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区域纺织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30700879 上传时间:2023-08-19 格式:DOCX 页数:34 大小:44.4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福建区域纺织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福建区域纺织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福建区域纺织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福建区域纺织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4页
福建区域纺织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福建区域纺织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docx

《福建区域纺织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福建区域纺织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docx(3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福建区域纺织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docx

福建区域纺织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福建省纺织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二О一二年七月

  

目  录

 

前 言

第一章 “十一五”回顾和“十二五”形势

一、“十一五”回顾

二、“十二五”面临形势

第二章 “十二五”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二、发展目标

第三章 “十二五”重点任务

一、提高行业创新水平,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二、加快技术改造步伐,建设纺织新兴产业

三、构建纺织先进制造业基地,创新提升专业园区

四、加大实施品牌质量战略,提升市场竞争能力

五、加强节能减排措施,推进可持续发展

六、优化产业区域布局,推动集群做大做强

七、扩大内需市场,开拓多元化出口渠道

八、加强人力资源建设,推进企业管理创新

第四章 “十二五”重点领域和重大建设项目

一、新型纺织纤维材料产业

二、高性能产业用纺织品

三、新型纺织装备制造业

四、面料、服装产品的深加工

第五章 政策措施

一、加强产业政策引导

二、支持纺织重大项目建设

三、充分发挥财税政策作用

四、用好金融支持政策

五、进一步优化贸易环境

六、发挥行业协会商会作用

前 言

 

纺织工业作为国民经济传统支柱产业、重要的民生产业和国际竞争优势明显的产业,在繁荣市场、吸纳就业、增加农民收入和促进城镇化进程以及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十一五”期间,福建省纺织工业加大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力度,市场活力和行业竞争力明显增强。

“十二五”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全面调整经济结构、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也是推进纺织工业由大到强的重要时期。

《福建省纺织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落实《工业转型升级规划(2011-2015年)》、工信部《纺织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福建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和《福建省“十二五”建设海峡西岸先进制造业基地专项规划》,提出“十二五”全省纺织工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发展目标、重点任务和政策措施,突出了结构调整、自主创新、品牌建设和可持续发展等重点内容,对于海峡西岸经济区现代产业的建设,促进福建纺织强省目标实现,具有十分重大的指导意义。

 

 

 

 

 

 

 

 

第一章  “十一五”回顾和“十二五”形势

 

一、“十一五”回顾

(一)规模总量、经济效益较快增长

“十一五”期间,全省纺织工业快速发展。

2010年规模以上企业2691家,就业人数70.11万人,实现工业总产值2655亿元,“十一五”年均增长20.1%,比2005年增长1.5倍,占全省工业总产值12%,纺织经济总量多年保持全国第五位。

2010年全年出口创汇总额达到116.42亿美元,“十一五”年均增长19.5%。

利税总额203亿元,年均增长31.3%。

2010年,规模以上企业主要产品产量:

化纤206.15万吨,“十一五”年均增长24.07%,占全国第3位;纱184.18万吨,年均增长23.3%,占第5位;布31.2亿米,年均增长9.16%,占第7位;印染布39.12亿米,年均增长19.14%,占第5位;非织造布10.56万吨,增长14.41%,占第5位;服装29.23亿件,增长29.13%,占第5位。

2010年与2005年比较,化纤增长1.94倍,纱1.85倍,布0.55倍,印染布1.4倍,非织造布0.95倍,服装2.59倍。

(二)结构调整、产业集聚步伐加快

化纤、棉纺织、服装等行业发展进一步成为全省纺织工业的主要支撑;“十一五”期间服装、家纺、产业用三大类终端产品纤维消耗量的比例达到70︰17︰13左右,产业用纺织品应用领域不断扩大。

化纤常规单一产品现象有所改变,化纤差别化率从“十五”的30%提高达到50%。

行业区域分布发生变化,纺织产业从福、泉、厦等沿海地区向全省中西部地区梯度转移进程加快。

产业集群效应增强,全省已被授予中国纺织服装产业集群试点地区的有:

