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试题母题题源专练专题19+现代西方经济 2.docx
《高考历史试题母题题源专练专题19+现代西方经济 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历史试题母题题源专练专题19+现代西方经济 2.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历史试题母题题源专练专题19+现代西方经济2
【母题来源一】2016年浙江卷第19题
【母题原题】新中国成立时,世界已进入核时代。
曾长期领导核科学事业的聂荣臻元帅回忆道:
“我们国家很大,不可能靠买武器来支撑国防……唯一的出路只有尽可能吸取国外先进成果,走自己研制的道路。
”中国跨入原子能时代开始于
A.20世纪40年代B.20世纪50年代
C.20世纪60年代D.20世纪70年代
【答案】B
【试题解析】
考点:
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原子能技术
【命题意图】
本题命题意图是考查考生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本题以聂荣臻元帅的回忆为切入点,深入考查了考生对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科技发展的识记和运用能力。
【考试方向】
本题以聂荣臻元帅的回忆为切入点,深入考查了考生对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科技发展的识记和运用能力,体现了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考查要求,也体现了新课标高考依托教材而高于教材的命题思路。
【得分要点】
正确记忆我国发明原子弹的时间结合题目要求即可选出正确答案。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识记的能力,试题难度不大,但是较为重视基础知识,这也是本套试题的最大特点,也说明了高考必须要有夯实的基础为依托,因此在复习应考的时候,一方面要注重对基础知识的准确理解与认识,二是构建知识体系,对此进行深入的分析与归纳,不留死角。
【母题来源二】2016年北京卷第37题
【母题原题】“教育是一个民族最根本的事业”――邓小平
材料一董仲舒按人性把人分为上中下三个等级,占人口多数的“中民”是教育的主要对象。
他主张设立各级学校,教授儒家经典,将他们培养为“笃于礼薄于利”“以天下为忧”的君子,以使得“教化大行,天下和洽”。
古罗马教育家昆体良(35~95年)认为,学校教育优于家庭教育,培养演说家是公民教育的重要目标。
他还认为,完美的常说家“不仅要有超群的演说天赋,还要有完美的品格”“能尽公民之义务,能在公私事务中完成使命,能以忠告引导国家,能以立法奠定其雄厚基础”。
(1)阅读材料一,概括董仲舒和昆体良教育主张的相同点。
(8分)
材料二严复认为:
“西之教平等,故以公治众而贵自由”“讲教育者,其事常三宗:
曰体育,曰智育,曰德育,三者并重”。
1912年,蔡元培批评清政府的教育宗旨说:
“忠君与共和政体不合,尊孔与信教自由相违”。
同年,中华民国教育部公布的《教育宗旨》规定:
“注重道德教育,以实利教育,军国民教育辅之,更以美感教育完成其道德”。
1957年,毛泽东提出:
“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199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规定:
“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
(2)阅读材料二,概括中国近现代教育目标的特点;结合时代背景对此进行分析。
(10分)
材料三人文教育是欧洲教育的传承。
19世纪,英国知识界对教育的内容展开争论。
一派认为,科学(自然科学和应用科学)应该是教育的主体内容,它是文明的基础和核心,是国家富强之所在。
教育不能只培养绅士,而是要满足社会的现实需要,但科学在教育中几乎没有获得应有的分量。
另一派别认为,古典人文科目(语言、文学、哲学、历史、数学等)仍然应该是教育的核心内容。
人文教育不仅追求纯粹知识,还是人类实现美、快乐、自由和道德的途径。
类似的争论在近现代很多国家都发生过。
(3)
概述这一教育争论在英国出现的时代背景。
(6分)
教育内容既受限于历史时代,又对历史发展产生影响。
你如何看待上述教育争论中的观点?
