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高中语文人教版中国文化经典研读学案第三单元相关读物含答案.docx
《版高中语文人教版中国文化经典研读学案第三单元相关读物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版高中语文人教版中国文化经典研读学案第三单元相关读物含答案.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版高中语文人教版中国文化经典研读学案第三单元相关读物含答案
相关读物
直 书
史家直笔刍论(节选)
王晓天
直笔和曲笔可以说是中国古代史学的一对孪生子,无直亦无曲,无曲亦无直。
两者均是中国古代史学的传统,却是对立着的两种传统。
直笔,作为治史的原则和方法,直接与曲笔相对立,直笔主张尊重客观事实,“不虚美,不隐恶”,而曲笔却从主观需要出发,“爱憎由己,高下在心。
”从道德观来看,直笔是史家的一种职业或学术道德。
“德者何?
著书者之心术也。
”它体现了“数百年来人们就知道的,数千年来在一切处世格言上反复谈到的、起码的公共生活原则”之一——“直”和“直道”,尽管这“直”和“直道”仍然窒息在封建道德的外壳内,但它是具有积极意义的。
而曲笔本来就是剥削阶级劣根性、腐朽性的体现,即或从封建道德的角度看也是要受谴责的,在史学方法论上也没有任何价值,是一个纯粹消极的东西。
因此,直笔和曲笔是相对立的,是两种对立着的史学传统,这是一方面。
另一方面,直笔和曲笔又有着同一性,即都是适应着统治阶级的政治需要。
这种同一性是由旧史学作为剥削阶级的意识形态,作为统治阶级的工具,总是要为一定的阶级服务这一根本属性所规定的,它们是相互补充的两个方面,舍此就不会有旧史学,就不会形成一个如此繁杂、根深叶茂的旧史学体系。
知识卡片
1.作家作品
刘知几(661—721),字子玄,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唐代著名史学家。
唐高宗永隆元年(680)举进士,武则天长安二年(702)开始担任史官,撰起居注,历任著作佐郎、左史、著作郎、秘书少监、太子左庶子、左散骑常侍等职,兼修国史。
景龙二年(708),刘知几因不满于当时史官制度的混乱和监修大臣对修史工作的横加干涉,辞去史职,“退而私撰《史通》,以见其志”。
《史通》,中国古代第一部系统的史学理论著作,20卷,成书于中宗景龙四年(710)。
《史通》包括内篇三十九篇、外篇十三篇,其中内篇的《体统》《纰缪》《弛张》三篇在北宋欧阳修、宋祁撰《新唐书》前已佚,全书今存四十九篇。
内篇为全书的主体,着重讲史书的体裁体例、史料采集、表述要点和作史原则,而以评论史书体裁为主;外篇论述史官制度、史籍源流并杂评史家得失。
2.背景资料
《直书》,选自《史通》。
“直书”就是不隐讳事实真相,不饰恶虚美,如实记载历史事实。
中国史学的两个高峰都出现在唐以前。
尤其是东汉至隋末,史学逐渐从经学的附庸成为一门独立的学问。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唐代史学家刘知几总结前代史书,写出了《史通》一书。
在当时皇权专制“黑云压城城欲摧”的形势下,直书精神一直顽强地承担着其应有的历史使命。
传统叙事史学因为直书精神的保持,而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为中国过去的文明留下了大量可靠的历史见证,为世界各国尤其是亚洲诸国留下了无数珍贵的历史记载。
3.相关知识
我国的史官制度,传说起于黄帝时期,这当然不可信。
但有可靠的证据表明,至少在商代,我国已出现了史官与官方记事制度,甲骨文中便有“作册”“史”和“尹”等史官名称。
至西周,史职日繁,不但天子有史官,一些诸侯国也先后设置了史官。
