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概选择题题库.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30746978 上传时间:2023-08-20 格式:DOCX 页数:48 大小:43.3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马概选择题题库.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8页
马概选择题题库.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8页
马概选择题题库.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8页
马概选择题题库.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8页
马概选择题题库.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马概选择题题库.docx

《马概选择题题库.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概选择题题库.docx(4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马概选择题题库.docx

马概选择题题库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练习题及参考答案

第一章

一、单项选择题

1.哲学是( )

  A.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B。

各门具体科学知识的总汇

  C.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D。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2.哲学的基本问题是( )

A.物质和运动的关系问题B。

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关系问题

  C.理论和实践的关系问题D。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3.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是如何回答( )

  A.世界的运动和发展问题B。

世界的统一性问题

  C.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问题D。

世界是否可知的问题

4.否认思维和存在有同一性的哲学是( )

  A.唯心论B。

不可知论C。

诡辩论D。

二元论

5.哲学上的基本派别是( )

 A.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B。

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辩证法

  C.唯物辩证法和唯心辩证法D。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6.客观唯心主义哲学认为世界是( )

  A.客观存在的B。

人的意识创造的

  C.由神或客观精神创造出来的D。

由物质和精神两个本原构成的

 7.主、客观唯心主义的共同之点是( )

  A.都承认世界是主观精神的产物B。

都承认世界是客观精神的产物

  C.都否认世界的物质性D。

都否认世界是运动的

8.唯物主义哲学发展的三个基本历史形态是( )

A.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庸俗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

B.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C.奴隶社会时期的唯物主义、封建社会时期的唯物主义、资本主义时期的唯物主义

D.机械唯物主义、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

9.唯心主义产生的认识论根源是( )

  A.辩证法和唯物主义相分离B。

主观同客观、认识同实际相分离

  C.世界观和方法论相分离D。

自然观和历史观相分离

10.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是( )

A.古希腊罗马的哲学B。

中世纪经院哲学

C.十七、十八世纪英法资产阶级哲学D。

十九世纪德国古典哲学

11.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对象是( )

  A.关于人类思维活动的一般规律B。

关于自然界发展的一般规律

  C.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D。

关于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

12.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是( )

A.整体与局部关系B。

一般与个别关系

 C.代替与被代替的关系D。

绝对和相对关系

 13.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于一切旧哲学的最主要最显著的特点是( )

  A.阶级性B。

科学性

  C.革命性D。

实践性

14.现代科技革命的成果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影响是()

A.使马克思主义哲学越来越不适应现时代

B.深化和拓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宇宙观

C.证明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绝对真理的体系

D.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作了否证

15.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精髓是()

A.对立统一规律B。

实事求是

C.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D。

为人民服务

二、多项选择题

1.哲学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包括两方面:

( )( )( )( )( )

A.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B。

物质世界是否发展变化的问题

   C.物质世界是能否为人们认识的问题D。

世界的本原是一个还是多个的问题

   E.实践和认识的关系问题

 2.以下各项属于主观唯心主义观点的有()()()()()

A.存在就是被感知B。

物是观念的集合C。

理在事先

D.心外无事,心外无理E。

吾心即宇宙

3.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完整严密的科学体系,从内容上看它是( )( )( )( )( )

A.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B。

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C.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统一D。

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统一

   E.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唯物辩证的历史观的统一

4..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具体科学之间的关系表现为( )( )( )( )( )

A.马克思主义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B.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各门具体科学为基础,概括和总结各门具体科学的新成果

C.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整体,各门具体科学是部分

D.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内容,各门具体科学是形式

E.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绝对真理,具体科学只是相对真理

5.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前的唯物主义的缺陷有()()()()()

A.用机械力学的尺度去衡量物质的一切运动

B.不能把世界理解为处于不断变化发展中的过程

C.对社会历史的观点是唯心主义的

D.不承认存在决定意识

E.不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6.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是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这是由于( )( )( )( )( )

