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建筑发展概况.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3075035 上传时间:2022-11-17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36.7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近代建筑发展概况.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近代建筑发展概况.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近代建筑发展概况.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近代建筑发展概况.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近代建筑发展概况.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近代建筑发展概况.docx

《近代建筑发展概况.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近代建筑发展概况.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近代建筑发展概况.docx

近代建筑发展概况

近代部分

第十章近代中国建筑发展概况

一、19世纪中叶到19世纪末

从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中国进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建筑转入近代时期,开始了近代化的进程。

鸦片战争后,清政府被迫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

1842年,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个通商口岸。

到1894年甲午战争前,开放的商埠达24处,在客观上带来了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和物质文明。

外国资本主义的渗入和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引起了中国社会各方面的变化。

随着封建王朝的崩溃,结束了帝王宫殿、园囿的建筑历史。

颐和园的重建和河北最后几座皇陵的修建,成了封建皇家建造的最后椅披工程。

中国古代的木构架建筑体系,在官工体系中终止了活动,而在民间建筑中仍然在不断地延续。

由于本时期新疆、东北农业的开展,大量内地人口的迁徙,以及甘肃、云南、贵州等少数民族地区农业、手工业的发展,形成了民族间、地域间的本土建筑交流。

本时期城市的变化主要在通商口岸,一些租界和外国人居留地形成了新城区。

这些新城区内出现了早期的外国领事馆、银行、商店、工厂、仓库、教堂、饭店、俱乐部和洋房住宅。

这些殖民输入的建筑以及散布于城乡各地的教会建筑是本时期新建筑活动的主要构成。

他们大体上是一二层楼的砖木混合结构,外观多为“殖民地式”或欧洲古典式的风貌。

总的说来,本时期是中国近代建筑活动的早期阶段,新建筑无论在类型上、数量上、规模上都十分有限,但它标志着中国建筑开始突破封闭状态,迈开了现在转型的初始步伐,通过西方近代建筑的被动输入和主动引进,酝酿着近代中国新建筑体系的形成。

二、19世纪末到20世纪30年代末

1895年《马关条约》的签订,迫使中国接触了机器进口的禁令,允许外国人在中国就地设厂、从事各项工艺制造。

甲午战争后,民族资本主义有了初步发展。

清政府在190年和1906年推行“新政”和“预备立宪”。

这些政治改革带动了新式衙署、新式学堂等官办新式建筑的需要。

引进西方近代建筑,成为中国工商企业、宪政变革和城市生活的普遍需求。

显著推进了各类建筑的转型速度。

早期赴美和日本学习建筑的留学生,相继在20年代初回国,并开设了最早的几家中国人的建筑事物所,诞生了中国建筑师队伍。

1923年,苏州工业专门学校设立建筑科,买出了中国人创办建筑学教育的第一步。

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中国近代建筑的类型大大丰富了。

居住建筑、公共建筑、工业建筑的主要类型已大体齐备,水泥、玻璃、机制砖瓦等建筑材料和钢筋混凝土结构。

到20世纪20年代,近代中国的新建筑体系已经形成,并在这个发展基础上,从1927年到1937年的10年间,达到了近代建筑活动的繁盛期。

三、20世纪30年代末到40年代末

从1937年到1949年,中国陷入了持续12年之久的战争状态,近代化进程趋于停滞,建筑活动很少。

抗日战争期间,国民党政治统治中心转移到西南,全国实行了战时经济统制。

一部分沿海城市的工业向内地迁移,四川、云南、湖南、广西、陕西、甘肃等内地省份的工业有了一些发展。

近代建筑活动开始扩展到这些内地的偏僻县镇。

但建筑规模不大,除少数建筑外,一般都是临时性工程。

40年代后半期,通过西方建筑书刊的传播和少数新回国建筑师的影响,中国建筑界加深了对现代主义的认识。

梁思成于1947年在清华大学营建系实施“体形环境”设计的教学体系,为中国的现代教育撒播了种子。

只是处于在国内战争环境中,建筑业极为萧条,现代建筑的实际机会很少。

总的说来,这是近代中国建筑活动的一段停滞期。

 

第十一章近代中国城市建设

一、近代中国的城市转型

经过封建社会漫长的历史发展,到了明清时期,我国形成了都城、省城、府城、县城、镇五级行政中心组构的城镇体系。

著名的城镇有河南朱仙镇、广东佛山镇那样的商业市镇和江西景德镇、湖北汉口镇那样的手工业市镇,但是总的数量有限,在闭关自守政策的约束下,城镇经济长期处于相对封闭的发展之中,整个城市体系陷于相对停滞、缓慢发展的状态。

