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导学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30706293 上传时间:2023-08-19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30.5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年级语文导学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七年级语文导学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七年级语文导学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七年级语文导学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七年级语文导学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七年级语文导学案.docx

《七年级语文导学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年级语文导学案.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七年级语文导学案.docx

七年级语文导学案

15.古代诗歌四首

主备人 揭淑芳审核人

【国学金句】

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

——宋苏轼《晁错论》

昔我去兮,杨柳依依,今我来兮,雨雪纷纷。

——《诗经·采薇》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战国屈原离骚》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宋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其二》

【知识链接】

通常所说的古代诗歌包括古体诗、乐府诗、律诗、绝句、词、曲等。

唐代以前出现的较少格律限制的诗体叫古体诗。

如本课的《观沧海》。

而把唐朝新出现的绝句和律诗叫近体诗。

如本课的《次北固山下》和《钱塘湖春行》就是律诗。

律诗,因格律要求严格而得名,有五言律诗、七言律诗两种;律诗的格律有规定、限制了对仗,八句可分为四联,分别是首联、颔联、颈联和尾联,两联尽可能是两两对仗,是两对对偶句。

曲是一种与词相近的韵文形式,出现于南宋和金代,盛于元代,是受民间歌曲的影响而形成的,句法较词更为灵活,多于口语,用于韵也更接近口语。

如本课的《天净沙·秋思》。

【学习目标】

1.了解古代诗歌常识,积累诗歌名篇。

2.欣赏精彩文句,培养想象能力,体会诗歌意境和诗人的思想感情。

3.掌握一定的诗歌阅读方法,培养高雅的诗文欣赏能力。

【重·难点】

1.欣赏精彩文句,培养想象能力,体会诗歌意境和诗人的思想感情。

2.掌握一定的诗歌阅读的方法,培养高雅的审美情趣。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观沧海》《次北固山下》

【独立预学】

(一)情境创设:

官渡之战以少胜多……,征服乌桓乘胜追击……。

(导入)

(二)独立预学展示

1.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观沧海》作者是东汉末著名的、、。

该诗是的名篇,也是我国第一首完整的写景诗篇,建安12年(207年)曹操北征乌桓,统一了北国,凯旋归来时登上碣石山,伫立峰顶,面对大海,浮想联翩,写下这篇乐府诗。

当时曹操大军,铠甲未卸,征尘未洗

,正可以挥师南下,征讨孙刘,实现统一,完成宏业。

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

诗人勾画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星汉的壮丽景象,表现了统一北方的抱负,他的诗因此也以慷慨悲壮见称。

《次北固山下》中“次”意思是,作者,生卒年不详,洛阳人,唐玄宗先天元年

(712)中了进士,以后曾往来于吴、楚间,不得归家,故有此作。

古时交通不发达,流落外乡或在外

任职的人久不得归,自然会产生故园之思,因此乡愁

成了诗歌中的一个重要主题。

2.正音辨形

Cāng()海jié()石

Sǒng()zhì()cháo()平

归yàn()水何dàn()dàn()

Xiāo()sè()cán()夜

Xuán()

3.给下面黑体字词释义

①歌以咏志          ②以观沧海        

③水何澹澹        ④山岛竦峙        

⑤星汉灿烂        ⑥若出其里       

 ⑦幸甚至哉        ⑧ 海日生残夜

⑨客路青山外⑩乡书何处达

4.配乐朗诵,体会诗歌语言美、意境美。

【小组研学】

合作探究与交流展示

1.研读《观沧海》,品评探究,领会诗的意境美。

(1)《观沧海》中“____,____”开篇点题,交待了观察的方位、地点以及观察的对象。

全诗“__”字统领全篇,是诗的线索,本诗写景有实写,有虚写,虚写的诗句有____,____这首诗借__抒情。

诗人以____自比,通过勾画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表现了开阔的胸襟,抒发了_______,将眼前海上景色和自已的雄心壮志融合在一起,意境开阔,

气势雄浑,洋溢着激情。

(2)作者观察的景物有哪些?

其中哪些是动景,哪些是静景?

 

(3)全诗最能体现作者博大胸怀的诗句是哪几句?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研读《次北固山下》,品评探究,领会诗的意境美。

(1)品读“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中“阔”和“悬”的表达效果。

(2)《次北固山下》的主旨句是哪两句?