晋江、长乐、永安等3个“中国纺织基地市”;石狮“休闲服装名城”、石狮丰泽“童装名城”、尤溪“革基布名城”;以西裤、运动服装、内衣、休闲装、童装、织造、经编、花边、辅料等的12个“特色名镇”。

(三)自主创新能力、装备技术水平不断提高

涤纶、锦纶、氨纶等化纤差别化水平不断提升,竹纤维产业化取得突破性进展。

功能性面料、产业用纺织品、时尚服装等研发能力明显提高,部分细旦化纤面料、Cooldry针织面料、水刺医卫材料、非织造过滤材料、经编产业用布、纺织机械等的开发技术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十一五”期间,全行业共有10项科技成果获国家、中国纺织工业协会的科学进步奖等奖项,其中“印染废水大通量膜处理及回用技术与产业化”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高导湿涤纶纤维及成品关头技术集成开辟”获国家科学技术提高二等奖,“Cooldry导湿快干新产品”获中国纺织工业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5个,省级35个。

20家企业被授予中国纺织各专业的技术开发中心或开发基地。

纺织落后产能逐步淘汰,工艺技术装备更新速度加快,生产效率稳步提高。

化纤聚合、纺丝直体融纺、后加工以及棉纺、织造、染整、非织造、服装加工等新型设备生产线等大量增加,棉纺织“三无一精”比重不断提高,无卷化率达到30%,纱线无接头率比例50%,精梳纱线15%,织造无梭率85%。

全行业60%的企业装备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其中30%化纤装备和15%棉纺装备处于国内领先或国际先进水平。

全员人均创工业总产值达到37.65万元,比2005年增长1倍。

(四)品牌建设、企业做大做强出现新成效

全省纺织服装品牌建设力度加大,培育了一批具有特色的化纤、纱线、面料以及服装、家纺、产业用纺织品品牌,部分企业已从加工制造向产品设计和创意转型,初步在特色集群地区形成了一批设计创意园区,市场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不断提升。

在产品内销和出口加工中,一批化纤、纱线、面料、辅料等中间产品的品牌价值得到市场认可。

至2010年,全行业(包括制鞋业)共有“中国驰名商品”36项,“福建名牌”180项,“福建著名商标”249项。

一批化纤、棉纺、织造、染整、产业用纺织品、服装等行业的龙头企业不断做大做强,全行业已出现产值超“百亿”的企业集团1个,超50亿的企业10个。

(五)节能减排、清洁生产取得新进展

纺织业以节能减排为突破口,在发展循环经济,促进能源、水资源的综合循环利用、降低污染物排放中采取一系列措施。

差别化直纺和新型纺丝冷却技术在化纤行业普遍应用;高效短流程印染前处理技术在机织物、针织物上得到推广;废水余热回收、中水回用、丝光淡碱回收、少水一浴染色等资源综合利用技术正在加大应用;印染节能减排、新技术新工艺推广的技术改造以及染整集群地区污染物集中处理、降低排放工程已初见成效。

纺织纤维再利用、聚酯废料再开发技术不断升级,以可再生、可降解的竹浆粕等为原料的新型粘胶纤维正在形成产业化。

二、“十二五”面临形势

(一)发展的机遇

当前,国际市场将从金融危机中缓慢复苏,纺织品服装市场需求继续保持增长趋势,但消费将更加趋于理性。

美、欧、日三大发达经济体仍将是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的主要市场,新兴经济体的需求潜力将进一步释放,将有利于我国纺织工业开拓多元化市场。

新能源、新材料、环保产业在全球范围内蓬勃发展,为纺织工业开创新的消费领域和新的市场提供了机遇。

随着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国际纺织产业格局将进一步调整,发达国家具有优势的先进技术、高端纺织机械装备制造、研发设计能力等呈现出向新兴经济体加速转移的趋势,我省纺织工业经过多年的调整升级,在吸收新技术成果和提高创新能力等方面具备了良好的基础,有条件更好地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在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竞争。

随着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国内经济的增长,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增加,对纺织品服装的支出也随着增长,其增长空间巨大。

