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30695887 上传时间:2023-08-19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35.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学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教学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教学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教学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教学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学设计.docx

《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学设计.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学设计.docx

教学设计

 

《买铅笔》教学设计

 

一年级张竞

买铅笔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一年级上册。

 教学目标:

  1.通过生活中的情境,激发学生对问题的探索兴趣,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经验和知识计算减数是9或8的退位减法;并通过交流和比较,使学生初步掌握退位减法的思维过程,能正确地计算减数是9或8的退位减法。

  2.培养学生仔细观察、比较、概括和动手操作的能力,初步地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3.培养学生认真学习、积极思考的习惯,使他们体验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点:

学会正确计算十几减9的退位减法。

  教学难点:

感知计算方法的多样性。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教师用电脑出示课本第78~79页的全景图(小兔买铅笔的场景)。

  师:

小白兔特别爱劳动,兔妈妈为了奖励小白兔,一大早就带着小白兔来到文具店买铅笔。

我们一起去瞧瞧吧!

从图中你看到了什么?

(让学生自己看图互相说说。

  师:

袋鼠阿姨有15枝铅笔,小白兔要买9枝铅笔,我们帮袋鼠阿姨算一算还剩多少枝呢?

  师:

那你们都知道还剩几枝吗?

你能根据要求列出算式来吗?

(学生在纸上列算式,教师巡视。

  二、主动探索

  1、15-9=?

该怎么算呢?

下面同学们用小棒代替铅笔先摆一摆,再跟小组的同学说一说你是怎么算的。

(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小组交流,教师巡视,注意发现不同的方法。

  学生出现四种算法。

  

(1)先摆15根小棒,再从中一根一根地拿掉,拿走9根后,就知道还剩6根。

  

(2)先把摆好的15根小棒分成10根和5根,再从10根里拿掉9根剩一根,把这一根加上5根,就得到还剩6根了。

  (3)把9根小棒分两次拿。

先从15根里拿走5根,再从10根里拿走4根,最后只剩下6根了。

  (4)想9+6=15,反过来15-9=6。

  教师根据巡视的情况,有目的地请不同算法的小组代表上台摆小棒并说明算法。

  师:

15-9=?

该怎么计算呢?

请2位同学到台上来用小棒摆摆,其他同学看看他们到底是怎么算的。

  (学生独立动手操作并说明解题思路,其他同学补充不同的方法,教师指导并板书。

  第一种:

先把摆好的15根小棒分成10根和5根,再从10根里拿掉9根剩一根,把这一根加上5根,就得到还剩6根了。

(重点说明)

  板书:

10-9=1 1+5=6

  第二种:

把9根小棒分两次拿。

先从15根里拿走5根,再从10根里拿走4根,最后只剩下6根了。

(重点说明)

  板书:

15-5=10 10-4=6

  第三种:

9+()=15 15-9=6

  第四种:

用数数的方法计算的,也给予肯定。

  师:

你们说的几种方法都很好。

这四种方法中你最喜欢哪种?

同桌同学互相再说说15-9的计算过程。

尝试练习18-9=?

  师:

我们学会了15-9=?

,18-9=?

你会做吗?

你是怎么想的呢?

  学生独立计算,并汇报结果。

(请1~2名学生说一说是怎样算的。

  师:

你能说出减数是9的题目吗?

你会计算这些题目吗?

我们用手势表示这些得数好不好?

  例如:

12-9=14-9=11-9=13-9=……

  2.教学16-8。

  师:

减数是9的题会做了,那减数是8的题会做吗?

(板书16-8=)你是怎么算的?

(学生可以用今天学习的四种方法中的任一种解答。

  3.教师用电脑出示口算题。

(书第79页“试一试”)

  16-8=13-8=15-8=11-8=

  师:

这些题目你会做吗?

同学们把书翻到79页,比比看谁算得最好。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集体讲评,并让学生说说解题思路。

  三、巩固练习

  1.游戏:

放气球。

(得数与题目相符合,就可以放飞气球。

学生可以自由选择答题。

  18-9=16-8=11-9=

  13-8=11-8=12-8=

  12-9=15-8=17-7=

  2.“练一练”(书上第79页第1题)。

  3.游戏:

摘苹果(书上第79页第2题)。

  师:

苹果树上结了8个大苹果,我们只有拿到算式结果与苹果上的数相同时,才能顺利摘下来。

比比看今天谁的苹果摘得最多。

学生动手操作。

  四、数学故事

  师:

松树爷爷结了17个松果。

有一天,小松鼠来拜访松树爷爷。

小松鼠走后松树爷爷只剩下了9个松果。

小朋友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学生小组讨论,学生自编数学故事,并列出相关算式。

  五、小结

  师: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

你有什么收获,有什么问题吗?

