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第一单元语文下册.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30623421 上传时间:2023-08-18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30.5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五年级第一单元语文下册.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五年级第一单元语文下册.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五年级第一单元语文下册.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五年级第一单元语文下册.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五年级第一单元语文下册.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五年级第一单元语文下册.docx

《五年级第一单元语文下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五年级第一单元语文下册.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五年级第一单元语文下册.docx

五年级第一单元语文下册

1.草原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字词,会认4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并结合词语的学习,理解字义,识记字形。

2.能正确读写“渲染、勾勒、一碧千里、回味、襟飘带舞、拘束、羞涩”等词语。

理解词语的意思,积累文中的好词佳句。

3.帮助学生理清课文思路,整体把握课文内容,通过理解蒙汉人民的深情厚意,激发学生对草原的热爱和依恋之情。

4.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课前准备

1.搜集草原的图片和文字资料,了解内蒙古草原的风土人情。

2.歌曲《天堂》,描写草原生活的乐曲一首。

教学重点

体会蒙汉人民之间的深厚情谊。

教学难点

感受作者对草原的热爱和依恋之情。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交流说话,激情导入

1.齐读课题。

你去过(见过)草原吗?

你是通过什么途径了解草原的?

2.“蓝蓝的天空,清清的湖水,奔驰的骏马,洁白的羊群”这是西部歌王腾格尔用歌声唱出的草原的美。

大家想不想听一听?

播放歌曲《天堂》。

今天,就让我们跟随语言大师老舍先生去领略一下内蒙古草原美丽的自然风光,透过文字去体会那里独特的民族风情。

二、初读感知,了解内容

1.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画出生字新词。

指名认读生词。

2.交流自学生字词的情况,让学生当老师,提示易错之处。

3.快速浏览课文,想一想:

这篇课文究竟写了哪些内容?

指名交流,教师适时点拨:

这些内容大致可以分为几个部分?

(两个)

4.每一个部分分别写的是什么?

结合学生回答适时板书:

风光美人情美

5.请你找出这两个部分的内容,自己大声地读一读。

三、领略草原风光美

1.谁能把描写草原风光美的这一部分读出来?

其他同学边听边把不是直接描写草原风光的句子勾画下来。

2.指名读第一自然段。

师生适当点评。

3.自由朗读文中直接描写草原风光的句子。

边读边想象,边读边体会。

4.指名朗读,谈谈自己读后的感受。

5.读一读你最喜欢的句子,说说喜欢它的原因。

(学生谈到自己喜欢的句子是,课件及时呈现该句。

同样喜欢这一句的学生也参与朗读。

同时指导学生运用多种方法理解词语。

6.请你把刚才勾画的不是直接描写草原风光的句子读给大家听。

师:

你们发现勾画的句子都写的什么内容呢?

点拨:

其实这些句子就是作家老舍先生看到草原风光以后,抒发自己感情的句子。

7.配乐引读课文。

教师读直接描写草原风光的句子,学生读作者抒发感情的句子。

8.引导思考:

作者前后的感受有什么不同?

板书:

高歌──低吟

9.讨论交流:

作者的感情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

(通过讨论让学生明白:

作者初入草原,从整体上看到草原美丽开阔,所以满怀豪放之情,想要高歌一曲,既而深入草原,被草原美景所陶醉,所以想坐下低吟小诗。

10.背诵第一自然段。

(1)多么美丽的风光,多么生动的语言,让我们拿起书来,再读一遍课文,再感受一次草原那无限美丽的景色!

让我们把它们永远记在脑海中!

(齐读)

(2)课文学到这儿,谁把这美景记在脑海中了,谁能把这段课文背下来?

请会背的同学站起来试一试。

(配乐)

四、总结

我们虽然只学习了课文第一段,但我相信:

草原的美一定给大家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下节课我们再随老舍先生到蒙古包里,去蒙古人家里做客,去感受蒙古人民的热情好客,感受大草原的人情美。

板书设计

             1、草原

风光美────────────人情美

高歌──低吟

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

1.指名朗读生字、词语。

2.背诵第一自然段中自己喜欢的句子。

二、感悟草原人情美

草原风光无限美,草原上居住的蒙古人民更是热情奔放。

作者一行人进入蒙古草原受到了蒙古族人民的热情接待,表现了蒙古族风情。

课文给我们作了详细介绍。

2.自由朗读课文,思考:

这部分都讲述了哪些内容?