随着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必将推动服装消费市场加速增长。

随着纺织工业新材料、新技术的应用,以产品创新所引领的绿色、低碳、文明、时尚的生活方式,将进一步挖掘出我国内需的巨大潜力。

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为纺织工业的发展创造了新的有利条件,高技术纤维及其复合材料、高端纺织技术装备制造、部分产业用纺织品等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组成部分,将得到较快发展。

同时,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将进一步扩大纺织产品在交通、新能源、医疗卫生、安全防护、环境保护、航空航天等领域的应用。

海峡西岸经济区战略的全面推进,必将给我省纺织工业提供更加良好的发展机会。

(二)面临的挑战

从国际看,我国纺织工业面临发达国家在产业链高端、发展中国家在产业链低端的双重竞争。

发达国家凭借技术、品牌和供应链整合的优势,占据着市场的主动地位。

印度、巴基斯坦、东南亚和拉美地区的发展中国家已成为我国纺织产业中低端产品的竞争对象。

受人民币升值、劳动法实施、原材料成本上涨等综合因素影响,我国纺织行业生产成本普遍上涨,与一些新兴国家比较已渐渐丧失低成本优势,这也造成国际市场竞争更加激烈。

此外,全球金融危机导致国际市场需求减弱、国际贸易保护主义、国际原材料价格波动等因素,也给纺织工业平稳运行带来较大挑战。

从国内看,在经济转型升级过程中,受劳动环境和待遇的制约,纺织工业劳动力结构性短缺问题日趋严重,东部地区劳力短缺更加明显。

随着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加快推进,对纺织工业节能减排、淘汰落后提出更高要求。

福建纺织工业自身存在的问题仍然比较突出:

结构性矛盾依然存在,科技创新能力不足,高技术纤维、纺织深加工和新型装备技术与国际先进水平有一定差距;自主品牌建设步伐滞后,提高产品附加值和完善产业价值链形势紧迫;节能减排和淘汰落后产能任务艰巨,先进技术推广和技术改造工作有待加强;同质化重复建设现象依然存在,区域布局调整和优化的任务繁重;企业管理基础较为薄弱、人员素质有待提升。

 

第二章 “十二五”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国家发改委《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规划》要求,坚持以构建低碳绿色现代纺织产业体系为目标,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为主攻方向,以自主创新、品牌建设和两化融合为重要支撑,以扩大内需和改善民生为根本出发点,以完善价值链和实现可持续发展为重要着力点,建设大型区域化纺织专业园区,发展纺织大型专业化市场和流通体系,培育纺织大企业大集团;进一步发展化纤差别化和生物质新材料、家纺、产业用纺织品以及纺织品深加工,推进棉纺织、针织、印染后整理、服装、纺织机械等产业的改造与升级,为推进福建纺织强省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

二、发展目标

(一)行业保持稳步发展。

“十二五”规模以上纺织企业工业总产值、工业增加值、出口交货值年均分别增长13.5%、16%、13%;“十二五”末分别达5000亿元、1700亿元、1000亿元。

全社会就业人数保持在100万人。

主要产品产量:

“十二五”化纤、纱、布、印染布、非织造布、服装等主要产品年均增长分别为13%、10%、12%、9%、19%、13%;“十二五”末产量分别达到380万吨、300万吨、55亿米、60亿米、25万吨、55亿件。

(二)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

至“十二五”末,服装、家纺、产业用三大类终端产品纤维消费量的比例由“十一五”末的70︰17︰13左右调整至2015年的55︰20︰25;化纤差别化率由2010 年的50%提高到2015年的65%以上;新产品开发能力进一步增强,产品品种更加丰富,内销比重逐步提高,满足高中低不同消费层次需求;全省纺织产业集中度进一步提高,至“十二五”末年产值超过100亿元的企业(集团)超8家、50亿元的超30家,发展壮大一批年产值超10亿元的专业化“小巨人”企业。

(三)技术研发和创新能力明显增强。

至“十二五”末,增加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1-2家,全省总数达到5家;增加省级企业技术中心10家,全省总数达到40家;规模以上企业全员劳动生产率年均增长10%左右,人均创工业总产值53.56万元,比2010年增长42.26%。

