上石炭统一下二叠统煤层对比一览表

地层组

南带

中带

北带

淮南

平顶山

淮北

徐州

乡宁

韩城

晋城

鹤壁

峰峰

淄博

元氏

阳泉

西山

柳林

轩岗

大同

京西

开平

兴隆

山西组

二2

5

1-3

二1

10,11

7,8

 

一9

 

9,10

1

1

1,2

1

 

1

2,3

2,3

3

大煤

2

3

2

2,3

2,3

4,5,6

4

3

1,2,3

 

6,7

4,5

4

2,3,4

小白煤大白煤

8,9

5,6

121

太原组

一8

 

 

一7

 

一6

 

16

一5

17

一4

18

一3

14

19

一2

15

20

一1

16

21

一座

5

野青

4

山青

5

5

10

5

9

伏青

6

6

6

5

11

13

小青

7

7

7

11

6

14

中青

9

12

7

12

11

15

大青

8

13

下架

9

10

8,9

14,15

8,9

11

大白煤

122

6

7

5

12下

8,9

8

9

9

无名煤

10

10

臭煤

14,15

11

11

注:

据中国煤田地质总局(1997)简化。

在北纬35-38o之间,煤层厚度10->15m,大于15m者呈席状、片状分布,小于5m者零星展布在肥城、晋城、邯郸等地区。

在北纬35o以南的南华北地区,煤层厚度多在10m以下,且有向南变薄的趋势。

华北赋煤区的上二叠统煤层仅局限于南华北地区,含煤系数0.9~3.3%,含煤15~25层,以中厚煤层为主,煤层北薄南厚,呈东西走向的条带状分布,煤层总厚度在安徽淮南和河南确山一带可达20m以上,且有向南增厚的趋势。

    华北赋煤区下-中侏罗统煤层主要赋存于鄂尔多斯盆地及大同、京西、大青山、蔚县、义马、坊子等小型山间湖盆内。

鄂尔多斯盆地延安组共含煤10~15层,主要可采层5~7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图表模板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