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胚胎学名词解释及问答题.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3071667 上传时间:2022-11-17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9.1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组织胚胎学名词解释及问答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组织胚胎学名词解释及问答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组织胚胎学名词解释及问答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组织胚胎学名词解释及问答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组织胚胎学名词解释及问答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组织胚胎学名词解释及问答题.docx

《组织胚胎学名词解释及问答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组织胚胎学名词解释及问答题.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组织胚胎学名词解释及问答题.docx

组织胚胎学名词解释及问答题

组织胚胎学名词解释

第一章绪论

1.超微结构:

电子显微镜下所观察到的结构称为超微结构。

2.嗜碱性:

组织细胞成分若被碱性染料所染,称为嗜碱性。

3.嗜酸性:

组织细胞成分若被酸性染料呈强亲合力,称为嗜酸性。

4.异染性:

当用蓝色碱性染料甲苯胺蓝进行染色时,组织中的糖胺多糖成分被染成紫红色,并非染成蓝色,此种色变现象称为异染性。

第二章上皮组织

5.内皮:

分布于心脏、血管、淋巴管腔面的单层扁平上皮。

6.间皮:

分布于胸、腹膜和心包膜表面的单层扁平上皮。

7.微绒毛:

上皮细胞游离面伸出许多指状突起,表面为细胞膜,中轴为含微丝的细胞质。

其功能是扩大细胞表面的接触面积,有利于吸收功能。

8.纤毛:

上皮细胞游离面伸出的许多突起,电镜下表面为细胞膜,细胞质内周边含九组双联微观,中央为两条单微观,具有定向摆动的能力,可将细胞表面的分泌物和颗粒性物质定向推送。

9.连接复合体:

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细胞连接紧挨在一起称为连接复合体,可加强细胞间的连接,封闭细胞间隙起屏障作用,或可允许细胞间进行物质和信息交换。

10.质膜内褶:

上皮细胞的基底面,细胞膜向胞质内折叠,其附近的胞质内含较多的线粒体,它扩大细胞的表面积,有利于物质的转运。

第三章结缔组织

11.巨噬细胞:

巨噬细胞形态多样,通常有圆钝形突起,胞核小,深染,胞质嗜酸性,含空泡和异物颗粒。

电镜下表面有褶皱、微绒毛,胞质内有初级、次级溶酶体、吞噬体、吞饮小泡和残余体。

功能:

作趋化性定向运动;吞噬;参与和调节免疫应答,并分泌多种生物活性物质。

12.分子筛:

以透明质酸为主干,其它糖胺多糖和核心蛋白构成蛋白多糖亚单位,再通过连接蛋白结合在透明质酸长链分子上,构成一个相互缠绕有许多微孔隙的立体构型分子筛。

小于孔隙的物质可通过,便于细胞与血液间进行物质交换,大于孔隙的物质如细菌等不能通过,起屏障作用。

第四章血液与血的发生

13.血浆:

血浆相当于结缔组织内的细胞外基质,其中90%是水,其余为血浆蛋白(白蛋白、球蛋白、纤维蛋白原)、脂蛋白、无机盐、酶、激素、维生素和各种代谢产物。

血液凝固时,纤维蛋白原转变为细丝状的纤维蛋白,析出的淡黄色液体为血清。

14.中性粒细胞:

中性粒细胞占白细胞总数的50~70%,胞核杆状或分2~5叶。

胞质内含嗜天青颗粒(浅紫色)和特殊颗粒(浅红色)。

中性粒细胞有活跃的变形运动和吞噬功能,有重要的防御作用。

15.红细胞:

红细胞双凹圆盘状,无细胞核和细胞器,胞质内充满血红蛋白。

功能为携带氧和二氧化碳。

16.造血组织:

造血组织由网状组织、造血细胞与基质细胞组成。

网状组织构成支架,网眼中充满不同发育阶段的造血细胞等。

17.造血干细胞:

造血干细胞是能增殖、分化为各种血细胞的最原始的造血细胞。

它具有很强的分裂能力、多向分化能力、自我复制能力。

第五章软骨与骨

18.软骨陷窝:

软骨细胞被包埋在软骨基质内,其所在部位的基质形成的空腔,叫软骨陷窝。

19.软骨囊:

在软骨陷窝的周缘,特别是在新生的软骨中,包围在陷窝或一组陷窝外面,呈强嗜碱性的部分叫软骨囊,它是新生的软骨基质,含硫酸软骨素较多。

20.骨板:

骨组织中胶原纤维多以高度有规律地分层排列为特征。

每层的胶原纤维与基质共同构成的薄板状结构称骨板。

21.骨单位:

哈弗斯骨板与中央管共同组成的系统。

哈弗斯系统介于内、外环骨板之间,是骨干密质骨的主要部分。

中央管内有血管、神经及少量的结缔组织。

22.软骨内成骨:

由间充质先形成软骨雏形,然后软骨不断生长并逐渐被骨所替换的骨发生称软骨内成骨。

23.同源细胞群:

软骨中部软骨细胞成群分布,数个细胞位于同一软骨陷窝内。

它们由一个软骨细胞分裂增生而成,故称同源细胞群。

第六章肌组织

24.肌原纤维:

是骨骼肌纤维肌浆内含有一种与肌纤维收缩有关的结构,呈细长丝状,与肌纤维长轴平行排列。

电镜下可见肌原纤维由粗肌丝和细肌丝平行排列而成,每条肌原纤维上有明暗相间的横纹。

25.肌节:

相邻Z线之间的一段肌原纤维叫肌节,它由一个暗带与其两侧各1/2个明带组成,即由1/2I带+A带+1/2I带组成。

它是肌原纤维的结构和功能单位。

26.闰盘:

闰盘是相邻两心肌细胞的连接结构,位于Z线水平。

此处心肌细胞的末端常呈阶梯状,在阶梯的横向部位,两心肌细胞膜间有中间连接和桥粒,阶梯的纵向部位有缝隙连接,便于心肌细胞间信息交流和冲动传导,使心肌同步收缩。

27.三联体:

位于A带和I带交界处和横小管与其两侧的终池共同组成三联体。

横小管的肌膜和终池的肌浆网膜紧密相贴,使兴奋从肌膜传到肌浆网膜。

第七章神经组织

28.尼氏体:

光镜下,尼氏体分布于神经元胞体与树突,呈嗜碱性块状或颗粒状,电镜下为粗面内质网和核糖体。

29.神经原纤维:

神经元纤维分布于的神经元,银染为棕黑色交织成网的细丝状结构,电镜下由微管与神经丝构成。

30.轴丘:

神经元的轴突由细胞体发出处常呈圆锥形,称轴丘。

轴丘处因无尼氏体,而染色浅,此处也含神经原纤维。

31.化学突触:

神经细胞与神经细胞或神经细胞与非神经细胞之间的特化的细胞连接称为突触。

电镜结构包括突触前成分、突触间隙、突触后成分,是神经细胞传递信息的结构。

32.有髓神经纤维:

由神经细胞的轴突和包在其外的神经胶质细胞共同组成。

光镜下由轴突、髓鞘、内侧胞质与外侧胞质组成。

髓鞘是分节的,无髓鞘处为郎氏结,相邻两郎氏结之间的一段称为结节间体。

33.运动终板:

运动终板即运动神经元轴突的终末分支与骨骼肌纤维形成的突触,此区呈椭圆形板状隆起。

轴突终末含突触小泡,轴膜即突触前膜,肌膜即突触后膜。

第八章眼和内耳

34.壶腹嵴:

半规管壶腹粘膜局部增厚形成的隆起称为壶腹嵴,其粘膜上皮由支持细胞和毛细胞组成,毛细胞游离面有毛,插入壶腹帽中,基部与前庭神经末梢构成突触,能感受旋转运动的开始和终止。

