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培养规格.docx
《人才培养规格.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才培养规格.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才培养规格
人才培养规格
人才培养规格是学校对所培养出的人才质量标准的规定,指受教育者应达到的综合素质,它是学校工作的立足点和重要依据。
高等学校人才培养规格是高等学校各专业培养目标的细化,是学校对毕业生培养质量要求的规范,是学校制定教学计划和课程教学大纲,组织教学、检查和评估教育质量的依据,它解决了各专业人才培养的方向问题。
各专业人才培养规格就是按照国家政策和人才市场导向制定符合各专业教育培养目标的综合素质要求,是对各专业人才培养的方向和所要达到的目标的概括性描述和经过规定年限的学习、各专业人才在知识、能力方面要达到的基本要求。
人才培养规格的特性
专业人才培养规格是学校对该专业毕业生培养质量的具体要求,是该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细化。
潘懋元先生认为,“教育质量标准可以分为两个层次,一个是一般的基本质量要求,另一个是具体的人才合格标准。
”按我们的理解,第一层次所指的是国家对本科专业人才培养规格的统一性要求;第二层次所指的是高等学校适应社会对人才规格的多样性需要而设计的各种人才培养规格。
因此,人才培养规格有两个特性,即统一性和多样性。
国家对本科人才培养规格的统一性要求是:
1.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基本原理;愿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有为国家富强、民族昌盛而奋斗的志向和责任感;具有敬业爱岗、艰苦奋斗、热爱劳动、遵纪守法、团结合作的品质;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
2.具有一定的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基本理论知识,掌握本专业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具有独立获得知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及开拓创新的精神,具有一定的从事本专业业务工作的能力和适应相邻专业业务工作的基本能力和素质。
3.具有一定的体育和军事基本知识,掌握科学锻炼身体的基本技能,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和卫生习惯,受到必要的军事训练,达到国家规定的大学生体育和军事训练合格标准,具备健全的心理和健康的体魄,能够履行建设祖国和保卫祖国的神圣义务。
人才培养规格的多样性主要由以下几方面决定:
1.社会需求的多样性。
2.区域经济的特殊性。
3.办学条件的差异性。
4.个人专长的倾向性。
人才培养规格的构成要素
对人才培养规格构成因素的划分,有二要素法、三要素法和四要素法三种。
二要素法认为人才培养规格的构成要素包括专业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
三要素法认为人才培养规格的构成要素包括复合知识结构、综合能力结构、人格素质结构。
四要素法则把人才培养规格的构成要素分为知识、能力、素质和价值。
制订人才培养规格基本原则
1.培养规格应当突出当地大学的基本特征。
地方大学有两个基本特征,一是地方性,二是综合性。
就地方性而言,人才培养规格的设计应当充分考虑本地区区域经济的特殊性,充分考虑本地区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需要。
比如,由于南方地区与北方地区自然条件的巨大差异,因此,南方地方高校农学类专业与北方地方高校农学类专业在人才培养规格的知识结构方面,就应当有很大的不同;比如,由于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巨大差异,西部地方高校与东部地方高校的同一个专业,在人才培养规格方面也会各有所侧重,东部地区对外开放程度高,所以东部地方高校对学生的外语能力就有较高的要求,西部地区对外开放程度较低而且毕业生大都是走向基层走向农村,所以西部地方高校对学生的外语能力就不可能提出太高的要求。
就综合性而言,综合大学具有多学科的综合优势,具备培养各种复合型人才的教学条件,也具备向学生提供选择人文科学、自然科学、思维科学拓宽知识面的学习条件,因此,在人才培养规格设计时,应当充分发挥综合大学的综合优势,使不同专业之间优势互补,培养复合型人才,拓宽知识面。
2.培养规格应当突出21世纪的时代特征。
21世纪的人才培养规格应当强调两个基本要求,一是创新能力,二是创新精神。
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就必须要求学生在知识结构方面,具备现代科学技术文化知识与技能。
比如,工科类专业的人才培养规格,在知识结构与能力结构方面,应当突出计算机知识与计算机应用能力,包括计算机制图、计算机辅助设计能力;工商管理类专业的人才培养规格,应当是懂得电子商务的复合型人才;农学类专业的人才培养规格,在知识结构与能力结构方面,应当突出生物技术与生物工程的知识与应用能力。
3.处理好知识、能力、素质三者协调发展的关系。
人才培养规格优化目标之一是知识、能力、素质三者协调发展,对于不同的专业,其具体内涵就会有所不同。
