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虹霞统合教学法.docx
《李虹霞统合教学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李虹霞统合教学法.docx(3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李虹霞统合教学法
李虹霞“统合教学法”
述评之一:
统合语文教学,给学生必备的营养
是石头愿意开花的时候了/因激动而不安分的心跳/是那个时刻应该到来的时候了/是时候了,春天来了/树木都飞向她们的鸟。
——[德]策兰《是时候了》
潍坊有个李虹霞。
李虹霞发明了个“统合教学法”。
“统合教学法”,她把语文拽回了家。
她把语文拽回家,难道语文教学走丢啦?
其实不说也知道——你懂的……
语文的重要,地球人都知道,从小学到大学,都有语文课,据说还是基础教育阶段从小学到高中的“硬菜”,三门“主课”语数英,语文居其首,而且英语本来也是语文,可见语文不是一般的重要。
当然不说也明白,“语言文学”也好,“语言文字”也罢,语文,说白了就是通过教人读书识字,学会用嘴说话、用笔写话,听、说、读、写而已。
但这如何听、说,怎样读、写,却大有深意藏焉,不是每个语文教师都能咂摸明白的。
●“连体婴儿”要分开,但是各学科、语文科不应该被人为撕裂
有一个长久以来少人关注的现象。
就像语数英数理化史地生,学科之间严重不搭界一样,语文教学本身也存在着明显的不该有的分化现象。
各个学科,包括语文的听说读写,本来应该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密不可分,但却被生生地割裂了。
“连体婴儿”要分开,但是学科不应该被人为撕裂。
现在的学科之间,就像摄影师的摄影服一样,语文、数学在上衣胸前的兜里,物理、化学在裤子兜里,有些学科甚至在屁股后的兜里。
语文的听说读写也同样如此,或者像被塞进了封闭严密的抽屉,相互之间不搭界,既没有物理更没有化学反应。
学生学了12年语文,听是听,说是说,读是读,写是写。
听懂、读懂了说不出来,想说、说清楚了写不明白。
知识不少,能力很差,所谓“两脚书橱”。
《南史》中的《陆澄传》云:
“澄当世称为硕学,读《易》三年不解文义,欲撰《宋书》竟不成。
王俭戏之曰:
‘陆公,书橱也。
’”
现象很复杂,原因很简单。
有些老师即使读到本科,16年的读书,他们仍然没有真正掌握好一个最浅显朴素的道理:
普遍联系。
好在,李虹霞老师开始掌握了。
她的“统合教学法”,把语文教学拽回了家。
这个“家”,就是把被人为地生撕硬扯,割裂得莫名其妙的语文,还原为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的“语文”;
这个“家”,就是把“听说读写”糅合在一起,通过一道道的“什锦八宝饭”、一桌桌的“满汉全席”,引导学生摄食、消化、吸收、同化。
这个“家”,就是给学生以作为一个中国人生存、发展必备的营养:
语文-人文-人生。
中文系出身的李虹霞,以她自己的亲身经历感受到,语文是“读”出来的、“学”出来的、“悟”出来的、“写”出来的,而绝不是“讲”出来的。
每一个学科,肯定有一个使老师和学生都轻松、愉悦的学习方式和学习渠道。
从认识的实践-理论-实践,从作文的“总-分-总”,李虹霞把语文教学和研究的目光,投向了“统合”,开始有意识地研究“统合视域下的语文教学”。
关于“统合语文教学”的核心概念,李虹霞目前的阐释是:
沿着“国家课程师本化”的路径,统合分散在学科内外、联系密切的内容,改变课堂结构,重塑教学流程,让学生全方位、整体、创造性地学习,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使学习过程成为积极主动地获取而又充满愉悦的过程,促进学生识字写字和听说读写的全面和谐发展,形成丰厚的语文素养。
