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鸿门宴教学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1.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30762687 上传时间:2023-08-23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28.3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 鸿门宴教学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高中语文 鸿门宴教学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高中语文 鸿门宴教学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高中语文 鸿门宴教学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高中语文 鸿门宴教学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 鸿门宴教学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1.docx

《高中语文 鸿门宴教学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 鸿门宴教学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1.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语文 鸿门宴教学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1.docx

高中语文鸿门宴教学教案新人教版必修1

四川省米易中学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一教学教案:

鸿门宴

教学目标:

1.了解司马迁与《史记》,了解鸿门宴会的时代背景。

2.了解司马迁对项羽悲剧性格的揭示,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在其政治、军      事生涯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3.积累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句式。

教学重难点:

       1.分析“项羽”这个主要的人物形象。

    2.掌握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句式。

教学方法:

       文本研习

第一课时

一、导语:

   请学生欣赏两首诗

  投影:

            垓下歌

              项 羽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

           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学生默读理解。

  投影:

                      大风歌

                        刘 邦

                   大风起兮云飞扬,

                   威加海内兮归故乡,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学生默读理解。

  提示:

这首诗是刘邦打败项羽,统一天下后在平定黥布叛乱回京(长安)途中,转道故乡沛县时所作。

流露出他得天下、归故里的沾沾自喜之情和对今后国防的忧心。

第一句指包括刘邦在内的群雄在各地纷纷起义,而最终只有他刘邦威望远扬天下。

  同为交战双方,为何胜败迥异呢?

《鸿门宴》可以让我们窥一斑而知全貌。

(板书文题)

  二、作者简介

  选一学生回忆初中所学《史记》中的篇目,简介司马迁及《史记》,突出有关常识。

可参照课后知识卡片“司马迁与《史记》”。

  司马迁(约前145~约前90),字子长,西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

继父职任太史令。

因替李陵辩护,入狱遭宫刑。

发愤著书,历尽艰辛,著成《史记》。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从传说中黄帝到汉武帝三千年间的历史。

全书共130篇,含本纪12篇、年表10篇,书8篇,世家30篇,列传70篇。

(本纪记帝王,世家述诸侯,列传叙人臣,书记礼、乐、音律、历法、天文、封禅、水利、财用)《史记》不但具有很高的史学价值,而且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被鲁迅誉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三、背景简介

  多媒体显示:

  一幅“陈涉起义”的教学图片

  一幅“楚汉相争”的教学图片

  教师讲解:

秦末,“天下苦秦久矣”,民心思变,公元前209年爆发了陈胜、吴广领导的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起义。

刘邦、项羽也起兵江东。

项梁拥立老楚怀王之孙为“楚怀王”作为反秦势力的傀儡首领。

楚怀王召集诸将结成反秦联盟,命主力军刘邦、项羽兵分南北两路,合力西击秦军,并约定“先入关中者王之”。

刘邦率先入关破咸阳,退驻霸上。

后项羽率军西来,屯军新丰鸿门,扬言要同刘邦开战。

前206年12月,在新丰鸿门举行了一个藏有杀机的宴会。

课文以项羽是否发动进攻、刘邦是否安然逃席为主要矛盾展开。

  四、放录音,使学生准确认读

  学生听录音一遍。

  教师强调一些字的读音。

  投影:

  生字:

  飨(xiǎnɡ)卮(zhī)俎(zǔ) 玦(jué) 瞋(chēn)杓(sháo) 戮(lù) 鲰(zōu) 跽(jì) 彘(zhì) 啖(dàn) 眦(zì)

  异读字:

沛公欲王关中(wàng) 道芷阳间行(jiàn)

  通假字:

①距关,毋内诸侯(“距”通“拒”,把守。

“内”通“纳”,接纳)

  ②要项伯(“要”通“邀”,邀请)

  ③令将军与臣有郤(“郤”通“隙”,隔阂,嫌怨)

  ④愿项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倍”通“背”)

  ⑤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蚤”通“早”)

  ⑥置之坐上(“坐”通“座”)