3.全班交流。

教师适时引导,并根据学生的发言板书:

迎客──相见──款待──联欢

4.课文四个自然段就讲了四个内容,请你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部分来自学,然后在小组中交流学习成果。

5.组内交流。

6.全班交流。

(1)第二自然段──迎客。

①提出交流要求:

一边说,一边把自己喜欢的句子有感情地读出来,最后还要加上自己的评论。

②重点理解以下句子:

走了许久,远远地望见了一条迂回的明如玻璃的带子──河!

(感悟作者的兴奋与惊喜)马上的男女老少穿着各色的衣裳,群马疾驰,襟飘带舞,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

(感受草原人民穿着艳丽的民族服装,挥动马鞭,从很远的地方来迎接客人的情景,体会蒙古族人民的热情好客,对汉族兄弟的情深意长的情谊。

)静寂的草原热闹起来:

欢呼声,车声,马蹄声,响成一片。

(感受热闹的场面打破草原寂静的场景。

③有感情地朗读,深化理解。

④练习背诵本自然段。

(2)第三自然段──相见。

①有感情地朗读第三自然段。

②说说你是从哪些语句中体会到主客见面时那真挚的感情的?

③重点体会句子:

也不知道是谁的手,总是热乎乎地握着,握住不散。

握手再握手,笑了再笑。

(从“总是”和两个“再”字中,都能体会到主客双方的感情热烈、深厚。

④把你的体会通过有感情的朗读表达出来。

学生自由读、分组读或者齐读。

(3)第四自然段──款待。

①好客的主人是怎样款待客人的?

你体会最深的一点是什么?

请你用一边说、一边读、一边评价的方式交流。

(如:

进了蒙古包,好客的主人倒上了奶茶,摆上了奶豆腐,端进来大盘的手抓羊肉。

他们用自己民族特有的风味食品来款待我们。

这充分表现了蒙汉两族人民亲如一家。

主客互相敬酒,齐声歌唱,体现了两族人民的深情厚谊。

②指名学生朗读本段,其余学生边听边想象画面。

(4)第五自然段──联欢。

①继续运用前边的方法学习。

②联系上下文,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7.是啊,蒙汉情深,怎忍别离,虽然已是夕阳西下,但大家谈兴正浓。

面对情深意切的蒙古族人民,我们对整个草原都产生了怎样的感情?

结合学生的回答板书:

热爱──依恋

8.放声朗读自己最喜欢的段落和句子。

把自己最喜欢的一个句子通过有感情朗读推荐给大家。

三、品味语言,揣摩写法特点

1.作者从草原美丽的自然风光和独特的人文风情两个方面介绍了草原,你认为贯穿全文始终的是一种什么情感?

作者是如何生动具体地表达自己的这种情感的呢?

2.一幅美丽的草原风情画在老舍先生的笔下展开。

我们通过读文,感受着蒙汉人民的亲密无间,咀嚼着优美生动的语言文字,你发现老舍先生的这篇文章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3.把你最喜欢的词语和句子再好好读一读。

四、总结全文,升华情感

1.充满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说说自己学完课文后的感受。

板书设计:

       1.草原

风光美────────人情美(草原风情画)

高歌──低吟   迎客──相见──款待──联欢

热爱──依恋

作业设计:

①找出自己喜欢的段落,多读几遍,试着背一背,再与伙伴比赛,看谁记得又快又准,并谈谈自己的感受。

②把课文中优美的句子摘抄下来。

③继续阅读有关草原的资料。

2、丝绸之路

教学目标

1、认识“矗、凹”等九个生字,理解相关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引导学生理解丝绸之路的伟大意义,激发民族自豪感,从而产生为祖国腾飞而努力奋斗的信念。

  4、鼓励学生通过各种途径搜集有关丝绸之路的资料,培养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

  5、运用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自读自悟理解课文内容及思想感情,培养独立阅读的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丝绸之路的重要意义。

教学难点

  丝绸之路的价值。

教具准备

  古丝绸之路的路线图、表现当年丝绸之路的繁荣景象的图画或影像。

课前准备

  1、预习课文。

 2、鼓励学生搜集有关丝绸之路的资料

3.师准备“丝绸之路”地图。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导语:

