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明清时期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单元测试题含答案.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30636437 上传时间:2023-08-18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385.1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明清时期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单元测试题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最新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明清时期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单元测试题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最新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明清时期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单元测试题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最新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明清时期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单元测试题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最新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明清时期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单元测试题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最新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明清时期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单元测试题含答案.docx

《最新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明清时期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单元测试题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明清时期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单元测试题含答案.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最新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明清时期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单元测试题含答案.docx

最新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单元测试题含答案

明清时期: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一、选择题

1.被外国学者称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的《天工开物》的作者是()

A.宋应星B.李时珍C.贾思勰D.徐光启

2.郑和是我国也是世界历史上伟大的航海家。

1405﹣1433年,他率领船队先后七下西洋,最远到达的地区是(  )

①马六甲海峡②红海沿岸③印度半岛④非洲东海岸

A.①③B.①④C.②④D.③④

3.明后期,白银成为普遍的流通货币,主要和下列哪一历史现象有关()

A.农业的发展B.手工业的发展

C.商品经济的繁荣D.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发展的要求

4.在预防和治疗甲型H1N1等疫病过程中,下列著作中有可能提供医治方法的是()

A.《本草纲目》B.《天工开物》C.《梦溪笔谈》D.《齐民要术》

5.汉武帝是一个具有雄才大略的皇帝,他巩固“大一统”的措施不包括(  )

A.开凿灵渠B.颁布推恩令

C.“罢黜百家,独尊儒术”D.盐铁专卖

6.泉州清净寺(见下图)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处伊斯兰教建筑,为国务院公布的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

以下古建筑中,属于伊斯兰教建筑的是(  )

A.巴黎圣母院B.中国的故宫C.印度的佛塔D.麦加清真寺

7.西汉初年,统治者实行了减轻农民负担,注重发展生产,提倡节俭等措施。

西汉统治者这样做的根本原因是(  )

A.吸取秦朝灭亡的教训

B.他们都是农民出身,还保留着农民的本色

C.西汉国力还弱,还不能享受

D.西汉奉行儒家思想

8.小王同学的历史笔记本上有文字如下图所示,可推知他关注的是哪个地方的历史?

(  )

A.新疆B.云南C.贵州D.西藏

9.清朝前期推行闭关政策的后果中不应包括( )

A.抵制西方殖民活动B.妨碍中外文化交流

C.停止对外贸易活动D.抵制商业资本发展

10.都江堰、大运河、莫高窟、明长城、北京故宫等都是(  )

A.杰出的水利工程

B.保卫边防的防御工程

C.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D.木结构和石结构的杰出建筑

11.汉武帝统治时期,为消除诸侯王对皇权的威胁,加强中央集权,采取的措施是(  )

A.实行“削藩”B.推行分封制

C.颁布“推恩令”D.宣布“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12.纪录片《航拍中国》展示了我国历史、自然及社会发展。

据图回答

下列朝代更替顺序正确的是(  )

A.夏﹣商﹣东周B.隋﹣五代十国﹣唐

C.元﹣清﹣明D.秦﹣西汉﹣东汉﹣三国

13.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曾说:

“我到过世界许多地方,中国的万里长城是最美的。

”长城是中华民族的象征,自秦朝以来,历代不断整修。

其中明长城的起至点是(  )

A.东起辽东,西至临洮B.东起山海关,西至临洮

C.东起山海关,西至嘉峪关,D.东起辽东,西至嘉峪关

14.某选官制度“以试艺优劣为决定及第与否的主要标准,以进士科为主要科目”,考试内容大都不出儒学经义的范围。

这一制度在明清时期一度僵化,具体的表现是(  )

A.分科考试B.设殿试C.八股取士D.闭关锁国

15.统一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特征之一。

清朝为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新疆地区采取的重要举措是(  )

①设西域都护②设置驻藏大臣

③平定大小和卓叛乱④设伊犁将军⑤平定噶尔丹叛乱

A.②③B.①③④C.③④⑤D.①④⑤

16.他的足迹“最远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比欧洲航海家的远航早半个多世纪。

”他是(  )

A.张骞B.玄奘C.鉴真D.郑和

17.关于中国古代对外关系的说法,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西汉时期的张骞出使西域,为古代陆上“丝绸之路”的开辟奠定了坚实基础

