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桩功.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30679197 上传时间:2023-08-19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38.6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太极桩功.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太极桩功.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太极桩功.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太极桩功.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太极桩功.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太极桩功.docx

《太极桩功.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太极桩功.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太极桩功.docx

太极桩功

无极桩的重要意义

  王宗岳《太极拳论》中开篇就说:

“太极者,无极而生,阴阳之母也。

”太极拳理法太极,当然遵循是理。

所谓“无极”,是指混混沌沌。

一冥不昧,无所是,无所在。

然而其中包含孕育万物生化的机理。

太极拳是这一哲学内涵的具体体现,因而她的操作也离不开这个机理。

  无极桩的操作看似极简单,练习者初期易感枯燥,因而多容易被忽视。

很多人练习太极拳,一经学会架子,便将无极桩置诸脑后,认为并无大用。

这个看法是很错误的。

无极桩作为太极拳重要的基本功法之一。

最主要的原因是可以指导练习者明理。

拳家有谚语:

“宁传十招,不传一劲,宁传十劲,不传一理。

”故对练家而言,明理是十分必要的。

练太极拳的人,都知道前辈主张太极拳尚心意,尚巧不尚拙,然而不从无极桩入手去体验,就无从在根本上明白其中生化衍绎的道理。

文人好说理,然理多虚妄;武人尚实战,往往穷其一生只余少许经验,故而对于体育而言,文事与武事是不可以偏废的。

  无极桩法的基本要求

  调身:

口诀极简单,一共十四个字:

“两会一点一垂线,全身体重到涌泉。

”“两会”指人身穴位“百会”和“会阴”,“一点”指两脚“涌泉”穴连线的中点。

操作上使这三点位于一条与地面垂直的假想直线上,久而自然能全身贯通。

“全身体重到涌泉”基本上属于假想的,或者称感觉上的。

因为根据人体的几何外型,重心无论如何不会在身体的最下部。

但是长期在这种意识引导下,很快可以进入上轻下沉的稳定感觉,进而达到脚下双轻。

此后即有一阳发动,排除“妄动”的可能。

  操作时,姿势略同于太极拳的预备式,因而老辈拳谱中,预备式又称为无极式。

两脚放平,略窄于肩,全身各大关节自上而下放松,不可使一处僵硬,且要注意,各骨节间须是松张状态,不宜软塌。

唯初学很难辨识,因此这一阶段必须经明师校正,否则难得其形。

百会、会阴、两脚涌泉穴连线的中点要在一直线上,自然松垂落地。

感觉全身体重落入两脚涌泉处。

全身无一处挂力为最佳。

如果桩式正确,身体不自觉地出现无方向的摆动是很正常的现象,无须刻意保持不动。

要牢记“道法自然”的道理。

  调心:

这个环节十分重要,口诀有八个字:

“无念无欲,毋妄毋助。

”这对很多人来说显得很不可思议,怎么可能什么也不想呢?

其实每个人都有这样的经历,就是会在某一时间头脑中出现片刻空白。

也许站桩十五分钟只有一秒是这样的,也许连一秒也没有,但随着日积月累这样的时候越来越多,渐渐连在一起,站桩的质量也就提高了。

有人主张“一念代万念”,但我师曾教我,这一念最终也必须除掉。

习惯了一念代万念以后,要除这一念反而难上加难。

这也是要注意的。

“妄”与“助”是更难戒除的。

从师学习无极桩时切不可追问下一阶段感受会是如何。

老师今天说了,也许你明天就找到了这样的感觉。

但这是你自己根据老师的说法想出来的,就是“妄”的。

排除“妄”字就是要踏踏实实练功,加上老师的指点,进步会很快的。

“助”也是练功者常会遇见的。

某一天站得很舒服,觉得身上很满,不免会想时间更长一点,身上更满一些,更大一些,这就是助。

练功不要心急,最要稳步求进,渐次循升,否则得来不是真货矣。

  调息:

呼吸纯任自然。

就是不必去在意呼吸,有人讲“忘息”,也是这个意思。

任无极桩的太极内功来塑造你,而不是刻意去制造某种模式。

功夫久了,呼吸上自然就有变化,人为去追求往往适得其反。

桩功的评价也用八个字:

  “无形无相,无根无极。

  所谓无形无相者,两腿不屈蹲,两手不作势,外不带一丝张狂,秀若处女,内敛一团精神,不怒而威。

平和中正,泰然自若,有佛祖拈花之妙,妙处全在“无中生有”。

  无根无极者,指无所思,无所住,真气弥漫,自然发动,随动而动,自然顺遂,无一丝勉强,无一丝滞病。

故而有无所不在,无所不是之妙。

  能循此操作,渐至评价之境,太极之门可入。

真气发动,自然明晓无极生太极的妙理。

至此桩功始有小成。

然终不可废。

须知太极拳“松则益松,轻而愈轻”,并无止境,此不可不辨

 

无极桩功法

太极精神,是天人合一,守静生动。

第一步,要学会守静。

同时,作为内家拳,必须养气练气,先养后练。

既能守静,又能养气的方法,就是站桩。

站桩是基础,站桩同时是真正太极拳演练的开始,入门功夫。

站桩是外养形态,内固精神。

站什么桩呢?

应该站“无极桩”为好。

太极拳论中开门见山的第一句话就是:

“太极者,无极而生,阴阳之母也。

”。

无极桩是基础中的内核。

什么是无极桩?

无极桩的上桩口诀为“如临深渊,如履薄冰”;桩的状态为“无我无他,无天无地。

虚无缥缈,运行无始。

”;还有说的是“挂衣架”和“西山悬磬”。

是开始。

后面定式、单操和盘架实质是活桩。

整个架子似打非打,保持桩的状态才是真打。

第二个问题是如何能达到无极桩态。

其基本过程是先松后静,我总结为“中正,平衡,去对峙,等,忍,时,忘,无”是进步的过程。

形状姿态,可以千差万别,心法恐怕会是归一的。

形状姿态,可以千差万别,就保证了任何时刻均可以,生活在无极桩态中。

这时更重要的是心态,而非体态。

话虽如此,总要有一个框框才好跳进去。

下面就勉强画一个,但愿你还能记住这是画的,不用跳就应该能出来。

出来时,你就自由了。

无极桩练习法:

该桩法简单易学,男女老少、体质强弱均可练习。

不讲究行气,更不会出偏差。

不受时间、场地的限制。

对治疗慢性疾病和强健身心均有显著的效果。

练法:

先自然站立,想象面前是一潭静水,波澜不兴,深而清冽,是所谓“如临深渊”。

水面一层薄冰,刚刚能支撑自己,而自己将站到冰面上去,所以有恐惧感,有利于提气,是所谓“如履薄冰,战战兢兢”。

先提起一脚放在冰上,再将另一脚轻轻放上,两脚平行分开与肩同宽,全身自然站立,身体中正。

两眼向前平视,两肩松开微前合。

两手下垂,腋下自然留有余地,手指自然松开,中指轻贴两腿外“风市穴”(初学者两手可任其自然下放)。

视线从远处收至眼前一尺许后轻轻闭目或留一缝也可,自然呼吸。

站定后,从上向下节节调整,使之平衡轻松。

然后从两脚涌泉穴开始,向上经两踝、两小腿、两膝、两大腿、两胯、腰、前丹田、后命门、前胸、后夹脊、两肩、自然由双臂及手,节节放松,最后到大椎骨。

到两胯时,注意检查臀股上肉坑要添满,就是臀部上肉是平或外鼓的。

到命门时,注意命门松的方向是向后,俗称“添腰”或“塞腰”,也有称“命门外努”的。

到上面,注意要开胸和开脊。

放松的过程,象脚底涌泉有两团气膨胀腾起,又象两眼泉水涣涣注入浑身三百六十穴,以及八万四千毛孔,舒通畅快。

颈部自然放松,俗称“强项”或“贴衣领”,因为脖子轻轻碰到后衣领时,位置最佳。

下颌微含,如果舌尖出现上挺,且流出津液,称为金津玉液。

可自然咽下,最好分三次,汩汩有声。

头部要正直虚领,做到“三点”一线,既两脚涌泉连线中点、尾闾、大椎三点连成一线,并呈铅垂线位置。

该线向上指向天空,仿佛天上有线将你拎起,称为“挂衣架”或“西山悬磬”。

松静自然,物我两忘,达到“无我无他,无天无地。

虚无缥缈,运行无始。

”最好。

无极桩要点:

1、不要意守。

初学者难以屏除杂念,可以想象绿原大海青山流水,或守窍,或数吸,或念经。

但是,具备一定定力后,应努力驱除意守。

此节是与各种意拳相区别的关键所在,切切谨记!