  有一条路,东起我国的汉唐古都长安,向西一直延伸到罗马。

这条路,承载了无数的骆驼与商旅;这条路,传播了东方的古老文化;这条路,传承了东西方的友谊与文明。

它是东西方文明交往的通道。

今天,让我们一起随着一座古朴典雅的巨型石雕,穿越时空的阻隔,一起走近──丝绸之路。

2、出示“丝绸之路”路线图,大致了解“丝绸之路”的地理位置。

出示课题,阅读课后的“资料袋”。

3.学生出示搜集的关于丝绸之路的资料,向大家介绍你所了解的丝绸之路。

二、检查预习情况

1、同桌检查生字词。

2、和同学交流自己最喜欢的部分,读给他听一听,最好能说说理由。

3.默读课文,思考:

“丝绸之路”是一条怎么样的路?

在课文中寻找一句合适的话来说明。

4.课堂交流。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选择不同的句子来说明“丝绸之路”,教学中可要求学生做到:

(1)把句子读通顺。

(2)简要说明理由。

学生可能会找到这些句子:

(1)“商人们在这个东方大都市开了眼界,正满载货物返回故乡。

”──这是一条运送货物的路。

(2)“望着这座群雕,就仿佛看到了当年丝绸之路上商旅不绝的景象,仿佛听到了飘忽在大漠中的悠悠驼铃声……”──这是一条繁忙的路。

(3)“没想到,一条道路将远隔千里的我们联系在了一起,这真是一条伟大的路呀!

”──这是一条伟大的路。

(4)“从那以后,一队队骆驼上对在这漫长的商贸大道上行进……变得更加丰富多彩,美轮美奂。

”──这是一条商品流通,文化交流的路。

三、走进“丝绸之路”

1.朗读课文第2~13自然段,思考:

课文描写了一个怎么样的场景?

用一两句话概括。

2.课堂交流,指导要点:

(1)时间:

公元前115年。

可以从现在推算时间,让学生感受年代的久远。

(2)地点:

伊朗高原北部。

出示“丝绸之路”地图,让学生寻找到从西安到伊朗高原北部的路线和距离,感受到路途遥远。

(3)人物:

安息国的将军、中国使者。

重点介绍博望侯张骞,可以从课文中的一句话“张骞在此之前,已于公元前139年和119年两次历尽艰险出使西域。

”导入,联系课外搜集的资料向学生介绍张骞出使西域的经过和贡献。

(4)事情:

安息国将军热情迎接中国使者,双方交换礼物。

(5)连成一两句话说一说。

3.默读课文第2~13自然段,想象:

安息国的将军和中国使者见面的时候,是怎样的场面?

用一个词语来概括。

并说说从那些地方可以看出来?

(1)隆重。

①找出有关句子:

◇“将军骑在高头大马上,身后兵马不计其数……”

◇“‘列队欢迎!

’将军发出命令。

骑兵迅疾分列两队,一左一右,摆出夹道欢迎的阵式。

乐队奏起军乐,人群一片欢腾。

②想象当时的情景,用自己的话说说。

③有感情地朗读第3~7自然段。

(2)热情。

①找出有关句子:

课文第8~12自然段。

②朗读这几个自然段。

③说说当时双方为什么表现得这么热情?

◇因为这是在迎接远道而来的客人……

◇因为双方交换了许多批次没有见过的东西,很高兴……

◇因为他们把东西方连接起来了……

……

④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8~12自然段。

4.说说“丝绸之路”的历史意义。

(1)朗读:

“从那以后,一队对骆驼商队在这漫长的商贸大道上行进……变得更加丰富多彩,美轮美奂。

(2)用自己的话概括地说说。

四、延伸“丝绸之路”

⑴ 交流小组内搜集到的有关丝绸之路的故事。

⑵ 相机介绍:

     张骞、班超、玄奘与丝绸之路

学完了课文《丝绸之路》,你有什么想说的吗?

把你想说的写下来。

 

3、白杨

【教学目的】

  1.教育学生从小树立“哪儿需要就在哪儿扎根”的志向。

  2.学习本课生字新词;能用“哪儿……哪儿……”、“不管……不管……总是……”造句。

  3.理解课文内容。

领会文章的中心思想;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

理解白杨本质特性和爸爸的心愿。

难点:

领悟爸爸的心愿。

【课时安排】两课时。

【课前准备】

  1.向学生介绍沙漠和白杨树的有关知识。

  2.准备一幅能够分步拼贴的教学挂图和幻灯片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审题:

  1.课文写了白杨的哪些特点呢?