A.它的研究对象发生深刻变化

B.它的理论内容日益完备和科学化 

C.它的功能不仅是认识世界,更重要的在于改造世界

D.它具备了抽象性和概括性的特点

E.它是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7.马克思主义产生以前,唯心史观长期占据统治地位的原因是( )( )( )( )( )

A.那时社会发展没有客观规律

B。

唯物史观对唯心史观斗争不力

C.生产规模狭小限制了人们的眼界,难以揭示比较隐蔽的经济根源

D.剥削阶级思想家有意歪曲解释社会历史

E.社会领域人们有意识活动造成意志支配历史的假象

第二章

1.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点的错误在于()

A.没有自然科学的依据B。

不懂得一般和个别的辩证法

C.否认了物质的客观性D。

是对物质的自我猜测

2.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这里的“客观实在”是指()

A.看得见、摸得着的实物B。

物质的具体形态和结构

C.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D。

不能被人们所认识

3.物质无非是各种物的总和,是从这种总和抽象出来的。

这种观点属于()

A.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B。

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

C.庸俗唯物主义物质观D。

朴素唯物主义物质观

4.设想没有物质的运动是()

A.客观唯心论的观点B。

形而上学的观点

C.一切唯心主义的观点D。

主观唯心论的观点

5.运动和静止的关系是()

A.内容和形式的关系B。

绝对和相对的关系

C.抽象和具体的关系D。

一般和个别的关系

6.“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和“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这两种观点()

A.是相同的,只是强调的方面不同B。

前者是辩证法,后者是诡辩论

C.前者是形而上学,后者是辩证法D。

两者都是辩证法,后者是对前者的发展

7.“动中有静,静中有动”这句话说明了()

A.物质和运动的统一B。

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B.有限性和无限性的统一D。

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

8.空间是指()

A.运动着的物质的广延性B.运动着的物质的持续性

C.运动着的物质的顺序性D.运动着的物质的位置

9.古诗云:

“王子去求仙,丹成入九天,洞中方七日,世上几千年。

”这是用神话形式说明时间()

A.是客观的B。

是有限的C。

是可知的D。

是相对的

10.从动物心理发展到人的意识的决定性环节是()

A.手脚分工B。

语言的产生C。

社会的出现D。

劳动

11.“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

这种观点是()

A.客观唯心主义观点B。

朴素唯物主义观点C。

唯意志主义观点D。

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12.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是指()

A.意识是沟通主观和客观的桥梁B。

意识是客观精神和主观感觉的桥梁

C.意识的形式是客观的,而它的内容是主观的D。

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而它的形式是主观的

13.世界的统一性在于()

A.它的存在性B。

它的物质性C。

它的可知性D。

它的矛盾性

14.事物的规律是()

A.事物的特殊的联系B。

事物的普遍的联系

C.现象之间的联系D。

事物内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15.人化自然与自在自然的主要区别在于()

A.人化自然有属人的性质,自在自然在任何意义上都没有属人的性质

B.自在自然是既成不变的,人化自然是随着人的实践而变化的

C.人化自然经过人的实践改造,自在自然则没有经过人的实践改造

D.自在自然是人化自然的前提,在人的实践中向人化自然转化

二、多项选择题

1.恩格斯说时间和空间即“物质两种形式离开了物质,当然都是无,都是只在我们头脑中存在的空洞的观念、抽象”这段话说明了()()()()()

A.时间和空间是客观的B。

时间和空间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

C.时间和空间可以离开运动着的物质D。

时间和空间概念是客观时间空间的反映

E.时间和空间是人脑中自生的主观概念

2.人工智能的出现证明()()()()()

A。

意识不是人类特有的现象

B.随着物质世界的发展会产生出比人类思维更高级的思维

C。

辩证唯物论关于意识本质规定的科学性

D.由于人脑是可以认识的,思维模拟因而是可能的

E.人类思维将最终发展到机器思维

3.割裂物质和意识的辨证关系在理论上会导致()()()()()

A.机械唯物论B。

庸俗进化论C。

庸俗唯物论D。

各种唯心论E。

折衷主义

4.意识活动的主动创造性表现在()()()()()