B.鉴真东渡日本主要是为了学习日本先进的文化和典章制度

C.戚继光率领戚家军抗倭,捍卫了国家主权,表现出反抗外来侵略的民族气概

D.闭关政策使中国更加远离世界发展的潮流

18.明朝的小说和戏剧在思想上的共同点是(  ),

A.都具有反封建思想

B.都描绘人间的爱情故事

C.都具有浪漫主义风格

D.都运用白话描写故事进程和人物性格

19.长城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是古代劳动人民勤劳智慧的结晶。

自秦朝以来,历代不断整修。

明长城蜿蜒6000余公里,它的东西起止点是(  )

A.东起嘉峪关,西至鸭绿江

B.东起辽东,西至临洮

C.东起山海关,西至玉门关

D.东起鸭绿江,西至嘉峪关

20.下面对汉朝的几位统治者按在位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汉文帝 ②汉武帝 ③汉高祖 ④汉景帝 ⑤光武帝

A.①②③④⑤B.③①②⑤④C.③①④②⑤D.③④①⑤②

二、简答题

21.请你谈谈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的过程中,采取了哪些措施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

22.简答题.

(1)写出与曹操相关的两次战役是什么?

各有何作用?

(2)请陆上丝绸之路的路线。

(3)汉武帝为实现大一统采取了那些方面的措施?

三、综合题

23.活动与探索。

材料一:

材料二:

汉朝分为西汉东汉,是继秦朝之后的又一强盛的大一统帝国,又因皇帝姓刘而被称为“刘汉”。

汉朝为中华文明的廷续做出了巨大贡献。

(1)根据材料一,秦始皇为促进经济,文化的发展,分别采取了什么措施?

(2)西汉初期和东汉初期各有一个治世局面,请结合所学写出这两个治世局面的名称。

(3)西汉的汉武帝为维护封建统治,在政治上、思想上分别有什么举措?

(4)东汉的统治者了采取了许多值得称道的措施。

请结合光武帝的事迹,举出两例进行说明。

你认为作为一个统治者,应该具备哪些素质?

24.秦始皇和汉武帝是我国古代杰出的帝皇,在创立了各种制度和采取措施实现了国家大一统,对后世影响深远。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始皇接受李斯的建议,下令烧毁民间收藏的诸子百家书籍,仅留下秦国的史书及医药、种植、占卜之类的书籍,又将提出非议的460多名儒生和方士全部活埋。

——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材料二:

凡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汉书•董仲舒传》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的是什么历史事件?

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该事件的影响?

(2)材料二中汉武帝在思想上采纳了董仲舒的什么建议?

(3)结合以上材料和所学知识比较秦始皇和汉武帝在政治、经济和军事等领域采取措施的异同点(比较两方面即可)。

25.社会经济的发展受多种因素的影响。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江南……民户繁育……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丰收”,则数郡忘饥……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

——(南朝)《宋书》

(1)阅读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材料中反映了什么现象?

带来了什么影响?

材料二“朝廷在故都(东京)时,实仰东南财赋,而吴中又为东南根柢。

语曰:

‘苏常熟,天下足。

’”

——摘自(南宋)陆游《常州奔牛闸记》

(2)材料二描述的这种现象出现在哪一时期?

“苏常熟,天下足”反映了这一时期的什么特征?

材料三需要特别指出的还有两点:

其一,(宋代)这些南迁的北方人口,多是熟练劳动力和文化素质高的世家大族……其二,以“力能远迁的巨族仕家”为主的北方移民,必然携带巨额

资金和动产南下,为南方社会经济输入了大量资金。

——摘自程民生《中国北方经济史》

(3)阅读材料三,指出宋代移民南迁给南方带来哪些影响?

材料四国朝(清朝)设关之初,番舶入市者仅二十余柁(艘)……舶长日大班,次日二班,得居停十三行,余悉守舶,仍明代怀远驿旁建屋居番人制也。

——翦伯赞、郑天挺《中国通史参考资料》

(4)依据材料四,指出这一历史时期外贸机构的名称。

从材料中分析出当时实行的经济政策是什么?

