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27 古代诗歌阅读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高考语文总复习巅峰冲刺解析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30738884 上传时间:2023-08-20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8.1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专题27 古代诗歌阅读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高考语文总复习巅峰冲刺解析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专题27 古代诗歌阅读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高考语文总复习巅峰冲刺解析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专题27 古代诗歌阅读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高考语文总复习巅峰冲刺解析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专题27 古代诗歌阅读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高考语文总复习巅峰冲刺解析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专题27 古代诗歌阅读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高考语文总复习巅峰冲刺解析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专题27 古代诗歌阅读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高考语文总复习巅峰冲刺解析版.docx

《专题27 古代诗歌阅读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高考语文总复习巅峰冲刺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专题27 古代诗歌阅读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高考语文总复习巅峰冲刺解析版.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专题27 古代诗歌阅读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高考语文总复习巅峰冲刺解析版.docx

专题27古代诗歌阅读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高考语文总复习巅峰冲刺解析版

2019年高考语文总复习巅峰冲刺

专题27古代诗歌阅读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

【考点解读】

《201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课程标准实验版)》对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鉴赏的考查要求是:

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是高考每年的必考内容。

表达技巧的鉴赏,侧重于分析突出的表现手法;考查时,可以就其中的一个方面进行,也可以综合在一起进行。

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是高考的高频考点,每年必考。

表达技巧是指作者在塑造形象、创造意境、表达思想感情时所采取的表现手法。

既可以包括各种修辞手法、表达方式的使用,也包括艺术构思上的巧妙使用。

对表达技巧的鉴赏,就是辨识诗歌中所使用的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或艺术构思,分析其本身的艺术效果,评价其对表现诗人的思想感情所起到的作用。

一、常见表达技巧

(1)表达方式:

描写、抒情、叙述、议论四种表达方式。

其中描写、抒情是考查的重点。

(2)描写技巧:

动静、虚实、点面、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远近高低不同角度、多种感官相、烘托、渲染、细节描写、白描等。

可使用各种修辞。

(3)抒情技巧:

主要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

间接抒情包括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借事抒情、借古讽今等。

可使用各种修辞。

(4)修辞手法:

比喻、夸张、拟人、借代、对偶、反复、双关、设问、反问、通感、对比、衬托等。

(5)篇章结构:

开门见山、欲扬先抑、伏笔铺垫、承上启下、以景结情、卒章显志、结构对比、首尾照应等。

二、试题设问方式

(1)诗中运用了哪种表达技巧(表现手法)?

请结合诗句分析。

(2)请赏析这首诗的表达技巧(艺术手法、表现手法)。

(3)诗人是如何抒发自己情感的?

有何效果?

(4)某联在景物描写上有什么特点?

(5)请从某手法的角度赏析某联。

三、基本答题步骤

第一步:

准确地指出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或何种技巧。

第二步:

结合诗句说说这个手法的内容。

第三步:

指出运用该手法的作用(这种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传达了怎样的旨趣,产生了怎样的效果等。

四、真题解答示范

(1)注意审题,看清题干要求。

(2)熟记常见的表达技巧术语。

(见常识整合)

(3)掌握常见表达技巧的特点及效果。

(4)熟悉基本的答题步骤。

注意贴近诗句分析。

例题:

(2018年高考新课标Ⅰ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野歌

李贺

鸦翎羽箭山桑弓,仰天射落衔芦鸿。

麻衣黑肥冲北风,带酒日晚歌田中。

男儿屈穷心不穷,枯荣不等嗔天公。

寒风又变为春柳,条条看即烟濛濛。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弯弓射鸿、麻衣冲风、饮酒高歌都是诗人排解心头苦闷与抑郁的方式。

B.诗人虽不得不接受生活贫穷的命运,但意志并不消沉,气概仍然豪迈。

C.诗中形容春柳的方式与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相同,较为常见。

D.本诗前半描写场景,后半感事抒怀,描写与抒情紧密关联,脉络清晰。

【答案】B

【解析】B项“不得不接受生活贫穷”错误,诗中“穷”意为“身受压抑遭遇理想困窘,处境艰难”,而不是生活的贫困。

属于诗意理解错误。

15.诗的最后两句有何含意?

