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生物热点题型专题练习专题22+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解析版高考冲刺必备.docx
《高考生物热点题型专题练习专题22+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解析版高考冲刺必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生物热点题型专题练习专题22+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解析版高考冲刺必备.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生物热点题型专题练习专题22+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解析版高考冲刺必备
【高频考点解读】
1.人体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和调节过程(Ⅱ)。
2.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Ⅱ)。
3.人脑的高级功能(Ⅰ)。
【热点题型】
题型一人体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与调节方式
例1.如图是反射弧结构模式图,a、b分别是神经纤维上的刺激位点,甲、乙是分别置于神经纤维B、D上的电位计。
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刺激a点引起A的收缩,不属于反射活动
B.图中D代表的结构为传入神经
C.若刺激E,A不发生反应,说明E被破坏
D.刺激b点后,甲、乙电位计读数都有变化
答案:
C
【提分秘籍】反射弧的结构和功能
(1)产生反应≠反射:
反射必须有完整的反射弧参与,刺激传出神经或效应器,都能使效应器产生反应,但却不属于反射。
(2)神经中枢的兴奋只影响效应器的效应活动,而不影响感受器的敏感性。
在突触处,兴奋单向传递,所以兴奋只能由感受器传给神经中枢,而不能由神经中枢传给感受器。
【举一反三】
在用脊蛙进行反射弧分析的实验中,破坏缩腿反射弧在左后肢的部分结构,观察双侧后肢对刺激的收缩反应,结果如下表:
上述结果表明,反射弧被破坏的部分可能是( )
A.感受器
B.感受器和传入神经
C.传入神经和效应器
D.效应器
答案:
C
【方法技巧】1.反射弧中传入神经和传出神经的判断
(1)根据是否具有神经节:
有神经节的是传入神经。
(2)根据脊髓灰质内突触结构判断:
图示中与“”相连的为传入神经,与“·—”相连的为传出神经。
(3)根据脊髓灰质结构判断:
与前角(膨大部分)相连的为传出神经,与后角(狭窄部分)相连的为传入神经。
(4)切断实验法:
若切断某一神经,刺激外周段(远离中枢的位置),肌肉不收缩,而刺激向中段(近中枢的位置),肌肉收缩,则切断的为传入神经,反之则为传出神经。
2.感受器、传入神经或神经中枢被破坏后,产生的结果相同,但作用机理不同。
感受器被破坏后,无法产生兴奋;传入神经被破坏后,兴奋可以产生,但无法传导;神经中枢被破坏后,无法对兴奋进行分析和综合。
题型二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产生与传导[重要程度
例2.关于神经兴奋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刺激神经纤维中部,产生的兴奋沿神经纤维向两侧传导
B.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方向是由兴奋部位传至未兴奋部位
C.在兴奋部位和相邻的未兴奋部位之间,因电位差的存在而发生电荷移动,形成局部电流
D.在神经纤维膜外,局部电流的方向与兴奋传导的方向相同
答案:
D
【提分秘籍】
1.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电传导
过程:
2.膜电位变化曲线解读
(1)图示
(2)解读:
a点——静息电位,外正内负,此时K+通道开放;
b点——0电位,动作电位形成过程中,Na+通道开放;
bc段——动作电位,Na+通道继续开放;
cd段——静息电位恢复形成;
de段——静息电位。
【高考警示】
(1)细胞外液中K+浓度会影响神经纤维静息电位的大小,而细胞外液中Na+几乎无影响;细胞外液中Na+浓度会影响受刺激神经膜的动作电位大小,而细胞外液中K+浓度几乎无影响。
(2)神经纤维上兴奋的产生主要是Na+内流的结果,Na+的内流需要膜载体(离子通道),同时从高浓度到低浓度,故属于协助扩散;同理,神经纤维上静息电位的产生过程中K+的外流也属于协助扩散。
(3)在生物学试题中,电流表指针偏转方向往往与电流方向一致。
【举一反三】
如图所示,当神经冲动在轴突上传导时,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丁区域发生K+外流和Na+内流