  五、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借助注释及熟知的文言知识理解文意

  六、熟悉课文内容

  1.请三位同学分片断讲述鸿门宴的故事经过

  2.然后请大家指出讲述是否有误,把错误之处纠正过来,把遗漏的重要情节补充出来

  3.请大家用四字短语概括文中各个情节

  明确(多媒体显示)

  (开端) 无伤告密 范增献计

  ↓

  (发展) 项伯夜访 张良献计 刘项约婚 项伯游说

  ↓

  (高潮) 刘邦请罪 项王留饮 范增举玦 项庄舞剑 项伯翼蔽 樊哙闯帐

  ↓

  (结局) 刘邦逃席 张良留谢 无伤被诛

七、疏通字词句段

  1.学生自读原文,凭借故事情节(语境)来推断不明白的词语的含义和用法。

学习靠文脉找语脉,培养语感,利用语感来推断陌生词语的含义的方法。

  2.分小组讨论,把自读过程中不懂的地方提出来加以讨论切磋。

然后将仍然不懂的记录下来。

  3.每组选一个代表指出不懂的字词句,请别组的同学来解释。

在此过程中如有学生解释错误或不懂的地方,教师加以订正解释。

  八、布置作业

  1.反复诵读全文,熟悉文意。

  2.归纳本文使用率较高的几个重点词语的用法,如请、去、幸、谢、因、为。

  3.找出本文出现的实词活用和特殊句式。

 

附:

一、虚词

   1.以

   

(1)具告以事(介词,把)

   

(2)请以剑舞(介词,用)

   (3)不然,籍何以至此(介词,凭)

   (4)项王未有以应(连词,来)

   (5)樊哙侧其盾以撞(连词,相当于“而”,表承接)

   2.为

   

(1)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动词,结成)

   

(2)我为鱼肉(动词,表判断,相当于“是”)

   (3)军中无以为乐(动词,作为)

   (4)使子婴为相(动词,做)

   (5)窃为大王不取也(动词,认为)

   (6)吾属今为之虏矣(介词,被)

   (7)君为我呼入(介词,替、给)

   (8)为之奈何(介词,对,对于)

   (9)何辞为(句末语气词,常用在疑问句末)

   3.因

   

(1)不如因善遇之(动词,趁机)

   

(2)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副词,于是,就)

   4.且

   

(1)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副词,将)

   

(2)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连词,尚且)

   (3)且为之奈何(副词,将)

   5.之

   

(1)起,立而饮之(代词,指代“酒”)

   

(2)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动词,到)

   (3)今日之事何如(助词,的)

   (4)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

   性)

   6.于

   

(1)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日(介词,对)

   

(2)贪于财货(介词,对于)

   (3)长于臣(介词,比)

   (4)得复见将军于此(介词,在)

   7.然

   

(1)沛公默然(助词,形容词词尾,相当于“……的样子”)

   

(2)不然,籍何以至此(代词,这样)

   (3)然不自意能先人关破秦(连词,然而)

   8.而

   

(1)劳苦而功高如此(连词,表并列)

   

(2)项王按剑而跽(连词,表修饰)

   (3)拔剑切而陷之(连词,表承接)

   (4)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连词,表承接)

   9.与

   

(1)未得与项羽相见(介词,同)

   

(2)欲呼张良与俱去(介词,同)

   (3)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连词,和)

   (4)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连词,和)

   (5)则与斗卮酒(动词,送与)

   (6)欲与亚父(动词,送与)

二、实词

 1.通假字

   

(1)距关,毋内诸侯(同“拒”,据守;同“纳”,纳入)

   

(2)要项伯(同“邀”,邀请)

   (3)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同“背”,违背)

   (4)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同“早”,早上)

   (5)令将军与臣有邰(同“隙”,隔阂,嫌隙)

   (6)因击沛公于坐(同“座”,座位)

   (7)拔剑切而昭之(同“啖”,吃)

   (8)秋豪不敢有所近(同“毫”,丝毫)

 2.古今异义

   

(1)沛公居山东时

   古义:

指崤山以东地区   今义:

省名

   

(2)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

   古义:

指小人离间之言   今义:

详细叙说

   (3)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

   古义:

儿女亲家

   今义:

因婚姻而产生的夫妻关系

   (4)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古义:

指意外之事   今义:

十分,很

   (5)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

   古义:

黄河以北、以南地区 今义:

省名

   3.一词多义

   

(1)故

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连词,所以)

  故遣将守关者(副词,特意)

  君安与项伯有故(名词,故交,老交情)

   

(2)如

不如因善遇之(动词,及,比得上)

  沛公起如厕(动词,往,去)

  劳苦而功高如此(动词,像,如同)

   (3)意义

然不自意能先人关破秦(动词,料想)

   其意常在沛公也(名词,意图)

   (4)举

举所佩玉块以示之者三(动词,举起)

   杀人如不能举(形容词,尽)

   (5)谢

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动词,道歉,谢罪)

    哙拜谢,起,立而饮之(动词,感谢)

    乃令张良留谢(动词,兼有道歉和告辞之意)

   4.词类活用

   

(1)吾得兄事之(名词作状语,用对待兄长的礼节)

   

(2)常以身翼蔽沛公(名词作状语,像鸟一样用翅膀)

   (3)沛公军霸上(名词作动词,驻扎)

   (4)道芷阳间行(名词作动词,取道)

   (5)籍吏民(名词作动词,登记)

   (6)范增数目项王(名词作动词,用眼示意)

   (7)素善留侯张良(形容词作动词,与……友善)

   (8)此其志不在小(形容词作名词,小的地方)

   (9)沛公今事有急(形容词作名词,危急的事)

   (10)豪毛不敢有所近(形容词作动词,接触,沾染)

   (11)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名词使动用法,使……为王)

   (12)臣活之(动词使动用法,使……活)

   (13)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动词使动用法,使……随从)

   (14)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同“纳”,动词使动用法,使……纳入)

   (15)拔剑撞而破之(动词使动用法,使……破)

三、文言句式

   1.判断句

   

(1)此天子气也(语气词“也”,表判断)

   

(2)客何为者(动词“为”表判断,相当于“是”)

   (3)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者,……也”表判断)

   (4)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者也”,表判断)

   (5)此亡秦之续耳(语气词“耳”,表判断)

   (6)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所以……者,……也”,解释原因的判断)

2.疑问句

   

(1)谁为大王为此计者(疑问代词“谁”,表疑问)

   

(2)君安与项伯有故(疑问代词“安”,表疑问)

   (3)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疑问语气词“为”,用在句末,表疑问)

   (4)能复饮乎(疑问语气词“乎”,表疑问)

   (5)公岂敢人乎(副词“岂”与疑问语气词“乎”,表反问)

3.省略句

   

(1)(你)毋从(之)俱死也(前面省去主语“你”,后面省去动词宾语“之”)

   

(2)项王则受璧,置之(于)坐上(省去介词“于”)

   (3)欲呼张良与(之)俱去(省去介词宾语“之”)

   (4)拔剑撞(之)而破之(省去动词宾语“之”)

4.变式句

   

(1)大王来何操(操何,宾语前置)

   

(2)沛公安在(在安,宾语前置)

   (3)客何为者(为何,宾语前置)

   (4)因击沛公于坐(于坐击沛公,状语后置)

5.被动句

   吾属今为之虏矣(介词“为”,表被动)

四、重点语句翻译

1.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采,此天子气也。

   译文:

我叫人观望他那里的云气,都是龙虎的形状,呈现五彩的颜色,这是天子的云气。

2.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

   译文:

范增多次向项王使眼色,再三举起他佩带的玉玦暗示项王,项王沉默着没有反应。

3.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

   译文:

现在项庄拔剑起舞,他的意图常在沛公身上啊。

 4.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

   译文:

做大事不必顾及小节,讲大礼不必计较小的谦让。

5.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译文:

现在人家正好比是菜刀和砧板,我们则好比是鱼、肉,还告辞干什么呢?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司马迁与《史记》,了解鸿门宴会的时代背景。

