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历史一轮复习 历史必修二 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岳麓版知识精讲.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30648566 上传时间:2023-08-18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31.2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 历史必修二 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岳麓版知识精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 历史必修二 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岳麓版知识精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 历史必修二 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岳麓版知识精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 历史必修二 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岳麓版知识精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 历史必修二 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岳麓版知识精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 历史必修二 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岳麓版知识精讲.docx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 历史必修二 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岳麓版知识精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历史一轮复习 历史必修二 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岳麓版知识精讲.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 历史必修二 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岳麓版知识精讲.docx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历史必修二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岳麓版知识精讲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历史必修二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岳麓版

【本讲教育信息】

一.教学内容:

一轮复习历史必修二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

农耕时代的手工业、农耕时代的商业和城市及近代前夜的发展与迟滞

二.学习目标:

1、列举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基本史实,认识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征。

2、概述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概貌,了解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

3、了解“重农抑商”“海禁”等政策及其影响,分析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

三.重难点讲解:

知识点一、农耕时代的手工业

一、金属冶炼技术的进步

1.青铜冶炼技术

商代的青铜铸造技术已比较成熟,数量多,种类齐备,使用广泛,技艺精湛。

2.钢铁冶炼技术

(1)产生:

春秋时期开始冶铁和使用铁器,发明了冶炼生铁和块炼钢的技术。

(2)炼钢技术的演变:

春秋时期是块炼钢,南北朝时期发明了更先进的灌钢法。

3.冶铁燃料的进步

(1)汉代开始用煤冶铁,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现和使用煤的国家;

(2)北宋时,用煤冶铁已相当普遍;

(3)南宋末年,我国开始使用焦炭冶铁,明朝流行开来。

二、衣被天下

1.丝织技术

中国是世界上首先发明丝织技术的国家

(1)相传上古时代的黄帝时期发明了养蚕缫丝。

(2)西周以后,丝织工艺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3)汉代丝绸远销欧洲,使中国获得了“丝国”的称号。

(4)唐代出现缂丝技艺,使丝织品更加具有艺术神韵。

2.棉纺织技术

(1)宋末元初以来,边疆地区种植的棉花迅速向内地传播。

(2)元代黄道婆推广先进的“捍、弹、纺、织”技术,并发明脚踏三锭纺车,推动了棉纺织业的发展。

(3)由于先进技术的推广,江苏的松江在元明时期迅速崛起,成为全国的棉纺织业中心。

(4)明代后期,棉布已取代丝、麻、毛,成为主要衣料。

三、从烧陶到制瓷

陶瓷技术主要包括制陶技术和制瓷技术的演进。

1.制陶技术的演变

陶器的发明是新石器时代手工业中最重要的成就。

古代先民创造了彩陶、黑陶、白陶等陶器工艺。

2.制瓷技术的演变

(1)东汉晚期,人们已烧制出了成熟的青瓷。

(2)南北朝时成功烧制出白瓷,是制瓷技术上的重大突破。

(3)隋唐时期,白瓷进入了成熟期,制瓷业成为一个独立的生产部门,瓷器成为人们不可缺少的日常生活用品。

(4)宋代,景德镇成为“瓷都”,全国出现了各具特色的地方瓷窑体系。

(5)元代,开始进入彩瓷生产时期,烧制成了著名的青花和釉里红。

(6)明代,创造了斗彩和五彩瓷。

(7)清代,有了进一步发展,创造了粉彩和珐琅彩。

影响:

由于陶瓷技术的进步,陶瓷从唐代起开始大量出口,取代丝绸成为中华文明的新象征。

四、官私手工业的消长

中国古代的手工业主要有私营和官营两种方式。

到明代前期为止,官营手工业一直占据着古代手工业的主导地位。

明中叶以后,私营手工业占据了主导地位。

1.官营手工业

(1)产生:

西周时期。

(2)特点:

①手工业由官府统一经营管理,工匠集中在官府设立的作坊内生产,原料由官府供给;②职业世袭,依附关系强,后来由于商品经济和私营手工业的发展,官营手工业内部的生产关系不得不加以调整,出现了雇募工匠。

(3)地位:

到明代前期为止,官营手工业一直占据着古代手工业的主导地位。

(4)评价:

①官营手工业资金雄厚,规模经营,又为细密分工和协作创造了条件,而众多富有经验和技术的工匠一起工作,加之对产品质量的较高要求和严格管理,推动了古代手工业技艺的提高;②但官营作坊原料由官府提供,产品由官府调拨,不计成本,不入市场,缺乏竞争,而且官营手工业采取强制劳动和超经济剥削手段,常常引起工匠的激烈反抗,导致产品质量低劣,生产效益低下,弊端丛生。

