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治思想史整理删除版.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30653440 上传时间:2023-08-18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31.1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政治思想史整理删除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中国政治思想史整理删除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中国政治思想史整理删除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中国政治思想史整理删除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中国政治思想史整理删除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政治思想史整理删除版.docx

《中国政治思想史整理删除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政治思想史整理删除版.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国政治思想史整理删除版.docx

中国政治思想史整理删除版

中国政治思想史思考题及参考答案

填空或单选

中国传统管理思想可分为哪两类?

治国学和治生学两类

传统管理思想有哪些基本要义?

重道、重变、重人、重人和、重器、重节俭

谁是周礼的制定者?

相传周代之“礼”为周公旦制定,即所谓周公“制礼为乐”,放“礼”又称为“周公之典”

上帝思想与天命思想有何不同点?

西周的天命思想与商代的上帝思想应该说在本质上没什么两样(即君权神授、以祖配天);但周人对天命的认识比商人的上帝观念前进了一步。

这主要体现于周公的“天命不常”的思想。

出自《诗经》的“玄鸟生商”传说反映了神权与君权的结合。

“儒”的原义是什么?

根据《周礼》的记载,“儒”的原义是教师。

孔子编订的“六经”指哪六部经典?

孔子晚年在办私学的同时,编订了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

孔子论人性。

“性相近,习相远”。

孔子极为重视“礼”,《论语》记载: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孺子入井”之喻。

孟子用此比喻来说明人性本善的道理。

孟子的“民贵君轻”说在“民”与“君”的关系上,他指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千古名句。

荀子的人性论

(1)荀子对人性之定义:

不可学,不可事,而在人者,谓之性。

(2)荀子对道德之定义:

可学而能,可事而成之在人者,谓之伪。

(3)人性之恶:

“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4)由恶向善的途径:

荀子主张要“化性起伪”或“性伪结合”。

《淮南子》又名《淮南鸿烈》,由西汉淮南王刘安招门客集体编写而成,是以道家思想为主的完整理论体系,是汉初黄老学派理论的集大成之作。

孔子“正名”思想的基本含义是什么?

它是孔子设想的实现礼的方法和途径。

“名”是指礼制规定的人的身份地位。

所谓“正名”,就是整顿人的与其身份不相符合的言论和行动。

孔子是把“正名”看作了当时管理国家和社会的重要措施,要求人们皆要各安其分、各守其“礼”。

关于老子的著作《老子》

《老子》一书据说为老子所作,又称《道德经》,1973年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老子》,则是《德经》在前,《道经》在后。

墨子兼爱思想的主要含义是什么?

所谓“兼”,是相对于“别”而言的。

墨子的“兼爱”主张,就是呼吁人类要互爱互利,即“兼相爱、交相利”。

具体地讲,人与人之间要互爱互助,统治者要爱臣爱民;国与国之间要和平相处,不要攻占互损。

一般把墨子的“兼爱”理解为提倡人类普遍的爱,即要求人们不分亲疏贵贱、不别上下左右地爱一切人。

墨子因此而受到儒家的非难,认为它是无君无父。

这一主张显然是理想主义的。

秦汉以后,墨家之所以退出历史舞台与此不无关系。

法家最核心的思想概念是什么?

法家思想中最核心的思想概念是法、术、势。

“法”是要求一切臣民必须遵守的法律、法令。

“术”是权术、权谋,是群王控制驾驭臣民的手段和策略。

“势”,即权势,指政治地位和权力。

在法家那里,它是最高统治者君临臣民的客观条件。

法家人物对三者各有侧重,所谓“商君任法”,“申子用术”,“慎到重势”,就反映了这一点。

这也是法家中影响大的几派。

韩非则是法家中的集大成者,在继承前期法家思想前提下,创立了法术势兼用的政治理论。

宋代的功利主义

宋代一些知识分子尤其是改革派相继站出来与儒家正统的义利观相对抗,从而形成一股反传统的功利主义思潮。

它以北宋李觏为发端,中经王安石,到了南宋的陈亮、叶适那里得以完善。

宋代功利政治思想是宋明时期代表性的政治思想。

王安石变法是离不开其功利主义政治思想的。

改革派的义利观是其推行改革的理论武器。

王安石说:

“政事所以理财,理财乃所谓义也。

”这是将经济活动视为政治活动,并将求功利(理财)视为“义”,政治和经济这两个范畴被引入了义利之辨,是有独到见地的。

玄学思潮围绕着如何处理名教与自然的关系,不断地分化、发展。

王弼主张名教本于自然;稽康主张越名教而任自然;郭象主张名教即自然。

张载政治管理思想的特点:

以他的气一元论的唯物主义自然观作为理论基础。

程朱理学

二程和朱熹都把“理”或“天理”视为他们学说的最高范畴和核心问题。

而且认为是他们自家的发明创造,因此,这种学说被称之为程朱理学。

王守仁是阴阳心学的代表人物、明代人。

“十家牌法”

明朝后期民变不断发生的原因在于官府对民众控制不严,他主张实行“十家牌”,以加强对民众的控制,以家为单位,把每个人的经历、职业、社会关系、身体特征等一并登记造册,付存官府,便于官府掌握,以此加强对人民的有序治理。

“三纲”:

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五常”:

仁、义、礼、智、信。

王符的民本论明确提出了“国以民为基”的政治命题。

顾炎武分权思想的基本内容“辟官、莅政、理财、治军”四权相分。

王夫之的“不以天下私一人”的思想是民本思想。

理由在于:

“以天下论者,必循天下之公,天下非一姓之私。

唐甄认为“帝王皆贼”,这是反君主专制的思想,他还认为君主是人不是神,“天子之尊,非天帝大神也,皆人也。

近代中国思想的发展主流是学西方图自强,中国人对西方的认识也经历了从器物到经济,再到政治制度,最后到文化的过程。

林则徐认为西方的长处可以学习,并可以“转国外之长技为中国之长技”(林则徐主张把西方分长处学习后自己用,而魏源主张学西方的长处来对抗西方)

魏源的思想:

师夷之长技以制夷(把外国善长的技术学来对抗外国)

近代的冯桂芬在《采西学议》中提出的“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的主张,被后人视为“中体西用”的先导。

近代思想家严复曾将西方文化的要点概括为“以自由为体,以民主为用”。

孙中山“建国三时期”的基本思路是什么?

建国三时期学说:

即军政时期、训政时期、宪政时期.

名词解释

什么叫三纲领?

它是指《大学》基本的政治思维和思想。

《大学》开宗明义道: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於至善。

”所谓“明明德”,就是要求为学者、为政者努力彰显或觉悟人本有的纯然的道德本性。

所谓“新民”,也就是要求为学者、为政者要去帮助他人驱除心灵的污垢、走向光明。

所谓“止於至善”是要求去追求、实现至善至美的道德价值,“三纲领”不仅是古代中国人为学的纲领,也体现了儒家“内圣外王”政治思维和政治主张。

什么叫八条目

所谓八条目,是指儒家经典《大学》里讲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格物指即事及物、参与实践。

致知指在实践中探求知识与真理。

诚意指使自我意念诚实无妄。

正心即端正心态。

修身指提高自我品德修养。

齐家指处理好家族事务。

治国即治理国家。

平天下指公平公正地治理天下,使之达到哦理想境界。

“八条目”可谓传统政治管理思想的基本理路之一。

何谓孝悌和忠恕?

它们是孔子设想的通向仁的途径或方法。

“孝”指孝顺父母,“悌”指尊敬兄长。

“忠”是自我的存心、心态,对“己”而言。

“恕”是对他人的心态或言行。

“忠恕”即自我的心态或存心与对他人的心态或与言行统一,简言之,即待人以诚,推己及人。

“孝悌”用以处理家庭内部关系。

“忠恕”用以处理家庭以外的社会关系。

两者是通向仁的主要途径或方法。

孟子的四端论

这是指孟子的性善论。

孟子认为人性本善,因为人人皆具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

“是非之心”,它们分别是仁之端、义之端、礼之端和智之端。

所谓“端”;是萌芽之意。

就是说,仁、义、礼、智这四种道德品德发端于天赋的“四心”。

如果四心不受外来的干扰,或受了干扰后通过修身加以排除,使之得意扩充、发扬,人就能实现四德。

何谓黄老道家

所谓黄老道家,是指以《管子》道家和黄老帛书道家为代表的学派,源自战国中期,是齐国稷下学宫的一个流派,奉黄帝及老子为宗,其经典主要是老子的《道德经》、《黄帝四经》、《文子》等早期黄老之学的代表作。

