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变发展方式 调研汇报.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30738875 上传时间:2023-08-20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5.1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转变发展方式 调研汇报.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转变发展方式 调研汇报.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转变发展方式 调研汇报.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转变发展方式 调研汇报.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转变发展方式 调研汇报.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转变发展方式 调研汇报.docx

《转变发展方式 调研汇报.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转变发展方式 调研汇报.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转变发展方式 调研汇报.docx

转变发展方式调研汇报

关于泰兴市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的汇报材料

 

一、我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所取得的成效

“十一五”以来,我市积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实施“四大”发展战略,进一步调整完善工业园区体制和机制,对系统经济实行属地化管理,扎实推进高效农业“2218”工程,高度重视现代服务业发展,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稳步提高,经济社会呈现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态势。

1、推进五大战略,政策体系完整构建。

“十一五”以来,全市上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有效应对金融危机,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果,2009年总体上实现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

2010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00.3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35448元,突破5200美元;完成财政收入71.5亿元,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完成22.7亿元;累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1035.5亿元。

“十二五”期间,我市将继续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紧紧围绕“领先苏中,再创辉煌”的奋斗目标,大力实施科教与人才强市战略、开放创新“双轮”驱动战略、城乡区域统筹发展战略、“一区四园”联动跨越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全面建成惠及全市人民的更高水平小康社会,向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目标迈进。

目前我市已出台了一系列促进经济转型升级的政策措施。

研究出台了《双轮驱动政策若干意见》,针对招引重大项目和新兴产业项目、转变外经贸发展方式、园区转型升级、科技创新、科技与金融互促并进、引进培养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企业做强做优做大、全民创业和促进民营经济加快发展制定了33项鼓励细则。

同时制定出台了《泰兴市优势、传统产业升级计划》、《泰兴市规模企业培育计划》、《泰兴市新兴产业倍增计划》、《泰兴市服务业提速计划》,进一步明确发展目标,分解目标任务,落实工作措施及考核奖励政策。

这一系列政策的出台,与我市“十二五”规划纲要相配套,形成政策组合拳,为下一阶段的转型升级工作提供了政策依据和理论支持。

2、服务业优先发展,结构调整成效显著。

围绕经济转型升级,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提升发展生活性服务业,积极发展新兴服务业,全面提高服务业的整体发展水平。

“十一五”以来,泰兴市服务业一直保持着快速稳定增长,服务业增加值由2005年的53.83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142.87亿元,五年年递增15.3%,比地区生产总值增幅高0.8个百分点,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由2005年的30.9%上升至35.7%,相应的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7.6:

56.7:

35.7,对泰兴经济增长的贡献份额高达41.2%。

2010年实现服务业税收10.23亿,占地方一般预算收入的45%;全市服务业从业人数累计达23.31万人,占全社会劳动力的比重达35%。

预计到2015年,全市服务业增加值达到330亿元左右,比“十一五”翻一番多,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每年提高一个百分点,达到42%;服务业税收年递增26%以上。

3、工业快速发展,运行质态不断改善。

坚持集聚发展、结构调整、培大扶强,全市工业经济发展速度不断加快,运行质态不断改善。

“十一五”全市工业实现工业增加值711.89亿元,比“十五”增长164.31%;规模以上工业实现现价产值2817.49亿元,利润149.72亿元,利税300.32亿元,分别比“十五”增长293%、428.86%和359.56%。

一是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全市工业形成了以一区四园为支撑,乡镇工业集聚区为主体,主导产业优势突出,传统产业升级加快,新兴产业初具雏形的产业新体系。

“十一五”全市化工、机电、医药三大主导产业实现现价产值2241.47亿元,比“十五”增长298.87%,占全市工业总量的比重达51.4%,比“十五”提高5.8个百分点。

二是综合竞争力不断增强。

“十一五”全市工业中涌现出一批生产规模、生产技术在全国乃至全球处于领先的企业和产品,永升、航联、兆胜等企业的产品成功为直九飞机、神舟系列飞船、嫦娥一号探月卫星等配套。