(学生小结。

  师:

今天我们学习了减数是9或8的退位减法,同学们又增长了计算本领,大家回去向爸爸妈妈汇报你的新本领好吗?

  板书:

        买铅笔

15-9=

  ①数

  ②15-9=155-4=6

  ③15-910-9=11+5=6

 ④9+6=15 15-9=6

 

《小兔请客》教学设计

 

一年级张竞

 

小兔请客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一年级下册。

教学目标

  1.在实际情境中,进一步体会加减法的意义,探索并掌握整十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体会计算方法的多样性,并能正确计算。

  2.通过动手操作、合作交流,初步经历在具体情境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发展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3.在生动活泼的情境中,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探索的意识。

  教材分析

  本单元与第五单元、第七单元一起构成了本册教材中“加减法”的学习内容。

“小兔请客”的教学内容是100以内的整十数加减法,是本册教材计算教学的起始,也是进一步学习100以内加减法的基础,它是在学生认识了100以内的数和熟练口算20以内的加减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教材通过“小兔请客”的童话故事,创设加减法的具体情境,从中引出问题:

①一共有多少个果子?

②草地上还剩下多少个果子?

然后让学生用小棒代替果子摆一摆,帮助学生建立加减法的表象,最后鼓励学生列出抽象的算式,再让学生尝试解答。

通过交流,体会算法的多样化,同时结合算式引导学生认识加减法算式的各部分名称。

  本单元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根据《标准》的理念,在教学中,把计算教学与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

同学们,现在是什么季节?

  (学生回答春天)春天来了,小草绿了,森林里的小动物也该出来活动了,你们看这些小动物在干什么呢?

(课件显示情境图)

  谁能把这幅美丽的画面编成一个故事讲给大家听呢?

(学生讲故事说图意)

  原来是小兔在请他的小伙伴们吃果子呢!

  板书课题:

小兔请客

  

(二)合作学习,探索新知

  1.探索加法的计算方法

  

(1)师:

你能根据这幅图,提出数学问题吗?

  学生思考后,可能会提出下列问题:

  ①一共有几盘果子?

  ②一共有多少个果子?

  重点解决“一共有多少个果子”的问题。

  

(2)师:

请同学们用小棒代替果子摆一摆,好吗?

  学生操作。

(帮助学生建立加减法的表象。

  (3)师:

要求“一共有多少个果子”怎样列算式呢?

[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20+30=或30+20=

  (4)师:

那20+30等于多少呢?

你是怎么想的?

  (会算的学生想一想自己是怎么算出来的,其他学生可用学具代替果子摆一摆。

  组织全班学生交流算法,可能出现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①用摆小棒的方法计算,先摆2捆小棒,再摆3捆小棒,合起来是5捆,也就是50根小棒,所以20+30=50;

  ②因为2+3=5,所以20+30=50;

  ③因为2个“10”加3个“10”是5个“10”,所以20+30=50;

  ④用数一数的方法10,20,30,40,50;

  ⑤在计数器十位上先拨2个珠子,再拨3个珠子,合起来5个珠子表示50,所以20+30=50。

  师:

那你喜欢哪一种方法呢?

把你喜欢的方法说给你的小伙伴听一听。

  (学生交流。

  2.探索减法的计算方法

  师:

同学们,请看发生了什么事情?

(课件显示第二幅情境图,学生说图意。

  师:

根据这幅图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把你的问题在小组内说一说,并试着自己解决提出的问题,好吗?

  (小组内交流。

教师巡视,对有困难的小组引导帮助。

  (全班交流,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50-10=40或50-40=10。

  3.学习加、减法算式各部分名称

  师:

在加法算式和减法算式中,每一个数都和你们一样,有自己的名字,想知道它们的名字吗?

(如果有的学生知道,就让学生介绍。

  边说边板书如下:

20+30=50    50-10=40

  加加和被减差

  数数减数

  数

  (教师再次举例说明。

  (三)巩固练习,拓展延伸

  1.师:

吃完了果子,小兔子还给同学们出了几道题呢!

(课件显示下图)

  (学生口答,并说一说计算过程。

  2.师:

小猴子、小兔子、小刺猬玩得非常高兴,又来了几只小动物,他们做起了找朋友的游戏,你能帮他们找到自己的朋友吗?