请简要分析。

【答案】①意为凛冽的寒风终将过去,和煦的春风拂绿枯柳,缀满嫩绿的柳条好像轻烟笼罩一般摇曳多姿;②表达了诗人虽感叹不遇于时,但不甘沉沦的乐观、自勉之情。

【解析】古诗词阅读的考查涉及鉴赏形象、语言、技巧、感情四个基本点,其中思想内容是核心,而诗歌中的形象、语言和技巧是诗歌的外在形式、是鉴赏诗歌切入的目标和对象。

所以这类题,应在读懂诗歌的基础上去作答。

注意“寒风变春柳”、“烟濛濛”两个关键词,展现了柳条的朦胧多姿。

这个意象的深层含义就是希望,所以可知作者在困境中不甘沉沦的乐观、自勉之情。

五、诗歌阅读思路

古代诗词鉴赏之原则:

诗言志,一切景语皆情语。

1.写什么(人、事、物、景)。

2.怎样写(艺术手法、语言特色)。

3.为什么写(知人论世、目的意图、思想感情)。

先感悟这首诗是乐诗还是哀诗,再结合诗句内容分析乐或哀的原因,入景而悟情。

(顺序:

意象──想象──画面[意境]──情感)总起来说就是:

先明确写了什么,再弄清怎样写法,最后读懂为何而写。

通过诵读(默读),深入体察作品,鉴赏古诗才会有正确的方向。

反之,就可能步入误区。

例题:

阅读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

王建

中庭地白栖树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问: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诗人描绘了一幅中秋月夜图:

月光照射在庭院中,地上好像铺了一层霜雪,院中的树上乌鸦停止了聒噪,在这万籁俱寂的时刻,秋露轻盈无迹,打湿了庭中的桂花。

这是一幅宁静伤感的画面,将别离思聚的情意表现得非常委婉动人。

哀景哀情,抒发了诗人望月情怀的乡愁。

【解析】套用上述阅读思路,我们可以这样分析:

(1)写什么?

写景抒情,诗人描绘了一幅中秋月夜图:

月光照射在庭院中,地上好像铺了一层霜雪,院中的树上乌鸦停止了聒噪,在这万籁俱寂的时刻,秋露轻盈无迹,打湿了庭中的桂花。

(2)怎样写的?

前景后情,这是一幅宁静伤感的画面,将别离思聚的情意表现得非常委婉动人。

(3)为什么写?

哀景哀情,抒发了诗人望月情怀的乡愁。

第六,高考答题要领

做到三练:

练判断,练理解,练表述。

(1)我们说“诗言志”“一切景语皆情语”表达的是作者的志向、思想和情感,鉴赏重在领悟诗歌的意境,应当从景情关系方面去探寻和体味。

写景是抒情的基础与铺垫,抒情是写景的目的和升华。

要善于“体其情”,从而“知其意”。

披文观诗,不仅在于疏通字句,更要把握艺术形象中包含的情感内涵。

(2)分辨把握四种类别诗词的答题规律和不同特点:

写景抒情、咏物言志咏史怀古、即事感怀、边塞征战(送友、思乡、闲情、人生感悟等,也称杂感)。

写景抒情诗(如王维《山居秋暝》、杜甫《登高》《登岳阳楼》);咏物言志(情)诗(如李商隐《锦瑟》、杜甫《春夜喜雨》、贺知章《咏柳》);怀古咏史诗(如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杜甫《蜀相》、刘禹锡《石头城》);即事感怀诗(如李煜《虞美人》、柳永《雨霖铃》、李清照《一剪梅》、姜夔《扬州慢》;边塞征战诗(如王昌龄《出塞》、高适《燕歌行》、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有时还可说“山水田园诗”。

(3)把握诗词起承转合(尤其七绝)的结构、思路和脉络及大多数先景后情的特点。

(4)“情”“志”的区别:

在诗歌里,“情”就是我们平时说的喜、怒、忧、思、悲、恐、惊,一般都是通过景物描写表达出来的;“志”就是我们平时说的理想、抱负、情操、品格等,一般都是通过对物的叙写表达出来的。

(5)“情”“景”关系区别:

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都是诗人把要表达的感情通过景物表达出来。

“借景抒情”表达感情比较直接,读完诗歌后的感受是见“情”不见“景”;“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表达感情时正面不着一字,读完诗歌后的感受是见“景”不见“情”,但是仔细分析后却发现诗人的感情全部寓于眼前的自然景色之中,一切景语皆情语。