何谓谶(chèn)纬之学

它是东汉盛行的一种神学主义政治思想。

所谓谶或谶语,是指迷妄之人的预言,多为事关国家兴亡吉凶的政治性预言。

所谓纬,是指附会经书之作,多假托孔子以谶语解读经书、宣扬符合。

谶纬之学一般以超自然的神话传说和预言为主,其中有不少是对历代帝王兴废的预言。

如史称汉光武帝建立东汉,曾得到《赤伏符》的预示。

谶纬之学的出现反映了儒家经学的堕落。

董仲舒

生活于汉武帝时代的著名思想家,著作主要有《春秋繁露》和《举贤良对策》。

他以儒家思想为主,并吸收阴阳五行家、法家以及西周的天命神权等各种有利于维护封建统治的思想因素,创造了为专制皇权服务的神学主义政治理论。

天人感应论

天人感应论是董仲舒“天人合一”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从“同类相应”现象入手,试图说明包括人类在内的现象世界的内在关联,论证自然现象与人类及其社会之间存在着相互感应的交流关系。

他还从阴阳、气的方面加以说明。

董仲舒的天人感应论不仅是其天人合一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还是其政治思想(如天谴论)的理论基础。

综上所述,董仲舒天人合一论的根本目的不是为了阐述宇宙万象的本身,而是为了证明至高无上的“天”的存在及其对现象世界的主宰性。

何谓天谴论

董仲舒为限制君权而提出的一种神学主义的政治思想。

他认识到,君权过大、君主随心所欲,亦会造成政治混乱,故欲利用天之权威以约束君主。

他指出,若君主滥用权力、有悖天道,天将给予责罚。

当君主的行为导致政治动乱或危机时,天将显示灾异以谴告君主,若君主不知悔改,天又将显示怪异之象以惊吓君主,君主若依然不知悔改,就将大难临头,甚至王朝覆灭。

这种思想一般称为“天谴论”。

三纲五常论(董仲舒)

董仲舒根据儒家君臣、父子的伦理纲常、仁义道德思想以及“阳尊阴卑”的神学理论,提出了一套维护封建等级制度的“三纲五常”论。

三纲是指“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是指仁、义、礼、智、信。

三纲五常的核心是维护和巩固君主的权力,它被用以调整封建社会的各种关系,成为封建立法的指导思想。

《封建论》

它是柳宗元的政治论文,探讨的是关于分封制与郡县制优劣的国家政体论。

《封建论》赞扬了自秦朝开始普遍推行的郡县制度,肯定了其统一中国的历史作用,并以犀利的笔锋驳斥了形形色色的分封制论,以典型的历史事例论证了郡县制的优越性,明确提出历史不能倒退的观点。

何谓“义利之辩”

所谓“义利之辨”,简而言之,是指中国古人就如何正确处理“利”与“义”的关系问题展开的争辩。

这里的“义”指对待“利”的正确的态度;“利”指财货、利益、功利甚或求利之心(利欲)。

义利观念最早出现于春秋时期,战国时期,诸子百家对义利问题的探讨活跃了起来,此后的历代思想家都或多或少地对此发表了自己的观点。

“义利之辨”的实质是要回答个人或国家应该如何对待或处理物质利益的分配问题,反映了中国传统的道德观、价值观,乃至政治思想和经济思想。

《太极图说》

作者周敦颐是理学“北宋五子”之首。

《太极图说》是其对《太极图》的解说。

在《太极图说》里,周敦颐把《周易》的思想资料、阴阳五行说以及道教的思想资料结合起来,仅以约200字系统地描绘了一副宇宙生成演化、人类及其社会的产生的图式,对比后的宋明理学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因而被奉为“理学开山祖”。

《无能子》

晚唐无名氏所著,作者是一个曾登仕途、后隐姓埋名,愤世嫉俗的老庄传人。

此书政治管理思想的特点是以老庄自然无为思想为主旨,抨击等级制度,伦理纲常和君主政治,斥之为祸乱本源;主张人类社会返璞归真,废礼教,弃人伦,无贵无贱,无君无臣;从此批判和否定纲常礼教、君主制度,进而走向否定人类一切社会关系和文化。

《海国图志》

它是魏源以反抗外来入侵为中心议题,总结鸦片战争失败教训的基础上完成的一本关于世界地理和历史的著作。

述及各国历史沿革,行政区域、民情风俗、政治制度等各个方面。

反映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在社会上产生重大的反响掀起了一股向西方学习的高潮。

《天演论》

它是近代思想家严复所译英国学者赫胥黎名著《进化论与伦理学及其他》的中译本译名。

《天演论》是以达尔文生物进化论为基础,系统论述社会伦理及其他社会问题。

严复在书中加了许多注释及按语发挥己见,以“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等进化论观点,激发国人起来救亡图存,对近代思想界影响极大,成为中国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

