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亭送别46238.docx
《长亭送别46238.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长亭送别46238.docx(8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长亭送别46238
教学目的:
1.理解课文的主旨。
2.理解本文情景交融的特点。
3.理解本文运用多种修辞方法融古代诗词和民间口语为一体的语言特色。
教学重点:
主旨和情景交融的特点。
教学难点:
情景交融的特点。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方法:
解读赏析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教学导入:
同学们,前一课我们学习了关汉卿的《窦娥冤》,了解了元杂剧中的一个个性鲜明、敢于反抗的妇女窦娥的光辉形象,今天我们将学习了解元杂剧中另一个勇于反抗现实的妇女崔莺莺的形象。
二.介绍王实甫和他的作品:
王实甫(约1260-1336),名德信,字实甫,大都(现在北京市)人,元代著名杂剧作家。
他的创作活动时期约在元成宗元贞、大德年间(1295-1307)。
据贾仲明《凌波仙》吊词介绍,王实甫在当时即享有盛名,常与演员、歌伎往来。
所作杂剧十四种,仅存《崔莺莺待月西厢记》《四丞相高会丽春堂》《吕蒙正风雪破窑记》三种及《韩彩云丝竹芙蓉亭》《苏小卿月夜贩茶船》各一折。
剧作大都以青年女性反抗封建礼教为题材,塑造了崔莺莺、红娘、刘月娥等不同妇女的典型形象。
他的作品戏剧性强,曲词优美,对元杂剧和后来戏曲的发展有很大影响。
《西厢记》和《西厢记诸宫调》相比,在思想上更趋深刻。
它正面提出了“愿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的主张,具有更鲜明的反封建礼教和封建婚姻制度的主题。
首先,《西厢记》歌颂了以爱情为基础的结合,否定封建社会传统的联姻方式。
作为相国小姐的崔莺莺和书剑飘零的书生相爱本身,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对以门第、财产和权势为条件的择偶标准的违忤。
崔莺莺和张生始终追求真挚的感情。
他们最初是彼此对才貌的倾心,经过联吟、寺警、听琴、赖婚、逼试等一系列事件,他们的感情内容也随之更加丰富,这里占主导的正是一种真挚的心灵上的相契合的感情。
其次,崔莺莺和张生实际上已把爱情置于功名利禄之上。
张生为崔莺莺而“滞留蒲东”,不去赶考;为了爱情,他几次险些丢了性命,直至被迫进京应试,得中之后,他也还是“梦魂儿不离了蒲东路”。
崔莺莺在长亭送别时叮嘱张生“此一行得官不得官,疾便回来”,她并不看重功名,认为“但得一个并头莲,煞强如状元及第”;即使张生高中的消息传来,她也不以为喜而反添症候。
《西厢记》虽然也是以功成名就和有情人终成眷属作为团圆结局,但全剧贯穿了重爱情、轻功名的思想,显示出王实甫思想的进步性。
三.预习检测: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D )
A.谂知(niǎn)暮霭(ǎi) 胸臆(yì)B.泠泠(léng)相偎(wēi)栖迟(qī)
c.赓续(gēng)玉醅(péi)揾做(wěn)D.萧瑟(sè)憔悴(cuì)顷刻(qǐng)
2.下列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D )
A.却告了相思回避,破题儿又早别离。
B.下西风黄叶纷飞,染寒烟衰草萋迷。
c.到京师休辱末了俺孩儿,挣揣一个状元回来者。
D.淋漓襟袖啼红泪,比司马青衫更湿。
E.我见他阁泪汪汪不敢垂。
3.对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C )
A.有心待与他举案齐眉(端饭的盘子) 虽然是厮守得一时半刻(相守)
B.虽然眼底人千里(眼前) 趁程途节饮食(赶)
C.也合着俺夫妻们共桌而食(和着) 寻思起就里(内中的实际情况)
D.一递一气长吁气(交替) 再休似此处栖迟(留恋)
四.理清剧情结构:
第一部分(“夫人、长老上”——“素与我恓恓惶惶的寄”):
赶赴长亭。
表现崔莺莺为离别而愁苦怨恨的心境。
第二部分(“做到见夫人科”——“专听春雷第一声”):
长亭饯别。
主要刻画崔莺莺、张生二人缠绵依恋而又无可奈何的情态、心理,突出崔莺莺珍重爱情而轻视功名利禄的思想感情。
第三部分(“[四边静]霎时间杯盘狼藉”——“小生又生此念”):
临别叮嘱。
主要表现崔莺莺对张生的关心和担心。
第四部分(“[一煞]青山隔送行”——结尾):
夫妻分别。
描写崔莺莺目送张生依依难舍的情景和离别后的痛苦。
五.理解第一部分:
1.[端正好]一曲是化用谁的诗词?