B.甲区域与丙区域可能刚恢复为静息电位状态
C.乙区域与丁区域间膜内局部电流的方向是从乙到丁
D.图示神经冲动的传导方向有可能是从左到右或从右到左
答案:
A
题型三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
例3.如图为突触结构模式图。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解析:
a中电信号向化学信号转变,是通过神经递质胞吐的过程来实现的,消耗能量;神经递质能够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受体具有专一性,能够与特定的神经递质结合;①是突触小泡,里面含有神经递质,b处兴奋产生后,膜电位表现为内正外负。
答案:
B
【提分秘籍】
1.神经元之间兴奋传递的过程
2.传递特点
(1)单向传递:
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中,与神经递质结合的受体只存在于突触后膜上。
(2)突触延搁:
兴奋在突触处的传递比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要慢。
所以,突触数量的多少决定着该反射所需时间的长短。
【高考警示】突触小体≠突触
(1)组成不同:
突触小体是上一个神经元轴突末端的膨大部分,其上的膜构成突触前膜,是突触的一部分;突触由两个神经元构成,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
(2)信号转变不同:
在突触小体上的信号变化为电信号→化学信号;在突触中完成的信号变化为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
【举一反三】
下图是反射弧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刺激b点(b点为电表②两接线端之间的中点),检测各位点电位变化。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电表②的指针会将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
B.通过检测①的电位变化和肌肉收缩,可以验证兴奋在神经纤维上是双向传导的
C.兴奋由b传导到c时,发生电信号至化学信号至电信号的转换
D.若肌肉收缩但电表②不偏转,说明兴奋在神经纤维上是单向传导的
答案:
C
【方法技巧】1.兴奋传导特点的设计验证
(1)验证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方法设计:
电刺激图①处,观察A的变化,同时测量②处的电位有无变化。
结果分析:
若A有反应,且②处电位改变,说明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双向的;若A有反应,而②处无电位变化,则说明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单向的。
(2)验证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
方法设计:
先电刺激图①处,测量③处电位变化;再电刺激③处,测量①处的电位变化。
结果分析:
若两次实验的测量部位均发生电位变化,说明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双向的;若只有一处电位改变,则说明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向的。
2.突触传递异常分析
(1)正常情况下:
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受体结合引起突触后膜兴奋或抑制后,立即被相应酶分解而失活。
(2)异常情况:
a.若某种有毒物质将分解神经递质的相应酶变性失活,则突触后膜会持续兴奋或抑制。
b.若突触后膜上受体位置被某种有毒物质占据,则神经递质不能与之结合,突触后膜不会产生电位变化,阻断信息传导。
【高考风向标】
1.(2015·海南卷.13)关于人体生命活动调节的叙述,错误的是()
A.除激素外,CO2也是体液调节因子之一B.肾上腺髓质的分泌活动不受神经纤维的支配
C.机体水盐平衡的维持受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D.血糖浓度可影响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的分泌量
【答案】B
【解析】除激素外,CO2参与呼吸调节,是体液调节因子之一,A正确;肾上腺髓质的分泌活动受神经纤维的支配,B错误;机体水盐平衡的维持受神经调节和体液(抗利尿激素)调节,C正确;血糖浓度可影响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的分泌量,D正确。
2.(2015·海南卷.15)关于人体内激素和酶的叙述,错误的是()
A.激素的化学本质都是蛋白质B.高效性是酶的重要特性之一
