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温克民族风情教育研究结题报告.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30631214 上传时间:2023-08-18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43.0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鄂温克民族风情教育研究结题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鄂温克民族风情教育研究结题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鄂温克民族风情教育研究结题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鄂温克民族风情教育研究结题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鄂温克民族风情教育研究结题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鄂温克民族风情教育研究结题报告.docx

《鄂温克民族风情教育研究结题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鄂温克民族风情教育研究结题报告.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鄂温克民族风情教育研究结题报告.docx

鄂温克民族风情教育研究结题报告

 

鄂温克民族风情教育研究结题报告

 

 

讷河市兴旺鄂温克族乡中心学校周景峰

2009年3月20日

 

鄂温克民族风情教育结题报告

讷河市兴旺鄂温克族乡中心学校周景峰

鄂温克族是我国五十六个民族社会主义大家庭中的一员,我国北方古老民族之一,有着自己悠久的历史的文化。

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以自己辛勤的劳动和智慧,创造了具有本民族特点的语言、文化及传统风俗。

如:

萨满文化、驯鹿文化、桦树文化、狩猎文化等都是鄂温克人智慧的结晶。

经过我校同学三年来的研究和不断的探讨,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为此,依据近三年来的研究和教育实践工作,做鄂温克民族风情教育结题报告如下:

一、研究内容

鄂温克族发展历史,社会组织形式和意识形态,鄂温克民族歌舞及体育游戏,鄂温克族语言及文学艺术,鄂温克族军事斗争及民族精神教育研究

二、具体研究过程

我校在确定研究“鄂温克民族风情教育”这一课题,分阶段进行研究,每年确立的侧重点又有所不同,具体每年的重点是:

2006年8月——2006年12月鄂温克民族歌舞及体育游戏教育研究

2007年3月——2007年7月鄂温克族语言及文学艺术教育研究

2007年8月——2008年7月鄂温克族发展历史,社会组织形式和意识形态教育研究

2008年8月—-2009年7月鄂温克族军事斗争及民族精神教育研究

1、鄂温克民族歌舞及体育游戏教育研究

我们主要采取的形式是:

调查走访。

在2006年8月到9月间,民教老师和学生先后走访了我乡中心学校音乐教师:

涂美红、涂玉芝,校长:

涂继承、涂黎红等。

在一起座谈时,美虹老师向学生们介绍并示范了鄂温克族的民间舞蹈以及动作。

(1)、哲呼勒舞(努里给日)

一般是由妇女们跳舞没有歌曲的伴奏也可以进行。

在室内,室外平地都可以跳哲呼勒舞,在跳的时候,舞者边唱边跳,跳到高兴时,二人面对对方,不断发出“罕拜”“哲呼者”、“扎黑扎”等声调。

一般是二人为一组,也有四人为一组时,六到八人也可以。

在一起跳时,一面唱“哲呼勒”一面双手左右上下摆动,起步时动作很轻,继而面对面,双手前后摆动,并作曲膝状。

“哲呼勒”舞体现了人们在农、牧区的生活特征,动作十分优美,节奏性很强,脚下的动作也构成了“哲呼勒”舞的基本特点,是鄂温克族妇女十分喜爱的民间舞。

(2)、篝火舞(高乐不堪)

从古以来,鄂温克人在喜庆时或婚礼时,在欢度“瑟宾节”时,都要举行盛大的篝火舞。

鄂温克男女老少一起跳。

一般在晚间进行,点燃篝火后,大家围着篝火跳,手拉手自左向右,边转身边跳,载歌载舞,跳舞时要随歌的节奏进行。

由一人领唱,众人随唱,重复领唱人的歌词,这样重复地唱,重复地跳到深夜散去。

(3)野猪搏斗舞(爱达哈喜楞)。

此种舞的动作是表现猎人与动物格斗时,互相对持,怒吼的动作。

此舞蹈二人对面跳,舞者穿毛朝外的狍皮衣服,化装成两个野生动物的形象,脸上抹白粉,两人上身略向前倾斜,两手放在背后,用肩相撞,并不断发出“吼、吼”的声音。

这是猎区的民间舞蹈。

在2006年12月3日,学生走访了涂吉恩老人,他是我乡著名的民间歌手。

学唱了歌功颂德曲《我的家乡好》用鄂语演唱的:

“甘木日呢也,讷布讷鄂勒者库恩讷,吾鲁格特木朝呢,吾仁扎落木鄂讷滚,爱依红,巴格得鄂,木农给依,爱勒木,此几义日鄂讷”。

不仅学生们用鄂温克语会唱,而且从歌功颂德词中体会到了家乡的美,进而培养了学生对家乡的爱,对祖国的爱。

2006年10月18日,调查小组学生们走访调查了涂玉芝,在那里,学生们学会了鄂温克族的传统舞蹈《彩虹》,通过学生们和她的交谈,不仅弄清了歌词大意,同时也深深体会到,鄂温克人对党的歌唱,对党的赞颂。

彩虹舞,鄂温克族的彩虹舞是一种集体性舞蹈,多由女性表演。

表演时,表演者身穿上赤、橙、黄、绿、兰、紫等颜色服装,代表天上空中彩虹的颜色,头戴红缨帽,舞蹈动作多体现在手臂和脚步,时而轻时而紧张,表现出鄂温克人在风和日丽的草原上快乐繁忙的生活景象以及对蓝天、彩虹所蕴含的崇拜感情。

鄂温克人对彩虹的深沉挚爱,使他们对彩虹舞十分热恋。

每当节假日时,鄂温克人在辽阔的草原上跳动彩虹舞,抒发对大自然的依恋和厚爱。

由于鄂温克人对彩虹和彩虹舞的特殊衷爱和崇拜,彩虹舞成为鄂温克族舞蹈主题,鄂温克民族精神与风格的代表,在鄂温克人中间无人不知彩虹舞无人不会跳彩虹舞,一提彩虹舞每个人都充满了无限的敬仰和骄傲。

(4)鄂温克族围猎游戏(伊勒玻奇仁)

鄂温克族世世代代繁衍生息,在黑龙江流域广大地区,在古代于生产力水平低下和狩猎生产的特点等,为了生存和生活,狩猎多是同一个氏族组织几十人乃至上百人集体围猎。

这样人多力量大,猎获物也多。

在十九世纪末以前,鄂温克族还保持着联合围猎的古老传统,这样形成的大集体狩猎活动每年春秋各举行一次。

在联合国猎时,推举一位经验丰富的长老为总阿贵达(总猎长),所属的各莫昆(家族)也要选出一位老猎手,作为自己莫昆的阿贵达,以协助总阿贵达指挥围猎。

在阿贵达的统一指挥下,猎手们根据野兽出没的时间,骑着马领着猎狗,带着弓箭和扎枪,从指定的地点同时包围议定的山林,当包围圈缩小到一定限度后开始的杀被围猎的各种野兽,猎物平均分配给每个“仙仁柱”(家庭),无论有无劳动能力的家庭,都能分得一份猎物,这体现鄂温克人团结互助,扶老携幼的传统美德。

鄂温克族青少年的体育游戏“伊勒玻奇仁”,就是古老鄂温克人集体围猎的演化。

 

2、鄂温克族语言及文学艺术教育研究

(1)鄂温克语

鄂温克族有自己的语言,属阿尔泰语系,通古斯语语支,鄂温克族语言从古至今一直作为鄂温克族人的主要交流工具而存在,鄂温克人的祖先,把他们这一精心创造的文化财富代代相传。

由于鄂温克族只有语言,没有文字,人口少,居住又处于小聚居,大分散状态,和其它各族杂居,鄂温克语言面临着失传的危险,又由于使用本民族语言的机会逐渐减少,为此,在近一年的时间调查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在2007年4月,组成了3个小组,分别走访了金永,涂青海,涂吉恩等鄂温克族老人,并且邀请他们进行了座谈、学习,在调查研究过程中,进一步纠正了发音,并且知道了如何保存和发展鄂温克语言。

、加强对少年儿童的教育,让孩子们热爱自己民族的语言。

我们每周开一节课,还借鉴涂吉昌、涂芊梅的鄂温克语汉语对照一书编写了自己的教材。

、提倡家庭内部使用本民族语言交流,首先大人先带头说本民族语言,并要求孩子在家说自己民族的话。

、鼓励学生学唱鄂温克族歌曲如:

彩虹、鄂呼兰德呼兰、毛傲吉坎河、历史的声音等本民族歌曲。

鄂温克语应用举例:

《孤女歌》

鄂温克语[记音][释义]

AmeheAmenbei(阿磨黑,阿门卑)

我也没有母亲,

Aniehesaanienbei(阿尼赫沙,阿尼恩卑)

我也没有父亲。

AshiksaAninbei(阿希克沙,阿尼恩卑)

貉子就是我的母亲

AniksaAninbei(阿尼克沙,阿尼恩卑)

野猪就是我的父亲

NashiheiNajiebei(纳希黑,那杰卑)

老等是我两姨亲

TutiyeTuwenbei(土蒂耶,土温卑)

鹁鸽是我姑表亲

GiyisheGigiwei(基依舍,吉吉维)

狍子是我的男人

YingihanYiglewei(尹吉罕依杰勒维)

和狍崽子多亲近

HokouluHojiwei(厚扣鲁,厚吉维)

野鸡是我的伴儿,

TeluenTeluyiwei(特鲁恩,特鲁依维)

和乌鸡来贴脸儿。

《哲格仁》(猎歌,即黄羊歌)

[记音]

[释义]

黄羊羔问

enieeniegunemi

母亲母亲你怎么?

(厄尼厄,厄尼厄,古诺米)

haletahaanchenchi

(你)一面(的)脸上,

(哈勒塔哈,安琴奇)

youdauoulesa

为什么红了?

(夭一道,鸥列沙)

母黄羊答:

nownownownowgunemi

孩子啊!

孩子啊!

(脑脑脑脑、古诺米)

hadalebeegeshisihataladui

从山岩上往下颠儿的时候

(哈达勒伯,厄各西西哈塔拉都依)

hakaretnilachininlatuki

粘上了刺玫果树的叶子。

(哈卡尔特、尼拉奇尼恩拉特乌其)

谜语(狼)

[记音]

[释义]

benbendoutei

布-布-布地叫唤,

buchiendolodetei

浑身穿一件皮衣,

ganygasousanatei

有颗凶残狠毒心,

gashikayogudoultei

喜欢独自行动。

(2)民间文学

鄂温克人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创造了自己的民族语言和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

但是,由于没有本民族文字阻碍了文化事业的发展。

从前,当孩子还很小的时候,老人们便娓娓动听地给孩子们讲些神话故事和说唱一些民歌民谣,使他们从这些神话故事和歌谣中,一点点领悟到教育,并被运用到以后的社会实践中去。

这样,民族文化同生产、生活经验一道,通过祖辈的语言传播给后代,并且一代一代传播流传了下来。

这些口头文字,包括神话、传说、故事、寓言、歌谣、叙事诗、谚语、谜语等。

我们收集整理了《来墨尔根和巨人传说》讲述了鄂温克族的族源和鄂伦春的族源有着同源的关系。

《会唱歌的酒盅儿》是一个歌颂一对恋人追求幸福婚姻的故事。

从故事中我们能了解到鄂温克人的婚姻制度发展状况。

作品中寄寓着鄂温克人美好的理想和愿望。

《海兰察的故事》这个故事,是以鄂温克族真实人物,多(杜)拉尔氏海兰察的英雄事迹为素材,经过不断的创作加工逐渐完善的,表现出鄂温克人对民族英雄的敬仰和爱戴。

《莫日根与小白龙》、《乌那尔通乌那吉》是两篇广为传播,脍炙人口的民意童话,这两篇优美的故事,用一连串幻想的神奇情节,饶有趣味地表达了鄂温克人民向往自由,幸福生活的理想和战胜邪恶的深刻主题。