其时史官的职掌范围虽然很广,包括天算历法、祭祀、占卜、图籍管理、宫廷文秘等,但据实直书史事无疑是其基本工作之一,《国语·楚语》即称“有事不书,是史失其职守”。
由于史官须具备广博的天文、地理和人文知识才能充任,故在当时社会文化尚不发达的条件下,一般只能通过家族内的父子传授和世袭来继续这一事业,这就使史官在先秦国家的政府中形成了一个比较特殊而自成一格的职官系统。
加之当时统治阶级普遍养成了一种重视历史借鉴的深沉意识,史官及其专业职能遂因之而受到朝廷和社会的相当尊重,处于非他人所能随意罢斥或替代的地位。
自主学习
1.易误读字
违忤(wǔ) 吁可畏乎(xū)
瓦砾(lì)箕裘未陨(jīyǔn)
王劭(shào)栖毫(qī)
斧钺(yuè)糟粕(pò)
抽戈犯跸(bì)无所阿容(ē)
2.通假字
励其匪躬之节(匪,通“非”,不)
私存《嘿记》之文(嘿,通“默”)
3.一词多义
道
曾
朝
被
若
4.古今异义
(1)树之风声
古义:
好的风气
今义:
刮风的声音;传播出来的消息
(2)其叙述当时
古义:
当时历史
今义:
过去某件事情发生的那个时候;当初
(3)盖烈士徇名
古义:
积极建立功业的人
今义:
为正义事业献出生命的人
(4)而责史臣不能申其强项之风
古义:
倔强、不肯低头,比喻刚直不屈
今义:
实力强的项目
5.词类活用
人之所贱(形容词作动词,鄙视)
人之所贵(形容词作动词,珍视)
树之风声(名词作动词,树立)
况史之为务(名词作动词,写史)
或身膏斧钺(名词作动词,赴死或受死)
贯三光而洞九泉(名词作动词,埋葬)
无闻后代(使动用法,使……闻)
6.文言句式
(1)判断句
正直者,人之所贵,而君子之德也
(2)省略句
或身膏(于)斧钺,取笑(于)当时
直如弦,死(于)道边
(3)被动句
或身膏斧钺,取笑当时;或书填坑窖,无闻后代
或列营渭曲,见屈武侯
7.熟语集释
披沙拣金:
分开沙子来挑选金子。
比喻从大量芜杂的事物中去粗取精。
文本研读
人遵循五常(指仁、义、礼、智、信),士人有各种善行,有的邪,有的正,有的曲,有的直。
那些邪的、曲的人,被人轻贱,因为那是小人的做法;那些正直的人,被人尊重,因为那是君子的品德。
然而世人大多都倾向于邪曲而放弃正直,不践行君子的做法,而遵行小人的行为,为什么呢?
俗话说:
“正直得像弓弦一样,往往死在路边;邪曲得像铁钩一样,反而会加官晋爵。
”所以人们宁可顺从(权势)来保持自身平安,也不违逆(权势)而招致祸害。
更何况史书的任务,就是用来劝诫世人,树立好的风气。
遇到贼臣逆子、淫乱的君主,如果直白地记下他们的事迹,不掩饰他们的过失,就会把他们的恶行彰显出来,使他们的臭名流传千年。
这样说来,岂不可怕!
如果环境允许这么做就去做(直笔记史),如果环境不允许这么做却做了就会凶险。
比如董狐写史不用隐笔,赵盾为了法度而蒙受屈辱。
他们没有什么冲突,各自按自己的原则做事没有什么疑虑,这样以后成就了他良直的名声,名传今古。
至于像齐史记载崔杼弑君,司马迁写出汉武帝的过错,韦昭在东吴秉直记事,崔浩写史犯了魏国的忌讳,他们有的身遭刑戮,被当时人嘲笑;有的写成的书被填埋,后人无法看到。
世道就是这样,却要责怪史臣不能保持刚直不屈的性格、激励自己舍己尽忠的节操、不折腰的气节,实在很难啊。
因此张俨因愤激而决心努力,私下保存《嘿记》;孙盛心中不平,私下撰写了《晋阳秋》寄到辽东以存其真。
(他们)以此来避祸,幸好得以保全了自己。
我们足以(借此)得知世道的艰辛,也了解了实录的难能可贵。
但是一一考察从前的史事,求证于直白的词句,虽然古人的糟粕,真假相杂,而我们披沙拣金,有时就能收获宝贝。
考察西晋统治期间,史官特别多。
当晋宣帝、晋景帝开创晋朝基业之初,曹氏和司马氏之间政权交替的时候,比如在渭曲列阵,被诸葛亮击败,又比如魏帝曹髦讨伐司马昭,反被成济刺杀。
陈寿、王隐,都闭口无言,陆机、虞预也停笔没有叙述。
到了习凿齿(人名),才申明了死诸葛退走活仲达、成济持刀犯驾的说法。
历朝历代的诬造,从此才被澄清。
考察习凿齿的记事,大概就是近代遗留下来的直录精神吧?