运用中外历史发展进程中的重要史实加以论述。
(12分)
要求:
观点明确,史实充分,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答案】
(1)相同点:
教育的主要对象不是全体民众;学校教育是培养人的重要方式;教育要培养品德高尚的人;人才要为国家服务。
(2)特点:
将德、智、体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标准;不同时代对教育目标都有所补充、发展。
分析:
清末思想家提出,人才培养的标准以西方的自由、平等理念为核心;这一主张一度成为中华民国的教育宗旨。
新中国成立后,教育方针强调培养社会主义的劳动者;改革开放后,强调培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的全面发展的人。
(3)①时代背景:
工业革命的兴起;科学技术的发展;理性主义的发展。
②观点及论述:
(略)(注:
开放型试题,答案不唯一,官方正式答案注明“略”)
【试题解析】
(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阅读理解材料以及依据材料提供的有效信息和相关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解题的关键在于能够从材料中找准有效信息。
由“董仲舒按人性把人分为上中下三个等级,占人口多数的“中民”是教育的主要对象”和“培养演说家是公民教育的重要目标”可以看出他们的教育对象不是全体民众;由材料“他主张设立各级学校”和材料中“古罗马教育家昆体良(35-98年)认为,学校教育优于家庭教育”可以概括出两个人都是重视学校教育的;由“教授儒家经典,将他们培养为“笃于礼薄于利”“以天下为忧”的君子”和“不仅要有超群的演说天赋,还要有完美的品格”可以概括出两个人都重视品德教育;由“以天下为忧”的君子”和“能尽公民之义务,能在公私事务中完成使命,能以忠告引导国家,能以立法奠定其雄厚基础”可以概括出人才要为国家服务。
【考点定位】中外教育·中西教育比较·董仲舒和昆体良教育主张的相同点;中国的教育·近现代中国的教育·特点及背景
【命题意图】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信息的提取与解读能力,考查学生概括现象和比较分析的能力,以及考查学提炼观点进行历史阐述的思维能力。
【考试方向】
本题以古往今来的教育为切入点,设置材料创设情境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分析归纳材料的能力和提炼观点进行阐释和撰写历史论文的能力。
【得分要点】本题作为学科内综合性最强的试题对学生的解题能力和历史思维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比如第
(1)问阅读汲取信息后的概括综合,以及分析共同之处,第
(2)问历史知识的灵活调动,相关历史知识的分层分类分角度的阐释。
第(3)问对历史问题的全新解读等都从不同角度对考察学生的历史思维逻辑分析和问题阐释能力。
特别是第(3)问的第二个小问题全新的解读,其要求除逻辑清晰表达明确等要求与以往一致之外,解读方式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应该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另外,仍需强调的是,在阐释历史问题的过程中,知识点的罗列不再成为评价试题优劣的唯一标准,更多的侧重于历史思维逻辑的完善与周密,这样的完善周密重点体现在观点的准确与论据的充分。
许多问题不要求考生面面俱到而是要观点与史实的逻辑一致性,这仍是近年北京文综考试历史命题非选择题的突出特点。
1.(2016届江苏清江中学高三考前一周双练冲刺模拟卷)1988年邓小平在视察了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工程时指出:
“如果六十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的国际地位。
邓小平的话说明
A.“两弹一星”是指原子弹、氢弹和人造卫星
B.我国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就已拥有核武器和人造卫星
C.没有“两弹一星”的国家就不能叫有中央影响的大国
D.强大的军事力量是奠定崇高国际地位的基础
【答案】D
考点:
近代以来中外科技与文化·现代中国以来的科技发展·意义
2.(2015-2016学年福建四地六校高二下期第一次联考历史试卷)下图反映了我国国防科技取得的重大成就,这一成就
①打破了美、苏核垄断②得益于科教兴国战略③有利于民族自信心的增强④直接推动了中美关系的正常化
A.①②B.①③C.②③D.②④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了我国原子弹爆炸的相关内容,旨在考查学生结合所学解决问题的能力。
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是在1964年,打破了美苏的核垄断,所以①正确;科教兴国战略的提出是在1995年,所以②与题意无关;原子弹的爆炸成功有利于增强民族自信心,所以③正确;中美关系正常化是在20世纪70年代,与题意无关,所以选B。
考点:
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教育·新中国的科技·原子弹爆炸成功
3.(2016届高三人民版高考一轮复习专题质检历史卷十四)美国总统约翰逊正在讨论赫鲁晓夫下台后的苏联局势时,得知一突发消息。
为此,美国方面称“这一天是整个自由世界最黑暗和最悲哀的一天”,同时表示了美国保卫自己和盟国的强大力量和无比决心。
这一“突发消息”是( )
A.中国原子弹爆炸成功
B.苏联向古巴运送导弹
C.欧洲共同体宣告成立
D.不结盟运动正式形成
【答案】A
考点:
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教育·新中国的科技·原子弹爆炸成功