李虹霞说,传统的教学是按照教材的次序开展,而教材无非是知识体系的分割。
照本宣科的结果,只能给孩子移植一些知识而很难形成语文素养。
语文教学只有直面学生,从孩子的实际出发,设计相应的教学内容,才能取得预期的效果。
这就需要从整体的“人”出发,重新考虑语文教学内容、教师、学生生活等教学要素的整合。
●语文“统合教学”的3条实现路径
“有一个孩子每天向前走去,他看见最初的东西,他就变成那东西,那东西就变成了他的一部分。
”诗人惠特曼告诉人们,学生对语文的最初认识,与教师给予他怎样的课程资源紧密相关。
“教师即课程”,教师必须进入课程,才能创造出鲜活的课程。
只有充分理解国家课程以主题为单元的编辑意图,才能真正从学生的语文素养出发,以统合的视野组织协调,引导学生走向语文学习的有效时空。
按李虹霞的认识,统合语文教学的内容框架,可以表述为:
放弃传统的线性教学,建立多元、多面、多维、立体化的语文教学时空坐标。
主要沿着横向、纵向、时空三个纬度进行统合。
路径之一:
横向统合
横向统合1:
语文教材与相关文学资源的横向统合
李虹霞说,首先,要改变一课一课“教”的策略,对语文教材与相关文学资源进行统合。
依据课程标准和学生的认知规律,让大量有价值的相关文学性课程资源走进课堂,给学生无限的阅读自由和空间。
在一年级的语文教学中,李虹霞除国家教材外,引进了大量儿歌、绕口令、韵文、优秀童书、古代蒙学读物、现代集中识字读物、地方文化读本等,作为课堂教学的读本。
她还与“李虹霞工作坊”的老师和她的学生,陆续整理出了《童谣识字》、《韵文识字》、《字经识字》、《成语千句》、《趣味偏旁》等系列读本,使得课程资源更加丰富多彩。
她和学生或领读、或齐读、或自由读,就用这种简单得不能再简单的方式,让学生有了更广阔、更自由的阅读空间,识字量、背诵量、阅读量激增,一年级的人均识字量已达2000字,远远超出课标1000字的保底量
她的学生在二年级上学期,已阅读完小学阶段的所有语文教材,还集体阅读了《史记故事》、《春秋故事》、《希利尔讲世界史》等,学生可以脱离拼音进行无障碍阅读。
横向统合2:
语文课与各学科跨学科的横向统合
李虹霞一直与美术、音乐、数学、微机等学科教师合作,进行课堂(学科)间的资源“统合”。
比如,在美术课、语文课上根据季节变化,给画作起名字、作介绍;在音乐课上欣赏或演唱语文课本中的有关音乐歌曲;语文课教学生吟诵、音乐课美化为吟唱;请数学教师讲语文学习对数学学习的辅助作用;把微机课上学到的知识用于语文课堂的课件制作;请美术教师到班里开书法讲座做专业指导等。
教师资源的统合发挥到极致,为学生的语文学习打开了一扇扇精彩的窗。
受益的不仅是学生。
李虹霞的教室里,可以常见数学教师与学生一起配乐朗读,音乐教师与学生一起吟唱唐诗宋词,生活教师与学生一起阅读名著……
横向统合3:
“书人合一”的师本横向统合
李虹霞说,很重要的一点,无论怎样“统合”,都要注重学生的兴趣激发和习惯养成,并且要伴随教学的全过程。
此言甚是。
“让我们来共同设法,使得孩子们在踏上这第一步阶梯时,不要感到那么吃力。
”苏霍姆林斯基说,“使他们向着掌握知识迈出的每一步,都能像鸟儿矫健的起飞,而不要像一个背负着沉重的负担、精疲力竭、跨着疲乏无力的步子的行路人。
”
由此,基于达成《课程标准》总目标的前提,李虹霞用统合的视野,思考并尝试创造了自己的序列师本课程,着眼于兴趣培养和习惯养成,然后才是渗透方法的指导。
除了形成语文教学“第一次”的师本课程(如第一本语文书、第一节语文课、第一次识字、第一次写字、第一次师生交流、第一次习作),还有调整识字、写字、读书顺序,形成“序列化”的师本课程。
例一:
低年级学生写字教学内容的调整统合