《革命军》

《革命军》是邹容所作,明确提出了推翻封建专制统治,建立“中华共和国”的革命纲领。

其主要内容是:

1)推翻清王朝的统治,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以儆万世不复有专制之君主”。

2)实行议会制的政体形式。

3)以美国的宪法和法律为蓝本,依照本国国情,制定本国的宪法和法律。

简单题

先秦儒家学派有哪些基本特点?

先秦儒家作为一个学派,大体上有如下几个特点。

第一、崇尚西周以来的传统文化,尤其是西周的典章制度,其诸多思想主张与周初周公的思想有一定的渊源关系。

第二、尚仁义、重道德教化。

尊君爱民、重义轻利是儒家思想的基本倾向。

儒家把道德的好坏作为评判政治的标准并以实现道德价值为政治目的。

第三、以孔子为学派的祖师。

孔子以后,儒家虽然分为八派,各派之间亦有激烈争论,但各派皆宗师孔子,皆从不同的角度继承了孔子的思想。

孔子仁思想的基本含义是什么?

孔子从各种不同角度对“仁”进行了解说,概括起来有如下几层含义:

(1)承认人的人格,把人当成“人”来对待。

(2)爱人。

就是要求人对别人要有爱心、同情心。

(3)“重民”。

这是对为政者的要求。

(4)克己修身。

就是说,人要不断地进行内省、自戒,克制自我欲望,使自己的视听言动都符合“礼”的要求。

根据“仁”的上述四层含义来看,归纳起来说,“仁”就是人之为人的最高标准和处理各种社会关系的最高原则。

老子“道”的基本含义是什么?

“道”是老子哲学的基本概念,是其思想体系的核心,其基本含义是:

1.道是宇宙、万物之源,是精神性的宇宙本体。

老子认为整个世界万事万物都是从“道”那里派生出来的。

2.无乃有之本。

“无”比“有”更为根本,是天下万物产生的根源,所以说“无”就是“道”。

3.道的法则。

老子说: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老子的“道”不仅是一个宇宙本体论的概念,同时也是一个融哲学、伦理、政治管

理为一体的概念,也就是说政治与自然是一体化的,从这里我们看到“道”与政治

的内在关系。

也正是在无为自化、道性自然的宇宙观的基础上,老子推导出了无

为而治的政治主张。

所以,老子的“道”既是其政治思想的理论基础和出发点,又

是其政治思想的最后归宿。

老子的“无为而治”的含义和具体内容是什么?

所谓无为而治,是指为政者不能独断转行,要顺任自然而不妄为。

这是老子有关国家管理的基本主张。

具体而言,它包括:

1.为政若水,少私寡欲;2.不尚贤,使民不争;3.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盗;4.绝圣弃智,使民无知无欲;5.顺乎民情,反对滥施淫威。

老子的小国寡民的政治思想和特点?

老子的政治思想可以用一句话概括,就是“小国寡民”。

老子所设想的理想社会,主要有以下一些特征:

其一,国家的规模十分狭小,人口稀少;其二,人们在极其原始的状态下生活,没有一切可以用于社会生产与生活的器具,现实生活中人们所使用的一切器具,都没有任何用途,文化极不发达,人们依然在结绳记事的水平上;其三,在老子所设想的理想国中,人们没有知识,没有欲望,对于原始质朴的生活十分满足;其四,国与国之间,人与人之间没有任何交往,过着十分封闭的生活。

法家思想有哪些基本特点?

主要有如下几点:

1.强调法的作用,这是法家治国思想的核心。

法家否认道德教化的政治功能,主张以法治国,“一断于法”;强调赏罚严明,尤其强调严刑重罚,使人畏法而不敢犯法。

2.主张绝对尊君,强化独裁、专制。

法家把君主看成至高无上,神圣不可侵犯,而臣民都应当是君主进行统治的工具或材料。

法家主张的“一断于法”,实质就是“一断于君”,君言即法。

他们还主张采取一切办法加强国君的权力,大权完全集中于君主一人之手,保证君主绝对地成为国家之“主”,有效地进行专制和独裁。

3.主张实行富国强兵的国策。

法家认为耕战是富国强兵的根本,故主张以农养战,农战结合。

4.“法今王”的变法思想。

法家是以进化的观点看待历史的,反对今不如昔的历史退化论。

可以说,进化史观是其变法思想的理论前提。

法家不但主张“法今王”,也是各国变法的推动者、实践者。

5.人性好利论。

法家人物一般认为:

人人皆唯利是图,且此本性不易,把性恶论推向了极端。

申不害术治思想的要点是什么?

