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力资源三级选择题复习要点.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30616209 上传时间:2023-08-18 格式:DOCX 页数:85 大小:86.7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力资源三级选择题复习要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5页
人力资源三级选择题复习要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5页
人力资源三级选择题复习要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5页
人力资源三级选择题复习要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5页
人力资源三级选择题复习要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力资源三级选择题复习要点.docx

《人力资源三级选择题复习要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力资源三级选择题复习要点.docx(8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力资源三级选择题复习要点.docx

人力资源三级选择题复习要点

选择题

职业道德部分

第一章职业道德基本观念

1、职业道德的主要内容和要求(5个):

【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

①爱岗敬业(核心和基础);②诚实守信(基石);③办事公道(行为规范和规章制度);

④服务群众(最终归宿);⑤奉献社会(最高境界最高境界)

2、道德和法律的联系:

【①在作用上德治和法治相辅相成、相互促进;②在内容上道德和法律相互重叠;③在现实生活中二者相互转换、相互作用、相互促进】。

凡是受法律谴责的问题,道德均可谴责;但受道德谴责的问题,法律不一定可谴责。

3、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主要内容:

【①父慈子孝,尊老爱幼;②立志勤学,持之以恒;③自强不息,勇于革新;④仁以待人,以礼敬人;⑤诚实守信,见利思义(诚实是守信的思想基础,守信是诚实的外在表现);⑥公忠为国,反抗外侵;⑦修身为本,严于律己】。

4、社会主义道德包括(3个):

【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教育】。

其中,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诚实守信】为重点。

5、基本道德规范(5个):

【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

6、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基本要求:

(1)五爱:

【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

(2)五种意识:

【自立意识、竞争意识、效率意识、民主法制意识、开拓创新意识】

7、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包括:

【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

8、职业道德:

是一般社会道德的特殊形式,是现代商业伦理规范和价值观念的表现,是从事一定职业的人员在工作和劳动中遵循的特定行为规范。

它是人们在从事职业的过程中形成的一种内在的、非强制性的约束机制。

9、职业道德的特点(4个):

【适用范围的有限性,发展的历史继承性,表达形式多种多样,兼有强烈的纪律性】。

10、职业道德的作用(4条):

【①调节职业交往中从业人员内部以及从业人员及服务对象间的关系;②有助于维护和提高本行业的信誉;③促进本行业的发展;④有助于提高全社会的道德水平】。

(1)职业道德的基本职能是【调节职能】。

(2)从业人员【职业道德水平高】是产品质量和服务质量的有效保证。

(3)员工素质主要包含【知识、能力、责任心】三个方面,其中责任心是最重要的。

而职业道德水平高的从业人员其责任心是极强的。

(4)职业道德一方面涉及到每个从业者如何对待职业,如何对待工作,同时也是一个从业人员的生活态度、价值观念的表现;是一个人的道德意识,道德行为发展的成熟阶段,具有较强的稳定性和连续性。

另一方面,职业道德也是一个职业集体,甚至一个行业全体人员的行为表现。

11、职业道德的特征(3个):

【范围上的有限性,内容上的稳定性和连续性,形式上的多样性】。

12、职业道德建设的核心:

【为人民服务】。

13、职业道德建设的原则:

【集体主义】。

第二章职业道德及企业发展

1、职业道德对提高企业竞争力的作用(5个):

(1)有利于提高企业的产品和服务质量;

(2)可以降低产品成本,提高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

(3)可以促进企业技术进步;

(4)有利于企业摆脱困境,实现企业阶段性的发展目标;

(5)有利于企业树立良好形象,创造著名品牌。

2、企业文化的功能(4个):

【自律、导向、整合、激励】功能。

第三章职业道德于人的自身发展

1、职业道德对事业成功的意义(3个):

是事业成功的保证

(1)没有职业道德的人干不好任何工作;

(2)职业道德是事业成功的重要条件;

(3)每一个成功的人往往都具有较高的职业道德素质。

2、职业道德及人格的关系(3个):

是人格的一面镜子

(1)人的职业道德反映着人的整体道德素质;