比如,对于基础性人才,其知识结构不但要求“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而且还要求有一定的深度,即知识要深厚一些,而对应用性人才,则要求其应用能力、实践能力要更强一些。
又比如,在素质结构方面,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是对各种人才的普遍要求,而对于艰苦专业则应当提到更高层次的要求,即应当有奉献精神,比如,农学类要求“特别讲敬业,特别能吃苦,特别肯干活,特别讲奉献,特别耐磨炼”;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是对各种人才的普遍要求,而对于医学专业则应当提到更高层次的要求,即应当有救死扶伤的高尚职业道德。
4.处理好人才培养的统一性要求与多样性需要的关系。
国家对本科教育人才培养规格的统一性要求,是为了保证人才培养质量而规定的基本质量标准,它与高等学校人才培养规格多样性并不矛盾。
高等学校人才培养规格多样性,是在统一性基础上的多样性。
但是,人才培养规格多样性,并不是人才培养规格的随意性,而是要根据社会需要的人才类型以及本地区、本校的实际情况,进行科学的、合理的、精心的设计,包括对人才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素质结构以及三者的整体结构进行科学的、合理的、精心的设计。
而且,还要留下充分的时间与空间,创造各种条件,让学生能够在统一性要求下,设计自己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素质结构。
培养规格总则样本
样本一:
国际商务专业本科人才培养规格
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具备国际商务活动的相关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熟悉通行的国际商务法规与惯例;具有跨文化人际沟通、协调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具有熟练运用英语、计算机技术和其它经济管理分析工具的能力;毕业后能在涉外经济贸易部门、中外合资企业从事国际贸易业务和管理工作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
培养规格的内容:
1.知识结构:
①专业核心知识(《国际贸易基础知识》、《单证员》、《报关实务》、《国际商法》、《国际汇兑》等)
②专业基础知识(电子商务物流、财政金融、经济学)
③基础知识(英语、计算机、语文、书法、政治)
2.能力结构:
①核心能力(管理能力、认知能力、语言能力等)
②相关能力(敬业能力、合作能力、交流能力等)
③外围能力(自学能力、发展能力等)
3. 素质结构:
①基本素质(独立、创新、敬业、诚实等)
②个体素质(人的一切行为的原动力,影响着人对事物、行动的选择)
③核心素质(会学习、会生存、会发展)
培养规格的定位:
一德:
具有从事国际商务工作所必需的良好职业道德。
二基:
具有从事国际商务工作所必需的基本理论知识、基本应用技能。
三能:
实践能力:
指适应外贸业务岗位实际工作需要的各种操作技能的应用能力)。
综合能力:
指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独立观察国际市场形势、随机应变的能力,独立思考、分析、解决国际商务中出现的各种实际问题的能力。
创新能力:
指对国际贸易业务的开拓创新,对外贸实践技能的创新,而不是指贸易理论研究的创新,也可以说,这是更高层的实践能力。
与实践技能的培养不同,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无法通过某门或几门具体课程的教学而直接获得,只能通过全程素质教育(包括专业素质教育)中各种知识技能的积累、综合、升华而逐步形成,且需要在贸易实践中不断探索、总结、概括而提高。
这三种能力既相互区别,相互制约,又相互联系,相互促进。
它们的有机结合,构成了国际贸易专业的能力体系。
四证:
英语水平等级证、计算机水平等级证、国际商务职业资格证、毕业证(学历证)。
样本二:
英语专业本科人才培养规格
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和满足就业市场需求,具有扎实的英语专业素质,具备英语听、说、读、写、译的基本技能和突出的英语交际能力,有良好的道德修养、社会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熟练操作计算机,具有扎实的英语语言基础和广博社会人才知识,德、智、体全面发展,能够熟练运用英语完成本专业相关的实践活动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目标职业定位是能在外资企业、外贸部门或涉外旅游部门从事翻译、接待和管理工作;能在中学或培训机构从事英语教育教学工作;能在事业单位或党政机关从事文秘、编辑或外事管理等工作。
人才培养规格:
思想道德素质要求:
1.具有坚定的政治方向,初步掌握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基本原理,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2.具有良好的文化修养、社会公德意识和职业道德素质;
3.具有自主创新、终身学习的精神,具有勤奋学习,热爱劳动、艰苦奋斗、遵纪守法、爱岗敬业的精神和适应岗位变更的能力。
