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及答案精选.docx
《高考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及答案精选.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及答案精选.docx(8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及答案精选
高考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及答案(精选)
一、高中文言文阅读
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吴起者,卫人也,事鲁君。
齐人攻鲁,将而攻齐,大破之。
鲁人或曰夫鲁小国而有战胜之名则诸侯图鲁矣且鲁卫兄弟之国也而君用起则是弃卫鲁君疑之谢吴起吴起于是闻魏文侯贤,欲事之。
魏文侯以为将,击秦,拔五城。
起之为将,与士卒最下者同衣食,与士卒分劳苦。
卒有病疽者,起为吮之。
卒母闻而哭之,曰:
“非然也。
往年吴公吮其父,其父战不旋踵,遂死于敌。
吴公今又吮其子,妾不知其死所矣。
”文侯以吴起善用兵,廉平,尽能得士心,乃以为西河守,以拒秦、韩。
魏文侯既卒,起事其子武侯。
武侯浮西河而下,中流,顾而谓吴起曰:
“美哉乎山河之固,此魏国之宝也!
”起对曰:
“昔殷纣之国,左孟门,右太行,常山在其北,大河经其南,修政不德,武王杀之。
由此观之,在德不在险。
若君不修德,舟中之人尽为敌国也。
”武侯曰:
“善。
”吴起为西河守,甚有声名。
魏置相,相田文。
吴起不悦,谓田文曰:
“请与子论功,可乎?
”文曰:
“主少国疑,大臣未附,百姓不信,方是之时,属之于子乎?
属之于我乎?
”起默然良久,曰:
“属之子矣。
”文曰:
“此乃吾所以居子之上也。
”吴起乃自知弗如田文。
田文既死,公叔为相,尚魏公主,而害吴起。
吴起惧得罪,遂去,即之楚。
楚悼王素闻起贤,至则相楚。
于是南平百越;北并陈蔡,却三晋;西伐秦。
诸侯患楚之强。
故楚之贵戚尽欲害吴起。
及悼王死,宗室大臣作乱而攻吴起,吴起走之王尸而伏之。
击起之徒因射刺吴起,并中悼王。
悼王既葬,太子立,乃使令尹尽诛射吴起而并中王尸者。
坐射起而夷宗死者七十余家。
(《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1)下列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鲁人或曰/夫鲁小国/而有战胜之名/则诸侯图鲁矣/且鲁卫兄弟之国也/而君用起/则是弃卫鲁/君疑之/谢吴起
B. 鲁人或曰/夫鲁小国/而有战胜之名/则诸侯图鲁矣/且鲁卫兄弟之国也/而君用起/则是弃卫/鲁君疑之/谢吴起
C. 鲁人或曰/夫鲁小国/而有战胜之名/则诸侯图鲁矣/且鲁卫兄弟之国也/而君用起则是/弃卫/鲁君疑之/谢吴起
D. 鲁人或曰/夫鲁小国/而有战胜之/名则诸侯图鲁矣/且鲁卫兄弟之国也/而君用起/则是弃卫/鲁君疑之/谢吴起
(2)下列对文中加下划线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殷纣为商代末代国君,在位期间统治失控,好酒淫乐,暴殓酷刑,是有名的暴君。
B. 武王是周文王之子,继承其父遗志,联合众多部族与商激战,灭商,建立周王朝。
C. 三晋,春秋末韩、赵、燕三家分晋,战国时期的韩、赵、燕三国,史上又称“三晋”。
D. 令尹,春秋战国时期楚国设置的最高官位,辅佐楚国国君,执掌全国的军政大权。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吴起怜恤士卒,带兵屡建奇功。
他本是卫国人,先是率鲁军抗齐得胜,后又率魏军攻陷秦国五城;这些战功都和他善于为将、与士卒同甘共苦密不可分。
B. 吴起劝告魏侯,修德重于据险。
魏武侯沿西河而下时,指出江河之固是魏国之宝;吴起表示,治国依据山河险固不如推行德政,修德才能免于国家灭亡。
C. 吴起声名渐起,遭到公叔嫉妒。
他虽然对田文担任魏相表示不悦,但不久就平复了心情。
而公叔继田文后为相,他深表不满,担心被害,于是逃往楚国。
D. 吴起为楚建功,反而受到祸害。