在艺术上,也大量运用了虚构,夸张以及拟人化等民间创作习用的表现手段,充分显示了鄂温克劳动人民丰富的想象力和创作才华。

还有《狐狸掉牙》(寓言)、《人熊分家》(寓言)、《猎人歌》、《嘎达拉》(歌谣)、《两棵白桦树》(叙事诗)、《母鹿之歌》(叙事诗)等口头文学作品。

3、鄂温克族发展历史,社会组织形式和意识形态教育研究

(1)发展历史

在鄂温克研究会人士的大力协助下,我们整理了大量研究成果。

本着探讨的态度,展示各种学说和研究成果,不同的观点,让学生充满好奇心,自觉想去探索,还原历史事实真相。

“三种起源之说”,列举了文献观点,科考成果和神话传说,讲述契丹、满和室韦等部族和鄂温克人的渊源,让鄂温克族源之谜更加神秘莫测。

“有史可鉴的历史”,引用史籍记载和人类学特征,分析室伟部、索伦部等和鄂温克人的关系,在活动区域上做了初步划定。

“三大部落的形成”和“现在分布的形成”以史实纪年的形式,准确讲述雅库特部、通古斯部和索伦部历史的变迁。

让学生清晰了解这一段历史,知道鄂温克族在我国分布格局形成的过程。

(2)社会组织形式

从鄂温克人流传下来的神话、传说以及风俗习惯证明,鄂温克人的社会也由“原始群”发展成为氏族公社,不仅经历了漫长的母权制时代亦称母系氏族社会,而且持续时间较长。

妇女为氏族集团的中心。

古代鄂温克妇女在经济上处于支配地位,挑重担,在氏族酋长的领导下,男女共同征服自然,向自然界索取衣、食生活资料,求生存。

鄂温克妇女除了从事采集活动,渔猎生产之外,还承担管理家务、抚育儿童、守护住所、缝纫衣服、烤煮食物等一系列工作。

母权制氏族社会在婚姻关系上的另一个重要特征,是母居制,即男人嫁到女人家。

由于生产力的发展,母权制向父权制过渡,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引起变化的原因,主要是生产力水平提高经济的发展,也有婚姻关系本身的原因。

母权制向父权制过渡不是改变氏族外婚姻制,而主要是转变母居制为父居制,建立起父权制氏族社会。

父权制经济的确立,父权制氏族的形成,男人以打猎为主,女人管理家务为主,这种分工要求夫妇之间持久的结合,妻子长久在固定在丈夫的家族之内。

从而,出现了夫妇及其子女长久结合在一起的一夫一妻制家庭。

鄂温克社会向父居制、父权制过渡的同时,由于生产的发展,人口的增加,地域的扩大,为了便于游猎活动,并适应调整婚姻关系的需要,氏族组织发生了重大变革,从氏族中分化了家庭公社,鄂温克人称“乌力楞”。

这样每个家族公社,即“乌力楞”包括四五个至七八个小家庭,都是由一个父亲的若干代子孙以及从外氏族娶来的女人所组成的血缘组织。

如这个氏族在一条大河流域游猎,各“乌力楞”则把大河的支流作为自己的猎区,各“乌力楞”之间相距约二三百里作为猎场和游猎路线。

小家庭的领导者--—家长,是由父亲担当的。

他负责支配和管理自己家中的一切财产,如生产工具、枪支、牲畜等。

鄂温克人猎取的大兽皮和肉由家长分配,小兽如灰鼠皮直接归每个猎取者所有,由每个家长负责支配和管理。

家族长(莫昆达),是每个鄂温克家庭公社的首领。

由全体成员开会选举产生,一般任期为三年。

家族长接受氏族长(哈拉达)的领导,有义务向氏族长报告自己家庭公社的生产、生活情况。

鄂温克每个氏族(哈拉)中,都有一个氏族长和一个副氏族长。

他们的任期没有固定的时间,一般都是根据他们自己的实际能力和人们的意愿决定的,如果人们认为办事公道、认真、威信高,可以连选连任,如果认为不称职,也可以随时开会撤换。

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氏族制度也在不断的发生变化,特别是在鄂温克人内迁之后,居住在农牧区的一些鄂温克人家中,由于从前有的人从军打仗,官府为了让鄂温克人永久为其统治效劳,把一些从战争中抓到的俘虏,分配给这些战士家中当奴隶(包勒)。