有意,则停留在有界。

只有无意,自然生出真意,才能跨越无、有无、有三界,才能无极生太极。

这是太极拳与其他内家拳的大差别所在。

不知道这一点,功夫依然进步,只是你说你练的是太极拳,实际上却是别的什么。

当然,别的内家拳,一旦悟透关节,能够破除心意,立即也就会了太极拳,尤其是个中高明者。

一般,我们平常所说的意,指的是在后天通过学习和环境熏陶造就的认识基础上自己的主观想法,如果任由自己的想法主宰自己,则真正希望心灵和肉体回归于自然的目的,就成了南辕北辙,由于后天思想的添满和坚守,而永远不能达到了。

而我们追求的意,可称真意,是能真正含有能量,或者能指导激励产生能量的意识流。

意,只有你在想,它才存在。

真意,不论你想不想,它都在运作。

我们学习修炼的目的是:

求得后天与先天得沟通,最终达到用后天意指挥先天真意。

意为外在,属于阳,真意为内有,归于阴。

相互沟通,阴阳相合。

2、不可用百会穴上领。

既三点连线,不要用百会代替大椎。

否则,可能出偏。

虽然表面上功夫进展更速,却离邪法不远了。

当然,若老师高明,能够护理,也无不可。

很多门派常讲“顶头悬”,对其认识,多为悬百会。

这里可能有更好的法门,我不知道。

对于读我的书,帮助理解和修炼者,还是不用百会为好。

时机发动,顶头自然会悬。

3、不要强迫自己舌头上接,既“搭鹊桥”。

船到桥头自然直,有了渡客,才需要船家。

该接的时候,自然就接上了。

否则,舌头就松不下来,而且可能接错了位置。

不要瞎操心,无为而为,会有为你答理一切的。

要真诚地崇敬和感谢上苍,崇敬和感谢如果存在的造物主,他们恩赐我们的,精美的自己能够管理治理自己。

4、三点连线向上领,是上桩过程中的一步。

不能一直想象着,这将违背第一条要点。

以后只是跳出自己,加一个观照自己的意念后,就力求去掉意念。

这时六祖惠能法师的“心无所住而生其心”,老子李耳的“能婴儿否”,“来者不追,去者不留”,会帮助你的。

5、“前一后二”。

饭前一小时,饭后两小时;房事前一天,房事后两天。

不能站桩,这是古训。

由于一般练功者,不超过数十分钟,尚不剧烈。

“前半后一”可矣。

收功:

做三次微深呼吸。

呼气时意想将全身的病浊之气排出体外;吸气时意想把自然界的精华之气收进体内。

然后张开眼睛,稍做散步,或作摇橹功等基本功。

练功时间、次数、方向:

时间因人而异,可长可短,初学者一般以20-30分钟为宜。

若连续百天站桩一、二小时以上,且不行房事,称为“筑基”。

方向朝南。

一日早晚醒后睡前各一次为好。

上面谈的是上桩下桩的方法,其实并不全面。

虽然够用,但还没有涉及内在的变化过程,没有涉及入静守定的心法。

“应景自然,物我两忘”八字,确实是根本。

但说的说了,听的听了,真正的过程,还是不甚了了。

愚以为用为“中正,平衡,去对峙,等,忍,时,忘,无”来描述,比较细致。

“中正、平衡”不消说了。

最重要的是“去对峙”。

什么是对峙?