C.酶可以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D.激素与靶细胞结合可影响细胞的代谢
【答案】A
3.(2015·海南卷.17)关于动物体液调节的叙述,错误的是()
A.机体内甲状腺激素的分泌受反馈调节B.与神经调节相比,体液调节迅速而准确
C.血液中某激素的浓度可反映该激素的分泌量D.激素的分泌量可随内、外环境的改变变化
【答案】B
【解析】动物体内甲状腺激素的分泌受反馈调节,A正确;与体液调节相比,神经调节迅速而准确,B错误;血液中某激素的浓度可反映该激素的分泌量,B正确;激素的分泌量可随内、外环境的改变变化,D正确。
4.(2015·上海卷.12)气味会导致鼻孔气体吸入量变化,但与声音无关(如图4)。
研究显示即使在人睡眠过程中,多次给予诸如狗叫声—愉悦气味或猫叫声—厌恶气味强化后,所形成的条件反射在醒来后依然存在。
下列组合中最能证明声音和气体吸入量间建立条件反应的是()
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
【答案】C
【解析】②③对比说明吸收愉悦气体或厌恶气体的量只与强化刺激的声音有关,而与其它动物叫声无关由此可说明声音和气体吸入量间建立了条件反应。
5.(2015·上海卷.13)下列关于感受器及其功能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感受器对不同感觉信息表现出高度的选择性
B.视网膜中视锥细胞获取光亮信息并转换成神经冲动
C.蝰蛇颊窝、人温度感受器以及昆虫触角都属于物理感受器
D.感受器的功能是将各种不同的感觉信息转换为神经冲动并产生感觉
【答案】A
6.(2015·上海卷.23)有关“观察牛蛙的脊髓反射现象”实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若不去掉脑,将观察不到搔扒反射
B.该实验表明脊髓可以不依赖于大脑调节一些生理活动
C.环割并去掉脚趾皮肤的目的是让搔扒反射现象更加明显
D.由于蛙腹部和脚趾尖都有感受器,刺激两处都会出现搔扒反射
【答案】B
【解析】不去掉脑袋,刺激仍然可以观察到搔扒反射,因为搔扒反射属于非条件反射,其中枢在脊髓,不在脑部;A错误。
去掉脑所进行的脊髓反射,说明脊髓可以不依赖大脑调节一些生理活动;B正确。
环割并去掉脚趾皮肤目的是破坏感受器,目的是看感受器在反射中的作用;C错误。
刺激腹部皮肤出现搔扒反射,刺激脚趾尖发生的是屈膝反射;D错误。
1.(2014·安徽高考)给狗喂食会引起唾液分泌,但铃声刺激不会。
若每次在铃声后即给狗喂食,这样多次结合后,狗一听到铃声就会分泌唾液。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大脑皮层没有参与铃声刺激引起唾液分泌的过程
B.食物引起味觉和铃声引起唾液分泌属于不同的反射
C.铃声和喂食反复结合可促进相关的神经元之间形成新的联系
D.铃声引起唾液分泌的反射弧和食物引起唾液分泌的反射弧相同
答案 C
2.(2014·江苏)下列关于神经兴奋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神经元受到刺激时,贮存于突触小泡内的神经递质就会释放出来
B.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也可能抑制下一神经元
C.兴奋在反射弧中的传导是双向的
D.神经元细胞膜外Na+的内流是形成静息电位的基础
解析 当神经元受到刺激时,若该刺激很弱不能引起神经元兴奋,则贮存于突触小泡内的神经递质不会被释放,A错误;突触前膜释放的神经递质可能是兴奋性神经递质也可能是抑制性神经递质,可能引起下一神经元的兴奋或抑制,B正确;兴奋只能从突触前膜到达后膜,故兴奋在反射弧中的传导是单向的,C错误;神经元细胞膜内K+的外流是形成静息电位的基础,Na+的内流是形成动作电位的基础,D错误。
答案 B
3.(2014·重庆理综)获2013年诺贝尔奖的科学家发现了与囊泡运输相关的基因及其表达蛋白的功能,揭示了信号如何引导囊泡精确释放运输物。
突触小泡属于囊泡,以下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神经元中的线粒体为突触小泡的运输提供了能量
B.神经元特有的基因决定了突触小泡的运输方式
C.突触前膜的特定蛋白决定了神经递质的释放位置
D.突触小泡中运输物的释放受到神经冲动的影响
解析 对于一个个体,各种细胞具有相同的遗传信息,功能不同主要是基因选择性表达的结果,B错误。
答案 B
4.(2013·四川理综)如图表示具有生物活性的蛙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神经末梢与肌细胞的接触部位类似于突触,称“神经肌接头”。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神经肌接头”处可发生电信号与化学信号的转变
B.电刺激①处,肌肉会收缩,灵敏电流计指针也会偏转
C.电刺激②处,神经纤维上的电流计会记录到电位变化
D.神经纤维上兴奋的传导方向与膜内的电流方向相同