企业技术创新研发经费支出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1.5%以上。

掌握一批高新技术纤维开发应用和棉纺、化纤、服装和纺织机械等行业后加工制造先进核心技术,主流工艺、技术和装备达到国内领先或国际先进水平。

(四)品牌和信息化建设实现新突破。

产品质量水平进一步提高,品牌建设能力明显增强。

培育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品牌1-2个,形成国内市场认知度较高的知名品牌30个,创“福建名牌”100个,年销售收入超百亿的品牌企业5家,提高品牌产品出口的比重;大中型企业全面建立ERP企业资源计划管理系统,规模以上企业建立电子信息化平台,推广电子数据处理以及电子CAD/CAM辅助系统等,重点用能企业建立能耗在线监测体系。

(五)节能减排和资源循环利用上新台阶。

纺织企业单位工业增加值能源消耗比2010年降低20%,工业二氧化碳排放强度比2010年降低20%,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比2010年降低30%,主要污染物排放比2010年下降10%。

初步建立纺织纤维循环再利用体系,不断提高再利用纺织纤维总量。

 

专栏1:

“十二五”纺织工业发展的主要指标

 “十二五”纺织工业发展的主要指标

指标

2010年

2015年

年均年

增长(%)

工业总产值(规模以上)(亿元)

2639.65

5000

13.5

工业增加值(规模以上)(亿元)

756.70

1700

16

出口交货值(规模以上)(亿元)

519.75

1000

13.98

利税总额

287.00

600

15.89

服装、家纺、产业用纺织品比重(%)

 

70:

17:

13

55:

20:

25

〔-15、+3、+12〕

化纤差别化率(%)

50

65

〔+15〕

人均创工业总产值(规模以上)(万元)

37.65

53.56

〔+16〕

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规模以上)(%)

 

>1.5

 

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降低(%)

-

20

〔20〕

工业二氧化碳排放强度降低(%)

-

20

〔20〕

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低(%)

-

30

〔30〕

主要污染物排放降低(%)

 

10

〔10〕

注:

1.〔〕号内为五年累计数;2.主要污染物指化学需氧量和氨氮。

 

第三章 “十二五”重点任务

 

一、提高行业创新水平,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一)建立健全产业创新体系

推进纺织科技创新工程,加快建立以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科研院所和高校为支撑、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的福建纺织行业科技创新机制。

鼓励企业和科研院所、高校共建实验室,在高新技术纤维、染整后整理关键技术、高性能产业用纺织品、纤维回收利用、节能环保等重点领域推动建立纺织产业技术联盟。

组建为全行业服务的纺织创意中心、区域研发设计中心、行业技术开发基地、公共实验室、工业孵化器、生产力促进中心、工业技术服务中心、信息发布中心等科技服务机构,积极支持和鼓励地方政府、大型龙头企业依托现有的高校资源组建职业院系,为福建纺织服装产业发展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撑。

建立行业知识产权信息服务平台,完善知识产权的有偿共享和交易机制等。

(二)提升企业科技创新能力

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部分优势纺织企业研发经费内部支出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提高到3%以上。

支持企业创建设计中心、技术(研发)中心、产学研用联合、检测中心、博士后工作站等。

支持企业参与国家和福建省科技计划和重大工程项目,加强国家级和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建设,鼓励发展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对标制标,创建品牌等。

推动企业应用信息化手段,进行产品外观设计、产品工艺设计和材料合成,改善产品外形、结构、性能、包装。

支持骨干企业在海外设立或收购兼并研发机构。

鼓励纺织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加强合作,应用物联网技术,提高纺织服装企业仓储物流配送管理水平。

(三)加强纺织标准体系建设

强化标准实施工作,编制和修订纺织相关标准,制定纺织新材料、生态纺织品、高性能产业用纺织品、纤维再生利用、服装和家用纺织品等方面的产品标准和检测方法标准。

建立并完善棉纺、印染、化纤等节能减排与资源综合利用标准,鼓励企业积极采用国际先进的产品标准和质量管理标准,促进我省纺织产品的质量、安全、节能、环保等指标逐步达到国际先进标准水平。

