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聊城市东阿县行知学校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30716520 上传时间:2023-08-19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165.1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东省聊城市东阿县行知学校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山东省聊城市东阿县行知学校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山东省聊城市东阿县行知学校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山东省聊城市东阿县行知学校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山东省聊城市东阿县行知学校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山东省聊城市东阿县行知学校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docx

《山东省聊城市东阿县行知学校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东省聊城市东阿县行知学校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山东省聊城市东阿县行知学校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docx

山东省聊城市东阿县行知学校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

山东省聊城市东阿县行知学校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

注意事项:

1.考试时间90分钟,限时独立完成,务必将自己的班级、小组、姓名写到答题纸上.

2.将答案写在答题纸上,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

一、选择题(共25题,每题2分,共50分)

1.孟子提出天下“定于一”,荀子倡导“一天下,财万物,长养人民,兼利天下”,韩非子主张“一匡天下”。

这些主张反映了(  )

A.儒家与法家的主张混同                                            B.国家统一在思想上的体现

C.主要学派实现了思想统一                                        D.古代大一统思想初步形成

2.公元前516年,齐国上空出现了彗星,按当时的说法,慧星出现是灾祸的象征。

齐景公准备举行一次祭祀,以消除灾祸。

大臣晏婴认为,如果国君有好的德政,还怕什么慧星?

反之,如果国君像夏桀、商纣那样暴虐,违命乱德,那么即使祈祷又有什么用处?

这反映出当时(  )

A.君权神授观念受到彻底批判                                    B.形成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

C.儒家思想成为主流意识形态                                    D.出现了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

3.《韩非子》一方面认为民众的本性是“恶劳而好逸”,要以严刑峻法来约束民众;另一方面又主张君主应当减轻人民的徭役和赋税。

这反映出,《韩非子》(  )

A.深受荀子人性论的影响                                            B.主张统治阶级实施“仁政”

C.推动了小农经济的发展                                            D.意在加强和维护君主权力

4.《后汉书·陈定传》中记载:

颍川(今属河南)名士陈定的子孙们都很孝敬老人,其中陈纪最出名。

豫州刺史知道了这个孝子的事迹,便向朝廷禀报,获得批准,豫州刺史将陈纪形象作为活教材绘于郡县繁华的街衢之中,于是就有了“图象百城,以厉风俗”的说法。

朝廷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  )

A.彰显君主以德治国      B.加强社会道德教化    C.维护封建纲常秩序     D.促进家庭和睦稳定

5.表2是汉代朝廷通过合议方式讨论国家政事时所引以裁决的理据。

表1汉代集议所引理据考 

时期

议题

理据

内容

汉文帝

民政·议可以佐百姓之急

灾异

阴阳不调,日月薄蚀,年谷不登,大遭旱蝗饥馑之害,谪见天地,灾及万民

汉武帝

礼法·议尊宝鼎

祥瑞

今鼎至甘泉,以光润龙变,承休无疆。

合兹中山,有黄白云降

汉光武帝

人事·议郡守不宜频更

灾异

六年有日食之异

据此可以判断汉代(  )

A.民间迷信思想的盛行                                                B.“天人感应”观念普遍流行

C.皇权政治的神秘色彩                                                D.政事深受自然环境的影响

6.西汉前期,丞相多是功臣或功臣子弟。

西汉后期,丞相则以掾史文吏和经学之士为主,自昭宣时期到西汉末年,历任丞相中齐、鲁、东海人多达11人,人数约占538%。

这说明(  )

A.汉代统治者重文轻武                                                B.儒学政治影响日益增强

C.皇帝打击权贵以强化专制                                        D.齐鲁地区成为政治中心

7.理学把自然、人生、社会融为一体,在溶铸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道德情操等方面起到了重大作用。

理学家在建立体系时,大多经历了“泛滥释老,返诸《六经》而后得”的过程。

这反映出,理学(  )

