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拿来主义》课文精讲新人教版必修.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3074570 上传时间:2022-11-17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6.1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拿来主义》课文精讲新人教版必修.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高中语文《拿来主义》课文精讲新人教版必修.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高中语文《拿来主义》课文精讲新人教版必修.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高中语文《拿来主义》课文精讲新人教版必修.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高中语文《拿来主义》课文精讲新人教版必修.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拿来主义》课文精讲新人教版必修.docx

《高中语文《拿来主义》课文精讲新人教版必修.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拿来主义》课文精讲新人教版必修.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语文《拿来主义》课文精讲新人教版必修.docx

高中语文《拿来主义》课文精讲新人教版必修

人教版必修四《拿来主义》课文精讲

【课文背景知识】

著名作家冯骥才先生到法国访问,在一次欢迎宴会上,外国记者接二连三地向他提问。

其中一位记者问:

“尊敬的冯先生,贵国改革开放,学习西方资产阶级的东西,你们就不担心变成资本主义吗?

”冯先生回答:

“不!

人吃了猪肉不会变成猪,吃了牛肉不会变成牛。

”他幽默机智的回答,博得满堂喝彩。

是的,我们学习资本主义的东西,不会变成资本主义,同样,继承文化遗产时,只要我们坚持正确的原则,就一定能够有助于新事物的发展,这个原则就是鲁迅先生主张的“拿来主义”。

那么,什么是“拿来主义”,为什么要实行“拿来主义”呢?

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共同寻找答案吧。

【重点难点讲解】

重点讲解

问题1课文前半部分主要论述什么?

和“拿来主义”有什么关系?

点拨课文前半部分主要批判“送去主义”,为正面提出“拿来主义’作铺垫。

问题2课文1—4段,作者是从哪些方面对“送去主义”进行批判的?

点拨指出它的来源——闭关主义;表现——送古董,送画,送梅兰芳博士;实质——媚外;危害——讨残羹冷炙(经济衰败)、任凭“抛给”(丧失主权)。

问题3在批判“送去主义”前,为什么先谈“闭关主义”?

试结合背景谈谈二者之间的关系。

点拨“闭关主义”是指清政府的闭关锁国、抱残守缺。

而“送去主义”则是指国民党反动派的媚外求荣、欺世惑众。

都是对外政策,虽形式不同,实质却相同,都不利于民族文化的创造和发展。

其结果必然使中国人民陷入被侵略、被奴役的悲惨境地。

问题4对“送去主义”,作者进行了辛辣的讽刺,阅读课文,找出这些语句,结合语境,联系历史背景,揣摩其感情色彩。

点拨①“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叫作发扬国光。

”“捧”“挂”两个惟妙惟肖的动作描写,极尽奚落意味。

而“发扬国光”则是反语,实为“送去”,即媚外求荣。

②“……也可以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

”反语,实为“倒退”。

③“……一者见得丰富,二者见得大度。

”“丰富”本指物品多,“大度”本指气度宽宏,毫不计较。

反动政府实际并不“丰富”,也无力“大度”,这里运用反语。

问题5作者在提出“拿来主义”之前,还提到“抛来”“抛给”“送来”,试结合语境,理解这些概念的含义。

点拨抛来——把无用的东西抛弃或送人,一般怀有不良的动机。

表面上好像还维持着国际交往的样子。

抛给——是磕头求赏之后的赏赐,是有目的的给予,非接受不可。

送来——是“抛给”的冠冕的说法,即侵略者按其心意“送来”。

阅读课文第5—10段。

问题6本文作者主张的“拿来主义”的内容指什么?

点拨①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②占用,挑选。

问题7“所以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这句话在文中起什么作用,如何理解?

点拨这句话在全文中起着过渡和转接的作用,既是对前面部分的小结,指出“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是行不通的,因而,必须“自己来拿”;又是下面部分的引子,告诉读者,文章将转入论述“拿来主义”。

此句在文中独立成段,将前后两部分有机地联成一体,可以看出作者思路的严密以及结构文章的高超艺术。

“运用脑髓”是思考,“放出眼光”是识别,“自己来拿”是要有选择地“拿来”,是“拿来主义”的正确做法。

问题8为了阐述这一主张,作者以“大宅子”比喻文化遗产,又指出对待这个“大宅子”可能出现的三种态度,即“孱头”式“昏蛋”式“废物”式。

试结合语境,理解这些词语的含义。

点拨“孱头”——指不敢接触,不敢择取的人。

“昏蛋”——指盲目排外、全盘否定的人。

“废物”——指崇洋媚外,全盘接受的人。

从整段文章看,显然作者是用调侃的笔法,幽默风趣,又很有批驳力地借以讥讽“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的可笑。

问题9第9段中,作者提出了“拿来主义”的做法,即吸取精华,剔除糟粕。

仍用比喻论证法,哪些形象包含着作者细微的体察和揣摩?

