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设计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一单元 人口与地理环境 单元检测.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30765207 上传时间:2023-08-23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277.6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创新设计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一单元 人口与地理环境 单元检测.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创新设计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一单元 人口与地理环境 单元检测.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创新设计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一单元 人口与地理环境 单元检测.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创新设计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一单元 人口与地理环境 单元检测.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创新设计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一单元 人口与地理环境 单元检测.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创新设计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一单元 人口与地理环境 单元检测.docx

《创新设计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一单元 人口与地理环境 单元检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创新设计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一单元 人口与地理环境 单元检测.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创新设计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一单元 人口与地理环境 单元检测.docx

创新设计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一单元人口与地理环境单元检测

第一单元 单元检测

(时间:

60分钟 满分:

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下图是“我国人口增长示意图”,完成1~2题。

1.1960~1965年我国人口增长特点为(  )

A.高出生率、高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

B.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

C.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

D.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

2.20世纪70年代以来,我国人口出生率持续下降,其最主要原因是(  )

A.经济持续地高速增长B.持续、稳定的人口政策

C.全球不断变暖的影响D.自然灾害不断增多

解析 第1题,从图中可以看出,1960~1965年我国的人口出生率上升较快,而人口死亡率则大幅下降,人口自然增长率迅速上升,说明这段时间我国人口增长特点为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

第2题,我国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开始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人口出生率持续下降。

答案 1.C 2.B

波兰是欧盟第六大国,自20世纪90年代,经济一直保持在4%左右的年增长率,是欧盟平均速度的两倍。

1998年以来,人口增长率一直在负增长和不到1%之间徘徊,为此波兰历届政府均实行鼓励生育政策。

2015年底,波兰实行更加积极的鼓励生育政策——全民“500+”,即对所有生育二孩及以上的家庭,每个孩子每月补贴500兹罗提(波兰官方货币),直至孩子成年。

根据波兰中央统计局预测,2017年波兰将迎来“婴儿潮”。

据此完成3~4题。

3.波兰政府全民“500+”政策的实施主要得益于(  )

A.广阔的国土面积B.完善的社会保障

C.快速的经济增长D.较小的人口基数

4.波兰迎来“婴儿潮”将会(  )

A.增强民族的竞争力B.稳定人口年龄结构

C.降低老年人口数量D.提高国家教育水平

解析 第3题,波兰全民“500+”政策,是对所有生育二孩及以上的家庭,每个孩子每月补贴500兹罗堤(波兰官方货币),直至孩子成年,这需要很大一笔费用。

而波兰20世纪90年代,经济一直保持在4%左右的年增长率,是欧盟平均速度的两倍,其快速的经济增长保障了全民“500+”人口政策的实施。

第4题,波兰人口增长率一直在负增长和不到1%之间徘徊,“婴儿潮”的出现,缓解人口老龄化,使得后备劳动力充足,合理的年龄结构使得民族更加有竞争力,A正确。

“婴儿潮”会使得青少年比重增加,所以B错误;“婴儿潮”可能会影响老年人口比重,但不会影响老年人口数量,C错误;“婴儿潮”出现后,这些婴儿未入学前,受教育者比例会减少,短期不会提高国家的教育水平,D错误。

答案 3.C 4.A

人口红利期,一国工作年龄人口(14~64岁)占比高,储蓄意愿高,因此劳动力成本和资金成本(利率)低廉,推动经济增长和资产价格上涨;而当人口结构进入拐点,工作年龄人口占比萎缩,储蓄率降低,劳动力成本和资金成本迅速上升,经济增速和资产价格均面临下调压力。

下图示意五个国家的工作年龄人口占比的变化趋势。

读图,回答5~7题。

5.中国的工作年龄人口占比拐点将比日本晚出现(  )

A.5年B.10年

C.25年D.35年

6.到2040年,人口老龄化问题最严重的国家是(  )

A.日本B.美国

C.印度D.中国

7.下列措施中能够长期比较稳定地保持一个国家人口红利期的合理做法是(  )