2.了解司马迁对项羽悲剧性格的揭示,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在其政治、军      事生涯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3.积累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句式。

教学重难点:

       1.分析“项羽”这个主要的人物形象。

     2.掌握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句式。

教学方法:

       文本研习

教学过程:

一、选四位同学按照故事情节的发展脉络朗读课文,抽查他们断句及正音情况

  二、设计三个问题,由学生讨论完成,启发学生思维,使他们在讨论问题中,把握尖锐的矛盾冲突中人物的性格特征

  1.提问:

“鸿门宴”是《史记》流传下来的一段史实,人们一提起它,想到的不是揖让进退、宾主言欢,而是剑拔弩张、险象环生。

那么,既然是“宴席”,就要有座次之论,“鸿门宴”上座次是怎样安排的?

这样安排说明了什么?

  选一学生找出文中相关语句,即:

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

  选一学生在黑板上画出座次图。

出于对“东向”“南向”“北向”“西向”的错误理解,学生可能画出如下图表:

  其他同学质疑:

古汉语中“东向”与现代汉语表意不同,不是方位名词“东向”,而是“面朝东”之意。

  教师投影显示《鸿门宴》插图,学生指认人物。

  明确:

按古代礼仪,帝王与臣下相对时,帝王面南,臣下面北;宾主之间相对时,则为宾东向,主西向;长幼之间相对时,长者东向,幼者西向。

宾主之间宴席的四面座位,以东向最尊,次为南向,再次为北向,西向为侍坐。

鸿门宴上,项王、项伯东向座,亚父南向座,沛公北向座,张良西向座。

项王、项伯是首席,范增是第二位,再次是刘邦,张良则为侍坐。

  宴设于项羽军中帐内,刘邦为宾,从座位安排上即可看出,项羽目中无人,自高自大,而力量的悬殊,刘邦的处境已令人忧心。

再看项羽集团内部,谋士范增在项羽心中的地位,尚不及告密的项伯,君臣隔阂,事不可谋已初露端倪。

  板书:

  2.提问:

处于矛盾冲突顶峰时,人物之间的称谓,往往能体现人物之间微妙而复杂的关系。

试分析课文中宴会前后的称谓变化,判断人物之间的关系。

  学生思考、讨论。

  明确:

课文中,张良对刘邦三次直呼“大王”,前两次只有他与刘邦在场,后一次只添了几个自己人,称“大王”正表露出他们君臣同心协力,决心与项羽抗衡、战而胜之的雄心壮志。

项伯、范增、项庄都是项羽的部下,他们称项羽为“项王”或“君王”,显然出于自恃强大,不可一世,称王称霸理所当然的心理状态。

而张良、樊哙都是刘邦的部下,由于力量悬殊,出于表面上的曲意奉承,自然也称项羽为王。

刘邦毕竟身份不同,用语不宜过分阿谀,所以在项伯、项羽面前,先后六次称项羽为将军,只有最后一次与张良谈话时,称“项羽”为“项王”。

一方面他明知项羽称王是早晚的事,另一方面,是在自己部下面前,无失身份之虞。

由这些称谓可以看出,刘邦集团处处恭恭敬敬,低声下气,以臣下之身份,尽力满足项羽的自尊自大心理。

  板书:

  3.提问:

鸿门宴上,范增周密布置欲杀刘邦,项羽意欲为王,众目睽睽之下刘邦是怎么逃离鸿门宴的?

