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银行第十一章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word资料28页.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30598168 上传时间:2023-08-18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25.6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商业银行第十一章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word资料28页.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商业银行第十一章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word资料28页.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商业银行第十一章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word资料28页.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商业银行第十一章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word资料28页.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商业银行第十一章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word资料28页.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商业银行第十一章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word资料28页.docx

《商业银行第十一章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word资料28页.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商业银行第十一章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word资料28页.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商业银行第十一章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word资料28页.docx

商业银行第十一章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word资料28页

第十一章 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

第一节资产负债管理理论的演变

一、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基本思想

(一)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最终目的

在保证银行资产负债安全与流动的前提下,尽最大的可能来获得银行利润。

(二)商业银行实现经营管理最终目的的关键

在于正确处理银行的安全性、流动性与银行的盈利性之间的矛盾,在于能否根据安全性、流动性与盈利性的基本要求来合理配置银行的资产负债。

(三)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基本问题

满足盈利性的基本要求对于银行而言是一个自然而然的过程,问题是如何在均衡与协调的基础上同时满足安全性、流动性与盈利性的基本要求。

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重点或者难点在于:

怎样保持必要的安全性与流动性以及将银行经营管理对于安全性与流动性要求的重心放在银行资产方面或者银行负债方面或者银行资产负债两个方面。

注意: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或者在不同的市场条件下,人们对于如何正确处理银行的安全性、流动性与银行的盈利性之间矛盾的认识是不一致的。

在20世纪60年代以前,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以资产管理理论为主要依据;在20世纪60年代与70年代之间,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以负债管理理论为主要依据;

在20世纪80年代初以来,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以资产负债管理理论为主要依据。

(四)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基本思路

从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实际过程来看,必须按照流动性是实现安全性的必要手段、安全性是实现盈利性的根本基础、盈利性是保持安全性与流动性的最终目的的基本思路来合理配置银行的资产负债才能有效的实现银行经营管理的最终目的。

二、资产管理理论

(一)资产管理理论核心内容

所谓资产管理理论就是将银行经营管理对于安全性与流动性要求的重心放在银行资产方面的理论。

该理论认为:

银行负债的规模与结构是银行难以控制的外生变量,因此银行经营管理必须充分重视银行资产的流动性与安全性,同时银行可以通过资产规模与结构的调整来正确处理银行的安全性、流动性与银行的盈利性之间的矛盾。

(二)比较典型的资产管理理论

1、商业性贷款理论。

(1)定义:

商业性贷款理论又称生产性贷款理论或者真实票据理论,它是一种确定银行资金运用方向的理论。

(2)核心内容:

商业性贷款理论认为:

根据银行的资金主要来源于银行存款的客观现实,为了保证银行资金运用的流动性与安全性,商业银行只能发放短期的并与商品周转相联系的或者与生产物资储备相适应的“自偿性”贷款。

(3)商业性贷款理论的合理性

第一,商业性贷款的期限比较短,因此能够满足银行资金运用的流动性要求。

第二,商业性贷款所具备的“自偿性”能够比较好的兼顾银行对于流动性、安全性与盈利性的要求。

第三,由于商业性贷款的“自偿性”可以根据贸易需求的变化而自动伸缩,因此能够对货币与信用量产生自动调节作用。

(4)商业性贷款理论的局限性

第一,没有考虑到经济增长对贷款需求的增长以及对贷款多样化需求的客观要求,不能适应信用经济的发展需求。

第二,没有考虑到银行存款本身所具有的相对稳定性。

第三,没有考虑到商业性贷款“自偿性”的外部条件。

第四,没有考虑到商业性贷款对货币与信用量的自动调节往往与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制定与实施发生矛盾。

2、资产转换理论

(1)定义:

所谓资产转换理论是一种克服商业性贷款理论局限性的理论。

(2)核心内容:

资产转换理论认为:

银行能否保持其资产的流动性,关键在于银行资产的变现能力;只要银行所持有的证券资产具备了信誉高、期限短、流通性强等条件,当银行需要资金时就可以迅速的与不受损失的将证券资产出售而满足银行的流动性需求。