参考答案

1.A

【解析】

结合题文,依据所学可知,明朝宋应星的科技巨著《天工开物》覆盖了当时中国农业和手工业的所有生产、加工部门,对我国古代的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技术进行了全面的总结,被誉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故A项符合题意;明朝李时珍著作的《本草纲目》总结了我国古代药物学成就,丰富了我国医药学宝库,在世界医药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故B项不符合题意,应排除;中国杰出农学家北魏贾思勰著作有《齐民要术》是一部综合性农学著作,也是世界农学史上最早的专著之一,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故C项不符合题意,应排除;明朝徐光启的《农政全书》是一部农业著作,全面总结了我国古代农业生产的先进经验、技术革新和作者关于农学的创新研究成果,故D项不符合题意,应排除;所以本题应选A。

2.C

【解析】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1405年﹣1433年,郑和前后七次下西洋,到达亚非三十多个国家,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一带,郑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空前的壮举,比欧洲的远洋航行早半个多世纪。

②④符合题意,故选C。

3.C

【解析】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明中期商品经济的高度发达、对货币的需求量大,白银币值大适合大宗、远途贸易,使白银成为普遍的流通货币,C项符合题意;ABD三项的内容不符合题意;故选C。

4.A

【解析】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本草纲目》主要介绍历代诸家本草及中药基本理论等内容,A项符合题意;《天工开物》收录了农业、手工业,诸如机械、砖瓦、陶瓷、硫磺、烛、纸、兵器、火药、纺织、染色、制盐、采煤、榨油等生产技术,《天工开物》是世界上第一部关于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的综合性著作,是中国古代一部综合性的科学技术著作,B项不符合题意;《梦溪笔谈》是一部涉及古代中国自然科学、工艺技术及社会历史现象的综合性笔记体著作,C项不符合题意;《齐民要术》是北朝北魏时期,南朝宋至梁时期,中国杰出农学家贾思勰所著的一部综合性农学著作,也是世界农学史上最早的专著之一,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D项不符合题意;故选A。

5.A

【解析】

依据所学可知,秦始皇命人开凿灵渠,A项不属于汉武帝的措施,符合题意。

汉武帝颁布“推恩令”,陆续削夺大批列侯的爵位,解除王国对中央的威胁;接受董仲书“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大一统思想;汉武帝将地方的铸币权和盐铁经营权收归中央的目的是实现经济上的大一统,BCD都是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的措施,故BCD不合题意。

故选A。

6.D

【解析】

根据所学可知:

古建筑中,属于伊斯兰教建筑的是麦加清真寺。

麦加大清真寺位于今天的沙特阿拉伯麦加城中心。

占地18万平方米,是伊斯兰教第一大圣寺,世界各国穆斯林向往的地方和去麦加朝觐礼拜的圣地。

寺内中心的克尔白神庙,是前来朝觐的穆斯林必须拜谒的圣地。

故D符合题意。

巴黎圣母院是天主教巴黎总教区的主教座堂,中国的故宫是中国皇家建筑,印度的佛塔是佛教建筑,故ABC均不符合题意。

故选D。

7.A

【解析】

根据所学可知,西汉初年,统治者实行减轻农民负担,注重发展生产,提倡节俭等措施的根本原因是西汉初年统治者吸取秦朝暴政而亡教训。

故选项A符合题意;他们都是农民出身,还保留着农民的本色,只是主观原因不是根本原因,故选项B不符合题意;西汉国力还弱,还不能享受这是客观原因,不是根本原因,故选项C不符合题意;西汉初期实行黄老之学,汉武帝时推行儒家思想,故选项D不符合题意;故选A

8.D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文成公主和金城公主入藏,促进了汉藏两族的关系。

为了纪念唐蕃的友好往来,建立唐蕃会盟碑。

元朝时期为了加强对西藏的管理,设置了宣政院。

清朝为了加强对西藏的管辖,册封了班禅和达赖。

故D正确。

ABC不符合题意,故排除ABC项。

故选D。

【点睛】

本题是材料选择题,解答材料选择题要尊重原材料的意思。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涉及的都是不同朝代与西藏的往来。