请指出这些喻体各比喻什么?

点拨鱼翅——比喻文化遗产中的精华。

鸦片——比喻文化遗产中精华与糟粕互见,须批判吸收的部分。

烟枪烟灯——比喻文化遗产中完全没有价值,但可适当保存以教育后代的部分。

姨太太——比喻文化遗产中的糟粕。

问题10阅读第10段,完成下列四题。

①揣摩“使用”“存放”“毁灭”与上文的对应关系。

②“拿来”者应具有的素质是什么?

③填空:

“没有拿来的,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

即“拿来”的目的是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限填两字)。

④请用一句话归纳段意。

点拨①使用——(鱼翅)吃掉,(鸦片)供治病;存放——(鸦片)送到药房去,(烟具)送一点进博物馆;毁灭——(烟具)大可以毁掉;(姨太太)请她们各自走散。

②“沉着、勇猛、有辨别、不自私”。

③创新④“拿来主义”对于创新民族新文化的重大意义。

难点解析

《拿来主义》体现了鲁迅杂文的哪些特点?

《拿来主义》是一篇极能体现鲁迅特色的杂文。

鲁迅先生的杂文,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有着极高的地位,正如瞿秋白先生在《鲁迅杂感选集·序言》中所言:

“反映着‘五四’以来中国的思想斗争的历史。

”它堪称二三十年代中国社会的百科全书。

杂文,在鲁迅著作中所占比例是很大的,大致有十七个集子之多,分别为:

《坟》《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而已集》《三闲集》《二心集》《南腔北调集》《伪自由书》《准风月谈》《花边文学》《且介亭杂文》《且介亭杂文二集》《且介亭杂文末编》《集外集》《集外集拾遗》《集外集拾遗补编》。

这些作品使杂文脱离了以往的散文隶属地位,成为了一种独立的文体。

鲁迅的杂文,文体特点极其明显,即犀利、冷峻、幽默,非常注意形象性和讽刺手法的运用。

其犀利,则以一击制敌死命,表述简练,不拖泥带水。

其冷峻,则以极度蔑视压倒敌焰,放笔直书,爱憎分明。

其幽默,则以嬉笑怒骂致敌尴尬,妙趣横生,机智灵活。

其形象,则重典型,重细节,重借鉴传说,重运用比喻。

其讽刺,则用反语,借奇想,凭对比,巧设喻,用夸张。

应该说,这些特点在《拿来主义》中都有不同程度的体现。

【课文阅读指导】

例1阅读下文,回答文后问题。

正在进行的上海国际友好城市电视节,我们“拿来”了十五个国家的十八座城市的电视节目。

人家的艺术,我们可以观摩、思索、借鉴,既开阔了观众的眼界,又有利于提高我们的电视艺术,可谓采他山之石,琢本山之玉。

这是“拿来”。

此外,还有“送去”。

据了解,明年本市将在汉堡举办“上海电视周”,在澳大利亚举办“上海儿童电视周”,上海杂技团,舞剧《大禹》将赴俄、美、加、日等国演出。

真是进进出出,热闹非凡。

“拿来”和“送去”,这便构成了中外文化交流。

这种交流会使我们的文化更充实、更成熟。

切勿一提“开放”,就担心人家那儿的“苍蝇”和“蚊子”,只要注意借鉴,我们就可以大胆地“拿来”,也可以大胆地“送去”。

1.联系具体语境,说出“采他山之石,琢本山之玉”的含义。

2.文中所说的“送去”,跟鲁迅先生在《拿来主义》中所批判的“送去主义”是否相同?

为什么?

3.“一提‘开放’,就担心人家那儿的‘苍蝇’和‘蚊子’”这种人同《拿来主义》中的哪类人相同?

这句中的“苍蝇”和“蚊子”指什么?

4.摘引文中原句回答本文所主张的观点。

5.文中的“观摩、思索、借鉴”三个词可否调换顺序?

为什么?

这三个词同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中哪些词意思一致?