泰隆集团的“泰隆牌”、泰星集团的“泰星牌”、凤灵公司的“凤灵牌”商标荣获中国驰名商标荣誉称号;创省级名牌产品和著名商标32个(件),比“十五”新增28个(件)。

三是创新能力不断提升。

“十一五”全市实现高新技术产值910.15亿元,占全部工业产值的比重达20.87%;专利申请授权量1932件。

全市12个企业被认定为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其中,国家级3家;拥有泰州市级以上工程研究中心17家、技术中心8家、博士后工作站5家。

四是技改力度不断加大。

全市坚持突出园区招商、产业链招商重点,项目体量质量不断提高,投资结构不断优化。

“十一五”全市共实施技术改造投入605.08亿元,比“十五”增长450.97%。

开发实施1000万元以上项目449个,比“十五”增长180.63%。

五是节能减排初见成效。

“十一五”全市初步建立健全了节能降耗工作监控、统计、考核机制,实施节能技改项目150个,20家企业通过清洁生产审核验收,新浦公司等2家企业被省认定为循环经济试点企业;依法关停并转小化工生产企业93家,淘汰落后产能700台(套)。

4、城乡统筹发展,宜居泰兴初具规模。

坚持城乡一体化发展原则,加大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城乡面貌焕然一新,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创建工作顺利通过省级考核。

一是城市建设迈上新台阶。

“十一五”期间,泰兴中心城区城市基础设施完成投资约50亿元。

到2010年底,建成区面积达到23平方公里,城市人口为28万人,城区主干道长度112.67公里、路面积为546万平方米、人均道路面积为19.5平方米,排水管网长度40公里、绿化覆盖率达到40%、人均公共绿地7.6平方米,污水收集处理率达到30%、垃圾无害化处理达到94%,供水普及率达100%,燃气普及率达到90%,城区防洪工程稳步推进,累计疏浚、改造河道20公里,基本实现“大汛无大灾”;垃圾中转站15座,公共厕所78座,出租车、公交车保有量600辆。

旧城改造有序推进,累计动迁6280户108.6万平方米。

城市绿化覆盖率达40%,全市森林覆盖率达21.7%。

二是新农村建设取得新成效。

创建新农村建设示范村64个,新建农村公路389公里,通村公路灰黑化率达100%。

改建、新建农村桥梁1021座、泵站592座,农村河道疏浚整治工程以优秀等次通过省级考核验收。

泰黄输水二期工程全面完工。

耕地占补平衡入库项目实施到位,新增耕地1.32万亩,耕地面积实现总量动态平衡。

三是农村环境整治取得新成效。

至2010年,全市农村共设置标准化垃圾箱7870只,集中清理农村生活垃圾100多万吨,整治市乡村三级河道1988条。

新植常绿乔木426万株、灌木草坪140万平方米。

新建农村户用沼气2200座,完成改厕5.2万座。

集中整治村庄和镇区“八乱”面积500多万平方米,清除各类违章建筑5800多处。

5.社会事业稳步发展,人民生活不断改善。

“十一五”期间,我市加大社会事业投入力度,积极推动各项社会事业发展,人民收入不断提高,生活幸福感不断增强。

一是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得到增强。

累计建成达标乡镇卫生院31个,建成村卫生室和社区卫生服务站246个,人民医院综合楼投入使用;创建省级卫生镇3个、卫生村29个。

积极推进改水改厕工作。

自来水普及率达96%,其中饮用长江水人口达80万人;累计新增农村无害化卫生户厕9万座,新建农村沼气池5800只。

二是文化体育事业加快发展。

共建成“农家书屋”319家,所有行政村均建成了村文化活动室。

三是城乡居民收入稳步提高。

2010年,实现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20026元,农民人均纯收入9338元,“十一五”期间分别年递增分别为14.3%和12.7%。

四是就业形势稳中向好。

累计新增就业4.7万人;城镇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1.3万人,其中援助就业困难人员再就业1830人;累计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8.3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2.8%。

通过多种途径扶贫,减少贫困人口4.9万人。

五是社会保障覆盖面不断扩大。

养老、医疗、失业、工伤和生育五大险种参保人数分别达到13.8万人、18.4万人、8.8万人、14.9万人和10.9万人,城镇居民医保基本实现全覆盖,城乡居民养老保险覆盖所有行政村,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人数累计29.8万人,覆盖率达100%。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99%以上。