  3.师:

它们做完了游戏,高高兴兴地去参加森林联欢会,许多小动物都来参加了。

看!

它们正在布置会场呢!

(课件显示情境图)它们在说什么呢?

  (学生叙述图意,并解答。

可能出现的算法有:

80-30=50(张);30+(50)=80(张)。

两种方法都是正确的。

  师:

开完了联欢会,小动物们也该回家了,你们看(课件显示)。

  师:

这两辆车够坐吗?

你是怎么想的?

  (学生说思考过程,只要说得合理,都应给予肯定。

  (四)全课总结

  师:

同学们,这节课你们学得高兴吗?

你学会了什么?

 

《百分数的应用》教学设计

 

六年级张竞

 

百分数的应用(四)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六年级上册教材第30、31页

教学目标

1.知道储蓄的意义,理解本金、利息、税后利息和利率的关系。

2.能利用百分数的有关知识,体解决一些与储蓄有关的实际问题,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结合储蓄等活动,学习合理理财,逐步养成不乱花钱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掌握利息、利息税、税后利息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了解什么是本金、利率、利息、利息税和税后利息。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师: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有关百分数的知识。

板书课题:

百分数的应用

在这节课里,我们主要研究的是有关储蓄中的数学问题。

二.新知探究

1.创设情境:

学生交流课前自己所了解的有关储蓄方面的知识情况。

2.理解本金、利率、利息、利息税和税后利息的意义。

本金:

利率:

利息:

计算利息的公式:

利息=本金×年利率%×年限(时间)

利息税:

计算利息税的公式:

利息税=本金×年利率%×年限(时间)×20%

税后利息:

计算税后利息的公式:

税后利息=本金×年利率%×年限(时间)×(1-20%)

归纳:

只有理解本金、利率、利息、利息税和税后利息的含义,才能正确解决有关储蓄

方面的实际问题。

3。

出示题目:

笑笑和淘气各有300元钱存入银行。

笑笑存一年期整存整取,淘气存的是三年期的,到期后他们各得到利息多少?

2004年银行存期及年利率如下表:

存期(整存整取)年利率%

一年2·25

三年3·24

五年3·60

(1)利用计算利息的公式:

利息=本金×年利率%×年限(时间)

实际计算一下笑笑和淘气分别得到多少的利息。

(2)利用计算利息税的公式:

利息税=本金×年利率%×年限(时间)×20%算一算笑笑和淘气分别应交多少的利息税。

师简单介绍利息税的来历及利息税的用途。

(3)讨论:

你可以用几种方法求出笑笑和淘气各得到多少的税后利息?

交流归纳:

税后利息=本金×年利率%×年限(时间)×(1-20%)

税后利息=本金×年利率%×年限(时间)×80%

税后利息=利息×(1-20%)

税后利息=利息×80%

4.尝试练习

指导学生完成第31页“试一试”中的第1、2题。

三.练习提高

完成练一练的第1、2题及“算一算”中的题目

四.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

【教学反思】

本节课内容属于百分数的具体应用,是实际生活中人们经常接触的事情。

目的是进一步提高学生运用百分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在教学方法上我采用了课内外学习相结合,让学生有较大的空间去发挥自己的思路。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育学生学习合理理财,养成不乱花钱的好习惯。

同时进行思想道德教育,让学生珍惜现在的学习机会,支援贫困地区的失学儿童。

本节课中概念较多,在教学时,我比较注意在教授解题方法和分析解题思路中,帮助学生在理解概念。

课前布置学生分小组到银行调查利率并了解有关储蓄的知识。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在调查活动中,接触到更多的实际生活中的百分数,认识到数学应用的广泛性。

提出“怎样处理这些钱”“存入银行有什么好处”等问题,使学生从中了解储蓄的意义。

学生己有了储蓄的知识基础,对于存款的方式让学生自己讨论,在讨论交流中,学生感受到,需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理的储蓄方式。

由于讨论的问题和数据都来自于学生,这样就使计算利息更具有实际意义,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也大大提高了,同时拓展了学生的思维。

 

《成正比例的量》教学设计

 

六年级张竞

 

成正比例的量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六年级下册39页~40页。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比较、判断、归纳等方法,帮助学生理解正比例的意义。

  2.培养学生用事物相互联系和发展变化的观点来分析问题,使学生能够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判断两种量是不是成正比例。

  3.用

表示变量之间的关系,初步渗透函数思想。

  教学重点

  理解正比例的意义。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发现两种相关联的量的比值一定,概括出成正比例的概念。

  一、观察实验,引入新课

  1.认识实验器材

  

(1)谈话:

同学们,你们喜欢做实验吗?