A.意识不仅能反映事物的现象,而且能反映事物的本质

B.意识不仅能反映事物的外部联系,而且能反映事物的内部联系

C.意识不仅能反映当前的事物,而且能追溯过去

D.意识不仅能认识现在,而且能预见将来

E.意识不仅能创造一个理想的世界,而且可以构造一个幻想的世界

5.运动和静止的关系表现为()()()()()

A.运动就是静止,静止就是运动B。

任何事物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C.运动和静止不同时存在于一个物体中D。

静止是运动的特殊形态

E.运动和静止可以截然分开

6.时间和空间的绝对性和相对性是指()()()()()

A.时间和空间可以脱离物质独立存在B。

时间和空间的具体特性是可变的

C.时间和空间随着人们的观念变化而变化D。

时间和空间的客观性是不变的

E.“绝对时间”和“绝对空间”是不能否定的

7.从意识和物质的关系上来判断以下哪些说法是正确的()()()()()

A.纸上谈兵B。

画饼充饥C。

实事求是

D.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E。

不怕做不到,只怕想不到

第三章

1.辩证联系的含义是()

A.概念之间的相互判断、推理等逻辑关系

B.事物或现象之间的相互作用、互相影响和互相制约

C.事物发展过程中直接的本质的关系

D.事物或现象之间界限的不确定性

2.唯物辩证法认为发展的实质是()

A.事物数量的增加或减少B。

事物的简单重复和循环

C.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D。

物体的位置移动和场所的变化

3.一些地方人们掠夺性地滥挖草原上的甘草,获得一定的经济利益,然而却造成草原植被被破坏,土地荒漠化,一遇大风,沙尘暴铺天盖地而至,给人们带来了巨大灾难。

这些挖甘草的人们()

A.只看到事物的客观性,没有看到人们的主观能动性

B.只看到事物的绝对运动,没有看到事物的相对静止

C.只看到眼前的直接联系,没有看到长远的间接联系

D.只看到物与物的联系,没有看到人与人的联系

4.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的联系构成运动和变化,形而上学是()

A.只承认联系,否认发展B。

只承认发展,否认联系

C.从否认联系到否认运动、变化和发展D。

只承认运动、否认联系和发展

5.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

A.量变和质变的观点B。

辩证否定的观点

C.联系和发展的观点D。

对立统一的观点

6.两种对立的发展观是()

A.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B。

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

C.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对立D。

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对立

7.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是()

A.对立统一规律B。

质量互变规律

C.否定之否定规律D。

联系和发展的规律

8.唯物辩证法认为,新旧事物区别的根本标志在于()

A.它们出现时间的先后B。

它们在形式上是否新颖

C.它们是否同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相符合D。

人们是否认可它们

9.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根本对立的焦点在于()

A。

是否整体地看问题

B.是否承认事物在运动

C.是否承认事物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D.是否承认事物的变化不仅有量的增减而且有质的变化

10.系统论的最基本原则是()

A.整体性B。

区别性C。

最优化D。

合理化

11.“割下来的手就不再是人手”,这句话体现了()

A.形而上学片面的、孤立的观点B。

辩证法普遍联系的观点

C.唯心主义的观点D。

诡辩论的观点

12.矛盾的含义是()

A.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B。

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的交叉关系

C.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的冲突关系D。

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的依赖关系

14.在自然界,没有上,就无所谓下;在社会中,没有先进,就无所谓落后;在认识中,没有正确,就无所谓错误。

这说明()

A.矛盾双方是相互排斥的B。

矛盾双方是相互渗透的

C.矛盾双方是相互依存的D。

矛盾双方是相互转化的

15.我们国家依据唯物辩证法关于内因和外因互相关系原理制定的方针是()

A.既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又坚持改革B。

既坚持物质文明建设,又坚持精神文明建设

C.既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又坚持对外开放D。

既抓经济建设,又抓阶级

16.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的()

A.相互依存、相互联系B。

相互离异、相互排斥

C.相互渗透、相互转化D。

相互吸引、相互贯通

17.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和非主要方面辩证关系原理要求我们()

