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3061746 上传时间:2022-11-17 格式:DOCX 页数:36 大小:56.2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洛阳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6页
洛阳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6页
洛阳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6页
洛阳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6页
洛阳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洛阳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docx

《洛阳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洛阳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docx(3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洛阳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docx

洛阳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洛阳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2006~2020年)

 

洛阳市人民政府

二○一一年五月

前言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的有关规定,按照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和《河南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的总体要求及河南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工作的整体安排部署,结合洛阳市实际,洛阳市人民政府编制了《洛阳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

《规划》是城乡建设、土地管理的纲领性文件,是落实土地用途管制制度的重要依据,是实行最严格的土地管理制度的一项基本手段。

《规划》对上一轮规划实施情况进行了科学评价,对土地利用现状和土地供需形势进行了总体分析,确定了规划修编的指导思想和原则,提出了土地利用战略目标和战略重点,制订了各业用地结构与布局优化调整方案,提出了规划实施的保障措施。

《规划》以2005年为基期年,2010年为近期目标年,2020年为规划目标年。

规划范围为洛阳市所辖全部土地,总面积为1522984公顷。

 

第一章规划背景

一、洛阳市概况

洛阳市位于豫西中部山区,地处东经118°08′~112°59′,北纬33°39'~35°05'之间。

东西长170公里,南北宽169公里。

土地总面积为1522984公顷,2005年末人口641.7万人,占全省的6.56%,其中农村人口397.8万人,城镇人口243.9万人,城镇化水平38%,高于全省平均水平(30.65%),平均人口密度422人/平方公里,低于全省平均水平。

洛阳市地处我国北部暖温带与南部亚热带的过渡地带,属大陆性季风气候,冬季寒冷干燥,夏季炎热多雨。

年平均气温为14.2℃,北部平原丘陵区高于南部山地区;无霜期209~235天,平均年积温为5154.8℃,由北向南随着海拔高度增高而降低;洛阳市年平均降水量为546mm,受地形影响,呈现出南高北低,山地多,谷地少的特点。

洛阳市矿产资源比较丰富。

在已发现的76种矿产中,探明储量的有41种,其中金属矿产探明储量的有18种,主要有钼、钨、铅锌、铝土矿、金、铼和镓;非金属矿产探明储量的有20种,主要有白云岩、硫铁矿、伴生硫、玄武岩、花岗岩、耐火粘土和多种玉石;能源矿产探明储量的主要有煤和石油。

钼矿、铝土矿、金银矿、铅锌矿和煤矿为洛阳市的优势矿产,钼矿储量居亚洲第一、世界第三,栾川钼矿为亚洲第一大矿。

2005年,全市国民生产总值1112.4亿元,占全省国民生产总值的10.58%,人均国民生产总值17486元,在全省18个省辖市中排第2位;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175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903元。

2005年三大产业的构成比例为9.9:

58.3:

31.8,二三产业比重达90.1%。

洛阳市为我国重要的新型工业城市,是我省乃至全国重要的能源、石油化工、装备制造业、铝工业、硅产业、钼钨钛产业基地。

目前,有工业门类36个,已形成机械电子、冶金、建材、石油化工、电力、能源、轻纺、食品等八大支柱产业,其中,一拖、洛轴、洛玻、中信重机、洛阳石化等大型企业集团已成为国内相关行业的支柱型企业,对国民经济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栾川钼矿,伊川、新安铝土矿、煤矿,洛宁、嵩县金银矿为我省重要的金属和能源矿产开发基地。

洛阳市是历史文化名城和著名旅游城市,被誉为“千年帝都,牡丹花城”,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资源丰富,发展旅游业得天独厚。

著名人文景观有世界文化遗产龙门石窟、佛教“祖庭”白马寺、夏二里头遗址、偃师商城、东周王城、汉魏故城、隋唐洛阳城等,自然景观有被称为“北方第一溶洞”的栾川鸡冠洞、世界地质公园黛眉山、国家级森林公园嵩县白云山、栾川龙峪湾;集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于一体的黄河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吸引着国内外游客。