【真题讲析】

一、(2018年高考浙江卷)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9~20题。

送王昌龄

李颀

漕水东去远,送君多暮情。

淹留野寺出,向背孤山明。

前望数千里,中无蒲稗生。

夕阳满舟楫,但爱微波清。

举酒林月上,解衣沙鸟鸣。

夜来莲花界①,梦里金陵城。

叹息此离别,悠悠江海行。

【注】①莲花界:

佛寺,诗中指洛阳白马寺。

19.“淹留野寺出”一句中“淹留”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体现出诗人______________的心情。

【答案】久留(逗留)依依不舍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理解诗歌内容和评价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

能力层级为D级。

把握“淹留”一词的含义,可以联想屈原在《离骚》中“岁月忽其不淹兮”的“淹”字,该句中的“淹”为停留、停滞之意,代入“淹留野寺出”一句中,意义通畅。

结合诗歌标题“送王昌龄”和“送君多暮情”,可知此诗为送别诗,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依依不舍之情。

20.这首诗与柳永《雨霖铃》词都运用了点染手法,试赏析本诗的点染手法。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送君多暮情”句点出了伤别之情。

②“淹留野寺出”至“梦里金陵城”十句,层层铺写暮景,满篇幽淡惆怅,字字都是“暮情”,有力渲染烘托了离情。

③结尾“叹息此离别”再次点明别离之情,“悠悠江海行”表达对朋友孤身远去的不舍。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能力层级为D级。

考生首先要明确何为“点染手法”,再结合诗歌具体内容进行分析。

诗歌标题点明该诗为离别诗,第一句“送君多暮情”点明伤别之情。

接下来详细地描写了景物,把暮景层层铺开,渲染了幽淡惆怅,烘托了离别之情。

诗歌最后“叹息此离别”再次点明别离之情,表达了对朋友远去的依依不舍。

二、(2017年高考北京卷)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5~18题。

晓行巴峡

王维

际晓投巴峡,馀春忆帝京。

晴江一女浣,朝日众鸡鸣。

水国舟中市,山桥树杪【1】行。

登高万井出,眺迥二流明。

人作殊方语,莺为故国声。

赖多山水趣,稍解别离情。

注释:

【1】树杪:

树梢。

16.“人作殊方语,莺为故国声”一联中,鸟雀之声传递了作者的思乡之情。

下列诗句采用

这一写作手法的一项是()

A.欲暮黄鹂啭,伤心玉镜台。

(王昌龄《古意》)

B.天寒雁声急,岁晚客程遥。

(晁补之《吴松道中》)

C.苍鸠鸣竹间,两两自相语。

(张耒《感春》)

D.殷勤报春去,恰恰一莺啼。

(杨万里《和仲良春晚即事》)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和文学形象的能力。

能力层级为D级。

“人作殊方语,莺为故国声”两句,采用借物抒情的手法,通过莺声渲染凄凉氛围,表现作者的思乡之情。

B项,通过“雁声急”和“客程遥”可以看出,也是采用借物抒情的手法,诗句通过雁声的凄惨、归家路途遥远来渲染作者离家在外的思乡之情。

17.同样是描绘山峡,《晓行巴峡》与下列诗句相比,在运用意象、抒发情感方面有何不同?

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郦道元《水经注》)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杜甫《秋兴八首》)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运用意象:

王维诗歌中,运用“浣女”“鸡鸣”“水国舟市”“山桥行人”等意象,描写了巴峡自然景物和风土人情,呈现出一派安乐祥和的山乡风景。

郦诗运用“猿鸣”,杜诗运用“玉露”和“枫树”的意象,通过描写凄婉的猿鸣、秋天的霜露以及草木,烘托出凄凉萧森的氛围。

(2)抒发情感:

王诗中表达了思乡之情,而这种情绪,幸得巴峡山水之美,离愁别绪得宽慰。

全诗哀而不伤,并不消沉。

郦诗和杜诗渲染出凄清悲凉的氛围,表达了愁苦悲伤的情感。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文学形象以及评价作者情感的能力。