因此,就使一些人家里拥有了非自由人。

据《黑龙江志稿》记载,当时仅在东布特哈(今黑龙江省的讷河、克山、克东、德都等县)地区,就有476户,1323口奴隶。

这些奴隶是世袭的,改姓主人的姓,并被当做主人家庭中的一员看待,但其家庭地位低于主人。

到了清末成戌变法以后,鄂温克族中的家长奴隶制彻底瓦解,

鄂温克人在南迁以后,受到满、汉等民族先进文化影响,鄂温克的牧业和农业都有了较大程度发展,又由于清朝统治者采取羁縻政策,对他们当中的上层人物给以高官厚禄及各种特权,更加速了鄂温克族向宗法封建社会的转化。

为了有效地管理南迁嫩江等流域的鄂温克,达斡尔鄂伦春等民族,清政府按照他们的居住情况进行统一编制,将达斡尔人分为讷莫日、莫尔登、都伯浅三个扎兰,(居住在这一地区的鄂温克人也被编入这三个扎兰)。

将鄂温克人编为阿尔拉、涂克敦、雅鲁、济沁、托信五个阿巴,任命当地头人,授以副都统官衔并发给官印,直接由理藩院管辖,下分各佐。

总称为“布特哈打牲部落”。

1731年,清政府在布特哈打牲处原三扎兰、五阿巴的基础上,按其住地,编制布特哈八旗。

旗,既是军事组织也是行政组织,旗设旗长。

正旗长“高塞达”(协领正三品),副旗长“衣利吉达”,正旗长是满族,副旗长是鄂温克人,发生大事由正旗长处理。

旗下面是牛录,牛录的头目叫“牛录达”也叫“草京”汉泽佐领(正四品)

1732年,清政府从布特哈八旗选调鄂温克、达斡尔、鄂伦春、巴尔虎蒙古兵计3000人,还有未经兵丁测量的老弱余丁796人进驻呼伦贝尔戌边。

编制“索伦左右两翼八旗”,简称“索伦八旗。

左翼包括镶黄、正白、镶白、正蓝四旗;”右翼包括正黄、正红、镶红、镶蓝四旗。

每旗下设若干佐每佐设领催6人。

(3)意识形态

崇拜信仰

鄂温克人过去由于长期处于低级社会阶段,文化落后,对自然界所发生的一切现象都无法解释,因而,他们对这些不可思议的自然规律,便认为都是由神来支配的,为了感谢和祈求神灵降福免灾,鄂温克人把很多自然现象当做神来供奉。

于是产生了原始的崇拜信仰。

崇拜火神。

传说火神是位老太婆。

崇拜风、雨、雷神。

崇拜山神。

鄂温克人信奉山神爷“白纳查”,认为它拥有很大的权利,凡是山里的野兽都由它管辖,它对所有的野兽都有着绝对的支配权。

崇拜“答背”神,传说:

“答背”神是个女神。

一般多在宰牲时供奉。

崇拜“吉雅其”神。

“吉雅其”是保护牲畜的神。

崇拜“乌麦”神。

“乌麦”神即保护婴儿生命神。

崇拜“舍利”神。

鄂温克人信仰萨满教,萨满是祖先神的代表,是人与神之间的联络者。

萨满在鄂温克人的心目中,享有崇高的地位,受到人们的普遍尊重。

也有些地方的鄂温克氏族长,由萨满兼任。

节令礼仪

鄂温克族从前主要的传统节日有春节、米阔鲁节和敖包会。

后来又传入了清明、端午、仲伙等节日。

瑟宾节,是鄂温克族的节日,瑟宾(即欢乐祥和之意)。

鄂温克族是个重视礼仪的民族。

尊敬老人和礼貌待客,是鄂温克人共有的品德。

鄂温克人礼节分见面礼(“阿亚”礼)、叩头礼、装烟礼、坐位礼等。

鄂温克人死之后,通行树葬(又称天葬、风葬)后又传入土葬和火葬。

萨满死了以后,要另请萨满为死者跳神超度,尸体要先用水净身,然后摆好坐着的姿式,从仙人柱的西边外开门抬出。

萨满的坟墓多是用石头堆成的,里边安放坐着的尸体。

4、鄂温克族军事斗争及民族精神教育

鄂温克族是个英勇善战的民族。

其民族在繁衍生息的漫长历史进程中,也曾建立过勃海、东夏、索伦汗国等部落小国。

在十二—十四世纪,鄂温克先辈和肃慎(满洲)、高勾丽(朝鲜)、蒙兀(古)亲密相邻,为他们的建国宏业、出大力、帮大忙,做过他们的驸马、功臣,特别是对清朝的建国统一大业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

