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心木》教学设计.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30655312 上传时间:2023-08-19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39.2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桃花心木》教学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桃花心木》教学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桃花心木》教学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桃花心木》教学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桃花心木》教学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桃花心木》教学设计.docx

《《桃花心木》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桃花心木》教学设计.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桃花心木》教学设计.docx

《桃花心木》教学设计

《桃花心木》教学设计

2014——2015学年度第二学期

和平中学小学部杨东敏

一、教材总体分析:

《桃花心木》是教科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的一篇议论性散文,这篇文章语言朴实流畅,寓意深刻。

作者借桃花心木苗的生长,来比喻人的成长,写一个种树人让“树木自己学会在土地里找水源”的育苗方法,说明了在艰苦环境中经受生活考验、克服依赖性对人成长的重要意义。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会本课6个生字,正确理解和读写下面词语“插秧、枯萎、

锻炼、勃勃生机、莫名其妙”

2感情的朗读课文,抄写对自己有启发的语句。

3、通过对含义深刻语句的理解,体会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种树人的用心,理解作者从中领悟的道理,能联系生活实际谈自己的看法,从而感受育人、做人的真谛。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引导学生抓住文中的重点句段,联系生活实际,领悟文章蕴含的道理——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能比较经受得起生活的考验,会锻炼出一颗独立自主的心。

突破方法:

让学生先自渎,勾画出对自己有启发的句子,并反复研读,仔细体会,然后小组交流,重点体会课文不是单纯写树木,而是借树木的生长来比喻人的成长。

难点:

领悟文章蕴含的道理,体会借物喻人的写法。

突破方法:

读重点句段,在理解的基础上讨论交流探究种树人奇怪做法的原因。

在探究中使学生逐步体会其中的道理,受到其实,获得人生感悟。

四、教学方法:

教法:

引导学生自学,组织学生提问、研读、讨论。

学法:

自渎课文,提出问题,围绕问题研读具体语句,在理解基础上讨论交流。

五、教学准备:

搜集有关桃花心木的资料和图片,了解桃花心木这种植物。

六、课时安排:

2课时

七、教学过程:

一、交流资料,导入新课

1.课件出示桃花心木的有关图片,这是什么植物?

学生交流搜集的关于桃花心木的资料,加强对桃花心木的了解。

(桃花心木常绿乔木。

树皮淡红色。

鳞片状剥落。

羽状复叶,小叶4—6对,卵形或卵状披针形,两侧不等。

春夏开花,圆锥花序,花白色。

蒴果大,卵形,木质,五瓣裂。

原产南美洲,中国南部有栽培。

木材色泽美丽,能抗虫蚀,适于制作车船、家具等,为世界名贵木材之一。

2.你了解本文作者林清玄吗?

学生交流课前搜集的资料。

(林清玄1953年生。

笔名秦情、林漓、林大悲,台湾高雄人,毕业于台湾世界新闻专科学校,曾任台湾《中国时报》海外版记者、《工商时报》经济记者、《时报杂志》主编等职。

1973年开始散文创作。

他认为所有的艺术文化都应该和生活结合才有真正的意义。

他的散文文笔流畅清新,表现了醇厚、浪漫的情感,在平易中有着感人的力量。

作品有散文集《莲花开落》《冷月钟笛》《温一壶月光下酒》《鸳鸯香炉》《金色印象》《白雪少年》等。

师:

的确,林清玄的散文总是让人在平凡的小事之中悟出深刻的道理。

今天我们共同来学习一篇蕴含深刻道理的文章。

(板书:

桃花心木)

3.作者以“桃花心木”为题,你们猜他会写些什么?

二、读熟课文,学习生字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通课文,要求读准生字的字音,画出带有生字的词语,个别不理解的新词用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

2.检查读文情况,同学互相正音。

3.自学生字新词,同学之间交流不理解的词意。

 小组内交流你是怎样记忆本课的生字的。

(喜欢做的同学可以在练习本上给下列字组词,课件出示)

萎()秧() 番()锻()勃()

委()殃()翻()段()脖()

4.练习把课文读熟。

三、整体感知,初步感悟

1.读课文,想想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2.边读课文边思考,不懂的词语和句子做上标记。

3.小组交流反馈自学成果,合作解答疑难问题。

四、自主阅读、合作交流

1、教师出示自主阅读提纲:

(1)、快速浏览文章,回忆文章的主要内容,想想本文属什么文体?

