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资格认定考试初级中学物理真题上半年.docx
《教师资格认定考试初级中学物理真题上半年.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师资格认定考试初级中学物理真题上半年.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师资格认定考试初级中学物理真题上半年
教师资格认定考试初级中学物理真题2013年上半年
一、单项选择题(总题数:
8,分数:
40.00)
1.如图所示的凸透镜成像的装置中,F、F"点到凸透镜的距离均等于焦距,P、P'点到凸透镜的距离均为2倍焦距,若保证途中的烛像与透镜的位置保持不变,移动光屏找像,则能在光屏上看到一个______。
A.倒立等大的实像B.倒立缩小的实像
C.倒立放大的实像D.正立放大的虚像
A.
B. √
C.
D.
解析:
由题物距u>2f,当移动光屏满足f<v<2f时,将在屏幕上看到一个倒立缩小的实像。
2.在如图所示的闭合电路中,闭合电键,当滑动变阻器的滑片向右移动时,______。
A.电流表示数变大,电压表示数变大
B.电流表示数变小,电压表示数变大
C.电流表示数变大,电压表示数变小
D.电流表示数变小。
电压表示数变小
A.
B.
C. √
D.
解析:
滑动变阻器的滑片向右移动,电阻变小,电路中总电阻变小,总电流变大,电流表示数变大,电池内阻和定值电阻分担的电压变大,滑动变阻器两端电压变小,电压表示数变小。
3.卢瑟福用He粒子撞击氮原子核生成两种粒子,其中一种为,则另一种粒子为______。
A.电子B.中子C.质子D.氘核
A.
B.
C. √
D.
解析:
生成粒子的质子数为2+7-8=1,质量数为4+14-17=1,即是质子。
4.下图为一种静电除尘原理示意图,带电尘埃在电极的作用下,向集尘极迁移并沉积,已达到除尘目的,下列与该种除尘机原理有关的表述正确的是______。
A.到达集尘极的尘埃带正电
B.带电尘埃在运动中所受电场力不变
C.电场方向由放电极指向集尘极
D.电场力对带电尘埃做正功
A.
B.
C.
D. √
解析:
从静电除尘机理出发即可解题。
由于集电极与电池的正极连接,电场方向由集尘极指向放电极。
而尘埃在电场力作用下向集尘极迁移并沉积,说明尘埃带负电,A错。
由于集电极与电池的正极连接,电场方向由集尘极指向放电极,C错。
且电场强度不是均匀的,所以带电尘埃在运动过程中所受电场力F=qE是变化的,B错。
尘埃受指向集尘极的电场力作用下,向集尘极运动,所以电场力做正功,D正确。
5.宇航员在月球表面以初速度v0,竖直向上抛一物体,物体离开宇航员后可认为只受到月球的引力作用,若该物体上升的最大高度为h,已知的月球直径为d,万有引力恒量为G,则可推算的月球质量为______。
A.B.C.D.
A.
B. √
C.
D.
解析:
物体在月球表面做竖直上抛运动,根据匀变速运动规律得:
g月=
物体在月球表面上时,由重力等于月球对其的万有引力得:
。
6.如图所示为伽利略设计的一种测温装置示意图,玻璃管的上端与导热良好的玻璃泡连通,下端插入水中,玻璃泡中封闭有一定量的空气。
若玻璃管内水柱上升,则外界大气的变化可能是______。
A.温度升高,压强减小B.温度升高,压强小变
C.温度降低,压强增大D.温度不变,压强减小
A.
B.
C. √
D.
解析:
p外-ρgh=p内,若玻璃管内水柱上升,h变大,外界大气压变大,由=C,可知气体体积减小,温度降低,选项C正确。
7.如图所示AB两物体用轻弹簧连接,放在光滑水平面上,物体A紧靠竖直墙。
若推物体B使弹簧压缩,然后由静止释放,物体B开始运动,则______。
A.弹簧第一次恢复到原长时,物体A开始加速,B继续加速
B.弹簧第一次拉伸至最长时,两个物体的速度一定相同
C.弹簧第二次恢复到最长时,两个物体的速度一定反向
D.弹簧再次压缩到最短时,物体A的速度可能为零
A.
B. √
C.
D.
