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毕业设计中国教育教育培训行业投资机会研究报告.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30700290 上传时间:2023-08-19 格式:DOCX 页数:72 大小:234.1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本科毕业设计中国教育教育培训行业投资机会研究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2页
本科毕业设计中国教育教育培训行业投资机会研究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2页
本科毕业设计中国教育教育培训行业投资机会研究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2页
本科毕业设计中国教育教育培训行业投资机会研究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2页
本科毕业设计中国教育教育培训行业投资机会研究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本科毕业设计中国教育教育培训行业投资机会研究报告.docx

《本科毕业设计中国教育教育培训行业投资机会研究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本科毕业设计中国教育教育培训行业投资机会研究报告.docx(7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本科毕业设计中国教育教育培训行业投资机会研究报告.docx

本科毕业设计中国教育教育培训行业投资机会研究报告

中国教育教育培训行业投资机会研究报告

中铁二院投融资开发部

2009年4月

附表

附图

第一章教育行业市场供需分析及预测

第一节教育行业在国民经济中地位变化

一、教育行业产业链分析

教育行业包括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及其他教育。

其中中等教育指初中教育、高中教育、中等专业教育,职业中学教育、技工学校教育和其他中等教育。

高等教育包括普通高等教育和成人高等教育。

其他教育涵盖职业技能培训、特殊教育和其他未列明的教育。

教育行业属于国民经济中的人力资源行业,是社会、经济、文化、政治、军事发展的基础。

从社会分工来看,教育属于第三产业,教育通过提高劳动者素质,推动社会经济发展,带来社会经济效益。

但是,教育部门不是物质生产部门,不能直接创造物质财富,教育属于社会公益性事业,为社会提供公共产品。

同时,教育行业也具有产业性质,具有产业的普遍性特征,即:

生产性、服务性、经营性和效益性。

但是与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及第三产业相比,教育是一种特殊的知识产业,反映在:

1.教育主要提供精神和知识服务,具有能动性。

2.教育产业结果具有非实物形态性,是以受教育者的知识、技能、创新能力、学校的科研成果、教师的创造性劳动以及科技咨询等无形的方式体现出来的。

3.教育产业的效益具有一定的滞后性,但是教育产品是具有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劳动力,一经投放市场,能够反复使用,实现其价值,并在社会实践中不断地增值。

由于我国以公有制教育为主,教育行业受到国家政策影响较大。

近年来颁布的一系列教育法规政策对教育的发展方向影响很大。

二、教育行业经费所占GDP比重变化

随着经济发展和居民生活水平提高,教育的地位逐渐升高。

在国家经济发展持续增长的同时,教育经费也逐年增加。

但是教育行业经费所占GDP比重仍然不足。

从下图可以看出,在2003年时总教育经费占GDP比重为5.29%,为2002至2006年间的最高值,2004年总教育经费占GDP的比重有了较大的下降,为4.53%,此后的几年间总教育经费占GDP的比重逐渐回升。

数据来源:

国家统计局

图1总教育经费占GDP比重变化情况

在1993年颁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曾规定要逐步提高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在20世纪末达到4%,但是从下图可以看到,我国尚未达到这一目标。

2002年时曾达到一个最高点,为3.32%,此后该比重一直到2004年均为下降趋势,2005年较2004年有了0.02个百分点的缓慢增长,2006年较之2005年有了1.2个百分点的较大增长。

这些情况的产生与2004-2007年中央安排100亿元资金用于中西部农村初中校舍改造工程及从2006年开始执行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有关。

这期间,国家投入了大量资金。

数据来源:

国家统计局

图2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比重变化情况

三、教育行业投资额度占全国投资总额比重变化分析

教育行业固定资产资产投资总额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比重呈下降趋势,这主要与教育行业近年资产增幅较慢有关,平均增幅大约为8%,而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平均增幅在24%以上。

数据来源:

中国统计数据

图3教育行业固定资产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重

四、2008年重要教育政策分析

(一)义务教育

教育部公布了其2008年的工作要点,在义务教育阶段,国家的主要政策是:

优化教育结构,以农村义务教育为重点,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切实完善和落实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

在试点的基础上,全面免除城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杂费。

(二)高中阶段

在高中阶段,国家的主要政策是:

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进一步扩大中等职业教育招生规模,加强对高中阶段教育招生的统筹规划和统一管理,提高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

针对职业教育(包括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国家的主要政策是:

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提高质量为重点,大力发展职业教育。

进一步扩大中等职业教育招生规模,提高高等职业教育质量,着力培养高素质的高技能人才。

积极推动东西部之间、城乡之间职业院校的联合招生和合作办学。

深化公办职业院校体制和机制改革,积极推广“三段式”办学模式,引导和推动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