  学生自由发言。

  明确:

从项羽的思想性格看,项羽骄纵轻信,刚愎自用,这是刘邦逃席的重要原因。

项伯求情,项羽“许诺”“善遇沛公”,不辨亲疏;刘邦请罪,项羽胸无城府,脱口出卖曹无伤;经刘邦一番貌似心诚的话语吹捧,便轻易改弦更张。

如此,刘邦得以从百万军中脱身,从中也可以表现出刘邦多谋善断、委曲求全、随机应变的复杂性格。

  项羽在“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的言论束缚下,放弃攻击刘邦的初衷,而且任由亲者(项伯)公然作奸,放置谋士(范增)喟然无为,致使告密者枉然受诛,铲除劲敌刘邦的机会一而再、再而三地失去。

项羽走向败势并最后乌江自刎也就顺理成章了。

毛泽东曾总结这一历史教训说:

对敌人“不可沽名学霸王”。

  三、探究性思维训练

  有人说在鸿门宴上项羽不杀刘邦,表现了他的“妇人之仁”;但苏轼却认为表现了他的“君子之度”。

你坚持哪种观点呢?

以此为辩论内容,举行一次小型辩论会。

  辩题:

项羽有“妇人之仁”(正方)

  项羽有“君子之度”(反方)

  正方:

女生代表队

  反方:

男生代表队

  学生就《鸿门宴》中项羽的表现,结合其身份、性格、为人处世等方面来谈论,有理有据,辩论会上可望高潮迭起,精彩纷呈。

  下面是选录的一部分优秀辩词。

  ——情意绵绵的伟丈夫。

  在项羽被困于垓下时,他长歌当哭,留下了千古传颂的《垓下歌》。

英雄征战沙场,固然值得敬仰,英雄的泪,更不可等闲视之。

项羽的泪使得“左右皆泣,莫能仰视”,后人读到这里,无不为之涕泣。

正如郑板桥所叹:

“何似英雄骏马与美人,乌江过者皆流涕。

”与刘邦为了逃命而把亲生儿女推于车下的残酷无情相比,项羽是一个富于人性和人情的伟丈夫、硬汉子。

  ——气盖一世的英雄,自我精神王国的国王。

  “吾起兵八岁矣,身七十余战。

所当者破,所击者服。

未尝败北,遂霸天下。

然今遂困于此。

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

愿为诸君快战,必三胜之。

”这段话不仅表现了项羽英勇善战,叱咤风云;同时,那富于个性化的语言也把性格中极端自信和自爱的成分表现得非常明显。

看到这些,怎不使人想起那“彼可取而代也!

”的非凡气概?

怎不使人想起他巨鹿战中万夫莫当的雄姿和彭城叱咤风云的气势?

项羽从始到终一直是自己精神世界的国王,他自信甚至迷信自己的武力和追求,他的精神世界总处于自然舒展的状态而很少受伦常的约束。

  ——忠厚豁达的男子汉。

  乌江亭长要渡他东去,并说楚地还有十万人,足可以东山再起。

项羽笑曰:

“天之亡我,我何渡为?

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

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

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

”“吾知公长者。

吾骑此马五岁……不忍杀之,以赐公。

”这里把项羽坦率豪爽、气度豁达、忠厚诚实而又善良不忍的性格表现得淋漓尽致。

他宁愿慷慨悲壮地死去,也不愿屈辱惭愧地苟活。

正如郑板桥所叹:

“项王何必为天子,只此快战于古无。

  ——一个典型的性格悲剧。

  项羽在灭秦战争中彻底表现出来的肆意恣睢、刚愎自用、凶狠残暴的性格为他日后的失败写下了伏笔。

从杀宋义始至破秦,他一路在胜利的欢呼声中走了过来。

这无疑增长了他的这种性格,使之恶性发展而成为他精神世界的主要方面。

在项羽扭曲心理的急剧膨胀中,中国人口已从战前的一千万骤减至五百万。

天下人对项羽心态的无法认同使得时代终于做出了抛弃项羽的选择。

  教师总结:

项羽既是胜利的勇士,又是失败的英雄;他胜得漂亮,败得悲壮;活得痛快舒展,死得慷慨豪爽。

他既凶狠残暴,又善良不忍;既刚愎自用又轻信多疑;既暴烈急躁又优柔寡断;英勇刚烈的山峦上开放着情意绵绵的花朵;豁达宽厚的海洋中荡漾着几道狭隘滞涩的涟漪。

一个完美的艺术形象应是多种性格因素的统一,项羽无疑是文学史上不朽的丰碑,它将牢牢地屹立于历史长河中,虽经千年的冲蚀、涤荡,依然历久不衰,魅力无穷。

  我们不能单以是否成就了帝业来评价项羽的是非功过,而要按他的历史实绩来评价。

项羽固然没有成就帝业,但他顺应人民的心愿和历史发展的潮流推翻了暴秦统治;又自刎而死,结束了内战,使汉统一了全国。

这在客观上不能不说他是推动历史前进的伟大功臣。

项羽是一座金铸的丰碑,将永远矗立在历史的战车上,供后人瞻仰。

  四、学生自由质疑,合作研讨

  学生可能提问:

假如《鸿门宴》中项羽一怒之下杀了刘邦,历史将如何演绎?

  同学们各执一词,大胆想象,热烈交流。

  设想举例:

项羽击杀刘邦,俘获张良。

范增本着爱才之心,劝谏项羽留张良不杀以备后用。

项羽惟我独尊,刚愎自用,不听劝阻。

范增无奈之下只好以“偷梁换柱”之招救出张良。

范、张二人相约“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秘计除掉项羽。

接着范增称王,张良为臣,成立“泰朝”,希望他们的政权像泰山一样长存人世。

  五、分析作者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提问:

在上一节课的学习中,项羽、刘邦在我们的脑海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试析作者是如何刻画鸿门宴上活动的人物形象的?

  学生思考、讨论。

  明确:

1.作者善于在矛盾冲突中刻画人物。

文章在“项羽是否发动进攻,刘邦能否安然逃席”的矛盾中展开情节,通过生动的对话描写、精彩的动作描写以及对当时那种剑拔弩张、杀机四伏的气氛的渲染,使读者如身临其境,充分感受到历史脉搏紧张的悸动。

2.运用对照烘托的手法,使人物的性格特点更为鲜明突出。

文章对刘邦的刻画,都是为塑造主要人物项羽服务的。

另外如谋士范增与张良,部将项庄与樊哙,内奸项伯与曹无伤,都是相互映衬,彼此辉映的。

  六、分类归纳文言知识

  1.先请3~5名学生指出文中词类活用的字词及用法,边说边师生一起订正,然后归纳词类活用的规律。

  投影:

  教师归纳总结:

名词作状语的规律是:

“名+动”,名词若不作动词主语,即作状语;名词用作动词的规律是:

“名+名(代)”,前一名词若非定语或前有副词,即活用为动词;形容词用作动词的规律是:

“形+名”,形容词若非定语,即作动词。

形容词用作名词的规律是:

“动(介)+形容词”,或“形+动词”。

使动用法的规律是不及物动词或形容词、名词带了宾语,该词译作“使……做……(动作)”,有时应意译。

  2.分析文中出现的几种重点句式,并总结其规律

  提问多名同学,互相补充,提醒他们翻译时应注意句式特征。

  明确:

(1)省略句式

  沛公军(于)霸上。

  为(吾)击破沛公军。

  具告(之)以事。

  竖子不足与(之)谋!

  规律:

古汉语中,动词或介词宾语常常省略,补语中的介词也常省略。

有时主语也省略。

  

(2)介宾短语(状语)后置句

  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

  沛公欲王(于)关中

  良曰:

“长于臣。

  得复见将军于此

  规律:

古汉语的介宾短语常常放在动宾短语之后,且常伴随有介词省略,翻译时应提前。

如第1句应译为“曹无伤派人对项羽说……”

  (3)宾语前置句

  客何为者?

  大王来何操?

  沛公安在?

  规律:

古汉语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应前置。

另外,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也应前置。

  (4)判断句

  此天子气也。

  此亡秦之续耳。

  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规律:

古汉语中,名词或名词性短语作谓语的句子一般为判断句,常用“……者……也”帮助表示判断。

  (5)被动句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规律:

古汉语的被动句常有标志词,如“为”“为……所”“见”“见……于”“受”等。

  (6)固定句式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表判断,“这就是……啊”)

  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

(表疑问,“凭什么……呢?

”)

  人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表反问,“……呢?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