(2)、认真读课文,想想文章围绕中心从哪些方面写的?

分别写了什么?

边读,边找,边谈。

(3)、边读,边找,边谈文章是怎样写的?

(4)、文章哪些地方写得好,你感受最深,用笔画出,写下你的感受。

并读一读,谈一谈你的体会。

(5)、请提出你们不懂的地方,大家互动解读。

2、学生阅读自主阅读提纲,自主学习,小组合作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五、成果展示,感悟道理

1、文章主要内容

本文主要写了作者发现种树人一系列奇怪的做法,由此引起作者的好奇心,从与种树人的谈话中得知种树人这样种树的原因,从而由种树人的话中得到一些启示。

本文是一篇议论性散文。

2、文章围绕中心从三方面来写:

(其中也包括3、4的题解)

(1)树的外形及成长

A、文章2自然段写到了树的外形及成长,学生读句子。

B、作者运用优美的词语写出了树形的优美,如:

树形优美、高大而笔直。

C、树的成长,作者是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将“几丈高的树林”与“仅及膝盖的树苗”对比,暗示桃花心木苗在成长中的确需要精心管理。

D、3自然段中“个子很高的人”与“像插秧一样”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夸张的表现了树苗的弱小。

写出了种树的难。

E、这些描写引起了作者的疑惑:

桃花心木苗是怎样长成参天大树的?

(2)种树人是怎样种树的

种树人的做法:

A、浇树间隔的时间没有规律,浇水的多少没有规律――“树苗种下以后,他常来浇水。

奇怪的是,他来得并没有规律,有时三天,有时五天,有时十几天才来一次;浇水的量也不一定,有时浇得多,有时浇的少。

B、浇树的时间没有规律――“种苗人偶尔会来家里喝茶,他有时早上来,有时下午来,时间也不一定。

C、来的时候总会带补种的树苗,他好像事先就知道有树苗枯萎了――“桃花心木苗有时莫名其妙地枯萎了。

所以,他来的时候总会带几株树苗来补种。

(由种树人的奇怪举动引发学生的好奇心。

可能是种树人懒,也可能是种树人忙,由此练习两个反问句)(指导学生用疑惑的语气朗读种树人奇怪的举动。

D、改变句式,但是不改变句子的意思

懒人怎么知道有几棵树会枯萎呢?

忙人怎么可能做事那么从从容容?

种树人这样做的原因:

(重点读12、13自然段,体会种树方法,谈体会。

A、第一个“不确定”指树木在生长过程中遇到的一些困难,如:

干旱、暴风雨、洪水等。

B、种树人树木在不确定中“找到水源、拼命扎根、长成大树”。

(教师板书引号中的词)

C、树木生长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不像种青菜和种稻子,人们可以一直给它按时定量浇水,直到它们收获;在树木漫长的成长过程中,人们不可能一直按时定量给它浇水,因此,树木只有自己学会在土地了寻找水源,适应不确定的环境,才有可能长大成才。

D、种树人没有任何规律的给桃花心木的树苗浇水,是在模仿老天下雨,给树木创设“不确定”的生存环境。

树木只有适应了这种“不确定”的生存环境,学会了在不确定中找到水源,拼命扎根,才会长成百年的大树。

E、如果有规律的给树苗浇水,树苗就会养成依赖的心,根就会浮在地表上,无法深入地下,一旦停止浇水,枯萎的就会很多。

幸存下来的,也无大抵御狂风暴雨的侵袭。

(指导朗读种树人说的两段话,读出“语重心长”,在读中感受领悟种树人话语中蕴含的哲理。

F、引导学生想起关于在逆境中成材的名言:

经一番挫折,长一番见识

不经一番彻骨寒,哪来梅花扑鼻香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不经风雨,长不成大树,不受百炼,难以成钢。

……

(3)我的感受

A、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能够经受生活的考验,锻炼自主的精神,努力成长。

(板书:

经受考验锻炼自主努力成长)

B、树木的“不确定”,是指老天下雨是算不准的;人的“不确定”,是指生活变化无常,可能遇到困难或遭遇不幸。

联系课文和生活上的例子说一说。

如:

考试成绩下降了,生病了,和朋友发生矛盾了,妈妈下岗了……

C、人只有经得起生活中风风雨雨的考验,才能成为坚强有作为的人。

(重点指导朗读我的感受,要读出沉稳、激情。

5、学生的疑惑:

“种树的人不再来了,桃花心木也不会枯萎了”

桃花心木为什么不会枯萎了?