(2)人的职业道德素质的提高,有利于人的思想道德素质的整体提高;

(3)提高职业道德水平是人格升华的重要途径。

第四章职业道德基本规范

1、职业道德的基本规范(8点):

【文明礼貌,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勤劳节俭,遵纪守法,团结互助,开拓创新】。

2、文明礼貌的基本内容和具体要求:

(1)仪表——端庄

(2)举止——得体

(3)语言——规范

(4)表情——待人热情

3、爱岗敬业的具体要求(3个):

【树立职业理想,强化职业责任,提高职业技能】。

4、职业责任的含义(5点):

(1)由社会分工决定的;

(2)职业活动的中心;

(3)构成特定职业的基础;

(4)通过行政或法律的方式加以确定;

(5)评价从事职业活动的当事人是否称职的尺度。

5、职业技能包括(4个):

【实际操作能力、业务处理能力、技术技能、职业理论知识】。

6、诚实守信的价值:

诚实守信是【①市场经济法则;②企业的无形资产;③为人之本;④从业之要】。

7、诚实守信的具体要求:

(1)忠诚所属企业——诚实劳动、关心企业发展、遵守合同和契约。

(2)维护企业信誉——树立产品质量意识;重视服务质量,树立服务意识。

(3)保守企业秘密——闲谈莫论或少论企业事;要谨防亲朋好友泄密;相信一句名言:

沉默是金。

8、诚信应有的五个基本特征:

【公共性,合理性,制度性,中立性,效益性】。

9、办事公道的具体要求(4个):

【坚持真理,公私分明,公平公正,光明磊落】。

10、勤劳节俭的价值:

(1)勤劳是人生存的必要条件,是人致富的铺路石,是事业成功的重要保证。

(2)勤俭是维持人类生存的必需,是持家之本,是安邦定国的法宝。

(3)勤劳节俭有利于防止腐败。

(4)勤劳节俭是创业家的成功修养。

(5)勤劳节俭有利于增产增收,勤劳促进效率的提高,节俭降低生产成本。

(6)有利于可持续发展。

11、职业纪律:

是在特定的职业活动范围内从事某种职业的人们必须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以及各行各业的特殊纪律要求。

12、职业纪律的特点(2个):

【明确的规定性,一定的强制性】。

13、遵纪守法的具体要求(7个):

【学法、知法、守法、用法;遵守企业纪律和规范】。

其中,遵守企业纪律和规范包括(5个):

遵守劳动纪律、财经纪律、保密纪律;遵守组织纪律,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遵守群众纪律

14、团结互助的基本要求(4个):

【平等尊重,顾全大局,互相学习,加强协作】。

15、创新是指人们为了发展的需要,运用已知的信息,不断突破常规,发展或产生某种新颖、独特的有社会价值或个人价值的新事物、新思想的活动。

(1)创新的本质是:

【突破】

(2)创新活动的核心:

【“新”】

16、如何开拓创新:

要有【创造意识和科学思维、坚定的信心和意志】。

17、胡锦涛同志“八荣八耻“的内涵

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

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

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

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

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

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

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

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

选择题

基础知识部分

第一章劳动经济学

劳动经济学

是研究市场经济制度中的劳动力市场现象及劳动力市场运行规律的科学。

劳动力参及率

是衡量、测度人口参及社会劳动程度的指标。

其含义是劳动力在一定范围内的人口的比率。

劳动力供给

是指在一定的市场工资率的条件下,劳动力供给的决策主体(家庭或个人)愿意并且能够提供的劳动时间。

结构性失业

指由于经济结构的变动,造成劳动力供求结构上的失衡所引致的失业。

最低工资

是国家为保证维持劳动力再生产的最低需求,以一定的立法程序规定的,用人单位对正常时间内从事劳动的劳动者必须支付的最低限度的劳动报酬。

最低工资标准

(/最低工资率)

是指国家依法规定的单位劳动时间的最低工资数额。

1、劳动资源的稀缺性特征:

【相对稀缺,绝对属性,本质是支付能力、支付手段的稀缺性】。

2、在现代市场经济中,市场运作的主体是:

【企业、个人】。

3、个人追求的目标是:

【效用的最大化】;劳动者追求的目标是:

【福利的最大化】。

企业追求的目标是:

【利润的最大化】。

4、利润最大化的含义:

企业生产经营的总收入减去总费用的差额,若此差额为正值,则越大越好;若此差额为负值,则越小越好。

5、劳动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规范研究法】。

(1)实证研究法:

研究现象本身“是什么”的问题。

其步骤:

【①确定所要研究的对象;②设定假设条件;③提出理论假说;④验证】。

(2)规范研究法:

说明经济现象及其运行应该是什么的问题

其信息障碍主要有3类:

【信息障碍、体制障碍、市场缺陷】。

6、总人口劳参率=劳动力/总人口×100%

7、劳动力供给弹性(Es)及劳动力需求的自身工资弹性(Ed)

劳动力供给弹性(Es)

劳动力需求的自身工资弹性(Ed)

△S/S表示供给量变动的百分比

△W/W表示工资变动的百分比

△D/D表示劳动力需求量变动的百分比

△W/W表示工资率变动的百分比

(1)供给【无】弹性,即【Es=0】

(1)需求【无】弹性,即【Ed=0】

(2)供给有【无限】弹性,即【Es→∞】

(2)需求有【无限】弹性,即【Ed→∞】

(3)【单位】供给弹性,即【Es=1】

(3)【单位】需求弹性,即【Ed=1】

(4)供给【富有】弹性,即【Es>1】

(4)需求【富有】弹性,即【Ed>1】

(5)供给【缺乏】弹性,即【Es<1】

(5)需求【缺乏】弹性,即【Ed<1】

8、劳参率的长期变动趋势:

(1)15~19岁年龄组的青年人口劳参率下降;

(2)女性劳参率呈上升趋势;

(3)老年人口劳参率下降;

(4)25~55岁年龄段,男性成年人的劳参率保持高位水平。

9、在其他生产要素不变时,由劳动投入的增加所引起的产量变动可以分为3个阶段

(1)第一阶段,【边际产量(MP)递增】阶段。

(2)第二阶段,【边际产量(MP)递减】阶段。

(3)第三阶段,【总产量(Q)绝对减少】。

10、设总产量为Q,可变的劳动要素投入为L,平均产量为AP,边际产量为MP,则有:

AP=Q/LMP=△Q/△L

根据图1-4(P10):

①第一阶段,【AP递增】;第二阶段,【MP递减】;第三阶段,【MP为负值】。

②AP及MP的交点,是【AP】的最大值。

(相交前APMP)

③当MP=0时,【总产量(Q)】取得最大值。

11、在完全竞争条件下,短期企业劳动力需求决定的原则是:

【MRP=VMP=MP·P=MC=W】

设劳动的边际产品收益为MRP,劳动的边际产品价值为VMP,产品价格为P,边际成本为MC,工资为W。

12、劳动力市场均衡的意义(3个):

【①劳动力资源的最优分配;②同质的劳动力获得同样的工资;③充分就业】。

13、人口对劳动力供给的影响因素(3个):

【人口规模、年龄结构、城乡结构】。

14、工资形式(2种):

【基本工资,福利】。

15、基本工资:

以货币为支付形式

(1)工资率:

是指单位时间的劳动价格,分为小时工资率、日工资率等。

(2)货币工资的3个主要影响因素:

【货币工资率,工作时间长度,相关工资制度安排】。

(3)实际工资=货币工资/价格指数;说明工资的实际购买能力。

(3)计时工资的计算公式:

货币工资=工资标准×实际工作时间

(4)计件工资的计算公式:

货币币工资=计件工资率(计件单价)×实际工作时间

16、福利

(1)支付方式分2类:

【实物支付,延期支付】。

①实物支付包括:

各种免费或折价的工作餐、折价或优惠的商品和服务等;

②延期支付包括:

各类保险支付,如退休金、失业保险等。

(2)特征:

【①福利支付以劳动为基础,但不及个人劳动量直接相关;②法定性;③企业自定性和灵活性】。

17、总供给=消费+储蓄=各类生产要素相应的收入的总和=各类生产要素供给的总和(劳动+资本+土地+管理)