利用与汉字有关的文章、书法作品,及书法老师的现场展示,熏陶学生对汉字的崇拜和亲近,在第一时间认识汉字之美,对写字产生兴趣;把软笔书法训练引进语文课内,与硬笔书写同步进行,体味对书写的敬意;调整写字教学顺序,笔画练习时间拉长,教材同步生字书写滞后;摒弃一年级的同步练习册、统一作业本和学期中的任何考试,让学生带着对汉字的敬意从容地书写,真正做到提笔即练字;不允许使用橡皮,养成先准确观察再正确书写的习惯,为使用钢笔提前做好准备,也防止日后在抄写纠错上浪费时间。
经过这样的调整,班里的学生几乎人人成为“书写高手”。
一年级时,有一半的学生参加山东省的书法考级,获得了一、二等级证书。
2011年的全国目标教学会议上,她的学生们的书写素养展示板给来自全国各地的老师以极大震撼:
要不是亲眼所见,怎会相信一个班的孩子都能写得那么好。
例二:
低年级拼音识字教学内容的调整统合
开设识字第一课,利用名字、墙报、广告、电视等学生原有的识字经验,让学生有识字的信心,明白识字就要“两条腿”,很重要的一条就是生活识字;
编制韵律十足的配乐儿歌,选择生动形象的动画片、让拼音学习愉快又快速,避免学习热情被长时间的拼音学习消磨殆尽。
然后,提供多于教材N倍的材料,练习巩固“拼读”,尽快达到“直拼”;
以积累词汇、发展阅读理解力为目标,开始大量阅读。
把优秀的古代蒙学读物、现代集中识字读物、优秀童书等、小学阶段的人教版、苏教版全部教材当做识字教材来用,在低年级完成小学阶段的常用字识字任务。
路径之二:
纵向统合
纵向统合1:
同一册教材内容本身的纵向统合
2010年7月,在潍坊市小学语文骨干教师培训会上,李虹霞带着她的一年级一班学生,进行了《整合识字》的教学汇报,赢得了满堂彩。
本课统合后的教学资源是: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的8课集中识字课文,根据要求会认生字重新组合韵文4篇,与所识成语相关的成语故事、神话故事3篇,即人教版二上课文《坐井观天》、苏教版五上课文《嫦娥奔月》、《女娲补天》。
经过教学资源、识字方法和教学策略的统合,实现了在识字中阅读、在阅读中识字的高效教学。
包括预习在内总共4课时,88个要求会认的字,无论在语言环境还是单认,学生全部认识,66个要求会写的字已通过自印的字帖练字完成。
按原来至少16课时的教学要求,仅课时量即至少节约12课时。
再如一年级下册七单元内容的统合。
仅就时间而言,如果用传统的上法,起码要上8课时,而李虹霞只用1节课的时间,就轻松解决了。
她设计的教学活动如下:
活动1:
“找找他俩的不同”。
把最小巧的王艺莹、最胖大的刘志远两个小朋友拉到前面,学生很开心、很容易、很迅速地就找出了一堆反义词:
块头的“大小”、位置的“左右”、身材的“胖瘦”、身体的“高矮、强弱”、性别的“男女”、吃饭的“多少”、跑步的“快慢”、腰围的“粗细”、胳膊的“长短”、皮肤的“黑白”等反义词。
活动2:
从两篇课文里读出两组反义词。
学生整体阅读《小白兔和小灰兔》、《两只小狮子》,惊喜地发现了“送和要”、“勤和懒”。
活动3:
找找文章用那些词句表现了反义词。
这样的学习活动让学生明白,原来一个词可以用这么多具体的动作、语言来描述。
活动4:
说说对小兔子和小狮子的看法。
学生说得非常踊跃,还因观点不同辩论得不亦乐乎。
又如二年级下册五单元两篇课文的统合。
第一篇课文《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其中的第三小节“北极星是盏指路灯”,孩子们对此显然是有知识疑惑的。
怎么办呢?
李虹霞引出《数星星的孩子》中爷爷说的话:
天上的星星是在动,可是看起来它们之间的距离好像是不变的。
我们的祖先把它们分成一组一组的,还给起了名字。
你看,那七颗星,连起来像一把勺子,叫北斗七星。
勺口对着的那颗星就是北极星。
北斗七星总是绕着北极星转。
学生的疑惑自然得到了解决。
最后一小节,有句“大自然有很多天然的指南针,只要你仔细观察,多多去想……”。
如何引导学生真正领会“仔细观察,多多去想”这8个字?