建立和完善产品检验检测体系,加强纺织品安全、环保、有害物质检测。

密切跟踪纺织品服装国际技术法规和标准的变化,建立国际贸易技术壁垒的快速应对机制。

专栏2:

纺织工业科技创新工程

建设纺织行业创新服务平台。

推动建设国家级、省级以及地区纺织领域工程研究中心和重点实验室,依托国家和省的科研院所、研发机构和骨干企业建立一批行业共性技术创新服务平台。

发展纺织产业技术联盟。

在高新技术纤维、高性能产业用纺织品、染整后整理关键技术、纤维回收利用、节能环保、纺织品服装深加工等重点领域推动建立一批纺织产业技术联盟,针对原料、工艺、装备、应用、产品开发、配套材料等各环节进行产业链协同创新。

组织实施新型纤维材料、高性能产业用纺织品、高端纺织装备和纺织深加工的科技专项。

“十二五”在差别化功能性纤维、溶剂法纤维素纤维、生物质纤维、特种功能性纤维、非织造产业用纺织品、功能性生态面料等研发和产业化有新的突破。

二、加快技术改造步伐,建设纺织新兴产业

(一)运用先进技术改造传统纺织工业

广泛利用材料、电子、生物工程和信息等先进技术,提高纺织工业产品开发、质量保证、节能降耗、清洁生产等能力。

针对纺织装备、工艺、管理等薄弱环节,对纺织传统行业加强挖潜改造,提高加工技术和产品开发水平。

加大智能装备、节能减排、清洁生产先进技术的推广应用,扩大绿色环保和技术含量高的产品比重,促进化纤、棉纺、非织造、印染、服装、纺机等上下游行业的协调发展。

扩大机织、针织的织造能力,大力提高时尚、功能、高附加值的服装、家纺、产业用纺织品面料自给率。

(二)促进纺织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结合

立足已有产业基础,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开发新一代高附加值产品。

重点是:

新型差别化纤维以及后加工产品,高新技术纤维及其复合材料研发,生物质纤维可降解材料产业化;高性能产业用纺织品,形成工艺、技术及装备等产业化配套技术和规模化生产能力;高端纺织机械制造的协同配套发展;面料、服装产品的深加工。

(三)提高信息化应用水平,实现两化深度融合

规模以上企业普遍推广应用面向生产制造层面的制造执行系统(MES)、自动监测和动态精细化管理系统,以企业资源计划系统(ERP)为核心的信息系统的集成应用。

利用新一代信息通讯和物联网技术,在生产制造、供应链环节推广使用条形码和射频识别(RFID)技术。

加大龙头企业的研发设计、生产制造、经营管理、销售服务等全流程的信息系统集成建设。

中小纺织企业依托社会化服务体系,开展信息化建设。

纺织、化纤和印染等前道生产企业重点推进生产制造系统的信息化应用,并与生产经营系统进行集成应用。

服装、家纺等终端产品企业重点推进经营系统的建设,重点提升设计研发和供应链管理的信息化水平。

纺织机械企业重点提升产品的自动化、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水平。

三、构建纺织先进制造业基地,创新提升专业园区

(一)构建世界级纺织服装产业基地

充分发挥福建纺织行业发展基础以及纺织重点地区交通、资源、经济、社会、人文条件等的比较优势。

在纺织服装主产区晋江、石狮、长乐等地建设千亿元产业基地,加强纺织服装研发设计、信息传导、生产制造、物流配送、产品集散、人才培训等功能建设;同时,加速与我国长三角、珠三角经济区等纺织发达地区以及新疆等棉花资源地区等的密切合作、协调发展,积极发展与海峡对岸台湾的纺织技术交流,吸收纺织业先进加工技术和纺织高端人才,提高纺织服装产业整体实力和集聚辐射能力,把福建纺织产业成为世界级纺织服装产业基地。

(二)打造区域化纺织服装先进制造业基地

在产业调整中,产业用纺织品产业将成为我省发展的重中之重,力争在沿海纺织发达地区以及内陆的南平、三明、龙岩等地加大建设,形成5个以上具有区域发展特色的产业用纺织品生产基地。