你能背诵原作吗?
提示:
范仲淹《苏幕遮》一词——
碧云天,黄叶地。
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
山映斜阳接水。
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2.[端正好]一曲所写的环境起何作用?
提示:
前四句一句一景,以具有深秋时节特征的景物,衬托出崔莺莺为离别所烦恼的痛苦压抑的心情;后二句自问自答,采用夸张手法表现了崔莺莺因张生即将远离而无限感伤的心境。
3.[滚绣球]中哪些词极力体现出主人公难分难舍的心情?
明确:
每一句都有:
迟、疾、难系、挂、迍迍、快快、早、松、减等。
4.[叨叨令]中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几个叠词?
这种手法和这些叠词的运用有何艺术效果?
提示:
排比手法;五个叠词;排比和叠词的运用造成了音节和声韵的回环流转,产生了“一唱三叹”的艺术效果。
六.朗读第一部分,体会主人公的思想感情。
七.布置作业:
1.尝试改写第一部分的三首曲子,写成现代诗歌。
(任选一首)
2.背诵这三首曲子。
第二课时
一.交流上一节课布置的改写诗歌,作出适当的评价。
集体背诵三首曲子。
二.分析第二部分:
1.从夫人的说话来看,她是怎样一个人?
提示:
贪图富贵权势的势利的贵族。
2.[脱布衫]中也有环境描写,这里有何作用?
提示:
渲染张生内心因离别而产生的惆怅凄凉之情。
3.“昨宵今日,清减了小腰围”一句采用了什么手法?
与哪一诗句所表情意手法相同?
提示:
夸张手法,意思是说因为离愁别恨而消瘦了;与李清照的“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同。
4.“但得一个并头莲,煞强如状元及第”,表现了崔莺莺怎样的思想感情?
提示:
珍惜爱情,轻视功名利禄。
5.[满庭芳]中用了几个典故?
其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提示:
运用孟光献饭的典故,是表现崔莺莺对张生的体贴之心;运用“望夫石”的典故是表现崔莺莺对张生的爱之深切。
6.“暖溶溶的玉醅,白泠泠似水,多半是相思泪”一句化用的是谁的诗句?
提示:
范仲淹《苏幕遮》——
黯乡魂,追旅思。
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
明月楼高休独倚。
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7.“蜗角虚名,蝇头微利”这个典故出于何处?
用此典故表明了怎样的意思?
提示:
语出苏轼《满庭芳》词。
表明了对功名利禄的蔑视和痛恨态度。
三.分析第三部分:
1.夫妻赠诗表现了二人怎样的心情?
提示:
崔莺莺告诫张生切勿忘记她;张生则发誓永无别恋。
这充分展示了二人深厚的情谊。
2.怎样理解[耍孩儿]中的典故?
提示:
“红泪”借王嘉《拾遗记》的典故,司马青衫借白居易《琵琶行》的典故,表现主人公因离别而生的伤心之情。
“伯劳飞去燕西归”则用牛郎织女的典故表现两人缠绵难舍的心情。
3.[五煞]表明了主人公怎样的心情?
提示:
对张生的生活的关心,千叮万嘱,真情自现。
4.[二煞]中所用是几个典故?
这些典故的作用是什么?
提示:
三个典故,见课本。
其作用是表明崔莺莺对张生的担心。
四.分析第四部分:
1.[一煞]中再写环境,其作用是否与先前所写相同?
提示:
稍有不同,这里是表现崔莺莺目送张生远去时那种凄怆悲苦的眷恋之情。
以所见之物,写内心深藏之情。
2.[收尾]中写‘残照’其含义是什么?
提示:
以“残照”表现内心的怅惘失意之情。
五.体会《西厢记》的语言特色:
主要有两个特点:
一是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展现人物内心的情感,增强感染力;二是融古代诗词与民间口语为一体,使语言既清丽华美,又生动活泼。
(自由朗读全文,再次体会语言特点。
)
六.讨论:
本文的主题是什么?