解析 在神经肌接头处,存在突触,神经传来的兴奋(电信号)可转化为“释放递质”这种化学信号,进而传递至肌细胞膜上,故A正确;兴奋在神经纤维上可进行“双向传导”故电刺激①处,肌肉会收缩,且兴奋会向右传导,导致电流计指针发生两次偏转,B选项正确;由于兴奋在“神经肌接头”处传递是单向的,不可逆向传递,故电刺激②处,神经纤维上不能产生兴奋,电流计不会计录到电位变化,故C选项不正确;神经纤维上兴奋的传导方向与膜内电流方向一致,与膜外电流方向相反,故D正确。
答案 C
5.(2013·全国理综)关于神经兴奋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刺激神经纤维中部,产生的兴奋沿神经纤维向两侧传导
B.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方向是由兴奋部位至未兴奋部位
C.神经纤维的兴奋以局部电流的方式在神经元之间单向传递
D.在神经纤维膜外,局部电流的方向与兴奋传导的方向相反
答案 C
【高考押题】
1.取新鲜的神经一肌肉标本(实验期间用生理盐水湿润标本),按下面的实验装置图,若在a、b两点同时给予刺激,产生两个同等强度的神经冲动,则( )
A.肌肉不收缩 B.肌肉收缩一次
C.肌肉同时收缩两次D.肌肉相继收缩两次
解析:
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双向的,b点的兴奋可传导到肌肉,引起肌肉收缩一次;因a、b两点同时产生两个同等强度的神经冲动,当相向传导到中间时,两股冲动相遇抵消,停止传导,肌肉不再收缩。
答案:
B
2.如图,甲、乙两个神经元之间形成突触,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乙神经元的细胞膜作为突触前膜
B.神经递质由甲神经元释放,经过血液运输到乙
C.刺激甲神经元,兴奋能够传到乙神经元
D.甲神经元的神经递质自由扩散到突触间隙
答案:
C
3.下列各图箭头表示兴奋在神经元之间和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方向,其中不正确的是( )
解析:
突触的类型有轴突—细胞体型和轴突—树突型;兴奋在突触处传递的方向是由突触前膜传递到突触后膜;在神经纤维上兴奋的传递方向是由兴奋部位传递到未兴奋部位。
答案:
C
4.若在C和D两点的细胞膜表面安放电极,中间接记录仪(电流左进右出为“+”),当信号在神经细胞间传导时,检测到的结果是( )
答案:
D
5.研究表明,同一突触小体中可能存在两种和两种以上的递质,此现象称为递质共存现象。
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兴奋在突触中的传递既依赖于生物膜的流动性又体现了细胞膜的信息传递功能
B.同一突触后膜上可能存在多种受体
C.突触后膜所在的神经元中无递质
D.共存的递质可能起协同作用也可能起拮抗作用
解析:
在突触前膜神经递质的释放依赖于生物膜的流动性,而在突触后膜,神经递质与受体结合又体现了细胞膜的信息传递功能,A项正确;由于同一突触小体内可能存在两种和两种以上的递质,所以同一突触后膜上可能存在识别不同递质的多种受体,B项正确;每个神经元都包含着突触前膜和突触后膜,故突触后膜所在的神经元依然有递质,C项错误;神经递质包括:
兴奋性神经递质和抑制性神经递质,因此共存的递质可能起协同作用也可能起拮抗作用,D项正确。
答案:
C
6.某人因受外伤而成为“植物人”,处于完全昏迷状态,饮食只能靠“鼻饲”,人工向胃内注流食,呼吸和心跳正常。
请问他的中枢神经系统中,仍能保持正常功能的部位是( )
A.脑干和脊髓B.小脑和脊髓
C.小脑和脑干D.只有脊髓
解析:
“植物人”失去所有高级神经活动,说明大脑皮层受损伤;身体基本不能动,说明小脑也失去功能;但是一些必要的生命活动还在进行,说明脑干正常;脑干要通过调控脊髓来完成最基本的生命活动,说明脊髓也没有受损。
答案:
A
7.如图为神经肌肉接点示意图,下列有关兴奋传递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兴奋传到①时,引起①处Na+通道打开,Na+涌出
B.兴奋传到①时,乙酰胆碱以主动运输的方式分泌
C.②属于组织液,其中的O2含量不影响兴奋的传递
D.②处的乙酰胆碱与③处的相应受体结合,可引起肌膜产生电位变化
答案:
D
8.考场上,当你专心作答生物试题时,参与的高级中枢主要有( )
①大脑皮层H区(听觉性语言中枢) ②大脑皮层S区(运动性语言中枢) ③大脑皮层V区(视觉性语言中枢) ④大脑皮层W区(书写性语言中枢)
A.①③B.②④
C.①②D.③④
解析:
在考场上专心作答生物试题时,主要有“看”和“书写”两个动作,所以,参与的高级中枢有视觉性语言中枢和书写性语言中枢,③、④正确。
答案:
D
9.大多数有机磷农药、蝎毒都属于神经毒素。
其中有机磷能使分解神经递质的酶活性受抑制,蝎毒的作用是能破坏膜钠离子通道,从而抑制动作电位的产生。
据图回答,如果分别使用有机磷或者蝎毒,引起的后果正确的是( )
A.使用有机磷,在a点给予刺激,b点释放神经递质
B.使用有机磷,在a点给予刺激,c点保持静息电位
C.使用蝎毒,在a点给予刺激,b点释放神经递质
D.使用蝎毒,在a点给予刺激,c点产生动作电位