A.延长现有人口的工作年龄

B.严格限制人口的增长

C.大规模地吸收移民

D.根据国情合理地控制人口自然增长率

解析 第5题,由图可知,中国和日本出现工作年龄人口占比拐点的时间即为曲线达到最高点时所对应的年份,分别为2015年和1990年。

第6题,到2040年,图示国家中日本的工作年龄人口占比最低,所以人口老龄化问题最严重。

第7题,据材料可知,要想比较稳定地保持人口红利期,就应保持工作年龄人口占比的稳定。

对一个国家或区域而言,移民能缓解短时间的人口问题,但不能解决根本问题,只有维持合理的人口自然增长率才能解决根本问题。

答案 5.C 6.A 7.D

下图示意我国31个省级行政区计划实现“人口零增长”的时间。

读图,回答8~9题。

8.我国不同区域实现“人口零增长”的时间差异显著,总体上表现为(  )

A.沿海地区均较早,内陆地区均较晚

B.南方地区均较早,北方地区均较晚

C.东部地区较早,西部地区较晚

D.直辖市2020年前都实现了“人口零增长”

9.导致各地实现“人口零增长”时间不同的主要因素是(  )

A.交通便利程度B.城市化水平

C.人口迁移率D.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解析 第8题,从图中可以看出,东部地区“人口零增长”实现时间较早,西部地区“人口零增长”实现的时间较晚。

第9题,一般,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越高,人口零增长实现的时间越早。

答案 8.C 9.D

读“美国各区域人口历史变化图和美国本土区划图”,回答10~12题。

10.a、b、c、d曲线代表的地区分别为(  )

A.西部 南部中北部东北部

B.中北部西部东北部南部

C.南部西部中北部东北部

D.东北部中北部西部南部

11.影响美国人口分布最重要的因素是(  )

A.产业发展B.政策、交通

C.自然条件D.战争

12.关于美国人口的正确说法是(  )

A.美国人口重心继续向东部移动

B.区域人口分布越来越不平衡

C.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人口向西部和南部迁移

D.中央平原的农业开发是中北部人口迅速增长的主要原因

解析 第10题,根据美国各地区发展状况并结合四条曲线的变化特征进行判断。

自19世纪以来,东北部由于自然条件的优势降低及中北部工业快速发展的吸引增强,人口比重在减小;中北部则随着工业的发展,人口比重迅速增加;西部和南部从20世纪中期开始,随着第二、三产业的发展,人口比重增加。

第11题,从上述分析可知,影响美国人口分布的主要因素是产业发展。

第12题,目前美国西部和南部成为继五大湖区后的新的经济增长极,吸引人口的迁入。

答案 10.B 11.A 12.C

下图为某网上商城通过大数据分析绘制的“城市牵挂”示意图。

由于迁出人口比例较高,甲地网购收货量中,从异地下订单的寄达商品所占比例最高,从而成为2014年全国最受异地牵挂的城市。

读图,回答第13题。

13.据图可推断,甲地人口迁出比例(  )

A.北方地区比南方地区高

B.直辖市比省级行政中心高

C.珠江三角洲比四川盆地高

D.内陆城市比沿海城市高

解析 本题考查人口迁移特征。

由题意可知,“城市牵挂”程度越高,人口迁出比例越大。

读图可知,甲地受南方牵挂远大于北方,说明人口迁出比例南方比北方高,A项错误;北京、上海和深圳附近的广州(省级行政中心)相比,甲地向其迁出的人口比例都较高,B项错误;珠江三角洲样本城市数量比四川盆地多,且牵挂程度高,故甲地向珠江三角洲人口迁出比例比向四川盆地人口迁出比例高,C项正确;同样,从样本城市数量及分布、牵挂程度分析,甲地向内陆城市的人口迁出比例比向沿海地区人口迁出比例低,D项错误。

答案 C

14.近年来,随着我国内地的企业不断增加,原在沿海工作的务工人员出现大量返乡就业的现象。

这种现象总体上不利于(  )

A.推进家乡城镇化进程B.促进家乡经济发展

C.增加春运长途客运量D.促进区域文化交流

解析 沿海务工人员返乡就业,极大地促进了当地经济发展,推进了家乡的城市化进程,A项不符合题意。

沿海务工人员返乡就业,带来先进的技术,促进家乡经济的发展,B项不符合题意。

返乡就业后不再进城打工,减少了春运的客流量,C项符合题意。

返乡就业,不仅带来生产经验,同时也带来了先进的观念,有利于促进区域文化交流,D项不符合题意。

答案 C

下图为某国人口的年龄结构图。

读图,回答15~16题。

15.由图中数据可知该国(  )