(桃花心木学会了自己寻找水源、适应环境,自主的生长,这证实了种树人说得话是正确的)

六、拓展延伸,体会写法

林清玄只是在写桃花心木这种植物吗?

(让学生体会作者是借“桃花心木的生长”来比喻“人的成材”。

知道本文是借物喻人。

在本文中你是怎样理解借物喻人的?

(树木和人都是在不确定中生存的,这是共同点。

树木想茁壮成长必须学会在无规律中找水源,人要想成长长才也须经受得起生活的磨练。

这样就把他们紧密的联系在一起,所以说是借“桃花心木的生长”来比喻“人的成材”。

在生活中,也有许多人与事物有相同特点,有联系,用心去发现,并运用借物喻人的写法把他写下来。

七、训练设计

1、想象说话

种树人与“我”的对话被一棵棵桃花心木苗听得清清楚楚。

说者无心,听者有意。

它们会想些什么呢?

会对种树人说些什么?

请联系上下文,想一想,如果我是一棵(),我会想:

()

引导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想象

(1)如果我是一棵(茁壮成长的桃花心木苗),我会想……

(2)如果我是一棵(即将枯萎的桃花心木苗),我会想……

(3)如果我是一棵(已经枯萎的桃花心木苗),我会想……

3课文中出现的反问句句式变换。

4、运用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习作。

八、板书设计

桃花心木

(借物喻人)

树的生长人的成长

找到水源经受考验

拼命扎根锻炼自主

长成大树努力成长

 

《桃花心木》教学反思:

和平中学小学部杨东敏

《桃花心木》是教科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的一篇议论性散文,这篇文章语言朴实流畅,寓意深刻。

作者借桃花心木苗的生长,来比喻人的成长,写一个种树人让“树木自己学会在土地里找水源”的育苗方法,说明了在艰苦环境中经受生活考验、克服依赖性对人成长的重要意义。

本节课中可以说是有得有失。

值得肯定的是:

学生们在课堂上思维敏捷,学习气氛活跃,有时竟出现了许多学生同时抢答一道题的现象。

更让我没想到的是,有的同学竟能联系同学们的名言联想到她曾听到过的一首歌《真心英雄》中的歌曲:

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没有人能够随随便便成功。

这些都说明同学们动起来了,融入到课堂上了。

就连平时不爱回答问题的后进生都积极抢答。

失误的地方是,由于时间紧,没有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去交流在我们生活中有相同特点,有联系的事物。

这给同学们课下写作增加了一些难度。

如果能给同学们时间交流,相信一些后进生也会有素材可写。

这就告诉我们:

在以后的教学中一定要注意给学生充分交流探究的时间,不要约束学生。

 

《桃花心木》教学案例

和平中学小学部杨东敏

《桃花心木》是一篇讲述在作者的乡下老家,有一个种桃花心木的人,他不按照固定的规律给树苗浇水,树苗却长成大树。

作者借种树喻育人,说明了只有在不确定中经受住考验的人,才能长大成才。

本篇课文语言含蓄,说理深刻,含义隽永,意味深长,是一篇锻炼学生思想、开启学生心智的佳作。

  2004年五月,我上了《桃花心木》这节研究课,尝试着引导学生通过课文的学习,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合作探究的能力,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案例过程】

  一、直观感知,激发探究欲望

  一上课,我就和学生聊天缓解学生紧张情绪,问大家:

“你最喜欢什么植物?

”同学们一听,顿时来了精神,笑容洋溢在他们的脸上。

许多同学纷纷举手发言,有的说:

“我喜欢松树,因为它坚强挺拔。

”有的说:

“我喜欢梅花,因为它不畏严寒。

”有的说:

“我喜欢竹子,因为它有气节。

”这时我及时导入,说:

“今天,老师向大家介绍一种树──桃花心木。

谁能根据自己预习所了解到的知识,说说桃花心木的特点?

”同学说:

“桃花心木是世界名贵的树种,耐虫蚀,是做船、做家具的好材料。

”我问:

“大家想不想见一见桃花心木的样子?