李虹霞让学生阅读《数星星的孩子》,看张衡是怎样“仔细观察,多多去想”的,最后自己找出意思相近的“刻苦钻研”一词。
这样的互文解释,让学生既理解品味了词语,又感受到了人文熏陶。
纵向统合2:
跨学段语文教材之间的纵向统合
这种统合,李虹霞走了三步,带领学生经过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把自己统合的现成专题资料呈现给学生,如《与春天的幸福约会》专题。
模块1:
利用网络、教材、书籍搜集有关春天的古诗、成语、歌曲、美文若干篇,组织学生美读、歌唱、背诵,进行前瞻积累。
模块2:
引导学生留心周围春天的美景,与美术老师联系让学生画下眼中的美景。
模块3:
首先通过师生比赛对词、对诗,接背美文,唤醒沉睡在孩子记忆中的积累;然后送给学生意外惊喜——学生的画被老师做成了大图片,点拨他们为自己的画起名字;最后在孩子的心灵充分打开后,让春天来到了孩子们的笔下,学生的睿智因为遇到了春天而精彩闪现。
第二阶段,指导学生做统合专题。
让学生阅读所有相关教材,分工上网查找资料,指导学生排版、校对。
如在潍坊市小学语文研讨会上执教的《中国的月亮》专题。
课前,发动学生搜集关于月亮的古诗词、现代诗歌散文、传说、对联、别称、歌词等教学资源,进行筛选归类。
对整合后的资源进行阅读、美读和背诵。
课上,从听歌曲、看歌词入手,营造氛围,导入到对月亮的欣赏和联想中;然后在语言文字中品读月亮,从字里行间中去欣赏感受语言之美。
引导学生从“物象的月亮”走进“意象的月亮”,从而体会中华民族赋予月亮的情感,读出自己眼中的月亮。
最后通过朗诵诗歌《中国的月亮》升华主题。
第三阶段,放手让学生做自主专题的统合学习。
如《动物那些事儿》的学生自主专题。
李虹霞一直是跨年级教学。
自主专题一般由她的高年级教学班承担。
先是利用两周的时间,五(4)班的学生通读完人教版、苏教版的一至六年级教材,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对教材内容进行专题重组,通过网络搜集充实有关内容,自己排版印制为读本。
接着小组合作自主探究同一专题下的相关知识。
对其中的精彩词、句、段、篇进行了美读、积累、赏析和仿写,对中外作家对动物的描写方法和语言风格进行了比较、梳理,研究了怎样过动物的写作关。
最终形成各学习小组的汇报材料,在课上进行了研讨。
课后,同学们欢呼雀跃地捧去了李虹霞对他们的奖励:
10本沈石溪的动物小说。
学生在博文上说,这是学习热情最高涨、最有成就感,收获最大的课。
两年来,李虹霞和她的两个班级,在各种场合展示了多个统合专题:
一年级的《整合识字》(潍坊市骨干教师培训会),二年级的《云之歌》(李虹霞个人统合教学研讨会),一、四年级合堂的《祖先的诉说》(全国主题学习研讨会),四年级的《串起时间的项链》(教学能手展示课),四年级的《中国的月亮》(潍坊市小语教学观摩会),五年级的《动物那些事儿》(李虹霞个人统合教学研讨会)……均引起了强烈反响。
路径之三:
时空统合
决定教室容量大小的,不是教室的空间和设施,而是教师的视野、智慧和气度。
只要统合各种资源,一切围绕孩子的困惑和需要,教室就不仅是接受知识的场所,而是拥有无数成长故事、充满精神力量,温暖幸福无限延伸的气场。
时空统合1:
用足网络资源,博客成为“空间教室”
在对新知的汲取上,李虹霞很前卫。
她把班级博客建设成了“空间教室”,及时捕捉“教室”动态,提取有趣味、有价值、有意义的信息,用文字记录并发布。
把瞬间凝固为文字,让幸福永驻教室。
学生和家长反复咀嚼回味这些用文字凝固的感动和幸福,纷纷建立博客、发表博文。
他们的两个“幸福教室”以及老师和学生的个人博客,成了师生、家长乃至周围相关人员共同耕耘的田园,资源共用、幸福分享,自由交流、发表思想。
时空统合2:
让学生呼吸幸福的“语文味道”
在李虹霞看来,“语文味道”就是师生共同成长的幸福味道,就是浓浓的墨香和淡淡的书香。
她一年级就与学生一起练书法、读童书。
每个周日学生返校时,她早到教室备好笔墨纸砚,学生在练字音乐中陆续进入教室,踏上“幸福软笔书写之旅”。
家长会上,她和学生一起给家长讲故事、背美文、诵诗词,温暖的故事唤醒了家长内心的柔软,师生的默契让家长感动、激动,随后就有了世界上最和谐的呼吸——“亲子朗读”。