解析:
弹簧第一次恢复原长后,物体B有向右的速度,物体A静止,此后,弹簧被拉长,故物体A在拉力作用下会向右加速,而B受到拉力作用,开始减速,A错;弹簧从第一次恢复原长到拉到最长过程中,物体A加速,物体B减速,当两者速度相同时,弹簧达到最长,故B正确;弹簧第二次恢复到最长时,两者速度相同,C错误。
如果弹簧再次压缩到最短时速度为零,因为两个物体的速度相同,则系统的动量为零,由动量守恒知不合实际,故D错误。
8.为更科学更有效的评价学生成绩,需要对考试试卷进行评价,其中评价试卷得分稳定性的指标是______。
A.信度B.效度C.难度D.区分度
A.
B.
C.
D. √
解析:
信度是指使用同一试卷对考生重复测验时,或两个平行试卷对考生测验时,所得测验分数的一致性和稳定性程度。
效度是指考试有效性或正确性的质量指标,考试效度的高低反映着考试是否达到它的预定目的,是否考了要考的内容。
难度指试卷(题)的难易程度。
一般用试卷(题)的得分率或答对率表示,所以难度事实上是容易度或通过率。
其值在0~1之间,数值越大,说明试卷(题)越容易。
区分度是指试题对不同考生的知识、能力水平的鉴别程度。
如果一个题目的测试结果使水平高的考生答对(得高分),而水平较低的考生答错(得低分),它的区分能力就很强。
题目的区分度反映了试题这种区分能力的高低。
二、简答题(总题数:
2,分数:
20.00)
9.简述练习在物理教学中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①物理练习能帮助学生巩固、熟练、活化基础知识,加深和拓展物理知识。
②物理练习能促进学生学会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能力。
③物理练习能够启发学生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关系。
④物理练习是提供教学反馈的重要手段。
)
解析:
10.结合“密度”课题,简述备课中“备教材”的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所谓“备教材”,就是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之前,要将授课的教材章节内容做分析,确定授课的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明确内容主次,并结合班级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选用适合的教学方法、手段,设计出优秀的教学方案的过程,以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
“密度”是初中物理教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
由于概念本身较抽象,学生感性认识不足,密度概念也是初中物理教学中的一个难点。
密度知识是力学的基础知识之一,它对理解压强、浮力也很重要。
“密度”这一节是本章的重点也是为后续章节的学习准备必要的知识。
本节的教学重点是理解密度的物理意义以及用密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难点是通过实验探究活动,学习以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不变性(物质的本质特征)来定义密度概念的科学思维方法。
本节课从日常生活的事例出发,通过探究实验去发现问题、总结规律。
通过分析物质质量与体积的比值(同种物质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不同物质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体会物质密度的含义。
通过探究实验,使学生“看得见,摸得着”所学的知识,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体会成功的喜悦,不断激发其内在探索科学的求知欲,实现教与学的可持续发展。
)
解析:
三、案例分析题(总题数:
2,分数:
50.00)
案例:
某同学对一道练习题的解答如下。
某薄壁容器重4N,其容积为2.5dm3,高为30cm,底面积为200cm2,该容器装满水,放在面积为1m2的水平桌面中央,求
(1)水对容器底部的压力。
(2)容器对桌面的压强。
解:
(1)设水对容器底部的压力为F水,压强为p水,容器对桌面的压强p,压力为F,则
p水=ρ水gh=1×103kg/m3×9.8N/kg×0.3m=2940Pa
F水=p水S水=2940Pa×0.02m2=58.8N。
(2)F=G=58.8N+4N=62.8N
p=F/S=62.8N/m2=62.8Pa
答:
水对容器底部的压力为58.8N/kg。
容器对桌面的压强为62.8Pa。
问题:
(1).指出该学生答题的错误,并分析答错的可能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该学生的错误在于将水对容器底部的压力和容器的重力之和等同于容器对桌面的压力;将桌面的面积错误地等同于容器和桌面的接触面积。
错误的原因是该生没有理清压力和压强的概念,没有弄清楚容器对桌面的压力是容器和水的总重力之和,而容器对桌面的压强是容器对桌面的压力与接触面积的商。
)
解析:
(2).设计一个教学片段,帮助学生分析和正确解答该问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教学片段:
师:
第一问水对容器底部的压力,做的非常好,我们知道了液体底部的压强可以用p水=ρ水gh来求解,接下来,要求整个容器对桌面的压强,这个应该怎么去计算?
生:
先求容器对桌面的压力,然后除以面积。
师:
很好,容器对桌面的压力,属于固体对固体之间的作用力,又是静止状态,这种情况应该用什么思路求解?
生:
要先做受力分析。
师:
对,可以考虑整体法或者分离法进行受力分析,如果按整体法,求容器对桌面的压力,应该怎么做?