支持民办职业教育健康发展。

全面加强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

进一步加大对中等职业教育的投入,启动国家优秀中等职业学校建设计划。

继续实施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计划、县级职教中心建设计划、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建设计划。

大力推进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

(三)高等教育

在高等教育阶段,国家的主要政策是:

深入实施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

进一步加大宏观调控力度,相对稳定招生规模,实施支援中西部地区招生协作计划。

加强学科专业建设和结构调整,支持校企合作建设国家重点发展领域紧缺人才的学科专业。

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教学模式。

加强教育教学的实践环节,积极推进学生到企业、事业单位实习实践

以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为中心,启动新一轮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

深入推进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进一步完善和落实以科学研究为主导的导师负责制和资助制度。

深化研究生招生制度改革,积极推进以初试、复试和推荐免试为重点的改革措施,更加重视创新人才的选拔。

做好博士生培养质量的调查与分析,健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

深化博士硕士学位授权审核办法改革。

深入推进专业学位工作。

继续推进高水平大学和重点学科建设,提高我国高等教育水平和竞争力。

全面实施“211工程”三期建设,完成“985工程”二期建设,启动“985工程”三期建设,实施优势学科创新平台计划。

第二节教育行业供给分析及预测

一、供给总量及速率分析

(一)学生数量分析

教育行业的供给总量可以从在校生数和招生数反映,从下图可以看到,各类学校在校生总数幅度变化较小,2005年在校生总数较之前几年有了相对较大幅度的下降,较2004年的增幅为-0.51,2006年在校生总数缓慢回升。

数据来源:

国家统计局

图4全国各类学校在校生总数及其增长速率

从各类学校招生总数及其增幅可以看到,总的招生数持下降趋势,在2006年有了小幅回升。

数据来源:

国家统计局

图5全国各类学校总招生数及增幅

注:

以上两表的在校生数及招生数为普通高等学校、普通中学、职业中学、普通小学、特殊教育学校、学前教育的学生总数据

(二)教育规模变化分析

教育现有规模决定了教育供给量的基数,它决定了教育机会的大小和可以接受教育的人口数量的多少。

我国的教育规模为世界第一,2006年我国共有31860万名学生,1652万名教职工,教育人口所占比重为25.6%。

至2007年底,我国国民人均受教育年限超过了8.5年,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提高到10年以上。

全国总人口中有大学以上文化程度的已达7000多万人,从业人员中有高等教育学历的人数已位居世界前列。

表1教育规模

年份 

学校数

(万所)

学生数 

(万人)

教职工数 

(万人)

教育人口 

(万人)

教育人口比重

(%)

2002

117

31873

1579

33452

26.2

2003

96

31989

1610

33599

26.2

2004

68

32558

1597

34155

26.4

2005

65

31621

1624

38528

25.6

2006

63

31860

1652

33512

25.6

(三)各级教育毛入学率分析

下表是各级教育毛入学率,从表中可以看出,义务教育的毛入学率已经接近100%,初中阶段毛入学率在2005至2006年间有了较大提升,这一情况的产生与在全国范围内逐渐执行的“两免一补”政策有关。

据悉,实行这项改革以来,2006年我国共帮助西部农村地区的4600万适龄学童顺利走进了课堂。

到2006年年底,这项政策已经惠及5000多万名农村中小学学生,平均每个小学生年减负140元,初中生年减负180元,贫困寄宿生可减负500元。

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每年都有较大提高,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经进入世界公认的大众化高等教育阶段,学生总数为世界第一。

表2各级教育毛入学率

单位:

%

 年份

小学

初中 

高中阶段

高等教育 

按各地相应学龄计算

12-14周岁

15-17周岁

18-22周岁

职前

全口径

2002

107.5

90.0

38.4

42.8

15.0

2003

107.2

92.7

42.1

43.8

17.0

2004

106.6

94.1

46.5

48.1

19.0

2005

106.4

95.0

50.9

52.7

21.0

2006

106.3

101.9

57.7

59.2

22.0

数据来源:

教育部

(四)师资水平和数量

教育行业的总供给量受师资水平和数量的制约。

生师比低则表明师资还较为充足,增加供给量还有很大可能。

如果生师比高,师资短缺,那么教育行业供给量的增加就比较困难。

另外,教师的分布情况也影响教育行业的实际供给能力。

当优质教师资源单向流动到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地区,就会影响贫困地区的教育供给能力。