能力层级为D级。

郦道元《水经注》中,通过“猿鸣”的意象,表现了秋天三峡寒冷和凄凉,表达了作者内心的凄凉悲寂。

杜甫《秋兴八首》中,通过“玉露”“枫树林”等意象,写作者秋天看的三峡的情景,描绘了一幅秋日凄凉三峡图,借景抒情,表现作者内心的凄凉孤独和思乡之情。

郦道元《水经注》和杜甫《秋兴八首》多采用秋天的凄凉意象,表现作者内心的凄凉悲伤。

王维《晓行巴峡》中,运用“浣女”“鸡鸣”“水国舟市”“山桥行人”等暮春时节较为清丽的意象,描写了巴峡周围清秀的景色和当地风土人情,描绘了一幅美丽、宁静的生活画面,借景抒情,表现了作者内心的愉悦闲适,和淡淡的思乡之情。

三、(2016年高考新课标Ⅱ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丹青引赠曹将军霸①(节选)

杜甫

先帝天马玉花骢②,画工如山貌不同。

是日牵来赤墀下③,迥立阊阖生长风④。

诏谓将军拂绢素,意匠惨淡经营中。

斯须九重真龙出⑤,一洗万古凡马空。

[注]①曹将军霸:

即曹霸,唐代著名画家,官至左武卫将军。

②玉花骢:

唐玄宗御马名。

③赤墀:

宫殿前的红色台阶。

④阊阖:

传说中的天门,这里指宫门。

⑤斯须:

一会儿。

9.为了突出曹霸的高超画技,诗人作了哪些铺垫?

请简要分析。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画工如山貌不同:

写曹霸要画的马已有众多画工画过,但画得都不成功。

强调此马的雄俊非凡手可得,造成此马难画的印象;②迥立阊阖生长风:

写真马昂头站立,给人万里生风之感,进一步点出画家要捕捉住此马飞动的神采尤其不易。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鉴赏诗歌的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能力层级为D级。

画作的成功归根结底还是源于曹霸高超的绘画技艺。

为了突出曹霸的画技,诗人不厌其烦地做了层层铺垫。

首先诗人指出,这匹马已由极其众多的画师摹画过,但是都不成功。

难道是这些画工技艺如此低下,以至于不能把一匹马画得“像”吗?

当然不可能是这样,须知“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只是惟妙惟肖地摹写出客体的外在形态,绝不能算是进入绘画艺术的高超境界。

众多画工的失败,应该是因为他们无法画出玉花骢的那种神俊气韵。

既然是宝马,它所具有气质应该是独特的,也是难以把握的。

接着,诗人让这匹宝马真实地出现在了读者面前,它昂头挺立在宫门之前,神气轩昂,虽处于静态,却给人万里生风之感。

这不禁令人想起杜甫的另一首咏马诗:

“竹批双耳峻,风入四蹄轻。

”静止的骏马也可以让人感到四蹄轻快,犹如被风托起,随时可以腾飞。

那么也许此前的众画工并非真的那么无能,这匹马真真切切地在显示,它那时时飞动的神采实在是难以捕捉,要真实领略并将其牢笼于笔下,只能有待一位能与骏马相匹配的伟大画师。

四、(2016年高考江苏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0~11题。

八声甘州

辛弃疾

夜读《李广传》,不能寐。

因念晁楚老、杨民瞻①约同居山间,戏用李广事,赋以寄之。

故将军饮罢夜归来,长亭解雕鞍。

恨灞陵醉尉,匆匆未识,桃李无言。

射虎山横一骑,裂石响惊弦。

落魄封侯事,岁晚田间。

谁向桑麻杜曲,要短衣匹马,移住南山?

看风流慷慨,谈笑过残年②。

汉开边、功名万里,甚当时、健者也曾闲。

纱窗外、斜风细雨,一阵轻寒。

注:

①杨民瞻,辛弃疾的友人。

②杜甫《曲江三章》其三:

“自断此生休问天,杜曲幸有桑麻田,故将移住南山边。

短衣匹马随李广,看射猛虎终残年。

10.本词上阙选取了李广的哪些事迹?

这样选材有什么表达效果?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第一问:

霸陵受辱亭尉,射虎中石,功高难封侯。

第二问:

通过对这些事迹的提炼铺陈,营造了英雄晚景落魄的氛围,暗寓了作者有相似的境遇。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归纳诗歌内容要点和鉴赏诗歌的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能力层级为D级。

“故将军饮罢夜归来,长亭解雕鞍。

恨灞陵醉尉,匆匆未识”写的是:

李广罢官闲居时,“尝夜从一骑出,从人田间饮。

还至霸陵亭。

霸陵尉醉,呵止广。

广骑曰:

‘故李将军’。

尉曰:

‘今将军尚不得夜行,何乃故也!