职业知识与职业技能要求:
1.幼儿园、小学、边远地区的初中、相关培训机构教学工作岗位人才规格掌握以下知识:
(1)法律知识:
了解教师法、教育法、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以及跟工作有关的法律知识,做到知法、守法、懂法、用法;
(2)专业知识:
① 具有相关人文社科知识、汉英语言文化知识、相关管理知识以及必要的自然科学常识;初步掌握一门第二外国语;
② 具有良好的英语语音、语调的基本知识;掌握词汇和语法结构等方面的语言体系基础知识;掌握英语应用文写作基础知识;掌握英汉翻译基本理论知识;
③ 具有较强的英汉语言运用能力,能较流畅地、基本正确地使用两种语言进行教学活动;掌握应用英语的基本理论;系统掌握一定的英语语言基础知识和语言技能及英语教学规律和教学技巧;
④ 具备一定的心理学、教育学的相关知识以及教师基本的个人素质。
(3)具备以下技能:
①语言技能:
英语流畅,语音和语法正确,叙述扣住中心主题,术语使用准确,讲解详略得当。
②职业技能:
仪表举止得体,思辨灵活,应对自如,驾驭能力强。
普通话标准;钢笔字及粉笔字工整清楚。
③分析技能:
具有一定的学习策略和较强的学习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对教材的理解和处理符合教学目标要求,切合相应的社会,生活及学生实际,容量适中,重点难点能恰当解决。
④教育理念:
面向学生全体,发展学生个性,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⑤学习技能:
具有创新意识、团结协作精神和终身学习能力;
⑥计算机技能:
熟悉计算机办公软件及其他应用工具;具有计算机制作教学课件的能力;
⑦外语技能:
最好具有一定的第二外语交流能力。
2.在各类企事业单位从事与英语相关的工作的人才培养规格掌握以下知识:
(1)法律知识:
了解一定的法律知识以及跟工作有关的法律知识,做到知法、守法、懂法、用法;
(2)专业知识:
① 具有相关人文社科知识、汉英语言文化知识、相关管理知识以及必要的自然科学常识;初步掌握一门第二外国语;
② 具有良好的英语语音、语调的基本知识;掌握词汇和语法结构等方面的语言体系
基础知识;掌握英语应用文写作基础知识;掌握英汉翻译基本理论知识;
③ 广泛学习其他相关知识,如:
社交礼仪、商务礼仪、外交礼仪、英语国家概况、国际贸易基本知识、英文翻译基本理论、现代信息采集技能等;
④ 加强能力的应用性,提高专业的针对性,有一定的职业迁移能力。
(3)具备以下主要技能:
英汉/汉英笔译技能、英汉/汉英口译技能、写作技能、人际交流技能、团队合作技能、第二外语初级交流技能、计算机操作技能。
明确了人才培养规格之后,学院对应用英语专业的培养方案、教学计划要进行了全面修订,提出本专业的整体培养目标是“打造具有坚实语言基础、综合素质全面的基础教育领域复合型应用英语应用人才”。
为了增强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突出学校英语特色,将原来的“双语言+双证书”标准人才培养规格升级为“三语言+多证书”增强型人才培养规格。
按照这个规格,学生除了必修中文、英语外,还应选修一门第二外语并达到一定水平,而“多证书”体现了“复合型”人才的基本特征。
人才培养方案中课程架构合理,知识、能力、素质结构都有相对应的课程;构建以岗位能力为基础的模块化课程教学模式,课程的设置分5个模块:
素质教育模块(公共基础课程)、职业基础模块(专业知识课程)、职业技能模块(专业技能课程)、集中实践模块(集中实训课程)、和人文选修模块(选修课程);教学方法和手段注重学生“自主学习”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总之,应用英语专业以社会需要为目标、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为主线设计教学体系和培养方案,以培养在企事业单位从事基础应用英语人才为根本任务,不断深入教学改革,构建适应本专业培养目标要求的人才培养模式。
通过专业教学改革培养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相结合,具有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适应应用英语行业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样本三:
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人才培养规格
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爱岗敬业精神,有责任意识和创新意识,面向机电制造行业,培养具有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机电设备操作与维护、机电产品组装与调试、机械加工工艺规程编制及实施、机电产品售后服务的专业实践能力,毕业后能够在企业单位从事机械零件设计和加工、数控机床编程与操作、机床维护与电气控制、机电产品营销与售后服务及生产管理员等工作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
人才培养规格要求
1.素质结构:
①具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的基础知识,能初步运用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认识问题;拥护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树立振兴中华的理想;树立社会主义法制观念,遵纪守法;具有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言行一致的思想作风;踏实肯干,任劳任怨的工作态度;不断追求知识,独立思考,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②具有适应职业岗位所必需的前提性知识;掌握适应职业岗位所必需的本专业的常规技术知识和最新科技知识;掌握适应产业结构调整,技术结构提升所需的相关的专业知识,行业知识,产业知识。
③具有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具有接受新技术的能力,开发新技术的能力,现场组织与技术管理的能力;具有合作能力,交流能力,创业能力,信息处理与加工能力;具有自学能力,发展能力,自我推销能力等。
④具有一定的美学知识,对自然、社会生活和艺术具有一定的美学鉴赏能力,注意培养高尚的情操和美的心灵。
2.知识结构:
①具有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等政治理论。
②较系统地掌握机械制图与CAD,电工与电子技术,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等本专业的专业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
③掌握一般专用设备设计应具备的机械设计,机械制造技术,CAD/CAM等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
④掌握金属工艺学,金工操作等基本知识与技术,并取得劳动部门颁发的车工,钳工,铣工,电焊等中级或高级证书。
⑤掌握各种普通机床管理与维护以及电控线路设计应具备的电工与电子技术,机床电器控制等技术,并取得劳动部门颁发的中级电工证或高级证书。
⑥掌握编制数控机床加工高技能程序和操作数控机床的基本技能,并取得劳动部门颁发的数控操作工证。
⑦熟悉工厂,车间生产管理特点,掌握企业管理,产品营销的基本知识。
3.能力结构:
①具有机械识图能力;②具有机械零件设计能力;③具有机床电器设备的维护能力;④具有编制和实施机械加工工艺规程的能力;⑤具有CAD/CAM软件运用能力;⑥具有使用普通机床进行机械加工能力;⑦具有设计,安装,调试,维护机床电器设备的能力;⑧具有按照工艺要求编程和操作数控机床的能力;⑨具有熟练操作计算机的能力,具有一定的外语阅读能力;具有较强的获取新知识,更新自身知识体系的能力。
职业资格要求
本专业要求毕业生除应获得毕业证书外,还必须获得以下资格证书:
1.熟悉和掌握常用计算机应用软件的使用技能,获得计算机应用能力考试证书(主要是在第一、二学期考证)。
2.应获得全国高等学校英语应用能力考试A级证书(主要是在第一至三学期考证)。
3.应获得劳动部门颁发的CAD/CAM、车工、铣工、电工、电焊工中级或高级职业资格证书中的1-2种资格证书。
4.应获得劳动部门颁发的机床维护、数控机床编程及操作工中级或高级职业资格证书。
样本四:
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规格
培养目标
为了适应地方或区域经济发展需要,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财务管理及相关管理、经济、法律、理财、金融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和熟练的专业技能,具有分析和解决财务、金融等相关问题的基本能力,熟悉会计法规,知识面宽、综合素质高、具有创新意识,有较强会计业务技能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毕业后能够在各类企事业单位、金融机构、会计师事务所及政府部门从事财务、会计、审计和金融管理实务等工作,从事社会活动以及与本专业相关的教学工作等。
培养规格
依据财务管理专业特色人才培养目标的上述定位,其培养规格具体体现为对学生基本素质、综合素质及专业知识技能三方面的培养要求。
基本素质要求。
基本素质是指作为一个自然人应该具备的起码素质,包括思想道德素养、心理素质和身体素质等。
基本素质要求的专业差异很小,所有大学生都应该懂礼仪、讲道德、讲诚信,遵纪守法。
身心健康,达到国家规定的大学生体育合格标准。
具有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综合素质要求。
财务管理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经济管理工作。
牵涉到企业内外的方方面面,需要根据不同的环境条件作出判断,处理好各方面的经济利益关系。
要求财务管理人员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
具体包括:
有创新意识,对事物有一定的洞察力和应变能力,有较强的文字和语言表达能力及人际沟通能力,有一定的组织协调能力。
具有全局意识和团结协作精神。
还应掌握一门外语,能熟练运用计算机及网络技术处理财务问题等。
专业知识技能要求。
财务管理工作涉及的知识面较广,除了财务管理学外,还包括经济学、管理学、会计学和金融学等方面的专业基础知识。
要求学生在掌握这些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的基础上,能灵活运用、融会贯通地进行财务预测、财务决策、财务计划、财务控制、财务分析等财务管理工作。