“洛阳地脉花最宜,牡丹尤为天下奇”,一年一度的牡丹花会,令海内外游客为之倾倒。

洛阳市交通便利,历史上曾是全国水陆交通的枢纽,有“九州腹地,十省通衢”之称。

郑西客运专线穿境而过,陇海与焦枝两大铁路干线交汇于此,随着陇海铁路的西延和“欧亚大陆桥”的建成,洛阳市将成为全国重要的铁路枢纽之一。

中心城区周边有连霍、二广、西南环、郑少洛高速公路,207、310、311国道3条,省道11条,与纵横密布的县乡道路共同形成了干支相连、四通八达、布局合理的公路网络。

洛阳民航机场位于距洛阳市中心10公里的北郊。

便利的交通运输条件,为洛阳市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

二、上轮规划实施评价

《洛阳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1997~2010年)》批准实施以来,洛阳市坚持最严格的土地管理制度,强化规划的控制和引导作用,有效缓解了经济社会发展用地需求快速增长与土地供给约束日益加大的矛盾,妥善处理保障发展和保护资源的关系,土地利用和管理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实现了耕地占补平衡有余和基本农田保护面积的稳定

1997~2005年间,洛阳市新增建设占用耕地面积为11166公顷,补充耕地面积为11266公顷,实现了耕地占补平衡有余。

同时,1997~2005年全市基本农田保护面积始终保持在389000公顷以上。

(二)保障了重点项目的用地需求

规划实施以来,洛阳市共安排国家、省、市重点建设项目35个,用地规模达1156公顷,有力促进了全市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提高了国土资源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保障能力。

(三)加快了全市城镇化进程

1997~2005年间,洛阳市新增城镇建设用地8599公顷,满足了中心城区和县城(县级市市区)及重点镇建设的必要用地,增加了城镇规模,完善了城镇功能,推动了洛阳市城镇化进程,为农村人口转移和城镇经济发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并在一定程度上优化了城镇等级规模结构和布局。

(四)推动了土地利用方式的节约集约

规划实施以来,规划的约束力逐步加强,城镇、村庄无序扩张得到遏制,各地开始更加注重建设用地的内涵挖潜,城镇存量土地盘活力度进一步加大,1997~2005年全市共盘活存量土地900公顷,土地节约集约水平明显提高。

(五)加大了土地综合整治力度

通过开展耕地整理、“三项整治”(空心村、砖瓦窑、工矿废弃地)和未利用地开发,增加耕地15001公顷,改造中低产田73000公顷;通过开展小流域治理,加大退耕还林等措施,水土流失面积大为减少,森林覆盖率和林网控制率显著提高,改善了全市的生态环境;通过积极实施农田综合整治,提高了粮食综合生产能力,降低了农业生产成本,增加了农民收入,有力地推动了新农村建设和社会稳定,取得了明显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六)优化了全市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

规划实施以来,全市加强土地利用的宏观调控,促进土地市场健康发展。

在保护耕地和保障重要基础产业、基础设施用地需求的前提下,统筹兼顾,协调各方面的用地需求,积极进行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的优化,全市土地利用率由原来的79.59%提高到80.74%。

近年来,随着国家扩大内需的实施,洛阳市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各地新上了许多项目,导致基础设施建设用地大幅度增加。

同时,洛阳市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农村人口快速向城镇集聚,使城镇人口和用地规模呈加速增长态势。

从而造成了规划实施过程中出现一些诸如规划调整频繁、一些建设项目受到限制、违法用地较多等问题。

如何有效避免这些问题的出现也对新一轮规划修编提出了新的要求。

三、土地资源利用现状

(一)土地利用结构及分布

1、农用地

2005年全市农用地(包括耕地、园地、林地、牧草地和其他农用地)面积为1099600公顷,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72.19%。

耕地:

面积为426684公顷,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28.02%。

其中旱地面积325476公顷,占耕地总面积的76.28%;水田和水浇地面积101208公顷,占耕地总面积的23.72%。

耕地集中分布在偃师市、孟津县、嵩县、宜阳县、伊川县、洛宁县。

园地:

面积为19569公顷,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1.28%。

其中宜阳县、洛宁县和嵩县三县园地面积超过了3000公顷,三县园地面积占全市园地总面积的57.16%。

林地:

面积为594178公顷,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39.01%。

分布面积最大的是栾川县,面积达198077公顷,占全市林地面积的33.34%,其次是嵩县,面积达172764公顷,占全市林地面积的29.08%。

牧草地:

面积为14公顷,占全市土地总面积比重极微。

其他农用地:

面积为59155公顷,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3.88%。

2、建设用地

2005年全市建设用地(包括城乡建设用地、交通水利用地和其他建设用地)面积为130140公顷,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8.55%。

城乡建设用地:

包括城市、建制镇、农村居民点、采矿用地和其他独立建设用地,总面积为104237公顷,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6.85%。

其中城市用地面积为11533公顷,占城乡建设用地总面积的11.06%;建制镇用地面积为5990公顷,占城乡建设用地总面积的5.75%;农村居民点面积为74737公顷,占城乡建设用地总面积的71.7%;采矿用地和其他独立建设用地面积为11977公顷,占城乡建设用地总面积的11.49%。

交通水利用地:

包括交通用地(铁路、公路、机场、港口码头和管道运输等)、水利用地(水库水面、水工建筑用地),总面积23048公顷,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1.51%。

其中,交通用地面积为7869公顷,占交通水利用地总面积的34.14%;水利用地面积为15179公顷,占交通水利用地总面积的65.86%。

其他建设用地:

包括风景名胜设施和特殊用地,面积2855公顷,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0.19%。

3、其他土地

2005年全市其他土地(包括水域、滩涂沼泽和自然保留地)面积293244公顷,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19.26%。

其中水域面积11606公顷,占其他土地面积的3.96%;滩涂沼泽面积34822公顷,占其他土地面积的11.87%;自然保留地面积246816公顷,占其他土地面积的84.17%。

(二)土地利用特点

1、土地利用地带差异明显

受南北地貌差异的影响,全市土地利用表现出明显的地带性。

市域北部为丘陵区,土地利用的主导方向以粮食、名优果品生产为主;中部为河谷川地,土地利用的主导方向以蔬菜、粮食生产为主;西、南部为山地区,土地利用的主导方向以林木抚育和生态保护为主。

2、耕地比重低,耕地后备资源丰富

洛阳市2005年耕地面积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28.02%,远低于全省平均水平(47.88%),土地利用率为80.74%,也低于全省平均水平(87.25%)。

其他土地面积大,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19.26%,其中可开垦为耕地的面积49964公顷左右,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3.28%,这一比例远高于全省平均水平(0.60%)。

3、林地面积大,森林覆盖率高

由于山地丘陵面积大,洛阳市2005年林地面积占土地总面积的39.01%,远高于全省平均水平(18.24%),加上园地及“四旁林”(居民点、道路、沟渠、农田),洛阳市森林覆盖率高达43.3%,远高于全省平均水平(22.64%)。

4、中心城市首位度高,城镇等级规模结构不合理

2005年洛阳市中心城区人口达161.6万人,而第二位的偃师市城区只有12.56万人,首位度为12.87。

这也反映出除中心城市外,市域范围内还没有形成影响力很强的次级中心城市,各县城(包括偃师市市区)影响力基本上不超过县(市)域范围,城镇等级规模结构不合理。

5、采矿用地和其他独立建设用地规模较大

洛阳矿产资源丰富,工矿企业等独立建设用地点多面广,2005年采矿用地和其他独立建设用地面积为11977公顷,占全市建设用地总面积的9.2%。

(三)土地利用存在的主要问题

1、人地矛盾突出,耕地总体质量不高

洛阳市人均耕地从1996年的1.14亩下降到2005年的不足1亩,低于全省人均1.22亩的水平,人地矛盾日益突出。

现有耕地中,高产田面积为116271公顷,仅占27.25%;中产田面积为175282公顷,占41.08%;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