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届高三调研测试历史试题.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30684248 上传时间:2023-08-19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104.7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重庆市届高三调研测试历史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重庆市届高三调研测试历史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重庆市届高三调研测试历史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重庆市届高三调研测试历史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重庆市届高三调研测试历史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重庆市届高三调研测试历史试题.docx

《重庆市届高三调研测试历史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重庆市届高三调研测试历史试题.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重庆市届高三调研测试历史试题.docx

重庆市届高三调研测试历史试题

2018届重庆市高三5月调研测试历史试题

1.下表是一些古籍中对同一历史事件的描述,这些材料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A.诸子百家思想异彩纷呈

B.牛耕技术的广泛传播

C.血缘政治已开始被打破

D.秦国成为了战国霸主

【答案】C

............

2.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少数民族往往都自认为与汉族有着共同的祖先,如鲜卑拓跋部称其先祖为黄帝后裔,建立夏政权的匈奴首领自称“大禹之后”、“(将)复大禹之业”。

这表明

A.北方出现民族大融合

B.中原文明的影响扩大

C.游牧民族转向农耕生活

D.北方地区统一进程加快

【答案】B

【解析】据材料“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少数民族往往都自认为与汉族有着共同的祖先”体现了少数民族政权对汉族文化的吸收和认可,说明中原文化影响不断扩大,B符合题意;材料反映的是少数民族政权学习汉族,不能得出民族大融合的信息,A不正确;材料没有涉及经济方面的内容,C不正确;材料没有涉及统一问题,D不正确。

点睛:

本题考查了中原文化的影响的相关内容,中国古代史上,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往往出现的是少数民族学习汉族的先进文化等,促使少数民族的封建化。

3.据史载,唐代后期皖南山地的祁门一带,“千里之内,业于茶者七、八”。

四川九陇人张守珪,有茶园在仙君山,“每岁召采茶人力百余人,男女佣工者杂处园中”,这说明当时

A.茶叶种植成为主要的农事活动

B.茶叶生产形成了专业化的产区

C.农业的耕作方式发生巨大改变

D.雇佣关系成为普遍的社会现象

【答案】B

【解析】中国古代重要的农事活动是农耕,排除A;材料“千里之内,业于茶者七、八”“每岁召采茶人力百余人,男女佣工者杂处园中”说明茶叶生产形成了专业化的产区,故选B;春秋战国起我国农业的耕作方式基本定型,排除C;材料中的雇佣关系只是个案,排除D。

4.随着内阁制度的形成,诸司在上疏之前,对重大问题的处理一般得与内阁商议,以达成谅解。

同时,内阁与拥有执行权的六部相互配合、制衡,提高了行政质量与效率。

这反映了明朝

A.内阁拥有一定议政权

B.削弱六部加强君权

C.创设了集体议事制度

D.分割事权相互牵制

【答案】A

【解析】材料“诸司在上疏之前,对重大问题的处理一般得与内阁商议”,说明内阁拥有一定议政权,故选A;结合所学,内阁不能统帅六部百司,排除B;秦朝的朝议制度属于集体议事制度,排除C;材料没有体现事权的分割,排除D。

5.下图是据杜恂诚《中国近代经济史概论》整理的“晚清时期生丝出口销售渠道”。

这表明当时的中国

注释:

“洋行”指外国资本家在中国开设的商行

A.逐渐沦为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B.经济结构出现重大变动

C.生丝生产行业出现近代生产

D.自然经济仍占统治地位

【答案】C

【解析】材料没有体现“逐渐沦为”的过程信息,排除A;材料表明存在洋行和缫丝厂,但结合所学,自然经济依然占统治地位,排除B;由缫丝厂的存在来看,说明生丝生产行业出现近代生产,故选C;材料没有反映自然经济的信息,排除D。

6.1896年梁启超所著《波兰灭亡记》刊行,1898年6月康有为进呈光绪帝《波兰分灭记》,他们都指出波兰非但亡于俄、奥等国的瓜分,更是由于“内政不修,积弱滋甚”、以及守旧权贵“诋诽攻击”新政新法。