生:
容器对桌面的压力应该用容器和水的总重力。
师:
对,这样就求出来压力,你算一下压力是多少。
师:
想一想为什么这个力跟F水+G容器不一样。
是因为容器不是规则的,水对整个容器的作用力包括对容器底部的作用力和容器壁的作用力。
在这里求整个容器对桌面的压力,不是水对容器的压力和容器的重力之和。
生:
我明白了。
师:
求压强呢?
压强是怎么计算的呢?
生:
物体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叫做压强。
师:
这个题干中有两个面积,一个是容器和桌子的接触面积,一个是桌面的面积,应该用哪一个?
生:
哦,应该用前一个,因为接触面积之外的桌面没有受到力的作用,压强是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
师:
对,识记公式的时候,一定要记住它的适用环境以及它的物理意义,一定要认准是对应的物理量。
)
解析:
案例:
在初中物理实验上,李老师用蓝色自来水笔和一杯清水做实验,讲授分子运动理论的初步知识。
李老师:
同学们,这是一支蓝色自来水笔,这是一杯清水,老师将蓝墨水滴入清水中。
(李老师将蓝墨水滴入清水)
李老师:
同学们都观察到了什么现象,有谁说说?
甲同学:
水的颜色变蓝了。
李老师:
很好!
水是怎么变蓝的呢?
(同学们你看看我,我看看你,过了一会)
乙同学小声说:
蓝墨水和清水混合了。
李老师:
不对,上课注意力要集中!
水是逐步变蓝的,同学们要记住,这个实验说明分子在不停息地运动,记住了吗?
同学们:
记住了!
李老师:
很好,接下来我们讲分子之间存在力的作用。
问题:
(分数:
30.00)
(1).指出上面教学片段中,教师教学行为存在的问题,并说明理由。
(分数:
15.0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该教师的教学行为显然不符合新课程标准所倡导的教学评价理念。
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评价过于单一,只有“很好”“不对”,没有体现全面性原则,没有综合运用多种手段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
教师还用“上课注意力要集中”等打消学生们的积极性,没有注重激励性原则,没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教师直接给出答案“实验说明分子在不停息地运动”没能体现启发性原则,没有积极引导学生动脑思考。
没有体现反馈性原则,没有及时向学生提供反馈信息,使同学们通过反馈的方式取得进步的方法。
)
解析:
(2).针对上述教学片段中存在的问题,给出改进后的教学思路。
(分数:
15.0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改进教学思路:
可以采取启发式与探究式相结合,教师积极引导,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引导学生得到最终答案。
具体教学过程改进如下:
教师做演示实验,蓝墨水滴入清水中。
将学生分组,分组讨论实验现象,选代表出来回答。
生:
水的颜色变蓝了。
师:
还有别的同学补充一下吗?
生:
蓝墨水和清水混合了。
师:
这些讲的都对,我们观察现象的时候,不要只看到结果,还要多注意过程,谁能再细致的描述一下刚才的现象。
生:
哦,蓝墨水慢慢扩散,水逐渐变蓝,颜色变淡。
师:
非常好,实验现象要从细微之处着眼,同学们做的非常好,现在想一想这个实验说明了什么?