答案:
A
10.如图所示神经元N只接受来自两个独立神经末梢a和c释放的递质的作用,神经末梢b通过突触与神经末梢a相连。
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若a、c不释放递质,则N的膜电位为内负外正
B.若a释放递质,则N的细胞内可检测到a释放的递质
C.若b释放递质,则N的细胞膜一定产生兴奋
D.若c释放递质,则b末梢处可记录到膜电位反转
答案:
A
11.已知突触小体释放的某种递质与突触后膜结合,可导致突触后膜Cl-内流,使下一个神经元产生抑制。
能正确表示突触前膜释放该种递质时、突触后膜接受该种递质后的膜电位状况以及兴奋的传递方向的图示是( )
解析:
当兴奋传导至突触前膜时,突触前膜的膜电位应为内正外负(动作电位);当突触后膜接受该种递质(抑制性神经递质)后,膜电位没有产生动作电位,仍为内负外正;兴奋传递的方向只能由突触前膜向突触后膜传递,不能反向传递。
答案:
B
12.下图为人体神经系统的部分示意图,据图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神经冲动在反射弧上的单向传递取决于轴突的结构和功能特点
B.脊髓缩手反射中枢受损时,刺激图中③处仍可产生正常的反射活动
C.如果①处受损则人体不能产生相应感觉,但是能够对图中刺激作出反应
D.被针刺后缩手和害怕被针刺而缩手都是需要大脑皮层参与的非条件反射
答案:
C
13.下图为人体某一反射弧的示意图,a、b为置于神经细胞B和神经细胞D膜外的微型电流计F的两个微型电极,请据图回答问题。
(1)a处受刺激后,若规定细胞膜外表面为零电位,则细胞膜内表面的电位是________(填“正”“负”或“零”)电位。
(2)若从a处切断神经纤维,刺激b处,效应器________(填“能”或“不能”)产生反应,它________(填“属于”或“不属于”)反射。
(3)在反射弧中,决定神经冲动单向传导的结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如果在电极a处给予一适当的刺激,此时a、b之间会产生电流,其方向是________;在细胞A处给予一适当的刺激,电流计的指针能发生两次方向________(填“相同”或“相反”)的偏转。
答案:
(1)正
(2)能 不属于 (3)突触 (4)b→a 相反
14.老年痴呆是一种严重的中枢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
研究表明,病人的神经细胞外β淀粉样蛋白(Aβ)沉积,这种物质的沉积会损坏周围神经细胞膜和线粒体膜,导致神经细胞的损伤。
下图表示两类神经元及突触的差异,请回答:
(1)在神经冲动由图中A点传到D点的过程中,B处兴奋时膜外为________电位,C处发生的信号转换是________。
(2)研究发现,病变个体中Aβ的沉积使突触小体中线粒体损伤,引起乙酰胆碱(一种神经递质)的合成和释放量________,兴奋在神经细胞之间的传递速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病人表现出记忆障碍。
(3)乙酰胆碱与位于________上的相应受体结合后,会立即被乙酰胆碱酯酶催化水解,其生理意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向患者体内注射抗Aβ的抗体是治疗老年痴呆的方法之一,其原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负 电信号→化学信号
(2)减少 减慢
(3)突触后膜 提高神经调节的准确性 (4)抗Aβ的抗体与Aβ特异性结合,减少Aβ的沉积
15.下面是从蛙体内剥离出的某反射弧结构的模式图,其中甲表示神经中枢,乙、丙未知。
神经元A、B上的1、2、3、4为4个实验位点。
现欲探究神经元A是传出神经还是传入神经,结合所给器材完成以下内容。
材料:
从蛙体内剥离出的某反射弧(反射弧结构未被破坏)。
供选择仪器:
剪刀,电刺激仪,微电流计。
(1)如果该反射弧的效应器为运动神经末梢及其连接的肌肉。
探究神经元A是传出神经还是传入神经的方法步骤(只在神经元A上完成):
①先用剪刀在神经元A的________将其剪断;
②再用电刺激仪刺激神经元A上的实验位点________,若________,则神经元A为传入神经,反之则为传出神经。
(2)如果在实验过程中要保证神经元A和神经元B的完整性,探究神经元A是传出神经还是传入神经的方法步骤(每个实验位点只能用一次):
①将微电流计的两个电极分别搭在实验位点2和实验位点3的神经纤维膜外;
②用电刺激仪刺激实验位点________,若微电流计的指针偏转________次,则神经元A为传出神经;若微电流计的指针偏转________次,则神经元A为传入神经。
该实验结果表明兴奋在神经元间传递的特点为________,具有这种特点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①1、2之间 ②1 无肌肉收缩现象
(2)②1 1 2(答“4 2 1”也可) 单向传递 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