他到楚国后虽然屡建奇功,而原本的楚国贵戚却想加害与他,施暴者乱箭射击吴起;太子继位之后,这才诛杀作乱之人。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文曰:
“此乃吾所以居子之上也。
”吴起乃自知弗如田文。
②及悼王死,宗室大臣作乱而攻吴起,吴起走之王尸而伏之。
【答案】
(1)B
(2)C
(3)C
(4)①田文说:
“这就是我的职位比您高的原因啊。
”吴起这才明白在这方面不如田文。
②等悼王一死,王室大臣发动骚乱,攻打吴起,吴起逃到楚王停尸的地方,附伏在悼王的尸体上。
【解析】【分析】
(1)划线句子的大意是:
鲁国就有人诋毁吴起说:
“鲁国虽然是个小国,却有着战胜国的名声,那么诸侯各国就要谋算鲁国了。
况且鲁国和卫国是兄弟国家,鲁君要是重用吴起,就等于抛弃了卫国。
”鲁君怀疑吴起,疏远了吴起。
句中,“而有战胜之名”中的“名”(名声)与“之”(的)是不可分割的。
排除D项。
“而君用起则是弃卫”中“而……则是……”这是一个固定结构,在“则是”前面要停顿,与“弃卫”不能断开。
排除C项。
“疑之”的主语是“鲁君”不是“君”。
排除A项。
分析可知,B项断句正确。
故选B。
(2)C项解说错误,三晋指春秋末韩、赵、魏三家分晋。
故选C。
(3)C项,“公叔继田文后为相,他深表不满”分析错误。
文中并未提到吴起对公叔继任相位的不满。
故选C。
(4)本题需要注意以下关键词与特殊句式的翻译:
①“所以”,……的原因。
第一处“乃”,就是。
第二处“乃”,才。
“此乃吾所以居子之上也。
”是判断句式。
②“及”,等到。
“作乱”,发生骚乱。
“走”,逃跑。
“之”,到。
故答案为:
⑴B;⑵C;⑶C;
⑷①田文说:
“这就是我的职位比您高的原因啊。
”吴起这才明白在这方面不如田文。
②等悼王一死,王室大臣发动骚乱,攻打吴起,吴起逃到楚王停尸的地方,附伏在悼王的尸体上。
【点评】
(1)此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文言文断句是翻译的另一种形式,如果不能翻译则采用文字标志断句和语法断句。
一般来说名词代词常作主语或者宾语,因此出现名词或代词就在此前或后断句,还有就是出现的一些虚词,表示语气常句尾,可在此后断句,如果是发语词,常在句首,可在此前断句。
(2)此题考查文化常识的能力。
重要的文化常识是一个高中生必须具有的基本常识。
复习中要注意突出重点,不纠缠于细枝末节,注意构建完整的知识网络和体系,建立知识树,同时加强积累,注重归纳,分类记忆。
(3)此题考查综合分析的能力。
综合分析题,需要学生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对选项逐一排查,设误常常有时间与发生的事与原文不同,人和事不同,地和事不同,学生在这些方面要注意;在选项中也可考查某些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等文言现象。
(4)此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
做翻译题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遵循“信、达、雅”的三字原则,运用“留、删、替、补、调”的五字方法进行翻译。
【参考译文】
吴起是卫国人,善于用兵,奉事鲁国国君。
齐国的军队攻打鲁国,鲁君任命他做了将军,率领军队攻打齐国,把齐军打得大败。
鲁国就有人诋毁吴起说:
“鲁国虽然是个小国,却有着战胜国的名声,那么诸侯各国就要谋算鲁国了。
况且鲁国和卫国是兄弟国家,鲁君要是重用吴起,就等于抛弃了卫国。
”鲁君怀疑吴起,疏远了吴起。
这时,吴起听说魏国文侯贤明,想去奉事他。
魏文侯就任用他为主将,攻打秦国,夺取了五座城池。
吴起做主将,跟最下等的士兵穿一样的衣服,吃一样的伙食,和士兵们同甘共苦。
有个士兵生了恶性毒疮,吴起替他吸吮浓液。
这个士兵的母亲听说后,就放声大哭。
说:
“往年吴将军替他父亲吸吮毒疮,他父亲在战场上勇往直前,就死在敌人手里。
如今吴将军又给他儿子吸吮毒疮,我不知道他又会在什么时候死在什么地方。
”魏文侯因为吴起善于用兵打仗,廉洁不贪,待人公平,能取得所有将士的欢心,就任命他担任西河地区的长官,来抗拒秦国和韩国。
魏文侯死后,吴起奉事他的儿子魏武侯。
武侯泛舟黄河顺流而下,船到半途,回过头来对吴起说:
“山川是如此的险要、壮美哟,这是魏国的瑰宝啊!