A.男女比例不平衡

B.外来移民人口超过本国人口

C.老年人口超过青年人口

D.移民缓解了人口老龄化问题

16.影响该国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是(  )

A.人口老龄化B.婚姻家庭

C.政治因素D.经济因素

解析 第15题,从总人口年龄结构看,该国人口老龄化严重,外来移民以青壮年为主,因此移民可缓解该国的人口老龄化问题。

第16题,该国人口老龄化严重,为发达国家,经济因素是吸引人口迁入的主要因素。

答案 15.D 16.D

下图为“我国某市2010年人口统计图”。

读图,回答17~18题。

17.与户籍人口相比,该市的流入人口(  )

A.女性人口比重较大

B.老年人口比重较大

C.劳动力人口比重较小

D.青少年人口比重较大

18.流入人口对该市的影响主要是(  )

A.使该市的环境压力增大

B.降低了该市人口自然增长率

C.使该市就业总人口减少

D.使该市人口死亡率上升

解析 第17题,从图中可知该市流入人口性别比较低,说明女性人口比重较大,流入的劳动人口比重较大,老年人口比重较小。

第18题,从流入该市人口以16~64岁的劳动人口为主,会使该市环境压力增大,就业压力加大,人口自然增长率会上升,人口死亡率会下降。

答案 17.A 18.A

19.下图是我国第五次人口普查中四个省份的有关人口数据统计分析图。

读图判断①、②、③、④所代表的省份依次是(  )

A.辽宁、江苏、湖北、贵州

B.贵州、湖北、江苏、辽宁

C.江苏、辽宁、贵州、湖北

D.湖北、江苏、辽宁、贵州

解析 选项中四个省区比较,江苏最发达,因此迁入指数高,因此②是江苏;贵州位于贫困的西部地区,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因此④是贵州;辽宁与湖北相比,辽宁位于东部环渤海工业地带,因此比湖北发达,老年人口比重较大,人口迁入指数稍高,所以①是辽宁,③是湖北。

答案 A

下图为“我国不同海拔(单位:

m)的面积比重和人口比重统计”。

读图,回答20~21题。

20.图中各海拔分段比较,人口密度最大的区域是(  )

A.>3000m的区域

B.500~1000m的区域

C.100~500m的区域

D.<25m的区域

21.图中信息表明,我国的人口(  )

A.分布较均匀

B.大多分布在平原、丘陵区

C.随海拔升高递减

D.高原地区地广人稀

解析 第20题,人口密度是单位面积上人口数量的多少,可以用人口比重与面积比重之比来表示。

从图中可看出四个选项中<25m的区域人口比重大,而面积比重小,故人口密度大。

第21题,从图中信息看出我国的人口70%集中在500米以下的地区,而500米以下是平原和丘陵。

据图判断,人口比重与面积比重之间的不对等,说明人口分布不均匀;从<25m到100~500m,随海拔升高人口增加;从图中可以得出“高原地区地广人稀”的结论,但与实际情况不符合,如我国黄土高原、云贵高原。

答案 20.D 21.B

下图为“四个国家1960年和2011年人口数量分布示意图”。

读图,回答22~23题。

22.有关四个国家人口增长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德国人口的总量最大、增长量最小

B.美国人口的增速最高、增长量最大

C.印度人口的总量最大、增速最高

D.沙特阿拉伯人口的总量最小而增速最高

23.上述四个国家中环境承载力最小的国家是(  )

A.沙特阿拉伯B.美国

C.德国D.印度

解析 第22题,由图可知印度点数最多,代表人口最多,而沙特阿拉伯2011年与1960年相比增速最高。

第23题,沙特阿拉伯位于沙漠地区,生态环境恶劣,环境承载力最小。

答案 22.D 23.A

人口容量是指一个地区在一定时期能够容纳的享有合理生活水平的人口数量,由于地理位置与自然地理条件的差异,图示的四个市的人口容量也不同。

读图,回答24~25题。

24.有人口学家采用下列公式估算理论人口容量,理论人口容量=a×b/c,其中a为耕地面积,b为熟制,c为每年人均粮食消费所需的耕地面积。

假设图A四市耕地面积、年人均粮食消费量均大致相同,按照该公式估算,四市理论人口容量最大的是(  )