生:
说明了分子之间有空隙,分之一直在做运动。
师:
对,分子一直在做无规则运动,蓝色的墨水慢慢扩散到清水中。
)
解析:
四、教学设计题(总题数:
1,分数:
40.00)
阅读材料,根据要求完成教学设计。
材料一:
《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关于“欧姆定律”的内容标准为:
通过实验探究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理解欧姆定律。
材料二:
某版本初中物理教材“探究电流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器材:
定值电阻若干,电流表,电压表,电池组(或干电池),单刀开关,滑动变阻器,导线若干。
材料三:
教学对象为初中三年级学生,已学过电压、电流和电阻的知识,根据完成下列问题:
(分数:
40.00)
(1).简述欧姆定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导体中的电流,跟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跟导体的电阻成反比,即I=。
)
解析:
(2).根据上述材料,请从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等方面完成“探究电阻一定。
电流与电压的关系”的教学设计。
(不少于300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探究电阻一定,电流与电压的关系”从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等方面进行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使学生会同时使用电压表和电流表测量一段导体两端的电压和其中的电流。
②通过实验认识电流、电压和电阻的关系。
③会观察、收集实验中的数据并对数据进行分析。
2.过程与方法
①根据已有的知识猜测未知的知识。
②经历观察、实验以及探究等学习活动的过程并掌握实验的思路、方法;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分析、归纳实验结论的能力;培养学生能够掌握把一个多因素的问题转变为多个单因素问题的研究方法。
③能对自己的实验结果进行评估,找到成功和失败的原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让学生用联系的观点看待周围的事物并能设计实验方案证实自己的猜测。
②培养学生大胆猜想,小心求证,形成严谨的科学精神。
二、教学设计思路和方法
本节课的内容有两个方面:
一是探究电流跟电压的关系,二是探究电流跟电阻的关系。
其基本思路是:
首先以生活中的现象为基础,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欲望。
再让学生自己通过实验,分析观察,大胆猜想,培养学生科学猜想的学习方法,然后学生根据自己的猜想分析实验方法和所需的实验器材,设计出实验电路并进行实验,通过实验数据和图象的分析得出电流跟电压和电阻的关系。
通过“科学猜想法”和“控制变量法”等科学方法的教学,使学生潜移默化地接受物理学中研究问题的方法。
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加大课堂教学密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效率。
三、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
掌握实验方法,理解欧姆定律。
2.难点:
设计实验过程,实验数据的分析,以及对欧姆定律的理解。
四、教学过程
教学程序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反思
复习提问
1.电流是怎样形成的?
形成电流的原因是什
么?
什么是电阻?
学生以举手的形式回
答问题。
这部分问题是学生已经有
了感性的认识,大部分学生
回答得很正确,即使有少数
同学回答错误也没有关系,
学生之间会进行纠正。
创设情境
引入课题
1.开灯时,我们常常看到这样的现象:
傍晚
灯的亮度较暗.深夜灯的亮度较亮,这是为
什么?
2.演示:
出示调光台灯开开关,并转动旋钮,
让学生观察台灯的亮点变化。
3.提出问题:
灯泡逐渐变亮(或变暗),说明了
通过灯泡的电流是怎样变化?
4.请同学们完成下列实验:
(1)把2.5V小灯泡和用电流表分别跟一节
干电池和两节干电池串联组成电路。
闭合开
关,观察先后两次电流表示数及小灯泡的亮
度。
分析实验现象,大胆猜想电流的变化可能
跟什么有关?
(2)分别把2.5V和6.3V小灯泡跟两节干电池
和电流表组成电路。
闭合开关,观察先后两次
电流表的示数和小灯泡的亮度。
分析实验现
象,大胆猜想电流的变化可能跟什么有关?
实验告诉我们:
通过导体的电流的大小跟导
体两端的电压和导体的电阻这两个因素有
关。
电流与电压、电阻之间的有什么样的定量
关系呢?
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探究的课题。
(板
书:
探究电阻上的电流跟两端电压的关系)
学生观察并思考
学生回答:
电流逐渐
变大(或变小)。
学生动手实验,根据
实验现象,猜想:
串联
干电池时,灯泡较亮,
电流较大。
由此可猜
想:
所加电压越高,电
流会越大。
学生动手实验,根据实
验现象,猜想:
6.3V小
灯泡较暗,电流较小。
灯泡不同,其电阻值一
般不同。
由此可猜想:
导体电阻越大,电流就
越小。
这是生活中常见的现象,
使学生感觉到物理来源于
生活。
在这段教学中,通过让学生
观察生活中台灯的亮度变
化,并让学生自己通过实验
进行大胆猜想,充分调动学
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
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能
力。
对于同学们的猜想不论对
错,教师都应认真对待,但
应该注意:
猜想不是瞎猜、
乱猜,应该引导学生在原有
知识的基础;上有根据,符合
逻辑进行猜想。
所以在这里
设计实验,让学生通过实验
猜想。
实验探究解
决问题
1.确定实验方法——控制变量法
(1)电流可能受电压和电阻两个因素的影响,
如果两个因素同时变化(如在改变电压的同
时,也改变电阻),能否判断电流变化是谁引
起的吗?
(2)这个实验应如何设计呢?
(3)在物理学中,一个物理量往往受两个或多
个因素影响,为了研究这个量与其中的一个
因素的关系,可以固定其他的一些因素,只改
变一个,以此进行实验研究,这种研究物理问
题的方法叫“控制变量法”。
下面我们就利用控
制变量法先来探究电流与电压之间的关系。
2.探究电阻一定时,电流跟电压之间的关系
(1)请同学们讨论,这个实验需要哪些器材?
它们的作用各是什么?
怎样才能改变电阻两
端的电压?
