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科研课题课题研究报告《幼儿数学操作活动中教师指导策咯的研究》.docx
《幼儿教科研课题课题研究报告《幼儿数学操作活动中教师指导策咯的研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幼儿教科研课题课题研究报告《幼儿数学操作活动中教师指导策咯的研究》.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幼儿教科研课题课题研究报告《幼儿数学操作活动中教师指导策咯的研究》
幼教课题申报\幼儿综合课题申报
课题研究报告:
《幼儿数学操作活动中教师指导策咯的研究》
《幼儿数学操作活动中教师指导策咯的研究》课题研究报告
幼儿园课题组
一、课题的提出
《幼儿数学活动教学法》是依据幼儿思维具体形象等年龄特点和学习数学的特点--一通过作用事物的动作来主动建构数学知识,把抽象的数理知识转化为幼儿能够理解的可操作的活动内容,即为幼儿提供有关数学知识的游戏操作活动,意在把教师教的过程变成幼儿自己学的过程。
随着《规程》的学习与贯彻,《数学活动教学法》的思想越来越为广大幼教工作者接受,并逐步地运用到数学教学活动中……。
但由于不少教师对幼儿数学操作活动的内涵不甚理解,实施中对主导与主体、模仿与探索等关系把握偏颇,在认识和实践中都存在一些误区,如:
注重导语运用的程式化,忽视其目的性、趣味性;注重学具提供的数量、经济,忽视其层次性、实效性;注重幼儿是否活动(操作),忽视幼儿怎样活动(操作);注重幼儿模仿性操作,忽视其探索性操作;甚至有的教师更认为:
既是操作活动教学法,只要幼儿操作起来就行了,通过操作,幼儿自然就能学到知识……。
这些现象与观点实质上反映了教师将儿童主体与教师主导对立起来,重视幼儿主动探索性操作不够。
鉴于此,在幼儿数学操作过程中,到底要不要教师的指导呢?
回答应该是肯定的。
那么在数学操作活动中,幼儿容易出现哪些问题呢?
教师应如何指导幼儿才能学得主动,学得积极?
就此,我们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和探索,即就教师如何组织、指导幼儿的操作活动,以不失时机地引导幼儿思考,帮助幼儿发现、获取经验,不断提高幼儿数学操作活动的质量和效果……,进行了研究与实践。
二、课题的界定
“数学活动操作法”是为幼儿系统地提供有关数学知识的操作游戏活动,让他们在游戏的过程中积极主动地与实物、玩具材料、同伴和教师发生相互作用,使他们在动手动脑的实际操作活动中萌发学习数学的兴趣,获得数学的有关经验,促进幼儿思维的发展。
它的特点是把教师教、幼儿被动接受的过程变成幼儿自己主动学的过程。
策略是指在一定原则的指导下,根据具体情况而采取的有效的方式方法。
本课题是坚持“以幼儿发展为本”的理念,研究教师在幼儿数学操作活动中,通过活动的导入、学具的提供与调整、活动中的指导、评价的导向等指导的策略,帮助幼儿维持适当的认知氛围,以引导幼儿主动有效地操作和积极地思考,促进幼儿数学能力的提高和学习习惯的养成的策略,以逐步构建有本园特色的适应幼儿主动发展需要的幼儿数学教育新体系。
三、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及假设
(一)理论依据
1、幼儿身心的发展特点及学习数学的特点:
幼儿注意力易转移,好奇心强,喜欢新颖的事物,活泼好动,喜欢游戏,有意注意差;幼儿思维以具体形象为主,分析、综合、比较、理解的能力还较低,对于抽象的数学概念还不能较深刻地理解。
幼儿数学概念的形成要经过一个逐步抽象和内化的过程,通过作用事物的动作来主动建构数学知识是他们学习数学的一个主要特点。
2、《幼儿园工作规程》:
《规程》指出:
“发展幼儿智力……,培养有益的兴趣的求知欲望,培养初步的动手能力。
”“创设与教育相适应的良好环境,为幼儿提供活动和表现能力的机会与条件。
”“灵活拖地运用集体和个别活动的形式,为幼儿提供