时空统合3:
走出教室的语文学习
与校园文化统合,校内的名言警句成为低年级识字教学、高年级习作教学的资源;与社会生活统合,带领学生参观访问百年坊茨小镇美术馆,现场口语交际教学、远足回来写见闻;与家庭统合,与家长共读一本书、编写《生活识字报》、“我给妈妈当老师”、查阅族谱……丰富的实践活动,让语文走出教室,融入了多彩的生活。
这是《画风》的活动设计:
走出教室,到大自然中去观察和感受风;组织学生分别采访科学、音乐、美术、体育老师,了解风的形成和风在音乐、美术中的表现,以及对体育运动的利弊等;让学生在家长的帮助下搜集与风有关的诗歌;画一张有关风的画,配上自己的小诗;课堂教学指导朗读好课文,扎实进行句式等语言训练,将课文和叶圣陶的小诗融为一体,创作出自己的诗歌。
述评之二:
统合语文教学,感受课堂的魔力
不是“魅力”,而是“魔力”。
李虹霞上课,真的有一种魔力。
1970年出生的李虹霞,现在是坊子区的潍坊北海双语学校小学语文教师。
此前,她曾在中专的职业学校任教多年,然后在小学、中学任教,因为“太喜欢小孩子”,2009年又重回小学。
李虹霞现在教着两个班,不是常见的一套教案的两个平行班,而是跨年级,同时执教低、高两个年级的两个教学班。
这种情况不多见,有点儿意思。
2011年10月,全国目标教学研讨会上,李虹霞执教的《读读笔下的秋》引起强烈反响,荣获全国目标教学特等奖。
以下是部分课堂实录,执教班级是潍坊市北海双语学校三
(1)班。
[自主分担,任务展示]
一生边打开课件边组织同学:
请各小组把承担的任务展示一下。
幻灯片出示:
鸿鹄组、白鹭组、海燕组、海鸥组
生1:
我们鸿鹄组已经完成任务,并带大家进行了积累。
请大家看。
点击幻灯片出示。
鸿鹄组负责任务:
找出本单元多音字并制作幻灯片
生2:
我们白鹭组通过查词典和上网搜,解决了全班不懂的词语,并带大家进行了积累。
请大家看。
点击幻灯片出示。
白鹭组负责任务:
想办法解决全班不懂的词语。
生3:
暑假里,我们全班同学都把生字做成了幻灯片,开学以后我们又听写3次。
我们海燕组负责把全班出错的词语做成幻灯片,这是三次的错词。
现在,我们已经全部过关,请大家看——点击幻灯片出示。
海燕组负责任务:
负责把全班出错的词语做成幻灯片。
生4:
我们海鸥组已经完成任务,请大家跟我背,《秋风引》,一二,开始。
点击幻灯片,出示10首关于秋天的古诗:
《秋风引》、《秋思》、《秋词》、《七律•登高》、《秋登宣城谢朓北楼》、《枫桥夜泊》、《暮江吟》、《赠刘景文》、《山行》、《秋夕》。
生齐背。
生5:
我们仙鹤组已经完成任务,请大家跟我背诵。
点击幻灯片出示:
《相见欢》、《一剪梅》、《书博山道中壁》、《醉花阴》、《苏幕遮》。
师:
李老师希望你们以后能承担所有的工作,最好让李老师“下岗”。
李老师也做了工作,把大家的书写展板做成了幻灯片,请大家看。
幻灯片出示:
学生书写展示板。
师评价:
李老师认为,这一次写的最好的是天鹅组,他们组的4个成员整体水平高。
[读秋想秋,随秋生情]
师:
孩子们,我们开始上课。
现在大家看大屏幕上的“秋”字,看我们中国的汉字多有意思,一棵棵的禾苗在火红太阳的照射下,都成熟了。
这就告诉我们,到了什么季节了?
生:
秋天!
师:
今天我们不是看外面的秋天,我们是到作者的笔下,去读读笔下的秋,读课题。
生:
读读笔下的秋
师:
拿过一首诗,一篇文章,我们都要把它读准、读顺、读懂。
这些工作,咱们班,已经不用李老师操心了,你们自己已经做好了。
那么李老师需要做的,就是领着大家,把作者写下来的文字读出画面。
首先,我们进入秋天的第一首古诗《夜书所见》。
课前大家都进行了充分的预习,读给老师听听。
《夜书所见》,预备,起。
生朗读,幻灯片出示《夜书所见》。
师:
不看着,我们也能把它背出来。
一边背一边想,看看这些文字,能不能通过我们的大脑,浮现出画面。
《夜书所见》,起。
生齐背诵:
《夜书所见》,叶绍翁。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师:
闭上眼睛,听老师读: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告诉我,你的眼前出现了什么?
