郴州经济发展状况.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30703282 上传时间:2023-08-19 格式:DOCX 页数:45 大小:9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郴州经济发展状况.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5页
郴州经济发展状况.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5页
郴州经济发展状况.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5页
郴州经济发展状况.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5页
郴州经济发展状况.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郴州经济发展状况.docx

《郴州经济发展状况.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郴州经济发展状况.docx(4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郴州经济发展状况.docx

郴州经济发展状况

郴州市建设湖南最开放城市湘粤赣省际区域中心城市战略规划纲要

发布时间:

2011-05-24  信息来源:

市发改委  作者:

不详  字体:

大  中  小 (双击滚屏)

(2009-2030)

 郴州市“两城”建设规划纲要起草领导小组

综合开发研究院(中国·深圳)

二〇一〇年十二月

前    言

 

郴州建设湖南最开放城市、湘粤赣省际区域中心城市(以下简称“两城”),是新时期郴州作出的重大战略选择,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两城”建设战略目标是呼应湖南省总体发展布局和区域发展定位,在总结多年探索实践经验的基础上而提出的。

郴州地处湘粤赣三省接壤地带,具有突出的区位特征和重要的战略地位。

国家、省委、省政府历来非常重视湘南地区和郴州市的发展,1988年郴州被国务院批准为“由沿海向内地改革开放的过渡试验区”;1994年底被列为全省“一点一线”优先发展区域;2007年省委、省政府作出了“敞开南大门、对接粤港澳”,加快湘南地区开发开放的决策;2009年省委、省政府相继出台了《关于积极承接产业转移促进加工贸易发展的意见》、《关于加快湘南地区开发开放的决定》、《关于支持郴州市承接产业转移先行先试的若干政策措施》,同年10月,省委书记张春贤到湘南地区调研时明确提出,要把湘南地区建设成湖南省新的经济增长极,把郴州建设成为湘粤赣省际区域城市发展的“领头羊”。

 “两城”建设战略目标是顺应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区域竞争日益激烈新态势,加快科学跨越、富民强市进程而提出的。

首先,“两城”建设是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客观要求。

从改革开放过渡试验区,到“放开南北两口战略”先行发力,到“一点一线”区域率先发展,再到湘南地区开发开放,郴州始终走在全省扩大开放的前列,理应成为湖南对外开放的“桥头堡”、承接产业转移的“排头兵”,加快“两城”建设就是为更好地践行这一光荣历史使命。

其次,“两城”建设是抢占区域竞争优势的现实选择。

随着沿海发达地区产业升级加剧,生产要素向区际周边地区溢出转移,区域经济竞争愈加激烈。

赣州、韶关、衡阳、永州等湘粤赣省际区域城市正抢抓新一轮产业转移战略机遇,奋力争夺经济发展制高点。

赣州着力打造“赣粤闽湘四省通衢的区域性现代化中心城市”,韶关大力建设“粤北区域中心城市”。

兄弟市州发展你追我赶,态势逼人,形势催人。

郴州必须在竞争中发挥优势,在合作中放大优势,力争发展速度更快、发展质量更优、综合实力更强,占据区域竞争主动权。

第三,“两城”建设是实现科学跨越发展的战略途径。

城市是现代经济的中心,高度的城镇化推动快速的工业化。

郴州通过“两城”建设,能够形成产业聚集效应和辐射能力,增强经济发展的动力和活力。

我们必须坚持以“两城”建设为龙头,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升级,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加快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步伐,促进郴州经济社会科学跨越发展,努力实现“湘南率先、省际领先、湖南争先”目标。

“两城”建设战略目标是立足郴州实际条件,着眼发挥郴州比较优势而提出的。

郴州推进“两城”建设具备充足的条件和优势。

从区位交通看,郴州是纵向“珠三角-长株潭”和横向“闽三角、海西经济区-大西南”两条经济带的交汇腹地,是华南经济圈与内陆经济关联的重要通道和节点。

京广铁路、武广高铁、京港澳高速公路、106和107国道纵贯南北,加之正在兴建的衡茶吉铁路和厦蓉、衡武、宜凤、岳汝、桂宁高速公路等多条纵横交通干线,以及规划论证中的郴州机场,构成了立体、快捷的交通网络,使郴州正在成为区域交通枢纽。

从资源禀赋看,郴州是湖湘文化与岭南文化及赣西文化的交融地带,历史文化资源丰富,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