对峙是相对加上执着。

相对的好坏,松紧、大小、左右、有无等等,为进入无极态,自然要去掉。

尤其要去掉前面的中正与否、平衡与否,因为这些本身都是后天强加的名相。

一旦有了比较,心上就悬着计较,实在害人。

而执着物象,尤其是执着于相对,更是要不得的。

去不掉,就等。

等不了,就忍。

忍不住,靠时间。

到了一定火候时候,终于忘却。

无天无地,无我无它,无往无来,无始无终。

这是我个人的心法,它永远不涉及我现在到了几阶几层、进步退步,我就是我。

几阶几层,是相对的东西,不破除,就一定会象毒蛇缠在心口,你喘不过气来。

太极拳真正是中华数千年文明的结晶。

可惜能真正体会个中真味的太少。

一旦用心去练太极,就会发现太极不只是一项运动,而是生命的一部份。

公园里大部份人练的与其说是太极,不如说是体操。

太极拳其实质是“活桩”。

正确的呼吸是进入真太极的钥匙。

静桩时能进行正确的呼吸都已很不容易,更何况“活桩”。

呼吸涉及肩胛骨、胸椎、肋骨、尾椎的牵连配合,稍一不慎,便会“紧张”。

稍一“紧张”,便会“起意”。

从表象上看,太极拳的关键在于“呼吸”是不错的。

常说“道路就在脚下”,我说“悟性就在脚下”。

我看太极拳,只看到两层功夫:

一个是入门前,一个是入门后。

也就是门外汉和门内人两个层次。

门外汉,可以是太极拳的热衷人,心热手热,十年不断,打拳教拳。

却实际落不到实处,只能人言亦言,以讹传讹。

门内人,亦可能屡战屡败,口不善言,手不摄位。

却能时新日新,不断进步,假以时日,自成一家。

皆因为,入门前需要明师教导:

查功、喂劲、讲理、辩非。

“入门之后法自修”,入门之后,心中有了能在黑暗中摸索的北极星,已经众生平等,只有火候差别了。

什么是入门呢?

这里涉及到我个人的见解:

入门的标准我定义为:

“以观知人,自能分辨”。

“以观知人”指的是不必动手,在一旁站着看(感觉)别人练拳,就能大致知道对方的水平,有何不足,哪里不通。

“自能分辨”是指与人交手,对方胜你。

对方用的是摔交,还是苯力气,还是手法,还是组合劲,符不符合太极拳理,对方劲路(或意念)如何走的,该不该学习,自己能不能作到,自己练习符不符合太极拳理,走没有走偏等等,自己要知道,能分辨。

怎样、什么时候才入了门了?

无极桩是根本,还要回到桩的状态上来说。

站到“脚站没了”,就是入门之时。

因为正在这个前后,你已经能感觉到“意”的存在,可以真正对太极拳“动心”了。

体会不到太极拳的妙韵,不动心,不真正热爱,当然不是太极门中人,更不会入门了。

“脚站没了”是什么?

“脚站没了”就是在站桩中感觉不到脚。

但这里非常紧要微妙,不要特意强调去体会脚,找脚是肯定能找到的。

是在神照之下,无极桩的状态里,恍兮惚兮之中,感觉不到脚了。

这时不要问有没有?

一问就落入对待,就犯了“执”的毛病。

实际上,是逐步没有的,一般我感觉,站到脚下有一寸厚度时已经能体会到用意,已经一脚踏入门里。

这时你已经可以和他谈意了。

谈了意,以后心有灵犀,一通百通,一日千里了。

层次当然可以分得更细,但是愈细愈累。

人们追求的是太极拳理本身,而不要拘泥于名相。

入门后,大家水平有高低,见解无等差,早晚归于一处,何必强分呢。

太极拳入门难,难在有无分别。

太极阴阳,可分可合。

分什么?

合什么?