(3)资产转换理论对于资产管理理论发展的贡献

第一,它为银行资产流动性提供了一个比较确切的含义,即银行资产的流动性就是银行资产的变现能力。

第二,它将银行资产业务的范围从贷款业务扩大到证券业务并以政府债券为主。

第三,它提出了有必要建立第二准备金的要求或者观念,即银行以现金资产为第一准备金,而以短期证券资产为第二准备金并以此来兼顾银行对于流动性、安全性与盈利性的要求。

第四,它为银行资产管理开创了新的思路,即无论资产或者负债都可以通过证券化或者市场化而取得银行所需要的流动性。

(4)资产转换理论的局限性

第一,该理论所作的推论——只要中央银行能够以再贴现或者再抵押的方式买进商业银行所持有的证券资产就能够保证银行体系的流动性是一种不现实的推论。

第二,根据资产转换理论来保证银行资产的流动性必须以充足的短期证券供应为前提,它对于金融市场的发展水平与完善程度要求很高。

第三,银行能否迅速的与不受损失的出售证券资产不取决于银行本身而取决于金融市场以及市场供求关系变化。

3、预期收入理论

(1)核心内容:

预期收入理论认为:

无论短期商业性贷款或者可转换资产,贷款的偿还能力或者证券的变现能力都是以其未来的收入为基础的。

如果资金运用的未来收入有保证,即使是长期贷款也可以保持安全性与流动性;如果资金运用的未来收入没有保证,即使是短期贷款也很难保证安全性与流动性。

因此商业银行除了发放短期贷款与持有短期证券资产以外,完全可以对一些未来收入有保证的项目发放长期贷款或者进行投资。

(2)预期收入理论对于资产管理理论发展的贡献

第一,深化了人们对于银行贷款流动性的认识,即银行贷款的流动性不仅与贷款的期限相关,而且还与贷款的预期收入相关,

第二,它阐明了银行流动性与借款人预期收入的关系,即银行的流动性需求有一定的规律性,借款人的预期收入也有一定的规律性,而且两者是可以互相结合的。

第三,它为商业银行扩大业务经营范围提供了理论依据。

(3)预期收入理论的局限性

因为作为商业银行审查贷款与投资标准的预期收入是银行自己测算的,它不可能十分精确;即使银行能够比较准确的测算出借款人的预期收入,考虑到贷款期限比较长与市场环境的变化,借款人预期收入的实现仍然是不确定的。

因此根据预期收入理论管理银行资产业务并不能完全保证银行的安全性与流动性。

三、负债管理理论

(一)负债管理理论核心内容

所谓负债管理理论就是将银行经营管理对于安全性与流动性要求的重心放在银行负债方面的理论。

该理论认为:

银行的流动性问题实际上就是银行的支付能力问题,它一般包括银行应付客户提取存款所产生的支付能力问题银行应付客户新增必要贷款的支付能力问题。

解决银行的支付能力问题,既可以通过银行资产的安排或者调整来解决,也可以通过增加银行负债或者开辟新的负债途径来解决。

在市场利率高于存款利率上限的条件下,从市场借入资金来满足银行流动性需求是切实可行的。

只要银行保证能够借入资金来解决银行的支付能力问题,银行就可以扩大其资产业务规模来追求高额盈利。

(二)负债管理理论的合理性

第一,它为银行保持流动性提供了新的理论与方法,从而使银行在流动性管理方面由单一的资产调整转变为可以在资产与负债两个方面同时进行调整。

第二,它为银行扩大业务经营规模并增加贷款发放创造了条件。

第三,它可以有效的增强银行的竞争能力。

(三)负债管理理论的局限性

第一、银行负债经营必然提高银行负债的成本,这与银行的盈利性要求是相矛盾的。

第二、银行负债经营必然增加银行的经营风险。

第三、银行负债经营在特定条件下还会直接冲击银行的安全性与流动性。

第四、银行负债经营在客观上有可能造成信用膨胀并诱发债务危机。

四、资产负债管理理论

(一)资产负债管理理论核心内容

所谓资产负债管理理论就是将银行经营管理对于安全性与流动性要求的重心同时放在银行资产负债两个方面。

该理论认为:

为了有效的均衡与协调银行的安全性、流动性与盈利性,必须遵循一些具有普遍意义的原则并采用能够保持银行资产负债平衡的方法来管理银行的资产负债;银行资产负债的平衡应该是银行的资金运用与资金来源在总量上、结构上、期限上、利率上、风险上的对应与均衡。

