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标文言虚词而何乃其且若所为焉以因于与则之的意义与用法专题复习资料.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30765206 上传时间:2023-08-23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1.7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考标文言虚词而何乃其且若所为焉以因于与则之的意义与用法专题复习资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考标文言虚词而何乃其且若所为焉以因于与则之的意义与用法专题复习资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考标文言虚词而何乃其且若所为焉以因于与则之的意义与用法专题复习资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考标文言虚词而何乃其且若所为焉以因于与则之的意义与用法专题复习资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考标文言虚词而何乃其且若所为焉以因于与则之的意义与用法专题复习资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考标文言虚词而何乃其且若所为焉以因于与则之的意义与用法专题复习资料.docx

《考标文言虚词而何乃其且若所为焉以因于与则之的意义与用法专题复习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考标文言虚词而何乃其且若所为焉以因于与则之的意义与用法专题复习资料.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考标文言虚词而何乃其且若所为焉以因于与则之的意义与用法专题复习资料.docx

考标文言虚词而何乃其且若所为焉以因于与则之的意义与用法专题复习资料

考标文言虚词“而、何、乃、其、且、若、所、为、焉、以、因、于、与、则、之”的意义与用法专题复习资料

考标文言虚词

(一)、连词“而”的用法

1、表转折,“却、反而、竟然”之义,或不译。

前后在意义上有明显反差和转折的:

而听细说、小学而大遗、取之于蓝而青于蓝、今人有大功而击之、因人之力而敝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2、表并列,前后词语或短语在结构上通常相似或相同,在句中处于同等地位而并列说明的,或表示两个动作、两件事同时发生的。

可译为“而且、且”等,或不译:

侣鱼虾而友糜鹿、蟹六跪而二螯、则知明而行无过矣、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吾从(之)而师之、而又有剪发杜门、且夫吾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

3、表结果、因果,“而”前的人事物直接导致“而”后的事情,“而”后的事情由“而”前的人事物引起的。

可译为“所以”“因而”“于是”“才”等,或直接用“而”: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赵岂敢留璧而得罪于大王乎、今急而求子、夜则以病围所寓舍、而予不得归矣、其疾病而死、赂秦而力亏、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

4、表承接(即顺承),表示继前面动作之后紧接着另一个动作,往往译为“然后”等:

毕礼而归之、觉而起、起而归、归而求救国之策、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5、表目的,表示“而”前的行为是为了“而”后的事情,有明显的目的性、方向性或计划性。

通常可译为“来”:

择师而教之;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缦立远视而望幸焉;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

6、表假设,一般用于主谓之间,通常译为“如果、假设、即使、就算”等。

“而”后的事情未发生,处于某种预想状态的,较少:

以父母之遗体行殆,而死有余责;子产而死,谁其嗣之,(《左传.襄公三十年》)

7、表递进,表示意义上进一步的发展或提高,较少: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8、表修饰,有时可直接译为“地”“着”;或在形式上连接状语和中心语(动词),在中心语前表某种方式、条件等;或“而”前的东西处于附属地位,表补充说明,一主一次的:

今以秦之强‎‎而先割十五都予赵、不如因(之)而厚遇之、群臣相视而嘻、缇骑按剑而前、缒而出、戮力而攻秦、立而饮之、吾尝终日而思矣、顺风而呼、扣舷而歌之、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客喜而笑、施施而行、漫漫而游、顺流而东也、自远而至;攀援而登、箕踞而遨

(二)、代词“而”的用法

通“尔”,作第二人称代词,“你(们)”的意思:

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

1

二、何

1、疑问代词,什么,引导一个宾语前置句,“何”做前置宾语:

何为其然也‎‎、而又何羡乎、客何为者、大王来何操、何以至此、而幸生也何为、何以知之、君何以知燕王、何辞为、何以伐为、童子何知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2、疑问代词,什么、为什么,不引导一个宾语前置句:

何厌之有、何也、君亲其谓予‎‎何、赐也何敢望回、夫子何哂由也

3、副词,多么、何必等。

复何憾哉、亦何恨乎秋声、何德之衰

三、乃

1、第二人称代词,你(们)(的):

家祭无忘告乃翁

2、谓语动词,是、就是,表判断,引导一个判断句: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3、副词,却、竟然,表转折: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4、副词,才:

公乃入而后乃今培风

4、连词,于是:

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良乃入、乃

令张良留谢

5、与“无”构成“无乃„„与”的固定结构,表示推测语气,意为“恐怕„„吧”:

无乃尔是过与

6、乃今:

而今(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

四、其

1、第三人称代词,他、她、它(们)(的):

以旌其所为、保其首领、秦王恐其破璧、辱其群臣、以其无礼于晋、使六国各爱其人、于其身也、其贤不及孔子、方其破荆州、发其志士之悲哉。

2、指示代词,这、那(些):

何为其然也、其为惑也、君知其难也、怀其璧、其势不俱生、今存其本、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

3、第一人称代词,自己(的):

失其所与、人亦念其家。

4、副词,将要、会:

君亲其谓予何。

5、语气副词,有时可译为“还是”“大概”等,表揣测、反问、期望或命令:

不知其几矣、吾其还也、其皆出于此乎。

6、语气助词,不译:

不知其几矣

2

五、且

1、副词,将、将要:

固不如也,且为之奈何若属皆且为所虏、且适南冥也、彼且奚适也、彼且恶乎待哉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2、副词,暂且、姑且:

县官且顺群臣言

3、连词,尚且,与“犹”同义:

犹且从师而问焉、臣死且不避

4、连词,况且:

且矫诏纷出、且君尝为晋君赐矣、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且北方之人不习水战

5、连词,而且、并且:

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且立石于其墓之门、凡四方之士无不有过而拜且泣者、且贰于楚也、且在城邦之中矣、且尔言过矣、且臣少事伪朝、有耻且格

六、若

1、第二人称代词,你(们)(的):

若入前为寿、若属皆且为所虏

2、指示代词,这、那(个、些):

君子哉~若人

3、动词,似、像:

彼与彼年相若也、若垤若穴、若予者、背若太山、翼若垂天之云、其自视也亦若此矣、天涯若比邻

、动词,如、比得(上):

岂若从辟世之士哉、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未若贫而乐,4

富而好礼者也

5、连词,表示假设,假如、如果、倘若:

若使烛之武见秦君、若亡郑而有益于君、若夫乘天地之正若圣与仁,则吾岂敢,天若有情天亦老

6、若夫,句首语气词,用以引起下文,有“至于说到„„”的意思:

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岳阳楼记》)

七、所

1、助词,„„的,和动词构成名词性结构固定短语的标志,结构为“所+动词”:

须臾之所学、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苟非吾之所有、而吾与子之所共适、夜则以兵围所寓舍、几无所逃死

2、名词,处所、地方;住所;安置、安排、位置:

将无往而不得死所矣、居其所而众星共之、《雅》《颂》各得其所

3、与“为”连用,构成“为„„所”固定被动句句式:

例见“为”

4、量词,套、座,在数词后面、名词前面:

离宫别馆,三十六所

5、表示大概的数目,左右的意思:

父去里所,复还

6、与“以”连用,构成“„„的原因”或“用来„„的”固定句式固定句式:

见“以”

3

八、“为”的用法

(一)作为实词的动词、名词

1、动词,是。

后跟名词作宾语,表示“谁”或“什么”,为判断句的一种:

皆为龙虎、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身直为闺阁之臣。

2、动词,担任、做(某种职务)。

有时与“所”连用,构成名词性结构短语:

孟尝君为相数十年、拜相如为上大夫。

3、动词,做(事情)。

有时与“所”连用,构成名词性结构短语:

以旌其所为数吕师孟叔侄为逆无能为也已

4、动词,做(某种人、物)。

有时与“所”连用,构成名词性结构短语:

所求乎为臣所求乎为子死犹为厉鬼以击贼

5、动词,治理。

后一般跟“国”或某地等字眼: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6、动词,作为、当作、成为、变为。

常与“以”连用,构成“以„„为”固定句式:

吾社之行为士先者、军中无以为乐、若舍郑以为东道主、必以长安君为质、“北冥有鱼、其名为鲲„„化而为鸟,其名为鹏”。

7、动词。

认为。

有时与“以”连用共同表示“认为”的意思。

有“为”“以为”和“以„„为”三种:

自以为不如、窃为大王不取也、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以为莫己若者、特以为智穷罪极。

8、动词,创作、写:

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故为之文以志。

9、动词,给予、给: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

10、动词,出、谋划(计策、计谋、方法等):

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11、名词,作为:

将以有为也

九、焉

1、兼词,“于之”的连用,“从这里、在这里”的意思:

风雨兴焉、蛟龙生焉、激于义而死焉者也、将焉取之、置杯焉则胶

2、疑问代词,怎么:

焉用亡郑以陪邻、则将焉用彼相矣、焉用杀

3、疑问代词,什么:

面目美好者,焉故必知(智)哉

4、第三人称代词,他(们):

方痛心焉

5、句末语气助词,“了”等,一般不译:

圣心备焉、犹且从师而问焉、则耻师焉、或师焉、或不焉、少焉、始速祸焉

6、句末疑问助词,呢:

既庶矣,又何加焉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焉

7、形容词、副词尾,„„的样子,相当于“然”:

盘盘焉,囷囷焉

(一)、连词“以”的用法(相当于“而”,后面一般加动词)

4

1、表目的:

宁许以负秦曲、传之美人以戏弄臣、赵亦盛设兵以待秦、作《师说》以贻之、举匏樽以相属、犹为厉鬼以击贼、以旌其所为、亦以明死生之大、除废阉之址以葬之、则思知足以自戒。

2、表修饰:

隐忍以行、于是乘其厉声以呵、谈笑以死、樊哙侧其盾以撞、醉则相枕以卧、必竭诚以待下、则思虚心以纳下。

3、表结果:

中丞匿于溷藩以免;日削月割,以趋于亡;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则思无因喜以谬赏。

4、表原因或理由:

卒以吾郡之发愤一击、以相如功大、徒以吾两人在也、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几以捕系死、以其无礼于晋。

(注意:

这里的“以”后面的名词不是“以”的宾语,“以”作连词,“以”后面的一切都单独、完整地自成一体)

5、表承接:

渡扬子江、入苏州洋,展转四明、天台,以至于永嘉。

(二)、介词“以”的用法(后面跟名词作宾语)

1、凭借、凭,表某种条件、方式、身份:

以资政殿学士行、以祈请使诣北、以勇气闻于诸侯、何以知直、今以秦之强而先割十五都予赵、苟以天下之大、以小舟涉惊、而蔺相波出如徒以口舌为劳。

2、用、拿:

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约以连兵大举、间以诗记所遭、以父亲之遗体行殆、以空言求璧、相如度秦王特以诈详为予赵城、欲以击柱、请以剑舞、秦以攻取之、常以身外翼弊沛公、以乱易整、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敢以烦执事、虽董之以严刑、军中无以为乐、至丹以荆卿为计。

注意:

个别句子~1、2的意思可以互换。

3、把:

輮以为轮、举以(之)予人、具以沛公言报项王、具告以事、秦亦不以城予赵、相如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矣、以北虚实告东西二阃、则思三驱以为度。

4、由于、因为:

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洎牧以谗诛。

十(三)、动词“以”的用法

1、单用,用、任用:

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九章.涉江》)

2、用来,通常与“无”或“微”连用,构成“没有用来„„的办法”固定句式;或与“所”连用,构成“用来„„的”固定句式:

生无以救国难然微以自文于君亲//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3、单用,认为:

皆以美于徐公

4、与“为”连用,有“以为”和“以„„为”两种形式,“认为”的意思:

见“为”的用法。

5、与“可”“得”连用构成助动词,表示能够或可能:

学不可以已人皆得以隶使之

6、与“所”连用,构成“„„的原因”固定句式,整个做名词;“以”可作动词“因”讲: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

5

十一、因

1、动词,依靠、凭借、借助:

因人之力而敝之

2、动词,附加:

因之以饥馑

3、动词,沿袭:

因循守旧

4、介词,趁着(某个机会、某个条件、某个空当、某件事情),有时后面实际上省略介词的宾语,这个宾语要根据句子前后意义补充:

因(如厕的机会出来)招樊哙出不如因(此)善遇之因(舞剑)击沛公于坐具以沛公言报项王,因言曰因其不备,卒然击之

5、介词,因为、由于,后面跟名词作宾语:

因前使绝国功,封骞博望侯

6、名词,原因:

无因而至前也

7、连词,因为,引导整个句子:

因坐法华西亭

8、副词,就:

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

十二、介词“于”的用法

见句式资料。

补:

对于;于其身也。

十三、与

1、连词,和、同(连接的前后地位平等、共同作主语或宾语):

彼与彼年相若也、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2、介词,和、跟(连接的前后地位不平等;一般前面一个作主语,后面一个作:

宾语)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

3、句末语气助词,吧、呢、吗,通“欤”:

无乃尔是过与、是谁之过与、是鲁孔丘之徒与、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管仲非仁者与、其斯之谓与、唯求则非邦也与

4、动词,结交、亲附:

失其所与

5、动词,给、给予、授予:

则与(之)斗卮酒、则与(之)一生彘肩、欲与亚父

6、动词,赞同:

吾与点也

7、动词,yù,参加:

蹇叔之子与师

8、与其,连词:

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

十四、则

1、连词,于是,它经常可以替为副词“就”,但副词“就”的翻译处一般都不能替为连词“于是”:

予自度不得脱,则直前诟虏帅失信

2、连词,那么:

则尽其天年则今之高爵显位

3、连词,却、但,表转折: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北虽貌敬,实则愤怒臣欲奉诏奔驰,则以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至,则行矣

4、连词,假如,表假设:

今则来,沛公恐不得有此(《史记.高祖本纪》)

6

5、副词,就: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则知明而行无过矣三人行,则必有我师则群聚而笑之、则直前诟虏帅失信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用之则行,舍之则藏

6、动词,是、就是,表判断: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7、名词,准则、法则:

以身作则、愿依彭咸之遗则(《离骚》)

十五、之

1、第三人称代词,他、她、它(们),在动词或介词后,有时省略:

秦人视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李牧连却之。

2、第一人称代词,我,少见:

真州逐之城门外。

3、指示代词,一般跟在名词后面,夹在两个名词之间;或在前句已提到,在后句动词之后再用“之(这、那)”重复指代: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士大夫之族、郯子之徒、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均之二策、人非生而知之者。

4、结构助词,的。

后面跟名词,前面为形容词或表修饰的短语:

例不再举。

5、宾语前置或定语后置的标志,无义:

见句式资料。

6、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义。

句中前后已有完整的明显的主谓搭配,置于他们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而常使句子实际成为一个有名词功能的主语或宾语:

例不再举。

7、动词,到、投身于: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从王于师、佯狂不知所之者、不知其所之也。

8、(一般在形容词和动词后,后面不带其它字词)凑足音节,无义:

填然鼓之、久之、顷之。

9、普通代词,指代具体的某个人、事、物,一般不翻译为第三人称代词或指示代词,直接由文中它所指代的对象的名字来充当。

10、古代介于姓、名之间的语气助词,无义:

烛之武、佚之狐

7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