自然资源在湘粤赣省际区域范围内,郴州的优势也相对突出,具有丰富的有色金属、煤、石墨等资源,是华南重要的能源资源供应地;生态资源丰富,旅游资源独具特色,拥有神奇的自然风光和浓郁的湘南风情,对于资源及其相关领域的战略合作具有广阔的前景。

从城镇群基础看,郴州位于珠三角城市群和长株潭城市群之间,受两大城市群双重引力作用,具备了城镇群隆起的条件。

以郴州市中心城区为核心的半小时通勤半径,聚集了资兴、桂阳、永兴、宜章四个县市城镇,城镇群一体化的基础和优势在省际区域间无可比拟。

从经济实力看,郴州是国家创业型试点城市、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城市,拥有国家稀贵金属再生利用产业化基地、国家可持续发展示范区、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园和全国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试点,经济综合实力不断增长,发展态势向好。

2009年经济规模、财政总收入分别突破800亿元、80亿元大关,增长速度分别达到16%和22%,经济社会进入加速发展时期。

有色金属、能源等优势产业不断壮大,开放平台日益完善,为打造“中国有色金属之都”、新型综合能源基地、出口加工基地和沿海产业转移承接基地奠定了良好基础。

从政策环境看,省委、省政府赋予郴州先行先试的政策,鼓励我市采取最开放、最灵活的措施承接产业转移。

郴州是全国首批加工贸易梯度转移重点承接地之一,成为全国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城市,拥有叠加保税物流功能的湖南省唯一的国家级出口加工区,以及省级八大重点物流园之一的湘南国际物流园,随着郴州海关顺利运行,公路口岸车检场和国际快件业务试运行,省供港澳农产品验放场加快建设,“五定班列”、铁海联运有望开通,“一站式”、“一条龙”快速大通关平台正在形成,郴州成为全省乃至中西部开放平台最全、功能最优的市州之一。

郴州“两城”战略定位,是立志让郴州在“湘南率先、省际领先、湖南争先”,真正成为开发开放的先行区、科学发展的领跑者、生产要素的集聚地、创新创造的试验田、和谐共享的新家园。

使郴州经济社会发展高于全省和周边区域,中心城市建设快于全省和周边区域,发展环境和活力优于全省和周边区域。

“两城”建设,互为依托,相辅相成,有机统一。

开放是前提、是手段,建设湘粤赣省际区域中心城市是目的、是结果。

开放重点是加大制度供给,最大限度地解放生产力,释放发展的空间;建设区域中心城市,重点是强化郴州城镇群的极核化效应,带动市域各县市区城乡统筹发展,形成集聚辐射湘粤赣省际区域的强大城市功能。

“两城”建设,既是宏伟的奋斗目标,也是艰苦奋斗的过程和孜孜不倦的追求,需要全市上下为之付出长期不懈的努力。

根据党的“十七”大及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湖南省《关于加快湘南地区开发开放的决定》和支持郴州承接产业转移先行先试政策,为推进“两城”建设,实现科学跨越、富民强市目标,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特制定本规划纲要。

目   录

前    言...............................................................................................1

第一章  总则.......................................................................................1

第一节背景与范围............................................................................1

第二节 “两城”内涵..........................................................................2

第三节发展基础................................................................................3

第二章  发展战略...............................................................................6

第一节指导思想................................................................................6

第二节战略目标................................................................................8

第三节阶段目标..............................................................................10

第三章  城镇化建设.........................................................................13

第一节城镇发展战略......................................................................13

第二节中心城区..............................................................................15

第三节郴资桂一体化区域..............................................................16

第四节郴州城镇群..........................................................................17

第五节郴州市域..............................................................................17

第四章  产业发展.............................................................................18

第一节产业发展战略......................................................................18

第二节新型工业..............................................................................20

第三节现代服务业..........................................................................23

第四节现代农业..............................................................................27

第五节承接产业转移与产业园区..................................................30

第五章  基础设施.............................................................................31

第一节交通基础设施......................................................................31

第二节公共基础设施......................................................................32

第六章  生态建设与可持续发展.....................................................35

第一节生态建设..............................................................................36

三、生态文明建设............................................................................39

第二节生态治理..............................................................................40

第三节可持续发展..........................................................................41

第二节教育......................................................................................45

第三节文化......................................................................................46

第四节卫生......................................................................................48

第五节民生......................................................................................49