《清高宗实录》载,鄂温克“人甚健壮,枪箭敏捷,惯走山林、颇耐劳苦……临战甚属得力”。

素有“索伦骁勇闻天下”之称。

在清代统治的200多年里,鄂温克人始终被统治者视为一支不可忽视的劲旅。

在战争中,他们“涉血泊,冲白刃”效命疆场,为保卫边疆、防止侵略和维护社会统一,立下了卓著功勋。

他们先后参加过67次大的战役,转战二十多个省份,抵抗沙俄的入侵,驻防呼伦贝尔,挺进西北准噶尔部,转战南疆霍集占,平定大小金川,南征缅甸与平定台湾,平定张格尔,入藏抗击殖民势力。

远到台湾、西藏、大小金川等地。

但是频繁的战争夺去了很多人的生命,鄂温克士兵“大都效命于疆场,其庆幸生还者十不足一、二。

不死于战争的刀枪,即死于……瘴烟之地。

”“兵丁内有一家三阵亡,及三人内两人阵亡者”给这个民族造成了很大灾难。

鄂温克族中著名的将领海兰察曾率索伦部平定新疆准葛尔叛乱,西藏叛乱,并参加了收复台湾的战役,受到了清王朝的浩封为巴图鲁大将军,并在台湾嘉义县立碑颂扬其精神。

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以及抗美援朝战争中仅嘎布卡鄂温克族就有30多人参战,为民族解放立下了不朽功勋。

经过了三年来的民族风情教育研究,在原有基础上有了较大进展。

具体表现为:

(1)、语言方面

经过三年来的学习,学生们从原来的不懂,到现在能用简单的词汇进行对话。

能用鄂温克语随口说出:

动植物、自然现象、人物名称等。

虽然只是点点进步,但家长却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这也是对我们教育工作的认可。

利用现代媒体加强联系,学校开辟了《鄂温克民族》博客,加强与鄂温克民族人士的联系,同时也给学生提供了不断学习研究的空间。

(2)、传统美德方面

中国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是一个礼仪之帮,鄂温克族更是一个尊老爱幼的民族。

通过学习,改变了以往遇长辈,老人视而不见的坏习惯,见面时主动打招呼,请安。

受到了社会的好评。

家长认为:

活动开展的及时、深入,使孩子们在活动中受到了教育,使孩子们逐渐养成了尊老爱幼的好习惯。

(3)、品质方面

热情诚实,吃苦耐劳,坚强勇敢是我们鄂温克族的优秀品质。

通过我们调查研究,学生们不仅知道了鄂温克族的优秀品质,而且从各种活动中用行动表现出来,增强了民族的自尊心,自信心,得到了同学、家长、教师的赞许。

(4)、传统文化方面

鄂温克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在2006年3月份,我校成立了民族舞蹈学校,经过几年的努力,学生们各个都能掌握基本动作,可以根据歌曲自编自演,多次参加讷河市举办的三独比赛,舞蹈多次获得一等奖,同时参加齐市少数民族文艺汇演,成绩优秀。

参加了省台“咱村也有文艺人”的演出。

齐齐哈尔电视台多次来校采访,黑龙江电视台来我校拍摄了鄂温克风情片,我校舞蹈队表现得非常出色,在长达30分钟的专题片中占据了三分之一的时间,并在黑龙江电视台女性频道中播出。

中国财经报也刊登了我校舞蹈学校学生的图片。

以上这些成绩的获得,得益于课题确立的准确,实施的到位。

既了解了鄂温克族的优良传统和历史,更重要的是鄂温克族的悠久灿烂的文化和传统美德在我们这代人的身上得以继承,并不断的发展,这使我们坚信,一定要继承和发扬鄂温克族的历史文化遗产,做好民族教育工作,让鄂温克民族精神代代相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哲学历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