”进行课件演示。

大家谈自己的直观感受。

(大家踊跃发言)有的说:

“高大笔直”有的说:

“挺拔茂密”。

这一环节通过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自主发现及提出想探究的问题,激起学生的探究欲望,真正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二、主动学习,合作探究

  1、整体感知:

  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全文,边读边思考:

桃花心木还是幼苗的时候,是什么样子的?

种树人是如何对待它的?

“我”对种树人的做法有什么看法?

这时,大家有的进行速读,有的进行默读,有的边读边画,还有的同学与同桌合作交流。

通过大家主动的学习,归纳总结出四个方面的内容。

同学说:

“种树人浇水没有规律。

不定时、不定量、我感到很奇怪。

  2、合作探究:

  在大家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抓句子,谈感悟。

请大家畅所欲言,说说自己喜欢的段落。

有的同学说:

“我喜欢作者心理描写的句子。

”有的同学说:

“我喜欢种树人种树样子的描写。

”有的说:

“我更喜欢种树人的语言。

”先引导学生读自己喜欢的句子,然后我进一步深入引导:

“种树人的话”。

出示课件:

  1、在不确定中找到水源、拼命扎根的树,长成百年大树就不成问题了。

  2、如果我每天都来浇水,每天定时浇一定的量,树苗就会养成依赖的心,根就会浮在地表上,无法深入地下,一旦我停止浇水,树苗就会枯萎得更多。

幸而存活的树苗,遇到狂风暴雨,也会一吹就倒。

  3、不只是树,人也是一样,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能比较经得起生活的考验,会锻炼出一颗独立自主的心。

  我说:

“下面,我们分小组进行探究活动,然后汇报探究结果。

”这时,同学们都积极投入到小组探究活动中去了,细心品读,认真记录,并展开了热烈的讨论,情绪异常高涨。

探究学习种树人第一句话的小组认为:

“种树人之所以这样做,目的是为了树苗好。

如果他定时浇水,小树苗就不会自己努力成长,会养成依赖的心。

那有一天种树人不能来了,小树苗就会枯死,就不能存活。

”探究学习种树人第二句话的小组认为:

“小树苗只有自己努力成长,养成独立自主的心,能经历大自然的考验,不怕风吹雨打,才能长成参天大树。

”探究学习种树人第三句话的小组认为:

“在生活中,我们也应该养成独立自主的心,不能所有的事都依赖家长。

种树和育人是一个道理。

  接着,我为学生创设合作交流的情景,让大家畅所欲言:

“请大家联系生活实际,谈一谈在艰苦环境中成长成材的典型事迹。

”同学们积极发言。

有的说:

“我知道世界著名的伟大的科学家霍金的故事。

”有的同学说:

“我知道张海迪,她身残志坚。

”有的同学说:

“我知道我们身边的六班的黄依然同学。

他虽然患有肌无力,但他仍然刻苦学习,成绩优秀。

  三、拓展延伸,努力实践

  在学生意犹未尽时,下课的铃声响了,我让大家把所学到的知识及懂得的道理,讲给家长听,以“依赖的心与独立自主的心”为题,同家长展开一次讨论。

目的:

树立独立自主的意识,培养自理能力。

  【课后反思】

  新课标强调了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使他们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为他们终身学习和生活打好基础。

这是一节语文研究课,在整个环节中,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与空间进行自主、合作探究,让学生自我体验,大胆探究,并有效的运用了多媒体技术,取得了良好效果。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通过主动参与,合作探究学习《桃花心木》这篇课文,使学生们对“生活不确定”理解和认识很深,从而意识到要养成“独立自主的心”,不能总依赖别人。

在本课教学中,教师能及时扑捉到稍纵即逝的课堂上学生的闪光点,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发散学生思维,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在读中理解,读中感悟,并鼓励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突破了重点和难点。

  其次,课外延伸这一环节的设计,使家长和学生互动起来,促进了学生与家长的沟通与理解,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在反馈回来的信息中,许多家长提出对老师表示感谢,并认为应该为孩子提供锻炼的机会,让他们知道什么是困难,什么是挫折,让他们学会如何面对,如何挑战。