能对企业的资金运动实施有效的筹资管理、投资管理及收益分配管理。
课程体系的设计
专业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最终是通过完善的课程体系来实现的。
课程体系设计是培养方案最核心的内容,也是专业特色和亮点的具体体现。
1.培养基本素质的课程体系
本课程体系的设置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政治素养、道德修养和身体素质,帮助学生在人生成长的关键时期铸就完整的人格和强壮的体魄。
需要强调的是,财务管理人员每天与“钱”打交道,道德方面稍出现偏差,就容易误入歧途,滋生经济问题,对其进行诚信道德教育尤为重要。
因此,《会计法规与职业道德》是不可或缺的一门必修课程。
培养学生基本素质应开设的主要课程有:
马克思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中国近代史、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会计法规与职业道德、体育等。
2.培养综合素质的课程体系
综合素质的范畴广、内涵丰富,相关的课程种类多。
除了少数必修课外,大多数是通过开设人文素质选修课和开展第二课堂教学来实施的,学生有选修的自主权,我们不可能要求学生面面俱到。
但针对财务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要求,应该开设以下课程并引导学生选修。
必修课:
财经应用写作、大学英语、网络技术及其应用、数据库系统等;
选修课:
普通逻辑学、公共关系学、商务礼仪、中国经济前沿、经济热点问题解析等;
第二课堂活动:
专业资格证书培训、财经案例分析大赛、财税知识大赛、职业生涯设计大赛、挑战职场大赛、创业计划大赛、大学生辩论赛、演讲赛、大学生挑战杯系列竞赛、学生课题研究、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及其它各类文化活动。
第二课堂活动是第一课堂的延伸,形式多样,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参与丰富多彩的各类活动,其综合素质可以得到全面提升。
如参加专业资格证书培训能获得某项技术资格,增强就业竞争能力;参加各类竞赛可锻炼文字及口头表达能力和竞争能力;参与课题研究可培养专业知识应用能力和学术创新能力;组织和参与各类文化活动可提高团队协作意识和社交能力等。
3.培养专业技能的课程体系
本课程体系的设置目的是将学生培养成具有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专业人才,是构建人才主体知识结构的核心,也是体现专业特色的课程体系。
财务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应包括数学、经济学、管理学、会计学、金融学及财务管理学等方面的课程。
数学课程。
主要包括微积分、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运筹学等课程。
在财务预测、财务决策和财务分析中越来越多地运用定量分析方法来处理各种数量信息,掌握一定的数学知识是财务管理工作的基础。
经济学课程。
主要包括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区域经济学等课程。
财务管理是一项经济管理活动,必须掌握经济学的相关基本理论。
管理学课程。
主要包括管理学原理、管理信息系统、市场营销学、管理心理学等课程。
财务管理必须体现“管理”特色,财务管理人员需掌握管理学的基本理论,了解企业各项管理工作的内涵,才能使财务管理工作与企业其他管理活动协调一致。
会计学课程。
主要包括基础会计学、财务会计学、高级财务会计、成本会计学、金融会计学、政府及非营利组织会计学、会计电算化等课程。
财务管理的每一项具体工作都离不开会计信息的数据支持。
财务管理的工作业绩也是通过一系列会计信息反映出来的,两种密不可分。
另外,从财务管理学生最初就业情况来看,绝大多数是以会计工作为起点的。
当会计工作经验积累到一定程度后,才能升迁到财务管理工作岗位。
因此,掌握会计学的理论与实务是非常重要且不可或缺的。
金融学课程。
主要包括货币银行学、证券投资学、公司金融、财政与税收、期权与期货实务等课程。
作为财务管理主要内容的筹资管理和投资管理与金融系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金融市场是影响财务管理最主要的环境因素,财务管理人员必须掌握金融知识及技能,善于运用金融市场寻求低成本的资金和高收益的投资项目,才能实现财务管理效益最大化。
财务管理学课程。
主要包括财务管理学、管理会计学、税法、财务管理电算化、高级财务管理、资产评估学、财务分析学、资本营运、财务预测与控制、国际财务管理、审计学、税务筹划等课程,这些都属于财务管理的具体内容。
4.培养实践能力的课程体系
财务管理专业是实践性很强的专业。
实践教学也是实现“应用型专门人才”培养目标,让学生具备“熟练专业技能”,体现学院特色的重要环节。
除了在上述理论课程的教学中安排相应的实践教学内容外,还需要设置下列专门的实践课程。
校内实践课程:
财务案例分析、审计案例与实务、商品流通企业财务模拟实验、工业企业综合模拟实验、ERP沙盘模拟实验、证券投资模拟实验等;校外实践课程:
社会调查、暑期见习、毕业实习等;专业写作实践:
财务案例分析报告、综合财务分析报告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