再有宋孝王的《风俗传》王劭的《齐志》,他们叙述当时的事情,都致力于细究真实情况。
考究当时北魏的王公,祖宗产业还没有丧尽;北齐的将相,后代仍然还在。
而这两人直书他们的避讳,竟然没有一点害怕。
刚正不阿,大概就是这类人吧?
刚烈之士重视名声,壮士注重气节,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像南史、董狐仗义直书,不避讳权势;韦昭、崔浩的奋笔直书,无所屈从于人。
虽然在保全自己防备受害方面有所不足,但是他们的留芳余烈,人们到现在还称道。
和王沈写《魏书》相比,后者借助邪曲的笔法获取高官,再和董统写《燕史》相比,后者通过取媚于权势而获取荣华,一边是上贯三光,一边是下埋九泉,即使这样说也不足以说明他们的高低之别啊。
【主旨归纳】 本文以丰富的史实材料对中国史学中“直书”这一优良传统作了深入论述。
作者认为,敢于奋笔直书、彰善贬恶是史学家的最高境界,“直书”就是要善恶必书,不虚美,不隐恶;在具体叙述中,要避免个人好恶。
他称赞历史上那些秉笔直书的史家,认为正是他们敢于彰善贬恶的精神,才体现了历史的公正无私,而对那些“曲笔阿世”“谀言媚主”的人,作者则持批评态度。
要点解析
人禀五常,士兼百行
“五常之道”实际上是“三纲”的具体化。
董仲舒又认为,仁、义、礼、智、信五常之道则是处理君臣、父子、夫妻、上下尊卑关系的基本法则,治国者应该给予足够的重视。
在他看来,人不同于其他生物的一个重要特点,在于人类具有与生俱来的五常之道。
坚持五常之道,就能维持社会的稳定和人际关系的和谐。
百行,各种品行、德行。
《旧唐书·孝友传·刘君良》:
“士有百行,孝敬为先。
”王夫之《读四书大全说·论语·阳货篇四》:
“五常百行,何一而不以恭、宽、信、敏、惠行之?
五常百行,道也。
”
文本探究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作者为提出中心论点,采用了怎样的引出方式?
思路提示: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史之为务,申以劝诫,树之风声”。
文章为了引出中心论点,先从人的本性谈起,认为世人为了生存,都选择了明哲保身,“宁顺从以保吉,不违忤以受害”。
接着,笔锋一转,提出作为史官,修史却有自己的要求,要“申以劝诫,树之风声”。
即史书以劝惩为目的,好事则褒之,坏事则贬之,以此来树立好的风气,惩恶扬善,使那些乱臣贼子不敢轻易做坏事。
从而亮出了本篇的中心论点,并暗示了能秉笔直书的不易。
2.作者在提倡“直书”,赞美“信史”时,对“曲笔”有怎样的看法?
思路提示:
作者提倡“直书”,对不惧权势、不惜身家性命秉笔直书的史官给予了高度的赞美与歌颂。
作者对某些因客观环境的险恶或朝代的频繁更迭不能“直书”的史家也给予了理解。
在文中,作者举六朝之时,曲笔或隐晦事实真相的例子比比皆是,说明史家有些也无所适从,还想在乱世中苟全性命。
但是,作者在理解的前提下,更认为这些史家有责任以笔为枪,对那些昏君逆臣进行口诛笔伐,正视听,讨逆贼,起到“申以劝诫,树之风声”的作用。
你所说的孤独并不是孤独
贾平凹
好多人在说自己孤独,但说自己孤独的人其实并不孤独。
孤独不是受到了冷落和遗弃;而是无知己,不被理解。
真正的孤独者不言孤独,偶尔做些长啸,如我们看到的兽。
弱者都是群居着,所以有芸芸众生。
弱者奋斗的目的是转化为强者,像蛹向蛾的转化。
但一旦转化成功了,就失去了原本满足和享受欲望的要求。
我见过相当多的郁郁寡欢者,也见过一些把皮肤和毛发弄得怪异的人,他们似乎要装扮成孤独的模样。
这不是孤独,是孤僻。
他们想成为六月的麦子,却在仅长出一尺余高就出穗孕粒,结的只能是蝇头般大的果实。
每个行当里都有孤独人,在文学界我遇到了一位。
他的声名流布全国,对他的诽谤也铺天盖地,他总是宠辱不惊,过着自己的日子,进行着自己的写作,但我知道他是孤独的。
“先生,”我有一天走近了他,对他说,“你想想,当一碗肉大家都用眼睛盯着并努力尝试去吃到,你却首先将肉端跑了,能避免不被群起而攻之吗?