由此即可得出正确答案。

9.C

【解析】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闭关政策虽然在早期抵御西方资本主义海盗式的掠夺和侵扰东南沿海时起过积极作用,但闭关政策严重阻碍了中国资本主的萌芽和发展,阻碍了中国人学习世界先进思想文化和科学技术,使中国的科学技术和社会文明远远落后于西方,ABD三项的内容都是清朝前期推行闭关政策的后果,不符合题意;停止对外贸易活动说法过于绝对,C项符合题意;故选C。

10.C

【解析】

依据所学可知,都江堰、大运河、莫高窟、明长城、北京故宫等都是我国古代大型工程,都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北京城不是水利工程,不是保卫边防的防御工程,也不是木结构和石结构的杰出建筑,故C符合题意;高窟、明长城、北京故宫不是水利工程;都江堰、大运河不是保卫边防的防御工程、不是木结构和石结构的杰出建筑,故ABD不符合题意。

故此题选C。

11.C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统治时期,为消除诸侯王对皇权的威胁,加强中央集权,采取的措施是颁布“推恩令”。

西汉初年,诸侯王势力强大,地方上的豪强地主横征暴敛,导致社会秩序混乱,为巩固国家的统治,汉初分封了许多封国。

到汉武帝时,汉初分封的诸侯国,有相当的势力,严重威胁中央集权。

为消除诸侯国对中央的威胁,巩固国家的统治,加强中央集权,汉武帝接受了主父偃的建议,颁布了“推恩令”,下令允许诸侯王将自己的封地分给子弟,建立较小的诸侯国。

从此诸侯国越分越小,势力越弱,诸侯国对中央的威胁逐渐消除,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统治,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大大加强,使西汉实现了政治上的大一统。

故选项C符合题意;汉景帝制定削藩政策,故选项A不符合题意;商鞅变法时废分封推行县制,故选项B不符合题意;汉武帝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为了统一思想,故选项D不符合题意;故选C。

12.D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朝代更迭的顺序应该是:

夏﹣商﹣西周﹣东周(含春秋战国时期)﹣秦朝﹣西汉﹣东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国﹣辽宋夏金﹣元明清。

综上所述,故D正确,排除BAC。

故选:

D。

13.D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了防御北方蒙古贵族南扰,明朝修筑了东起辽东、西至嘉峪关,总长万余里的明长城。

故D符合题意;东起辽东,西至临洮是秦长城的起止点,故AB不符合题意;山海关不是明长城的起止点,故C不符合题意。

故选D。

14.C

【解析】

根据题干“某选官制度”、“这一制度在明清时期一度僵化”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选官制度是科举制,科举制到明朝时僵化为八股取士,因此C项符合题意;分科考试开始于隋朝、殿试开始于唐朝,因此分科考试和设殿试等与题干“这一制度在明清时期一度僵化”不相符,排除AB两项;闭关锁国政策与科举制无关,与题干“这一制度在明清时期一度僵化”不相符,排除D项。

故选C。

【点睛】

抓住题干“某选官制度”、“这一制度在明清时期一度僵化”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闭关锁国不是选官制度,排除D项;分科考试开始于隋朝、设殿试开始于唐朝,排除AB两项。

八股取士发生在明朝,C项符合题意。

15.C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西汉设西域都护,是今新疆地区正式归中央管辖的开始,①不符合题意;1727年,清朝在西藏设置驻藏大臣,监督西藏的地方事务,②不符合题意;乾隆帝时,回部大小和卓发动叛乱,形成割据势力,乾隆帝下令调兵讨伐,经过两年的战斗,平定了这场分裂祖国的叛乱,③符合题意;清朝设置伊犁将军,管辖包括巴勒喀什池在内的整个新疆地区,④符合题意;康熙帝平定了噶尔丹叛乱,稳定了西北部边疆地区,⑤符合题意;综上所述,③④⑤符合题意,故选C。

16.D

【解析】

依据题干“最远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郑和下西洋是明代的一场海上远航活动,在七次航行中,远航西太平洋和印度洋拜访了30多个国家和地区,其中包括爪哇、苏门答腊、苏禄、彭亨、真腊、古里、暹罗、榜葛剌、阿丹、天方、左法尔、忽鲁谟斯、木骨都束等地,目前已知最远到达东非、红海,D项符合题意;张骞是出使西域的人物,A项不符合题意;玄奘是西去天竺取经的人物,B项不符合题意;鉴真是东渡日本的人物,C项不符合题意;由此可知,ABC三项的人物都不符合题意;故选D。

