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分类学.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30635696 上传时间:2023-08-18 格式:DOCX 页数:44 大小:174.0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土壤分类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4页
土壤分类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4页
土壤分类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4页
土壤分类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4页
土壤分类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土壤分类学.docx

《土壤分类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土壤分类学.docx(4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土壤分类学.docx

土壤分类学

第七章、土壤之分類

第一節、土壤的分類概念

一、土壤分類所依據的概念

1.土壤分類是土壤科學的基礎與核心問題,然而其分類的邏輯性則必須借用科學哲學的思考方式來達成。

土壤的分類的目的主要係「作為識別環境與土壤互動的關係,並達到可以作為土地利用規畫的依據」。

Whitehead(1925)曾舉出各學科發展的三個階段可應用於土壤學分類上。

該三階段如下:

(1)空間與時間上的位置(落點);

(2)分類—將自然體予以系統化;

(3)導入數學的抽象概念。

2.環境對土壤的影響,常常是一個錯綜複雜之一連串連鎖反應,在過去,其運作宛如「黑箱」,不可解之處甚多,故早期土壤分類很自然傾向於以外觀形態為分類依據。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以前的土壤分類概念,大多是以野外經驗法則與形態學的方法為分類依據,其優點是具直觀效果,其缺點是缺乏科學的驗證。

土壤之主要形態有土壤顏色、耕作特性與土壤剖面形態等。

2.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60年代,主要是依據土壤特性與自然地理因子特性存在關係,以歸納與演繹方法來分類土壤,主要為氣候(尤其是雨量),其次為地形,在其次為地下水、植生(被)保護、土地利用型態等與土壤的關係。

當土壤與大尺度環境因子間的交互作用關係逐漸被解開,土壤分類進入「精確的量化定性描述」時代。

然而,這樣的土壤分類概念所遭遇的瓶頸在於,分類過於結構化,適用於大尺度分類,對於細部分類常常捉襟見肘,各說各話,而「精確的量化定性描述」終究不能滿足現代自然科學研究定量化的要求。

此外,這套土壤分類概念似不易展開土壤在實用上的價值。

3.美國在1960年代逐漸醞釀出土壤診斷層(diagnostichorizon)及診斷特性(diagnosticfeature)概念,至1975年發表,通稱為「土壤分類學」(Soiltaxonomy)。

診斷層及診斷特性概念的提出,是使土壤描述與分類,真正導向定量化的開始。

以分析土壤物理性質與化學成分取得量化數據,用嚴格統計學方法歸納來分類土壤類型是目前土壤分類的主流概念。

4.綜合以上土壤分類概念與歸納世界主要國家土壤分類,莫不具有共同的趨勢,即以地理環境為參考點,以野外經驗法則為起始點,以統計學分析為終點,作為土壤分類的依據。

分類指標包括:

(1)母質來源、

(2)成熟度、(3)淋溶程度、(4)排水、(5)含石灰量、(6)有機質存在的形式、(7)有機質含量、(8)診斷層與診斷特性等。

歐洲系統與日本每一類型土壤通常在分為:

典型與非典型兩種。

目前世界上重要的土壤分類體系大致分為(參:

陳炳濤等,1991:

75-82):

(1)西歐的「形態發生學學派」的土壤分類體系,如英、法、德等。

(2)俄國的「土壤發生學派」的土壤分類體系,提出成帶性土壤分類體系。

但目前的困境在於土壤量化分類的瓶頸無法完全突破,為美國土壤學者所揚棄,此為重要原因。

(3)美國農業部水土保持局1975年以後的「土壤分類學」的「土壤診斷學分類」。

為現代化的定量化土壤分類法,已漸成成世界的主流土壤分類學派。

(4)聯合國農糧組織與教科文組織的土壤分類體系:

此套土壤分類體系以西歐土壤分類體系為骨架,並引用診斷層與診斷特性概念於土壤分類中。

(5)中國大陸的1978年「土壤分類暫行草案」,以發生學為原則,並導入耕作土壤的概念,最近也已積極整合美國「土壤分類學」的土壤診斷學方法。

5.「同源關係」、「同貌關係」及「同功關係」思維理路對土壤分類的影響

引用生物學之同源的(homologous)、同貌的(homomorphic)及同功的(analogous)三種關係脈絡,作為土壤分類之理路(如圖7-1所示)。

再進一步詮釋,「同源」所依據的是發生學(genetics)的原理;「同貌(或稱「同形」)」依據形態學(morphology)原理。

「同源」及「同貌」的理路,固然是土壤分類思考的出發點,但若導入地理學人地關係的思維,土壤分類的目的不僅僅在於學理的演繹與歸納而已,也應發揮其功能性,如:

(1)土壤分類管理具有永續利用的價值;

(2)土壤分類能反映人與土壤間的交互關係,這就是「同功關係」,如水田土壤中「垎土」的形成。

「同源關係」的法則來分類土壤,是屬於縱向的分類方式,猶如生物學上遺傳分支的脈絡,其優點為各種土壤分類的位階及歸屬清楚;其缺點在於各種土壤分類位階的歸屬關係,如何達到具有系統化、科學化的說服力?

「同貌關係」的法則來分類土壤,是屬於橫向的分類方式,分類之階層數較少,自是有其簡單扼要的優點,缺點為第一位階的土壤分類數目多且橫向的「地理空間」連結關係並不明確,也不合分類單純化的理想性。

「同功關係」的分類思維是建立在實用的功能主義(functionalism)上,如黑沃土與火山灰土,雖兩者的化育條件差異頗大,但許多理化性質卻相近,同在耕作上屬高肥沃度土壤,臺灣過去主流的土壤分類,均將之歸類在「黑色土」。

土壤不是像生物學的演化歷程始終帶有強烈的「遺傳基因的影響」,「發生」過程脈絡清晰可檢;但也不像人的世界複雜無序,而是介於兩者之間,故土壤分類的依據,應起於「同源關係」,輔以「同貌關係」,以「同功關係」救濟前兩者分類之窮,最後定位於同位關係(appositionalrelationship)(「位」即定位之意)。

生態要素

功能

特徵

因子

演育過程

親屬關係

效力關係

相似關係

自然條件時間耕作

同貌土壤

同源土壤

同功土壤

近鄰關係

同位土壤

圖7-1、土壤演育與功能因果鍵

第二節、世界各國之土壤分類

一、聯合國農糧組織與教科文組織世界土壤圖之土壤作圖單位

1.氾原土(Fluvisols)

表示氾濫平原與沖積堆積,故包括活動性氾濫平原中沖積物之微發育土壤。

2.砂礫土或風積土(Regosols)

暗示薄層疏鬆土壤物質覆蓋於堅硬或非膠結地層上。

3.砂層土(Arenosols)

為砂質物質形成之土壤,表示未成熟之粗質地土壤。

4.灰粘土(Gleysols)

意為腐泥土質,表示由於水分過多而造成還原層或斑紋層;包括主要浸水過程而生成之土壤。

5.暗(黑)色石灰岩土(Rendzinas)

暗示在此類淺層石質土在耕犁時會因摩擦發出響聲。

此類土壤皆化育於高鈣物質或石灰岩上,表層富含有機質,使表土色變黑。

6.矽砂質淺層土(Rankers)

表示位於陡坡上的矽砂質母質所化育的淺層土壤,此類土壤皆發育成富含有機物之表層,而覆蓋在矽砂質物質上。

7.暗(黑)色火山灰土(Andisols)

表示土壤形成於富火山灰覆蓋地區,是相當年輕的土壤,土質疏鬆且富含鋁英石。

8.膨轉土(Vertisols)

表示土體本身受擠壓產生翻轉變型,此類土壤多富含蒙特石,粘土乾時產生巨深的龜裂。

9.漠境土(Yermosols)