全市新建、改建、扩建农村敬老院19个,新建民办养老院14家。

二、我市经济发展方式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近年来,我市经济发展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但对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原有的经济发展方式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

1.产业结构不尽合理。

2009年,全市三次产业结构为8.0:

57.3:

34.7,农业弱质局面总体还未改变,二产占GDP比重偏大且以低端环节为主,服务业占比小而且传统成份多,低于全省平均数4.8个百分点,低于长三角地区平均数10个百分点。

重化工主导仍将是今后一个时期经济快速增长的基本特征。

产业结构调整优化成为提升发展速度和质量的关键。

2.增长方式仍较粗放。

截止2009年末,全市在册工业企业5691家,规模企业仅736家,占全市企业总数的比重仅12.9%。

30强重点骨干企业国税开票平均规模仅5.68亿元,绝大多数企业仍未摆脱小规模、低效率的作坊式状态。

全市工业增加值率只有25%左右,比发达国家低于10个百分点。

制造业加工组装多,高端环节少;进料加工多,本地配套少;贴牌生产多,自有品牌少。

距离先进制造业距离甚远。

产业转型升级面临量的扩张和质的提升双重任务。

3.自主创新能力不强。

现阶段泰兴经济增长主要依靠资本、人力和物质资源投入,而科技、人才、制度创新、管理创新等先进生产要素的投入不足。

企业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不强,绝大多数企业没有创新型人才,没有研发活动,2009年,我市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为1%,仅为全省平均数的一半。

管理创新乏力,上一定规模的企业多数未能够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部分重点骨干企业面临着“富二代”能否平稳接管企业的风险。

4.产业布局不够合理。

各地产业结构雷同,区域功能定位不够明晰,“小而全、小而散、小而低”的现象仍客观存在。

园区之间在机电、化工、医药、纺织等多种行业上存在交叉和雷同现象,既导致低水平重复建设,又影响区域分工协作,妨碍全市整体竞争力的增强。

5.资源环境的压力大。

全市万元GDP能耗达0.977吨标准煤,比全省平均水平0.761吨标准煤,高28.4%。

预计“十一五”期间万元GDP能耗只能下降13%左右,与20%的“十一五”总目标相比,欠7个百分点。

建设用地占土地面积的比重达到23.3%,比全省平均水平的18.1%,高出5.2个百分点;比德国的13%和日本的7.9%,分别高出10.3和15.4个百分点。

全市现有化工企业不仅高消耗,而且高污染。

全市198家化工企业,年综合能源消耗91.5万吨,占全市列统工业的79%,所排放的COD和SO2占全市的绝对多数,而销售和利税仅占列统工业的42%和51%。

“十二五”期间,将单位GDP二氧化碳减排指标纳入“十二五”规划已成定局,同时,国家将出台节能减排责任追究办法。

资源和环境对我市今后较长一段时期经济发展的刚性制约将有增无减,实现可持续发展面临严峻挑战。

三、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思路和目标

展望“十二五”期间的发展,需要高投入、高资源消耗、高污染排放、高外需依赖的不均衡发展方式将愈来愈难以为继,从我市经济发展水平和层次的实际状况,建议“十二五”期间我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基本思路: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坚持跨越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以又好又快为鲜明导向,以结构调整为关键环节,以科技创新为主要驱动,以节能减排为重点突破,以体制创新为有力保障,实现“三个转变”、“三个攀升”、“三个提高”。

一是发展路径上实现三个转变:

着力推动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二、第三产业“双轮”驱动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由从一般加工为主向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为主转变。

二是在发展格局上实现三个攀升:

着力推动产业规模由小向大攀升,创新能力由弱向强攀升,产业集中度由低向高攀升。

三是在发展质量上实现三个提高:

大力提高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大力提高科技进步对先进制造业的贡献率,大力提高“绿色经济”在三次产业中的份额。

形成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先进制造业为主体、现代服务业为支撑、高效规模农业为基础的产业发展格局。

围绕这一基本思路,建议我市“十二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主要目标:

到2015年,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每年提高1个百分点,服务业税收占地方一般预算收入的比重达50%以上;规模以上工业科技研发投入占工业销售收入的比重达3%以上;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比重达45%以上;高端制造业产值占制造业产值的比重达40%以上;一区四园经济总量达3200亿元,占全市经济总量的80%以上;全市单位GDP能耗比2010年下降20%以上。