4.(2016届山西重点中学协作体高三第二次模拟文综历史试卷)科技教育的发展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
读下图,同年我国在教育方面的重大举措是()
A.高考制度的恢复
B.全国科学大会的召开
C.教育“三个面向”的提出
D.“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题解题的关键是从时间“1983年”入手,A是1977年底;B是1978年;C是1983年;D是1995年;故本题答案选C项。
考点:
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人民教育事业的发展·三个面向
5.(2016届广东佛山高三下第二次模拟文综历史试卷)据统计,1952年院系调整前中国大陆有高校211所,到1953年调整完毕,全国高校被肢解、重组为182所。
这些高校以专科为主,专科又以工科为主,综合性院校则明显减少。
新中国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
A.为了使我国高等教育办出特色
B.为了适应国家经济建设的需要
C.实施国家“科教兴国”战略的必然要求
D.落实向“工农和工农子女‘开门’的办学方针”
【答案】B
考点:
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教育事业·教育事业的发展·新中国建立初期教育事业的发展
6.(2016届海南省海口市高三高考调研历史试卷)下面是中国2000-2012年高校录取人数统计图(单位:
万人),由此可知中国
A.逐步跨入教育先进国家行列B.高等教育正在向正规化迈进
C.在实践中逐步完成教育转型D.正由精英较育走向大众教育
【答案】D
考点:
现代中国的文化科技与教育·新中国的教育·教育的发展
7.(2016届江苏省苏州市高三第一次模拟历史试卷)据新华社电:
“神舟六号尚在这太空遨游,很多‘搭车’企业就已经开始计算收益。
航天领域每投人1 元钱,将会产生7 元至12 元的回报。
航天,将为国民经济发展带来多大动力……”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航天业将成为主要的经济行业
B.中国成为第三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
C.体现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D.中国开始打破大国对垄断空间技术的垄断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调动知识运用知识的能力,材料中“航天,将为国民经济发展带来多大动力”,强调了航天业带来的经济效益,不能说明航天业将成为主要的经济行业,故A项错误;材料与中国在世界航天业的地位无关,故B项错误;“航天,将为国民经济发展带来多大动力”,航天技术推动生产力发展,体现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故C项正确;材料与中国打破大国空间技术的垄断无关,故D项错误。
考点:
现代中国科技、教育与文学·科学技术·航天事业
8.(2016届福建福州市八中高三第四次质检历史试卷)法国《费加罗报》1970年4月27日发表时事评论:
“人们可以说,并且人们在说:
中国是继苏联、美国、法国和日本之后的第五个空间大国。
不,中国是第三个空间大国,实际上,凭时间的排列没有根据技术能力排列重要。
”该评论可以佐证当时中国
A.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B.卫星发射技术取得重大突破
C.载人航天技术成功实践D.“科教兴国”战略成效显著
【答案】B
考点:
现代中国的科技与文化教育事业·现代中国的科技·人造卫星发射
9.(2016届河北名校名师俱乐部高三模拟考试历史试卷)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下面是1951~1957年中国高等教育中不同学科学生数量的构成比重情况表(%)。
合计
工科
农科
林科
医科
师范
文科
理科
财经
政法
体育
艺术
解放前
最高年
100
17.8
6.6
——
7.7
13.5
10.5
6.4
11.4
24.4
0.4
1.6
1951年
100
31.6
6.2
1.6
13.9
11.9
7.8
5.1
16.5
2.8
0.1
2.5
1952年
100
34.8
6.9
1.1
13.0
16.5
7.1
5.0
11.5
2.0
0.2
1.9
1953年
100
37.7
6.1
1.2
13.7
18.8
6.7
5.8
6.4
1.8
0.5
1.3
1957年
100
37.0
7.7
1.4
11.1
26.0
4.4
6.5
2.7
1.9
0.7
0.6
——中国教育年鉴(1949~1981年)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特征进行探讨。
(说明:
可以就表格中的一种或多种特征之间的关系进行探讨;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答案】示例一
特征:
高等教育服务于工业化建设。
探讨:
建国初期,我国工业基础薄弱,“一五”计划重点开展工业化建设,国家需要大批专业化的工科技术人员,因而高等院校中1952年后工科的学生数量大幅增加,这反映了高等教育为国家工业化发展战略服务的特征。
示例二
特征:
高等教育发展注重提高国民文化素质。
原因:
建国初期,我国国民文化素质水平普遍较低,国家建设需要大批的教师队伍来推动全民教育的发展,因而此时期为落实“全民教育”的方针,高等院校中师范类学生的数量增加相对较多。
示例三
特征:
高等教育发展注重改善国民生活。
原因:
建国初期,我国医疗条件极差,广大百姓得不到医疗保证,国家需要大批的医护人员来改善人民群众的生活健康状况,因而高等院校中医科学生数量相对稳定。
考点:
现代中国的文化科技与教育·新中国的教育·教育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