申不害有关实行术治的论述较多,主要有以下3点。

第一,“明君使臣并进辐凑”。

国君似车轴,臣下加辐条,君臣之间恰如辐条集中于轮轴,臣下每人都直接向君主负责,大权集中于国君一人。

第二,“正名责实”。

要使臣下明白各自的职责名分,并根据臣下的名分去督察考核他任职的结果,以使每人官员做到名实相符。

第三,“示天下以无为”。

申不害的无为,主要点就是君主把自己的想法隐藏起来,喜怒不形于色,使臣下感到君主神秘莫测,既无法去迎合君主所好以成己之私,又不敢违背君主的意志而擅自妄为。

汉武帝国家管理思想有何特点?

汉武帝虽然吸取了董仲舒“独尊儒术”的建议,但实际上其政治管理思想表现为“杂霸之术”。

贞观政治集团是如何认识贪腐问题的?

廉政思想是贞观政治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贞观政要》对历代王朝贪污腐败的问题进行了反省,并总结出如下的规律。

1.君主易贪。

君主贵为天子、至尊至富,最具贪的条件,最易于贪。

2.君贪则无厌。

3.君贪必有贪政。

4.君贪官必贪。

5.君之贪廉事关治乱。

6.创业廉而守成贪。

7.开朝帝王廉而后代子孙贪。

8.初即位廉而在位长则易贪。

汉初黄老道家有关国家管理的基本主张有哪些?

汉初的黄老道家已兼容了墨家、法家、儒家等派的不少思想观念或主张,其总的思想倾向是要通过“清静少事”的途径达到天下太平或大治通过“无为”而达到“有为”。

概括而言,其有关国家管理基本主张有——

1.主张“无为而治”、“与民休息”的治国策略。

2.文武并用、“德刑相济”的法治思想。

3.“罚不患薄”,约法省刑的施行方针。

4.“轻徭薄赋”、以农为本的经济政策。

鲍敬言的“无君论”有哪些主要内容?

鲍敬言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阐述了其“无君论”的思想。

1.人类社会原本没有君主及君臣之道。

他认为君主及君臣关系不是人类有史以来

就有的,远古时代,没有君臣上下之别、没有荣辱之分、也没有严刑峻法;人们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过着平等而自由自在的生活。

人类应当回到远古的这种“无

君”的社会状态里。

2.君臣之序是强凌弱、智诈愚的结果。

他认为君臣之道、阶级之分是强者欺凌弱者、智者欺诈愚者造成的,与天命神意无关。

儒家所谓“天为民立君”之说不过是想当君主的人捏造出来。

3.君主制乃万恶之源。

他强调,君臣之道的出现给人类带来了深重的灾难,是造成人类社会一切罪恶和祸乱的根源。

4.明君亦不如无君。

他认为即使君主再英明,也不如无君无主,彻底地将包括“贤明”君主在内的所有君主都予以了否定。

被汉武帝“独尊”后的儒家政治思想有何特征?

儒家学说从春秋战国发展到汉代,其思想内容也已发生较大变化,而汉武帝推崇儒术的目的更是带有明显的政治利用的意图,并非遵循先秦儒家的追求和信念。

因而,被“独尊”——即意识形态化了的儒术显示出如下主要特征——

第一,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政治思想以后,已从原来的致力于建立新的社会政治秩序转变为承认现实政治秩序,包括汉代君主的政治地位,即儒家已经从致力于政治革新转变为维护现实统治。

第二,儒家学说内容丰富、广博,很适合作为衡量一般文化教养和治理水平的样本,从而成为选官的标准。

汉武帝通过设立经学博士(五经博士),为学习儒学的人打开了仕禄之门,使得儒家学说风行一时。

儒学对于汉代官吏的选拔也确实作出了很大贡献。

汉中期以后,儒学很快走上了日趋繁琐僵化的章句训诂之路。

第三,儒家对于当时的社会政治主要起一种文饰的作用。

在汉武帝生前,汲黯等大臣就已指出了汉武帝利用儒家粉饰政治的性质。

第四,汉武帝以后虽然号称“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实际上并不是儒学取得独尊地位。

在政治运作背后,实际上是多采秦制,阳儒阴法,礼乐刑政四达而不悖。

李觏的利欲观

1.利欲出于自然。

李觏论证了言利、求利的合理性。

他认为,人的利欲出于自然,因而追求利欲也是很自然的事。

这是人的生存需要。

人的物欲不能得到满足,礼仪也就失却了存在的基础。

在上述认识前提下,李觏主张可以堂而皇之地谈论利欲,他说:

“利可言乎?