”吴起回答说:
“殷纣的领土,左边有孟门山,右边有太行山,常山在它的北边,黄河流经它的南面,因为他不施仁德,武王把他杀了。
由此看来,政权稳固在于给百姓施以恩德,不在于地理形势的险要。
”武侯回答说:
“讲的好。
”吴起做西河守,取得了很高的声望。
魏国设置了相位,任命田文做国相。
吴起很不高兴,对田文说:
“请让我与您比一比功劳,可以吗?
”田文说:
“国君还年轻,国人疑虑不安,大臣不亲附,百姓不信任,正当处在这个时候,是把政事托付给您呢,还是应当托付给我?
”吴起沉默了许久,然后说:
“应该托付给您啊。
”田文说:
“这就是我的职位比您高的原因啊。
”吴起这才明白在这方面不如田文。
田文死后,公叔出任国相,娶了魏君的女儿,却畏忌吴起。
吴起怕招来灾祸,于是离开魏国,随即就到楚国去了。
楚悼王一向就听说吴起贤能,刚到楚国就任命他为国相。
于是向南平定了百越;向北吞并了陈国和蔡国,打退韩、赵、魏三国的进攻;向西又讨伐了秦国。
诸侯各国对楚国的强大感到忧虑。
以往被吴起停止供给的疏远王族都想谋害吴起。
等悼公一死,王室大臣发动骚乱,攻打吴起,吴起逃到楚王停尸的地方,附伏在悼王的尸体上。
攻打吴起的那帮人趁机用箭射吴起,同时也射中了悼王的尸体。
等把悼王安葬停当后,太子即位。
就让令尹把射杀吴起同时射中悼王尸体的人,全部处死。
由于射杀吴起而被灭族的有七十多家。
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一)
凡国有三制,有制人者,有为人之所制者,有不能制人,人亦不能制者。
何以知其然?
德盛义尊,而不好加名于人。
人众兵强,而不以其国造难生患。
天下有大事,而好以其国后。
如此者,制人者也。
德不盛,义不尊,而好加名于人;人不众,兵不强,而好以其国造难生患;恃与国,幸名利。
如此者,人之所制也。
人进亦进,人退亦退;人劳亦劳,人佚亦佚,进退劳佚,与人相胥①,如此者,不能制人,人亦不能制也。
爱人甚而不能利也,憎人甚而不能害也。
故先王贵当,贵周。
周者不出于口,不见于色;一龙一蛇,一日五化之谓周。
故先王不以一过二,先王不独举,不擅功。
先王不约束,不结纽②。
约束则解,结纽则绝。
故亲不在约束、结纽。
先王不货交,不列地,以为天下。
天下不可改也,而可以鞭箠使也。
时也,利也,士③为之也。
余目不明,余耳不聪,是以能继天子之容④。
官职亦然。
时者得天,义者得人。
既时且义,故能得天与人。
先王不以勇猛为边竟,则边竟安。
边竟安则邻国亲,邻国亲则举当矣。
(取材于《管子》)
【注释】①胥:
从。
②结纽:
与别国结成同党、缔结联盟。
③士:
事。
④容:
指天子圣德。
(二)
随①以汉东诸侯叛楚。
冬,楚斗榖於菟②帅师伐随,取成而还。
君子曰:
“随之见伐,不量力也。
量力而动,其过鲜矣。
善败由己,而由人乎哉?
《诗》曰:
‘岂不夙夜,谓行多露。
’”
宋襄公欲合诸侯,臧文仲闻之,曰:
“以欲从人,则可;以人从欲,鲜济。
”
二十一年春,宋人为鹿上之盟,以求诸侯于楚。
楚人许之。
公子目夷曰:
“小国争盟,祸也。
宋其亡乎,幸而后败。
”
秋,诸侯会宋公于盂。
子鱼曰:
“祸其在此乎!
君欲已甚,其何以堪之?