其意在

A.揭露列强瓜分图谋

B.打击顽固守旧势力

C.激发改革图强意识

D.培养国人世界视野

【答案】C

【解析】材料中《波兰分灭记》突出波兰灭亡在于“内政不修,积弱滋甚”,意在激发改革图强意识,故选C;材料的主旨不在揭示波兰亡于俄、奥等国的瓜分,排除A;打击顽固守旧势力和培养国人世界视野均非材料的主旨所在,排除BD。

7.1928年7月,周恩来曾指出:

“我们还有一个根本的固定的军事工作方针,就是为了联合战线,不能破坏国民革命军而要帮助国民党巩固国民革命军,这完全是由于失掉了无产阶级的独立性和不明白革命转变的前途而得出这样不通的结论。

”周恩来得出的这一认识

A.是对第一次国共合作失败的反思B.推动了国民革命运动的迅速发展

C.吸取了中共“左”倾错误的教训D.促使中共开始独立领导武装斗争

【答案】A

【解析】由材料“不能破坏国民革命军而要帮助国民党巩固国民革命军”可以得出所述为大革命时期党的政策,由此可以得出该认识是对第一次国共合作失败的认识和反思,A正确;1927年大革命以失败告终,B与题干时间不符;大革命时期陈独秀等人犯了“右倾”机会主义错误,C不正确;D是在南昌起义之后。

点睛:

本题考查对大革命的失败的认识,解题的关键在于对材料“不能破坏国民革命军而要帮助国民党巩固国民革命军”的理解,结合大革命失败的原因的相关知识加以回答。

8.1949年新中国成立。

在开国大典及以后的国庆等节日中,“新中国”的标志——五星红旗、北京天安门、《义勇军进行曲》等核心元素所构成的国家形象符号体系,在仪式的操演中实现了合法化、神圣化。

这些措施

A.强化了新政权的民众认同感

B.标志着中华民族独立自主站了起来

C.提升了新中国的国际影响力

D.意味着人民当家作主新时代的到来

【答案】A

【解析】由材料“国家形象符号体系,在仪式的操演中实现了合法化、神圣化”意在强化了新政权的民众认同感,故选A;材料的主旨不是新中国成立的国内意义,排除BD;材料没有体现新中国成立的国际影响力,排除C。

9.在古希腊的服饰设计中,男女通用的“多利亚”服饰,向外翻折的复式底边与穿着者的肚脐平齐,正好位于人体的黄金分割点;女式服装“雅典娜”中,腰带的设计使用凸显了上下身的比例关系。

这些设计反映了当时希腊

A.平等自由理念

B.崇尚理性之美

C.开放包容精神

D.注重功利实用

【答案】B

10.16、17世纪欧洲思想家高举“回到希腊去”的大旗,18世纪末思想家们又提出“回到中世纪”的口号,提倡人道主义。

这两次文化“回归”的出现都主要是因为

A.传统文化面临着严峻的挑战B.工业化加剧了人们的紧张感

C.思想家们对现实社会的不满D.科技发展拓宽了民众的视野

【答案】C

【解析】文艺复兴时期的“回到希腊去”是对中世纪的蒙昧不满。

而18世纪末思想家们又提出“回到中世纪”是对启蒙运动过分推崇理性的反思,故选C;两次文化“回归”的出现体现对传统文化的尊重,排除A;文艺复兴时期尚未工业化,排除B;材料与科技发展无关,排除D。

11.20世纪50年代,美国创立德福德出版公司,向访问西方的苏联人递交、或者委托西方人将图书带进苏联。

直到苏联解体,该公司共向苏联和东欧散发了1000多万册图书和期刊。

这反映了

A.美苏文化交流频繁B.社会主义国家善于学习西方

C.美国科技较为发达D.美苏意识形态斗争十分激烈

【答案】D

【解析】材料反映的是战后美国通过向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散发书籍的方式,向社会主义国家渗透美国文化,体现了战后美苏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D符合题意;A与史实不符;材料中书籍的传播不是社会主义国家学习西方的结果,B不正确;材料没有涉及科技问题,C不正确。

12.有学者认为:

“片面强调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必然会把人类的全部历史当代化或当成当代的历史。