曰:

人非利不生,曷为不可言?

欲可言乎?

曰:

欲者人之情,曷为不可言?

2.义利统一论。

李觏还论证了义利的统一性。

首先,李觏把“礼”的作用尽可能地加以扩大。

李觏突破了历史上将礼、乐、刑、政、仁、义、理、智、信并列的传统说法,而是把礼抬高到首位,认为礼是其余

七者之本,这七者实际上就是礼的体现。

其次,他把经济生活纳入到了礼的内涵,认为物质财富本身也是礼义的组成部分。

在这里,他把社会生活最基本的衣食等物质条件,与那些在封建时代视为神圣的纲纪伦常共同作为礼的基本内容,而且还突出地把前者放在首位。

礼与经济生活密切结合了,利与义统一起来。

重视现实,发展经济,已经成为礼义本身的内在要求了。

韩愈道统论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为了同佛教和佛教思想对抗以实现彻底的反佛倡儒,韩愈在借鉴佛道二教思维方式的基础上系统地提出了以排佛倡儒为主旨的道统学说。

也认为,与佛教的宗教法统一样,儒家也有自己的一套从尧、舜、禹、汤、文、武、周公至礼、孟的传授谱系。

他本人则以儒家“道统”的继承人自居。

这个“道统”传到孟子就中断了,他自己的历史使命就是恢复和发扬儒家的这个“道统”,加强儒家的统治地位。

显然,韩愈建立儒家道统的主要目的正在于阐扬儒家的纲常名教。

道统论表明儒家开始自觉地以“道”来概括统辖自己的学说体系。

这是儒家学说向实际的新发展。

黄宗羲对几千年的君主专制是怎样批判的?

黄宗羲以天下为公为原则,对君主专制制度进行了较为深刻的批判。

第一,他认为专制君主以天下为私产,荼毒天下之肝脑,实为天下之害。

第二,君主制不仅为天下之害,君主本身也不仁。

第三,秦汉以来近两千年的中国社会,是没有法度的社会,是一家之私法代替了天下的公法。

第四,封建时代的纲常名教也违反了天下为公的原则,历代统治者以及董仲舒以下的正统儒家都主张极端的尊君,“君为臣纲”,臣下必须无条件地服从君主,这是极不正常的君臣关系。

第五,他认为“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之,而在万民之忧乐。

如何评价洪仁玕的《资政新篇》?

1、局限性:

首先,洪仁玕由于没有深刻理解农民的迫切要求,漠视土地问题,没有提出土地改革主张,因此,未能在农民群众中引起广泛影响。

其次,作为治国纲领,对于当时太平天国内忧外困的局面未能予以解决,从而导致一系列改革措施没有可实施的社会环境。

再次,由于洪仁玕对外国资本主义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对其侵略的本质缺乏认识,只看到西方科技进步,没有提出反侵略的主张。

2、《资政新篇》虽然没有得到实现,但它闪耀着浓厚的资本主义民主色彩,它强烈地冲击了封建势力。

虽然没有引导旧式农民战争取得胜利,但是它的思想价值在中国近代政治思想史上仍占有重要的地位。

论述题

孟子的人性论与荀子的人性论有何异同?

孟子与荀子在人性善恶问题上完全相反,一个主张人性本善,一个主张人性本恶。

两者的人性论反映在治国方略上的区别是:

性善论导向了重教化主义的“仁政”,而性恶论则导向规范主义的“隆礼重法”。

虽然如此,荀子和孟子的人性观亦有相同之处。

他们都强调教化和后天修养的重要性和作用。

孟子认为人人都具有教育成圣的可能性,即所谓“人皆可以成尧舜”;故强调要把“善端”发扬光大。

荀子强调要去恶学善即“化性起伪”,人人都具有教育成圣的可能性和必要性,即所谓“途之人可以为禹”。

试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