  2.课题是《白杨》,全文仅仅就是写白杨吗?

(二)老师范读课文。

(三)学生自学课文。

  1.出示自学思考题。

学生自学:

 

(1)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2)大戈壁是什么样的?

白杨树是什么样的?

 (3)爸爸是怎样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的?

  2.老师检查自学效果。

  3.朗读课文,找出文章中的三个问句。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找出三个问句

  上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课文,了解到课文讲的是一位旅客带自己的两个孩子到新疆去。

在火车上向孩子们介绍了白杨树,并借白杨表白了自己的心愿。

那么这位旅客的心愿是什么呢?

他是怎样借白杨来表白自己的心愿的呢?

先请同学们找出课文中的三个问句。

 

 课件出示:

 

1.从哪儿看得出列车在前进呢?

②“为什么它这么直,长得这么大”?

③爸爸只是在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

这节课我们就顺着这三个问句来学习课文。

(二)学习第一部分。

1.列车在哪儿前进呢?

齐读第一小节,读后回答:

大戈壁是什么样的情景?

2.出示大戈壁的挂图。

教师描述。

  茫茫的大戈壁上,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有的只是满地的黄沙。

大风一起,飞沙走石,遮天蔽日,一片浑黄,分不清哪里是天,哪里是地,大戈壁是多么荒凉呀!

3.在这样茫茫的大沙漠上行车。

从哪儿看得出列车在前进呢?

齐读第三小节,读后回答:

大戈壁上的白杨树长得怎样呢?

  (高大挺秀:

又高大又挺拔又秀丽。

最高的白杨有35米高,相当于十层楼房那么高。

4.老师在大戈壁的背景图上贴上一行高大挺秀的白杨树。

5.看到这白杨树,爸爸的神情是怎样的?

兄妹俩又是怎样的呢?

分角色朗读4—13小节。

6.过渡:

兄妹只知道白杨很高很直,不知道它为什么这么直,长得这么高,当哥哥提出这问题时,爸爸的脸色有什么变化?

他是怎么回答这个问题的?

(三)学习第三部分。

1.指名朗读14小节。

读后小黑板上出示爸爸介绍白杨的三句话,然后逐句讲读。

第一句:

“这白杨从来就这么直,这么高大。

(1)“从来”是什么意思?

这句话讲了白杨的什么特点?

(2)朗读比较,体会感情。

第二句:

“哪儿需要它,它很快就在哪儿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

(1)这句话讲出了白杨的什么特点?

(2)指导有感情朗读。

第三句:

“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1)这句话赞扬了白杨什么特点?

(2)幻灯再现白杨与风沙、雨雪、干旱、洪水抗争的情景。

(3)老师描述:

  在风沙面前,白杨像城墙一样巍然屹立;在雨雪面前,白杨像青松一样挺拔高洁;在干旱面前,白杨像骆驼一样耐旱耐渴;在洪水面前,白杨像中流砥柱一样牢固坚定。

这就是白杨的品格!

2.小结,指导有感情朗读。

(四)学习第三部分。

  1.启发过渡:

爸爸介绍白杨树时为什么脸色变得严肃起来了呢?

他为什么要想一会儿才告诉儿子和女儿呢?

  2.爸爸只是在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

不是的,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愿。

爸爸的心愿是什么呢?

你能不能从下面的一段话中看出?

  3.引读16小节。

读后讨论爸爸的心愿。

  (爸爸的心愿是:

不仅自己要像白杨那样扎根边疆,还希望孩子们也能像白杨那样扎根边疆。

所以爸爸上面的三句话既回答了儿子的问题,又是在借白杨勉励自己,教育孩子。

  4.引读17小节。

过渡:

爸爸介绍的这一点白杨的知识和做人的知识就像一粒种子播在了孩子们幼小的心田里。

这种子能不能生根、发芽、成长呢?

  5.老师读18小节。

读后讨论:

 

(1)爸爸为什么又陷入沉思?

(2)为什么他又露出了一丝微笑?

(3)“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

”作者仅仅就是写小白杨吗?