以这种历史观指导历史写作,往往会自觉或不自觉地沦为历史的伪造者,尽管自认为是合理地构建过去。

”由此可见,该学者强调

A.回到特定时代去认识历史B.历史研究材料的选择性

C.努力发掘历史的现实意义D.历史叙述逻辑的严密性

【答案】A

【解析】该学者认为以“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的历史观指导历史写作,会导致“自觉或不自觉地沦为历史的伪造者”,即仅仅站在当代的立场无法真正认识本来的历史,因此可以看出该学者强调要回到特定时代去认识历史,故答案为A项。

该学者探讨的不是对材料的选择,而是对历史观的认识,排除B项;C、D项与材料信息不符,均排除。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在汉代,皇帝会诏今地方对政绩突出、表率一方的地方官按时祠祭。

桂阳太守许荆“为设丧纪婚姻制度,使知礼禁……桂阳人为立庙树碑”;淮平大尹侯霸政理有能名,“临淮吏人共为立祠,四时祭焉”。

政府统一祭祀五岳四渎等名山大川,各地居民祭祀当地山神、水神,华阴有太华山祠、江都有江水祠等。

同时,人们为“攘除凶灾,御止疫鬼”祭祀门神,为长生拜祭西王母、司命,为祈福祥与富贵尊荣祭祀灶神。

每年春二月秋八月,乡村全体成员都必须参加祭祀地方保护神——社神;腊祭是“岁终大祭”,阖家大小在家长的率领下,洁祀祖先,然后按次序列于先祖之前,依次向尊长进酒祝寿。

——摘编自贾艳红《论汉代民间信仰的基本特点》等

材料二据统计,河北井陉县原有自然神坛庙14处,到民国年间无一保留;河南滑县原有自然神坛庙22处,到民国年间仅剩1处。

有的地方虽然坛庙尚存,但已没有什么祭祀活动。

在北京、上海、天津等大都市,东南沿海地区的乡村,“昔年巨族皆建祠堂,今存者什之一”,祭祀活动难以为继。

民国实行信教自由政策,1913年全国天主教徒130万,1932年达到250余万。

中华民国公布“废除卜筮、星相、巫觋、堪舆办法”,“取缔经营迷信物品办法”,视“迷信为进化之障碍”,贵州仁怀跳大神、巫蛊等活动“奉文禁革,其习渐息”;上海法华乡,延巫治病之风“稍戢矣”。

——摘编自赵英兰、贾小壮《民国时期社会信仰态势嬗变之缘由》

(1)根据材料一,概括汉代民间信仰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民间信仰发展的积极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传统民间信仰相比,民国时期社会信仰出现的变化,并分析出现这些变化的主要原因。

【答案】

(1)特点:

带有地方性;信仰祭祀对象多元化;政府注重对民间信仰的引导和控制;具有功利实用性。

积极作用:

有利于巩固统治,加强集权专制;有利于规范民众行为,整合社会秩序;有利于组织社会成员,增强家庭和乡村社会的凝聚力。

(2)变化:

传统自然神和祖先崇拜逐渐走向衰落;西方传入的宗教信仰发展较快;迷信活动逐渐被废止。

原因:

近代工商业、科技及教育的发展;新文化运动促进思想的解放;辛亥革命推翻君主专制制度;民国政府政策的推动;西方侵略及西方文化的影响等。

【解析】

(1)第一问,据材料“皇帝会诏令地方对政绩突出、表率一方的地方官按时祠祭”、“各地居民祭祀当地山神、水神,华阴有太华山祠、江都有江水祠等”、“祭祀门神,为长生拜祭西王母、司命,为祈福禄富贵祭祀灶神、”、“乡村全体成员都必须参加祭祀地方保护神——社神;腊祭是‘岁终大祭’,阖家大小在家长的率领下,祭祀祖先,然后依次向尊长进酒祝寿。

