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教学讲座开封.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30573225 上传时间:2023-08-16 格式:DOCX 页数:52 大小:653.7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历史教学讲座开封.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2页
历史教学讲座开封.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2页
历史教学讲座开封.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2页
历史教学讲座开封.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2页
历史教学讲座开封.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历史教学讲座开封.docx

《历史教学讲座开封.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历史教学讲座开封.docx(5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历史教学讲座开封.docx

历史教学讲座开封

2011历史教学讲座

各位老师:

我们都是长期奋战在九年级火线上的骨干老教师,这种老师别人又称你们为“干骨老”教师,(干的只剩骨头的老教师),所以,我今天耽误大家几个小时,重点和大家交流以下几个问题,汇报的不好,大家起身就走,因为我实在不忍心看大家再劳累了。

可以趁此机会休息休息。

一:

近三年中招,尤其是2010年中招分析

二:

一标多本的发展模式和教学处理意见

三:

我个人对2011届九年级第一轮历史教学、复习计划和看法

四:

全省各地历史成功应考经验介绍

五:

全省各地成功处理最后冲刺阶段:

教与学关系的处理、以及跨线生提高的有益探索介绍。

在讲之前,我先举几个历史试题:

2010年美国加州初中阶段结业历史测试题:

(类似我们的期末考试题)

[1]1912年,泰坦尼克号从英国南安普敦(Southampton)出发,目的地为美国纽约(NewYork),4月14日,星期天晚上,一个风平浪静的夜晚,甚至一点风都没有。

如果有船员会发现波浪拍打在冰山上的点点磷光。

泰坦尼克号的船员忘记带上望远镜,瞭望员不得不用肉眼观测。

泰坦尼克号在北大西洋撞上冰山1523人葬身海底,造成当时最严重的一次航海事故。

……当时炼钢技术并不十分成熟,炼出的钢在现代标准根本不能造船。

……离得最近的加州人号因电报员关闭了电报机而未能及时收到求救电报,在所有能收到电报的船只中离泰坦尼克号最近的是卡帕西亚号,它随后以最快速度向泰坦尼克号驶来,但即使是这样,也至少需要4个小时才能赶到。

请回答:

通过材料,分析造成这次最严重航海事故的

(1)无法改变的因素:

(2)可改变因素:

(3)你渴望从那个方面研究,避免以后类似沉船事故的发生?

[2]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袭了位于夏威夷群岛上的珍珠港,造成人员伤亡约三四千人,大型军舰损失约50%,美军在珍珠港的飞机损失约70%,

请回答:

(1)日方成功偷袭作了那些详细准备?

我方被炸有哪些失误?

(2)查找资料,谈偷袭发生时,如何尽量减少人员和军舰的伤毁?

台湾中学段历史教科书:

第十二章台湾的开发与经营

一、[台湾]的由来

1历代的称谓:

岛夷、东夷、流球、东蕃、大员、台员、东都、东宁等均是台湾的泛称。

2[台湾]地名的使用

A明中叶后,文献上开始出现[台湾]的名称。

B清康熙23年,於台南正式设台湾府,此为官方正式采用[台湾]名称的开始。

C清光绪11年,正式建立台湾府,成为中国第20个行省。

台中市某校练习题,类似我们大陆的校本课程,为此课设计的练习题:

练习1:

台湾府正式建立于()

A光绪9年B光绪10年C光绪11年D光绪12年

练习2:

文献上开始出现[台湾]的名称开始于()

A汉朝B明朝C清朝D民国

大陆历史试题:

1.(2010年,某省中招题)右图世博会会徽,它以中国汉字“世”字书法创意为形,突显了上海世博会以人为本的理念。

“以人为本,关注民生”是古往今来治国兴邦的基本经验,我国古代思想家最早提出“仁”的学说,主张“爱人”、“为政

以德”的是()

A.老子

B.孔子

C.孟子

D.墨子

2、(2010年,某省中招题)

下列事件发生在1921年的有()