其中蕴含了什么道理?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评学】

达标检测:

默写诗歌

新知迁移:

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宿甘露僧舍①

宋•曾公亮

枕中云气千峰近,床底松声万壑哀②。

要看银山拍天浪③,开窗放入大江来。

【注释】①甘露:

甘露寺,江苏镇江北固山上,始建于唐文宗大和年间,宋真宗大宗祥符年间重建,北固山下临长江。

相传建寺时适逢降露,因而得名。

②松声万壑(hè):

形容长江的波涛声像万壑松声一样,壑,山沟。

③银山拍天浪:

形容波涛很大,像银山一样。

1、这首诗写了哪些景物?

哪些是虚景,实景?

2、前人评价尾联“放入”一词最显气魄,你同意吗?

为什么?

 

第二课时《钱塘湖春行》《天净沙.秋思》

【预学】

情境创设: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有一位曲状元年轻时热衷功名……。

(导入)

独立预学展示

1.了解诗人白居易和马致远。

白居易(772~846),字__,晚年自号___。

__代大诗人。

他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反对形式主义。

其诗歌形象鲜明,语言通

俗,内容清新,如《长恨歌》《琵琶行》《卖炭翁》《忆江南》《赋得古原草送别》等,深得人们的

喜爱和传诵。

有《白氏长庆集》72卷,集诗3000余首,数量之多,是唐代诗人中首屈一指的。

《钱塘湖春行》是一首___诗。

马致远生于1250年,约卒于1321年,是__代著名的__家,与关汉卿、王实甫、白朴并称“___”。

大都(今北京)人。

今存杂剧《汉宫秋》、《青衫泪》、《荐福碑》等七种。

马致远的散曲,扩大题材领域,提高艺术意境。

声调和谐优美,语言疏宕豪爽,雅俗兼备。

1.给下面黑体字注音

贾亭()早莺()

没马蹄()白沙堤()

2.整体感知。

(1)《钱塘湖春行》这首七言律诗以“_”字为线索,通过湖水、__、早莺

、__、__、浅草、__,展现了一幅色彩__、__、充满生机的西湖早春图画,抒发了诗人______之情。

(2)《天净沙·秋思》这首小令这首小令仅五句28字,语言极为凝炼却容量巨大,寥寥数笔就勾画出一幅悲绪四溢的__图。

这幅图画由两部分构成:

一部分是由精心选取的几组能代表萧秋的景物组成一幅暮色苍茫的图景,渲染了___的气氛;另一部

分是骑着瘦马独行寒秋的天涯游子的剪影。

两部分相互映衬,形象地描绘出天涯游子___的内心世界,给人以震撼人心的艺术感受。

尾句:

“____”点明主旨

描绘了一幅___图,真切的表现出游子的______之情。

【小组研学】

合作探究与交流展示

1、研读《钱塘湖春行》

(1)诗人抓住了哪些景物来描写早春景色?

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2)诗歌颔联“几处”“谁家”用得极其精妙,换作“处处”“家家”可以吗?

为什么?

 

2、研读《天净沙·秋思》

(1)小令用了哪些词语描绘了一幅深秋晚景图?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在这幅绝妙的晚秋思乡图中,却出现了“小桥流水人家”的幽静美景,这与“断肠人”的愁情一致吗?

谈谈自己的见解。

 

【评学】

当堂检测

1、对《钱塘湖春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是一首七言律诗。

它描绘了刚刚披上春装的西湖生意盎然的景色,抒写了作者对西湖美好春光的喜爱。

B.三、四句中,诗人抓住了“争”、“啄”这两个极具表现力的词语,勾画、渲染了一幅早莺争向暖树、新燕啄泥衔草的动态画面。

C.五、六两句,作者看到的是一派繁花盛开、花团锦簇的美丽景象,而浅浅的小草,翠绿如茵,刚刚能将马蹄埋没。

D.结尾处写诗人来到绿树成荫的白沙堤上,这里的景色美不胜收,让人久久不忍离去,他不禁发出“最爱”这样的赞叹。

2.对《天净沙.秋思》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这首曲的题目叫“秋思”,“秋思”的意思是“秋天的

思考”。

B.“枯藤”句中的“枯藤”、“老树”是最有特征性的秋景,给人以萧条、寂寞、悲凉的感觉。

C.“小桥”一句读来令人亲切,可仔细想去,却更增添了“断肠人”的愁绪。

D.“断肠人”即在外漂泊、因思乡而肝肠寸断的离人。

3.《天净沙.秋思》中,暗含题中“秋”字的三个最直接的意象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与“夕阳”相呼应的是:

“________”,最能触发旅人(游子)思乡之情的景物是:

“________”。

体现“思”字的一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达标检测:

默写诗歌

课外写作:

选择这两首诗的中任一组写景句,展开联想和想象,将它们扩写成一段写景的文字。

(至少运用两种修辞手法,150字左右)