”加以归纳概括即可。

第二问,结合特点和内容,从净化官场风气、稳定社会秩序、巩固统治等方面加以回答。

(2)第一问,据材料“河北井陉县原有自然神坛庙14处,到民国年间无一保留;河南滑县原有自然神坛庙22处,到民国年间仅剩1处”、“民国实行信教自由政策,1913年全国天主教徒130万,1932年达到250余万”、“中华民国公布‘废除卜筮、星相、堪舆办法’,‘取缔经营迷信物品办法’,贵州仁怀跳大神、巫蛊等活动‘奉文禁革,其习渐息’;上海法华乡,延巫治病之风‘稍戢矣’”加以归纳概括即可。

第二问,依据题干的时间信息,结合时代背景,从政治、经济、思想等方面加以回答即可。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国际秩序变迁的问题,是近年来学界研究的一个热点。

有学者认为,在近500年来世界历史从分散发展走向整体发展的进程中,国际关系中的“新来者”挑战“现有领导者”从而导致“权力从一群国家向另一群国家转移”。

也有学者认为,一系列现代性的变革——政治的、社会的、经济的和技术的变革,导致现代化工业国家组成了一个处于支配地位的中心地区,而那些相对落后的国家和民族构成了一个规模巨大、处于服从地位的外围地区。

旧式国际关系实际上是强权政治、均势政治实践或者思维的产物,国家无论大小、贫富、强弱都应当一视同仁,平等相处,应当以多赢、共赢新理念,替代你输我赢、赢者通吃的旧思维。

——摘编自《国际秩序的构建:

历史、现在和未来》等

评论材料中关于国际秩序变迁的观点。

(说明:

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两种观点展开评论;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答案】观点:

现代化变革推动国际秩序演进;国际力量结构的变化推动国际秩序的变迁;建立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和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秩序等。

【解析】本题为开放性试题,考生要认真解读材料,围绕国际秩序变迁的观点提炼出一个观点。

由材料“国际关系中的“新来者”挑战“现有领导者”从而导致“权力从一群国家向另一群国家转移””和“一系列现代性的变革……导致现代化工业国家组成了一个处于支配地位的中心地区,而那些相对落后的国家和民族…..处于服从地位的外围地区”,可以归纳为:

国际力量结构的变化推动国际秩序的变迁。

在论述时,可结合二战来资本主义强国力量的消长展开论述。

15.[历史——选修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汉初沿用秦“半两”钱,货币面文为“半两”(12铢),但实际重量往往只有8铢、4铢,甚至更轻。

贵族、豪商大量盗铸货币,以牟取暴利。

汉武帝初年,曾经改铸三铢钱。

元狩五年(公元前118年),以五铢钱代替三铢钱,恢复秦始皇时代货币“重如其文”的制度,但是盗铸之风并不稍减,据说吏民因为犯盗铸货币之罪而被处死的,达数十万人。

汉武帝除了以严酷的刑法禁止私铸货币之外,并下令取消郡国铸钱的权利,将铸币权收归中央,专令水衡都尉属下的钟官、辩铜、伎巧(一说是均输)三官负责铸造新的五铢钱,当时名为“三官钱”。

汉武帝命令各郡国一律销毁以前所铸的钱,所得的铜料进输三官,因为禁令十分严格,新币铸造质量又相当高,盗铸无利可图,于是币制得到较长期的稳定。

——摘编自张岂之主编《中国通史·秦汉魏晋南北朝卷》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汉初货币制度混乱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武帝实现货币官铸的主要影响。

【答案】

(1)原因:

汉初推行郡国并行制,诸侯国私铸钱币割据一方;贵族、豪商盗铸货币,以牟取暴利;中央货币政策不稳定,铸币质量低下。

(2)影响:

实现了中央对货币铸造权的集中统一;加强了中央集权制度,打击了王国势力;增强了国家经济实力;对后世影响深远。

【解析】

(1)据材料“贵族、豪商大量盗铸货币,以牟取暴利”、“汉武帝初年,曾经改铸三铢钱。

元狩五年(公元前118年),以五铢钱代替三铢钱”、“还下令取消郡国铸钱的权利,将铸币权收归中央”加以归纳概括即可。

(2)据材料“将铸币权收归中央,专令水衡都尉属下的三官负责铸造新的五铢钱”、“于是币制得到较长时期的稳定。

”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回答即可。

16.[历史——选修3: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20世纪初,克劳塞维茨提出“战争无非是政治通过另一种手段的继续”,战争与道德无关,无所谓正义与否的观点,被欧洲各国奉为经典。