1.专任教师数

从下图可以看到,专任教师总数保持了一个稳定的增长速率,2002年到2006年的平均增长幅度为1.92%

图6专任教师总数及其增幅

注:

以上数据按普通高等学校、普通中学、职业中学、普通小学、特殊教育学校、学前教育的专任教师总数统计

2.生师比情况

生师比低则表明教师数量供给充足,生师比低则表明教师供给不足。

从下表数据可以看到我国普通高等学校的人均师资力量在下降,其中专科院校人均师资力量下降比本科院校严重。

职业高中和普通中专的生师比也在逐年上升,教师短缺的现象有加重趋势。

而小学、初中及普通高中的生师比逐年下降,表明在这一阶段我国的教师数量较为充足,教育供给能力较强。

表3各级普通学校生师比

小学

初中

普通高中

职业高中

普通中专

普通高校

 

 

 

本科院校

专科院校

2004

19.98

18.65

18.65

19.10

28.13

16.22

17.44

13.15

2005

19.43

17.80

18.54

20.62

31.02

16.85

17.75

14.78

2006

19.17

17.15

18.13

22.16

31.67

17.80

17.61

18.26

数据来源:

国家统计局

3.教师质量情况

下表是2006年小学及中等教育教师学历或职称情况,可以看到本科学历出身的教师在普通高中阶段占绝对多数,为普通高中各学历阶层教师总数的85.1%;职业初中以专科学历出身的教师为主,占59.1%;普通初中阶段教师的学历以本科和专科为主,分别占40.9%和55.2%;小学教师职称以小学高级和小学一级为主,分别占45.5%和41.5%。

由这些数据来看,在我国的基础教育阶段,学校教师学历基本以本专科为主,研究生所占比例很小。

表42006年小学及中等教育教师学历或职称情况

单位:

万人

学历情况

总计

研究生毕业

本科毕业

专科毕业

高中阶段毕业

高中阶段毕业以下

普通高中

1387182

19079

1180242

184267

3472

122

 

占总计%

1.4

85.1

13.3

0.3

0.000

职业初中

11546

12

3931

6829

752

22

 

占总计%

0.1

34

59.1

6.5

0.2

普通初中

3463478

8647

1415008

1913017

123892

2914

 

占总计%

0.2

40.9

55.2

3.6

0.1

职称情况

中学高级

小学高级

小学一级

小学二级

未评职称

小学

5563739

28212

2530930

2307148

387455

309994

占总计%

0.5

45.5

41.5

7.0

5.6

数据来源:

国家教育部

4.教师分布情况

目前,我国教师分布情况存在城乡教师编制标准不统一,农村比城市低的问题。

按照现行教师编制标准,农村初中、小学的教师每人负担学生数分别为18人、23人,城市初中、小学为13.5人、19人。

而农村地广人稀,学校规模偏小,目前有些偏僻地区存在着约10万个分散的教学点,恰恰需要多配备教师。

另据执法检查报告表明:

我国农村教师存在编制低,边远、贫困地区、山区教师依然紧缺,长期缺乏培训三类问题。

由于边远、贫困地区、山区的学校,特别是教学点派不进足够数量的公办教师,有些地方只能低薪聘请代课教师,很多地方代课教师的工资不到公办教师工资的1/3。

据教育部统计,全国农村尚有36万名代课教师。

并且,我国农村教师年龄偏大,一些农村学校的教师队伍正面临着年龄断层。

在学科结构方面,农村学校的外语、音体美教师严重不足,一些课程无法开设。

还有相当一批教师,长期缺乏培训,知识老化,难以承担起实施素质教育的重任。

种种迹象表明我国义务教育教师存在着结构性缺员的问题,我国教师资源的城乡分布还极其不均,优质师资逆向流动、城乡之间区域之间以及学校之间教育教学质量存在较大差异。

这一情况的解决需要中央进一步加大对中西部地区的倾斜,地方政府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加大对农村、对弱校的倾斜,同时设置、增加农村教师岗位津贴,建立农村学校吸引优质师资新机制。

二、供给结构变化分析

(一)义务教育供给能力快速提高

由下图可以看到,2007年全国小学净入学率达99.5%,初中毛入学率达到98%,分别比2002年提高了0.9个和8个百分点,表明我国义务教育供给能力快速提高。

数据来源:

教育部

图72002-2007年普九人口覆盖率变化情况

从上图可以看到,2006年普九人口覆盖率较上年有了明显提高,这一情况的产生与国家近年来加大对义务教育的投资力度有关。

资料显示,为落实国家对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规定,2006年各级财政共安排361亿元的资金,用于西部地区农村义务教育免除学杂费,补助公用经费、校舍维修改造、免费教科书,寄宿生的生活费的补助等。

