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上生物复习资料.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30591111 上传时间:2023-08-18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29.9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二上生物复习资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高二上生物复习资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高二上生物复习资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高二上生物复习资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高二上生物复习资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二上生物复习资料.docx

《高二上生物复习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二上生物复习资料.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二上生物复习资料.docx

高二上生物复习资料

第一章走进生命科学

第一节走进生命科学的世纪

一、发展简史

1、比较和描述法生物学阶段

李时珍«本草纲目»、虎克---发明显微镜

林耐---生物分类法则施莱登、施旺---细胞学说(除病毒)

达尔文«物种起源»进化论

2、实验法生物学阶段

孟德尔---遗传学奠基人摩尔根进一步揭示遗传机制(伴性遗传)

3、分子生物学阶段

沃森和克里克提出DNA双螺旋结构分子模型

我国成就:

合成结晶牛胰岛素、酵母丙氨酸转移核糖核酸(核酸领域)

人类基因组计划---生命科学的“阿波罗登月计划”(用于人类疾病的诊断、治疗)

二、展望

后基因组学、转基因技术、基因治疗、生物多样性保护、脑科学

第二节走进生命科学实验室

生命科学探究的基本步骤:

提出问题—提出假设—设计实验--实施实验—分析数据—得出结论—新的疑问—进一步研究

第二章生命的物质基础

第一节无机物

一、水

1、含量:

含量最多的化合物

2、作用:

水是良好溶剂,生化反应介质,帮助运送物质,水比热大,调节体温

3、存在形式:

自由水(大部分,以游离形式存在)

结合水(少量,与细胞内其他物质结合存在)

二、无机盐

含量:

1%左右

存在形式:

离子状态存在

作用:

Fe2+:

血红蛋白的重要成分;Ca2+:

构成骨骼和牙齿的重要成分;Zn2+不足:

生长发育不良、认知缺陷、精神发育迟缓、行为障碍。

过多:

引发贫血和免疫力低下;I:

甲状腺囊肿病人不食用加碘食盐,儿童食用过多碘也会中毒。

三、食物中的主要营养成分的鉴定

1、糖类:

淀粉(非还原性糖)————碘液(蓝色)

还原性糖(葡萄糖、麦芽糖)————班氏试剂(加热后出现红黄色)

2、蛋白质:

双缩脲试剂(紫色)

3、脂肪:

苏丹Ⅲ(橘红色)

第二节有机化合物(所有生物必含的物质是蛋白质和核酸)

一、糖类的化学通式:

(CH2O)n【组成元素:

C、H、O】

1、作用:

生命活动的主要能源,组成生物体结构的基本原料

2、分类A、单糖(不能水解):

己糖:

葡萄糖(糖中的主要能源物质)、半乳糖、果糖;

戊糖:

核糖(包括核糖、脱氧核糖)

B、双糖(两份单糖脱水缩合而成):

蔗糖、麦芽糖——植物,乳糖——动物

C、多糖:

淀粉(植物体内糖的储存形式)

纤维素(植物细胞壁的主要成分)

糖原(动物体内糖的储存形式):

肝糖原、肌糖原(不可转换为血糖)

二、脂质(不溶于水而溶于有机溶剂)

1、脂肪【组成元素:

C、H、O】

(1)作用:

贮能物质(减少热能散失,维持体温恒定)

(2)组成单位:

脂肪酸和甘油

(3)分类:

饱和脂肪酸:

动物脂肪都是C----C(熔点较高)

不饱和脂肪酸:

植物油存在C=C(熔点较低)

2、磷脂(组成元素:

C、H、O、N、P)

(1)作用:

细胞膜的主要成分

(2)组成单位:

亲水头部:

含氮碱基+磷酸+甘油疏水尾部:

脂肪酸

3、胆固醇

(1)作用:

调节生长、发育及代谢(血液中长期偏高引起心血管疾病)

组成细胞膜结构的重要成分

合成性激素和维生素D的原料

三、蛋白质:

含量最多的有机物(干重占50%)【组成元素:

C、H、O、N、S等】

1、单位:

氨基酸(20种,其中8种必需氨基酸,须从食物中获得)

通式:

2、脱水缩合形成肽链(肽键——CO——NH——)

3、蛋白质多样性的原因:

氨基酸的种类、数目、排列顺序和形成肽链的空间结构不同

4、计算:

A、肽键数=脱去水分子数=氨基酸数目—肽链数

【如N个氨基酸构成M条肽链,形成(N—M)个肽键】

B、蛋白质的分子量=氨基酸个数×平均分子量—脱去水分子数×18

5、功能:

(1)是细胞膜、细胞质、肌肉毛发等机体的主要成分

(2)形成酶、抗体、激素(胰岛素、生长激素)、血红蛋白的原料

(3)提供能量

四、核酸【组成元素:

C、H、O、N、P】

1、组成单位:

核苷酸

A、核糖核苷酸:

磷酸、核糖、含氮碱基(U尿嘧啶C胞嘧啶

G鸟嘌呤A腺嘌呤)

B、脱氧核糖核苷酸:

磷酸、脱氧核糖、含氮碱基(T胸腺嘧啶C胞嘧啶

G鸟嘌呤A腺嘌呤)

2、分类:

A、脱氧核糖核酸(DNA),存在细胞核(主要遗传物质)、线粒体、叶绿体

B、核糖核酸(RNA),主要存在细胞质的核糖体,可分为mRNA、tRNA、rRNA

3、作用:

生物的遗传物质,对于生物体的遗传变异和蛋白质的生物合成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五、维生素:

生长和代谢的微量有机化合物

分类:

a、脂溶性维生素:

维生素A(夜盲症)、维生素D(软骨病、佝偻病)、维生素E、维生素K

b、水溶性维生素:

维生素B(脚气病)、维生素C(坏血症)、维生素PP、叶酸

第三章生命的结构基础

第一节细胞

一、细胞膜的结构(P36图3-1)

1、成分:

磷脂分子、蛋白质、多糖和少量胆固醇(多糖+脂质=糖脂,多糖+蛋白质=糖蛋白)

2、结构和功能:

(1)磷脂双分子层(细胞膜的骨架)

(2)糖蛋白(细胞识别)

(3)蛋白质(载体,数量有限)

二、物质通过细胞膜的方式:

1、被动转运:

高浓度到低浓度

(1)不需要载体、不消耗能量

自由扩散:

气体,脂质类物质

(2)需要载体

协助扩散:

水,溶于水的离子与有机小分子。

(如Na+、K+、葡萄糖进入红细胞、氨基酸、核苷酸等)

2、主动转运(主要形式):

低浓度到高浓度(逆浓度梯度),需要载体、消耗能量(来自呼吸作用)。

如细胞的积钾排钠现象,海藻吸收碘离子,小肠上皮细胞吸收葡萄糖等生命活动现象。

3、胞吞(摄取)和胞吐(分泌出细胞):

大分子物质或颗粒进出细胞(细胞膜的半流动性)

如白细胞杀死入侵的细菌(胞吞),突触小泡释放乙酰胆碱(胞吐)

三、细胞的吸水和失水

渗透:

水分子通过细胞膜的扩散称为渗透。

细胞壁:

全透性;

原生质层:

细胞膜、液泡膜及两者间的细胞质(选择透过性膜)

质壁分离原理:

植物细胞在外界溶液浓度较高的环境下,细胞内水分向细胞外渗透,导致原生质层收缩,而细胞壁维持原状。

我们把原生质层和细胞壁分离的现象称为质壁分离。

(1)细胞外溶液浓度>细胞液浓度,细胞失水(质壁分离)

(2)细胞外溶液浓度<细胞液浓度,细胞吸水(滴加清水可使质壁分离复原)

实验3.1

1、质壁分离

(1)材料:

紫色洋葱鳞叶(外表皮)

(2)溶液:

30%蔗糖溶液(如用葡萄糖液、KCL等溶液溶液分离后会自行复原)

(3)方法:

引流法

(4)现象:

液泡变小,紫色加深,细胞原生质层与细胞壁分离

2、质壁分离复原:

滴加清水,并引流

四、细胞膜对信息的接受

1、细胞膜的功能:

保护细胞内部、控制物质出入、信息交流

2、细胞膜上含有多种受体(如突触后膜上的蛋白质受体),接受不同信息

第二节细胞核和细胞器

注:

细胞(除病毒外)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单位

一、细胞核

1、组成

(1)核膜:

双层膜,上有核孔(RNA等大分子进出细胞核的通道)

(2)染色质(分裂期中螺旋化成染色体):

同一物质、不同时期的两种表现

成分:

DNA+蛋白质;能被碱性染料染色(龙胆紫、醋酸洋红)

(3)核仁:

合成核糖体

(4)核基质:

含各种营养物质(蛋白质、无机盐、水、酶等),是细胞核内进行代谢活动的场所

2、作用:

储存遗传物质的场所,是细胞生长、发育、分裂增殖的调控中心

二、细胞器【分布在细胞质(为细胞代谢提供各种原料和反应场所)中】

1、线粒体:

双层膜内有少量DNA和RNA;内膜突起形成嵴,内膜、基质和基粒中有许多种与有氧呼吸有关的酶;是细胞进行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生命活动所需要的能量,95%来自线粒体。

2、内质网:

单层膜的网状物。

功能:

脂类合成(粗面内质网)蛋白质(酶)运输通道

3、核糖体:

无膜颗粒,由rRNA和蛋白质构成,是合成蛋白质的场所

4、高尔基体:

单层膜的囊泡;动物细胞分泌物加工、植物细胞壁形成有关

5、叶绿体:

(双层膜)主要存在植物叶肉细胞里,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含有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还有少量的DNA和RNA

6、中心体:

无膜,每个中心体含有两个中心粒;动物、低等植物细胞分裂有关

7、液泡:

单层膜,内有细胞液,含色素等。

有维持细胞形态、储存养料、调节细胞渗透吸水的作用

8、溶酶体:

单层膜内含水解酶,可消化进入细胞的异物及无用的细胞器碎片

补充:

A、胰岛素(酶)合成、运输、分泌有关的细胞器是:

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线粒体(供能)

B、植物叶肉细胞特有的结构:

细胞壁、叶绿体和大液泡

三、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比较

1、显微结构:

在普通光学显微镜中能够观察到的细胞结构(细胞壁、液泡、叶绿体)

亚显微结构:

电子显微镜下观察到的细胞内各种微细结构(核糖体、叶绿体基粒)

2、原核细胞:

细胞较小,无成形细胞核(即无核膜包被),只有拟核,细胞器只有核糖体

由原核细胞构成的生物:

蓝藻、颤藻;细菌;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氏体

3、真核细胞:

细胞较大,有真正的细胞核,有一定数目的染色体,有核膜、有核仁,一般有多种细胞器。

实验3.2

1、染料:

碘液引流法

2、结论:

颤藻——原核生物,色素分布在细胞质中,无染色较深,形态固定的结构(核)

水绵——真核生物,色素分布在叶绿体中,有染色较深,形态固定的结构(核)

第三节:

非细胞形态的生物——病毒

一、病毒的形态和结构

1、无细胞结构,极小,须在电子显微镜下观察

2、主要成分:

核酸(即DNA或RNA):

核心

蛋白质:

构成病毒衣壳

3、营养方式:

寄生在活细胞内:

非寄生时,呈结晶状态,不能进行独立的代谢活动

4、分类:

动物病毒、植物病毒、细菌病毒(又称噬菌体)

二、病毒与人类的关系

1、传染病:

流感、狂犬病、水痘、腮腺炎、脊髓灰质炎、SARS等

A、乙肝病毒(HBV):