20、《虽有佳肴》

主备人揭淑芳审核人

【国学金句】

敖不可长,欲不可从,志不可满,乐不可极。

——《礼记》

【译文】骄傲不可滋长,欲望不可放纵,意志不可自满,欢乐不可走向极端。

贤者狎而敬之,畏而爱之。

爱而知其恶,憎而知其善。

——《礼记》

【译文】对有德才的人要亲近而且敬重,畏服而且爱慕他。

对于自己所爱的人,要能知道他的缺点,对于自己所憎恶的人,要能看到他的优点。

入境而问禁,入国而问俗,入门而问讳。

——《礼记》

【译文】到一个地方要问清这里的禁忌,到一个国家要问清这里的习俗,到别人家里要问清这家的避讳。

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

——《礼记》

【译文】君子如果想要教化人民养成良好的风俗,他一定要从教育人手。

【学习目标】

1.了解《礼记》相关知识,积累重点文言词语,熟读并背诵课文。

2.准确翻译课文,理解教学相长的道理,理顺课文中逻辑论证的过程。

3.理论联系实际,用正确的学习方法指导完善自我人生。

【重·难点】

重点:

积累文言文基本实词和虚词,体会文言文体裁“记”的特点。

难点:

体会本课文简洁、类比恰当、说理深刻的写作特色。

认识教与学的关系以及“教学相长”的道理。

【课时安排】1课时

【知识链接】

本文选自《学记》。

《学记》是《礼记》中的一篇,写于战国晚期。

是中国教育史上第一篇系统性的教育学论文。

是世界上最早的一步专门论述教育和教学活动的论著。

它对教育作用、教育目的、学校制度、教育内容、教学原则、教学方法以至师生关系、教师问题等方面,都做了比较系统而精辟的概括和理论的阐述。

比如节选的这篇课文所提出的“教学相长”,从现代教育学的观点上看仍然具有很大价值,值得重视。

 

【预学】

情境创设:

独立预学展示

1.给下面黑体字注音

嘉肴()弗食()旨()自强()

教学相长()兑命()学学半()

2.朗读课文,并注意停顿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

教学/相长也。

《兑命》曰:

“学/学半。

”其/此之谓乎?

3.借助工具书及课文注释解释下列字词

嘉肴:

旨:

至道:

是故:

困:

自反:

自强:

教学相长:

兑命:

学学半:

虽:

其此之谓乎:

4.归纳探究

(1)找出通假字 《兑命》:

(2)古今异义 

虽有至道 (古义:

     今义:

      )

不知其旨也(古义:

     今义:

      )

教然后知困(古义:

     今义:

      )

教学相长也(古义:

     今义:

      )

(3)词类活用

不知其旨也(         )

不知其善也(         )

(4)一词多义

学学半(    )(    )

其词之谓也(        )

不知其旨也(        )

5.《礼记》是战国至秦汉年间_家学者解释说明经书《仪礼》的文章选集,又名《__》

与《   》《   》合称“三礼”。

内容主要是记载和论述先秦的_ _,记录__等的问答,记述了_____。

【小组研学】

合作探究与交流展示

1.本文主要论述了什么道理?

你同意这个观点吗?

为什么?

2.划出下列句子的停顿

(1)是故学然后知不足

(2)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3.文章引用《兑命》中的话有何作用?

4.翻译下面的句子。

(1)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2)故曰:

教学相长也。

5.文章开头写“虽有嘉肴”有何作用?

【评学】

达标检测:

背诵全文

拓展延伸

阅读《礼记》中的哲理短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

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

此四者,心之莫同也。

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

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

1.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l)或失则多()

(2)或失则寡()(3)长善而救其失者

也。

()

2.下列“而”的用法属于顺承关系的一项是(  )

A.思而不学则殆B.俄而雪骤C.人不知而不不愠D.长善而救其失者也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l)此四者,心之莫同也。

(2)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

 

4.本文告诉了我们怎样的道理?