①中国共产党的诞生②苏俄开始实施新经济政策

③华盛顿会议召开④《联合国家宣言》签署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

三地的试题角度一目了然,差距立刻显现,从源头上讲,是我们的考试模式,评价模式,出了问题。

现实来讲,是我们的讲课模式出了问题,学习模式出了问题。

我去过很多学校听课,很多学校里的对联、格言让我看了很不是滋味

“劝君走廊莫喧哗,室内俱是苦读人。

”“苦干三年,考上某某名校”

“拼十年寒窗战风傲雪,携双亲期盼勇夺魁首。

”很多学校都有这样

的对联,说明我们的学校,我们的教育,只有苦读才有出路,教育的本质其实不是这样,是一种对过去知识的认知基础上的创新,创新是教育的关键,认知是基础,但我们现在颠倒了,把认知作为教育的根本,所以造就了很多背诵型和简单组合型的高材生,真正的创新很少。

美国当今著名发明家,拥有440多项专利发明,有当代爱迪生之称的迪安。

卡曼说“有答案的东西就不是创新。

”我想我们这种传统的给学生几个答案让学生只能选其中正确的模式应当改一改,要让学生有更多的选择,更多的角度,更多的为什么?

让学生从学习中体会到创造感,创新感,而不是记好,背好某些知识,事实上,这几年,我们一直在做,一直在尝试,一直在试图向这方面靠拢,如:

2010年中招题,考察诺曼底登陆的影响,我们就摒弃了传统的开辟了第二战场,加速了德国的灭亡之类的常见答案。

都江堰和大运河的考察也尝试了从特定的角度让学生分析,(两项工程分别对当时的政权产生了什么影响?

)对殖民地人民的抗争知识点的考察,首先给了学生多个角度,(殖民地人民的斗争一般有三种结果:

一是民族独立并逐步强大;二是民族独立但社会发展援慢;三是失败,殖民统治进一步加强。

)让学生逆向思维,找出相应的历史事件。

这些都是尝试,都是进步,都是对传统考试的改进,我可以很自信的说,全国历史考试,我们河南走在了前列,这可以从考完试,全国各省市教研室首先要的就是我们的卷子。

明显看到,全国对我省考试的关注度。

我想我们2011年的考试,依然要以此为主线和主要出发点,力争考卷的质量更上一个台阶。

但有一点需要提醒老师注意,我们的考试发展了,但我们的教学仅仅走到了第二步,以前我们的历史教学是备教案,这几年进步了,开始备学生了,这没错,但只是在备如何让学生记忆,这个层次就错了,我们要更关注背会后的事情,甚至学生背诵的差不多就行了,关键是背诵后的“创新!

如我在新野听了一节长期送毕业班的老教师的《东欧剧变》一课,这个老师的优势就是教会学生如何背会,讲完匈牙利改革内容后,他没有急着往下进行,而是把匈牙利改革内容进行了简化:

(1)党、

(2)比例、(3)农业、(4)管理。

并且和中国改革开放做了比较,这两点做的很好很到位。

但最关键的一点,为什么二者改革内容几乎相同,为什么结果不同,启示是什么?

这才是本课的点睛之笔,因为增加了一个新的角度谈启示,(从匈牙利和中国角度谈启示,而不是从整个欧洲角度)没有进行相应的分析,而是转移到对东欧剧变的启示上去了,这是两个不同的启示,混为一谈了。

而且历史教育的最根本目标是通过了解已经发生的历史史实吸取历史的经验和启迪,历史史实是了解范畴,汲取经验和启迪是关键。

刚才我举的美国中学生的历史试题可以看到,美国的中学教育更关注的是历史事件给后来的启迪。

现在,我提一个不是新的新词:

思维教学,目的一是改变以前记忆历史的教学模式。

二是适应当前中招的趋势。

(以多角度思维考试为主,说白了就是三维目标中的第三维的多角度深化。

)我在各地市听了好多课,包括很多课改课,但,很多地方的历史教学还是以记忆历史教学为主,老师没有大胆的突破,在教学中自觉不自觉地就运用到了记忆,提问学生也是以背诵基本知识为主,没有衍生到思维就结束了提问,思维教学只是在教学中穿插运用,这个以后要颠倒过来。

如:

今年中招题诺曼底登陆的直接结果:

据全省抽样统计,有相当多的学生此题不会,2009年一道选择题,问20世纪50年代到90年代,苏联的主题是什么?