A.坚持均衡论和重点论的统一B。

坚持均衡论和一点论的统一

C.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D。

坚持两点论和一点论的统一

18.世界上各种事物千差万别的内在根据是()

A.矛盾B。

普遍矛盾C。

特殊矛盾D。

矛盾双方的又统一又斗争

19.矛盾的主要方面是指()

A.矛盾中处于被支配地位,不起主导作用的方面

B.矛盾体系中处于被支配地位,在事物发展进程中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

C.矛盾中处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的方面

D.矛盾体系中处于支配地位,在事物发展过程中起决定作用的矛盾

20.唯物辩证法的两点论和重点论的关系是()

A.辩证统一的关系B。

内外关系C。

因果关系D。

等同关系

21.公孙龙的“白马非马”说的错误在于割裂了()

A.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B。

共性和个性的关系

C.内因和外因的关系D。

两点论和重点论的关系

22.矛盾的斗争性和同一性的关系是()

A.本原和派生的关系B。

主要和次要的关系

C.绝对和相对的关系D。

根据和条件的关系

23.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

A.事物双方之间的相互斗争B。

客观力量的推动

C.矛盾双方之间的相互转化D。

矛盾双方之间的斗争性和同一性相结合

24.矛盾体系中处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的矛盾是()

A.内部矛盾B。

外部矛盾C。

主要矛盾D。

特殊矛盾

25.价值规律是通过商品交换中价格围绕着价值上下浮动表现出来的。

这说明()

A.必然性通过偶然性为自己开辟道路

B.必然性可以转化为偶然性

C.事物的发展是由可能性向现实性转化的过程

D.事物的发展是由量变向质变转化的过程

26.事物发展中合符规律的、不可避免的、必定如此的趋势,称之为()

A.偶然性B。

必然性C。

现实性D。

可能性

27.本质是指()

A.把内容诸要素统一起来的结构B。

组成事物基本要素的内在联系

C.事物真象和假象的统一D。

构成事物的一切要素

28.假象是指()

A.正面直接地表现本质的现象B。

不存在于客观事物之中的现象

C.和本质没有同一性的现象D。

从反面歪曲地表现本质的现象

二、多项选择题

1.判断新事物的标志是()()()()()

A.符合发展的前进方向的B。

符合事物发展规律的

C.具有远大前途的D。

有旧事物不可比拟的优越性

E.发展中应当完美无缺的

2.唯物辩证法认为,发展在本质上是()()()()()

A.指一切运动变化B。

同一事物的不断增长

C.事物前进上升的运动过程D。

指事物的一切运动过程

E.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3、对改革中出现的新事物的态度,应该是()()()()()

A.满腔热情支持和扶植B。

为它的成长鸣锣开道

C.全面肯定,完全支持D。

促使其日臻完善

E.放开手脚任其发展

4、联系和运动的关系是()()()()()

A.事物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构成运动B。

离开事物的运动不可能发生联系和作用

C.先有事物的联系,后有事物的运动D。

运动之后才发生各种联系

E.联系是运动的担当者

5、辨证唯物主义同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分歧在于主张()()()()()

A.世界是物资的,还是精神的B。

世界是运动变化的,还是静止不动的

C.意识有能动作用,还是没有能动作用D。

社会发展有客观规律,还是没有客观规律

E.思维和存在有同一性,还是没有同一性

6、离开具体条件办事情就会()()()()()

A.犯形而上学的错误B。

相对主义的错误C。

犯主观主义的错误

D.犯折中主义的错误E。

犯盲动主义的错误

7、“一切以条件、地点和时间为转移”。

这句话是()()()()()

A.机械唯物论的观点B。

辨证唯物论的观点

C.否认静止的相对主义观点D。

肯定联系的条件性的正确观点

E.否定人的能动性的错误观点

8、新事物之所以必然战胜旧事物,是由于()()()()()