我们一起去实验室瞧瞧吧!

(课件出示:

实验桌和实验器材。

  

(2)提问:

实验桌上有什么呢?

  (3)学生汇报:

(6个大小相同的玻璃杯。

1把尺子。

1桶水。

还有一张实验报告单。

  (4)出示实验报告单:

  水的体积与高度的统计表

  体积/㎝?

  高度/㎝

  50

  100

  150

  200

  250

  300

  (5)引导观察:

从这张实验报告单里,你能获得哪些信息?

  2.观察实验

  

(1)观看课件:

水的高度究竟是多少呢?

我们来看看同学做实验的情况,注意记录每一个玻璃杯中水的高度。

  

(2)汇报记录,教师完成统计表

  高度/㎝

  2

  4

  6

  8

  10

  12

  体积/㎝?

  50

  100

  150

  200

  250

  300

  二、探究成正比例的量

  1.观察变量

  

(1)根据上面统计表,小组讨论:

它有哪几种量呢?

  体积和高度这两种量有变化吗?

  体积和高度的变化有什么规律?

 

(2)汇报:

水的体积增加,高度也相应增加。

水的体积减少,高度会相应降低。

2.引导研究定量

  

(1)思考:

看着统计表的这两种量,你还能想到什么?

  

(2)出示水的体积与高度的统计表

  高度/㎝

  2

  4

  6

  8

  10

  12

  体积/㎝?

  50

  100

  150

  200

  250

  300

  底面积/㎝?

  (3)提问:

每个水柱的底面积有什么关系?

  学生独立计算底面积,并填在数学书第39页统计表中。

  (4)汇报:

每个水柱底面积的计算方法及算式。

  (5)介绍:

体积和高度的比值,是底面积。

在这里,底面积相同,数学上叫做“一定”。

(板书:

(一定))

  3.认识成正比例的量

  

(1)再次观察统计表,小组讨论:

现在统计表中有哪几种量?

  哪种是变化的量,哪种是不变的量?

  体积和高度这两种变化的量具有什么特征?

  

(2)汇报明确:

体积和高度是两种相关联的量。

  体积增加,高度随着增加;体积减少,高度随着减少。

  体积和高度的比值一定。

  (3)质疑:

具有是你们说的这些特征的两种相关联的量是什么量呢?

请到数学书第39页去寻找答案吧。

  (4)学生自学。

  (5)汇报交流:

水的体积和高度有什么关系?

水的体积和高度叫做什么量?

  4.揭题:

今天我们一起研究了成正比例的量。

(板书:

课题)

  5.教学字母关系式

  

(1)讲述:

如果表中第一种变化的量用x表示,第二种变化的量用y表示,不变的量(即定量)用k表示,谁能用字母表示成正比例的两种相关联的量与定量的关系?

  

(2)学生试列:

=k(一定)

  (3)全班交流:

根据正比例的意义以及正比例关系的式子,想一想,成正比例的两种量必须具备哪些条件?

  (4)小结:

两种量要有关联。

  一个量增加,另一个量随着增加。

一个量减少,另一个量随着减少。

  两种量的比值一定。

  三、引导举例,强化认识

  1.举例:

想一想,生活中还有哪些成正比例的量?

  

(1)学生自由举例。

  

(2)预设:

因为长方形的面积÷长=长方形的宽,所以长方形的面积和长成正比例。

  出示:

长方形的面积和长统计表

  面积/m?

  14

  18

  20

  长/m

  2

  3

  4

  提问:

如果有上面这样一种长方形,长方形的面积和长成正比例吗?

  思考:

刚才这句话怎样说才准确呢?

  2.讲述:

日常生活和生产中有很多相关联的量,有的成正比例,有的相关联,但不成比例。

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正比例,要看这两个量的比值是否一定,只有比值一定,这两个量才成正比例。

  四、巩固练习,拓展提高

  1.出示数学书练习七第1题。

一架飞机的飞行时间和航程如下表。

  飞行时间/时

  2

  5

  6

  9

  航程/km

  1460

  3650

  4380

  6570

  

(1)算一算各组航程和相应飞行时间的比值,并比较比值的大小。

  

(2)这个比值表示什么意思?

  (3)表中的航程和飞行时间成正比例吗?