’止广宿亭下。

”这里特别突出“故将军”一语,以之居篇首,表现了作者对霸陵尉势利人的愤慨。

“桃李无言”则直接把司马迁对李广的赞辞“桃李无言,下自成蹊”当作李广的代称,表示对李广朴实性格的赞赏。

“射虎山横一骑,裂石响惊弦”写的是《史记》中记载的:

“广出猎,见草中石,以为虎而射之。

中石,没镞。

视之,石也。

”单人独骑横山射虎,可见胆气之豪;弓弦惊响而矢发裂石,可见筋力之健。

李广如此健者而被废弃,又可见当时朝政之昏暗。

“落魄封侯事,岁晚田间”写的是《史记》中下列记载:

“自汉击匈奴而广未尝不在其中,而诸部校尉以下,才能不及中人,然以击胡军功取侯者数十人,而广不为后人,然无尺寸之功以得封邑者何也?

”劳苦而不得功勋,英勇而反遭罢黜,进一步说明朝政之黑暗。

【实战演练】

一、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

和中斋韵①

文天祥

功业飘零五丈原,如今局促傍谁辕?

俯眉北去明妃泪,啼血南飞望帝魂。

骨肉凋残唯我在,形容变尽只声存。

江流千古英雄恨,兰作行舟柳作樊。

[注]①此诗为和诗,作于文天祥兵败被俘,押解北去元大都时。

中斋:

邓刻的号。

邓刻与文天祥同出师门,当时同文天祥一起被押解。

②“柳作樊”语出《诗经》“折柳樊圃,狂夫翟翟”,意为柳木原本柔脆,不能用作园圃的樊篱。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句看似说诸葛亮五丈原遗恨而星陨一事,实则道自己抗元失败功业不成之恨。

B.骨肉凋残、形容变尽既写兵败失利的惨痛代价,又写自己身心煎熬的不堪际遇。

C.诗人虽然不得不接受被俘后押解北上的命运,但意志并未消沉,诗情仍然激昂。

D.诗人以“兰作行舟柳作樊”作结,借兰舟、柳喻已不屈的心性,语意含蓄隐曲。

【答案】C

【解析】C项,“诗情仍然激昂”错误,根据诗中的“傍谁辕”“骨肉凋残”“形容变尽只声存”“英雄恨”表达应是一种悲愤之情。

2.诗歌的三、四句连续用典以表达情思。

请对此作简要赏析。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第三句化用“昭君出塞”的典故,借昭君出塞的含泪之态,写自己被押北上的现实处境和不舍不甘之情;②第四句化用“望帝啼血”的典故,用望帝对故国的思念之苦,写自己一路难以排解的亡国悲辛和企望南归的苦愿;③将实事实情与用典虚拟相结合,虚实相映相生,丰富了诗歌内容。

【解析】首先明确具体的手法,然后诗歌的内容解释,然后分析艺术效果。

此题要求分析三、四句连续用典以表达情思,答题时注意注意找到典故“昭君出塞”“望帝啼血”,再分析典故的本意,远离故土、思念故国,再结合注释中诗人的境况“兵败被俘,押解北去元大都”分析情感:

不舍不甘之情、难以排解的亡国悲辛和企望南归的苦愿。

然后分析效果“虚实相映相生,丰富了诗歌内容”。

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

寄题徐都官新居假山

梅尧臣

太湖万穴古山骨,共结峰岚势不孤。

苔径三层平木末,河流一道接墙隅。

已知谷口多花药,只欠林间落狖鼯。

谁侍巾鞲此游乐,里中遗老肯相呼。

【注】古山骨:

指石。

木末:

树梢。

狖(yàn):

长尾猿。

此泛指猿猴。

鼯(wú):

鼠名,俗称飞鼠,形似蝙蝠。

巾鞲(gōu):

代指徐都官。

巾:

冠的一种。

鞲:

革制袖套。

遗老:

年老历练的人,此泛指老者。

肯:

可肯。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指取太湖石为假山,不径言石而言“古山骨”,写出假山具有山的骨髓。