第八章  开放与体制创新.................................................................50

第一节开放的行政体系..................................................................51

第二节开放的产业体系..................................................................53

第三节开放的市场体系..................................................................54

第四节开放的对接平台体系..........................................................56

第五节开放的社会服务体系..........................................................57

第九章  保障措施.............................................................................58

第一节加强组织领导......................................................................59

第二节加强统筹协调......................................................................59

第三节加强考核检查......................................................................60

名词解释...............................................................................................61

 

第一章  总则

 

第一节背景与范围

一、规划背景

经济全球化与产业转移。

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全球产业转移速度加快,新兴市场国家将在后危机时代占据更大比重的市场空间。

中部地区迎来新一轮国际产业转移和国内东部沿海地区的产业大转移。

郴州是湖南的南大门,是承接珠三角产业转移的最前沿,需要抓住历史机遇,实现跨越发展。

高铁时代与区域竞争。

武广高速铁路建成通车,标志高铁时代的到来。

高速铁路改变了时效半径和区域竞争格局。

郴州是高铁沿线重要节点城市,迎来了要素聚集、产业提升、城镇化进程加快的战略机遇。

“低碳经济”与产业结构调整。

全球气候变化为人类提出了更高的可持续发展要求,我国提出了降低碳排放的中长期目标。

郴州作为资源型城市,可以而且应该在发展低碳经济方面率先探索,走出一条新路。

长株潭及环长株潭城市群与湘南开放开发。

国务院把长株潭城市群列入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要求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率先突破,大胆创新,为实现科学发展与社会和谐发挥示范和带头作用。

在建设长株潭及环长株潭城市群“两型”社会建设先导区的同时,湖南省、委省政府提出了加快湘南开发开放的要求,郴州应充分利用长株潭城市群、珠三角城市群双重引力作用,尽快成为两大城市群之间的“隆起带”。

湖南推进省际边界中心城市建设与郴州先行先试。

省委、省政府明确支持省际边界中心城市建设,鼓励郴州先行先试。

郴州参与湘粤赣省际区域城市竞争,必须在竞争中发挥优势,在合作中放大优势,力争发展速度更快、发展质量更优、综合实力更强,占据区域竞争主动权和制高点。

二、规划范围和期限

规划分为中心城区、郴资桂一体化区域、郴州城镇群[郴(州)资(兴)桂(阳)、郴(州)永(兴)宜(章)区域]、郴州市域(环郴资桂、郴永宜区域)四个层次。

规划期限为2009-2020年,远期到2030年。

规划基期为2009年。

第二节 “两城”内涵

一、湖南最开放城市

改革开放创造了中国经济增长的奇迹。

开放就是借鉴国外先进的经验和人类社会的优秀成果,应用于中国的具体实践。

开放也是改革,通过加大制度供给,最大限度地解放生产力,释放发展的空间。

把郴州建设成为最开放城市,对接华南经济圈,必然要建设开放的行政体系、开放的产业体系、开放的市场体系、开放的对接平台体系、开放的社会服务体系,要拥有在湖南省和湘粤赣省际区域最大的开放度。

二、湘粤赣省际区域中心城市

区域中心城市,是在一定地理范围内、在经济社会活动中的一个或几个方面处于重要地位、具有综合功能、起着枢纽作用的大城市或较大城市,能够辐射和带动区域经济快速发展。

郴州建设区域中心城市,就是要通过郴州城镇群的同城化、极核化,打造湘粤赣省际区域的较大城市,将郴州建设成为具有鲜明特色的生态城、文化城、商贸城、创业城、宜居城,拥有在湘粤赣省际区域最大的首位度。

三、“两城”的关系

建设开放城市与建设区域中心城市,是改革与发展的关系。

开放是手段、是前提,建设区域中心城市是目标、是结果,二者相辅相成。

开放的核心是制度供给,建设区域中心城市的基础是区域经济一体化,关键是打造郴州城镇群的极核化效应,带动市域各县市区的全面发展。

郴州应以“最开放”的胆略先行先试,采用“非常规手段”,加快建设经济社会发展高于全省和周边区域,中心城市建设快于全省和周边区域,发展环境和活力优于全省和周边区域的湖南最开放城市、湘粤赣省际区域中心城市。

第三节发展基础

一、区位优势

郴州毗邻珠三角,是湖南的“南大门”,辖两区一市八县,2009年总人口473.86万,土地总面积1.93万平方公里。

郴州地处纵向“珠三角-长株潭”和横向“闽三角、海西经济区-大西南”两条经济带的交汇腹地,是华南经济圈与内陆经济关联的重要通道和节点,是湖南扩大开放的前沿和承接沿海产业转移的“桥头堡”,具备建设开放型城市和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地缘条件。