”于是楚执宋公以伐宋。
冬,会于薄以释之。
子鱼曰:
“祸犹未也,未足以惩君。
”
(取材于《左传》)
【注释】①随:
国名。
②斗榖於菟:
人名。
(1)下列对句中加下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恃与国,幸名利 与:
结交
B. 人佚亦佚 佚:
安逸
C. 故先王贵当,贵周 周:
周密
D. 以为天下 以为:
认为
(2)下列各组句中加下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 则边竟安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B. 随之见伐 哀吾生之须臾
C. 宋其亡乎 其皆出于此乎
D. 会于薄以释之 而君幸于赵王
(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德盛义尊,而不好加名于人有的国家德义尊盛,却不喜欢把自己的意愿强加于他国
B. 如此者,人之所制也如果是这样的话,就是人制造出来的灾难
C. 故先王不以一过二,先王不独举,不擅功所以先王不夸大其词把一说成超过二,不独自蛮干,不独自占有功绩
D. 善败由己,而由人乎哉 成败是由自己,难道是由别人吗
(4)将下面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①时者得天,义者得人。
既时且义,故能得天与人
②君欲已甚,其何以堪之
(5)依据短文
(一)管子关于“三制”的论说,推断短文
(二)“楚人许之”的意图。
(6)请结合短文
(一)解释孔子这么说的理由。
孔子在《论语》中称赞管仲:
“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
如其仁①,如其仁。
”又说:
“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
”
【注释】①如其仁:
就是仁。
【答案】
(1)D
(2)D
(3)B
(4)答案示例:
①合于天时能得到天的帮助,合于正义能得到人的拥护。
既合天时又合正义,这样就能把天时与正义的力量都掌握在自己的手中。
②国君的欲望太过分了,别人怎么受得了。
(5)答案示例:
楚人深谙管子“制国”之道,强大的楚国答应宋人为鹿上之盟的意图是:
“以其国后”而“后发制人”。
首先,从后文“执宋公以伐宋”的果断行动来看,“许之”是为了“制人”;其次,公子目夷的评论指出小国争盟必将带来灾祸,也从反面道出楚人“许之”的背后意图。
(6)答案示例:
孔子的说法,不仅肯定了管仲的功绩,更在于肯定了管仲作为相国帮助桓公称霸的方法,那就是行仁,惠民利民。
这个做法也体现在了管子的治国理念中,阐述三制也好,提醒先王不独举,不擅功也好,强调举当也好,都是一种仁义的做法,仁又是贯穿孔子思想的核心,故行仁的管子能够得到孔子如此的赞赏。
【解析】【分析】
(1)D选项,“以为:
认为”错误,以为,以之为的省略,以此来治理。
译文为:
以此来治理天下。
故选D。
(2)A选项,两个“则”都是“副词”,“那么”的意思。
B选项,两个“之”都是“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翻译。
C选项,两个“其”都是“副词”,都表揣测,大概。
D选项,第一个“于”,介词,“在”的意思。
第二个“于”,介词,表被动,“被”的意思。
故选D。
(3)B选项,“如果是这样的话”和“制造”错误,如此:
像这样的国家;制:
被控制;译文为:
像这样的国家,必然被他国控制。
故选B。
(4)赋分点:
①时,合于天时;义,合于正义;且,又。
②欲,欲望;甚,过分;何以,宾语前置,以何;堪,忍受。
(5)此题要求结合材料分析,“楚人许之”的意图,结合“天下有大事,而好以其国后。
如此者,制人者也”等内容可知强大的楚国答应宋人为鹿上之盟的意图是:
“以其国后”而“后发制人”。
根据后文楚人的做法可以推测:
“秋,诸侯会宋公于盂”“于是楚执宋公以伐宋”。
也可以根据目夷目夷的话反面论证:
公子目夷曰:
“小国争盟,祸也。
宋其亡乎”。
(6)“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
如其仁,如其仁。
”“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
”这两句话的意思分别为:
“孔子说:
‘齐桓公多次、联合统一了诸侯,并不凭借战争,这是管仲的力量。
这是仁,这是仁’”“管仲作了齐桓公的相国,使其称霸于诸侯,天下的人都听命于他,现在的人们都能得到他的恩赐。
”孔子这么说的理由可以结合材料一中“三制”以及“不独举,不擅功”等内容概括得出。
故答案为:
⑴D;⑵D;⑶B;
⑷①合于天时能得到天的帮助,合于正义能得到人的拥护。
既合天时又合正义,这样就能把天时与正义的力量都掌握在自己的手中。
②国君的欲望太过分了,别人怎么受得了。
⑸楚人深谙管子“制国”之道,强大的楚国答应宋人为鹿上之盟的意图是:
“以其国后”而“后发制人”。
首先,从后文“执宋公以伐宋”的果断行动来看,“许之”是为了“制人”;其次,公子目夷的评论指出小国争盟必将带来灾祸,也从反面道出楚人“许之”的背后意图。