A.植根于佛道的思想      B.是儒学发展的倒退     C.是民族精神的源头  D.具有包容创新精神

8.南宋时期,继承程颐理学的朱熹、宣传心学的陆九渊等人,各立学舍,聚徒讲学,促进了书院的发展,其各派门人为了宣传师学又大办书院。

南宋书院的繁荣(  )

A.推动了理学传播和发展                                            B.促使各派思想趋于合流

C.源于儒学正统地位动摇                                            D.体现儒学陷入矛盾困境

9.明代思想家王艮认为,政治思想应该是“百姓日用之学”,百姓为国家之本,草莽匹夫亦应关心国家天下大事,追求尧舜时代那样的理想政治。

“道”不应远人,其核心是“百姓日用”,其检验标准同样是“百姓日用”。

该思想(  )

A.推动了市民阶层的兴起                                            B.具有强烈的平民意识色彩

C.成为官方主流意识形态                                            D.颠覆了传统儒学的价值观

10.顾炎武认为“今之所谓理学,禅学也”,“古之所谓理学,经学也”,他重申宋人黄震的见解,认为“理具于吾心而验于物”,要破除理学“空谈心性”的弊端,必须回归经学。

顾炎武(  )

A.意在否定君主专制制度                                            B.大力倡导经世致用之学

C.促进了乾嘉考据的兴起                                            D.具有近代启蒙思想意识

11.图1是古代中国科技成果分布图,可以用来说明古代中国科技(  ) 

图1

A.在世界处于领先地位                                                B.是传统经济特点的反映

C.形成完整的科学体系                                                D.受重农抑商政策的影响

12.明代,农工商贩喜好收藏《魏征改诏》、《大宋中兴通俗演义》等书籍,时人亦有“南人喜谈‘杨家将’,北人喜谈《继母大贤》”之说。

对此,“有官者不以为禁,士大夫不以为非”,“推波助澜者亦有之”。

可见当时(  )

A.学术文化水平迅速提升                                            B.市民阶层迎合士大夫的文化品味

C.文学作品真实再现历史                                            D.世俗文化承载了一定的教化功能

13.图1是唐代周昉绘制的人物画代表作《簪花仕女图》。

该画作不设背景,以工笔重彩绘仕女五人,女侍一人,另有小狗、白鹤及辛夷花点缀其间。

浓丽的设色(指着色),头发的钩染、面部的晕色、衣着的装饰,都极尽工巧之能事。

这反映出中国传统人物画的特点是(  ) 

图2

A.构图复杂,比例失衡  B.情景再现,返璞归真   

C.以形写神,诗画合一  D.对比强烈,气势雄壮

14.古希腊人崇拜的神,与人有着一样的七情六欲,与人有着一样的形体。

神只是因为形体长得比人更完美而受到人的崇拜。

这反映出古希腊人(  )

A.宗教意识淡薄              B.崇尚自然崇拜               C.注重物质生活              D.反对神灵崇拜

15.15世纪,意大利的宗教纪念活动中,教士的游行队伍与俗人一样色彩绚丽,豪华的法衣和铮亮的银圣器与俗人的队伍争奇斗艳,明显地表现出对世俗生活的认同感。

这一现象说明(  )

A.新教在意大利取得主导地位                                    B.教士生活观念受到文艺复兴影响

C.罗马天主教会生活奢侈腐化                                    D.宗教生活已被世俗生活完全取代

16.文艺复兴的支持者和参加者主要是中上层阶级的人士。

他们宣扬人的尊严和价值,并不包括劳动者在内,在他们看来,劳动者不过是“愚蠢无知的群氓”。

由此可知(  )

A.文艺复兴不能代表劳动者的诉求                            B.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日益对立

C.人文主义思想并未产生实际影响                            D.文艺复兴缺乏广泛的社会基础

17.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者批判了教会的虚伪腐败,但他们还是十分宗教化的,并没有发展到否定上帝至尊地位的程度。