”
他听了我的话,没有说是或者不是,也没有停下来握一下我的手,只是突然间,他泪流满脸。
“先生,先生……”我撵着他还要说。
“我并不孤独。
”他说完,便匆匆地走掉了。
我以为我要成为他的知己,但我失败了,那他为什么要流泪呢?
,“我并不孤独”又是什么意思呢?
一年后这位作家又出版了新作,在书中的某一页上我读到了“圣贤庸行,大人小心”八个字,我终于明白了,尘世并不会轻易让一个人孤独的。
群居需要一种平衡,嫉妒而引发的诽谤,扼杀,羞辱,打击和迫害,你若不再脱颖,你将平凡,你若继续走,走,终于使众生无法赶超了,众生就会向你欢呼和崇拜,尊你为神圣。
神圣是真正的孤独。
走向孤独的人难以接受怜悯和同情。
(时间:
45分钟 满分:
60分)
一、基础训练(22分)
1.下列各句中,含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3分)
A.夫人禀五常,士兼百行
B.私存《嘿记》之文
C.况史之为务,申以劝诫
D.假回邪以窃位
解析 B项,“嘿”同“默”。
答案 B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不践君子之迹 践:
践行。
B.披沙拣金披:
分开。
C.马迁之述汉非述:
记载。
D.私存《嘿记》之文存:
心里怀着。
解析 D项,存:
保存、收藏。
答案 D
3.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全部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
B.
C.
D.
解析 C项均为名词,朝代。
A项,名词,准则/动词,说;B项,副词,竟然/副词,曾经;D项,动词,流传/动词,遭受。
答案 C
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
B.
C.
D.
解析 A项,均为转折连词;B项,连词,表并列/连词,表修饰;C项,动词,像/动词,及;D项,副词,表推测/名词,盖子。
答案 A
5.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人之所贵
B.壮夫重气
C.贯三光而洞九泉
D.人之所贱
解析 C项,是名词用作动词,其他三项是形容词用作动词。
答案 A
6.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古今意义不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申以劝诫,树之风声
B.邪正有别,曲直不同
C.或书填坑窖,无闻后代
D.持谄媚以偷荣
解析 A项,古义:
风教,引申为好的风气。
今义:
①刮风的声音;②传播出来的消息。
答案 A
7.将下列各句补充完整。
(4分)
(1)虽古人糟粕,真伪相乱,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不作瓦砾长存。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曲如钩,反封侯。
(4)若邪曲者,人之所贱,而小人之道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披沙拣金 有时获宝
(2)宁为兰摧玉折 (3)直如弦 死道边 (4)正直者 人之所贵 而君子之德也
二、阅读理解(30分)
(一)课内阅读(15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1题。
夫人禀五常,士兼百行,邪正有别,曲直不同。
若邪曲者,人之所贱,而小人之道也;正直者,人之所贵,而君子之德也。
然世多趋邪而弃正,不践君子之迹,而行由小人者,何哉?
语曰:
“直如弦,死道边;曲如钩,反封侯。
”故宁顺从以保吉,不违忤以受害也。
况史之为务,申以劝诫,树之风声。
其有贼臣逆子,淫君乱主,苟直书其事,不掩其瑕,则秽迹彰于一朝,恶名被于千载。
言之若是,吁可畏乎!