⑹孔子的说法,不仅肯定了管仲的功绩,更在于肯定了管仲作为相国帮助桓公称霸的方法,那就是行仁,惠民利民。
这个做法也体现在了管子的治国理念中,阐述三制也好,提醒先王不独举,不擅功也好,强调举当也好,都是一种仁义的做法,仁又是贯穿孔子思想的核心,故行仁的管子能够得到孔子如此的赞赏。
【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文中重点词语意义的能力。
文言词语,包括实词和虚词两类。
文言词语的考查以实词居多。
考查的词语,一般为通假字,多义词,古今异义词,词性活用词等。
学习中要注意理解,避免死记硬背,并做到重点突破,对于易错,易混词要加以积累。
⑵此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虚词的理解能力。
解答此类题,要根据平时的文言词汇积累,结合具体的语境进行解释。
作答本题,重点在于文言虚词的积累,同时也可以借助整个句子的意思来判断。
⑶此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虚词的理解能力。
解答此类题,要根据平时的文言词汇积累,结合具体的语境进行解释。
作答本题,重点在于文言虚词的积累,同时也可以借助整个句子的意思来判断。
⑷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
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⑸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筛选文本重要信息的基本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翻译理解文言内容,特别是侧重于对文章要点的具体把握,这是解答本段文字的关键所在,在解答的时候要突出这一点内容。
⑹此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和筛选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首先要求审清题干,确定答题的方向,通过分析题干确定试题的类型是局部信息筛选还是综合信息筛选,局部信息筛选要锁定区位,对段落进行简单的划分,分出层析,找到关键词语,联词成句分条作答;综合信息筛选要立足全文,对文章进行段落的划分,筛选文中的重要语句,整合后作答。
孔子在《论语》中称赞管仲:
“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
如其仁,如其仁。
”又说:
“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
” 孔子的说法,不仅肯定了管仲的功绩,更在于肯定了管仲作为相国帮助桓公称霸的方法,那就是行仁,惠民利民。
这个做法也体现在了管子的治国理念中,阐述三制也好,提醒先王不独举,不擅功也好,强调举当也好,都是一种仁义的做法,仁又是贯穿孔子思想的核心,故行仁的管子能够得到孔子如此的赞赏。
【参考译文】
(一)大凡国家之间有三种控制关系,或控制他国,或被他国控制,或不能控制他国也不被他国控制。
怎么知道是这样子呢?
有的国家德义尊盛,却不喜欢把自己的意愿强加于他国;国家人口众多、兵力强盛,却不凭借本国的实力去(故意)制造危难、引发祸乱;一旦天下发生大的事变,喜欢让自己的国家跟随他国之后(行事而不当头领)。
这样的国家,必然能够控制他国。
有的国家德义不尊盛,却喜欢将自己的意愿强加于他国;人口不多、兵力不强盛,却喜欢让自己的国家成为危难祸乱的制造者;依仗同盟,心存侥幸,措取名利。
这样的国家,必然被他国控制。
他国前进,本国也前进,他国后退,本国也后退;他国劳作,本国也劳作,他国安逸,本国也安逸;前进、后退、劳作、安逸,与他国相从。
这样的国家,不能控制他国,他国也不能控制自己。
非常喜欢一个人,也不能随便给他利益;非常憎恨一个人,也不能无故加害于他。
所以古代圣王处事贵在得当,贵在周密。
所谓周密,就是话不轻易说出口,情不贸然形于色,就像是龙和蛇,一天之内有五次变化,让人无从猜透。
所以,古代先王不夸大其词,不把一说成超过二,不独自蛮干,不独自占有功绩。
古代圣王不结成同党,不缔结联盟。
同党总会分解,联盟总会断绝,所以关系亲密不在于结党、联盟。
古代圣王也不用财货进行邦交、不用割让土地以示交好来治理天下。
天下各国的格局虽不可改变,但可以用威势武力来统治驾驭。
符合天时,符合正义,这是必须去做的事情。
其他的事情,眼睛不去看,耳朵不去听,以此来承继天子的圣德。
官吏处理事情也应该这样。
符合天时,是说得到天的帮助,符合正义,是说得到人的拥护。
既合天时又合正义,这样就把天与人的力量都掌握了。
古代圣王是不用武力解决边境问题的,这样边境就会安定。
边境安定,邻国相处就能和睦。
邻国相处和睦,做起事情来就会适宜得当。
(取材于《管子》)
(二)随国率领汉水以东的诸侯国背叛楚国。
冬,楚国的斗榖於菟率领军队攻打随国,取得胜利并与随国签订合约后班师回国。
君子说:
“随国被讨伐,是自己不自量力啊。
度量自己的力量后再行动,它的过失就少了。
成败是由自己,难道是由别人吗?