為沙漠環境所生成之土壤。

10.夏乾冬潤土(Xerosols)

土壤化育自夏乾冬雨半乾燥的地中海型氣候區。

11.鹽土(Solonchaks)

土壤含鹽量超過一定程度的土壤。

12.磐層土(Panosols)

表示土壤化育自地勢平坦或低窪處而排水不良處。

13.鹼土(Solonetz)

在高鈉鹽影響下所化育的土壤。

14.栗鈣土(Kastanozems)

指土壤發育於半乾燥無樹大草原地區,有機質聚積於表土層中,土色呈棕或栗色。

5.黑鈣土(Cheronozems)

指土壤發育於無樹大草原地區,有機質聚積於表土層呈黑色,淺層內即有碳酸鈣聚積。

16.褐色土(Phaeozems)

指分布在森林與無樹草原過渡帶所生成之土壤。

表層富含有機質,呈暗色,碳酸鈣受淋溶作用較栗鈣土與黑鈣土為深。

17.灰色土(Greyzems)

森林與無樹大草原之過渡帶所生成之土壤,富含有機質,因存在白色矽酸粉末而使土色呈灰色。

18.變遷土(Cambisols)

暗示由於風化作用之結果而造成顏色、構造與結持度等發生變化,母質受弱度變質影響所形成之土壤。

19.粘移土(Luvisols)

因洗入作用而聚積粘土,B層具中至高鹽基物質。

20.灰壤粘移土(Podzoluvisols)

為灰壤與粘移土的中間型土壤,土壤具淋溶層舌狀物伸入粘聚層中,故除了有粘聚層外,亦有灰壤的特徵。

21.灰壤(Podzsols)

表示土壤有強烈漂白層並具有鐵或腐植質或兩者聚積之B層。

22.極端風化土(Acrisols)

土壤中具有一粘聚層,鹽基物質含量低。

23.尼托土(Nitosols)

暗示自然土塊表面呈鮮明亮光;係強烈風化粘磐土。

土壤具有甚深粘聚層發育,並表現有受強烈風化之特徵。

24.鐵鋁土(Ferralsols)

暗示含有高量三氧化鐵、鋁土,受強烈風化作用,所含的礦物質以高嶺土、石英與水合氧化物。

25.有機質土(Histosols)

特指土壤富含新鮮或部份分解有機質。

26.石質土(Lithosols)

表示覆蓋於岩層上的淺層土壤。

二、美國的新土壤分類系統

1.美國土壤分類之分類階層

美國農業部於1975年修訂新的土壤分類法,命名為「土壤分類學」(SoilTaxonomy),此套土壤分類學命名各綱目的定義皆屬於十分嚴格的定量指標。

本分類的體系係由6個綱目所組成,按其階序由最高至最低依序為:

土綱(Order)、亞綱(Suborder)、大土類(Greatgroup)、亞類(Subgroup)、土族(Family)與土系(Series)。

(1)土綱:

依土壤生成過程區分,如診斷表育層(epipedon)或診斷化育層(horizons)。

診斷表育層:

以土壤表層主要特色辨識,如黑沃土表育層(A)、黑瘠表育層(A)、淡色表育層(A)、烏黑表育層(A)、有機質層(O)、人為擾動層、人為廄積層。

診斷化育層:

以土壤表層副層特性或非表土層特色辨識,黏聚層(Bt)、鈉聚層、淋澱層(Bhs)、變育層(Bw)、耕犁層(Ap)、氧化物層(Bo)、漂白層(E)、硬磐、脆磐、碳酸鈣層、石膏層、鹽分聚積層、高嶺層、薄膠層、硫酸鹽層、有機質聚積層。

(2)亞綱:

依氣候(乾濕或溫度高低)區分,有機質土則照分解狀況。

土壤溫度(年均溫)境況分為,寒冷(frigid,0-8oC)、溫和(mestic,8-15oC)、熱(thermic,15-22oC)、炎熱(hyperthermic,>22oC);土壤濕潤狀況分為,浸水(aquic)、濕潤(udic)、暫乾(ustic)、乾燥(aridic)、地中海型(xeric)