夫为于可为之时则从,为于不可为之时则凶。
如董狐之书法不隐,赵盾之为法受屈。
彼我无忤,行之不疑,然后能成其良直,擅名今古。
至若齐史之书崔弑,马迁之述汉非,韦昭仗正于吴朝,崔浩犯讳于魏国,或身膏斧钺,取笑当时;或书填坑窖,无闻后代。
夫世事如此,而责史臣不能申其强项之风,励其匪躬之节,盖亦难矣。
是以张俨发愤,私存《嘿记》之文;孙盛不平,窃撰辽东之本。
以兹避祸,幸获两全。
足以验世途之多隘,知实录之难遇耳。
8.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苟直书其事,不掩其瑕 瑕:
缺点。
B.不违忤以受害也忤:
顺从
C.韦昭仗正于吴朝仗:
依仗。
D.窃撰辽东之本窃:
私下里。
解析 B项,忤:
违逆。
答案 B
9.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
B.
C.
D.
解析 C项,均为代词,他们的。
A项,连词,表并列/连词,表假设;B项,连词,表目的,用来/连词,表修饰;D项,介词,在/介词,表被动。
答案 C
10.下列有关文意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作者认为史书以劝惩为目的,好事则褒之,坏事则贬之,以此来树立好的风气,惩恶扬善,使那些乱臣贼子不敢轻易做坏事。
B.作者引用了东汉末年流行于京都洛阳的童谣“直如弦,死道边;曲如钩,反封侯”,以此来说明行君子之德的不易。
C.作者认为董狐是幸运的。
他因受到孔子的赞扬,赵盾虽然不同意他对自己弑君的记载,但也没有刁难他;伤害他。
D.作者用张俨著《嘿记》,秘藏不宣;东晋孙盛写了两个不同版本的《晋阳秋》,以此来逃避灾祸,说明直书之难。
解析 C项,理解分析错误。
董狐是幸运的,但不是因为孔子的赞扬,赵盾才不刁难他、伤害他的。
答案 C
11.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6分)
(1)正直者,人之所贵,而君子之德也。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夫为于可为之时则从,为于不可为之时则凶。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足以验世途之多隘,知实录之难遇耳。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第
(1)句是判断句,注意翻译出判断语气。
第
(2)句重点是虚词的用法。
第(3)句是一个长句,“足以”统辖到句末。
答案
(1)那些正直的人,是人们所尊重的,以为那是君子的做法。
(2)如果环境允许这么做就去做(直笔记史),如果环境不允许这么做却做了就会凶险。
(3)(人们从中)足够用来得知世道的艰辛,也了解了实录的难能可贵。
(二)课外阅读(15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2~15题。
刘子玄,名知几,以玄宗讳嫌,故以字行。
年十二,其父为授《古文尚书》,业不进,父怒,楚督之。
及闻为诸兄讲《春秋左氏》,冒往听,退辄辨析所疑,叹曰:
“书如是,儿何怠!
”父奇其意,许授《左氏》。
逾年,遂通览群史。
以善文词知名,擢进士第。
武后证圣初,诏九品以上陈得失。
子玄上书,言:
“君不虚授,臣不虚受。
妄受不为忠,妄施不为惠。
今群臣无功,遭遇辄迁,至都下有‘车载斗量,杷椎碗脱’之谚。
”又谓:
“刺史非三载以上不可徙,宜课功殿,明赏罚。
”后嘉其直,不能用也。
时吏横酷,淫及善人,公卿被诛死者踵相及。
子玄悼士无良而甘于祸,作《思慎赋》以刺时。
累迁凤阁舍人兼修国史中宗时擢太子率更令介直自守累岁不迁会天子西还子玄自乞留东都三年,或言子玄身史臣而私著述,驿召至京,领史事。
迁秘书少监。
时宰相韦巨源、纪处讷、杨再思、宗楚客、萧至忠皆领监修,子玄病长官多,意尚不一,而萧至忠数责论次①无功,又仕偃蹇②,乃奏记求罢去。
因为萧至忠上书,言著史之“五不可”,又言:
“朝廷厚用其才而薄其礼。
”萧至忠得书,怅惜不许。
楚客等恶其言诋切,谓诸史官曰:
“是子作书,欲致吾何地?