抓要点:
歌颂真诚的爱情,表现反封建、轻名利的思想。
七.布置作业:
完成课后练习一~四题。
长亭送别
【知识指要】
1、字词正音:
筵(yán)席 余荫(yìn) 蹙(cù)愁眉 经忏(chàn) 杯盘狼藉(jí)
保揣(chǎi)身体 憔悴(qiáocuì) 暮霭(ǎi) 胸臆(xiōngyì)
2.字形比较:
倩疏林 萋迷 今宵
婧才 凄凉 云霄
靓丽 挣揣 罗帏
靖边 惴栗 思维
菁华 遮蔽 维护
腈纶 敝衣 狼藉
眼睛 舞弊 书籍
3.词语补注:
① 筵席:
宴饮的酒席。
② 蹙愁眉:
皱着眉头。
蹙:
皱、收缩。
③ 杯盘狼藉:
指饮宴后乱七八糟的样子。
藉:
践踏,凌辱。
④ 金榜:
古代科举殿试录取时,发榜公布的文告。
⑤ 憔悴:
形容人瘦弱,面容不好看,精神不振。
⑥ 胸臆:
文中指胸膛,亦可指心里的话或想法。
1. 资料检索:
①王实甫,中国元代杂剧作家。
名德信。
大都(今北京市)人。
生卒年与生平事迹不详。
他的创作活动大致在元成宗的元贞 、大德年间。
长期混迹于教坊、行院,与伎艺为伍,当是位不得志的落拓文人 。
编撰杂剧 13 种 ,只有代表作《西厢记》与《丽春堂》传世,《 贩茶船 》、《 芙蓉亭 》各传曲文一折,余则散佚。
②西厢记妙词通戏语 牡丹亭艳曲警芳心(《红楼梦》第二十三回)
林黛玉把花具且都放下,接书来瞧,从头看去,越看越爱看,不到一顿饭工夫,将十六出俱已看完,自觉词藻警人,余香满口。
虽看完了书。
却只管出神,心内还默默记诵。
宝玉笑道:
“妹妹,你说好不好?
”林黛玉笑道:
“果然有趣。
”宝玉笑道:
“我就是个‘多愁多病的身’,你就是那‘倾国倾城貌’。
”林黛玉听了,不觉带腮连耳通红,登时直竖起两道似蹙非蹙的眉,瞪了两只似睁非睁的眼,微腮带怒,薄面含嗔,指宝玉道:
“你这该死的,胡说!
好好的把这淫词艳曲弄了来,还学了这些混话来欺负我。
我告诉舅舅、舅母去。
”说到“欺负’’两个字上,早又把眼睛圈儿红了,转身就走。
宝玉着了急,向前拦住说道:
“好妹妹,千万饶我这一遭,原是我说错了。
若有心欺负你,明儿我掉在池子里,教个癞头鼋吞了去,变个大王八,等你明儿做了一品夫人病老归西的时候,我往你坟上替你驮一辈子的碑去。
”说的林黛玉嗤的一声笑了,揉着眼睛,一面笑道:
“一般也唬的这个调儿,还只管胡说。
‘呸,原来是苗而不秀,是个银样腊枪头。
”’宝玉听了,笑道:
“你这个呢?
我也告诉去。
”林黛玉笑道:
“你说你会过目成诵,难道我就不能一目十行么?