生1:
我眼前出现了,江上有一艘小船。
师:
是一条小船。
生2:
我眼前出现了几个孩子在捉蛐蛐。
师:
嗯,多么有童真、童趣啊!
生3:
我看见了一轮明月挂在天空上,还听见了阵阵秋风。
师:
噢,你听到了阵阵的秋风和萧萧的秋声,其实是你感觉到了寒意。
你看看我们这样一想,是不是这首诗就完全变成了一幅画面。
看,这也是一个人想出来的画面,大概和我们不太一样。
每个人读这首诗都有自己的想象,现在就让我们看着画面,再还原到诗中去,《夜书所见》,读——
幻灯片出示画面,音乐起,生齐读。
师:
夜深了,秋风吹动梧桐树叶,送来阵阵寒意,诗人不禁吟道
生:
萧萧梧叶送寒声。
师:
这个客游在外的诗人,不禁想起自己的家乡,他是怎么说的?
生:
江上秋风动客情。
师:
此时此刻,可能你已经成为诗人,在这里你最想念谁?
生1:
我最想念我的家乡。
生2:
我想念我的爸爸妈妈。
师:
你一定在挂念,家中的爸爸妈妈可穿上了厚衣服?
那么你可曾想到了你儿时的玩伴?
生3:
我想到了跟小伙伴一起玩。
师:
哦,你想到了和伙伴一起玩的情景,你和诗人一样。
这时诗人往远处一看,看见了篱笆下的灯火,诗人是怎么说的?
生:
夜深篱落一灯明,。
师:
噢。
他料想,一定是有小孩子,像他小时候时那样在捉蟋蟀呢,忽然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
生:
知有儿童挑促织。
师:
刚才我们说的顺序跟书上一样吗?
生:
不一样。
师:
你知道为什么吗?
我们中国的诗特别有韵味,它讲究押韵。
为了押韵,读起来好听,作者在这儿做了一下调整,把第三句和第四句调了一下,将来你们大了,就知道这就是“倒装”。
同学们,这首诗弄明白了吗?
生:
明白了。
师:
来,背一遍,边背边想。
生齐背。
师:
看,孩子们,就这样一来,我们不仅把诗的画面读出来了,而且我们还把诗的情感读出来了,就像大家刚才一样,走进作者的内心,把自己当成作者,就能读得有感情。
现在,谁能告诉我,学习一首古诗,可以用那些办法解决?
一二三四,说的要有条理。
生1:
一要看图画,二要联系上下文。
生2:
三要多读几遍。
师:
没错。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生2:
四走进作者的内心,把自己当成作者。
师:
对,这样就能读好。
谁还有?
生3:
看注释。
师:
借助注释理解词义,这也是好办法。
还有吗?
生4:
读出画面。
师:
对呀,刚才学了,要用上“想象”,读出画面。
这样一来,我们学古诗容易了吧?
生:
容易了。
师:
好,就用这个方法,我们自学第二首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可以同桌之间相互说一下它的意思,弄明白这首诗。
生自学,师巡视。
师:
很好,都知道看注释去学习。
同学们,用上这些方法,我们自己就能学懂。
其实,我们早在一年级,就背过70首古诗了。
请大家背《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生齐背。
[感受秋天,学习表达]
师:
在古人的眼里,秋天往往是悲秋,一进入秋天,一听到秋风的萧萧声,他们就想家了。
可是如今,在我们孩子的眼里,秋天可是快乐的季节。
接下来,我们用学习古诗的办法,学习一个故事,一个发生在秋天里的故事,《风筝》。
刚才我们把文字想象成了画面,现在请迅速默读这一段文字,告诉我,你的眼前出现了什么画面,用一句话告诉我。
幻灯片出示课文段落
师:
谁能告诉我?
生1:
做风筝。
师:
谁在做风筝啊?
生1:
有一群小朋友在做风筝。
师:
对,就是一群小朋友在做风筝,并且他还写出来了做风筝的心情。
读。
生:
憧憬和希望,快活……
师:
再看这一幅画面,上来第一句就告诉我们了,这是一幅怎样的画面?
幻灯片出示课文段落。
生:
一群小朋友在放风筝。
师:
对!
放风筝有一些快乐的动作,你注意到了吗?
生:
大声地喊叫,拼命地奔跑。
师:
这是不是我们小朋友平常的行为?
就是这样的。
你看,我们也可以把这么长的一段文字,想象成一个简单的画面。
反过来,我们还可以把一个简单的画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