四、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对策和措施

1.加快调整空间布局,提高统筹协调水平。

根据自然条件的适宜性和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在“十二五”规划编制时,把市内不同区域划为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适度开发、限制开发区域,分别确定空间主体功能。

按照城乡产业发展一体化的要求,打破乡镇和工作片区划,实行区域差别化分工,构建四大产业片区:

东部产业片区。

以黄桥工业园区为载体,巩固提高传统产业,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积极发展新能源、新材料、环保等高新技术产业。

突出物流业和旅游业发展,优化提升传统服务业,引进开发现代服务业。

南部产业片区。

优先发展设施农业,大力推进高效规模养殖。

以泰兴东互动道口为依托,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

适时研究依托广陵立交道口优势,建设专业园区,发展无污染工业和现代物流业。

西部产业片区。

以城区为主体,重点发展商贸、餐饮、金融、物流、研发、旅游、休闲等服务业,适度发展环境友好型工业。

以经济开发区为主体,重点发展精细化工、新兴产业和现代物流等产业。

以虹桥园区为主体,重点发展装备制造、医药原料和临港产业、新兴产业。

北部产业片区。

以高效农业园、农产品加工园区为依托,重点发展现代农业、农副产品的仓储物流等产业;以古银杏森林公园为依托,整合杨根思烈士陵园、农业科技示范园等资源,大力发展绿色生态旅游业。

2.紧紧围绕“四高”目标,加快建设产业高地。

一是重点推进主导产业高端化。

围绕化工、机电、医药三大主导产业,以重点园区、重点企业、重点项目为抓手,推动发展要素向高附加值产业链集聚,向前端延伸提高产品的自主研究开发能力,向后端延伸提高市场开拓能力和品牌的营造能力,实现低附加值产业链向高附加值产业链转变。

重点推进化工产业精细化、集聚化、低碳化发展,着力构建氯碱、塑胶、煤化工和电子化学品等产业链;推进机电产业智能化、微型化、系统化发展,着力打造减变速器、电气机械及器材、船舶制造及配件、汽摩零部件等产业链;推进医药产业生物化、绿色化发展,着力培育现代中成药品、化学药品、生物药品、医疗器械及药包材料等产业链。

力促主导产业向高端化、精细化、完整产业链方向发展,力争到“十二五”期末三大主导产业总规模达1600亿元以上,占全市工业的比重达75%以上。

二是着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围绕市场前景广阔、资源消耗低、带动系数大、综合效益好等要求,坚持市场主导与政府推动相结合,坚持壮大规模和调整结构相结合,坚持自主创新和开放集成相结合,大力实施“新兴产业培增计划”,重点发展以光伏、太阳能光热等为主的新能源产品,以高分子材料、合金材料、电子化学材料、纳米材料为主的新材料产品,以环保装备、节能设备为主的环保节能产品,不断壮大产业规模,提升产业层次,提高产业比重,力争“十二五”期间新兴产业年均增长32%以上,到2015年总量达到240亿元。

三是加快发展高成长性服务业。

以现代物流、旅游、新型商贸等高成长性服务业为重点,促进服务业发展提速、比重提高、结构提升。

突出服务业重点集聚区建设,加快培育建材、家具、二手车交易、五金机电等具有较强辐射力、竞争力的专业市场,到2015年力争城郊服务业集聚区市场成交额超过100亿元;加快化工、金属材料、火车站、农产品四大物流园区建设,到“十二五”期末基本形成完善的现代物流产业体系。

完善旅游业发展规划,大力推进黄桥、古银杏森林公园、城区、沿江四大旅游板块建设,加快构建大旅游格局,到2015年力争旅游总收入达15亿元。

四是大力发展现代高效农业。

加强现代农业示范区、优质粮食产业基地、特色牧业和特色渔业基地建设,形成一批规模大、水平高、带动力强的现代高效农业基地。

加速培植现代化农业龙头企业,加快实现现代农业由初级产品生产向深加工转型,由产品生产向旅游观光的功能转型,开辟现代农业“接二连三”的发展新路径。

到2015年力争全市高效农业面积达到55万亩,占耕地面积50%以上。

3.着力引进重大项目,引领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通过重大项目建设,推动全市经济扩能、扩量和提质,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一是找准主攻方向。