A.新事物的本质特点比旧事物优越

B。

新事物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C.新事物否定了旧事物中西消极的东西,继承了旧事物中积极的因素

D.新事物增添了一些旧事物不能容纳的新内容

E.在社会领域,新事物符合人民利益,能到底人民的支持

9、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是()()()()()

A.斗争性是同一性的基础

B.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

C.没有矛盾的斗争性,就没有矛盾双方的相互依存的贯通

D.没有矛盾的同一性,就没有矛盾双方的斗争E。

斗争性是相对的,同一性是绝对的

10、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对指导社会实践有重要意义,因为它是()()()()()

A.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各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理论基础

B.科学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的哲学依据

C.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指导思想

D.各国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取得革命和建设胜利的指南

E.反对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的锐利武器

11、矛盾的普遍性表明()()()()()

A.矛盾无处不在B。

事物就是矛盾C。

矛盾无时不有

D.思维中存在逻辑矛盾E。

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

12、矛盾斗争性对事物发展起着重要作用,这就是说()()()()()

A.斗争本身就是发展

B.一切斗争都能推动事物发展

C.不是任何一种斗争都能推动事物的发展

D.只有新事物反对旧事物才能推动事物的发展

E.矛盾斗争越激烈就越能推动事物的发展

13、矛盾的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是()()()()()

A.矛盾双方互相调和推动事物发展

B.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联系,使事物得以存在和发展

C.矛盾双方在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中各自得到发展

D矛盾双方相互贯通,规定事物发展的基本趋势

E.矛盾双方相互分化,使事物得以区别开来

14、唯物辩证法关于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的原理告诉我们()()()()()

A.抓住了主要矛盾,就抓住了解决问题的关键

B.解决了主要矛盾,非主要矛盾也就自然得到解决

C.在事物发展过程中,主要矛盾是不变的

D.在抓住主要矛盾时,也要注意非主要矛盾的解决

E.在矛盾体系中,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处于平衡状态

15、共性和个性的关系是()()()()()

A.个性中包含共性B。

个性寓于共性之中C。

共性寓于个性之中

D.没有个性就没有共性E。

两者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16、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实行“对外开放”这一方针的哲学根据是()()()()()

A.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B。

内部联系与外部联系的关系

C.矛盾的对抗性和非对抗性的关系D。

内因和外因的辩证关系

E.根本矛盾和非根本矛盾的关系

17、体现矛盾发展不平衡的概念有()()()()()

A.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B。

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

C.内部矛盾和外部矛盾D。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E.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

18、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是()()()()()

A.共性和个性的关系B。

绝对和相对的关系C。

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D.相互联结的关系E。

相互转化的关系

19、割裂两点论和重点论的内在联系会导致()()()()()

A.相对论B。

经验论C。

唯理论D。

一点论E。

均衡论

20、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是()()()()()

A.矛盾着的对立面相互斗争B。

矛盾着的对立面相互贯通

C.矛盾着的对立面又统一又斗争D。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转化

E.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相互结合

21、现象和本质的区别在于()()()()()

A.现象是外在的,本质是内在的B。

现象是可感知的,本质是借思维才能把握

C.现象是易变的,本质是较稳定的D。

现象是相对的,本质是绝对的

E.本质是共性,现象是个性

22、科学是研究事物发展规律的,因此“偶然性是科学的敌人”这个论断()()()()()

A.正确地反映了必然性和偶然性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

B.违背了科学的任务是通过偶然性去揭示必然性的事实

C.歪曲了必然性和偶然性辨证关系的原理

D.实质上是主张纯粹必然性的机械决定论

E.正确地概括了必然性和偶然性的地位和作用

第三章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B2C3C4C5C6B7A8C9C10A11B12C13A14C

15C16B17C18C19C20A21B22C23D24C25A26B

27B28D

二、多项选择题

1ABCD2CE3ABD4AB5BCD6ABCDE7BD8ABCDE9ABCD10ABCDE

11ABCE12CD13BCD14AD15ACDE16BD17BE18ABDE19DE20CE

21ABCE22BCD

第四章

一、单项选择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