答案提示

1.观摩、思索、借鉴人家的艺术,提高我们自己的艺术,使我们的文化更充实,更成熟。

(大意对即可)

2.不同。

鲁迅批判的是为媚外求荣或夸耀“国粹”的“送”,光“送去”不“拿来”,只会阻碍民族文化的发展。

本文的“送去”是指既有“送去”也有“拿来”的文化交流,有来有往,有利于世界文化艺术的发展。

(大意对即可)。

3.同不敢接触文化遗产的“孱头”相同。

“苍蝇”“蚊子”指外国文化中的有害部分。

4.只要注意借鉴,我们就可以大胆地“拿来”,也可以大胆地“送去”。

5.不能调换。

只有先观摩,才能思索,经过思索之后才谈得上借鉴。

同《拿来主义》中的“占有”“挑选”“使用”意思一致。

【拓展延伸探究】

知识拓展

1.关于杂文

杂文是一种文学体裁,一般采用议论的表达方法。

它短小、活泼、锋利、隽永,内容广泛,形式多样,凡是有关社会生活、事件动态、日常工作、学习的杂感、杂谈、杂论、随笔、短评、札记,都可以归入杂文一类。

在我国,杂文是一种“古已有之”、源远流长的文体。

战国时代诸子百家的著作中就多有这样的文章。

历代作家的作品,如韩愈的《马说》、柳宗元的《捕蛇者说》、龚自珍的《病梅馆记》,也都是杂文。

“五四”以来,以鲁迅为代表的革命作家,为了战斗的需要,对敌人和有害的事物,揭微显隐,痛下针砭,广泛地运用了杂文这种体裁。

这些杂文,有如匕首、投枪,具有强烈的战斗性和高度的艺术性,形成杂文的新传统和新风格。

解放以后,杂文作家,一方面继承了战斗杂文的传统,对有害事物迅速给以讽刺和抨击;另一方面又运用杂文的形式,热情支持、歌颂新生事物(如陶铸的《松树的风格》),或谈论人们生活中、工作中、学习中要迫切解决的问题(如马南邨的《杂文四则》),使杂文的写法有了新的变化和发展。

说起杂文,必要想起鲁迅;说到鲁迅,也必要想到他的杂文。

在一定意义上鲁迅的杂文不仅是现代中国社会、政治、历史、法律、宗教、哲学、道德、文学、艺术,乃至经济、军事……的“百科全书”,而且以其对中国现代国民的文化心理、行为准则、价值取向,以及民性、民情、民俗、民魂的真实、生动而深刻的描绘,成为一部活的现代中国人的“人史”。

顺次翻开鲁迅17本杂文集,就可以看到一部不停息地批判、论战、反击……的思想文化斗争的编年史:

五四时期对封建旧礼教、旧传统的批判;五四后对中国史、国民性的解剖;“五卅”运动与“三一八”惨案中对凶杀中国人民与青年学生的帝国主义、封建军阀的揭露与抗争……但应该看到,鲁迅在他的杂文中所达到的难以置信的批判广度,以及对人(包括形形色色、林林总总奴役他人者、被他人奴役者)的批判的深刻性与尖锐性,正是根源于他的“立人”的理想与彼岸关怀。

所以鲁迅杂文在根柢上是“诗”的,他的杂文里有“中国大众的灵魂”,如果看不到与“大众灵魂”叠合在一起的“鲁迅的灵魂”,如果看不到鲁迅杂文里的批判背后的理想、否定中的肯定,就没有完全读懂鲁迅的杂文,就难以真正接近(理解)鲁迅杂文的特质。

勾画“个”与“类”统一的类型形象(“社会相”“共名”),可以说是鲁迅杂文基本的艺术手段,鲁迅说他的论战杂文里“没有私敌,只有公仇”,体现的正是这一特点。

基于这一点,鲁迅杂文最令人惊异的是他能够把外观形式上离异得最远、似乎不可能有任何联系的人和事联结在一起,在“形”的巨大反差中揭示“神”的相通。

与思想的天马行空相适应,鲁迅杂文的语言也是自由无拘而极富创造力的。

一方面,他能自如地驱遣着中国汉语的各种句式,在白话与文言的交杂中,在长句与短句的交错中,在排比与反复的混用中,融合着散文的朴实与骈文的华美与气势;另一方面,他常常违反常规用法,仿佛故意地破坏语法规则,制造一种不和谐的“拗体”,以打破语言对思想的束缚,同时取得荒诞、奇峻的美学效果。

2.作家作品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

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青年时代,深受进化论思想影响。

1918年5月,第一次用“鲁迅”为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对封建制度进行猛烈的揭露和抨击,奠定了其在新文学运动的地位。

“五四”运动前后,站在反帝反封建的最前列,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伟大旗手。

1918年到1926年间,创作出版了《呐喊》《坟》《热风》《彷徨》《野草》《华盖集》《华盖集续编》等专集,表现出爱国主义和彻底的革命民主主义的思想。

其中,1921年12月发表的中篇小说《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杰出的作品之一。

1927年10月鲁迅到达上海,开始认真研究马列主义理论,逐步成为一个坚定的共产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判决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