让孩子们意识到,在当今竞争激烈的社会,如何生存与发展。

  再次,作为教师,随着课改的深入,我越来越深感自己肩上的责任重大。

当一个人选择了教师这个职业,他就是选择了奉献。

他的职业生涯就意味着奋进。

教师之魂伴随着孩子幸福成长,为民族的文明建设增光添彩,不论赞歌与颂词带给教师的是欣慰,是激励,是反思,更是鞭策。

  总之,《桃花心木》一课的设计,通过学生的主动学习,合作探究活动,在探究中发现、探究中感悟,不仅反映了小学语文课程的性质,更是体现了小学语文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

 

小学五年级语文教育叙事:

我教《挑山工》

和平中学小学部杨东敏

我又一次在五年级的语文课上教冯骥才先生的《挑山工》。

这是一篇小学教材中的经典课文。

然而,对于这篇经典课文,我的感觉依然是常教常新。

每次面对不同的学生,都会有新的收获。

课堂里,学生们放开喉咙大声地朗读起来,我看着他们摇头晃脑的样子,思考着这些孩子自己能读懂课文吗?

当琅琅的书声渐次平息,学生们纷纷抬起了头,跃跃欲试地看着我。

我问:

“刚才大家都很认真地读了课文,那么,谁能说说自己从课文中读出了什么?

急性子蒋启博没等我说完,就“噌”地站起,说:

“我知道了挑山工的工作很辛苦。

“我从课文中知道挑山工的个子矮矮的,牙齿都很白。

”又一个学生说。

“我知道了挑山工走的路程比游客多一倍,”徐晨停顿了一下,感慨地说道,“然而,他们却比游客早到目的地。

“课文里作者写挑山工上山,用‘一步一步’地向上登攀,而不用‘一步步’,虽然只多了一个字,但我却仿佛感觉到他们攀登得很累,很艰难。

”有学生接着说。

……

真是一群聪明的孩子!

我心里想着。

太好了,学贵有疑。

于是,我又对学生说:

“请大家再次读课文,然后提出自己的疑问。

“挑山工走的路程比游人多一倍,而且又挑着东西,为什么还是能比游人们早到目的地?

”女孩子陈艳首先发问。

“那谁来解答这个问题呢?

”我又把问题抛了回去。

学生们很快地在课文中找到挑山工说的那段话。

“……一步踩不实不行,停停住住更不行。

……就得一个劲儿往前走……”

“那么大家是否也能像作者一样,从这几句朴素的话中,体会出一些哲理呢?

学生们思考之后,总结出“做任何事都要认准目标,坚持不懈,才会获得成功!

”的主题思想,我觉得似乎很快就可以结束本篇课文的教学。

可是,突然又有学生发问:

“这个作者到底是一位画家,还是一位作家?

”因为课文中说,那次是作者和画友一起去泰山写生,所以可能是画家。

然而,课文题目后注解是这样的:

“作者:

冯骥才,生于1942年,当代作家。

”由此知道作者是位作家。

哎呀,学生们还不了解冯骥才先生。

我凭印象告诉学生冯骥才先生是位能写又能画的作家兼画家,还是宁波慈城人。

慈城人?

教室里立即热闹起来了。

一股从未有过的亲切感突然产生了,我们和这位有名的宁波老乡距离似乎一下子近了。

为了进一步说明冯先生与慈城的关系,我向学生们展示了曾积累的一篇篇报道,如《我的血里有宁波的DNA》、《亲亲祖宅:

“这里是我的根”》、《十年成一梦千里再归来》等。

我想,从此,孩子们的心中又多了一位让他们自豪的宁波老乡!

“课文结尾说作者把画好的“挑山工”一直挂在书桌前,多年来不曾换掉,因为他需要它。

为什么需要?

那幅画给他帮助了吗?

”又一个男孩子带着期待的神情问道。

是啊,这幅画给冯先生什么帮助呢?

以往教学时,学生也没提出这样的问题。

令人惭愧的是,我对冯先生的情况也知道不多。

怎么办?