是个问题。

实际上,分和合,就是对着“形神意气力招劲”去的。

正确理解区别了他们,就能信手拈来,无往不利。

形,形态、形体,一定的姿势。

形的作用在于造势,所谓得机得势全在于形。

起手的方位,落脚的踏点,关系重大。

名师传授,讲究脚踏中门,落脚远近以另外一只脚没有蹬踏之力为好;手是近不缩寸,远不逾尺;明师传授,讲究神色专注守一,用意气感应和控制对方,此时,手脚自然地中规中矩。

定式练形。

招,一定的连续动作,架势组合,有计划地图谋对手。

招,是有计划地进攻或防守,或者两者兼而有之。

一去一来,设计或料知对方变数,诱使或迫使对方入我翁中。

平时千锤百炼,用时顺势而出。

也含有变化,只是这种变化也是固定的。

单操和盘架子练招。

力,是肌肉收缩与舒张产生的,与骨骼支撑有关。

发力有最佳点,往前后移动一寸距离,就失去了效能。

举重、哑铃、俯卧撑等体育锻炼,能练肌肉的,是在练力。

劲,气的流动,为达到一定的目的,带动形体动作且有能量的,为劲。

如果说招是有图谋的形体组合,则劲是有图谋的气的组合。

最常说的八种劲为“棚捋挤按、采列肘靠”。

另外还有:

开劲、合劲、提劲、沉劲、尺劲、寸劲、分劲、长劲、短劲、发劲、化劲、冷断劲、哼哈劲、凌空劲等。

练劲主要靠明师的喂手,来传授气流向的感觉与火候。

名师教的姿势架子只是外形,并不是劲的根本,这也是学了一大堆劲,却用不了的关键。

气,沿着经络能流动的是“气”。

气可以流,也可以不流。

可以自流,也可以它流。

关键在“意”的运用。

练气一般顺应一定的经络,逐步用意引导。

通周天、倒河车以及藏密的宝瓶气、少林拳的易筋经,以及太极拳的摇橹功、金三角(翻江倒海)等,都是练气的法门。

意,一般,我们平常所说的意,指的是在后天通过学习和环境熏陶造就的认识基础上自己的主观想法。

而我们追求的意,可称真意,是能真正含有能量,或者能指导激励产生能量的意识流。

意,只有你在想,它才存在。

真意,不论你想不想,它都在运作。

我们学习修炼的目的是:

求得后天与先天得沟通,最终达到用后天意指挥先天真意。

意为外在,属于阳,真意为内有,归于阴。

相互沟通,阴阳相合,才能用于太极拳。

意安家在后脑,练意在脑后。

神,意的凝结、专注似乎可称为神。

神色、神情、神态,平时信手拈来,但是“神”本身,却只需意会,难以言传。

意分阴阳,神亦分阴阳。

阳神能够沟通阴神,使用阴神,合于阴神,是太极拳追求的一个顶峰。

神安家在眉间天目穴往里,练神需先能使意,从脑后到眉间之间,可以用神。

上述分别,是书面上的。

何时分,何时合;分什么,合什么;分多少,合多少;都是问题。

七种分别,也是七种层次、七种领悟、七种练习方法、七种教授方法、七种纠误方法。

明师,必须要能够分别,能够针对不同状态、层次、悟性的弟子进行不同的传授。

同是一个招法,应从每一种分别上理解。

不同的分别,导致不同的用法。

直到在神意层次上能解读了,才真正掌握了它。

对此,而名师,则不一定知道,或完全不知道。

根本是“静极生动”,动是内动。

张三丰创造太极拳就是静极生动,由于张真人几近天人,他的拳架被常人学了,效力也是非凡,长期勤行,外动带内动,出功夫也是可以的。

我认为:

张三丰打的是第一层次的自己的拳。

后辈观之,以为拳架重要,正是舍本逐末。

站桩日久,希望内动,迫不及待,用意导引,是第二层次,也难能可贵。

其他等而下之,不必论了。

目前,太极界犹如金字塔,大道至简,在最上面,学的人最少;讲意讲气讲劲讲力讲招的拾阶而下,到了招法处,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变化多多,多姿多彩,令人目眩,各门各派,劲招法是也。

实际上,无招胜有招!