这说明文艺复兴(  )

A.未能彻底冲破神学束缚                                            B.受到了教会的压迫

C.并未认识到人的重要性                                            D.推动了神学的发展

18.16世纪,英国自上而下地进行宗教改革,国王成为英国国教教会唯一的首脑。

17世纪六七十年代,英国国王查理二世宣布实行宗教自由,强调英国国教教会的至尊地位。

此举旨在(  )

A.促进信仰自由              B.巩固君主立宪               C.强化专制统治              D.落实《权利法案》

19.马丁·路德宣扬因信称义,主张人只有依靠信仰才能得救,而不是依靠圣礼、善功和神职人员。

这一主张具有鲜明的人文主义色彩,主要是因为(  )

A.否定了赎罪券的功效                                                B.强调了灵魂得救的自主权

C.得到了广泛的传播                                                    D.促进了欧洲的思想解放

20.1791年4月,法国国民议会宣布,男女都享有平等的继承权;1792年,宣布男女双方依据同样的法律理由来进行离婚,实现个体的自由,确立起了离婚是人的天赋权利的原则,追求幸福的权利中就包括着离婚权。

这说明当时的法国(  )

A.男女平等观念深入人心                                            B.女权运动开始兴起

C.革命深受启蒙运动影响                                            D.社会风气比较开放

21.在伏尔泰看来,理想的制度是:

“有一个如传教士笔下的康熙皇帝般宽厚仁达、严于律己的君王,有无限的权力做好事,却无力为非作歹。

一边是贵族重臣,一边是城市代表,与国君共分立法之权。

”伏尔泰描述的政治制度是(  )

A.君主专制                      B.民主共和制                   C.君主立宪制                  D.公民直接民主

22.牛顿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发现了一个基本的、宇宙的法则,这个法则支配了整个宇宙,也支配了最微小的物体。

这样一来,自然界俨然成为一架按照自然法则运行的庞大的机器装置,这一架机器装置可以靠观察、实验、测量及计算被人们所认识,由此类推,支配人类社会的法则依靠人的理性也可以为人们所发现。

据此可知(  )

A.近代自然科学成就推动启蒙运动的发展                B.理性主义发展成为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

C.牛顿经典力学支配宏观世界和微观世界                D.牛顿的自然法则在人类社会中同样适用

23.受牛顿力学体系的影响,洛克提出了天赋人权和社会契约的主张;受达尔文进化论的影响,斯宾塞提出了证明白人殖民扩张合理性的理论。

这说明近代自然科学(  )

A.客观上传播了资产阶级价值观                                B.适应了西欧早期殖民扩张的需要

C.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                                    D.推动了西欧思想解放潮流的理性发展

24.一位诗人在其文学创作中,回顾了法国大革命,想到了卢梭、伏尔泰等号召人民推翻封建暴政;缅怀了意大利古代光荣的历史,提到了但丁、彼特拉克、薄伽丘等意大利著名作家。

材料表明这位诗人(  )

A.反对肤浅的抒情                                                        B.擅长现实主义的创作手法

C.追求理想的世界                                                        D.强调文艺创作应遵从理性

25.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一些青年艺术家在瑞士组成艺术群体“达达派”。

他们用纸片、抹布、电车票、火柴盒等进行创作,甚至把瓷质的小便器命名为“喷泉”搬上展览会。

这类作品(  )

A.抒发了浪漫情怀          B.遵循了写实原则           C.突出了理性思维          D.表达了幻灭反叛

二、非选择题(共50分)

26.阅读材料并回答问题。

(14分)

材料一孟子曾说“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

”朱熹认为,就那些对待臣下态度非常恶劣的君主而言,“寇仇之报,不亦宜乎?