画出电路图。
(2)教师分析归纳总结学生的改变电阻两端电
压的方法和实验电路,提出的异议,引导学生确
定最佳实验方案,板书合理的器材选择、电路
图、数据记录方法、操作过程。
学生思考后回答。
学生思考讨论,设计
实验方案,确定实验
方法:
先让电阻保持
不变,改变电压,观察
电流随电压变化的情
况:
在保持电压不变,
改变电阻,观察电流
随电阻变化的情况。
学生思考、讨论,汇报
所需的实验器材及它
们的作用,画出电路
图。
并且简单陈述自
己的实验操作过程。
学生根据老师提出的
异议,讨论实验的改
进方案,并修正器材、
电路图、数据记录方
法、操作方法。
设计实验部分是一个难点,
教师要进行引导,不要轻易
否定学生的想法,在设计过
程中教师可以提出启发性
的问题,让学生自我发现问
题。
(3)电脑出示实验中应注意的问题:
①连接电路时,开关应处于断开状态。
②滑动变阻器的滑片处于阻值最大位置。
③注意认清电压表、电流表的正负接线柱。
④电压表量程选3V,电流表量程选0.6A。
⑤闭合开关前,应检查电路,确认无误后方可
进行实验。
实验探究解
决问题
⑥实验中,闭合开关后,调节滑动变阻器的滑
片,使R两端的电压成整数倍地变化(如1V、
2V、3V),读出每次加在R上的电压值和电
流值,并填入下列表格中,并在图中画出电阻
的U-I关系图象。
(4)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巡视指导,帮助困难
学生。
(5)请学生分析实验表格中的数据,当电压成
倍数地增大时,电流是怎样变化的?
由此可以
归纳出什么结论?
(6)教师归纳总结:
在电阻一定的情况下,导
体中的电流跟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
3.探究电压一定时,电流与电阻之间的关系
(1)利用刚才的电路如何用实验研究电流跟
电阻的关系?
(2)怎样改变电阻的大小?
(3)在改变电阻时,加在电阻两端的电压也
要改变,怎样才能保证每次电阻两端的电压
不变呢?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
进行实验,并将实验
中测得的数据填到设
计的表格中。
并在图
中画出电阻的U-I
关系图象。
分析实验表格中 的数
据和电阻的U—I关系
图象,归纳得出结论。
学生思考讨论,初步
设计实验方案。
换用不同阻值的电阻。
(如5Ω、10Ω、20Ω)
学生思考回答:
可以移
动滑动变阻器的滑片,
是每次加在电阻两端
的电压不变。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
行实验,并将实验中测
得的数据填到设计的
在这段教学中教师合理地
启发学生选择实验器材,设
计实验电路图,亲自动手实
验,分析数据,归纳得出结
论,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
作用。
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
能力,而且使学生在获取知
识的同时,感受欧姆定律发
现的逻辑过程,感受实验成
现的逻辑过程,感受实验成
(4)学生分组实验:
实验中,换用不同的电阻,
闭合开关后,调节滑动变阻器的滑片,使R两
端的电压(如U=2V)保持不变,读出每次R
的电阻值和电流值,并填入表格中。
(5)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巡视指导,帮助困难
学生。
(6)请学生分析实验表格中的数据,当电阻成
倍数地增大时,电流是怎样变化的?
由此可以
归纳出什么结论?
(7)教师归纳总结:
在电压一定的情况下,导
体中的电流跟导体的电阻成反比。
4.以上两个结论是同学们通过分析实验数据
归纳得出的。
在这之前,科学家们已经进行了
大量的实验,并证明了上述结论是正确的。
5.回扣:
(1)打开调光台灯后,转动旋钮,灯的亮度发
生变化,说明通过灯泡的电流发生变化,引起
电流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2)开灯时,傍晚灯的亮度较暗,深夜灯的亮
度较亮.说明了什么?
(3)台灯的调节旋钮其实是一个变阻器,转动
旋钮,实际上是调节变阻器,使加在灯泡两端
的电压发生变化,而灯的电阻不变,所以电流
随电压成正比的改变。
(电脑显示调光台灯的实物图和电路图,动画
模拟调节过程)
分析实验表格中的数
据,归纳得出结论。
学生讨论回答。
回扣前面的问题,使学生感
觉到物理来源于生活,又服
务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物
理,体会到学有所用。
评估
交流
让学生讨论在实验中遇到的问题以及自己对
问题的看法和解决办法.教师引领回答几个
大家普遍遇到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