血液传播、母婴传播,免疫预防为主,防治兼顾的总政策

B、艾滋病(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

血液传播、母婴传播、性传播,感染免疫系统中的T淋巴细胞,引起并发症

第四章生命的物质变化和能量转换

第一节生物体内的化学反应

新陈代谢是一切生命活动的基础,其所有反应都需要酶的参与,新陈代谢包括同化作用和异化作用

同化作用:

摄取外界营养物质,合成自身物质

异化作用:

分解自身物质,排出代谢废物

一、合成反应和分解反应

1、合成反应:

小分子合成大分子(氨基酸合成蛋白质,单糖合成多糖)

2、分解反应:

水解反应(淀粉、脂肪、蛋白质的分解)、氧化分解反应(葡萄糖的氧化)

二、生物催化剂——酶

1、酶定义:

活细胞产生具催化能力的生物大分子,大多为蛋白质,少量为RNA

2、命名:

来源+作用,如肠肽酶、纤维素酶

3、酶的活性:

酶的催化效率。

酶促反应:

酶所催化的反应

4、性质:

高效性、专一性(即酶活性部位与底物契合,才能催化)

5、按作用条件分:

细胞内起催化作用(光合作用、呼吸作用所需要的酶)

分泌到细胞外起作用(各种消化酶)

与辅酶因子结合起作用

6、影响酶活性的因素:

PH值、温度(最适值之前,随条件增强而增强,超过后则逐渐减弱)

三、生命活动的直接能源——ATP

1、ATP:

腺苷三磷酸简式:

A-P~P~P

A代表腺苷(腺嘌呤、核糖)P代表磷酸基~代表高能磷酸键-代表普通化学键

2、ATP→ADP+Pi+能量(断裂最外侧高能磷酸键,释放能量用于生命活动)

ADP+Pi+能量→ATP(能量来源:

动物来自呼吸作用,植物来自呼吸和光合作用)

第二节光合作用

一、光合作用的研究历史(见书P63-65)

二、叶绿体及其色素

1、方程式

(葡萄糖中:

C来自CO2,H来自H2O,O来自CO2;O2来自H2O中的O)

2、叶绿体及结构图P66(双层膜、基质、基粒)

3、叶绿体色素(由上至下):

分布于类囊体膜上

胡萝卜素(橙黄色)

叶黄素(黄色)

叶绿素a(蓝绿色)

叶绿素b(黄绿色)

三、光合作用的过程

1、概念:

叶绿体吸收并利用光能,将CO2和H2O合成有机物并释放O2,将光能转换成化学能的过程。

2、光反应与暗反应的特点与联系:

(1)场所:

光反应在叶绿体类囊体膜上;暗反应在叶绿体的基质中

(2)条件:

光反应需要光、叶绿素等色素、酶;暗反应需要许多有关的酶

(3)物质变化:

光反应发生水的光解和ATP的形成;暗反应发生CO2的固定和C3化合物的还原

(4)能量变化“光发应中光能→ATP、NADPH中活跃的化学能;暗反应中ATP、NADPH中活跃的化学能→糖中稳定的化学能

(5)联系:

光反应产物NADPH是暗反应中C3化合物还原的还原剂,ATP为C3还原提供了能量,暗反应产生的ADP和Pi,NADP+为光反应形成ATP、NADPH提供了原料

3、光合作用的实质和意义:

(1)提供了物质来源(光合作用形成的糖转变成蔗糖、淀粉或参与氨基酸、脂质等的合成)和能量来源

(2)维持大气中氧和二氧化碳含量的相对稳定

(3)对生物的进化具有重要作用

总之,光合作用是生物界最基本的物质代谢和能量代谢

4、影响因素:

(1)光照强度——影响光反应

(2)CO2浓度——影响暗反应

(3)温度——影响光、暗反应(25-30度为酶的最适温度)

(4)水、无机离子(N、Mg等元素)

实验4.3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

1、材料:

新鲜绿色叶片

2、原理:

色素不溶于水而溶于有机溶剂——用无水酒精提取叶绿体色素

3、方法:

纸层析法。

各种色素因随着层析液在滤纸上扩散的速度不同而分层。

4、步骤:

a、研磨:

加试剂无水酒精(目的:

让色素充分溶解在酒精中,便于提取色素)

固体石英砂(目的:

加快碾磨速度),碳酸钙(目的:

防止色素被破坏)

b、过滤

c、滤纸条上画滤液细线:

画细而直的滤液线,阴干后,重复几次(目的:

保证滤线上的色素含量,使层析结果清晰可见)

d、分离:

纸层析法(层析液:

石油醚)层析液不能没及滤液细线

实验结论:

高等植物中有四种色素

第三节细胞呼吸(生物氧化)

细胞呼吸:

在细胞内氧化分解有机物为CO2或其他产物,并释放能量的过程。

分类:

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区别:

有无彻底分解有机物)

一、糖的有氧呼吸(P80图4-25)

细胞在有氧条件下,氧化分解产生CO2和H2O,并释放大量能量的过程

1、反应方程式:

2、过程:

第一阶段:

(细胞质内)葡萄糖分解为丙酮酸,脱下少量的H和能量糖酵解

第二阶段:

(线粒体内)丙酮酸彻底分解为CO2,脱下大量H和能量三羧酸循环

第三阶段:

(线粒体内)所有脱下的H与进入线粒体的O2合成水,并合成大量能量

二、糖的无氧呼吸(微生物的无氧呼吸为发酵)

1、酒精发酵:

酵母菌分解葡萄糖为酒精和CO2

方程式:

举例:

酵母菌在有氧条件下进行有氧呼吸,无氧条件下进行酒精发酵

高等植物水淹条件下,酒精发酵中毒死亡

1、乳酸发酵:

乳酸菌分解葡萄糖为乳酸

方程式:

举例:

骨骼肌剧烈运动,细胞无氧呼吸产生乳酸而肌肉酸痛

乳酸菌无氧呼吸产生乳酸,马铃薯块茎无氧呼吸产生乳酸

第四节生物体内营养物质的变化

一、三大营养物质的代谢

1、糖类代谢

2、脂肪代谢

3、蛋白质代谢

二、三大营养物质代谢的关系

在同一细胞内,三类物质的代谢同时进行,它们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制约。

1、糖类、脂类、蛋白质之间可以转化,概括如下:

2、三大有机物代谢的共同点;合成、分解、转变,都伴随着能量的释放,代谢终产物都有CO2和H2O(而蛋白质除此之外,独有终产物是尿素)

三、三大营养物质代谢与人体健康:

1、合理膳食:

人体摄入的食物中七大营养物质种类齐全、摄入量及其比例应符合人体营养要求。

2、营养物质:

糖类、脂肪、蛋白质、水、无机盐、维生素和膳食纤维(前3个为能源物质)

第五章生物体对信息的传递和调节

第一节动物体对外界信息的获取

一、动物怎样感受外界刺激

1、单细胞动物:

以整个细胞感受。

多细胞动物:

以特定感受器获取信息

2、感受器类型:

物理感受器和化学感受器

二、动物体对物理信息的获取

1、皮肤感受器:

痛感受器(最先感知)、接触感受器、温度感受器、压力感受器

2、光感受器:

眼:

视网膜(最内层)具感光的视细胞可以将光能转化为电信号由视神经传到脑的视觉中枢产生视觉。

角膜(最前方)————聚光装置;房水————为角膜、晶状体提供营养

晶状体————折光、聚焦光线投射到视网膜成像;玻璃体————胶状物质,起到支撑的作用

3、声波感受器:

耳蜗

外耳————收集声波;中耳————鼓膜内侧,有3块听小骨

内耳————耳蜗(声音感受器)、前庭器(平衡感受器)

4、其他物理感受器:

鱼类侧线(方位感受器)、蛇的颊窝(热感受器)等

三、动物对化学信息的获取

1、脊椎动物:

鼻腔中的嗅细胞(嗅觉感受器)、味蕾上的味细胞(味觉感受器)