我说了这么多,其实关键是一个词:

思维教学,只要同志们在教学中抓住了这个关键词,中招成绩才会真正上个新台阶。

围绕这个我讲一下近三年中招中的变与不变。

讲这些不变,是让老师们进行思维教学时,把握思维教学的出发点。

变,其实就是我们看到的这三年的样题(中招题)。

一:

近三年中招,尤其是2010年中招分析

一命题出发点不变:

即:

中招历史命题原则及指导思想不变

摘抄了其中重要的几方面:

以《历史课程标准》为指导,充分发挥学业考试对初中教学的导向作用,进一步促进学生学习能力和创新意识的提高。

试题注重对基础知识的考查,注重结构的稳定性和延续性,注重对各种版本教材的兼顾,体现中招考试的选拔性。

重视基础知识,重视主干知识,立足基础、贴近教材,注重联系社会现实,贴近学生生活。

体现历史教育的价值。

试题设计开放灵活,生动活泼,内容表达更符合青少年的特征,立足将德育意图渗透在试题之中。

考试为课程改革服务的指导思想不变,关注社会热点,紧密结合现实和当前发生的重大事件,学会以历史的思维来分析这类问题。

今年中招总体上遵循了这个原则。

如:

试卷的表述生动活泼方面,今年有了明显进步,避免了很多直接问答而使试卷干涩的模式,

【2010河南】

2.鸦片战争前,一位中国文人这样描述西方人:

“他们的长腿不能弯曲.因而他们不能奔跑和跳跃;他们碧蓝的眼睛畏惧阳光,甚至在中午不敢睁开。

”就连林则徐也相信“只要断绝了对西方人茶叶和大黄的供应,他们就会因为消化不良而死”。

造成这种认识的根源是【】

A.中西方文化差异B.长期实行的闭关政策

C.中西方人种差异D.中国文人的偏见

3.“从此敢有帝制自为者,天下共击之。

”这一现象说明辛亥革命【】

A.推翻了帝制B.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C.建立了中华民国D.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

4.1919年6月20日,来中国访问的美国思想家杜威在给女儿的信中说:

“要使我们国家十儿岁的孩子领导人们展开一场大清扫的政治改革运动,并使各行各业的人加入到他们的队伍.那是难以想象的。

”杜威所述的这场运动的直接结果是【】

A.取消了“二十一条”B.北洋政府拒绝在对德和约上签字

C.中国共产党成立D.国共合作实现

5.20世纪20年代的中国,人民已经醒来。

但是,正如鲁迅所说的“人生最痛苦的事,是梦醒了发现无处可走”。

下列为中国人民指明了革命道路的事件是【】

A.新文化运动B.五四运动

C.国民大革命D.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

二、知识板块的分值及比例变化不大:

(分值按满分50分、比例为平均值)

  知识

年份

中国古代史

中国近现代史

世界近现代史

分值

比例%

分值

比例%

分值

比例%

2010

8

14%

24

50%

18

36%

通过上表,可以看出近现代史依然占绝大部分分值,中国史与世界史的比值与去年一致:

约为5:

4。

古代史感觉高了点,占8分,我想2011年会适当调整,回归到原来的比例。

三、立足基础,重视主干的思想不变。

基础知识、基本重点依然是今年考察的重点,如:

近代西方侵华史和近代化探索史、改革史,三次科技革命、国别史、热点专题等。

体现了课标要求学生以课本为中心牢固掌握基础知识,理清历史知识的来龙去脉,并进行客观的分析评价等基本能力。

(让学生会对历史史实进行客观、正确的评价是基本能力,同时也是历史教学的基本核心和衡量教育成败的硬指标。

)09年考察了20世纪50年代到90年代苏联的主线是什么?