”但朱熹强调孟子的说法只是一种要求君主礼遇臣下的警示之语,并非表示臣下可以真正对君“不忠”。

在君臣之义上,朱熹指出:

“父子之仁,君臣之义,莫非天赋之本然,民彝之固有;彼乃独以父子为自然,而谓臣之相属,特出于事势之不得已,夫岂然哉!

——编自朱熹《四书章句集注》《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

材料二在黄宗羲看来,君和臣的目的都是为了万民的忧乐,其关系应是“名异(具体位置不同)而实同(担负共同职责)”的平等关系。

父子之间的关系是无法选择的,无父则无子,因此应该孝敬父亲。

君和臣之间并没有命定的血缘关系,将两者联结到一起的是他们治理天下的职责,臣下与君主是可以相互选择的,这其中起决定性作用的,不是两者之同的血缘,而是天下万民的公利,臣下与君主在目标一致时才会合作。

——摘编自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朱熹与黄宗羲君臣观的异同。

(4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两种观念产生的社会背景,并分别指出其历史价值。

(10分)

 

27.材料阅读并回答问题(11分)

材料一中国古代盖天说认为天像一个圆盖盖在地上。

这种学说能够解释很多天象,预测日月星辰的运行,准确地预报二十四节气,具有很强的应用价值。

盖天说在汉武帝时期遇到了浑天说的有力挑战。

浑天说认为全天星辰都布于“天球”之上。

汉武帝对争议双方采取的解决办法是让他们分别制定自己心仪的历法,然后接受检验,看谁更符合实际从而确定使用谁的历法。

结果浑天说一方胜出,制定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太初历》。

由此,浑盖之争也拉开了帷幕。

争议中,双方大都秉持通过天文观测、仪器校验等方式进行,而不是看其是否遵循某种先验的哲学观念。

持续上千年的浑盖之争,促成诸多成就。

《太初历》、浑天仪等天文仪器的发展,勾股定理以及相关测高望远之术,唐代僧一行组织的天文大地测量……这些都与浑盖之争息息相关。

这种规模和深度的争论即使在世界文明史上亦不多见。

——摘编自江晓原《科学史十五讲》等

材料二公元2世纪,托勒密总结前人500年的观测结果,提出了地心说体系。

中世纪初,阿奎那用此理论论证上帝创世说。

从此,地心说与基督教教义结为一体,成了神学的理论基础。

16世纪的哥白尼发表《天体运行论》,提出日心说。

后来,伽利略在其物理学和天文学发现基础上,驳斥托勒密的天文学,并宣传哥白尼学说。

在旧学派占主导的学术界催促下,教会在1616年禁止了伽利略说话,并宣布哥白尼学说是“错谬的和完全违背《圣经》的”。

但哥白尼学说还是得到帝谷、笛卡尔、牛顿等人的研究支持,1822年,教廷正式裁定太阳是行星系的中心。

1835年,白塞尔用精密仪器发现了恒星视差,直接证明了地球确实是绕太阳运动。

——摘编自江晓原《科学史十五讲》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浑盖之争”的特点。

(4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16—18世纪西方科技发生的变化,并分析其原因。

(7分)

 

2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3分)

材料一路德的思想和教会成了自由的旗帜,因为路德的原则是每个人都是自己的牧师,他将直接与上帝沟通。

这种开放的、可以按照自己心愿与神对话的信仰方式,使基督教徒获得了自由,特别容易在德国和欧洲流行开来。

更为重要的是,新教置宗教和教会于政府行政和国家法律的掌管之下,从而消除了教会对于世俗权威的威胁,社会又恢复了它的秩序。

——摘编自马克垚主编《世界文明史》

材料二在卢梭看来,权利绝不是建立在暴力和强权之上,而只能建立在自由的契约之上。

因此,社会契约是一切政治自由与权利的来源。

康德则认为自由的个体具备自己决定自己的性质,在理性世界中,自己的意志成为主人。

自由既要求不受别人约束,同时又不去约束别人,自由需要服从于理性的“法则”和“要求”。

——捕编自徐大同主编《西方政治思想史》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所反映的路德的思想主张。