” ……
这里林黛玉见宝玉去了,又听见众姊妹也不在房,自己闷闷的。
正欲回房,刚走到梨香院墙角上,只听见墙内笛韵悠扬,歌声婉转。
林黛玉便知是那十二个女孩子演习戏文呢。
只是林黛玉素习不大喜看戏文,便不留心,只管往前走。
偶然两句吹到耳内,明明白白,一字不落,唱道是:
“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
”林黛玉听了,倒也十分感慨缠绵,便止住步侧耳细听,又听唱道是:
“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
”听了这两句,不觉点头自叹,心下自思道:
“原来戏上也有好文章。
可惜世人只知看戏,未必能领略这其中的趣味。
”想毕,又后悔不该胡想,耽误了听曲子。
又侧耳时,只听唱道:
“则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林黛玉听了这两句,不觉心动神摇。
又听道“你在幽闺自怜”等句,益发如醉如痴,站立不住,便一蹲身坐在一块山子石上,细嚼“如花美眷,似水流年”八个字的滋味。
忽又想起前日见古人诗中有“水流花谢两无情”之句,再又有词中有“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之句,又兼方才所见《西厢记》中“花落水流红,闲愁万种,之句,都一时想起来,凑聚在一处。
仔细忖度,不觉心痛神痴,眼中落泪。
【课文导学】
1.学习重点:
充分领会本文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和富于文采的戏曲语言。
以景物描写设置戏剧环境,渲染气氛,与主人公的离愁别恨天然浑成,达到了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端正好]一曲,前四句,一句一景,以具有深秋时节特征的景物,衬托出莺莺为离别所烦恼的痛苦压抑心情。
后两句是莺莺自问自答,在为离别的痛苦而流了一夜眼泪的莺莺心目中,经霜的树林是被她的离情感动而变红的。
一个“染”字,沟通了景与情的联系,使得大自然的景物融入凝重的离愁,蒙上一层沉郁忧伤的感情色彩,萧瑟的秋景与悲凄的心境化而为一,无法分开,创造了委婉深沉、令人感伤的悲凉意境。
[一煞]一曲,以青山疏林,淡烟暮霭,夕阳古道,禾黍秋风,构成一幅深秋郊外黄昏的画面。
[一煞]与[端正好]两相辉映,并与[滚绣球]曲中“恨不倩疏林挂住斜阳”互相照应;[收尾]以“四围山色中,一鞭残照里”再次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境;此外,本折中还有其他几处的景物点染。
这就自始至终、相当完美地描写了送别的场景和环境,使全折具有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王实甫的戏曲语言以富于文采为特色,曲词之美,与剧作的故事之美、人物之美、意境之美和谐统一。
这在《长亭送别》一折中尤为突出。
2.结构层次:
《长亭送别》一折戏因系老夫人以“相国门第不招白衣女婿”为由,硬逼张生赴京赶考,得中状元后才得与莺莺完婚之故,恩爱情人的分手才显得特别缠绵感人。
戏由三个紧密衔接的场面组成:
一、赴亭惜别;二、把酒饯别;三、残照离别。
三个场面,共十九支曲文,将艺术触角伸展到人物的心灵深处,集中刻画了莺莺送行时的细致复杂的心境意绪。
结构如图:
一. “暮秋天气”、“离人伤感”---底色和基调;
①“西风黄叶”“意痴心醉”---各自暗相思
二. ②“合欢未已”“眼底空留”---重情轻名利
③“两意徘徊”“泪眼愁眉”---意恐迟迟归
三. “夕阳古道”“烦恼填胸”---怎一个愁字了得
3.写作特点:
①.运用多种多样的修辞方法生动形象地表现人物的心理。
全折运用了比喻、夸张、用典、对比、对偶、排比、反复、叠音、设问等多种修辞方法。
特别是巧用夸张,并与比喻、用典、对比等结合,因情随物而设。
例如,“听得道一声‘去也’,松了金钏;遥望见十里长亭,减了玉肌”, “昨宵今日,清减了小腰围”’夸张地表现感情折磨下的身心交瘁;“将来的酒共食,尝着似土和泥。
假若便是土和泥,也有些土气息,泥滋味”,“泪添九曲黄河溢,恨压三峰五岳低”都是夸张兼比喻,写离别之情,达到愁极恨绝、无以复加的地步;“淋漓襟袖啼红泪,比司马青衫更湿”,用了“红泪”和“青衫泪”两个典故,是夸张兼用典,形容伤心之至;“暖溶溶的玉醅,白泠泠似水”是夸张、比喻和对比,以厌酒表现愁苦至极。
作品中的夸张描写,大都将人物感情寄附于客观事物,借助鲜明生动的形象来展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叨叨令]一曲,将“车、马,被、枕,衫、袖,书、信”这些常用词带上“儿”字,加上一些叠音形容词,如熬熬煎煎、昏昏沉沉之类,用排比句巧妙组合衔接,并间以反复的感叹,造成音韵的回环往复,产生一唱三叹、声情并茂的艺术效果。
把莺莺柔肠百结的离别苦痛写得哀哀切切,见情见态。
莺莺那种如泣如诉、呜呜咽咽的声气口吻,宛然在侧。
②.融古代诗词与民间口语为一体。
作者善于把典雅凝练的古代诗词与通俗流畅的民间口语融为一体,从而形成清丽华
美、生动活泼的语言风格。
作品融入了不少古代诗词的语句,其特有的语义、情味和表达效果与剧中语境相契合,增添了语言的文采和表现力。
例如, [端正好]中的“碧云天,黄花地”,化用范仲淹《苏幕遮》词中“碧云天,黄叶地”语句,并取其秋景凄凉的意境,以烘托送别的凄冷氛围;[朝天子]中的“蜗角虚名,蝇头微利”,引用苏轼《满庭芳》词原句,形象地表现莺莺珍重爱情、轻视功名利禄的思想感情;[耍孩儿]中“未饮心先醉”,化用柳永《诉衷情近》词中“未饮心如醉”之句,一字之易,更加夸张,语意更加沉重,表现了莺莺饯别时的极端愁苦。
作品还融入了大量运用民间口语,吸收了不少的方言词和俗语,而且善于将民间口语加工为富于文采的文学语言。
例如[滚绣球]一曲的语汇、语句都具有民间口语的风格,可以说是口语的韵律化,通俗自然、生动活泼而又富于文采。
4.难点点拨:
·如何理解《西厢记》的曲文之美?