之前我有很多模拟题,从侧面暗示了这种主题角度的命题。

下面组图概括的主题是()

新航路开辟处死查理一世瓦特和蒸汽机

A.资本主义时代的曙光B.资本主义战胜了封建主义

C.英国资本主义的兴起与发展D.罪恶的殖民扩张

四、注重培养情感、态度、价值观理念不变。

历史的重要功能之一就是培养学生的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现学生对历史问题的正确的认识态度,客观认识历史问题,辩证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这个核心思想没变,但今年,2010年历史试题,这方面要求突然提高不少,结果使全省分数下降很多,在座的,听过我2010年考前分析的老师,还记得时,我当时提出下降2--3分的想法,力争使优秀分从47下降到44—45,这是当时的出发点,但命题中,有个别题设问稍微跨度大了点,换了个角度,结果分数下来了。

就是选择题:

17、斯人林曾经说过:

“这次行动按其计划的周密、规模的宏达和行动的技巧来说,在战争史上还从来没有过类似的先例。

”它“迫使希特勒德国在两个战场上同时作战”。

斯大林所说的“这次行动”最直接的后果是【】

A.斯大林格勒战役取得胜利B.法国光复

C.意大利投降D.攻克柏林

还有个别材料题。

二者一结合,一下使分数从计划的2—3分扩大到7分,我相信明年会避免这些问题的出现,力争使分数控制在优秀分45分左右,但绝不会超过47,也绝不能低于40。

五关注热点问题的态度不变

关注社会热点,紧密结合现实和当前发生的重大事件,学会以历史的思维来分析这类问题。

史为今用的切入点和命题理念没变。

这点在今年的中招中体现的比较明显,而且运用的很好。

关于热点问题,考前听过我讲座的老师应该有印象,考前我讲过几个热点:

安阳的曹操墓、

围绕京沪高铁的建设,而历史上有人把“京杭大运河”称为隋朝的京沪高铁、

世博会上,日本的遣唐使和历史上中日交往、

与世博会有关的科技史

中印、中非历史上的交往,民族解放运动和社会主义革命发展

重点人物:

孙中山。

围绕周年问题,我还举过三个图示的例子:

1840年1860年1870年1900年

涉及新中国的建立和巩固

1949年1950年1951年1952年

涉及国防和外交

1970年1971年1972年1973年

等等,在一些地方引起了大家重视,而有些地方,以为一家之言,不值讨论,甚至有些老师认为京杭大运河、遣唐使等,好久不考了,根本就不在考试范围,肯定不会考试,讲话没有一点技术含量,我想我讲的应该有点质量,同时,我讲的很多不是我的研究成果,很多是别人的,但我真不能说什么什么是考题,什么不是,所以有时候听听,还是有好处的。

【中考原题】

7.近代以来,人们的社会生活发生了显著变化。

下列现象不可能发生的是

A.1909年,张某乘坐火车,行驶在中国人自己设计修筑的铁路上

B.1910年,李某赴京参加了科举考试

C.1911年,王某通过《中报》获得了武昌起义的消息

D.1912年.赵某穿着中山装参加了一个重要宴会

2.鸦片战争前,一位中国文人这样描述西方人:

“他们的长腿不能弯曲.因而他们不能奔跑和跳跃;他们碧蓝的眼睛畏惧阳光,甚至在中午不敢睁开。

”就连林则徐也相信“只要断绝了对西方人茶叶和大黄的供应,他们就会因为消化不良而死”。

造成这种认识的根源是

A.中西方文化差异B.长期实行的闭关政策

C.中西方人种差异D.中国文人的偏见

3.“从此敢有帝制自为者,天下共击之。

”这一现象说明辛亥革命

A.推翻了帝制B.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C.建立了中华民国D.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

9.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

下列事件中,既巩固了政权,又促进了经济发展,为国家工业化创造了条件的是

A.和平解放西藏B.土地改革

C.抗美援朝D.制定宪法

(50、51、52、54)

六、重视对历史知识的总体把握,加强对专题历史知识的综合能力考查方向不变。

专题历史是一种综合能力要求比较高的综合考察,既考察了学生综合运用历史知识的能力,也考察了学生对基本知识的掌握程度,概括,理解主干知识所反映的时代主要特征是中招不变的考点之一。

这一点,我从各地的复习中,发现大家正在向深入方面研究,并且在复习的时候非常重视,我想这很好,希望大家在探究的时候注意这么一个原则:

全(全面)、小(小切入点)、精(简洁精细)考前我给大家提供了下面一道模拟题:

22.(7分)下列是一个国家前期历史的缩影,结合史实回答问题。

1776年诞生

1787年制定第一部宪法

1861年因黑人奴隶制的存废问题爆发了内战。

1879年该国人爱迪生发明了碳丝灯泡,结束了人类的“黑暗时代”。

1900年伙同他国发动了侵华战争

1917年参加了一战

1922年,伙同其他国重新瓜分了中国。

1929年席卷世界的经济危机从该国爆发

1933年罗斯福新政避免了资本主义世界范围内的一场大危机

1945年取得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

[归纳材料]

(1)结合提示,从表中归纳出该国崛起的因素。

(2分)

制度因素

科技因素

战争因素

殖民掠夺因素

 

[分析材料]

(2)上述大事年表中,那一件对你感触最大?

该事件对历史的影响是什么?

(3分)

 

(3)从上述大事年表中,发现该国与中国关系的主轴是什么?

(1分)

 

[感悟材料]

(4)从该国崛起的历程中。

挑其中一方面谈我们应当怎么做?

(1分)

22.(7分)阅读大事年表,回答下列问题。

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

1842年魏源《海国图志》刊行

1861年曾国藩创办安庆内军械所

1862年京师同文馆创办

1888年北洋海军正式建成

1894年孙中山成立兴中会

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

1898年百日维新

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

(1)简要说明魏源编著《海国图志》的历史背景。

(2分)

(2)上述大事年表中,有些事件是对魏源思想的实践,请举两例。

(2分)

(3)从上述大事年表中,找出有直接因果关系的两个事件。

(1分)

(4)归纳出上述大事年表所反映的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

(2分)

 

【中考考点】

考前强调的考点:

俄国历史上的重要人物:

亚历山大二世、列宁、戈尔巴乔夫

日本历史上的两次改革

古代建筑:

大运河、都江堰

中印、中非、民族解放运动

外交:

50年代的外交、70年代的外交、改革开放后的外交

都是这方面的体现,在考前讲外交时候,我讲过这样一个表格:

这个表格是我在我做实验田的一本辅导书里总结的,《中考全程精析》,我把60年来中国的外交总结为:

考前也给大家讲了,大家没有过多的重视。

特点

重要体现

说明

旧中国外交

屈辱外交

巴黎和会以及与帝国主义签定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

综合国力的强弱在外交中的重要作用。

新中国外交

不断走向辉煌的外交

50年代,独立自主外交,主要与亚非拉以及社会主义国家建交,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等

70年代,突破外交,突破资本主义封锁孤立,开创外交新局面,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中美建交等

改革开放后辉煌外交,加入WTO举办APEC等

【中考原题】

23.(6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20世纪50年代,新中国积极同邻近国家和新兴独立国家发展友好关系,参加了一系列外交活动并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国际政治舞台开始有了“中国声音”,中国的国际地位大大提高。

材料二20世纪70年代,我国外交取得了显著成就,其中之一就是西方世界许多国家与中国建交。

如:

日本、美国、意大利、加拿大、联邦德国、澳大利亚、英国等。

材料三改革开放以后,特别是进入20世纪90年代,中国政府开展了务实的、全方位外交活动,发展同所有国家的友好关系,积极参加国际及区域性组织,在双边与多边外交领域内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就,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创造了和平有利的国际环境。

(1)20世纪50年代,国际政治舞台上的“中国声音”主要指什么?

(2分)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2)20世纪70年代,为中国外交新局面的出现创造了良好国际环境的事件是什

么?

(1分)

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中美关系开始走上正常化道路

(3)分别列举一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参加的国际及区域性组织。

(2分)

WTO

(4)根据上述材料,说明一个国家调整外交政策的出发点是什么?