 

        25.河中石兽

主备人揭淑芳审核人

【国学金句】

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

——《论语》

【译文】见到好的人,生怕来不及向他学习,见到好的事,生怕没时间做,见到恶人、坏事,就像接触到热得发烫的水一样,要立刻离开,避得远远的。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论语》

【译文】看到别人的优点和长处,就虚心请教、认真学习并赶上他,看到别人的缺点,就要冷静反省,看自己是否有他一样的缺点。

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

——《孟子》

【译文】君子最大的长处就是用高尚、仁义的心去对待他人。

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左转》

【译文】人都有可能犯错,犯了错误,只要能改正仍是最好的人。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及有关文学常识,积累常见的文言词汇,熟读并背诵课文。

2.通过合作探究,准确翻译文句,理解实践出

真知的道理。

3.理论联系实际,用正确的学习方法指导完善自我人生。

 

【重·难点】

重点:

流利译讲课文,积累文言词汇,理解文章蕴含的道理。

难点:

一次多义,古今异义,把文章蕴含的道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知识链接】

纪昀,字晓岚。

乾隆十九年(1754)进士。

学问渊博,曾任翰林院编修、侍读学士。

因获罪遣戍乌鲁木齐,释放回京后,任《四库全书》总纂官。

著有《阅微草堂笔记》等。

《阅微草堂笔记》是纪昀晚年所作的一部文言笔记小说,题材以妖怪鬼狐为主,但于人事异闻、名物典故等也有记述,内容相当广泛。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预学】

情境创设:

纪晓岚的趣事(导入)

独立预学展示

1、给下列加粗字注音。

圮()棹()曳()湮()啮()

穴()溯()臆()欤()掷()

2.给下列句子划分节奏。

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

“尔辈不能究物理。

是非木杮(fèi),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3.译讲课文,解释下

列句中加点的词。

(1)山门圮于河()

(2)阅十余岁()(3)盖石性坚重()

(4)湮于沙上()(5)转转不已()(6)如是再啮()

4、翻译下列句子。

(1)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

(2)尔辈不能究物理,

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3)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

 

【小组研学】

合作探究与交流展示

一.小组对译课文,要求逐字翻译,解决疑难问题。

二.积累文言词汇

①通假字不亦颠乎:

②古今异义一寺临河干       二石兽并沉焉

        阅十余岁        固颠

盖石性坚重尔辈不能究物理

是非木杮沉渐深耳

③词类活用棹数小舟      暴涨

④一词多义 去:

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西蜀之去南海

为:

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众服为确论

        之:

 闻之笑曰

           其反激之力

           沿河求之

三.细读课文,概括四种寻找石兽的方法和结果。

【评学】

达标检测:

熟读全文,归纳重点文言词汇

拓展延伸

师旷

论学

   晋平公

问于师旷曰:

“吾年七十。

欲学,恐已暮矣!

”   

师旷曰:

“何不炳烛乎?

 平公曰:

“安

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

” 

 师旷曰:

“盲臣

安敢戏其君乎?

臣闻之:

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

炳烛之明,孰与

昧行乎?

” 

平公曰:

“善哉!

”  

【注释】①师旷:

晋国乐师,字子野。

②晋平公:

春秋时期晋国君主。

③安:

疑问代词,怎么、哪里。

盲臣:

师旷是盲人,自称盲臣。

孰与:

固定格式,常用作比较,译“…与…相比,哪一个“

——节选自刘向《说苑·建本》

1.解释文中加黑的词。

 

已暮矣(     ) 盲臣安敢戏其君乎(         )

臣闻之(        ) 善哉(         ) 

2.下列句子中“之”字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臣闻之 B如日出之光 C驱之别院 D学而时习之  

  3.翻译句子

     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出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

  

 4.这则短文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第二课时

【预学】

课前检测:

本课重点文言词汇

独立预学展示

1.有感情地朗诵课文,熟读成诵。

2.重点字词解释:

沧州南一寺临(靠近)河干(  ),山门圮(  )。

于河,二石兽并(    )沉焉。

阅( )十岁,僧募金重修,求(  )二石兽于水中,竟(   )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

棹()数小舟,曳铁耙,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者设帐(   )寺中,闻之,笑曰:

“尔辈( )不能究物理(),是(  )非木柿( ),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  )于 沙上,渐沉渐深耳(   )。

沿河求之,不亦颠(   )乎?

”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

又笑日:

“凡河中失石( ),当求之于上流。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    )沙为坎穴。

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

转转不已,遂(   )反溯流逆上矣。

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

”如其言,果得之于数里外。

然则()天下之事,但(   )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    )欤?

【小组研学】

合作探究与交流展示

1.在寻找石兽的问题上,庙僧和讲学家各自有怎样的依据?

老河兵的推断为什么是正确的?

由此可以看出他们怎样的性格特征?

 

2.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说明道理?

找出文中说明这个道理的原句。

 

3.由这个小故事作者发出了怎样的议论?

它对我们的学习生活有什么启示?

 

4.文章中写到了两次笑,你怎样理解其中的意味?

 

【评学】

通过对这篇古文的学习,相信同学们都有了新的体会和收获,请写一篇读后感。

(不少于500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自然景观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