2007年,全国各级财政安排农村义务教育经费预算达到2235亿元,比2006年的1881亿元增加了354亿元。

农村学校拿到了政府按学生人数和标准拨付的公用经费,保障水平有所提高。

"十一五"时期中央财政将投入100亿元,实施农村初中学校改造计划,中央同时要求地方政府也相应增加这方面的投入。

2006年新机制实施第一年就直接减轻农民经济负担100多亿元,农村贫困家庭小学生每人每年平均可免除书本费和学杂费210元,初中生可免除320元,其中寄宿生还可享受200元至300元的生活补助。

2006年西部地区约有20万辍学学生重返校园。

另外,2008年中央财政安排84亿元,在试点基础上从2008年秋季学期起免除城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

为进一步提高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水平,中央财政安排570.4亿元,比上年增加205.6亿元,从2008年春季学期开始,进一步提高免费教科书补助标准,适当提高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生活补助标准,提高农村中小学生均公用经费水平,提高中西部地区农村中小学校舍维修改造测算单价标准,并对高寒等地区给予特殊照顾。

由于我国公有制教育占我国义务教育的垄断地位,故而国家对义务教育的财政拨款情况直接影响了义务教育的供给能力。

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到,从2006年起我国义务教育供给能力在未来几年内都将有较大提升。

(二)职业教育规模增长迅速

从2004年到2006年,高中阶段的学生总数中,普通高中在校生数所占比例从60.65%下降到57.91%,而中等职业学校在校生数所占比例则从30.35%上升到42.09%。

图8高中阶段及普通高中在校生情况

而2004年到2006年,高中阶段招生总数中,普通高中招生数所占比例从59.20%下降到53.81%,而中等职业学校招生数所占比例则从40.80%上升到46.19%。

图9高中阶段及普通高中招生情况

这一情况的产生与中央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政策思路密不可分。

“十一五”期间,国家累计投入100亿元支持职业院校基础能力建设,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资助政策体系进一步健全,新的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资助政策全部落实到位后,受资助学生将达1600万人。

2003年以来中央共投资35亿元,实施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工程,支持1482所县级职教中心和示范性职业学校建设,推动了中等职业教育加快发展。

2007年秋季学期起,90%的中等职业学校学生享有国家助学金资助。

2005年、2006年,中等职业教育连续两年每年扩大招生100万人。

2007年,中等职业教育招生人数将突破800万人,在校生数预计将达到2100万人左右,招生数和在校生数均将再创历史最高纪录。

高等职业教育招生人数达到300万人左右,占普通高校招生总数的一半以上。

据教育部相关文件介绍,将会继续推动职业教育上规模,2008年中等职业学校要再扩招30万至50万人,今后几年中等职业教育的招生规模要稳定在800万至850万人之间,使普通高中与中等职业教育招生规模保持大体相当。

高等职业教育招生规模要继续保持在普通高等教育的一半以上。

职业教育之所以获得较大发展,与我国所面临的劳动力结构性短缺现象日益明显有关。

我国产业集聚地区初级劳动力市场的青年劳动力开始紧缺,有限的短缺情况变得越来越突出,技术工人的缺口也越来越大,而新型产业的高级专业人员同样存在短缺情况。

并且,由于高校毕业生就业情况不好,据社科院颁布的2008年《社会蓝皮书》所述,,2008年中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堪忧,预计毕业生实际就业人数将在600万人以上。

相较居民在大学学费上的高投入,人们对读大学所获得的回报并不那么看好,反而是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就业率能达到95%以上,这给职业教育的发展带来了机会。

三、未来几年供给情况预测

在教育供给方面,由于我国公有制教育占主体,随着国家对教育行业投资的加大,教育总供给能力会继续上升。

在教育结构性供给上,现阶段全国义务教育基本达到100%的入学率,高中阶段入学率持续增长,2006年已经接近60%,高等教育已经初步实现大众化。

未来几年里,义务教育的普及率会进一步巩固,同时,对农村地区的义务教育财政投入会侧重加大,这表明农村义务教育供给能力在未来几年内会有较大提高。

由于国家着力于发展职业教育,职业高中学生就业率保持在95%的高水平,社会需求旺盛,职业教育的供给能力也会提高,职业高中对普通高中的比例会进一步提高。

由于高等教育的发展重点在提高教育质量和优化结构,将稳步提高高等教育大众化水平,有重点地加强高水平大学和重点学科建设,所以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大速率将会比前几年降低,供给能力将从总量供给向优质高等教育资源供给转变。