  6.老师在大白杨树的旁边贴上两棵小白杨树。

(五)总结课文

  1.中心思想:

  这篇课文讲的是一位在新疆工作的父亲,在旅途中向子女介绍生长在戈壁滩上的白杨,借以表达自己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志向,同时希望自己的子女也能像白杨那样。

哪里需要就在哪里生根、发芽、成长。

  2.抓住三个问句,总结文章的结构特点。

  3.交流感受、升华中心。

(六)布置作业

  1.造句:

(1)哪儿……哪儿……

 

(2)不管……不管……总是……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把铁路修到拉萨去

教学目标

1.认识“妖娆”等14个生字。

2.理解课文内容。

学习联系上下文,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体会挑战极限,勇创一流的青藏铁路精神,感受建设者勇克难关,顽强拼搏的英勇气概。

教学重点

了解把铁路修到拉萨去所遇的困难,感受勇克难关的英勇气概,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用导语,揭示课题

同学们,你们知道吗,过去,为了西部的发展和繁荣,老一辈建设者献出了自己的青春和热血;如今,为了加快西部的建设,新一代建设者正踏着他们的足迹,献出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今天,我们所要学习的课文《把铁路修到拉萨去》就将介绍这些建设者们是怎样通过艰辛的劳动才取得的成绩。

齐读课题

二、读懂阅读提示,明确阅读要求

1.自读阅读提示,看看学习这篇文章有几个方面的要求。

2.交流。

阅读提示中共有3个要求。

(1)默读课文,说说青藏铁路是一条什么样的铁路。

(2)建设者在修建青藏铁路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是怎样克服的。

(3)将收集到的有关西部大开发的资料,讲给同学听。

(设计意图:

课内阅读课文就是要检验学生能否运用在精读课文时学到的学习方法进行阅读。

阅读提示作为编者写在教材前的话,有提示全文,引领阅读的作用。

应重视这一宝贵的教学资源,让学生能读,会读。

三、感知课文内容,了解文章大意

1.自学课文:

请按阅读要求默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并作批注。

2.检查自学:

自学生字,生词的情况。

3.整体感悟:

你觉得阅读提示中哪个问题对读懂全文最重要?

(第二问)有一句话在文中反复出现,强调了这一点。

这句话是──“把铁路修到拉萨去”!

四、直击重点,自学探究

过渡:

是啊,要把铁路修到拉萨去,确实不是一件简单的事!

在修建过程中,建设者都遇到了哪些困难,是怎样克服的?

自读课文,勾出课文相关语句,联系实际或资料进行批注,小组交流。

(学生自学勾画,小组讨论交流)

五、想象情境,领悟内涵

出示句子:

“把铁路修到拉萨去,确实不是一件简单的事”。

(学生交流,教师主要抓住以下几点随机点拨。

1.研读“困难1”

(1)了解困难:

“正在修建的是一条世界海拔最高,线路最长的高原冰土铁路。

(2)体验困难:

①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词语:

文中哪些句子说明了什么是“冻土”“海拔”。

②联系资料谈谈高原冻土给施工带来了哪些阻碍?

(3)克服困难:

“科技人员昼夜在隧道里实地考察,发现冰岩温度的变化规律。

经过反复观测,分析和实验,他们终于找到了喷射混凝土的最佳温度,制服了逞凶一时的冻土。

①体验情感:

从“昼夜”“反复”,你体会到了什么?

联系生活实际谈一谈。

②补充资料,深化认识:

课件《生命禁区的早晨》。

(设计意图:

文本中呈现的严峻现实与学生生活实际相去甚远,突破难点的关键的体验,图片资料的价值,在于“形象大于思维”。

活生生的人物能让学生加深感受,缩短时空距离,震撼心灵,荡涤灵魂,深化认识。

(4)感情朗读,激发情感。

战风雪,斗严寒,在生命禁区的高原,这是一种无法想象的施工,当我们体会到这些,你会怎样读这段话?

(指导朗读第5.6自然段)

师:

所以,面对困难,谁不知道──“把铁路修到拉萨去,确实不是一件简单的事!

2.研读“困难2”

(1)了解困难;“恶劣天气和极度缺氧轮番向这支队伍进攻”

(2)体验困难:

把对你触动最大的地方读给大家听,并联系实际或结合资料进行想象。

(3)克服困难:

①理解词语:

哪些词语体现了科技人员的艰辛?