郴州具有良好的交通区位条件。

位于我国南北交通大动脉上,武广高速铁路贯穿全境;国家规划中的东西向高速铁路也将通过郴州。

铁路、高速公路、国道、省道构成互通的交通网络,有利于郴州由交通节点城市迈向区域综合交通枢纽城市。

二、城镇群基础

郴州位于珠三角城市群和长株潭城市群区域之间,受两大城市群双重引力作用,具备了城镇群隆起的条件。

以郴州市中心城区为核心的半小时通勤半径,聚集了资兴、桂阳、永兴、宜章四个县(市)城镇,具备了形成城镇群一体化的基础。

2009年,郴州市城镇化发展水平达到42.36%,城镇化进程处于加速发展阶段。

郴资桂一体化区域城镇化水平达到56.49%,郴州城镇群城镇化水平达到48.68%,位于45%-50%区间,城镇群的发育趋于网络化发展阶段。

城镇空间沿主要轴线发展态势明显,区域性产业集群正在形成。

郴州市半小时通勤圈内城镇群占市域经济总量的相对优势明显。

2009年,郴资桂一体化区域GDP总量占郴州市全市的59.1%,郴州城镇群(郴州市区、资兴、桂阳、永兴、宜章)占郴州市GDP总量的80.53%。

在湘粤赣省际区域范围内,郴州是唯一一个具备这一优势的城市。

三、资源优势

郴州矿产资源富集,是“中国有色金属之乡”、“中国银都”,钨、钼、铋、锡、铅、锌、微晶石墨、萤石等储量在全国和世界均占有重要位置,是华南重要的能源资源供应地;生态资源丰富,旅游资源独具特色,拥有神奇的自然风光和浓郁的湘南风情;土地资源、水资源较为充足。

四、经济基础

郴州总体经济实力不断增长,总量与全省及周边省际城市相比,处于中上水平。

2009年,地区生产总值843.23亿元,增长16.5%,经济呈现加速发展趋势。

人均GDP17795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3727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519元。

郴州形成了有色金属、电子信息、能源、新型建材、医药食品、机械化工等优势产业,工业增加值规模在省际区域领先,经济效益最好。

五、城市竞争力

城市竞争力是社会、经济结构、价值观念、文化、制度政策等多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是城市为其自身发展在区域内进行资源优化配置的能力。

郴州城市综合竞争力不断增强。

根据中国社科院城市竞争力报告,郴州在全国294个城市的排名,由2003年的178位上升到2009年第147位。

六、后发优势

   在承接国际及我国东南沿海地区产业转移的过程中,郴州能够利用自身区位优势、资源优势和低成本优势,充分吸收技术外溢和知识外溢,加速产业的优化升级,加快城镇化,实现跨越发展。

七、历史文化

郴州历史文化资源丰富,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湖湘文化与岭南文化及赣西文化交融,形成了开放包容、求实创新的郴州精神。

郴州是湖南省省级历史文化名城。

目前,全市经各级人民政府颁布的文物保护单位有135处,其中国家级1处、省级19处、市级15处、县级100处。

八、政策基础

省委、省政府在区域布局中,将郴州作为湖南新的重要的经济增长极,赋予郴州先行先试的政策,鼓励郴州采取最开放、最灵活的措施加快发展。

第二章  发展战略

 

第一节指导思想

一、总体要求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抢抓中部崛起、泛珠合作、产业转移、湘南开放开发等历史机遇,以富民强市为目标,以科学发展为主线,以先行先试为动力,以基础设施建设为先导,以产业发展为重点,以城市建设为核心,以和谐稳定为保障,努力把郴州建设成为湖南最开放城市、湘粤赣省际区域中心城市。

二、基本原则

坚持解放思想,先行先试。

更新思想观念,创新体制机制,以改革促开放,以开放促开发,以开发促发展,促使一切生产要素的活力竞相迸发、一切创造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一切干事创业的激情全部释放。

坚持产业主导,基础先行。

产业是城镇化的驱动力量,基础设施是支撑。

要加大产业建设和承接产业转移力度,做大做强优势产业;加大交通基础设施、教育、文化、卫生等社会事业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形成高效、完备的基础设施支撑体系。

坚持城乡统筹,城镇优先。

以城镇化带动区域经济一体化,兼顾周边、辐射全市、层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外语学习 > 法语学习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