第三节教育行业需求分析及预测

一、教育需求因素分析

教育的作用在于能够把可能的劳动力转化为现实的劳动力,能提高科学技术水平,能使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促进生产力向前发展。

同时,教育对人的发展,尤其是对青年人的发展起主导作用。

这是产生教育需求的客观条件。

教育的价值不仅通过教育对人的发展作用展示出来,而且通过对社会发展的作用展示出来。

因此教育需求分为社会、个体教育需求两种形式。

社会教育需求是在一定生产力水平制约下,社会在一定阶段对人才产出、教育发展速度、规模等的需求。

个体教育需求则是在一定社会关系的制约下,个体由发展、完善自己、成就事业的需要而产生的教育需求。

社会教育需求与个体教育需求有着密切的联系,社会教育需求决定个体教育需求,个体教育需求又影响社会教育需求。

在社会范围内,不同个体选择接受教育行为的标准并不一致,分别出于自己谋取职业、完善和发展自己、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来考虑,将根据自身的政治、经济、社会地位、现实条件、家庭环境、受教育前后利弊得失报酬率高低来选择。

影响个体选择受教育行为的因素很多,但社会教育需求的变化对个体选择教育的行为影响最大。

社会需求变化后,直接表现是国家对教育政策、人才供求系统作调整,引起大众对不同层次教育需求的变化。

二、个体对教育的需求总量及速率分析

教育通过提高劳动者素质,推动社会经济发展,带来社会经济效益,而受教育者也由于接受了教育获得专业技能,从而实现自身价值的增值。

这一现象的外在表现即为,受教育者在投资教育后,其个人收益减去投资于教育的成本后要高于没有投资教育的个体的收入。

假如这一结论不成立,即个人受到教育后并没有给自身带来更高的社会效益价值,那么教育需求就会收到抑制。

在我国现阶段,劳动收入仍然是劳动者收入的主要来源,在其他生产条件给定的情况下,劳动者的素质将直接决定劳动生产率的高低,劳动生产率的高低则直接决定着其劳动所得。

人力资本理论的研究表明,投资于人力资本不仅有助于宏观经济的持续增长,而且对于个人在劳动力市场中增强自身的竞争能力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教育作为人力资本投资最重要的方式,它的不平等无疑是收入不平等的一个重要因素。

以下两图为我国1978到2005年典型行业收入情况图,从图中可以看到,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教育程度日益成为影响收入的重要因素。

可以看到,从1992年至2005年,教育含量高的科技、教育行业的工资增幅远远超过制造业、建筑业等对教育素质要求不高的行业。

即使与工资收入较高的垄断行业相比,1999年,科研部门收入也高出电力煤气行业的平均工资收入88元;到2005年,科研部门的工资与电力煤气行业工资收入相比,高出3144元。

在此期间,教育文化广播业的工资收入也飞快增长,远远高于建筑业、批发零售贸易餐饮业和制造业的工资。

从图中我们也发现,尽管教育程度对工资收入具有重要影响作用,但是垄断行业工资收入的增长幅度远高于除科研行业外的其他行业的收入增幅。

虽然没有更多数据可以比较具体到各行业受教育程度不同者的收入情况,但是从我国受教育程度比较集中的行业中工资收入的变动趋势仍然能够发现这样的一个规律,即教育程度对收入分配的作用在增强。

数据来源:

国家统计局

图10典型行业人均工资收入统计

数据来源:

国家统计局

图11典型行业人均工资收入统计

因此,在现实生活中,更多的个体选择在经济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接受较高层次的教育。

由下表可以看出,从1990年到2006年,各级教育升学率都有较大提高,表明个体对教育需求程度加强。

高中升高等教育升学率在2003年开始逐渐回升,这与我国结束大规模扩招,转向稳定高等教育入学规模,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有关。

表5学龄儿童入学率和各级普通学校毕业生升学率

年份

学龄儿童净入学率

小学升初中

初中升高级中学

高中升高等教育

1990

97.8

74.6

40.6

27.3

1991

97.8

77.7

42.6

28.7

1992

97.2

79.7

43.6

34.9

1993

97.7

81.8

44.1

43.3

1994

98.4

86.6

47.8

46.7

1995

98.5

90.8

50.3

49.9

1996

98.8

92.6

49.8

51.0

1997

98.9

93.7

51.5

48.6

1998

98.9

94.3

50.7

46.1

1999

99.1

94.4

50.0

63.8

200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小学作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