你有招,有亿万招,就有亿万招破法,有招等于无招。

我无招,随手应招,招招不穷。

所以,打架子,是打心情,打感觉。

打到心情舒畅,天晴气朗。

打出一种潇洒、一种随意,一种意境,一种文化,一种默默然,恍兮惚兮之中,存住真消息,就是行桩了。

当然,有了桩功,不等于有了一切,其他练习也不可偏废。

但要一步一步来。

我前面讲的桩是无极桩,切切不可与意拳的各种桩相混。

太极拳之所以好,是因为从无极生来,这就覆盖了无,无有,有三界。

而意拳只能在有界徘徊,这是大差别。

另外,我所说的有气,有功,但不是气功,请不要把这与气功混为一谈。

内家拳当然必须讲究内功,内功并不是气功的全部,气功的范畴却不只是这些。

多说气功,容易误导,使太极拳不是太极拳,而是气功拳了。

除了桩功之外,为了在入门后,学习太极拳三十多种基本劲法(先有后无),还配合近二十种练习法,也很重要。

其实,拳架的练习也是接近行桩的。

还有“李道子先天拳中“无形无象,全身透空。

”那八句话所描述的:

只有具备了周身高度协调一致(使敌人找不到“发落点”);内气充盈不发则已一发使人神魂具丧;精神上从容恬淡,应敌时从心所欲;内中空虚寂然,有不见不闻而能感应规避的能力。

这样才可以称之为高手。

”。

这正是无极桩将给予每个练习者的。

我特别喜爱“感觉”、“恍兮惚兮,其中有物;惚兮恍兮,其中有象”。

根本要从无极桩中求来,高功贵悟,而“悟性就在脚下”,“圣人息之以锺”是不错的。

合拍,打篮球、踢毽子、唱歌都需合拍,太极拳也讲合拍。

合拍是遵循一些节奏,与之同步。

打太极拳,从体操到舞蹈,快慢张驰,先后一致,始终如一,是合拍。

但还有更为重要的合拍,是在推手散手中,合敌人对手的拍。

合住对方是本事,合住对方的节奏是大本事。

舍己从人,能遵从对方的节奏,才是真正的从人。

对方有什么节奏?

什么节奏对方无法逃避?

大节奏是呼吸,小节奏是心跳。

合住呼吸不容易,合住心跳更不容易。

太极拳,就象对待情人,小心求得沟通,摸索对方得脾气,暗中迎合,直到对方心跳起来。

打就打得心跳!

呼吸的进出,脉搏的消长,就是阴阳。

对方呼出时,用意拉住他的气不让回去。

也就是在他的出气将尽之时,全身心合住对方,集中全部能量,等待他吸回的刹那,顺着他引狼入室的吸气,打过去。

这时,对方如果高明,是不敢吸气的,这就是能用意拉住对方气的原因。

而心跳,如果你能听出对方的心跳,那么更简单了。

用意顺着对方的心跳拉伸对方的心脏,直到心脏真正狂跳起来或者跳不起来,还用打么?

假传的万卷书都是真的,真传的也就不是一句话了。

真传传什么?

真传的是一种感觉!

一种唯恍唯惚的东西。

“恍兮惚兮,其中有物;惚兮恍兮,其中有象”。

老师是找能接受感觉的弟子,为他用感觉印证一下,让他体会到什么是、如何能是,把一种恍惚的东西传下去,就是真传了。

喂手,明师将体验到的认识,意念到身手,主观到客观,打给弟子,就是太极拳的真传了。

大道、性、命、佛,人人本来具足。

太极拳人人能打,本来具足,只是大多感觉不到。

能有所感觉的,就是有缘之人。

有缘之人,常常无明师为之认证;明师,常常找不到有缘之人。

明白了真传,也就明白了缘分。

有了“心有灵犀”,什么事情都好办了。

没有老师,要更上层楼,靠“悟”。

悟什么?

一定要从能传递的恍惚感觉入手,从天地之中认证来感觉,是真感觉。

天人合一,这是无字真传。

 太极拳架的固定所带来的极大的危害性写道

在太极拳秘谱《八门五步十三势长拳解》中也有道:

“自已用功,一势一式用成之后,合之为长,涛涛不断,周而复始,所以名长拳也。

万不得有一定的架子,恐日久入于滑拳,……”

前辈已一早就预见到太极拳教授和练习中蕴藏着极大的危害性就是拳架的固定。

说得再确切一点,可以通过一套拳架而练到太极的人,就只有发明这套拳的人本身。

君不见,几大派的名家都是自创派才成为“名家”的,传人就算不错,比起创派人来总是差一层甚至很多层的的。

这是有目共睹的事实!