从19世纪中叶开始,中国迈出了近代城市化和城市近代化的步伐。

城市数量、城市分布、城市规模、城市功能、城市结构和城市性质都出现明显的变化。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通商开埠

从1842年《中英南京条约》开辟了五口通商,到1924年自行开放蚌埠为止,中国近代开放的口岸共112个。

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地区、长江中下游地区和华北地区。

这些开放的口岸,大多数是通过不平等条约而被迫开放的,称为“约开口岸”;少数是中国政府自动开放的,称为“自开口岸”。

“约开口岸”的情况比较复杂,有的属于租界型开埠,如上海、天津、汉口、厦门、广州等;有的属于租借地、附属地型开埠,如青岛、大连、哈尔滨等;有的约开口岸并没有开辟由外国人掌管行政权的租界,而是设立仍有中国政府管理的“外国人居住区”,如宁波、福州、烟台、营口等。

“自开口岸”也称“通商场”,是为振兴商务而采取的开放措施,是为避免被迫开辟租界而采取的主动开放对策,是一种自行划分的、由中国政府管理的外国人拘留贸易区。

这些“约开”、“自开”的通商口岸,成了近代中国的开放性市场。

也成为中国近代城市转型的先导和先知。

2、工矿业发展

中国近代早期工业有外资企业、民办工业和洋务工业。

洋务运动从19世纪60年代到1894年甲午战争前,共兴办军事企业21个,民用企业40个。

甲午战争后还创办了一些厂局。

著名的有江南制造总局、金陵机器制造局、天津机器制造局、马尾船政局、开平矿物局、汉阳铁厂等。

这些企业在中国近代化的起步中,起到了开创性的作用。

甲午战争失败后,中国被迫签订《马关条约》,允许外国人在中国通商口岸设立工厂,列强由此取得在华合法的设厂劝。

随后又通过诸多协议、合同,攫取在华的矿山开采权,仅1895——1913年,外资设立的重要厂矿就达到136家。

中国民族资本企业也早在甲午战争后有了初步发展,并在一战期间,趁洋货进口见的机遇,得到空前发展。

民族资本企业的非采矿企业,也有半数左右集中在通商口岸城市,他们同样成为推进口岸城市和非口岸城市转性的有力因素。

3、铁路交通建设

1876年,英商在上海的吴淞铁路通车,这是中国土地上出现的第一条营运铁路。

1881年,洋务派经办的、用于运玫的唐胥铁路建成,宣告中国第一条自建铁路的诞生。

1889年,清政府发布上谕,正式批准兴办铁路,并指定了官办铁路、借债筑路的政策,批准成立了中国铁路总公司,由此出现中国近代第一个铁路建设高潮。

1928年,国民党南京政府在“振兴实业”的旗号下,指定了铁路建设计划和中外合资筑路的政策。

浙赣铁路、粤汉铁路、陇海铁路等重要铁路干线和钱塘江大桥、南京铁路轮渡等重要铁路工程的相继建成,形成中国近代第二次铁路建设高潮。

二、近代城市的主要类型

从近代城市化和城市近代化的角度来看,新转型的城市大体上可以归纳为主体开埠城市、局部开埠城市、交通枢纽城市和工矿专业城市四个主要类型。

1、主体开埠:

主体开埠城市是以开埠区为主体,这是近代中国城市中开放性最强,近代化最显著的城市类型。

它明显地分为两大

型:

一种是多国租界型,如上海、天津、汉口等,另一种是租借地、附属地型,如青岛、大连、哈尔滨等。

多国租界型城市的最大特点就是辟有多国租界。

如上海有公共租界和法租界,天津有英、法、德、日、俄、比、意、奥八国租界,汉口也有英、德、俄、法、日五国租界。

租借地、附属地型城市都是随着租借地、附属地的开辟而建立的。

青岛是1898年中德签订《胶奥租界条约》而建立的,褡大连是1898年中俄签定《旅大租借地条约“而建立的。

这两地都属于海湾租界地城市。

哈尔滨则是1898年中俄签定《东省铁路公司续订合同》作为铁路附属地城市而建立的。

这些城市都制订过适应殖民利益需要的城市规划,都进行过通盘的、整体有序的城市建设,都成为区域性的商贸中心和水陆交通枢纽,城市建设都接近租界国当时所达到的近代化、现代化水平,建筑风貌都带有租界国当时所流行的风格。

他们也都发展成为中国近代重要的大城市。

2、局部开埠:

局部开埠城市不像上海、天津、汉口那样由大片的多国租界构成城市主体,也不像青岛大连、哈尔滨那样形成全城性的整体开放。

它只是划出特定地段,开辟面积不很大的租界居留区、通商场,形成城市局部的开放。

在近代中国一百多座“约开”和“自开”的口岸中,这种局部开埠城市占了很大数量,济南、沈阳、重庆、芜湖、九江、苏州、杭州、广州、福州、厦门、宁波、长沙等,都属于这一类。

3、交通枢纽城市:

中国近代有一类城市是因为铁路建设而成为新兴的铁路枢纽城市回水陆交通枢纽城市。

如河南的郑州、河北的石家庄、安徽的蚌埠、江苏的徐州、陕西的宝鸡等。

郑州地处中原腹地,铁路未修筑前,郑州一直保持着明朝以来的旧城格局,没有近代工业,商业也不发达,人口仅两万余人。

1897年芦汉铁路开工修筑。

1906年京汉铁路通车。

1909年陇海铁路建成与京汉铁路在郑州城西交轨。

由此郑州成为中国南北与东西两条铁路的交汇点而得以崛起。

石家庄原来不过是个人口百户的小村庄,1900年京汉铁路修筑到此,设一小站。

1903年正太铁路建成,石家庄成了京汉、正太两条铁路的交汇点而得以崛起。

蚌埠位于安徽北部淮和中游,原始凤阳府书下的一个小镇,以盛产河蚌出名。

小镇仅有500户人家,镇上只有一条小街。

1912年黄河大桥建成,津辅铁路全线通车。

蚌埠成为津辅铁路与淮河的交汇点,陆路南通沪宁,北达京津,成了淮盐的集散地,成了皖北、豫东粮食、土特产与日用工业品的转运站。

4、工矿专业城市:

工矿专业城市分为工业城市和矿业城市。

矿业城市分布在富矿地区。

由于近代工业、航海业和铁路交通的兴起,对煤的需求增加,因此煤矿城市所占的比例最多。

著名的城市有河北的唐山、台湾的基隆、山西的阳泉、河南的焦作、江西的萍乡和辽宁的阜新、抚顺、本溪。

工业城市的奇怪矿比较复杂,大多数的工业中心都不是形成单一的工业城,而是集中在商阜口岸,与商贸中心、金融中心、行政中心或交通枢纽相结合,组构成复合型的大城市,只有少数由民族资本集中投资的工业,如无锡、南通等形成了颇有他色的工业城市。

 

第十二章建筑类型与建筑技术

一、居住建筑

近代中国的居住建筑,可以分为三大类别:

一是传统住宅的延续发展,在广大的弄春、集镇、偏僻地方的县城,少数民族聚居的城乡和一部分大中城市的旧城区中,仍然继续着旧的传统民居的建筑方式。

二是从西方国家传入和引进的新住宅类型,主要分布在大中城市中,有独户型住宅、联户型住宅、多层公寓、高层公寓等。

三是由传统住宅适应近代城市生活的需要,接受外来建筑影响而糅合、严谨的新住宅类型,如里弄住宅、居住大院和其他侨乡住宅形式。

外来移植的住宅主要是通过外国移民输入和建筑师引进的国外各类住宅形式,早期多为独户型和联户型。

独户型住宅也称独院式住宅,有高标准和普通标准两类。

高标准的独院式住宅通称花园洋房,最初多为外国人居住,在1900年左右出现于各大城市。

20世纪20年代后,独院式住宅活动规模有所扩大。

国民党政府定都南京后,在南京形成了一大片高级住宅区。

上海、天津和其他的城市也陆续建造了一批西班牙式、英国式等多种多样的独院住宅。

30年代后,在国外现代建筑运动的影响下,出现少数时髦的新住宅。

这种新住宅采用了钢筋混凝土结构和大片玻璃等新材料、新结构,装置了电梯、弹簧地板、玻璃顶棚等新措施,建筑空间趋向通透、流畅,造型也成了很地道的“现代式”。

著名的建筑有上海铜仁路吴同文宅。

二、公共建筑

近代公共建筑在20世纪前,除上海、天津、广州等租界城市有少量新建筑活动外,基本上仍停留于传统的类型状况。

进入20世纪后,在大中城市中较快地出现了商业、金融、行政、会堂、交通、文化、教育、医疗、服务行业、娱乐业等公共建筑的新类型。

近代文化、教育、医疗建筑有一部分和外国教会活动联系在一起,以学校为例,除早期的新式学堂和辛亥革命后的公立、私立学校外,教会学校占很大比例。

19世纪末,直隶、山西、山东、河南四省已有基督教传统的学校500余所。

在文教类建筑中,大学的校园规划和建筑活动最令人瞩目。

许多大学校园都是由外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