2、昆虫:

味觉分布于足末端的口器;感受气味的毛分布于触角

第二节神经系统中信息的传递和调节

一、信息在神经系统中的传递

1、神经系统:

中枢神经系统(脑、脊髓)+周围神经系统(由脑和脊髓发出的神经)

2、神经元(神经细胞):

神经系统中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神经元树突:

较短的结构,形如树枝,一般神经信号由此传入

细胞体:

神经细胞的营养和代谢中心

轴突:

较长的结构,一般神经信号由此传出

3、神经纤维(包括树突、轴突及髓鞘)集合成束即为神经

4、反射:

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动物体对外界和体内各种刺激信息的反应

5、反射弧:

(完成反射的基础)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

A、皮肤是最大的感受器B、效应器C、反射弧缺一不可,前2者之一受损,无感觉、无反应;后2者之一受损,有感觉、无反应

(一)神经信息在神经元内以电信号的形式传导(详见第二册书P7图)

1、静息电位:

外正内负(即膜内负电位,膜外正电位)

2、动作电位(刺激后产生):

外负内正

3、一个神经细胞内,传导是双向的

(二)神经信号在神经元之间通过突触传递信息(详见第二册书P8图)

1、突触的结构:

①突触小泡(内含神经递质,它由高尔基体分泌)

②突触前膜(即上一神经元轴突末梢)

③突触间隙(在突触前膜和突触后膜之间)

④突触后膜(即下一神经元树突或细胞体膜,上有蛋白质受体接受神经递质的信号)

2、信号传递机制:

神经冲动传递到突触前膜时,突触小泡和突触前膜融合,胞吐出神经递质,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引起突触后膜的膜电位发生变化,兴奋由此传递到下一个神经元。

3、在神经元之间传导方向是单向的:

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

二、脊髓的调节功能

1、脊髓(低级中枢):

外围白质(神经纤维集合而成),中间灰质(神经元细胞体集合而成)

2、作用:

在脑的控制下调节排泄活动、下肢运动等

三、脑的高级调节功能——条件反射

1、脑中的大脑最发达,外层为灰质,称为大脑皮质(分布较多功能区,如躯体感觉中枢)

2、反射分类:

A、非条件反射(先天具备的能力)如:

膝跳反射等

B、条件反射(后天培养)会发生改变,如:

望梅止渴

3、强化:

无关刺激与非条件刺激在时间上的结合,由此可以培养条件反射

4、人类区别于动物的功能:

除对具体信号做出条件反射,亦能对抽象信号(文字、语言)作出条件反射

四、自主神经对内脏活动的调节

1、自主神经:

支配内脏器官和腺体活动的神经受脑控制,但不受意志支配。

故也称为植物性神经

2、分类:

交感神经(紧张状态,该神经兴奋)和副交感神经(放松状态,该神经兴奋),作用相互拮抗。

第三节内分泌系统中信息的传递和调节

一、人体内分泌腺

1、激素:

由内分泌腺分泌后直接进入血液循环作用于靶器官。

2、肾上腺:

肾上腺皮质激素——调节水、盐、糖的代谢。

肾上腺素——平时分泌少,仅在特殊情况(失血、剧烈运动、紧张等)下分泌增加,使人心跳加快、血压升高、呼吸加快、血糖增加。

3、甲状腺:

A、分泌甲状腺素,该激素以碘作为原料。

B、作用:

促进新陈代谢、生长发育,兴奋中枢神经系统。

C、表现:

成人甲状腺素分泌过多为甲亢,消廋易激动;过少,全身浮肿。

婴幼儿时期较少:

呆小症

4、胰岛:

A、分泌胰岛素、胰高血糖素,两者相互拮抗。

B、作用:

饭后,血糖升高,胰岛素分泌,加速血糖分解,促使血糖合成糖原。

饥饿,血糖降低,胰高血糖素分泌,促使肝糖原分解为葡萄糖(肾上腺素协同作用)

C、表现:

如果胰岛素含量持久不足——糖尿病(可注射胰岛素进行治疗)

5、生殖腺:

A、作用:

生成生殖细胞(精子、卵细胞)

维持第二性征的发育(精巢:

睾丸酮。

卵巢:

雌激素和黄体酮)

6、垂体:

A、分泌生长激素

B、作用:

调节新陈代谢、生长发育

另外,垂体分泌促激素能调节其他内分泌腺的分泌(如:

促甲状腺素、促肾上皮质激素、促生殖腺激素)下丘脑细胞具备内分泌细胞和神经细胞的双重特性。

它能释放促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垂体,从而使垂体分泌促激素作用于腺体起到调节作用。

二、激素的调节作用

1、特异性:

与靶细胞表面受体有关

2、高效性:

含量少,但作用显著

3、激素的反馈调节:

由后一步反应影响和调整前一步或几步反应速率的调节方式。

其中起到促进作用的为正反馈,抑制作用的为负反馈。

其中负反馈是激素调节的基本方式

第四节动物体的细胞识别和免疫

一、概念

1、细胞识别:

动物对自己和异己细胞以及物质的识别。

功能与细胞膜表面的糖蛋白有关。

2、抗原:

被免疫系统排斥的物质,多为外源性(细菌、疫苗等),少数为内源性(自身衰老、损伤的细胞)

3、非特异性免疫与特异性免疫

A、非特异性免疫:

先天性免疫

B、特异性免疫:

在非特异性免疫的基础上,个体在生命过程中接受抗原性异物刺激后获得的防御机制。

非特异性免疫

特异性免疫

1

对所有病原体都起作用

对某一特定的病原体(或异物)起作用

2

无专一性

具有专一性

3

生来就有的

后天逐渐形成的

4

作用弱

作用强

5

作用时间短

持续时间长

二、免疫作用

1、免疫系统(其中第一、二道防线为非特异性免疫,第三道防线为特异性免疫)

第一道:

完整的皮肤和黏膜——阻挡病原体和有毒物质进入,并分泌杀菌物质。

第二道:

吞噬细胞——吞噬、溶解和消灭细菌。

第三道:

B淋巴细胞——分化形成的浆细胞产生抗体,与抗原特异性结合,清除抗原。

T淋巴细胞——与抗原细胞接触,改变其细胞膜通透性,释放淋巴因子清除抗原。

(图解免疫过程)

三、天然免疫和人工免疫

1、天然免疫:

患传染病后获得的免疫(如得过天花、水痘后获得免疫抗体)

2、人工免疫:

A、用人工的方法使人体获得免疫力。

B、方式:

接种疫苗(即用细菌、病毒、肿瘤细胞等制成灭活的或减毒的制剂)

3、人类获得免疫力的原理:

通过注射毒力低或减毒的疫苗,使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反应,当相同抗原再次入侵人体的时候,机体能迅速进行二次免疫,即产生大量相应的抗体和致敏T细胞。

免疫时间更短,效果更好。

4、接种对象:

易发病、受疾病威胁最大的人群。

第五节植物生长发育的调节

一、植物生长素的探索史

1、植物生长素:

吲哚乙酸

2、感光部位和分泌生长素部位:

胚芽鞘尖端

3、发生弯曲的部位:

尖端以下部位。

二、植物体内信息的传递和调节

1、在植物体内,生长素大多集中在生长活跃的部位(如胚芽鞘尖端、芽尖、根尖、受精后的子房和发育着的种子),而趋向衰老的细胞组织和器官中则较少分布。

2、向光弯曲:

A、原理:

胚芽鞘受单侧光作用,使向光侧生长素向背光侧移动,致使背光侧细胞的生长较快,所以植物表现为向光弯曲生长。

B、植物的向光性是不均衡生长的结果。

3、生长素调节作用的两重性:

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超过最适浓度)抑制生长、甚至死亡。

4、顶端优势:

A、原理:

顶芽生长,接近顶芽的侧芽因积累较多的由顶芽向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城乡园林规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