2.私营手工业

(1)兴起:

春秋战国时期,私营工商业兴起。

(2)发展:

春秋战国以后,私营手工业在曲折中发展;明代以后,超过官营手工业,占据了主导地位。

(3)经营方式的变化:

①唐代以前,私营手工业生产主要以农民家庭副业和城镇家庭小作坊的形式进行;

②唐宋以来,私营手工业显著发展,农村家庭手工业的商品化程度大大加深,明朝中后期,手工作坊和手工工场日益增多,并从中孕育出了雇佣劳动关系,资本主义萌芽开始产生。

3.官营手工业与私营手工业比较

经营形态

管理方式

产品

流通方式

官营手工业

政府直接经营、集中、大作坊

武器军用品和官府贵族生活用品

不在市场流通

私营手工业

民间私人自主经营

民间消费的产品

在市场流通

家庭手工业

农户的副业

供自己消费和交纳赋税的产品

剩余部分出售

五、中国古代手工业发展的特征

第一、部门不断增加、分工越来越细。

第二、技术不断进步、规模不断扩大。

第三、三种经营形态并存(官营手工业、私营手工业、家庭手工业)。

第四、经济重心南移与手工业生产布局相应变化。

第五、中国古代的手工业生产技术长期领先于世界,产品远销海外,广受赞誉。

知识点二、农耕时代的商业和城市

一、商业的发展

(一)原始商业的产生

原始社会末期,随着剩余产品的出现、社会分工的发展,在氏族部落之间和氏族内部偶尔出现以物易物的交换行为,产生了原始商业。

(二)商业的兴起

商朝的商业活动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产生了专门通过物品交换牟利的职业商人和最早的货币。

周灭商后,统治者就让殷商遗民继承祖业,周游各地,贩运物产。

“商人”名称的由来:

商部族的人善于经商。

周灭商后,统治者又让殷商遗民继承祖业,贩运物产。

因此,后人将经商的人称为“商人”。

(三)官府垄断商业

周朝实行“工商食官”政策,将商人们集中起来,设官统一管理,为他们提供衣食,驱使他们为政府服务。

“工商食官”制度:

西周时,手工业、商业成为社会经济不可缺少的部门。

商业由官府垄断,并设有专门的职官来管理市场。

工匠和商贾都是官家(贵族)的奴仆,主要为贵族的政治或生活需要而从事工商活动,他们的衣食所需也都来源于官府(贵族)。

(四)私商的兴起与发展壮大

春秋战国时期,许多庶人冲破官府的束缚,在经营商业中发家致富,成为有强大经济实力的自由商人。

私商逐渐取代官商成为商人的主体。

各国纷纷铸造货币,黄金、白银也开始用为货币。

随着商业的繁荣,形成了许多著名都会。

★问题探究司马迁说: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这反映了当时的什么现象?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

反映了商业的繁荣景象。

因为自春秋战国以来,社会生产力水平迅速提高,经济繁荣起来,许多庶人冲破官府的束缚,在经营商业中发家致富,出现了一批实力强大的自由商人。

私商逐渐取代官商成为商人的主体。

商业的利润又刺激更多的人从事商业活动,人们的价值观念发生了重大变化。

(五)秦汉到宋元时期,商业的起伏发展。

经历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兴衰起伏,至隋唐时期,政治上的统一和大运河的开通,密切了南北方经济的往来,商业贸易蓬勃发展起来。

长安、洛阳、扬州等成为闻名中外的大都会。

西域以及阿拉伯、波斯商人来往经商频繁,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都呈现出空前繁荣的景象。

宋代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集镇、夜市兴盛,元代更广泛流通纸币,古代商业发展步入了一个新的高峰期。

纸币的起源在我国至少已有4000年的历史。

最早的纸币,是北宋初年在四川成都开始流行的交子,它是世界上最早流行的纸币。

(六)明清时期,商业发展的新特点

明清时期,商业的发展出现许多新的特点。

不但商业市镇兴起,货币经济占据主要地位,农产品也大量进入市场。

烟草、茶叶、甘蔗、染料等经济作物普遍种植,作为农产品加工的副业产品,也都成为商品化的组成部分。

广泛使用贵金属货币——白银,便利了商品贸易和商业资本的集聚。

区域性的商人群体实力雄厚,形成徽商、晋商、宁绍商人、闽商等大商帮。

徽商:

徽商即徽州的商人。

徽州有经商的传统,徽州人很团结,注重互相帮助,并且还崇尚节俭。

经过几百年的经营,徽商积累起惊人的财富。

徽商几乎“无货不居”,经营范围很广,但“首鱼盐”,对食盐的经营尤为重视。

徽商的兴起就是从经营食盐开始的。

明代食盐的生产由官府垄断。

为了解决边疆守军粮饷不足的问题,明政府允许商人将粮食运到指定的边防地点交纳,然后给予他们贩卖食盐的权利。

徽州距边防地点遥远,徽商起初在盐业的经营中不占优势。

但到明中期以后,明政府将纳粮改为纳银,徽商纷纷投资盐业而暴富。

徽商经营盐业积累起商业资本之后,又扩大经营范围,经营茶叶、木材、粮食等行业,活动范围遍及全国各地,民间俗谚有“无徽不成镇”的说法。

在海外诸国也留下他们的足迹,有“遍地徽商”之说。

徽商凭借雄厚的商业资本,经营大宗商品交易和长途贩运;并且插手生产领域,支配某些手工业者的生产活动;还经营典当等金融行业,获取高额利润。

徽商从明初至清末兴盛了数百年,出现了拥有资产百万乃至千万以上的大富商。

二、坊市与城镇

(一)政治中心城市商业活动限制的逐步松弛

城市是社会的中心,商业繁荣总是与城市联系在一起。

随着商业贸易的发展,古代城市也呈现出不同的风貌。

1.西周至唐朝,县治以上的城市设“市”。

自周秦迄唐代,凡县治以上的城市,都有官设的市作为交易场所,设市令或市长管理。

市处于城中的特定位置,以墙垣围住并与民居隔开。

官府直接管理市场交易,商业交易受到官府的严格控制。

县城以下,一般禁止设市,否则视为非法的私市。

这时期,城市主要是政治中心、军事重镇,商业贸易和市场的规模不大。

唐代长安城承袭西周以来的城市布局并加以完善,实行整齐划一的坊市制。

西周官府对市场交易直接管理,与这一时期实行的“工商食官”政策密切相关。

商人都是官府(贵族)的奴仆,为官府服务,商业活动自然也由官府统一管理。

春秋战国时期,出现许多自由商人。

但历代统治者出于推行重农抑商政策的需要,继续推行对商品交易场所进行严格控制的政策。

2.宋代开始,打破坊市界限。

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到宋代,市墙、坊墙均被拆毁,坊市界限不复存在。

市分散在城中,面街设市,形成街市。

宋代,原先禁止设市的城郭乡村,也被允许置市贸易了。

市的启闭也不再由官方统一规定时间,出现了夜市、晓市、鱼市等。

商业活动不再受官府的直接监视,城市的经济功能大大增强,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

宋代,是我国古代城市功能发生重大变化的时期。

对比唐代的长安城,想一想,北宋汴京有哪些不同?

导致这种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提示:

北宋的汴京坊市界限不复存在,市分散在城中,面街设市,形成街市。

市的启闭也不再由官方统一规定时间,出现了夜市、晓市、鱼市等。

商业活动不再受官府的直接监视,城市的经济功能大大增强,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

汴京城里还出现了专门的娱乐场所——瓦子。

(二)经济城市的兴起

1.汉唐时期,丝绸之路沿途城镇的兴起

丝绸之路开通之后,从长安向西,敦煌、楼兰、龟兹、于阗、莎车、疏勒等,伴随着对外贸易的发展而兴盛起来。

2.唐宋时期的港口城市

唐宋时期,海上“陶瓷之路”的发展兴盛,促使沿海港口城市走向兴盛。

除早已发展起来的广州之外,泉州、明州(今宁波)、杭州、扬州、登州(今蓬莱)等都繁盛一时。

各港口城市来自波斯、阿拉伯、印度和欧洲各国的“蕃客”云集,船舶数不胜数,货物堆积如山。

唐宋时期,陆上丝绸之路经常被阻断,中西交流的主要通道转到海上,伴随着海上贸易的发展,港口城市迅速繁荣起来。

3.明清时期的工商业城市

明清时期,在工商业发达地区和交通要冲兴起了一大批以经济功能为主的中小工商业城镇,尤以江南地区为盛。

这些市镇商业繁荣,人口密集,有的多达数万人。

以经济功能为主的工商业城镇的兴起,是商品经济繁荣的结果,是我国古代经济结构正在发生变化的重要表现。

三、重农抑商

农耕时代的中国商业和商人的命运与政府的商业政策息息相关。

(一)战国以前,统治者重视商业

早期商业的发展,在社会经济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统治者的重视和鼓励,使民间商业得以迅速发展。