究其根源,可能太极拳对松的要求太严了,但每个人的身体、骨骼、筋肉分布都不一样,如要达到完整的松,更本没办法去迁就一套别人发明的拳架,就像鞋子一样,如果有一位赛跑冠军,他有一双非常舒服的鞋,这双鞋令他获得了成功,他把功劳归于这对鞋,于是他把这双鞋传给了他的子孙,他的子孙也全部穿这双鞋投入训练和比赛,可以设想一下,这些子孙的脚不成为残废才怪。

还有成为冠军的可能吗?

何况太极拳的精密度是水晶鞋。

这也就是名师的后代功夫远不及他们的先祖的主要原因。

他们被他们祖先的拳架绑死了。

一开始就注定了不会成功。

虽然他们的父辈传了很多外人所不知的内部秘诀,也无及于事.

朋友:

能不能谈谈你的看法?

贴在博客上好吗?

月过:

好的,你先写写你的意见和看法。

朋友:

我只有疑问,我觉得有一定道理。

拳架和内功在太极拳的练习中到底是怎样的关系?

练拳时,拳架会对内气的培养形成是一种束缚还是促进?

有时候不按套路练拳的确感到更加舒服放松。

不单单是酒瓶与酒的关系吧?

文中的鞋的比喻也不甚准确,因为拳架也不是死的,没生命的或者说是单纯的被动的。

但说它是一个外壳,借尸还魂的那个尸。

不不,这个比喻也不太好。

没有拳架的辅助或许有可能练出内功,但是没有内功的拳架就绝对没有生命力。

也许找一种适合自己身体状况的拳式在某些时候非常重要和关键。

否则会成为自己的桎梏也说不定。

月过:

他这段话的本意,有两个可能,一个是拳架都是鞋子,不必拘泥。

另外一个是说拳式是正确的,衔接的次序可以打乱,不必拘泥成法。

随意衔接就对了,长江大河滔滔不绝。

朋友:

好像不是。

“前辈已一早就预见到太极拳教授和练习中蕴藏着极大的危害性就是拳架的固定。

月过:

此外,拳式的固定是相对的,历代掌门人都对太极拳进行了一定的贡献。

因为太极拳的拳式逐步进步到那个最完美的,一直在变,只是很微妙。

据师父说,拳式打到什么状态,功夫也就到达什么程度了。

朋友:

不太好理解。

月过:

师父给我捏架,只要一捏到位置,身体自然就出现一个明显的反应,是自然的内劲出来了。

这个就是第三个问题:

太极拳内功是人主观想出来的,还是拳式到位自动天然发生出来的?

我原来的观点更接近于前者,现在则倾向于后者。

朋友:

这很关键。

月过:

对!

非常关键!

几乎是道家和俗家太极拳的分水岭!

虽然很多人不这么看,似乎没这么严重,可是哲学上的分界,就是决定了拳的分界,这个事实是无法改变的。

朋友:

你所说的是不是体位决定内功的产生?

而不是意念决定体位的运行?

月过:

过去我从来不相信任何拳式的外形,都是想松就松,站桩入静入定放松自己,和做出许多关于松的想象。

虽然进步很大,比很多人都好一些,却怎么都与气功分不开区别。

朋友:

接着说。

月过:

我想说的是,自然身体内部的自动自行,决定了体位的运行。

当体位运行越发接近和体现了身体的自然自在的时候,就似乎是内功比较高明的时候,也就是所谓产生了内功,实际上什么都没产生。

一个好的拳式,以及一个好的行动意念,就是一个好拳,因为他的目的是恢复人体的本来,天然自然,为此外形定位就很重要了,结构是内在流行的主要主宰之一,几乎是决定性的。

朋友:

身体内部的自动自行又是怎样产生的呢?

你不觉得你写的上面这两段有些矛盾吗?

月过:

不是怎么产生的,他身体一直在自动自行着,只是后天的我们一直在扭曲和制约着他,所谓太极拳修养,就是把自己后天夹杂的混乱干扰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纺织轻工业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