18、均衡国民收入(Y)=总供给=总需求

=消费(C)+储蓄(S)=消费(C)+投资(I)

19、失业的类型(4种):

【摩擦性、技术性、结构性、季节性】失业。

20、缓解结构性失业最有效的对策是【推行积极的劳动力市场政策】,包括超前的职业指导和职业预测、广泛的职业技术培训,以及低费用的人力资本投资计划等。

21、需求不足性失业的2种具体形式:

【增长差距性失业,周期性失业】。

22、常反映失业程度的指标有2个:

【失业率、失业持续率】。

23、失业率=失业人数/社会劳动力人数×100%=失业人数/(就业人数+失业人数)×100%

24、平均失业持续率=(Σ失业者×周数)/失业人数;是反映失业严重程度的重要指标。

25、政府支出包括各级政府支出的总和,主要分为2类:

【政府购买、转移支付】。

(1)政府购买:

国防用品、公共管理服务、公共工程项目、政府雇员和事业组织中劳动者的薪金报酬等。

(2)转移支付:

是政府发挥【收入再分配】作用的主要手段,是政府在社会保险福利、社会优抚、社会救济以及某些补贴等方面的支出。

26、最低劳动标准包括(2个):

【最低工资标准、最长劳动时间】。

27、最长劳动时间标准

(1)包括:

国家立法规定的工时制度、延长工作时间的条件及最高额限、休息休假制度等。

(2)宗旨:

确保劳动者的【休息休假权】。

28、工会的最基本的功能:

及雇主或雇主组织进行集体谈判,参及决定基本劳动条件,并对各项劳动条件标准的实施进行监督。

29、对就业总量影响最大的宏观调控政策是(3个):

【财政政策、货币政策、收入政策】。

30、财政政策:

通过【税率(/财政预算)】来调节

(1)内容:

通过【增减政府税收和预算支出水平】来调节经济。

(2)分类(2类):

【扩张性、紧缩性】财政政策

①扩张性财政政策:

采取扩大政府购买、增加政府转移支付、降低税率等措施来刺激消费和投资,增加总需求。

②紧缩性财政政策:

采取减少政府购买和转移支付、提高税率等措施来削弱消费及投资,减少总需求。

(3)主要措施(3个):

调整【政府购买水平、政府转移支付水平、变动税率】。

31、货币政策:

通过【利率】来调节

(1)基本手段:

调节【货币供应量】;

(2)直接目的:

调控【利息率】;

(3)最终目标:

通过利率的变动影响投资、消费和政府支出。

(4)分类(2类):

【扩张性、紧缩性】货币政策

①扩张性货币政策:

通过增加货币供应量,降低利率,来刺激投资和消费,增加总需求。

②紧缩性货币政策:

通过削减货币供应量,提高利率,来减少总需求。

(5)主要措施(3个):

【调节法定准备金率、调整贴现率、公开市场业务】。

32、收入政策在社会经济中的重要作用:

有利于【宏观经济的稳定,资源的合理配置,缩小不合理的收入差距、限制收入分配不公问题及其危害】。

33、收入差距的衡量指标:

【基尼系数】

(1)基尼系数是判断某种收入分配平等程度,即社会居民或劳动者人数及收入量相对应的计量指标。

(2)基尼系数通常在【0.2~0.4】之间。

当【基尼系数<0.2】时,表示收入差距【非常小】;【基尼系数→0】时,收入便越接近于【绝对平等】。

当【基尼系数>0.4】时,表示收入差距【比较大】;【基尼系数→1】时,收入便越接近于【绝对不平等】。

34、收入政策措施(2种):

调控收入及物价关系,收入平等化。

(1)调控收入及物价关系的措施有(3个):

【①制定工资—物价指导线;②对物价和工资进行管制以至于冻结;③实施以税收为基础的收入控制政策】。

(2)收入平等化措施有(3个):

①实行个人收入所得税制度;②对遗产、赠及、财产、高消费征税;③发展社会保障事业。

第二章劳动法

劳动法

①狭义:

仅指劳动法律部门的核心法律,即《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

②广义:

指调整劳动关系以及及劳动关系密切联系的其他一些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和。

劳动法体系

是指劳动法的各项具体劳动法律制度的构成和相互联系。

劳动权

是指法律保证的有劳动能力的公民能够参加社会劳动并因劳动而产生或及劳动有密切联系的各项权利,包括平等的劳动就业权、自由择业权、劳动报酬权、休息休假权、劳动保护权、职业培训权等。

劳动规章

是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发布的规范性文件。

习惯法

是以法律共同体的长期实践(习惯)为前提,以法律共同体的普遍的法律确信为基础。

劳动行政法律关系

是劳动行政主体及劳动行政相对人之间,为实现和保障劳动关系的运行而依据劳动法律规范和有关行政法律规范所形成的权利义务关系。

劳动服务法律关系

是劳动服务主体及劳动关系当事人一方或双方之间,在劳动服务过程中依据劳动法律规范和有关法律规范形成的权利义务关系。

1、劳动法的基本原则:

调整劳动关系以及及劳动关系密切联系的其他一些社会关系时必须遵循的基本准则,即必须遵循的基本规范和指导思想。

其依据是【宪法中关于劳动问题的规定】。

2、劳动法基本原则的特点(4个):

①是劳动法律部门中具有指导性、纲领性的法律规范;②反映了所调整的劳动关系的特殊性,反映了劳动法律部门的本质和特点;③具有高度稳定性;④具有高度权威性。

【指导性、纲领性、特殊性、稳定性、权威性】

3、劳动法基本原则的作用(3个):

(1)指导劳动法的制定、修改和废止,保证各项劳动法律制度的统一、协调。

(2)指导劳动法的实施,正确适用法律,防止出现偏差。

(3)劳动法的基本原理有助于劳动法的理解、解释,对于人事劳动法本质有指导意义,可以弥补劳动法律规范可能存在的缺陷。

4、劳动法基本原则的内容(3个):

【①保障劳动者劳动权的原则(首要原则);②劳动关系民主化原则;③物质帮助权原则】。

5、劳动权的核心是:

【平等就业权】。

6、劳动权保障的具体体现为:

【基本保护、全面保护、优先保护】等方面。

(1)基本保护:

【最低限度】的保护;保障劳动权首先是要【保障基本利益】。

(2)全面保护:

劳动者【权益和权能】的保护,包括【人身权益和财产权益、法定权益和约定权益】。

(3)优先保护:

对处于相对弱势地位的劳动者的保护。

7、劳动关系民主化原则的具体内容(7个)

(1)依法享有参加和组织工会的权利,有通过工会、职工大会或职工代表大会参及民主管理的权利;

(2)平等协商权利;

(3)集体协商权、共同决定权;

(4)政府制定或调整重大劳动关系标准应当贯彻【“三方原则”(政府、工会、企业家协会)】共同参及决定;

(5)用人单位制定重要规章制度涉及劳动者利益的,用人单位对劳动者进行重大处罚等事项应当通过一定形式听取工会意见;

(6)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的组成应贯彻“三方原则”;

(7)工会享有广泛的参及权、知情权、咨询权等。

8、物质帮助权原则主要通过【社会保险制度】来实现。

(1)社会保险制度的最基本属性是:

【强制性】。

(2)社会保险制度的特征(3个):

【社会性、互济性、补偿性】。

(3)社会保险制度的主要内容(6个):

【社会保险的体制,项目、种类,适用范围;享有社会保险待遇的资格条件和标准;社会保险待遇的支付原则;社会保险基金的筹集、运营和管理】等。

9、劳动法律渊源的类别:

(1)正式类别:

【宪法中关于劳动问题的规定,劳动法律,国务院劳动行政法规,劳动规章,地方性劳动法规,我国立法机关批准的相关国际公约,正式解释】

其中,法律效力:

宪法中关于劳动问题的规定(首要、最高)>劳动法律(仅次于宪法)>国务院劳动行政法规。

(2)非正式类别:

【雇佣规则(内部劳动规则),劳动合同(雇佣合同),集体合同,习惯法,法官法或判决法】

10、劳动法的最主要表现形式:

【劳动法律】,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等。

11、我国调整劳动关系的主要依据:

【国务院劳动行政法规】。

12、正式解释的分类(3类):

【立法、司法、行政】解释。

任意解释不具有法律效力。

13、“三权分立”原则:

【立法、司法、行政】。

14、习惯法的内容由最高法院的解释来决定,只能以司法适用的方式体现出来。

15、我国劳动法体系由以下劳动法律制度构成(8个):

【①促进就业法律制度,②劳动合同和集体合同制度,③劳动标准制度,④职业培训制度,⑤社会保险和福利制度,⑥劳动争议处理制度,⑦工会和职工民主管理制度,⑧劳动法的监督检查制度】。

16、劳动法监督检查制度的内容(2个):

【《劳动法》各项规定、劳动法律部门各项劳动法律规范】的实施状况。

17、劳动法体系的结构模式(2种):

【所有制、职能】结构模式

(1)所有制结构模式将劳动法体系划分为:

【国有企业、集体企业、股份制企业、私营企业和个体经营单位、外商投资企业】劳动法律制度。

(2)职能结构模式将劳动法体系划分为:

【劳动关系法、劳动标准法、劳动保障法、劳动监督检查法】。

以劳动法律规范的职能为分类标准

劳动法体系

劳动关系法

劳动合同法、集体合同法、用人单位内部劳动规则制定法、

职工民主管理法、劳动争议处理法

劳动标准法

工作时间法、工资法、劳动安全卫生标准法

劳动保障法

促进就业法、职业培训法、社会保险法、劳动福利法

劳动监督检查法

18、劳动关系转变为劳动法律关系的条件(2个):

【①存在现实的劳动关系,②存在着调整劳动关系的法律规范】。

(1)劳动关系的产生是以劳动条件的分离为其条件。

(2)劳动法律关系及劳动关系的最主要区别:

劳动法律关系体现了国家意志。

19、劳动法律关系的种类(3种):

【劳动合同关系(主要形态),劳动行政法律关系,劳动服务法律关系】。

20、劳动行政法律关系

(1)主体:

劳动行政机关、兼有劳动行政职能的其他行政机关以及经授权具有劳动行政职能的机构。

(2)劳动行政相对人:

主要为劳动者和用人单位

21、劳动法律关系的特征(4个):

【①劳动法律关系是劳动关系的现实形态;②劳动法律关系的内容是权利和义务;③劳动法律关系的双务关系;④劳动法律关系具有国家强制性】。

22、劳动法对劳动关系的2次调整:

【第一次调整,第二次调整】

(1)第一次调整:

运用劳动法的各种调整方式,将劳动关系转化为劳动法律关系。

(2)第二次调整:

劳动关系转化的劳动法律关系后,若其运行出现障碍,如违约行为、侵权行为出现,则劳动法将对劳动法律关系继续进行调整。

23、劳动法律关系的构成要素:

主体、内容、客体

(1)主体:

【雇主及雇员】;【工会】是团体劳动法律关系的形式主体;

①劳动者成为劳动法律关系主体的前提条件是:

必须具备【劳动权利能力、行为能力】。

②各类用人单位成为劳动法律关系主体的前提条件是:

必须具备【用工权利能力、用工行为能力】。

(2)内容:

劳动法律关系主体依法享有的【权利】和承担的【义务】。

(3)客体:

主体权利义务所指向的事物,包括体现一定的行政管理和物质利益性的事物,如劳动、工资、保险福利、工作时间、休息休假、劳动安全卫生等事物。

24、劳动法律事实的分类(2类):

【劳动法律行为(以当事人意志为转移),劳动法律事件(不以当事人意志为转移)】。

25、劳动法律行为包括:

合法行为、违约行为、行政行为、仲裁行为、司法行为等。

第三章现代企业管理

1、企业战略的实质:

实现【外部环境、企业实力、战略目标】三者之间的动态平衡。

2、企业战略的特征(6个):

【全局性、系统性、长远性、风险性、抗争性、指导性】。

3、经营环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哲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