按照专业化、区域化、比较效益最大化的原则,整合招商和土地资源,推动永安新兴纺织产业基地、尤溪革基布基地、长汀特色纺织服装基地、邵武家用纺织品基地、南平产业用布基地的建设。

(三)开发纺织机械产业基地

在南安、晋江、三明等地,建设全省纺织机械产业基地,引进和培育大型纺织机械企业入园集中发展,重点发展先进、全自动、智能化的纺织机械,推动我省纺织机械制造向国际先进水平方向发展。

(四)建设区域化大型专业园区

在晋江、石狮、长乐、永安、尤溪、长汀、南平等纺织服装主产区,开发建设区域化大型纺织服装专业园区,按照“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专业化布局、功能化开发、循环式设计、生态化发展”的原则,推动园区基础设施、产业设施、公共设施、商业设施、配套设施的建设,增强专业园区的产业集聚力,促进我省纺织服装产业专业化发展。

专栏3:

构建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和创意功能纺织服装园区

“十二五”培育一批化纤差别化、特色纱线、高档长丝织造、印染时尚面料、服装及家纺创艺加工、新型产业用纺织品、高端纺机装备制造等的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10个以上(百宏、金纶、力恒、众和、凤竹、长源、宏源、龙峰、联邦三禾、鑫港、吉龙等)。

建立以总部经济为主导的国际化创新型纺织产业集群,形成5个以上具有创意功能的纺织服装园区(七匹狼男装、九牧王西裤、长乐经编提花、海天材料与运动服装、百宏化纤差别化)。

四、加大实施品牌质量战略,提升市场竞争能力

(一)提高产品质量和设计水平

加强质量管理,建立健全企业质量管理体系,积极开展质量体系和环保体系认证,加强质量诚信体系建设。

提高纺织品服装的质量和设计水平。

鼓励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促进产品品种更新和质量水平提升。

加大研发设计投入,着力扩大纺织品服装设计师队伍,深入研究消费需求和时尚潮流,围绕花色、品种、款式、功能等,提升品牌设计创意水平。

支持自主品牌企业建设从原料到终端制品的产业链集成创新技术中心,加强面料与终端产品设计的深度沟通与协作。

培育一批具有较大规模和较强影响力的纺织品服装设计创意中心,鼓励品牌企业在发达国家和地区设立设计中心和产品开发中心。

(二)加大品牌发展战略,加强知识产权保护

以终端纺织面料、服装、家纺、产业用纺织品以及纺织机械等为突破口,以优势企业和品牌为依托,提高品牌在研发、设计、生产、销售、物流、服务以及宣传推广各环节的整合能力。

充分开发品牌无形资产,把握世界纺织服装时尚流行趋势,结合“闽派”纺织服装特色,加快新产品、新款式开发,做强“闽派”纺织服装品牌;继续开展纺织基地市、名城、特色城镇、知名园区、先进企业、品牌产品、驰名商标、劳模等的系列创品牌活动,形成一批具有福建特色的纺织区域化品牌。

支持有实力的企业推进品牌国际化,通过收购或入股海外品牌,形成国际化品牌。

鼓励企业积极开展品牌推广宣传活动,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积极进行国内外商标注册、专利申请。

(三)加强营销创新,提升品牌贡献率

加强品牌销售网络建设,大力发展品牌连锁店、专卖店、专业店、电子商务等新型终端模式,建立多层次的品牌销售渠道。

建立科学高效的物流配送体系,提高市场快速反应能力。

鼓励具备条件的品牌企业到海外投资设厂,逐步建立品牌海外销售渠道,开拓国际市场;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大力提升纺织服装品牌贡献率。

“十二五”重点推进30个以上销售收入超50亿元以上的品牌企业(集团)建设,培育国际品牌1-2个,中国知名品牌30个,福建名牌100个,继续打造一批纺织服装特色名城、名镇。

专栏4:

纺织工业品牌建设工程

重点推进纺织最终产品的服装、面料、产业用、家用纺织品等行业的品牌建设。

加强企业设计研发中心建设,推广计算机辅助设计工艺系统应用。

采用自动化、数字化、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