“峰岚”不仅写出山形,而且绘出山神,颇有云气蓊郁之感。

B.颔联写假山有崎岖小路达于峰顶,高于园中之树,山下河流一道,自墙外引入。

于是,假山、真树、活水,彼此浑溶无间,大得自然意趣。

C.颈联暗用西汉隐士郑子真身居谷口而名动京师的典故,并且说此地没有猿猴飞鼠之类的卑劣小人,赞美主人公徐都官的雅韵高德。

D.本诗由景及人,既写出园林建构之巧妙,又表现了园林主人的情趣。

全诗笔力雄劲,格调明快,不施藻饰,瘦劲挺拔,很能体现宋诗的艺术特色。

【答案】C

【解析】C项,“颈联暗用西汉隐士郑子真身居谷口而名动京师的典故,并且说此地没有猿猴飞鼠之类的卑劣小人,赞美主人公徐都官的雅韵高德”说法错误,颈联“只欠”一词说明遗憾的是假山之上还缺少野生动物。

此句作一转折,翻进一层表现诗人的审美趣味,说明人造之景巧夺天工,毕竟比不上万象皆备的大自然,点明所咏乃是假山。

2.尾联化用杜甫《客至》“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句意,而含意颇深,请试着鉴赏尾联的思想内容。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尾联句意为:

谁陪伴徐都官游览这座新建的假山,(当然答案是我)请问徐都官可肯邀请里中老者来一同游览。

表面上,是说与人分享,其乐更甚;深一层的意思是,为官者当与民同乐。

写出希望徐都官能与民同乐的心意,显示了诗人博大的胸怀。

【解析】尾联化用杜甫《客至》“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句意,而含意颇深,请试着鉴赏尾联的思想内容。

要求赏析思想内容的诗句是诗歌的尾联,“谁侍巾鞲此游乐,里中遗老肯相呼”意思是:

谁陪侍你在这园中尽情游乐,可肯召唤乡里的老者相伴相随?

诗人撇开自已和朋友,着意提到“里中遗老”(遗老,指老者),颇耐寻味。

徐都官新居假山既成,却未“对外开放”,连里中老者亦未能一饱眼福。

诗人既以先游为快,也就想到这一层,才有此一问:

“谁侍巾鞲(巾鞲,代指徐都官;鞲,臂套)此游乐,里中遗老肯相呼?

”这一联化用杜甫《客至》“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句意,而含意颇深,表面上,是说与人分享,其乐更甚;深一层的意思是,为官者当与民同乐。

这与诗人好友欧阳修的《醉翁亭记》末尾一段的措意不谋而合。

于是诗的境界得到提高。

只是诗人不说“应”相呼而只问“肯”否,措辞很委婉,希望徐都官能与民同乐的心意,显示了诗人博大的胸怀。

三、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

八月二十二日嘉州大阅①

陆游

陌上弓刀拥寓公②,水边旌旆卷秋风。

书生又试戎衣窄,山郡新添画角雄。

早事枢庭虚画策,晚游幕府愧无功③。

草间鼠辈何劳磔④,要挽天河洗洛嵩⑤。

【注】①本诗是陆游在嘉州(今乐山)主持了秋季军事检阅后所作;②寓公:

这里指作者。

③本联是指陆游早年在枢密院提出的抗金计划,未被采纳。

后任安抚司参议官等幕府官职,无所作为。

④磔(zhe):

古代分裂肢体的酷刑,这里指剿杀。

⑤洛嵩:

洛水和嵩山,这里泛指中原故土。

1.下列对这首诗歌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水边旌旆卷秋风”突显了阅兵场面的盛大威武,秋风猎猎,营造出了“沙场秋点兵”的悲壮氛围。

B.“书生又试戎衣窄”写书生出身的诗人被阅兵的气氛感染,穿上了紧身的军装,投入到阅兵活动中。

C.“山郡新添画角雄”大意是山城新添的号角,声音格外雄壮;一个“雄”字从听觉上衬托出了阅兵的宏大气势。

D.第三联由实及虚,诗人想到早年抗金良策被废弃、近年幕府生活功名未就的处境,心中不免涌上哀愁。

【答案】A

【解析】A项,“悲壮氛围”错误。

秋季,有个特点,这个时期草木枯黄,战场行程,中国古代的战役一般发生在秋季。

这一时期,战马是最膘肥的事后,农忙结束,粮食充裕。

战争的条件成熟了。

“沙场秋点兵”预示着激战即将开始。

2.本诗尾联受到后世称道,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