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英国工业革命时期初等教育发展滞后的原因及启示.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3069766 上传时间:2022-11-17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5.7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英国工业革命时期初等教育发展滞后的原因及启示.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论英国工业革命时期初等教育发展滞后的原因及启示.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论英国工业革命时期初等教育发展滞后的原因及启示.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论英国工业革命时期初等教育发展滞后的原因及启示.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论英国工业革命时期初等教育发展滞后的原因及启示.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论英国工业革命时期初等教育发展滞后的原因及启示.docx

《论英国工业革命时期初等教育发展滞后的原因及启示.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英国工业革命时期初等教育发展滞后的原因及启示.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论英国工业革命时期初等教育发展滞后的原因及启示.docx

论英国工业革命时期初等教育发展滞后的原因及启示

论英国工业革命时初等教育发展滞后的原因及启示

06041201陆亚丽

摘要:

英国是最先叩开工业革命大门的国家,与经济变革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此时初等教育的发展状况呈现出停滞趋势。

这是由生产力水平的制约、政府放任自由的政策、世俗偏见、宗教教会干涉等诸多因素引起的。

教育发展的滞后同时也引发了一系列的连锁反应,给英国社会带来了深刻的影响和震荡,尤其是为十九世纪下半叶英国经济开始衰退埋下了伏笔。

我们有必要从中吸取教训以促进我国的初等教育的发展。

关键词:

英国工业革命初等教育滞后

英国工业革命开始于18世纪60年代,完成于19世纪30、40年代,在这短短的七、八十年里,它创造出了以往所有时代财富的总和,领跑于世界,取得了世界工业和世界贸易的垄断地位,号称“日不落帝国”。

但与这惊人的经济增长速度相不适应的是,英国初等教育的发展状况呈停滞趋势。

一般来讲,经济快速增长的时期也是教育发挥重要作用的时期,而初等教育作为其他教育(如中等教育、高等教育等)的基础,更应处在全面发展普及的兴盛时代,英国初等教育在工业革命时期所表现出来的滞后趋势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注意和思考。

本文拟从工业革命时期初等教育的状况、初等教育发展滞后的原因、初等教育发展滞后所带来的影响等方面予以论述,并总结其中的教训,对我国现代初等教育的发展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一、工业革命时期初等教育的状况

英国是一个非常重视传统的国家。

英国教育脱胎于中世纪,带有明显的宗教烙印,且自宗教改革后,“全部初等国民教育的事业都集中于教会、各种教派和宗教团体之手”,在普通英国人的心里也产生了这样的想法:

认为教育“应该让古老的独立社团,或者依靠私人的努力去完成”,国家也把“教育寄托给私人的首创精神或者是慈善活动”,采取自由放任的教育政策。

以下将从学校发展状况、儿童就学情况、教育过程情况三方面来观察工业革命时期初等教育的状况。

(一)学校发展状况。

长期以来,接受教育一直是资产阶级和贵族子弟的“特权”,中产阶级子弟进入付费的私立学校,上层社会的子女则在家中接受教育,而对于工人阶级或是贫穷的劳动群众来说,教育无疑是他们眼中的一种奢侈。

在英国,教会对教育掌握着重权,他们希望在劳动群众中实行意识上的加工,通过办学教民众识字学习圣经,以达到道德与宗教训练和社会服从的目的。

因而由教会支持、私人提供的并由慈善事业捐办的初等教育便应运而生了。

初等教育作为慈善性的学校,它所开放的对象当时在英国只指贫困的工人和劳动群众子女中的适龄儿童。

这种学校在英国极为普遍,据记载,“全英国这种学校的总数在1800年约有800个,而到1850年增到一万个,学生共有一百零五万名”,且这类学校还有另一种特色,即男女共学的学校在全国只占有半数,其余都是男女分校的。

这些学校都教授读书,书法教学不是每个学校都有的,算术教学的情形更恶劣,这些学校的主要注意目标是宗教教育。

在工业革命时期,主日学校、“导生制”学校等是这个时代的主要办学形式。

工业革命的过程是手工工场到工厂制度建立的过程,这就需要大批守纪律、肯服从的技术工人,而这主要得益于教育,故私人和教会达成共识——普遍教育,“希望借此培养出适应工厂制度的守纪律的劳动者”,主日学校就曾因为培养了许多“温顺听话”和“上班准时”的工人而受到称赞。

所谓主日学校,即在星期日把贫穷儿童聚集起来以减少社会混乱并对其宣传宗教教义。

1780年初,创始人罗伯特·雷克斯在格罗斯特郡兴办了第一所主日学校。

建校是基于当时贫穷儿童在礼拜天不需干活,打架斗殴的度过这一天,他们满口谩骂、诅咒等低下的道德素质,“使任何头脑清醒一点的人都认为是到了地狱而非别的”的事实而举办的。