为什么?

  2.判断下面每题中的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并说明理由。

  

(1)《小学生作文》的单价一定,总价和订阅的数量。

  

(2)小新跳高的高度和他的身高。

  (3)小麦每公顷产量一定,小麦的公顷数和总产量。

  (4)书的总页数一定,已经看的页数和未看页数。

  3.拓展练习。

  

(1)正方形的边长和周长是否成正比例。

  

(2)正方形的边长和面积是否成正比例。

  以上练习,引导学生利用数量关系是进行判断。

   五、畅谈收获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折纸》教学设计

 

五年级张竞

折纸——异分母分数加、减法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上册。

1、教学目标

1、通过直观的操作活动,理解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

2、能正确计算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

3、初步渗透转化、建模等教学思想,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材分析

本课时是第四单元《分数加减法》中的第一课时,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是在学生已经学会了通分和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和计算法则是教学的重点。

学好这部分内容为今后学习分数四则混合运算,分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作好准备。

三、教学重、难点

1、重点:

理解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2、难点:

为什么计算时要先通分。

四、教学活动

(一)动手操作,明确目标

1.谈话导入

师:

同学们喜欢折纸吗?

这节课老师要和大家一起来折纸,看看这里面有什么数学知识?

2.活动要求

师:

取出准备好的正方形纸片中的一张,折一折,然后在折的一部分上涂上颜色,并在小组内说一说涂颜色的部分是正方形纸片的几分之几?

3.动手操作

学生开始进行折纸、涂色的活动,教师巡视指导。

4.学生交流反馈

师:

谁能说一说自己是怎么折的,涂色部分是这张正方形纸片的几分之几?

5.提出问题,明确目标

师:

同学们,如果现在要计算两张纸中的涂色部分合起来是多少?

你可以列出哪些算式?

(学生口述算式,教师分别将学生提出的算式书写在黑板上。

师:

请同学们想一想,根据分数的分母特点,这些算式可以分成几类?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将黑板上的算式进行整理。

师:

这节课就来探索分母不同的分数分数的计算方法。

(板书课题。

(二)自主探索,理解算理

1.自主探索

师:

现在,请大家选择一道自己喜欢的加法算式,试一试如何计算。

(学生进行独立的尝试,汇报各自的探索过程。

师:

(指着算式1/2+1/4)刚才大家说了很多自己不同的探索过程,那么为什么同样的算式,会出现不同的结果呢?

到底谁对谁错呢?

2.交流讨论

学生在全班范围内展开讨论,充分发表各自的意见。

最后,从中找出两种学生认可的方法:

师:

比较上面两种方法,你最喜欢用那种解法?

生:

第2种。

师:

谁来说一说这种方法的道理?

3.联系折纸,理解算理。

师:

通过大家的交流,同学们都认为先通分后相加是正确的,但为什么要这样做?

(三)尝试应用,巩固提高

1.试着解决减法问题

1/2-1/4=?

2.完成“试一试”

出示试一试的3/4+5/8与9/10-1/6,再次为学生提供尝试机会。

(学生练习后全班反馈交流,并规范书写格式。

(四)总结评价,回顾反思

师:

你现在知道异分母加减法怎样计算吗?

教学反思:

1.关注知识、方法的形成过程

新课程要求注重引导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本节课不仅体现了这一点,同时也关注了数学知识与基本技能的教学。

如让学生大胆表达、主动发现同伴或自己存在的问题,并想办法解决,在基本理解难点的基础上,着重让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知道如何进行异分母分数的加减计算等,既注重了过程与方法,又重视了知识与技能。

2.注重操作的实效性

学生动手折纸的目的并不是为了发现加法算式,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借助图形直观地理解算理,在本节课中,这方面利用的很好。

3.注重备学生

教师在钻研教材教法的同时,充分地考虑到学生可能存在的一些问题,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思考,这样有利于更好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引导学生真正理解所学知识。

 

《长方体的认识》教学设计

 

五年级张竞

 

长方体的认识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结合具体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情景,经历探究长方体和正方体特点的过程,能够准确的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特点。

能力目标:

能够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具有初步的立体空间想象能力。

情感目标:

使学生感受到长方体和正方体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习数学的良好兴趣。

教学重点:

学生能够熟练的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特点。

教学难点:

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特点

教学准备:

长方体模型、正方体模型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教师出示教学板书,请学生观察下列长方形和正方形有什么特点?

教师:

提问学生长方形和正方形有什么特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