一曰意美。
从戏剧内容看,意美就是准确、生动、形象地表现性格。
意美也可以延伸为意态美,意美还可以拓展为意境之美,“状难状之景,达难达之情”。
“到晚来闷把西楼倚,见了些夕阳古道,衰柳长堤”等句表面上写倚楼观景,实际上大有深意。
二曰形美。
形与意实为表里,相互依存。
从戏剧形式看,曲文中方块字的排列,组合有其独特的魅力,对称的是整齐的美,不对称的是参差的美。
不要把排比、对仗、骈四俪六之类看成纯粹形式主义的劳什子,那是汉字独具的建筑美。
又因为舞台上的曲文有赖于听觉的鉴赏,所以形美更包括声韵格律的音乐美。
古典曲文十分讲究句式、节奏、平仄、四声、押韵、衬字等等。
“青山隔送行,疏林不做美,淡烟暮霭遮蔽。
夕阳古道无人语,禾黍秋风听马嘶”等句形声兼备,谓为形美。
三曰神美。
内容与形式的高度统一,使曲文达到一个全新的境界,那是曲文的最高品位。
神美的神,可释为神韵。
神美往往只能意会不可言传,古往今来词家甚少得之。
“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
总是离人泪!
”传说王实甫写至此处呕血而亡。
事涉无稽,但这支曲子的神韵确实如风如水,可以感知、认同。
··如何理解莺莺这一人物形象?
莺莺是一名敢于追求婚姻自主和幸福爱情生活的多情钟情的女子。
本折一方面描写了莺莺依依不舍的痛苦之情,另一方面也表现了莺莺重情轻利的思想。
她为离别而悲啼愁苦,痛极之际,竟埋怨张生忘旧情而轻远别。
这种埋怨正是爱极痛极的一种变态心理,是一种深情的痴语。
莺莺既倾诉着内心的万种离愁、无限幽思。
又流露出怕被遗弃的痛苦心理。
此时此刻,莺莺该有多少肺腑之言要说,然而她对“怜取眼前人”的临别赠言,其实正是她内心隐忧的曲折吐露,也是当时社会中司空见惯的身荣弃妻的悲剧在莺莺心灵上的阴影的反映。
在莺莺看来,状元及第并不值得羡慕,最重要的是夫妻并蒂相守。
而事实上张生应试是被逼的,他们的分离乃是封建势力的压迫所致。
因此莺莺发出了对封建势力的怨恨。
莺莺还进一步把怨愤指向那可恶的名利思想。
“蜗角虚名,蝇头微利”世俗的名利观念造成了青年男女的爱情悲剧,而莺莺却对这种虚名微利表示了极大的蔑视与痛恨,这就把莺莺的思想感情由一般的离别之苦,推到一个更高的水平。
【同步导练】
·课内语段阅读
阅读下面一段曲词,完成7-10题。
[正宫·端正好]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
晓来谁染霜林醉?
总是离人泪。
……
[ 耍孩儿]淋漓襟袖啼红泪,比司马青衫更湿。
伯劳东去燕西飞,未登程先问归期,虽然眼底人千里,且就尽生前酒一杯。
未饮心先醉,眼中流血,心内成灰。
……
[四煞] 这忧愁诉与谁?