(3)大土類:

照B化育層種類、排列或土壤性質表現程度區分。

如「低鹽基濕潤弱育土」(Dystroudults)表示,20-75cm間的土層其鹽基飽和度低於60%;「鐵網紋浸水極育土」(Plinthaquults)表示土表下200cm內之氧化還原形態特徵含量高於50%。

(4)亞類:

依據大土類之中心觀念與具有指示性過渡相,足以與其它大土類、亞綱或土綱性質加以區分。

如「鐵網紋型老浸水極育土」表示氧化還原形態特徵含量高於5%;「典型鐵網紋浸水極育土」(Plinthaquults)表示土表下200cm內之氧化還原形態特徵含量高於50%。

(5)土族:

以對植物生長之極重要性質,如溫度境況、質地、肥力狀況、黏土礦物種類區分。

如「超炎熱,典型鐵網紋浸水極育土」(hyperthermic,TypePlinthaquults)

(6)土系:

依診斷化育層的種類或質地狀況而而命名,通常是某一地方特有的土壤特性,在150cm深度中有一定的土壤性質與質地排列方式,以地名命名。

如「細,混合,超炎熱,典型鐵網紋浸水極育土」(Fine,mixed,hyperthermic,TypePlinthaquults)。

表7-1、美國土壤分類系統中的土綱簡化檢索

土綱

具有診斷土綱之性質或特徵

氧化物土

全鐵含量約3-5%;至少有一個氧化物層(Oxichorizon),肥力低CEC<16;pH<5.5;土壤深度>2m。

膨轉土

由地面向下算起1m的土層含30%粘粒,或土壤表層至岩石面的土層含30%的粘粒;有相互擠壓的微地形或斷面擦痕(gilgai)或楔形(wedgeshape)土團,乾縮濕漲,濕時地面突起,乾時龜裂之裂縫深度可達50cm。

極育土

亞表土具有洗入的矽酸鹽黏聚層,鹽基飽和度<35%。

淋澱土

至少有一個由有機質—鐵、鋁結合之物質被水由上層土壤帶至下層所形成之淋澱層(spodoichorizon)存在。

淋溶土

亞表土具有洗入的矽酸鹽黏粒造成粘聚層,鹽基飽和度>35%。

缺乏有利於黑沃土層、灰化層及氧化物層等的生成條件。

弱育土

不含有灰化層、粘聚層、聚鈉層、聚鈣層、氧化土層或斑紋土層,但稍具化育層次或有機質層,亞表土僅具弱度化育,但有足以辨識之構造與顏色轉變之B層特徵。

新成土

除少數有淡色表土層,或耕犁層,或漂白層,或有機質層外,沒有其他診斷層。

旱境土

至少有一個淡色表土層或粘聚層,但不含有氧化物層或灰化層。

臺灣無乾燥氣候但西南部沿海有鹽土(電導度>4mS/cm),鹽土歸併入旱境土。

黑沃土

至少有一個甚暗棕色至黑色之位於A層之沃土層(Mollicepipedon),厚度大於A與B層總厚度的1/3。

有機質土

由地表而下至深度10公分以上,且含有大於20%之有機質(相當於大於12%之有機碳,OM%=OC%1.724)。

灰燼土

土壤剖面具有超過60%的火山母質的土壤。

永凍土

年均土溫<8oC,地表下100cm以下具有永凍層存在,或在表土100cm內含有永凍物質,而200cm以下處於永凍狀態。

表7-2、美國土壤分類學之土綱造字元素

土綱名稱

造字元素

造字元素的起源

氧化物土綱(Oxisols)

Ox

oxide(法語)氧化之意

膨轉土綱(Vertisols)

Ert

verto(拉丁語)轉換、轉變之意

極育土綱(Ultisols)