充分活动的机会,注重活动的过程,促进每个幼儿在不同水平上得到发展。
”
3、皮亚杰的认知理论:
“数学开始于对物体的动作……”,皮亚杰的理论论述揭示了儿童对数学概念的学习是建立在自已对客体的动作基础上,从而说明儿童作为主动学习者,数学教育必须适应他们的思维方式和特点才能有效。
4、陶行知先生的“教学做合一理论”:
“把教、学、做联络起来,一方面要先生负指导责任,……对于一个问题,不是要先生拿现成的解决方法来传授学生,乃是要把这个解决方法如何找来的手续程序安排妥当,指导他。
使学生以最短的时间,经过相关的经验,发生相关的联想,自己将这个方法找出来,并且能够利用这种经验联想来找别的方法,解决别的问题。
”这表明教学是动态因素之间多边互动的活动。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授人以鱼,不如教人以渔;给人以金,不如教人点金之术”……
(二)研究的假设
1、教师针对自身和幼儿在数学操作活动中出的问题,运用恰当的指导策略,能够提高数学教学效益;有助于幼儿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有助于幼儿的观察、操作能力的提高。
2、通过教师选择、运用一定的指导策略,促使幼儿参与数学操作活动的积极性明显高于同龄班幼儿。
四、课题研究目标
l、通过教师提供材料、组织活动并有效指导,引导幼儿积极主动地学习,激发幼儿探索的兴趣,发展幼儿初步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培养幼儿运算的准确性、灵活性和敏捷性,培养幼儿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幼儿的学习能力,促进幼儿素质的全面提高,为入小学打好基础。
2、普遍提高教师对幼儿数学活动的指导水平。
3、修改、形成相对稳定的数学教育目标、内容、活动设计及配套的学具。
五、研究内容
1、研究各年龄阶段数学教育的目标、内容、活动设计及配套
的学具。
2、明确教师在指导幼儿数学操作活动时应遵循的原则和方法。
六、课题研究的过程与方法
(一)研究过程
本课题研究历时三年,共分三个阶段;
1、第一阶段。
课题研究前期准备阶段,时间为1997年6月一一1997年9月。
主要任务是:
考察、分析现状;收集、研究、分析国内外关于本
课题资料;确定课题;研究制定课题方案;确立课题计划;申报立项。
2、第二阶段。
实施阶段,时间为1997年10月一一202X年6月。
主要任务是:
选择实验班;对实验班进行实验前调查;按实验方案要求,分阶段实施研究计划;进行中期检测小结;收集、调整并完成活动设计和指导策略;展示阶段研究成果。
具体步骤:
1997年10月一1998年8月:
对实验班等进行测查;研究制订本园各年龄斑数学教育的目标层次,研究教师在数学活动中指导策略之一——导语的要求、导入的方法。
1998年9月一一1999年8月:
依据各年龄班数学教育的目标、研究、制订其教育内容和配套学具及活动设计。
研究教师在数学活动中指导策略之二一一评价的方法。
1999年9月一—202X年6月:
研究教师在数学活动中的指导策略
之三一一过程指导的方法,收集、调整并完成活动设计,进行测查。
3、第三阶段。
结题阶段,时间为202X年7月一一一202X年12月。
主要任务:
总结研究实施情况;拟定撰写研究报告;整理活动设计及典型案例;结题。
(二)研究方法:
1、研究对象:
1997年9月至1998年6月:
选择大二班、中二班进行研
究;
1998年9月起扩大到小、中、大各班参加研究,同级一所园为对照园。
2、研究方法
本课题主要采用的方法是教育实验法、行动研究法、引导发现法和调查、观察法。
在研究过程中,因研究需要,对本园及他园幼儿进行测查。
七、课题研究结果及分析
(一)完善了幼儿数学教育的目标与内容:
幼儿数学操作活动的目标是指通过数学操作活动所能达到的教育目标。