每星期日上课五个半小时,另有两个夜晚上课,教授圣经、拼写、识字。

主日学校是由教会和慈善机构兴办的,目的当然是为了满足中产阶级和上层阶级的利益,向工人阶级的儿灌输宗教思想,教导他们遵守工业社会的道德和秩序,正如主日学校运动早期领导人汉纳·莫尔所说的,举办主日学校的目的是“为下层阶级提供训练,帮助他们养成适应工业社会的习惯”。

正因为主日学校在社会上受到了普遍的好评,符合工业革命时期的要求,使得此类学校顿时蓬勃发展。

据资料统计,1795年英国共有主日学校1012所,全国有25万儿童在那里学习,在校人数是公立学校的1.2倍,到1801年,主日学校的入学人数达到20多万人,到1833年更是达到顶峰,为136万人。

由于国家没有对教育进行直接资助,且当时世俗对教师职业的偏见,造成了英国初等教育教师不足、经费欠缺的局面。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宗教团体兴办的慈善学校往往采用“导生制”的教学方式,它因具有能同时教更多的儿童,而被认为是更经济的教育方式,将主日学校取而代之。

“导生制”学校是由英国国教会牧师贝尔和公谊教徒兰卡斯特分别创行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

这类学校推广了初等教育,扩大了就学人数,在当时也风行一时。

据1811年《慈善家》刊载,“在斯罗郡与斯达佛德郡,在8个月的时间里,一个不到17岁的小伙子组织起了学校,训练教师教授1000多个儿童”。

具体操作方法为先将学生能力相似者编成小组,每组不超过10人,再指定一名年龄较大、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充任教师的助手,教师先对他们进行教学,然后由他们在教师的指导下代行教师之职,转教其他学生主要教授阅读、教义问答、书写和计算等基本知识。

但这类学校最大的缺点是教学呆板、训练机械。

慈善学校则被资产阶级或贵族所利用,他们为了获得理想的劳动力,便插手其中。

早期表现为以劳作学校的形式来帮助穷人的子女接受教育。

例如伦敦的劳作学校,一边进行教学,一边让男孩制鞋和造笔尖,让女孩纺纱织布,并且邀请商人来订购。

在中期表现为以欧文为代表的,以工厂为基础实行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做法,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如欧文在自己的纱厂里为2—5岁的幼儿设立托儿所、幼儿学校,为5-10岁的儿童设立工人子弟学校,为10岁以上的童工和青工设立业余学校。

在充分利用他们的剩余价值和廉价劳动力的同时,也确定了他们在思想道德上的自愿服从。

另外,当时初等教育学校还有“贫民日校”、“贫民学校”等,基本上以宗教思想灌输为基础,读写的训练只是学习教义的手段。

如1860年《贫儿学校的播种与收获》中提出的,“学校教儿童读、写、算,教给儿童福音真理,使圣经成为教学基础。

学校发展除了以上各类形式不同的学校存在外,还有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

学校分布极不均衡。

据1743年大主教视察约克教区的报告中指出,他所管辖的645个教区中58%声称存在学校,在东赖丁的168个教区中,有40%办了学校。

牛津主教1738年的视察报告中同样指出,该教区的179个教区只有30%有学校。

学校的学生数也各不相同,平均一所学校大约20人。

综合上述的系列初等教育学校,它们都是一些由教会支持、私人提供的并由慈善事业捐办的初等教育,目的是为了将基督教的信仰势力范围扩大,灌输道德和社会标准,以达到精神的大一统,而这又恰恰为工业发展所必须的,通过办学奴役贫民子女的意识,利用童工的价值来为他们创造更大限度的利润。

这样的教程安排对学生的教育,是具有极大的负面作用的。

而当时的学校分布不均衡也造成了当时儿童就学困难的尴尬场面,错过了培养成才的机会。

(二)儿童就学情况。

工业革命时期,由于工业社会尚处在确立过程中,就更使得资本家对妇女、儿童的压榨具有了残酷性和野蛮性。

儿童不仅被视为是廉价的劳动力,而且他们还要承受来自家庭的负担,因此,当时儿童的就学情况具有相当大的起伏性和间断性。

据1861年纽卡斯尔公爵特别委员会报告中所记载的调查情况:

(1)人口中每8人中有一人,某一段时间在校上学。

(2)应该入学的250万的估计数目中,仅有1675000在各类形式的公立学校学习。

(3)所视察学校里的学生只有不足1/4受到良好教育。

教学过分考虑适应年龄大的学生,而忽视了年龄小的学生。

在农村地区,初等学校入学人数实际上随着季节的变更而上下波动,由儿童所需负担的农活而定;在城镇,行业景气状况、旺淡季节之分等许多对儿童入学人数造成影响。

男女性别差异也会影响就学时间的长短。

学龄儿童入学的不稳定性,辍学率之高都反映了当时初等教育问题的严重性。

(三)教育过程情况。

民间团体发展教育事业所遇到的主要问题有两个:

一是经费不足,二是教师缺乏。

由于政府对教育采取放任自由政策,民间团体很少可以从政府中得到拨款来资助教学。

在一些人口众多或是较富的地区一般不大会有这样的担忧,但对于人口太少或太穷不能吸引私立教师来靠学费谋生时,教区会可能从各种各样捐献的钱中拿出一部分作为聘请教师的钱。

如订立于1790年的英国国教会学校的托管人和牧师与教师之间的协议书中这样写道:

“同意乔治H·斯别林牧师有权取得格里比土地的全部地租和收益”,而更有许多地方,将教堂作为学校用于世俗的目的。

19世纪初英国民办初等教育发展的步履缓慢、质量低下导致了合格教师的严重不足。

许多教师自己目不识丁,却滥竽充数,误人子弟。

根据一则材料表明,在13879所“老妪学校”中,竟有708位教师目不识丁,一向以手印代替签名。

可想而知,当时初等教育的教学效果是如何的没有保障。

综合上述对学校发展情况、儿童就学情况和教育过程情况来看,英国工业革命时期的初等教育是发展滞后的,学校分布不均匀,课程设置不合理,教学效果无保证。

教育由宗教、教会团体所掌握,使得教育成为宣传宗教的工具,对人们进行意识形态的加工。

同时由于工业革命尚处于探索阶段,教育并不为人们所重视,取而代之的则是出卖自己的廉价劳动力,无暇顾及学习,辍学率居高不下。

初等教育的每况愈下,渐渐的也被人们所歧视或者是忽略。

二、初等教育发展滞后的原因

工业革命给英国社会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经济水平显著提高,但又必须看到,工业化是一个漫长、日趋完善的过程。

在此期间,由于大工业发展尚未成

熟,工业社会尚未完全成形,对于初等教育普及也没有非常迫切的需要。

影响初等教育发展滞后的原因有很多,主要有生产力水平的制约、政府的不干预政策、宗教的控制、世俗的偏见、教育传统的影响等方面。

(一)生产力水平的制约。

经济的发展,工业社会的成形在早期探索阶段中是漫长的,大工业大工业尚未摆脱幼年走向成熟,未能摆脱手工工场期间以职工经验探索为主的生产方式。

这种工业生产只是对简单劳动经验和数量的要求,未对从事生产活动的人们提出掌握文化知识的需求。

因此,妇女和儿童的价值就大大地被资本家们所利用,为了降低成本,而迫使他们延长工作时间,大批儿童为生存挣扎在死亡线上。

他们的工作日持续14、16、18个小时之多。

儿童整天都被束缚在简单的不需要任何思考的枯燥劳动中,何来时间去接受教育!

据1816年议会成立的教育问题委员会的研究估计,在伦敦有13万个儿童无学校可进。

(二)政府的不干预政策。

任凭经济的发展,工业革命所需的童工数量增长,工作时间延长,政府都没有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而是采取不干预政策,或者是出台一些无关紧要、根本解决不了问题的政策。

因为当权者担心发展公立的国民初等教育,并强迫民众就学,就不能避免他们会受到各种颠覆政府和现有秩序的宣传品的影响,以促使贫民觉醒,欲改变自己的命运而影响对国民实行的愚民政策。

基于这样的认识,再加之英国尊尚传统的习惯,政府就一如既往沿袭传统,对教育采取不干预政策。

(三)宗教的控制。

19世纪初的教育是教会的一统天下,完全为宗教利益所主宰。

在他所提供的学校教育中,民众接受的只是一些关于节俭、虔诚、遵法的说教,还有少量粗浅的读书算知识,并被告诫不要参与政治活动。

这些教育欲当时社会经济发展大大脱节,不可接触先进的思想。

同样,教会出于自身的利益,也不希望政府插手教育,因为一旦发展公立大众教育就会把它所控制的学校和学生夺走。

教会所提供的学校教育,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方式落后、教学质量不高等现象在全国具有普遍性,初等教育能不滞后?

(四)世俗的偏见,教育传统的影响。

英国教育传统的其中之一的特点是偏重精英教育,忽视民众教育,且在精英教育中普及的是人文教育,而非科学教育。

民众获得教育的渠道很有限,一般都在教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