Ult

ultimus(拉丁語)最後之意

淋澱土綱(Spodosols)

Od

spodos(希臘語)木質灰粉之意

淋溶土綱(Alfisols)

Alf

新造的音節,取鋁(Al)鐵(Fe)字首

弱育土綱(Inceptisols)

Ept

inception(拉丁語)開始之意

新成土綱(Entisols)

Ent

新造的音節,取recent之字尾

旱境土綱(Aridisols)

Id

aridus(拉丁語)乾旱之意

黑沃土綱(Mollisols)

Oll

mollis(拉丁語)軟之意

有機質土(Histosols)

Ist

histos(希臘語)組織之意

灰燼土綱(Andisols)

And

Andolike暗色火山灰字首取自Andes(安地斯山脈)

冰凍土綱(Gelisols)

Gel

Gelid極寒的

在100cm以內是否具有永凍層?

YES→

冰凍土

NO

土壤具有有機質位於剖面不透水層之上,其厚度甚至可達40cm之上。

YES→

有機質土

NO

在200cm以內是否具有一個以上的淋澱層(Bhs)?

YES→

淋澱土

NO

土壤具有火山灰性質(低密度,玻璃狀結晶等)。

YES→

灰燼土

NO

土壤150cm是否具有氧化物層(Bo)?

YES→

氧化物土

NO

表層至50cm以內具有30%以上的黏粒或具有脹縮特性。

YES→

膨轉土

NO

具有乾燥土壤水份境況或有鹽聚層存在。

YES→

旱境土

NO

200cm以內具有黏聚層、高嶺土層或脆層:

鹽基飽和度<35%。

YES→

極育土

NO

具有黑沃土表育層且鹽基飽和度>50%。

YES→

黑沃土

NO

200cm以內具有黏聚層、高嶺土層或脆層:

鹽基飽和度>35%。

YES→

淋溶土

NO

土壤是否具有變育層(Bw)、碳酸鈣層、石膏層等。

YES→

弱育土

NO

其它土壤

YES→

新成土

圖7-2、土綱分類程序

2.美國的土壤分類系統中的土綱

(1)氧化物土(Oxisols)綱:

氧化土生成於熱帶及副熱帶濕潤地區,係屬於長期(多數屬於更新世甚或更老之地層)安定(地形平坦之臺地面)處化育之極強酸性土壤,呈紅色到黃色土壤剖面。

除少數石英外,大多數礦物皆受極度風化而成為高嶺土與氧化物之黏粒為主,B層有一氧化物層(oxichorizon),粘粒為壤質到粘性質地。

氧化物土綱之肥力極低,但由於土壤質地偏細緻,保肥力尚可,若投以高量肥料與石灰,農作仍可穫高產量。

本土綱約佔世界陸地面積之7.5%。

臺灣之氧化物土大多生成於紅土臺地上,如桃園埔心、南投縣埔里及屏東縣老埤等臺地的紅壤。

(2)膨轉土(Vertisols)綱:

生成於乾濕季節交替明顯的氣候環境下;其特殊條件為母質中含多量的膨潤石(2:

1型黏土礦物),經風化後可形成大量蒙特石型黏粒。

膨轉土所具有的共同特性為,粘粒含量高。

在乾季時土壤縮收龜裂,造成深寬罅隙(最大可大於1m);濕潤時膨脹合攏明顯,土體體積隨土壤水份含量變化,而有顯著的變化。

土壤在收縮合攏過程中,A層土壤掉落裂縫;合攏時土壤則膨脹擠壓攪動,自我混合,一般沒有B診斷層。

本土綱分布於乾濕季節變化明顯之氣候區,約佔世界陸地面積2.4%。

這類的土壤在臺灣臺東之海岸山脈可找到,如臺東縣成功鎮之石雨傘及臺東市富岡等地區。

(3)極育土(Ultisols)綱:

極育土生成於暖濕的熱帶及副熱帶,且大部份季節降水量>蒸發散量的氣候環境,一般分布於較老的地層區(如紅土礫石臺地),或位於中低海拔之山區平坦地(地質穩定區)。

具有強酸性、高度風化作用的土壤形態,Bt層也具有黏膜,呈黃紅、紅色。

極育土較為貧瘠,需要投入多量肥料供農業生產。

其面積佔全世界陸地的8.5%,卻養活全世界18%的人口。

臺灣之丘陵、臺地上的紅色土壤大多屬此種土綱。

(4)淋澱土(Spodosols)綱:

有人也譯為「灰化土綱」,包括舊制之灰化土(Spodolicsoil)及灰壤(Podzolicsoil)兩類土壤。

淋澱土綱化育於粗質地(砂岩到礫岩),淋洗容易之冷濕針葉林區,一般具「殘植質層」及「漂白層」(E層)。

土壤有機質與土體之鐵、鋁結合成的黏粒—腐植質複合體,共同淋洗澱積於B層,形成「漂白層」覆蓋於紅棕色土層之上,表土層上方常有薄層之腐植質覆蓋,使呈黑色,通稱「灰壤化(灰化)作用」。

淋澱土綱屬強酸性、肥力低,一般供為森林利用。

其分布範圍約佔全世界陸地面積之2.6%。

臺灣之阿里山及太平山較平坦的黏土中確有淋澱土的生成,是世界上少有的分布。

(5)淋溶土(Alfisols)綱:

澱積土又稱為「聚鋁鐵土」或「淋餘土」,分布於夏熱且乾濕季節明顯或濕潤地區,如溫帶(或副熱帶)濕潤氣候、地中海型氣候及溫帶大陸性氣候區,但尚未高度化育作用之土壤,其母質風化釋出的鹽基物質的量恰與因淋溶作用所損失的鹽基物質量相當,故也屬肥沃的土壤(中國四川之「紅盆地」屬此類土壤之典型),其在農業生產上的地位僅次於黑沃土。

淋溶土具洗入的矽酸鹽類黏粒(粘聚層,kandic或鈉聚層),Bt層具有黏膜,有時具有厚層的E層(漂白層)也可歸屬本土綱;此外,長期的灌溉也可能化育成本土綱。

淋溶土綱約佔世界陸地之9.7%,但維持全世界17%人口之糧食。

由於淋溶土之淋洗程度低於極育土,按其化育土齡對應「地形面」之概念,臺灣淋溶土應主要分布於高燥之平原面(自然堤、河崖後方之高地)或沖積臺地(按:

即臺灣地形學者所稱之「低位河階面〔FT面〕」)(沖積年代應至少在千年以上)。

嘉南平原為隆起海岸平原,間歇性之隆起作用,已使地面脫離千年以內之近期河川氾濫。

故土壤學家宣稱:

「臺灣地區之淋溶土大部分分布於臺南縣砂頁岩沖積平原耕地中」的說法,可以嘉南平原的自然地理環境演育過程加以合理解釋。

(6)弱育土綱(Inceptisols):

弱育土綱是指具弱度或中度化育層次的土壤,本土綱土壤在各種氣候區下街可能發生,一般土地利用為森林及農地。

由於在冷涼的氣候區、浸水區成土作用相對遲緩;或陡坡、近期但非最新之沖積地(沖積扇及三角洲上較老之堆積面)等化育時間較短的地質年代。

弱育土化育程度不高,土壤剖面不具黏聚(Bt)層,但具變遷層或弱度化育的其它類診斷亞表層性狀(稱「構造B層」)。

本土綱約佔球陸地面積之9.8%,卻有20%之世界人口依賴此土綱生活。

弱育土為臺灣森林土壤主要的土壤之一,也是臺灣西部主要農耕沖積平原之土壤,為臺灣最重要的農業生產基地。

(7)新成土(Entisols)綱:

新成土的造字元素來自於Recent的字尾,是由母質化育生成的最年輕的土壤。

三角洲河口、潟湖陸化、沖積扇扇頂堆積層等地形區;或是由新近形成的陡坡、河灘地、表層被沖刷之未固結沉積物所形成的土壤。

其特徵是土齡年輕化育層次不明顯的淺層土壤,以A層及C層土壤層次組合,土體下部或有深厚的風化層。

新成土常生成於人類活動最頻繁的洪積臺地邊緣及新開發之海埔新生地上,受土壤改良影響,許多新成土具有人造土層(如客土層)。

新成土綱約佔世界陸地之16.2%,臺灣地區平原及海埔地上有許多土壤是屬於新成土綱,也是重要的農業生產基地。

(8)旱境土(Aridisols)綱:

極乾旱或土層含鹽量極高所化育的土壤均可歸類於本土綱,即在可能蒸發散量遠高於降水量的氣候環境所化育之土壤,作物缺水難以成活。

因為在乾燥的環境下化育,大部份的旱境土僅有少量的有機質聚積表層,一些石灰、石膏等碳酸鹽類或黏粒聚積於B層。

臺灣西南部沿海地區雖不屬標準的乾旱氣候,但具備長期乾旱且短期濕潤的氣候形態,如嘉義縣布袋到臺南縣七股的地區,有少數點位,分布極高鹽分濃度的土壤(舊稱「鹽土」),除非有足夠水分灌溉,否則作物難以存活,符合歸納於旱境土綱的條件。

旱境土綱佔世界陸地的12%。

(9)黑沃土(Mollisols)綱:

世界各大溫帶濕草原為黑沃土的主要分布區,少數是闊葉林區的土壤。

由於長期的有機質累積,化育出具有深層而色澤黑釉的A層土壤,或具有石灰聚集在B層(聚鈣層)。

由於淋溶作用尚不太明顯,使土壤剖面各層中之鹽基飽和度均甚高(故土壤溶液通常不呈酸性反應),有機質又甚為豐富,故土性非常肥沃。

黑沃土的土壤的粒團構造良好,具高度肥力,若有足量的雨水,能使其成為世界上生產力最高的糧食產區,擁有世界最豐饒的農地。

臺灣島內之黑沃土土層較淺,但肥力仍高,主要分布於臺東縣成功鎮及東河鄉泰源,究其分布區位與海岸山脈的火成雜岩是有相當密切的關聯的(受母質影響)。

(10)有機質土(Histosols)綱:

有機質土在高中地理課本翻譯成「黑纖土」,不及有機質土淺顯易懂,故本處依土壤學界一般的翻譯方式。

有機質土生成於低濕之沼澤區,是為植積土。

有機質土零散分布於世界各地,其總面積僅佔世界陸地面積之1%強。

有機質土所獨具的診斷層為:

「在其表土層上部80公分內,含有甚高的有機質;或有機質厚度在80公分以內,但一半以上的土層至少含有20-30%的有機質」

(11)灰燼土(Andisols)綱:

灰燼土或譯為暗色火山灰土,為1980年代才從弱育土綱Inceptisols獨立出來的土綱。

從字義上可以發現其母質與安山岩火山灰有密切關係。

一般具有由玻璃質或鋁英石類礦物化育成厚層之黑色A層土壤,具高吸附、固定磷、高陽離子交換能量的特性。

本土綱約佔世界陸地面積之0.7%。

臺灣的灰燼土主要分布於陽明山國家公園區」,如紗帽山、大屯山及七星山等火山體之緩坡。

(12)冰凍土(Gelisols)綱:

在高緯度極地或極高海拔地區,生成於低降水量、低蒸發散量的氣候環境。

在夏天,地表面下數十公分的土壤,會因短暫的氣溫高於0oC而解凍。

由於低溫使微生物分解作用不盛,地表通常累積大量有機質,超過沼澤生態區。

本土綱約佔世界陸地面積的8.6%,是臺灣唯一欠缺的土綱。

3.美國的新土壤分類系統的優、缺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