它是数学操作活动内容选定、活动的设计的依据和归宿,是数学活动设计的中心和灵魂。
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我们常常发现在己有的目标中也存在着一些弊端:
目标制定忽视幼儿的主动发展;较笼统,难以落实,不易操作;较重统一性,忽视个体差异,内容缺乏层次性。
这些存在的问题是与我们所提倡的“重视幼儿的主动发展"不相适应的。
因此,在研究的过程中我们注重依据幼儿的年龄特点、认知特点,依据《数学活动操作法》的思想,不断修订和完善本园数学教育的目标及层次,以充分体现出重幼儿发展、重个体差异,目标具体、易操作的特点,充分发挥目标的导向作用。
依据修订过的目标及层次,我们又不断地形成了与之相适应的幼儿数学操作的内容及活动设计(另附文)。
(二)确立了幼儿数学操作活动中的指导策略
A教师在指导幼儿教学操作活动时应遵循的原则:
在确立幼儿数学教育目标、内容的同时,为了进一步提高幼儿数学操作活动的质量和效果,提高教师数学教育的指导能力。
在研究中,我们不断地实践与思考,逐步确立并制订了教师在指导数学操作活动中应遵循的一些基本原则:
1、全面性原则
理论的学习,实践的经验使我们感到:
幼儿数学教育不仅要重视幼
儿数学知识的获得、思维的发展,更要兼顾幼儿的情感、态度、技能等方面的均衡发展。
因此在研究的过程中,我们更多地关注幼儿积极主动地参与活动的态度、正确的自我评价、独立思考能力和良好的学习习惯等,以促进幼儿良好个性、良好心理素质等方面的发展。
1、互动性原则
在幼儿数学操作活动中,教师是主导、幼儿是主体。
在研究的过
程中我们认为:
在幼儿的操作过程中,教师不能充当导演,也不是旁观者,而应努力以活动观察者、引导者、材料的提供者的身份出现,鼓励每个幼儿参与到每个活动过程中;而教师的“导”应贵在引导、引路,是为了引幼儿的思,而不是代替幼儿想和做,教学活动要体现双向交流,方可呈现启而有发,问而有答,做而有思的氛围,从而促使幼儿在教师的指导下有新的发现、新的表现。
2、针对性原则
这一原则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指教师在数学中要“导”在关键
上,“导”在要害处,即教师要把握教材,分清主次,善于抓住活动的主要的重点、难点(即关键)或幼儿思维容易受阻的地方(即要害处),环环相扣地解决主要问题,从而提高教学效果;二是指鉴于幼儿学习能力、发展水平及性格等差异,对不同的幼儿指导时,应注意运用不同的方法,提出不同的问题,努力做到有的放矢、因人而异,避免用一个模式对待所有的幼儿。
3、激励性原则
“罗森塔尔”效应给我们启示:
要相信幼儿、激励幼儿。
在数学
教育活动中。
教师应多与幼儿交流,以肯定、鼓励、期待、正面诱导的言语和幼儿平等地交流,这往往能激起幼儿积极向上、跃跃欲试的
积极情绪。
对于幼儿取得的进步与成功,则应及时予以赞许的目光、微笑的表扬、亲切的点头,使他们感到教师象妈妈、姐姐一样可亲可信,从而获得被赞扬、被信任的成功体验。
同时教师要善于发现学习有困难或有创造性思维的幼儿的闪光点,及时予以帮助和赞许,以利于培养其自信,激发其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B在幼儿数学操作活动中教师的指导方法:
教学活动是实施幼儿数学教育的主要渠遣,教学是
的多边交流、反馈活动。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主导者,是数学知识的传授者。
要发挥幼儿数学操作活动的优势,教师务必在“指导方法”上注意艺术。
1、导入活动的指导: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在《德国教师教育指南》一书中指出:
“教学艺术本质不在于传授,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
教学活动伊始,幼儿的心理准备难免不充分,注意力还没有充分集中起来,如何进行有效的调整?