瞄准世界500强和“国”字头、“中”字号大企业、大集团,积极开展招商活动。

二是明确招引重点。

积极实施集群化招商策略,以重点产业龙头企业和项目为基础,深入研究项目产业链的特点,及其在全球的投资分布和转移的规律,对高关联度的项目重点攻关,以点成线,以线带面,延伸产业链,增强承接产业转移的吸引力。

三是树立大局观念。

树立全市一盘棋的大引资观念,研究建立园区联合招商机制,加强园区之间的互动联动,实现信息共享、资源互通,合理分工,紧密协作,打破各园区分散招商、各自为战的招商格局,防止园区间产业交叉雷同。

四是加强队伍建设。

大力引进招商人才,培养提升招商人员的业务素质和招商技能,努力建立一支懂经济、懂产业、通法律、善服务、会管理、实战能力强的专业化招商引资队伍,促进招商引资工作的组织化、专业化、高效化运作。

4.扎实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增强核心竞争力。

一是构筑自主创新体系。

围绕优势产业和特色产业,坚持原始创新与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并举,重视集成创新,加快构筑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引导和鼓励企业加强与国内外科研院所、产业龙头企业的产学研合作,加快创建一批国家级、省级和市级技术中心,力争行业龙头企业全部创建成省级技术中心。

二是积极开发人才资源。

深入实施人才强市战略,加强科技人才的培养、引进和使用,形成支撑产业发展的创新团队。

力争全市从事研究与开发活动人员每年递增12%,到2015年规模企业中工程技术人员占从业人员的比重达10%以上,每个重点骨干企业都引进2-3名创业型、领军型科技人才。

三是加大科技创新投入。

加强对企业科技投入的有效引导,引导企业调整优化产品结构,加大企业研发投入的扶持力度,引导金融机构加大科技信贷支持力度,稳步提高科技三项经费和科技事业费占财政支出的比重,科学事业费和科技三项费用占财政支出的比重分别达到0.5%和1%以上。

5.加强节能减排环境保护,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一是提高环保准入门槛。

建立新开工项目管理的部门联动机制和项目审批问责制,严格将环境、能源影响评价审批作为项目开工建设必要条件;对高耗能项目和环境影响大的项目,实行严格的联合会审制度,严格控制高耗能、高污染行业投入。

加快淘汰高耗能工艺、设备和产品,对“五小”企业实施关停并转。

二是优化用能结构。

积极开发高效清洁可再生能源,逐步减少原煤的直接使用,加快太阳能、生物能等新型能源的发展速度,大力开发利用地热资源,支持余热余压的综合利用。

三是加强生态建设。

根据主体功能区而局,严格控制各类区域的建设行为,从区域空间层面控制资源侵害和环境破坏,大力发展产业链经济,最大限度减少污染物排放。

积极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大力推进绿化造林,确保森林覆盖率和城乡绿化覆盖率逐年有所提高。

6.大力推进体制机制创新,有效促进发展方式转变。

一是深化财税体制改革。

进一步调整和完善转移支付制度,形成有利于形成主体功能分区的财政政策体系,确保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二是推进资源环境性价格改革。

引进和完善污染物排污权的市场交易机制,改变企业污染成本的外部性问题,体现“谁污染谁付费”的原则。

合理运用用量差别价格、季节价格、时段价格等多种定价方法,鼓励企业和市民节约用电、用水、用气,建设节约型社会。

三是建立资源环境数据统计监测体系。

制订节能和污染物排放统计实施办法,在重点行业、企业和单位建立和完善能耗、污染物排放台帐,建立全市污染源普查数据库和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数据库,并加强统计执法监督和检查。

四是改革干部考核制度。

从过去侧重考核经济数量指标,转向侧重考核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指标;从过去侧重考核经济发展速度指标,转向侧重考核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指标;从过去侧重考核近期利益指标,转向侧重考核可持续发展指标。

同时按照主体功能区的定位,突出不同的考核重点。

强化对违反科学发展观行为的刚性约束,充分发挥干部考核制度对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导向作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