A.①B.②C.③D.④

25.在各种自然资源中,对人口容量影响最为明显的是水资源。

据图B判断,四市中人口数量尚未达到人口最大容量的城市代码是(  )

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

解析 第24题,根据公式理论人口容量=a×b/c及题干的提示,四地a与c均相差不大,所以区别在于b,而b与理论人口容量成正比,所以b所代表的熟制便决定了四地人口容量的大小。

四地中④所处纬度位置最低,因而积温最高,熟制高于其他三地。

第25题,由图可知,四市中,只有①和④城市从2004年到2012年期间,人均水资源总量是大于人均用水总量的,换言之,即这两座城市人口数量尚未达到人口最大容量。

答案 24.D 25.C

二、非选择题(共50分)

26.读我国四次“人口普查金字塔图”,回答问题。

(12分)

全国人口普查为国家进行宏观决策提供了可靠的信息基础,研究历次人口普查结果还可以了解我国人口发展的历史以及社会发生的变化。

(1)2010年与2000年人口相比,0~4岁婴幼儿人口下降了大约________%。

(2分)

(2)2010年我国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8.87%,比2000年上升1.91%。

________年人口普查数据表明我国已经进入老龄化阶段。

(2分)

(3)2000年10~14岁人口比例明显偏高,2010年20~24岁人口比例也明显偏高,这说明________年到________年我国曾出现过一次生育高峰。

(2分)

(4)分别读“1953年、1982年人口金字塔图”,说明0~4岁与5~9岁两个年龄段人口比例之间的差异并分析原因。

(6分)

1953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82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第

(1)题,读图可知,2000年0~4岁婴幼儿比例(男女之和)大约为7%,而2010年这一数据大约为6%,比较可知下降了大约1%。

(2)题,国际上通常的看法是,当一个国家或地区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10%或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7%,即意味着这个国家或地区处于老龄化社会。

从题干可知,2010年我国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8.87%,2000年为8.87%-1.91%=6.96%,可知2010年的数据能表明我国已经进入老龄化阶段。

第(3)题,2000年10~14岁年龄段人口与2010年20~24岁年龄段人口出生时间段一样,可以通过推算得出。

第(4)题,读图可以判断出来两个年龄段的人口比例差异,分析差异的原因要结合社会情况及我国当时的人口政策回答。

答案 

(1)1

(2)2010

(3)1986 1990

(4)0~4岁婴幼儿比例明显高于5~9岁儿童比例,这是由于新中国成立后,人民的医疗保健状况得到改善,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提高

0~4岁婴幼儿比例明显低于5~9岁儿童比例,这是由于20世纪70年代我国开始实行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人口快速增长的趋势得到有效控制

2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12分)

人口红利是指人口的结构性变化所导致的积极经济后果。

我国目前正处于人口红利期,这为我国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下图显示了我国的人口红利期及人口负债期(含预测)。

图中抚养比是指少儿人口(0~14岁)及老年人口(65岁及以上)之和与劳动年龄人口(15~64岁)之比,就业比是指劳动年龄人口与总人口之比。

(1)说明抚养比与就业比的关系。

(2分)

(2)建国初期与2013年后我国的抚养比均呈快速上升趋势,分析这种变化的原因。

(4分)

(3)分析人口红利期的人口年龄构成特点及其对我国社会经济的影响。

(6分)

解析 第

(1)题,由图可知,抚养比与就业比呈负相关。

(2)题,从经济因素、医疗卫生因素、人口老龄化因素等角度进行针对性分析。

第(3)题,由材料可知,人口红利期就是财富的创造多消费少,即“干活的人多吃饭的人少”。

其好处是劳动力充足而廉价,社会负担轻;其不利影响是就业压力大。

答案 

(1)整体上抚养比越高,就业比越低;两者呈负相关。

(2)建国初期,随着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医疗卫生事业的进步,死亡率迅速下降,而出生率较高,少儿抚养比迅速上升,导致总抚养比快速上升。