教师良好的导入技能则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必备条件。
为此,在“导入活动”这一专题阶段的研究中,我们通过理论学习,明确导入涵义及作用:
即导入是教师教学活动的开始,是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的行为方式,而新颖、别致的导入为教学活动的展开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促使教学进入最佳境界。
它的作用还在于集中注意、激发兴趣、启迪思维、明确目的。
通过研讨、摸索,我们还总结出导语的基本要求:
①语义要简明;②语句条理要清楚,重点、难点要突出;③词语要准确;④语言要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情趣化和体态语言的运用要张弛有度,并注意避免将活动的最终结果直接告诉幼儿。
同时我们又归纳出活动导入常用的基本方法:
(1)游戏法:
教师采用玩游戏的方法或创设一定的情境,将数学活动的目标与规则合理地融入游戏情境中,以引起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引导幼儿在轻松的氛围中感知数概念。
此法宜在小、中班进行,使幼儿在不知
不觉中愉快地进入到学习的状态。
(2)尝试法:
此法不是教师先讲,而是教师为幼儿提供丰富的操作材料,鼓励幼儿先"试一试",让幼儿在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先作尝试学习,教师再有针对性指导,以引导幼儿归纳,得出经验。
如“6的组成”等活动的导入。
(3)迁移经验法:
根据一些数学内容的规律性比较明显的特点,教师引导幼儿观察其规律,帮助幼儿回忆、迁移已有的经验,促使幼儿顺利而较快地投入到新活动中。
如“按规律排序”、“接龙”等活动的导入。
(4)鉴别法:
教师将幼儿前次玩过的数学活动的结果呈现在幼儿面前,引导幼儿进行评价、讨论,肯定正确的,鼓励运用不同思维的方式,正确地去感知,探索结果,以扩展幼儿的思维。
如“改错”、“把相同的数去掉”等活动的导入。
(5)悬念法:
根据幼儿具体形象的思维特点、好奇心强的特点,结合有些操作活动规则多不易采用游戏导入,而幼儿又是第一次接触,可采用悬念导入或提问方法导入:
教师通过“开门见山”的提问,注重语言的神秘化,帮助幼儿理清操作程序、明确活动目标、规则,激发幼儿探索的欲望,这种方法也比较适合在利用旧游戏材料、规则、玩法让幼儿探索新内容的活动。
此方法的优点在于幼儿积极性高,思维活跃。
如“抽乌龟”、“数数”等活动的导入。
但与游戏导入相比,它
容易受活动内容的制约,若悬念过大、过深,就易显得枯燥。
2、操作活动中的指导
《幼儿最优化通论》一书提出:
“教学过程不仅需要教师的活动,而且需要学生的活动,只有把教师教的最优化与学生学的最优化融合在一起,才能保证教学最优化有一个完整的过程。
"由此可见,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对学生学法的指导很有必要。
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教师们十分关注幼儿在操作活动中如何学,思考教师该如何指导,才能让幼儿学得实、学得活……。
经过不断地探索,我们逐步总结出几种较为有效的指导方法,以引导幼儿在操作过程根据自己的兴趣、能力选择和自己发展水平相适应的活动,从而积极主动地探索和学习。
基本方法如下:
(1)、观察法:
从“幼儿在前”的观念出发,教师指导的前提是充分掌握幼儿操作的情况。
为此,在幼儿操作中,教师应自始至终地观察幼儿参与活动的情绪与动作、幼儿对规则掌握的情况、幼儿认知的策略等,及时分析,以把握指导的契机,实施适时、适当的指导。
(2)讨论法:
在幼儿操作中,教师可通过观察、抓住幼儿出现的问题或教学的重、难点,与幼儿共同讨论、操作,以奠定一种师生共同参与的和谐气氛,从中教师不失时机地加以引导,鼓励幼儿正确的思考,从而促使幼儿自己主动的发现、获取经验。
(3)暗示法:
在操作中,幼儿由于种种原因,思维会出视受阻或产生偏差等现象,此时教师能抓住症结所在,巧妙地进行暗示点拨(只作暗示,不明确说出答案),就能使幼儿在理解知识的迷茫困惑中豁然开朗。
(4)渗透法:
有意识地让幼儿接触一些相关知识或内容,不一定要求幼儿透彻掌握,即使不全懂亦无妨,以让不同水平层次的幼儿有不同的吸取与获得。
(5)激疑法:
幼儿好奇心强,脑子里常有不少的问号,在操作活动中,教师摸准他们的“疑点”,有意识地鼓励幼儿探索学习一些与自己己有知识不同的新内容,从而导致其认知结构内部的不平衡,以激发幼儿继续求知的欲望,增强其学数的动机。
(6)激情法:
教学活动不仅是师生之间知识信息的传递,更有师幼之间的情感交流。
为此,教师在幼儿操作中,通过观察,注重对幼儿“动之以情”,即教师对幼儿的操作,对幼儿的思维,表现出兴奋、惊奇、赞叹,无疑会使幼儿从中受到鼓舞和鞭策,利于调动幼儿思维的积极性,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3、评价的指导
评价是数学操作活动的重要部分,评价的内容一般包括幼儿在操作活动中对经验获得的情况以及学习兴趣、习惯等有关方面,应立足于整体教育的原则。
评价对整个数学操作活动有着诊断、强化、调节的作用。
在课题研究中,我们通过学习、实践、总结出几个活动评价的指导方法:
(1)同伴影响法:
教师创造机会,鼓励幼儿在评价时,相互讨论、相互介绍、相互启发,以彼此交流操作方法,不断了解、学习同伴在活动中如何用自己的方法来解决困难与问题,这就打破了传统评价中教师一言谈的呆板模式和严肃气氛,从而给幼儿更多的活动和交流的自由,同时又推广来自于幼儿间的学习经验与学习经验与学习策略。
(2)启导示范法:
评价中,会发生不少幼儿思维受阻、认知过程中断的现象,此时教师不妨采用启导示范的评价方法,即教师通过点拨启发,把某些话、动作说
、做在明处,当然,这只能说、做在关键处,以步步启发、带领幼儿分析问题、示范操作,演示动作应利落、规范,从而接通幼儿的思路,促使幼儿以较顺利地解决操作问题,获得正确的有关经验。
(3)作业展示法;请幼儿向大家展示操作的作业(记录单、拼图等),通过引导幼儿说一说、看一看、想一想,判断、评价幼儿的操作方法掌握与否、操作材料的使用习惯、表达操作过程与结果的能力等,从而不断提高幼儿的评价能力。
(4)师幼共评法:
针对操作步骤较复杂,幼儿操作中易出现问题的活动,教师可采用与幼儿共同演示、共同讨论、共同评价的方法,利用幼儿操作的材料(作业)加以因势利导,鼓励幼儿思考探索,同
时,也利于培养幼儿的评价能力。
(5)教师表扬法:
评价的最终目的是要促进他们进一步发展,因此在评价中,要多关注、表扬幼儿在操作过程中的努力与点滴进步,从而激励幼儿的自信,更好地发挥幼儿的主体性。
C在教学操作活动中学具提供的策略
学具是指提供幼儿在数学操作活动中,通过直接触摸帮助自己获得知识的用具,它相当于教材的静态显示与教师教具的演示,是幼儿在主体操作活动中一种获得认知的介质。
数学操作活动中,学具和材料本身具有暗示性,适宜的学具能够引起幼儿对操作的兴趣,激发幼儿主动探索的欲望,以及成功的心理体验。
在课题研究中,在幼儿操作学具的设计与提供上,我们注意:
1、层次性:
针对幼儿思维发展经历了一个由低级向高、由直观到抽象逐步发展的过程,即从直觉行动思维一一具体形象思维一-初步抽象逻辑思维三个发展阶段,我们提供的学具有完全直观的学具(实物)、半直观学具(图片、实物卡,点卡)及符号学具(数卡、算式卡等),以体现教育促进每一个幼儿的进步和发展。
再说,幼儿的发展是有个体差异的,教师正确地观察、评估每个幼儿的发展现状,为不同能力层次的幼儿提供不同难度的数学活动材料,以适应幼儿不同的学习速度和学习策略,以满足每一个幼儿的发展需要,有利于开发每一个幼儿的“最近发展区”。
2、自主性:
相对数学知识的学习与掌握,我们更注重幼儿思维发展的主动性、自主性的培养。
数学活动中我们为幼儿提供不同类型、不同材料的学具,并鼓励幼儿自由选择、自由结伴和独立思考、独立操作;给幼儿足够的思考时间与空间,以满足幼儿主动探索的需要,发挥其参与活动的主动性、初步培养幼儿与同伴合作的能力,促进其思维的活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