17.B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鉴真东渡日本主要是为了传播唐朝先进的文化,B项说法错误,所以B项符合题意;西汉时期的张骞出使西域为古代陆上“丝绸之路”的开辟奠定了基础,A项说法正确,所以A项不符合题意;戚继光率领戚家军抗倭捍卫了国家主权,C项说法正确,所以C项不符合题意;闭关政策使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D项说法正确,所以D项不符合题意。

故选B。

18.A

【解析】

依据题干“明朝的小说和戏剧在思想上的共同点”,结合所学知识,明朝时期封建社会逐渐走向衰落,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因此这一时期明朝的小说和戏剧在思想上都具有反封建思想,如小说《红楼梦》、戏剧《牡丹亭》,故A符合题意。

描绘人间的爱情故事属于小说和戏剧创作的内容,而非思想,故B不符合题意。

具有浪漫主义风格属于小说和戏剧创作的风格,而非思想,故C不符合题意。

运用白话描写故事进程和人物性格属于小说和戏剧创作的语言特色,而非思想,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点睛】

本题的关键是把握明清小说的思想特点。

明清时期,古典小说蓬勃发展起来,逐渐成为文学的主流,众多小说家用高超的艺术手法和丰富的语言,叙述了一个个生动复杂的故事。

小说的内容,多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揭露封建统治的腐朽、没落,表达了人民的意愿。

共同点是反封建传统,突出个性,反映现实问题。

19.D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了防御北方蒙古贵族南扰,明朝整修的长城,东起鸭绿江、西至嘉峪关。

选项D符合题意;选项ABC与明长城的起止点不符,故选D。

20.C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公元前202年,刘邦统一了全国,建立西汉,刘邦就是汉高祖;刘邦之后是汉文帝和汉景帝;公元前140年,汉景帝的儿子刘彻即位,就是汉武帝;公元25年,刘秀重建汉王朝,定都洛阳,史称东汉。

刘秀就是光武帝。

所以正确是排列顺序是③①④②⑤。

C项符合题意。

ABD三项不合题意,故选择C。

21.

(1)采纳主父偃的“推恩”建议,削弱了诸侯对中央的威胁;

(2)建立刺史制度,把全国分为13个州部,每州派一名刺史代表朝廷监视地方官吏、豪强地主及其子弟通过这些措施,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大大加强了。

【解析】

根据所学可知,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的过程中,汉初分封的诸侯王势力逐渐膨胀,为削弱封国势力汉武帝采纳主父偃的“推恩”建议,削弱了诸侯对中央的威胁;

汉武帝大力加强监察制度,在地方建立刺史制度,把全国分为13个州部,每州派一名刺史代表朝廷监视地方官吏、豪强地主及其子弟通过这些措施,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大大加强了。

【点睛】

题干中的“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地方的控制”是解题的关键,结合教材中削弱封国势力和强化监察制度中在地方的措施两方面来回答。

22.

(1)官渡之战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

赤壁之战为三国鼎立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2)长安——河西走廊——西域——中亚,西亚——欧洲

(3)政治:

削弱诸侯国势力,使封国越分越小

经济:

将地方的铸币权和盐铁经营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

思想: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军事:

大规模武力反击匈奴。

【解析】

(1)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与曹操有关的两个战役分别是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200年曹操在官渡以少胜多大败袁绍,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208年孙刘联军在赤壁大败曹操,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2)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张骞出使西域后,西汉和西域商人把中国的丝和丝织品,从长安出发,经河西走廊、今新疆地区,通过中亚、西亚,转运到欧洲,这就是著名的丝绸之路。

(3)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时期为了实现大一统,采取的措施包括,政治上:

削弱诸侯国势力,使封国越分越小;经济上:

将地方的铸币权和盐铁经营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思想上:

采取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措施;军事上:

大规模武力反击匈奴。

23.