②想象“废寝忘食”“夜以继日”的工作情景。

(4)感情朗读,升华情感

师:

天气恶劣,繁重危险,多么特别,多么凶险的施工!

当我们体会了这些,你又会怎样读这段话呢?

(读第8.9自然段)

师:

所以,──“把铁路修到拉萨去。

确实不是一件简单的事”!

(设计意图:

对形象的感受应该重于对观点的感悟,这是语文的学科特点。

本环节抓住两个片段辐射开去,把朗读、想象、体验、感受以及情感的升华结合起来,引导学生细读课文,披文以明理,体验以入情,更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

六、拓展教学资源,丰富形象

1.拓展资源:

青藏铁路工程概况

建设青藏铁路是党中央、国务院在新世纪之初做出的战略决策,是西部大开发的标志性工程,对加快青藏两省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增进民族团结,造福各族人民,具有重要意义。

青藏铁路由青海省西宁市至西藏自治区拉萨市,全长1956公里。

其中,西宁至格尔木段长814公里,1979年建成铺通,1984年投入运营。

正在修建的格尔木至拉萨段,自青海省格尔木市起,沿青藏公路南行至西藏自治区首府拉萨市,全长1142公里,其中新建1110公里,格尔木至南山口既有线改造32公里。

青藏铁路建设面临着多年冻土、高寒缺氧、生态脆弱“三大难题”的严峻挑战,工程艰巨,要求很高,难度很大。

青藏铁路于2001年6月29日开工,当年完成投资11.8亿元,格尔木至南山口段既有线改造完成,南山口至望昆段路基基本成型,冻土试验段开工,实现了首战告捷。

2002年完成投资53.2亿元;格尔木至望昆段线下主体工程建成,望昆至楚玛尔河段线下主体工程基本完成,楚玛尔河至布强格段线下主体工程完成80%以上;6月29日开始铺轨,年底顺利到达昆仑山。

今年是青藏铁路建设的全面攻坚年,年度计划完成投资56亿元,截止7月底年度累计完成投资23.9亿元,开工累计88.9亿元。

目前唐古拉山以北冻土工程正在采取强化措施,铺轨架梁向高原腹地挺进,唐古拉山越岭地段和唐南段重点工程开工,全面攻坚战已形成高潮。

青藏高原素有“世界屋脊”、“地球第三极”之称,是我国的“江河源”。

在青藏高原这种原始、独特、脆弱、敏感的地理生态环境中修建的青藏铁路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线路最长的高原铁路,翻越唐古拉山的铁路最高点海拔5072米,经过海拔4000米以上地段960公里,连续多年冻土区550公里以上。

在青藏铁路建设和施工中有效地保护生态环境,是青藏铁路建设的重要任务,也是国内外关注的焦点。

党中央、国务院对青藏铁路建设的生态环境保护问题极为重视。

江泽民同志曾作了“自然保护区的问题还是要力求解决好”的重要批示。

朱镕基同志要求一定要认真贯彻国务院有关加强保护青藏高原生态环境的精神,十分爱护青海、西藏的生态环境,十分爱护青海、西藏的一草一木,精心保护我们祖国的每一寸绿地。

为搞好青藏铁路建设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指明了方向。

七、归纳总结

正是建设者挑战极限,勇创第一的精神,正是建设者勇克难关,顽强拼搏的气概,才有了一次次实验,一次次攻关,一次次失败,一次次成功。

今年7月1日,青藏铁路将试运行通车,同学们如果有机会坐火车到拉萨去,请一定不要忘记修建这条铁路的建设者们为之而付出的血汗!

希望你们以后也能成为这样的建设者!

 

口语交际习作一

【教学目的】

1.通过策划活动训练学生思维的条理性以及语言表达能力。

2.在口语交际中领悟与人交往的方式、方法,并激发学生关爱他人的情感。

3.懂得在信中有条理地表达内容,并写出真情实感。

4.掌握信封的写法,学会评改习作,并通过书信来与人交往和分享习作的快乐。

【教学重点】

 在口语交际中理清思路,学会表达。

【教学难点】

 把自己的设想及策划有条理地写出来。

教学课时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口语交际

一、营造氛围,激发兴趣

  1.播放歌曲《大中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其它课程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