相思只自知,老天不管人憔悴。
泪添九曲黄河溢,恨压三峰华岳低。
到晚来闷把西楼倚,见了些夕阳古道,衰柳长堤。
……
[一煞]青山隔送行,疏林不做美,淡烟暮霭遮蔽。
夕阳古道无人语,禾黍秋风听马嘶。
我为甚么懒上车儿内,来时甚急,去后何迟。
[收尾]四围山色中,一鞭残照里。
遍人间烦恼填胸臆,量这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
7.对[正宫·端正好]一曲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通过莺莺对暮秋郊野景色的感受,抒发了情人分别的痛苦压抑的心情。
B.蓝天的白云,萎积的黄花,南飞的大雁,如丹的枫叶,它们在凄紧的西风中融成一体,构成了寥廓萧瑟、令人黯然的境界。
C.“晓来”两句,使客观景色带上了浓重的主观色彩,构成一种“无我之境”。
D.“染”、“醉”二字,不仅把外射的感受化为具有动态的心理过程,而且令离人的涟涟别泪,宛然如见。
后者既写出了枫林的色彩,更赋予了在离愁的重压下不能自持的人的情态。
(答案:
C。
“晓来”两句应为“有我之境”。
王国维《人间词话》云“有我之境物皆着我之颜色”“无我之境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
该句有主观色彩当为“有我之境”。
)
8.对[ 耍孩儿] 一曲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司马青衫”系用典,出自白居易《琶琵行》中“江州司马青衫湿”一句;
B.“伯劳东去燕西飞”亦系用典,化用了乐府诗《东飞伯劳歌》中的诗句;
C.“虽然眼底人千里,且就尽生前酒一杯”句是借酒浇愁,及时行乐的表现;
D.“眼中流血,心内成灰”,这是莺莺送别张生悲戚、依恋、怨恨的集中表现。
(答案:
C。
应为借酒饯行非为“借酒浇愁,及时行乐”。
)
9.下列对[一煞]一曲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夕阳”一句,看似乎易,含情极深。
日夕薄暮,本是当归之时,而今却挥袂远别,人何以堪!
B.一个“古”字,不但平添了许多苍凉况味,而且把别离的凄苦之情推及古今,它包含着人物内心的许多“潜台词”,也启示着读者观众的丰富联想。
C.“无人语”三字既道出了环境的寂静,更刻绘了莺莺“笑吟吟一处来,哭啼啼独自归”的孤独感和无处可诉的痛苦心理。
D.“来时”一句,直抒胸臆,表现莺莺留恋美景,留恋情人的情怀。
(答案:
D。
留恋美景显然不当。
)
10.“到晚来闷把西楼倚,见了些夕阳古道,衰柳长堤”一段曲文,多处化引了古诗文语句,下列不属此列的一项是:
A.“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 李煜《相见欢》
B.“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 马致远《天净沙》
C.“多情自古伤离别,更哪堪冷落清秋节。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 柳永《雨霖铃》
D.“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
别时容易见时难” 李煜《浪淘沙令》
(答案:
D。
该句写的是亡国之痛,不是离别之愁。
)
16.试以《长亭送别》最后一句“遍人间烦恼填胸臆,量这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李后主《虞美人》中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秦观《江城子》中“便作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李清照《武陵春》中“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作一比较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都是写愁高手。
将抽象的感情化为具体的物象,都饶有新意,各具特色。
李煜将愁变成了水,秦观又将愁变成随水而流的东西,李清照又茭一步将愁搬上了船,王实甫则把愁装在了车上。
都很自然贴切,不着痕迹,且均意境完整。
)
闺塾教学设计
一.导入课文
1616年,莎士比亚死了。
同一年,汤显祖也去世了。
中西两个伟大的剧作家同时去世,是一个巧合,也许更是一个默契。
和莎士比亚一样,汤显祖代表了明代,甚至是中国古典戏剧创作的最高峰。
在明代乃至后来的剧坛上,没有一个剧作家像他这样获得后人的敬仰和崇拜。
台湾著名作家白先勇策划两岸三地共同演出《牡丹亭》,把原来的55折浓缩成了27折,华美的服饰、优雅的唱腔轰动了各地,每到一处,几乎是万人空巷。
去年七艺节间在杭州演出,是一百多个剧团中票卖得最好的。
给大家看几张当时演出时的剧照。
白先勇先生说这个戏是一出关注青春、关注爱情和生命的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