35.椭圆囊斑和球囊斑:

由椭圆囊和球囊壁局部粘膜增厚呈斑块状的结构。

上皮由支持细胞和毛细胞组成,顶部覆有胶质状的位砂膜,位觉斑可感受变速直线运动及头部在静止状态时的位觉。

36.血管纹:

是位于耳蜗膜蜗管外侧壁的复层柱状上皮,内含有血管,覆盖于螺旋韧带表面,可分泌产生内淋巴。

37.螺旋器:

位于膜蜗管的基底膜。

由支持细胞和毛细胞组成。

支持细胞分柱细胞和指细胞两类。

毛细胞顶部有静纤毛,基部与螺旋神经节双极神经元的树突形成突触。

螺旋器感受听觉。

38.角膜缘:

巩膜与角膜交界处称角膜缘,此处有巩膜静脉窦和小梁网,是房水回流的结构。

39.视盘:

视盘又叫视神经乳头,是视神经穿出眼球的部位,位于黄斑的鼻侧。

此处视网膜各层均中断,无视细胞,故无感光能力。

40.房水:

房水由睫状体血管内的血管渗透及非色素上皮细胞分泌而成。

房水从后房经瞳孔至前房,在前方角经小梁网入巩膜静脉窦,最终从静脉导出。

41.黄斑:

在视网膜后极颞侧有一浅黄色区域为黄斑,黄斑中央有一小凹称中央凹,此处视网膜最薄,只有色素上皮细胞和视锥细胞,双极细胞和节细胞在其周围斜向排列,此处视锥细胞与双极细胞和节细胞形成一对一的通路,故是视觉最敏锐的区域。

第九章循环系统

42.周细胞:

毛细血管壁上紧贴内皮细胞之外的一种扁平而有突起的细胞,称为周细胞;在毛细血管受到损伤时,可分化为内皮细胞核成纤维细胞。

43.静脉瓣:

由静脉壁内膜折叠而成,表面覆盖着内皮,中间为富含弹性的结缔组织。

能防止血液倒流。

44.普肯耶纤维:

蒲肯耶纤维又称束细胞,时候组成房室束及其分支的特殊心肌细胞。

比普通的心肌细胞短而宽,肌原纤维少,线粒体和糖原丰富,细胞与心室肌纤维相连;其功能是传到冲动到心室各处。

45.微循环:

微循环是指微动脉到微静脉之间的血循环,是血液循环的基本功能单位。

第十章皮肤

46.基底细胞:

附着于基膜上;光镜下是一层矮柱状或立方形细胞组成,胞质嗜碱性;电镜下,胞质内游离核糖体丰富,含有张力丝,有活跃的分裂分化能力,可分化为表皮其余各层细胞。

47.黑素细胞:

黑素细胞位于表皮基底层细胞之间,为有多个长突起的细胞。

电镜下有丰富的核糖体和粗面内质网,发达的高尔基复合体,并有黑素体,内含络氨酸酶,能将络氨酸酶转化为黑色素。

黑素体充满黑素后成为黑素颗粒,经突起输送到邻近细胞内。

黑色素能吸收紫外线,有保护作用。

48.立毛肌:

在皮肤内的毛和毛囊与皮肤表面呈钝角的一侧,连于毛囊和真皮乳头层之间的一束平滑肌,称为立毛肌,收缩时能使毛竖立。

第十一章免疫系统

49.淋巴组织:

以网状组织构成网状支架,网孔中分布着大量淋巴细胞及巨噬细胞。

淋巴组织可分为弥散淋巴组织、淋巴小结两种类型。

50.胸腺小体:

分布于胸腺髓质。

由上皮性网状细胞围成。

外层细胞核呈新月形,胞质嗜酸性,细胞间有桥粒;小体中心细胞退化解体。

51.血胸腺屏障:

为血液与胸腺皮质间的屏障结构。

主要有以下5层组成:

连续毛细血管内皮;

内皮外完整的基膜;血管周间隙,间隙中可有巨噬细胞;

上皮性网状细胞基膜;

一层连续的上皮性网状细胞。

该结构使血液中的大分子物质很难与胸腺细胞接触,故不引起直接的免疫反应。

52.淋巴小结:

主要是由B细胞密集而成的球状结构。

淋巴小结中心为生发中心。

生发中心可分为暗区和明区。

近被膜侧的小淋巴细胞常聚集成的帽状结构为小结帽。

53.副皮质区:

位于皮、髓交接处,主要由T细胞组成。

此区有毛细血管后微静脉通过,是血液内淋巴细胞进入淋巴组织的重要通道。

54.动脉周围淋巴鞘:

位于脾中央动脉周围,为弥散淋巴组织。

主要为T细胞,同时含有巨噬细胞等。

55.边缘区:

为白髓向红髓移行的区域,含有大量的巨噬细胞和一些T、B细胞。

该区具有很强的吞噬滤过作用。

56.淋巴细胞再循环:

外周淋巴器官和淋巴组织内的淋巴细胞经淋巴管进入血液,循环全身,它们又可通过毛细血管后微静脉,再返回淋巴器官或淋巴组织,如此周而复始不断循环。

57.单核吞噬细胞系统:

单核吞噬细胞来源于幼单核细胞,具有强的吞噬能力的细胞系统。

分布于机体的不同器官内,包括结缔组织的巨噬细胞、肝巨噬细胞、尘细胞、小胶质细胞和破骨细胞等。

除吞噬功能外,还与机体的免疫功能有关。

58.脾红髓:

由脾索和脾血窦组成。

脾索为富含血细胞的索状淋巴组织,内含T细胞、B细胞和浆细胞及血细胞、巨噬细胞。

脾血窦的窦壁由长杆状内皮细胞构成。

血窦外侧有较多的巨噬细胞。

红髓是脾进行滤血的主要场所,同时还具有免疫应答的功能。

脾血窦尚有储血的功能。

59.淋巴窦:

淋巴窦的窦壁为单层扁平上皮,窦腔内有星状内皮细胞、巨噬细胞和淋巴细胞。

分布于皮质和髓质。

功能为参与免疫应答和滤过淋巴。

第十二章内分泌系统

60.滤泡旁细胞:

位于甲状腺滤泡旁上皮细胞之间或滤泡之间的结缔组织内。

胞体较大,浅染,含嗜银的分泌颗粒。

能分泌降钙素,降低血糖。

61.嗜铬细胞:

分布于肾上腺髓质。

细胞胞体大,核圆,着色较浅。

用铬盐固定液固定时,其胞质内可见棕黄色嗜铬颗粒。

能合成和分泌肾上腺素及去甲肾上腺素。

62.垂体门脉系统:

垂体门脉系统是由第一级毛细血管网、垂体门微静脉、第二级毛细血管网共同构成。

下丘脑弓状核的神经内分泌细胞产生释放激素和释放抑制激素,经垂体门脉系统输送到远侧部,对远侧部各种细胞的分泌活动进行调节。

63.赫令氏体:

位于下丘脑的视上核和室旁核的神经内分泌细胞产生的分泌颗粒沿轴突输送到垂体神经部,这些在轴突及其末端内的分泌颗粒密集成大小不等的嗜酸性团块,称赫令体。

64.垂体细胞:

分布于脑垂体神经部。

为一种神经胶质细胞。

形状不规则,细胞小,有一个或多个突起。

第十三章消化管

65.味蕾:

是味觉感受器,由味细胞、支持细胞和基细胞三种细胞组成。

其中味细胞基部与味觉神经末梢形成突触,司味觉。

66.胃小凹:

胃粘膜表面上皮下陷,形成胃小凹。

胃小凹底部有胃腺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