我决定和学生们一起找冯骥才先生的资料。

我们在网上找到冯先生的博客,有的学生拿来冯先生的作品,有的学生做了冯先生的专题剪报,有的学生甚至想写信给冯先生,苦于不知道联系地址,只得作罢。

就这样,读呀,找呀。

一个星期后,我是这样向学生解读的:

我们知道,一篇文章的产生是作者展示自我的一个方面,一个局部,一个记忆,或者是一个现实的追求。

是一种表达,他写的就是他自己的感受。

读《挑山工》一文,我们感觉这是冯先生的一篇自我勉励、自我鼓劲的文章。

既像是在喻示众人,又像是在表明心迹。

是的,1981年写《挑山工》时,冯先生39岁,是从事专业创作的第5个年头。

冯先生曾在散文《我的“三级跳”》中说:

“将近20年,换了三种职业。

这好比是职业“三级跳”,而每一跳都跨进一个全新的领域。

”他又在散文《面对人生的转折》里说:

“人生的每一个转折,必然会牢记不忘”;“一个人的爱好,往往成为他毕生为之奋斗的事业。

”当人的生活状态有所改变时,一定会彷徨的,会犹豫的。

这时候,人更需要的是一个目标,一种信念。

冯先生出生于1942年,中学毕业后,当了一名专业篮球运动员,然而,运动时,因胸骨损伤,他结束了他喜爱的运动员生涯。

“经过了一番情绪波动”,我们看到了做画师的冯先生。

而《义和拳》的成功,又使他成为了一个专业作家,他就是这样完成职业的“三级跳”。

冯先生一直有他自己的职业理想,在《胸无成竹的快乐》一文中,冯先生的一位朋友见他伏案作画时说,凡事不能两全,不如“弃文从画”算了。

而冯先生觉得写作是与绘画一样——充满了偶然,又享受了偶然!

他说,写作有如此多的快乐,为何弃文从画?

文,他所欲也,画,亦他所欲也,二者何不兼得,两全其美也。

所以,在冯先生的心中始终有自己的目标,就像挑山工那样地脚踏实地,执着地攀登着。

冯骥才先生曾经四次登泰山。

每次登山,各有不同感受。

他在总结他四次登泰山的体会时说:

“我和泰山有缘,泰山给了我很多人生的启示。

青年时代,是挑山工给了我巨大的激励,并贯穿我的一生……”

这是第一次,我和学生们竟把《挑山工》这篇课文学了一个多星期的时间。

终于结束这篇课文后,我还是惶恐地想着,冯先生啊,我理解对了吗?

然而,我的学生们对课文似乎又有了更深的认识:

“在每个人的人生道路上,也许会有坎坷。

但是,我们都不能放弃,不能屈服。

——刘天奖

“挑山工的精神让我知道,什么叫真正的脚踏实地。

”——陈叶

“定好自己的目标,用坚强的意志,坚持不懈,就会有成功的一天到来。

”——陈嘉文

……

够了,足够了!

感谢冯先生用朴实的挑山工精神给我和我的学生们以生活的启迪。

感言:

读着赵老师的教育叙事,让我油然想起了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的一句名言:

“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也让我重新领悟了一次什么叫“教师是平等中的首席”,更让我想到了文化底蕴对于一个教师的重要性!

 

《浅谈如何营造轻松的语文课堂氛围》

和平中学小学部杨东敏

摘要:

本文着力探究如何营造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兴趣,提高语文教学效力。

关键词:

语文课堂,氛围,激趣

孔子云: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人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活动的心理倾向,是引起和维持人的注意力的一个重要内部因素。

一旦学生的兴趣激发出来,教学就会取得事半功倍之效。

良好的课堂氛围是指师生,情理相容、感情融洽和谐、平等合作的师生关系。

一些理学家认为:

积极的情绪(即愉快)能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思维敏捷,从而更容易接受知识,迸发出智慧的火花,焕发出语文课堂的活力,进而开发智力,陶冶情操,优化教学效果。

因此,新课标强调学生要在愉快中学习。

创造民主、轻松、和谐、浓郁的课堂氛围,是激发学习兴趣、焕发课堂活力的前提条件。

新课标强调教师由传授者转为促进者,由管理者转化为引导者,教师要摒弃“师道尊严”的旧观念,设身处地为学生创造轻松良好的学习氛围,建立一个接纳性宽容性的课堂气氛,形成一个互教互学的“学习共同体”,尊重学生的学习体验,使学生无拘无束地大胆质疑、发表见解、与教师争论。

只有这样民主宽松的教学环境,学生才会以愉快的心情钻研问题、启动思维、驰骋想象。

新课标要求教师创设丰富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为了使学生愿学、乐学,笔者在多年的课改实践中作了以下五方面的探究:

I.宽松和谐激趣法

语文课堂要体现人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