(二)资产负债管理基本目标

第一,适当的安排与调整资产负债规模与结构来满足银行的流动性。

第二,对银行资产的到期日与银行负债的到期日进行安排以避免因为市场利率波动所产生的风险。

第三,合理控制并保持银行资产利息收入与银行负债利息支出之间的利差。

第四,在实现上述目标的过程中应该尽量减少或者避免相应的信用风险。

(三)资产负债管理理论的合理性

第一,提高了银行抵抗经营风险的能力。

根据资产负债管理理论,银行可以从整体上协调银行资产管理与银行负债管理之间的矛盾,同时还可以围绕着解决银行资产管理与银行负债管理之间矛盾的关键所在——利率来建立安全保障或者风险防范体系,从而使银行能够通过调整银行资产负债结构来提高抵抗经营风险的能力。

第二,有效的均衡与协调银行的安全性、流动性与盈利性之间的矛盾。

扩大利差是商业银行提高盈利性的基本途径。

因此银行很容易或者很自然的会采取类似“短存长贷”的冒险性贷款政策与投资策略,从而加剧银行的安全性、流动性与盈利性之间的矛盾。

在利率市场化与自由化的条件下,根据资产负债管理理论进行管理,可以迫使银行采取相对稳健与谨慎的贷款政策与投资策略,从而能够有效的均衡与协调银行的安全性、流动性与盈利性之间的矛盾。

第三,促进了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向现代化、市场化与科学化发展。

资产负债管理理论不是凭空产生的。

它是在吸收了资产管理理论与负债管理理论的合理内核或者精华的基础上产生的,同时它还为利用现代科学技术进行银行业务经营的分析、预测、决策与管理提供了空间,使商业银行经营管理能够在适应现代金融的自由化、证券化与全球化的条件下来实现其经营管理的最终目的。

第二节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的原则与方法

一、资产负债管理基本原则

(一)规模对称原则

1、定义:

所谓规模对称原则是指银行资产规模与银行负债规模在总量上必须保持相互对称的关系以及统一的动态平衡关系。

资产负债管理理论认为:

商业银行的资金来源与资金运用在客观上存在着相互联系、相互依赖与相互制约的辨证统一关系,因此决定了在银行资产规模与银行负债规模之间必须保持相互对称的关系。

2、银行资产规模与银行负债规模之间对称状态的衡量

第一,银行是否拥有足够的法定资产以及银行能否及时的清偿各种债务。

所谓法定资产是指商业银行向中央银行交存的法定存款准备金与商业银行根据金融监管要求所持有的流动性资产。

第二,银行是否存在规模不对称的现象。

在一般情况下,银行资产负债规模的不对称主要有两种表现形式:

一是显性的规模不对称,即银行的资金运用大于银行的资金来源。

例如银行占用其代理银行的结算资金并用于发放贷款,银行交存的法定存款准备金不足等。

二是隐性的规模不对称,即银行采取非常规手段或者措施来吸收存款并限制客户提取现金以保持银行资产负债在账面上的平衡。

例如银行不能按期归还拆入资金,银行在结算过程中有意压单或者退票等。

(二)结构对称原则

1、定义:

所谓结构对称原则是指银行资产结构与银行负债结构之间必须保持相互对称的关系以及统一的动态平衡关系。

资产负债管理理论认为:

实现银行资产负债全面管理的目标,不仅需要资产负债规模对称,而且还需要资产负债结构对称,因为规模与结构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

2、贯彻要求

就是要坚持以银行负债来制约银行资产,即坚持长期负债用于长期资产,短期负债用于短期资产,尽量避免大量的出现“长存短贷”与“短存长贷”的现象。

(三)速度对称原则

1、定义:

所谓速度对称原则又称偿还期对称原则,它是指银行资金的分配运用必须由银行资金来源的流转速度来决定,即银行资产的偿还期与银行负债的偿还期必须在一定程度上保持对称关系。

2、贯彻速度对称原则的一般做法

根据资金来源的流转速度将银行负债划分为活期存款、定期存款与银行资本,同时根据资金运用的流转速度将银行资产划分为现金资产、中长期贷款资产与固定资产;然后以现金资产对应活期存款,以中长期贷款资产对应定期存款,以固定资产对应银行资本。