”
始,子玄修《武后实录》,有所改正,而武三思等不听。
自以为见用于时而志不遂,乃著《史通》,讥评今古。
徐坚读之,叹曰:
“为史氏者宜置此坐右也。
”
开元初,迁左散骑常侍。
会其子为太乐令,抵罪,子玄请于执政,玄宗怒,贬安州别驾。
卒,年六十一。
子玄善持论,辩据明锐,视诸儒皆出其下,朝有论著辄豫。
殁后,帝读《史通》,称善。
追赠工部尚书,谥曰文。
(取材于《新唐书》)
【注】①论次:
编写。
②偃蹇:
困顿艰难。
1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累迁凤阁舍人/兼修国史/中宗时/擢太子率更令/介直自守/累岁不迁/会天子西还/子玄自乞留东都/
B.累迁凤阁/舍人兼修国史/中宗时/擢太子率更令/介直自守/累岁不迁/会天子西还/子玄自乞留东都/
C.累迁凤阁/舍人兼修国史/中宗时/擢太子率更令/介直自守/累岁不迁会/天子西还/子玄自乞留东都/
D.累迁凤阁舍人/兼修国史/中宗时/擢太子率更令/介直自守/累岁不迁/会天子西还子玄/自乞留东都/
解析 首先要从意思上去判断,另外,要注意一些人名、官职名的提示作用。
答案 A
1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讳嫌,就是避讳,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是古代避讳的总原则。
如东汉为避光武帝刘秀讳,改“秀才”为“茂才”。
B.擢进士第,又可称为进士及第,指科举时代经考试合格后录取成为进士。
但是唐宋时的“进士”有别于明清时的“进士”。
C.礼部是古代官署“六部”(吏、户、礼、兵、刑、工)之一,管理全国学校事务、科举考试及藩属和外国之往来等事宜。
D.“谥”即谥号,是古代对君、侯、臣等有一定地位的人在其死后追封的称号,用以表彰其功绩或品德,谥号只能由朝廷授予。
解析 D项,“谥号”有褒扬性的美谥、怜惜性的平谥、贬义性的恶谥三种。
“谥号只能由朝廷授予”错误。
一般文人学士或隐士的谥号,由其亲友、门生或故吏所加,称为私谥,与朝廷颁赐的不同。
答案 D
14.下列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3分)
A.刘知几少年时对《左传》颇感兴趣,听讲后还能辨析疑难。
父亲了解了他的想法之后就答应教授他《左传》。
B.刘知几因为萧至忠多次指责他编史无成效,加上仕途不顺等原因曾自请离职,萧至忠最终并未答应刘知几的请求。
C.刘知几在编写《武后实录》时,因为意愿不能实现,于是就写了《史通》来讥评今古,引来徐坚等人的不满。
D.刘知几自视极高,在史学方面有很多独到的见解,后因替犯罪的儿子求情而遭贬。
去世后,皇帝还是肯定了他的史学贡献。
解析 C项,徐坚并没有不满,而是高度评价了《史通》的价值。
答案 C
1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6分)
(1)君不虚授,臣不虚受。
妄受不为忠,妄施不为惠。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三年,或言子玄身史臣而私著述,驿召至京,领史事。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君主不应轻易地授予官职,大臣不应轻易地接受官职。
(臣子)随便地接受官职不是忠诚,(君王)任意地授予官职不是施恩。
(2)三年,有人上书说刘子玄身为国家的史臣却私自著述,朝廷派人从驿路征召他到京师,处理写史的事务。
【参考译文】
刘子玄,名知几,因为避玄宗的名讳,所以就用他的字来代替。
十二岁时,父亲给他讲授《古文尚书》,学业不见长进,父亲恼怒,用小杖责打来督促他。
后来听说父亲要给兄长们讲授《春秋左氏传》,刘子玄混在里面去听,回来后就剖析疑难的问题,感叹说:
“《古文尚书》要是像这样,我怎么会懈怠呢!
”父亲对他的想法感到很惊异,答应给他讲授《春秋左氏传》。
过了一年,刘子玄就通览了各种史书。
他以擅长文词知名。
后来考中进士。
武后证圣初年,下诏令让九品以上的官员陈述朝廷政事得失。
刘子玄上书说:
“君主不应轻易地授予官职,大臣不应轻易地接受官职。
(臣子)随便地接受官职不是忠诚,(君王)任意地授予官职不是施恩。
如今群臣没有功劳,碰到机遇就能升迁,以致京城中有‘车载斗量,杷椎碗脱’(形容数量多)的谚语。
”又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