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医学概论免疫学讲稿.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30766 上传时间:2022-10-01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29.7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基础医学概论免疫学讲稿.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基础医学概论免疫学讲稿.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基础医学概论免疫学讲稿.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基础医学概论免疫学讲稿.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基础医学概论免疫学讲稿.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基础医学概论免疫学讲稿.docx

《基础医学概论免疫学讲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基础医学概论免疫学讲稿.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基础医学概论免疫学讲稿.docx

基础医学概论免疫学讲稿

基础医学概论(免疫学)

理论课讲义

免疫教研室:

郑静

第一次课:

第一章免疫学概述

首先简要介绍免疫学教研室,然后从生活中的免疫学现象及其应用入手,进入免疫学课程内容的正式讲授。

第一节概述

一、免疫的基本概念

    免疫(immunity)是从拉丁文immunitas衍生而来,其原意为“免除税收”,免除劳役之意,而后引申为免除瘟疫,意为抵抗病原生物感染,即阻止病原体侵入机体、中和毒素或病毒。

现代免疫认为,免疫是机体识别“自己”或“非已”,正常情况下是维持机体内环境稳定的一种生理功能。

(掌握)

二、免疫系统的组成

免疫系统由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免疫分子及独立于血管体系之外的各级淋巴管道组成。

(掌握)

免疫器官包括中枢免疫器官和外周免疫器官。

(熟悉)

1.中枢免疫器官是免疫细胞发生、分化、发育和成熟的场所。

人或其他哺乳类动物的中枢免疫器官包括骨髓和胸腺。

(1)、骨髓

骨髓(bonemarrow)是各类血细胞和免疫细胞发生、分化、发育和成熟的场所,B细胞分化成熟的场所,再次体液免疫应答发生的场所。

是机体重要的中枢免疫器官。

(2)、胸腺

胸腺(thymus)是T淋巴细胞分化、发育、成熟的主要器官。

2.外周免疫器官(peripheralimmuneorgan)是成熟T细胞、B细胞等免疫细胞定居的场所,也是产生免疫应答的部位。

外周免疫器官包括淋巴结、脾和黏膜相关淋巴组织(MucosaAssociatedLymphoidTissue,MALT)等。

三、免疫系统的三大功能(掌握)

功能

生理性反应(有益)

病理性反应(有害)

免疫防御

清除病原微生物及其它抗原性异物

超敏反应(过度)等

免疫缺陷病(不足)等

免疫监视

清除体内出现的非己成分,如突变或畸

变细胞、衰老细胞

肿瘤、病毒持续感染等

免疫自稳

通过免疫耐受对自身组织细胞不产生免疫应答

通过免疫调节,与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一起调节机体内环境的稳定。

自身免疫病等

 

三、免疫应答的种类(掌握)

根据免疫应答识别特点、获得形式以及效应机制,可分为固有免疫和适应性免疫。

1.固有免疫(innateimmunity):

即天然免疫,其特点是:

个体出生时即具备,作用范围广,并非针对特定抗原,故亦称为非特异性免疫(non-specificimmunity),应答产生早,无记忆性。

参与固有免疫应答的物质主要包括:

组织屏障,固有免疫细胞,固有免疫分子如补体、细胞因子及具有抗菌作用的多肽、蛋白和酶类物质。

2.适应性免疫(adaptiveimmunity)

即获得性免疫(acquiredimmunity),乃个体接触特定抗原而产生,仅针对该特定抗原而发生反应,故亦称为特异性免疫(specificimmunity)。

包括:

由B细胞介导的体液免疫和T细胞介导的细胞免疫

第二节免疫学发展简史(了解)

以鼠疫、天花、艾滋这三种烈性传染病引出免疫学的出现:

免疫学是在人类和传染病的斗争中发展起来的。

一、经验免疫学时期(东晋时代~19世纪)

“人痘苗”和“牛痘苗”的研究,经过人类近180年努力,1979年10月26日,经WHO专家鉴定,世界上最后一位天花病人全愈后没有新发病例发生,WHO宣布全球已经消灭天花。

二、科学免疫学时期(18世纪~20世纪中叶)

传染病原因微生物学说;建立体外分离细菌成功使得人工制备疫苗有了理论和技术基础;疫苗的发展和使用;开创人工被动免疫疗法;免疫诊断方法的建立为传染病的诊断和流行病学调查提供了新的重要手段;发现免疫溶菌现象;人们开始认识到机体的免疫机制包括两个方面:

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提出抗体产生的侧链学说;提出了关于抗体生成的克隆选择学说。

三、现代免疫学时期(20世纪)

  免疫学开始全新的免疫学理论;提出B细胞、T细胞、T细胞亚群的概念;发现血型细胞相嵌现象;成功地进行了人工诱导异己抗原耐受实验;发现白蛋白、α、β、γ球蛋白4个主要部分,并发现抗体活性主要存在于γ区;发现Ig多态化;建立了免疫球蛋白的分类,证明了Ig单体四肽链结构,分析了氨基酸的序列和分子空间构型,找出了肽链功能区的划分等重大进展;提出免疫网络学说;细胞因子和免疫细胞膜分子研究。

20世纪免疫学的发展,取得了许多令世人瞩目成就,16个项目20多位科学家获得了诺贝尔医学和生理学奖。

第三节免疫学发展趋势

现代免疫学的研究已经达到细胞水平和分子水平,人们正在努力探讨生物体的基本生理规律——免疫的自身稳定机制。

第二次课:

第二章抗原

复习上次课内容,然后以“生活中同学们接触到的哪些物质属于抗原”这个问题引出本次课内容。

第一节抗原的基本概念

一、抗原的概念(掌握)

抗原是指能与T细胞、B细胞的抗原识别受体(TCR/BCR)特异性结合,诱导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并能与相应的免疫应答产物(特异性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在体内或体外发生特异性结合的物质。

二、抗原的两个特性(掌握)

抗原一般具有两个重要特性:

一是免疫原性(immunogenicity)就是抗原能刺激免疫细胞,使之活化、增殖、分化,产生特异性抗体和致敏淋巴细胞的性质,即诱导免疫应答的能力。

二是抗原性(antigenicity)或免疫反应性(immunoreactivity)是指抗原可在体内、外与相应的免疫应答产物(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发生特异性结合的特性。

同时具有免疫原性和抗原性的物质称为完全抗原(completeantigen),只具有抗原性而无免疫原性的物质称为半抗原(hapten)或不完全抗原(incompleteantigen),大分子载体能赋予半抗原具有免疫原性,半抗原与载体(carrier)交联或结合可成为完全抗原。

第二节影响抗原免疫原性的因素(掌握)

抗原的免疫原性主要取决于抗原物质本身的理化性质,还取决于机体针对该物质产生免疫应答的能力,另外还与该物质进入机体的途径、剂量等因素有关。

一、抗原方面的因素

1.相对分子质量具有免疫原性的物质,通常为大分子的有机物质,相对分子质量常在10kD以上,而低于5kD的无机物一般免疫原性较弱。

2.化学性质及结构复杂性从结构上看,结构越复杂,其免疫原性越强。

多数蛋白质都是良好的抗原,多糖也是重要的天然抗原。

如细菌的荚膜及胞壁,细菌内毒素的脂多糖;核酸分子多无免疫原性,但与蛋白质结合形成核蛋白则具有免疫原性。

3.分子构象和易接近性易接近性是指抗原表位与相应淋巴细胞表面受体相互接触的难易程度。

4.物理性状一般聚合状态的蛋白质较单体蛋白质的免疫原性强;颗粒性抗原比可溶性抗原的免疫原性强。

二、宿主方面的因素

(一)遗传因素 

机体对抗原的免疫应答是受遗传控制的,不同种属针对同一抗原物质产生免疫应答的强弱存在很大的差异。

在同一种属内不同个体对同一抗原的应答能力有明显差异。

(二)生理因素 

一般情况下,青壮年动物的免疫应答能力较幼年和老年动物强;雌性动物较雄性动物抗体生成水平高,但是妊娠期免疫应答的能力会受到显著抑制;机体的健康和营养状况也可影响其免疫应答能力,此外感染或免疫抑制剂都能干扰或抑制对抗原的免疫应答。

除上述因素外,抗原的免疫原性还与其进入机体的途径、剂量、以及是否使用免疫佐剂等多种因素有关。

第三节抗原的特异性与交叉反应

抗原的特性:

异物性是抗原的重要性质,是免疫原性的本质,是免疫应答最重要的特点,也是免疫学诊断和免疫学防治的理论依据。

一、异物性

如果某种物质的化学结构与机体的自身成分相异或机体免疫细胞在胚胎期及发育的微环境中从未与之接触过,则会被机体视为“异己”物质。

1.异种物质如细菌、病毒、真菌、异种动物血清、植物蛋白质等。

抗原与机体之间的亲缘关系越远,组织结构差异就越大,其免疫原性越强;反之种系关系越近,则免疫原性就越弱。

2.同种异体物质同一种属不同个体之间由于基因不同,所以组织结构也有所不同,因此同种异体物质也可以是抗原物质。

如人类红细胞表面血型抗原,人类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HLA)等。

3.自身物质自身物质一般无免疫原性,但是胚胎期淋巴细胞从未接触过的正常自身组织,出生后淋巴细胞一旦与之接触,就会视为“非己”,因而具有免疫原性。

二、特异性

抗原的特异性(specificity)既表现在免疫原性上,又表现在免疫反应性上。

1.抗原表位(epitope)概念(掌握)

抗原表位(epitope)又称抗原决定簇(antigenicdeterminant),是指抗原物质中决定该抗原特异性的特殊化学基团,是免疫应答具有特异性的物质基础,是抗原分子与抗体特异结合的部位,也是被免疫细胞识别的标志。

2.抗原表位的类型

(1)根据结构特点分类 

线性表位:

指一段序列相连的氨基酸残基片段所形成的抗原决定簇,又称顺序表位,多存在于抗原分子的内部也可存在于分子表面。

构象表位:

指序列上不相连的短肽或多糖残基在空间上形成特定的构象又称为非线性表位,一般暴露于抗原分子表面。

(2)根据分布的部位分类 

功能性表位:

位于抗原分子表面的表位,易被相应的淋巴细胞识别,具有易接近性,可以启动免疫应答,称为功能性抗原表位,其中个别关键性的表位称为免疫优势表位。

隐蔽性表位:

正常情况下位于抗原分子内部的表位,不能引起免疫应答,称为隐蔽性抗原表位。

(3)按结合抗原受体分类:

1.T细胞表位;2.B细胞表位

三、共同抗原表位和交叉反应(掌握)

存在于不同的抗原物质中的相同或相似的表位,称为共同抗原表位。

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对具有相同或相似表位的抗原反应称为交叉反应。

举实例进行介绍。

利用交叉反应的原理对一些疾病进行血清学辅助诊断,交叉反应也可能与某些疾病的发生有关。

第四节抗原种类及医学中重要的抗原(熟悉)

一、抗原的种类

(一)根据抗原来源与机体的亲缘关系分类(联系临床实例,以故事、图片、表格等多种形式进行介绍)

1.异种抗原(xenoantigen)来自异种动植物和微生物的抗原性物质,如各种病原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外毒素、异种动物免疫血清(如动物血清来源的抗毒素)、异种器官移植物、花粉等。

2.同种异型抗原(allogenicantigen)在同一种属的不同个体之间,由于遗传基因的不同而表现的不同抗原,如人类的红细胞抗原、HLA、免疫球蛋白同种异型抗原等。

3.自身抗原正常自身组织成分对机体本身不显示免疫原性,处于免疫耐受状态,不能激发免疫应答,但在下列情况下可成为自身抗原,就可以刺激自身的免疫系统发生免疫应答。

(1)隐蔽性自身抗原是指正常情况下与免疫系统相对隔绝的自身组织成分,如脑、葡萄膜色素蛋白、晶状体蛋白、精子、甲状腺球蛋白等。

(2)修饰性自身抗原自身组织成分由于受到微生物感染、外伤、电离辐射、以及一些化学因素如药物等作用,使正常组织细胞发生构象改变,形成新的抗原表位;或者由于自身成分合成上的缺陷或溶酶体酶异常的破坏作用,使内部的抗原表位暴露出来形成新的抗原表位,成为“异已”物质,显示出免疫原性刺激自身免疫系统,发生免疫应答。

4.异嗜性抗原异嗜性抗原指一类与种属特异性无关,存在于人、动物、和微生物之间的共同抗原,又称Forssma抗原,如溶血性链球菌的某些抗原成分分别与人肾小球基底膜和心肌组织有共同抗原,又如大肠杆菌O14型脂多糖与人结肠粘膜有共同抗原。

(二)根据诱生抗体时是否需T细胞的参与分类

1.胸腺依赖性抗原(thymusdependentantigenTD-Ag)需要T细胞的辅助才能刺激B细胞产生相应抗体的抗原。

大多数天然抗原,血细胞、细菌、外毒素等均属于TD-Ag。

2.非胸腺依赖性抗原(thymus-indepen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