3、贯彻要求

第一,保持银行资金来源与银行资金运用之间的对称关系是对银行整体而言的,即不要求银行具体的资产业务与银行具体的负债业务的偿还期都保持一一对应的关系。

第二,保持速度对称原则实际上就是保持银行资产负债期限结构的动态平衡关系。

第三,在具体贯彻速度对称原则的过程中,银行可以采用平均流动率来安排其资金运用。

注:

平均流动率的计算公式为:

平均流动率=银行资产平均到期日/银行负债平均到期日×100%。

一般认为:

如果平均流动率等于1,表明银行资金运用适度,银行应该维持资产负债期限结构;如果平均流动率大于1,表明银行资金运用过度,银行应该减少长期资产或者增加长期负债;如果平均流动率小于1,表明银行资金运用不足,银行应该增加长期资产。

(四)目标统一原则

1、定义:

所谓目标统一原则又称目标互补原则,它是指银行经营管理所强调的安全性目标、流动性目标与盈利性目标的统一协调。

虽然银行的安全性、流动性与盈利性之间客观存在着矛盾,但它们之间也客观存在着共同的东西——效用,而且银行的总效用通常就是银行的安全性、流动性与盈利性效用的总和。

2、贯彻要求

资产负债管理理论认为:

银行资产负债全面管理所追求的目标是银行的总效用。

既然银行总效用是由三方面内容构成,那么银行的安全性、流动性与盈利性之间在客观上就能够产生相互替代或者相互补充的关系。

例如银行可以通过银行盈利性的提高来补偿银行的安全性与流动性的降低,同时银行也可以通过降低银行盈利性目标来提高银行的安全性与流动性。

因此,在不改变银行总效用的前提下,银行可以利用银行的安全性、流动性与盈利性之间客观存在的替代性或者互补性来均衡与协调银行的安全性、流动性与银行的盈利性之间的矛盾;同时银行还可以利用银行的安全性效用、流动性效用与盈利性效用的不同组合来满足银行在不同时期实现银行总效用的目标。

(五)资产分散化原则

1、定义:

所谓资产分散化原则是指银行为了保证其整体经营管理的安全性、流动性与盈利性,必须根据资产多样化的要求来安排资产结构与确定具体资产业务的经营对象,即保持银行资产形式多样化与银行资产业务对象多样化以及控制银行单项资产业务的金额。

2、贯彻要求

在一般情况下,银行贯彻资产分散化原则必须以规模经营为前提,重点在于分散银行的经营风险。

要求银行必须尽最大可能来选择各种各样的并且彼此相关性系数比较小的资产进行组合,目的是使高风险资产的风险向低风险资产扩散,从而有效的降低银行全部资产的风险程度。

二、资产负债管理基本方法

(一)资金集中法

1、定义:

所谓资金集中法又称资金汇集法,它是指银行根据资产负债管理的要求首先确定其流动性管理目标与盈利性管理目标,同时按照流动性管理目标与盈利性管理目标的具体要求确定银行资金运用的先后顺序,然后将不同来源的银行资金集中起来并根据银行资金运用的先后顺序来分配资金运用或者安排银行资产。

2、资金集中法的合理性

第一,它可以为银行资金运用在各种资产之间的分配使用提供了行为准则,从而使银行资产负债管理有章可循。

第二,它可以有效的降低银行资产负债管理成本,同时银行也可以在保证安全与流动的前提下获得一定的盈利。

第三,它能够充分满足银行在资产方面的流动性需求以及部分满足银行在负债方面的流动性需求。

3、资金集中法的不足之处

第一,它过分的强调了银行的流动性而在一定程度上牺牲了银行盈利性。

第二,它忽略了不同来源的银行资金实际上所具有的不同流动性需求,因此而不能有效的均衡资产流动性需求与负债流动性需求。

第三,虽然资金集中法确定了银行资金运用的先后顺序,但它只能根据一定时期内对银行流动性供给的主观估计来决定银行资金在各种银行资产之间的分配比例。

4、资金集中法运用

在一般情况下,银行可以按照以下资金运用的先后顺序来安排银行资产:

第一,考虑将一部分资金来源用于法定存款准备金与库存现金而构成银行一级准备。

第二,考虑将一部分资金来源用于购买短期证券资产而构成银行二级准备。

第三,在确保银行拥有一定流动性与安全性的条件下,可以考虑将一部分资金来源用于中短期银行贷款与中期证券资产。

第四,在满足银行正常与合理的贷款需求的条件下,如果仍然存在剩余资金来源,可以考虑将这部分资金来源用于流动性与安全性都相对比较低而盈利性相对比较高的长期贷款资产或者长期证券资产。

第五,对于银行资金来源中的自有资本,一般只能用于银行本身的固定资产投资。

(二)资产分配法

1、定义:

所谓资产分配法又称资金匹配法,它是指银行按照资产负债管理的要求来确定资产流动性需求与负债流动性需求,然后根据不同来源的银行资金在稳定性方面的差异、对法定存款准备金要求的差异与对银行流动性需求的不同来配置银行资产。

资产分配法是针对资金集中法的缺陷提出来的。

2、资产分配法的合理性

第一,资产分配法能够有效的弥补运用资金集中法进行银行资产负债管理所产生的缺陷,因为它有效的均衡了资产流动性需求与负债流动性需求。

第二,在保持资产流动性需求与负债流动性需求对应的条件下,银行可以最大限度的提高其高盈利性资产比重,从而有效的满足了银行盈利性的需求。

第三,资产分配法操作相对比较简单,有利于银行进行具体的资产负债管理。

3、资产分配法的不足之处

第一,以资金周转速度的快慢来决定银行资产结构忽略了资金来源稳定性变动的实际情况,有可能高估银行流动性需求而降低了银行盈利性的需求。

第二,严格的保持银行资金来源与银行资金运用的对应关系事实上是很难做到的。

第三,资产分配法只是强调了满足交纳法定存款准备金、提取银行存款与银行归还到期借款所要求的流动性需求。

然而,银行为了保证满足客户正常、合理与必要的贷款需求也需要有一定的流动性。

4、资产分配法的具体运用

首先将不同来源的银行资金按照其稳定性的不同划分为活期存款、定期存款、债券资金与自有资本等四个部分;

同时将不同的银行资产按照流动性的强弱划分为一级准备、二级准备、贷款资产、证券资产与固定资产等五个部分;

然后再根据每一种资金来源的稳定性的不同及其对资产流动性的具体要求,将不同来源的银行资金分配到相应的银行资产形式中去。

(三)线性规划法

1、定义:

所谓线性规划法是指银行根据资产负债管理的要求以及现代管理科学的要求,运用数学方法与计算机技术手段来建立线性规划模型并按照所求出的线性规划模型的解来决定银行资产的分配比例。

线性规划法是一种比较有效的定量分析方法,它经常被银行用来解决在一些经济变量受到约束时如何取得最优线性函数值的问题。

2、线性规划法运用(一般应该经过以下四个步骤)

第一,建立目标函数,即确定银行在一定时期内的资产负债管理目标并根据目标在各种可选择的银行资产中分配资金。

由于在建立目标函数的过程中直接运用利润最大化概念比较困难,因此可以考虑采用各类资产收益率或者银行净收益等指标替代。

第二,选择与确定目标函数变量。

在一般情况下,银行主要选择决策变量与预测变量。

决策变量是指银行可以进行控制并能够优化组合的资产项目与负债项目;预测变量是指银行无法进行控制并主要由银行外部条件决定的因素,例如市场利率、现金流量与业务种类等。

第三,确定限制性因素。

在一般情况下,限制性因素可以划分为银行外部因素与银行内部因素。

银行外部限制性因素主要包括法律条款限制、金融监管限制、保证银行安全性与流动性的限制;银行内部限制性因素主要包括银行资金运用的限制、银行资金可用程度的限制。

第四,求出的线性规划模型的解。

在建立由一组不等式所组成的线性规划模型以后,将各项数值代入该模型并利用计算机进行计算,求出在各种限制性因素存在的前提下银行如何进行资产分配才能获得最大限度的利润。

如果建立的线性规划模型比较简单,银行也可以采用图解法或者表上作业法来求出的线性规划模型的解。

3、运用线性规划法的优劣

可以使银行管理人员在理解资产负债管理一般性原则的基础上掌握各种具体的操作方法,从而提高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的精确度。

不足之处在于:

限制性因素确定或者估计的准确程度会对求出的线性规划模型的解产生关键性影响;如果限制性因素的确定或者估计不准确就有可能得到错误的结论而影响银行管理目标的实现。

另外,在不具备“硬件”与“软件”的条件下,运用线性规划法进行银行资产负债管理很难取得理想的效果。

(四)利差管理法

1、定义:

所谓利差管理法是指银行按照资产负债管理的要求来确定一定的利差,然后通过保持并稳定这一定的利差实现均衡与协调银行的安全性、流动性与盈利性的管理目标。

2、利差的衡量

利差可以采用以下三种方式进行衡量:

利差=银行利息收入-银行利息支出;

利差率=利差/银行盈利性资产×100%;

利率差=(银行利息收入/银行盈利性资产-银行利息支出/银行付息资金)×100%。

3、一般目标

必须保证利差、利差率与利率差在同一时间都大于零。

实现利差管理目标的基本要求是银行必须正确的判断市场利率的变动方向,同时根据市场利率的变动来调整其资产负债结构。

实现利差管理目标要求银行做好以下三方面工作:

第一,保持合理的资产负债期限组合。

第二,保持合理的资产负债利率结构。

第三,在确定利差时必须考虑信用风险因素。

(五)缺口管理法

1、定义:

所谓缺口管理法实际上是利差管理法的一种延伸。

银行运用缺口管理法进行资产负债管理,必须首先划分利率敏感性资产与利率非敏感性资产以及利率敏感性负债与利率非敏感性负债。

然后比较利率敏感性资产与利率敏感性负债并求出利率敏感性缺口,即银行可变利率资产与银行可变利率负债之间的差额。

如果利率敏感性资产大于利率敏感性负债,其差额称为正缺口;如果利率敏感性资产小于利率敏感性负债,其差额称为负缺口;如果利率敏感性资产等于利率敏感性负债,其差额称为零缺口。

2、利率敏感性资产与利率敏感性负债

(1)利率敏感性

因为银行内部因素或者银行外部因素的变动而对利差所产生的影响或者利差本身的反应程度。

(2)利率敏感性资产

一般包括浮动利率贷款、短期证券与同业拆放等。

利率非敏感性资产一般包括固定利率贷款、长期证券与银行固定资产。

(3)利率敏感性负债

一般包括有利息活期存款、短期借入资金、短期可转让定期存单与支票存款等。

利率非敏感性负债一般包括无利息活期存款、长期借入资金、长期可转让定期存单、债务性资本与银行自有资本等。

3、运用的前提条件

(1)如果只是作为短期利率敏感性内部因素的控制方法,那么缺口管理法实际上就是利差管理法的一般运用,同时银行可以不考虑利率非敏感性资产负债的潜在影响或者制约。

(2)如果银行将缺口管理法作为在市场利率变动循环周期内保持利差最大化的控制方法,那么缺口管理法就是利差管理法的延伸与发展,同时银行必须考虑利率非敏感性资产负债的影响或者制约,即银行必须考虑将一部分利率非敏感性负债用于利率敏感性资产。

4、运用缺口管理法

实现在市场利率变动循环周期内保持利差最大化管理目标的基本策略是:

根据市场利率的变动趋势来改变或者调整利率敏感性缺口的大小。

如果预期市场利率水平上升,银行应该扩大正缺口或者缩小负缺口而增加银行收益,因为银行资金来源中有一部分是固定利率负债。

如果预期市场利率水平下降,银行应该缩小正缺口或者扩大负缺口,因为银行资金来源中有一部分是浮动利率负债。

如果预期市场利率水平不变,银行应该维持原有利率敏感性缺口而稳定银行收益,同时保持合理的资产负债的期限组合与利率结构。

5、零缺口组合、正缺口组合与负缺口组合的选择

从理论上分析,这三种不同的组合对于银行都是有利的。

但从实践上来看,银行应该根据自身经营管理的具体情况加以选择。

因为银行运用缺口管理法进行资产负债管理需要具备相应的条件与基础。

6、银行在运用缺口管理法必须正确处理以下问题

第一,银行必须具备预测动态的利率、缺口与利差的能力。

第二,银行必须具备主动调整其资产负债规模与结构的能力。

第三,对于在市场利率变动循环周期内不同阶段上的各种资产负债,银行在调整方面必须事先做好计划安排与实施方案,即根据市场利率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