(二)战国以后的抑商政策

1.春秋战国时期和秦朝

(1)原因:

商业的不稳定性及商人流动性大的特点与强调耕战、加强中央集权的思想发生矛盾。

(2)表现

①春秋战国时期:

秦国商鞅变法,实施了一系列重农抑商措施。

一是从身份上贬低商人的社会地位,以农业为“本业”,以商业为“末业”,重本抑末;二是限制商人经营的范围,国家独占山泽之利,实行盐铁官营,管制粮食买卖;三是“重关市之赋”,重征商税。

★要点点拨商鞅“以农业为‘本业’,以商业为‘末业’”的思想影响了中国整个封建社会。

直到晚清时期,统治者还固守“本”“末”观念。

②秦朝:

继续推行“上农除末”政策。

你认为当时实施重农抑商政策是否合理?

提示:

在当时有一定的合理性。

当时农业生产基础比较薄弱,工商业的过度发展会导致农业生产的劳动力严重不足,进而导致粮食供应困难,不利于社会稳定和国家军事力量的发展;商业的不稳定性及商人流动性大的特点,对中央集权制度构成一定的威胁。

2.汉朝

(1)表现:

汉高祖规定商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税以困辱之”,并严禁商人购置土地。

汉武帝时,实行均输平准、盐铁官营、“算缗”“告缗”等经济措施,全面控制工商业。

(2)影响:

私营工商业者受到沉重打击,再也无法与国家抗衡。

盐铁官营:

秦始皇时已开始由国家经营盐铁,这是国家财政收入最大的项目。

汉高祖允许民间私营盐铁,国库收入大减,武帝时用桑弘羊、东郭咸阳等做理财官,把盐铁收归国家经营,禁止民间私铸铁器和煮盐,召盐铁商做盐铁官。

全国有铁官44处,盐官32处。

从此朝廷增加了巨大的收入,又削弱了地方豪强的割据势力,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和巩固。

3.中唐以来:

重农抑商政策有了某种松动。

朝廷对海外贸易的鼓励以及官商分离政策的实行,使商人地位得以提高。

4.明清时期:

(1)表现:

朝廷昧于商品经济日益发展的大势,固守农本思想,严格限制商人活动,重征商税,严厉控制民间对外贸易,依然固守重农抑商政策。

(2)影响:

明清时期的抑商政策,虽然不能完全遏制民间商品经济的发展,但确实严重阻碍了新经济因素的成长,导致中国被远远甩在世界文明潮流的后面。

以农耕经济为主体的自然经济是封建国家的经济基础,出于维护统治的需要,封建统治者基本上都采取重农抑商政策。

在封建社会早期和各封建王朝初期,抑商可以保障农业的发展,对恢复发展经济和稳定社会秩序发挥了积极作用。

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水平不断提高,社会不断进步,抑商政策就成为经济发展的严重障碍。

明清时期的抑商政策,不仅阻碍工商业的发展,而且进一步强化了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然经济,使之迟迟难以瓦解。

顽固地阻滞着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成为中国近代社会落伍的重要原因之一。

知识点三、近代前夜的发展与迟滞

一、农耕经济高度发展

明清两朝的鼎盛时期,出现了社会经济全面高涨的局面。

1.生产技术、经营管理水平明显提高

《天工开物》所涉及的约30种工农业生产技术,基本上处于当时世界领先地位。

双季稻得到大面积扩种,南方的水稻亩产,大多为两石或三石,有的地区达到了五六石。

玉米、蕃薯等高产作物被引进和推广,加上广泛植棉,民众的衣食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

2.私营手工业迅速发展:

明清时期,私营手工业迅速取代官办工场、作坊,占据了主导地位。

3.商品经济空前繁荣

(1)明中叶以来,商品流通扩大,社会上广泛使用白银,商业资本异常活跃。

(2)明中后期在运河沿线、江南等地区,出现了一些专门的手工业产品和原料的集散地,聚集了众多商贾、牙行,发展成工商业市镇。

仅江南苏、松、杭、嘉、湖五府地区,明中后期便兴起了30多个市镇,到清朝前期增长到204个。

牙行:

旧时提供场所、协助买卖双方成交而从中取得佣金的个人(现在一般称之为“经纪人”)或商号、商行。

大批工商业市镇的出现,反映了明清时期商品经济的繁荣,反映出中国的社会经济结构正在发展变化。

4.农业的发展

明清时期,耕地面积和人口迅速增长。

明初耕地面积为8.5亿亩,至清朝时高达10亿亩左右。

明代初年在籍人口数为6600余万,明末达到1亿以上。

清道光二十年,(1840年)增至4.1亿。

5.综合国力的强盛

明清时期,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水平均达到相当高的水平。

在1720—1820年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在世界总值中所占比重的年增长率,远远高于整个欧洲地区。

19世纪初,世界上10个拥有50万以上居民的城市中,中国就有6个。

明中后期至清前期200余年间,世界白银产量的一半流入中国。

拥有一流城市和最为密集、完善的市场网络的中国,成为当时世界经济和贸易的中心地区。

明清盛世的综合国力较历代王朝明显提高,臻于鼎盛,在世界范围内继续保持领先地位。

二、资本主义因素的萌芽

(一)出现

明中叶以后,在一些经济发达地区出现了为购买劳动力增值利润而进行商品生产以及以自由雇佣劳动为特征的工场手工业经营形式,这是一种前所未见的资本主义生产因素的萌芽。

资本主义生产因素的两个突出特征是:

①为购买劳动力增值利润而进行商品生产;②在生产过程中必须是自由雇佣关系。

(二)主要表现

1.苏州形成劳动力市场

苏州的工匠分“匠有常主”和临时工两种。

他们每日黎明时分按工种专长分立玄妙观、花桥、广化寺桥、濂溪坊等处“听大户呼织”。

这证明此地已形成了劳动力市场。

劳动力市场的形成反映出雇佣劳动的普遍,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产生的突出表现。

2.景德镇制瓷业的雇佣劳动

江西景德镇制瓷业分工极细,制造一瓷坯往往需要几十道工序。

万历年间“镇上佣工,皆四方无籍游徒,每日不下数万人”。

长年受雇者按年或季发放工钱,临时工按日或计件发给工价。

这种把分散的雇工集中起来分工协作、社会化程度和劳动效率较高的民营劳动组合,与传统官办手工工场和民间小手工作坊相比发生了质的变化。

景德镇制瓷业把分散的雇工集中起来分工协作,进行效率较高的社会化生产是一种较为典型的资本主义萌芽性质的生产关系。

三、抑商与禁海

(一)抑商

1.概况

面对民间手工业、商业迅速发展的形势,清朝统治者非但不予鼓励,不加保护,反而固守“重本抑末”的传统政策,用限制经营、强制摊派、低价征购、苛税盘剥等手段压制打击。

“重本抑末”政策,到明清时期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的严重障碍。

继续推行这一政策是与历史发展的趋势背道而驰的,必然会遭到社会发展规律的惩罚。

2.具体表现

(1)雍正皇帝“以农为本”:

雍正皇帝反复强调“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市肆之中多一工作之人,即田亩之中少一耕稼之人”,要求各级官员“留心劝导”。

以免“为农者相率而趋于工矣”。

(2)实行矿禁和限制商业活动

①清王朝认为“开矿必当聚众,聚众必当妨乱”,多次颁令实行矿禁。

②用“处处皆关,则关关有税”限制商业活动。

对“客商资本稍多者”又行“劝借”,稍有不从,“轻则痛行笞责,重则坐以他事,连船拆毁,客商狼藉,号哭水次”,最终“多致卖船弃业”。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又对经济基础有着巨大的反作用。

“重本抑末”的落后思想和清王朝的封建腐朽政权,严重阻碍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中国社会的进步。

(二)禁海

1.原因

(1)清朝以“天朝上邦”自居,认为“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

(2)防范“外夷”侵犯。

(3)防范沿海人民聚集力量抗清。

2.影响:

禁海闭关政策使中国日渐脱离世界发展大势,失去了利用国际贸易的优势地位开辟海外市场、刺激资本扩张、推进工业化的契机。

闭关锁国:

明清政府实行的严格限制对外交通、贸易的外交政策,包括对来华外人的商务活动、居留期限、华夷交往等作出限制,实行“禁海”。

但是仍留有广州一带同外国通商,因此,要注意这里的“严格限制”不等于“绝对禁止”。

“闭关锁国政策”实行的原因:

首先,“闭关锁国政策”是落后的、闭塞的、自给自足的封建自然经济的产物。

封建统治者自我满足并昏睡在这种自然的庄园中,他们既昧于世界大势,又盲目排斥外国的一切东西。

其次,“闭关锁国政策”是清朝统治者民族狭隘性的表现。

由于满清贵族与人民群众之间存在着尖锐的矛盾与斗争,满清统治者便企图通过“闭关”的办法将国内的汉人与外界隔绝,以防止外国人支持汉人形成反清力量。

同时,明朝中期以后,日本倭寇侵扰我国东南沿海和西方殖民者向东方的殖民扩张,也是明清统治者实行“闭关锁国政策”的客观原因。

四、近代前夜的危机

(一)危机的根源

明清之际的中国,在经济领域已经显露出一些新旧冲突变动的征兆。

这种从农耕经济中分离出来的迥异于传统模式的变异,带有向工业文明演进的趋向。

但是在重农抑商、闭关锁国政策的抑制、阻碍下,明清时期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未能导致强大的扫荡旧经济基础的革命性变化。

和西方工业文明的巨大飞跃相比,在处于农耕经济顶峰的康乾之际,中西国力兴衰的易位便已大体定局。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有着巨大的反作用。

当不变更上层建筑,经济就无从发展的时候,上层建筑的变革对社会经济的发展起主要的、决定性的作用。

(二)危机的具体表现

1.正当明末农民起义以及明清之间战火纷飞之际,1640年,英国开始了资产阶级革命。

此后一二百年,西方主要国家相继完成向近代工业国家转变。

工业革命使西方资产阶级在不到100年的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

这些西方国家疯狂地越洋抢滩,掠夺金钱,贩卖奴隶,开辟市场,建立殖民统治。

清朝入主中原之时,英国资产阶级已经开始了夺取政权的斗争。

西方正在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

2.康乾盛世的帝王对世界工业文明发展的历史性大变动毫无认识,对外紧闭国门,对内压制打击工商业,厉行文化专制,严重摧残近代化因素萌芽。

愚昧自大、固步自封的清帝国与西方列强的力量对比迅速发生逆转,到英国19世纪推行罪恶的鸦片贸易后,陷入更加沉重的危机。

如何看待康乾盛世?

康乾盛世,是清朝近300年历史中最辉煌的时期,也是中国封建社会中最好的历史时期之一。

这一时期,中国社会的各个方面在原有的体系框架下达到极致。

但康乾盛世犹如落日余辉,自乾隆以后,黯淡无光,清王朝也进入了离乱之秋。

若从中国的纵向发展来看,康乾盛世是值得称道的。

第一,经济继续发展,超过了前代。

表现在调整统治政策,生产恢复和发展,人口和耕地面积大量增加;江南和广东地区,具有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性质的重工业部门增多,规模扩大。

第二,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进一步巩固。

表现在中央集权巩固,疆域辽阔,成为亚洲东部最大国家;平定国内叛乱,加强对西藏、台湾的管辖,边疆地区得到开发;抗击沙俄入侵,签订边界条约,维护了国家主权及统一。

若从横向看,盛世之名其实难副。

同时期的欧洲资本主义迅速发展,商品经济取代自然经济,大工业生产取代手工业作坊,以法律为标志的国家权力取代君主贵族特权,科学战胜蒙昧。

资本主义推动着世界历史发生深刻变化,并迅速向世界各地扩张,中国已经潜伏着近代前夜的危机。

【典型例题】

例1、(08江苏卷)在唐诗和唐三彩中,骆驼和胡人逐渐成为流行的文化符号,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

①民族融合的加强②丝绸之路的畅通③文化政策的开放④古代商帮的推动

A.①②④B.②③④C.①②③D.①③④

【解析】本题考查唐朝的经济、文化与民族融合,属于中等难度题。

要抓住关键词“骆驼和胡人”,还要确定第④选项古代商帮是明清朝时期出现的,在唐朝时没有,故④不选。

【答案】C

例2、(08北京文综卷)以下对明清时期白银使用与流通历史的认识,正确的是

A.“一条鞭法”实行赋税征银促进了商品经济发展

B.“地丁银”加强了封建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C.鸦片战争前,外贸出超造成中国白银外流

D.截至清朝结束,铜钱与银两兑换的比值没有改变

【解析】本题考查明清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属于较难题。

依据教材可知,所谓“一条鞭法”是将原来的田赋、徭役、杂役,“并为一条”,折成银两,把从前按户、丁征收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企业管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