(1分)

维护国家根本利益

 

今年中招最大的亮点就是命题角度上的“变和新”。

但这也是今年争议最大的一块。

这确实是今年分数突然低很多的重要因素,但不是主要因素。

最重要的因素,平常在教学和复习中没有更多的强调对同一问题的多角度单独理解运用,学生依然按照传统的记忆方法,笼统的掌握一些历史知识,没有对概念性问题,单独抽出来具体分析,而今年中招却很多地方体现了这方面要求,学生答题不准:

如21题要求回答各自在当时历史时期的对当时政权的作用,即大运河对隋朝统治者的作用,但相当一部分学生答成了大运河的影响,不会拆开理解问题,

这告诉我们一个历史教学中一个问题,对重点历史问题的多角度,分阶段,分问题的理解,

如,我举一个领导经常举的例子,很多学校的老师热衷于找信息,找综合题,找热点题,找新题,被动的应付层出不穷的新题、新信息,到中招最后的关键时刻,穷于应付,结果,本来中招的最后阶段应当是查漏补缺,(查什么漏?

一:

对重点概念问题的理解全面准确到位没?

如对新航路开辟的理解,教材上讲了三个方面,但学生听后,依然迷茫,过后不久就忘了,这是这个年龄段学生的认知规律造成的,我们就应当不厌其烦的多次强调,这个做不到,中招时依然不知道什么时候该用,什么时候不该用,这个漏洞这时候补是最合适了,比找信息强很多,)

当然,在试卷设置设问的科学性、合理性,接近和符合中学生的认知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有超前这一现象,在下一年中招命题中肯定会改进。

关于今年只有25题的问题,这个,我想2011年肯定会保证26个题的。

2009年

优秀分:

47分

及格分:

39分

2010中招成绩统计

年级

平均分

优秀分

优秀率

良好分

良好率

及格分

及格率

30.42

38

30.40%

32

51%

25

71.31%

二:

一标多本的发展模式和教学处理意见

现在在我省的版本很多有川教版、岳麓版、中华书局版、冀教版、华师版、人教版等六个版本,以人教版为主,但以后将逐渐缩减,四种版本,我想是最好的。

但不管什么版本,教学标准都必须是课标为准,如:

《鸦片战争》:

中华书局版分析的很多,从社会性质到社会矛盾,都讲到了,人教版就一句话:

中国开始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时候,应当按照课标,分析,课标上说“简述中英《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认识鸦片战争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

这实际要求我们从《南京条约》内容中,分析出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中华书局版上的影响分析,当然是结论,但不必要那么深,有一部分学生知道就行,关键要得到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个结论怎么来的?

再有人教版上没有对戊戌变法影响的分析,但岳麓版上有,课标要求知道,这就必须补充。

戊戌变法在政治、经济、思想三个角度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希望大家以后以此标准进行历史教学。

有时间的话,希望大家看一下不同的版本,相互借鉴一下,很有好处。

还有另外一种情况:

不同版本内容上有不同的内容,但课标上没有,这种处理方式比较简单,不看。

三:

我个人对2011届九年级历史教学的计划和看法

历史教学的程序

本期结束前,结束世界史的学习,五一前结束一轮复习,六月初结束专题复习,六月主要任务以模拟练习和总结归纳历史错误,搜集历史信息为主。

这个计划,以往在很多地市调研的时候,发现完不成,很多都是在3月底,有的甚至到了四月中旬才完成世界史的教学。

这个有点慢,

处理意见:

一:

转变思路、打破规范,以标授课,浓缩教材。

我认为认真想想我的这十六个字,很关键,很适用。

在现有的时间内,常规教学已经或比较难的能完成教学任务,转变思路,打破常规的讲课方式就成了关键,以标授课,就是不该讲的不讲,该省略的就省略,现在领导都很忙,没时间看你精彩的过程,生动的课堂,领导只听到汇报说你成绩很好,你就是个好老师,其他再多也没用,我们可以讲很多高尚的理论,但我们改变不了中招要成绩的现实,所以,我们历史老师也得现实一些。

我到各地市听课的时候,从不以成绩看我们的老师,但领导不是。

这就是矛盾。

二:

向领导要课,全省相当多的地方历史增加到了三节课,尤其是到了体育考试结束后,有很多学校,不仅有四节正课,还有一节历史自习课,到了6月份,全省有很多学校,将早读都给了政治、历史,再读语文、外语没有任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