2013年后我国的抚养比快速上升是由我国人口老龄化速度加快导致的。

(3)人口红利期的人口年龄构成特点是劳动人口的比重大,少儿人口和老年人口比重较小。

有利影响是为经济发展提供丰富的劳动力,且价格低廉;社会负担相对较轻,社会保障支出少,财富积累速度快。

不利影响是可能带来就业压力。

28.读“中国人口相关的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14分)

材料一

数据

来源

大陆总人口(亿人)

总人口年龄结构

每10万人中大学生数(人)

城镇人口比重(%)

人口流动(亿人)

0~14岁(%)

15~59岁(%)

≥60岁(%)

第五次

12.6583

22.89

66.78

10.33

3611

36.22

1.44

第六次

13.3972

16.60

70.14

13.26

8930

49.68

2.61

材料二 中国人口分布图(2010年)。

材料三 2005年和2050年(预测)我国人口金字塔图。

备注:

横轴为该年龄段人口占总人口的百分比

(1)结合材料说明我国当前的主要人口国情。

(4分)

(2)分析我国人口空间分布的特点及原因。

(6分)

(3)试根据人口金字塔图分析,我国2005年至2050年人口年龄结构将发生的主要变化及2050年我国可能出现的主要人口问题。

(4分)

解析 本题考查人口增长及人口问题等知识,会判读人口金字塔图,善于从图中解读信息是解题的关键。

(1)题,我国人口国情要从人口增长、人口年龄结构、城镇人口比重、人口素质、人口迁移等方面分析回答。

(2)题,根据材料二中人口分布分析其特点和原因。

第(3)题,从材料三中可以看出,我国人口年龄结构中老年人口比例明显增加;青少年比重减少。

可能出现劳动力短缺,老龄化严重等问题。

答案 

(1)人口总数持续增加,老龄化程度越来越严重,城镇人口比重上升,流动人口比重持续上升,人口素质明显提高。

(2)特点:

东南部人口密集,西北部人口稀少。

原因:

东部地区地形以平原、盆地和丘陵为主,西部多高原、山地;东部地区是季风气候区,降水多,气候湿润,西部多位于非季风区,降水少,气候干旱;东部地区经济发达,耕作业历史悠久,工业发达,西部地区以林牧业为主;东部地区交通发达,西部地区交通闭塞。

(3)变化:

老年人口比例明显增加,青少年比重减少,人口自然增长率下降。

出现的问题:

人口严重老龄化,劳动力短缺,青壮年负担过重,养老压力大。

29.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12分)

材料一 下图是“我国部分省区老年人口比重(%)图”(图1)和“我国人口分布密度统计图”(图2)。

 

材料二 利用区位联系建立有内在联系的经济体,借整体的力量来获得发展,越来越成为一种新的发展模式。

“泛珠三角(9+2)”区域合作体就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成立的。

(1)习惯上,当一个地区老年人口比例达到7%以上时,说明该地区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从图1中可以看出我国的哪几个省区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

试简要分析这些地区老龄化产生的原因。

(4分)

(2)以“我国人口分布密度统计图”(图2)为依据,分析我国人口分布具有什么特点?

十年间其发展的趋向是什么?

简要分析原因。

(4分)

(3)材料二中,区域内人口承载状况大于2的省区通过区域合作,其人口承载状况将________(变大或变小),简要分析其原因。

(4分)

解析 第

(1)题,由人口老龄化的概念及图中所列省区老年人口比重即可得出答案。

这些省区经济发展水平高,人的平均寿命延长,且由于实行计划生育,人口的自然增长缓慢,年轻人口所占比重下降。

(2)题,从统计图可看出我国人口分布不均,且东西部人口分布不均在不断加剧,这主要是地区间经济发展不平衡造成的。

第(3)题,通过区域间合作,环境条件得以改善,环境人口容量变大;通过人口迁移和流动,降低了这些省区的实际人口密度。

答案 

(1)沪、苏、津、粤。

人口出生率持续下降;人均寿命延长。

(2)分布不均,东部地区人口密集,西部地区人口稀少。

趋向:

东西部人口分布不均不断加剧。

原因:

东部地区人口自然增长率并不高,但由于社会经济发展较快,经济活力较强,吸引了大量外来流动人口来此地务工和经商,造成人口密度增加。

(3)变小 ①通过区域间合作,环境条件得以改善,环境人口容量变大(或理论承载密度变大);②通过人口迁移或流动,降低了这些省区的实际人口密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