《诗》里说‘哪里是不早点赶路,我是怕路上露水太多。
’”
宋襄公准备会合诸侯。
臧文仲听到后说道:
“以自己的欲望去服从别人,可以;强迫别人服从自己的意愿,则很少能成功。
”
鲁僖公二十一年春,宋国人和诸侯举行鹿上之盟,要求归附楚国的诸侯敬奉自己为盟主,楚人答应了。
公子目夷说:
“小国争当盟主,灾祸啊。
宋恐怕会亡国!
如果战败了而不灭亡,那是幸运了。
”
秋,诸侯和宋襄公在盂会盟。
子鱼说:
“祸患恐怕就在这里吧!
国君的欲望太过分了,别人怎么受得了?
”在这次盟会上,楚国抓住宋襄公并攻打宋国。
冬,诸侯在薄地相会,(楚国)释放了宋襄公。
子鱼说:
“祸患还没有完结啊,还不足以惩罚国君。
”
(取材于《左传》)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长沮、桀溺耦而耕,孔子以为隐者,使子路问津焉。
长沮曰:
“彼执舆者为谁?
”子路曰:
“孔丘。
”曰:
“是鲁孔丘与?
”曰:
“然。
”曰:
“是知津矣。
”桀溺谓子路曰:
“了为谁?
”曰:
“为由。
”曰:
“子,孔丘之徒与?
”曰“然。
”桀溺曰:
“悠悠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
且与其辟人之士,岂若从辟世之士哉!
”耨而不辍。
子路以告孔子,孔子抚然曰:
“鸟兽不可与同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他日,子路行,遇荷蓧丈人,曰:
“子见夫子乎?
”丈人曰:
“四体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
”植其杖而芸。
子路以告,孔子曰:
“隐者也。
”复往,则亡。
(节选自《史记·孔子世家》)
(1)下列对句中划线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 使子路问津 路口
B. 而谁以易之 替换
C. 耰而不辍 停止
D. 植其杖而芸 通“耘”,播种
(2)下列对文中划线词有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隐者,隐士,隐居不仕的古代知识分子,往往有着独立的人格和超凡的才德学识。
B. 子路,名子路,字仲由,孔子的弟子,曾跟随孔子周游列国,“孔门十哲”之一。
C. 夫子,对年长而学问好的人的尊称,犹今之所谓“先生”“老师”,此处指孔子。
D. 四体,人的四肢。
五谷,五种谷物,常指稻、稷、麦、菽、、麻,后来也泛指谷物.
(3)把下列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彼执舆者为谁 译文:
那个拉着车的人是谁
B. 岂若从辟世之士哉 译文:
还不如跟着我们这些避世的人呢
C. 子路以告孔子 译文:
子路就告诉了孔子
D. 复往,则亡 译文:
再到那里去看看,老人已经走了
【答案】
(1)C
(2)B
(3)C
【解析】【分析】
(1)A项,“津:
路口”错误,应该为“津:
渡口”。
B项,“易:
替换”错误,应该为“易:
改变”。
C项,正确。
D项,“芸:
通‘耘’,播种”错误,应该为“芸:
通‘耘’,除草”。
故选C。
(2)B项,“子路,名子路,字仲由”错误,子路,名仲由,字子路。
B错误。
故选B。
(3)C项,“子路就告诉了孔子”错误,“以”字后省略“之”,应译为:
子路把这个经过告诉了孔子。
C错误。
故选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