(1)统一货币和统一文字。

(2)文景之治和光武中兴。

(3)政治上:

颁布推恩令。

思想上: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4)多次下令减轻农民的赋税负担,惩处贪官污吏,任用清廉官吏等;统治者要以民为本,注意减轻农民的赋役负担,注意任用清廉的官吏等。

【解析】

(1)根据材料一的图片信息,依据所学知识可知,秦始皇为巩固统一采取了很多措施,例如为了促进文化的交流,统一了文字,在全国推行小篆,废除原来六国的文字,为了加强经济的统治,统一了货币圆形方孔铜钱。

(2)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汉初,因多年战乱导致社会经济凋敝,汉廷推崇黄老治术,采取“轻徭薄赋”、“与民休息”的政策,生产日渐得到恢复并且迅速发展,出现了多年未有的稳定富裕的景象,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升,汉朝的物质基础亦大大增强,史称文景之治,是中华文明迈入帝国时代后的第一个盛世;光武帝在位三十三年,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恢复和发展经济,政治上加强中央集权,经济上解放生产力,曾颁布释放奴婢诏令,由于以上种种措施,使东汉初年出现了社会安定、经济恢复、人口增长的局面,因刘秀谥号为光武,所以称此时期为光武中兴。

(3)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为实现大一统,,汉武帝在政治上:

颁布推恩令;经济上盐铁官营、统一铸钱;思想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的正统思想。

(4)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东汉的统治者了采取了许多值得称道的措施,光武帝多次下令减轻农民的赋税负担,惩处贪官污吏,任用清廉官吏等;统治者要以民为本,注意减轻农民的赋役负担,注意任用清廉的官吏等。

24.

(1)焚书坑儒。

影响:

利:

加强了思想控制,有利于当时社会的稳定,有利于封建统治的巩固;

弊:

①摧毁了许多文化典籍,毁灭了许多宝贵的先秦文化;②嵌制了人民思想,不利于创新和发展,对后世造成恶劣的影响。

(2)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3)相同点:

都是通过建立封建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度,实施大一统;

不同点:

秦朝政治上:

在中央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度,在地方建立郡县制;经济:

统一货币、度量衡;军事:

北击匈奴修长城,南征南越修灵渠;汉朝政治:

颁布推恩令,削弱诸侯权力;建立刺史制度。

经济:

收归铸币权,推行五铢钱;实行盐铁官营;统一调配物资,平抑物价。

军事:

派遣卫青、霍去病抗击匈奴。

【解析】

(1)依据材料一“秦始皇接受李斯的建议,下令烧毁民间收藏的诸子百家书籍,仅留下秦国的史书及医药、种植、占卜之类的书籍,又将提出非议的460多名儒生和方士全部活埋”可知,材料反映的是秦始皇为了加强思想控制,实行焚书坑儒的措施。

影响:

利:

加强了思想控制,有利于当时社会的稳定,有利于封建统治的巩固;弊:

①摧毁了许多文化典籍,毁灭了许多宝贵的先秦文化;②嵌制了人民思想,不利于创新和发展,对后世造成恶劣的影响。

(2)依据材料二“臣愚以为凡不在六艺(六经)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可知,材料二中董仲舒向汉武帝提出的建议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3)依据所学知识可知,秦始皇统治时期,为了加强思想控制,巩固封建专制统治,采纳李斯的建议,实行焚书坑儒。

汉武帝统治时期,为了加强思想控制,加强中央集权,接受董仲舒的建议,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因此说秦始皇和汉武帝对待儒家思想的目的相同:

都是通过建立封建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度,实施大一统。

不同点:

秦朝政治上:

在中央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度,在地方建立郡县制;经济:

统一货币、度量衡;军事:

北击匈奴修长城,南征南越修灵渠;汉朝政治上:

颁布推恩令,削弱诸侯权力;建立刺史制度;经济:

收归铸币权,推行五铢钱;实行盐铁官营;统一调配物资,平抑物价;军事:

派遣卫青、霍去病抗击匈奴。

【点睛】

此题应识记与掌握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和汉武帝大一统措施的有关知识。

秦始皇统治时期,政治上:

在中央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度,在地方建立郡县制;经济上:

统一货币、度量衡;军事上:

北击匈奴修长城,南征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军事政治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