然而,1914年爆发的第一次世界大战成为这种战争观的滑铁卢。

战后被残酷战争震惊了的精英们,认为任何战争都是不道德的,“不管其原因如何,……是对人类的一种犯罪。

”由法国和美国发起、15个国家(1933年已达63个)签署的《非战公约》,核心内容就是宣布在国家关系中“废弃以战争作为推行国家政策的工具”,强调“可能发生的一切争端或冲突,不论其性质或起因如何,只能用和平方法加以处理或解决”。

这种战争观在国际危机频发的20世纪30年代风行一时,人们希望能够通过裁减军备或和平谈判解决争端并避免战争。

——摘编自梁占军《二战与20世纪国际战争观的演变》

(1)根据材料,指出一战前后国际战争观的变化及其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一战后战争观的变化进行简要评价。

【答案】

(1)变化:

认为战争是政治统治的工具(或继续)到否定一切战争,应极力避战,和平至上。

原因:

第一次世界世界大战的爆发摧毁了旧的战争观;世界大战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破坏;有识之士和民众观念的变化。

(2)评价:

客观上推动了一战后暂时和平的出现;刻意避战导致了英美等国推行绥靖政策,纵容了法西斯的侵略;简单地否定战争并不能永久地保住和平,最终导致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解析】

(1)由材料“战争无非是政治通过另一种手段的继续”“废弃以战争作为推行国家政策的工具”可见认为战争是政治统治的工具(或继续)到否定一切战争,应极力避战,和平至上。

第二小问,结合所学,可以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和民众思想观念的变化归纳。

(2)要一分为二评价一战后战争观。

由“人们希望能够通过裁减军备或和平谈判解决争端并避免战争”,可见客观上推动了一战后暂时和平的出现。

但不能简单否定战争,而一味避战导致致绥靖政策,实际是纵容侵略。

17.[历史——选修4: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周学熙(1866~1947年),中国近代著名实业家。

在北洋官方的支持下,1903年周学熙赴日本考察实业,回国后创办北洋工艺总局。

总局下设考工厂、工艺学堂等实体,又创设劝业铁工厂和国货售品所等官营工商企业,初步奠定了北洋官营实业体系。

庚子战乱后,开平煤矿被英国商人霸占,周学熙向袁世凯提出“以滦制开”的策略获得支持。

1907年成立滦州煤矿有限公司,正式投产后在京津市场的销量不断上升。

同时,周学熙与英方就两矿合并事宜多次谈判交涉,英商一度同意以“赎款”270万英镑为条件将开平交还中方。

但最终在1911年11月,开平、滦州达成的《合办条件协议十款》中规定,股权平分,利润由开平得六成,滦州得四成,管理权由英方把持。

周学熙感慨:

“成立滦州,实为收开,然成合局,终违吾愿。

——摘编自朱英著《中国近代史十五讲》

(1)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周学熙能“初步奠定了北洋官营实业体系”的有利条件。

(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周学熙感慨的“成立滦州,实为收开,然成合局,终违吾愿”的看法

【答案】

(1)条件:

西方、日本对中国社会影响的日益深入;19世纪末20世纪初兴起的实业救国潮流(或群众性的反帝爱国运动的高涨);甲午战后清政府对民间办厂的放松(或官方的大力支持)。

(2)看法:

周学熙的“以滦制开”是当时实业救国的重要体现,对外国的经济侵略起到了一定的抵制作用;但是,庚子战乱后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现实,其活动不足以改变中国的命运。

【解析】

(1)由材料“1903年”,联系所学,可知甲午战后,政治上西方、日本对中国社会影响的日益深入;经济上出现实业救国潮流;政策上清政府对民间办厂的放松。

(2)由“开平煤矿被英国商人霸占,周学熙向袁世凯提出“以滦制开”的策略获得支持”可见对外国的经济侵略起到了一定的抵制作用。

由材料“成立滦州,实为收开,然成合局,终违吾愿”说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旧中国,实业救国是行不通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理化生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