据材料一,分析宗教改革运动在追求自由方面的进步。

(6分)

 

(2)据材料二,概括卢梭和康德关于自由的观点,归纳启蒙运动最大的价值和意义。

(7分)

 

29.材料 在西欧,曾有过一场思想骚动,而在欧亚其他地区则没有。

这一根本的不同之处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在中国,儒教继续在社会中居支配地位。

它尊崇老年人,轻视年轻人;尊崇过去,轻视现在;尊崇已确认的权威,轻视变革;从而,使它成为保持各方面现状的极好工具。

最终,导致了处处顺从、事事以正统观念为依据的气氛,排除了思想继续发展的可能;这一点有助于说明为什么中国尽管最初在发明造纸、印刷、火药和指南针方面取得了辉煌成就,但后来却在技术上落后于西方。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根据材料和近代史的相关知识,围绕“思想与社会发展的关系”自拟一个具体论题(或提出一个观点),并加以论证。

(要求:

观点明确,史实准确,论据充分,论证合理。

)(12分)

 

月考答案

1、选择

1-5DDDCC6-10BDABB11-15BDBBB

16-20DACBC21-25CAACD

2、材料解析

26.

(1)相同点:

认为君主应该尊重礼遇臣下。

(1分)不同点:

朱熹认为君臣秩序是天理;(1分)黄宗羲认为君臣关系是平等的,可以相互选择;君臣共治天下。

(2分)

(2)社会背景:

朱熹:

唐末五代十国以来,武将权臣篡位时有发生,威胁君主专制统治,冲击儒家纲常伦理秩序。

(2分)

黄宗羲:

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空前强化;明末清初,社会剧烈动荡,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尖锐,统治危机日益加深;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壮大,倡导个性解放的新思想出现。

(4分)

历史价值:

朱熹的君臣观从哲学高度论证君臣秩序的合理性,有利于维护统治,稳定社会秩序;(2分)黄宗羲的君臣观冲击了君主专制统治,影响了后世的反专制斗争。

(2分)

27.

(1)特点:

争议延续时间长;参与人员多、规模大、涉及面广;影响深远,成就丰富;注重实际测量方式进行检验(重以实践检验真理);学术争议较少受政治、宗教权威的影响;体现了天人感应的思想。

(每点2分,任意2点,共4分)

(2)变化:

近代科技诞生;科学技术从神学中独立开来;形成了新的科学体系;建立了实验科学。

(每点2分,任意2点,共4分)

原因:

传统的科技存在的弊端;文艺复兴等思想解放运动打击了教会的统治和神学世界观;近代天文学革命等科学的进步;科学家的努力;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科技发展提供物质基础;民主制度产生和发展,政治环境改善;建立专利制度奖励科技等。

(每点1分,任意3点,共3分)

28.

(1)思想主张:

人人都有直接阅读和解释《圣经》的权利;国家权力高于教会。

(2分)

进步:

人们获得信仰方式的自由;推动自由传播到更广泛的社会层面。

(4分)

(2)观点:

卢梭:

通过社会契约获得自由。

(2分)

康德:

人要独立思考,理性判断;不能为了个人自由而妨碍他人的自由。

(4分)

价值意义:

追求人本身的彻底解放(或追求人身自由和思想自由)。

(1分)

29.答案 观点:

思想进步是社会发展的源泉。

论证:

西欧14~17世纪的文艺复兴运动使人们的思想日益从教会的束缚下解放出来,人文主义兴起,推动了自然科学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17、18世纪的启蒙运动提出了反对君主专制和教会的思想,提倡民主与科学,推动了法国大革命的爆发、美国独立战争,也推动了世界其他地区革命的兴起和资本主义制度的建立,从而推动了社会的进步。

因此,思想进步是社会发展的动力,思想进步引领了社会历史发展的潮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政史地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